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学家麦灵格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烦恼呢?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在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实现“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二、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普及心理学知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状态和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充满期待信任的眼神会使学生勇于应对挑战;教师清晰的条理、恰当地分析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自信;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老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因此,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必须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

2. 在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提出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各层面、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对每个教育点要全方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着这样的思想,课堂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首先,要讲究有机渗透。物理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物理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物理整个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如在电功的教学中关于电能的转化,可以讲一讲我们的生活用电是怎样来的,其中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和新型的太阳能发电等,火力发电造成大量的煤炭损失同时会产生大量污染,水力发电对水中的生物产生的影响,提示同学们要节约用电。第二,要讲究适度渗透。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度”。所谓“适度”有两层涵义,一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花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一节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过长,那就弱化了物理教学,也不叫学科渗透,便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了。二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第三,要讲究灵活渗透。常说:教无定法。同样,物理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物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思维品质的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

当然,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在新课改中,将会出现更多充满生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如此甚好,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提升,在实现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心理素质也获得提高。

3.实施学科渗透的体会和总结

我教三个班,不仅教学时要分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分层!成绩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自信心)总体上不如成绩好的学生。如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其自信心入手,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指责,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从而增强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和力量。家长和老师要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其自身实际且相对容易成功的目标,这样可让他们能更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对优秀学生应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懂得“天外有天”,不能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家长们也应该为成绩优秀的孩子们创造轻松的心理环境,为孩子的心理减负,以避免过分关注成绩而忽略了高分后面隐藏的心理问题。

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智力上一般优于普通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水平较高,入学成绩较好,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较强的自信心,对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正面作用。但重点班“高手云集”,竞争激烈,易令人产生恐惧感。他们在小学时是名列前茅的学生,初中汇集到了重点中学尖子班,成绩的重新排位决定了学生在新环境中被重视的地位。习惯被老师宠爱、重视的学生害怕失去原有地位的心理使其容易发展成恐怖倾向。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科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处

利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内容资源,还是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1.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如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课文,不仅每篇课文都可有侧重地进行认知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都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都可充分利用其进行非认知心理教育。例如,《荷花》、《林海》等课文就可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挑山工》、《群鸟学艺》等课文可对学生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小木船》、《一个苹果》等课文可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铁罐》等课文可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此外,在思想品德课、社会课中也涉及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散性。学科类课程不可能像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那样,分阶段、分层次、分单元地编排,而是以系统编排的。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教师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级训练、分项安排地进行教学。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分散在各个年级,形成了分散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理解教学目标,理解全册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学生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性。许多学科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非直述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以语文为例,《挑山工》一文,在挑山工的话中包含着坚韧不拔的哲理。如果教师能选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进一步深刻分析课文,是不难发现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

4.心理健康教育的濡染性。例如,一位自然老师在讲到“环境危机”的专题时,详细地论证了地理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并要求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的环境问题,做成小报告,然后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显然这

既使学生学会了地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尊重自然、关爱环境,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人地和谐共生的道理。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只重视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只注重学生的接纳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就必须改进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的人格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中,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自主的权力,激发其创造性;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心态、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体验多方面的锻炼,其心理素质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教师应当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进行渗透,或者寻找的“渗透点”是为了方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显然就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学科教学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联系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尽量避免生硬渗透。

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3―5分钟),如果一节45分钟的学科课有20分钟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就不叫学科渗透,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效果。

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41-01

高节奏的社会生活,高压的生活环境,给当今的中小学生带来诸多的认识极限和生活困惑,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必然要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尝试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之后,最具有实效性、最便于操作的应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体验、参与、交流、合作学习,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课程改革想要有效有序开展,心理疏导须先行。教师在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效得提升了学生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心里承受能力,大力促进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序进行。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课堂教学,极大地发挥了学科课程的功能作用,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广度,对学科教学本身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即增加了学科教学的着力点,又理顺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实为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另外,针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参与策略是有效应对当前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的最佳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教育要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好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亲其师则近其道”。因此,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同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不同教师的教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就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亲近感;教师充满期待信任的眼神,就会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勇于应对挑战;教师清晰条理、恰当到位地分析问题,就会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就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如此种种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精神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学生在不同教师的带领下产生表现迥异、效果天差地别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要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用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其一是教师要树立现代学生观。明确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和有潜力的人,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需要尊重、理解和鼓励。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魅力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二是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督促者,教师应成为学生潜力的挖掘者,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三是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社会需要的人才多元化,只要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引导。要坚持“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感受。教师要有目的地解读新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更加明确具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思想形成共识。

在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知识有效融合的理念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一是有效备教材,善于挖掘各类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各科教材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教材的切入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在枯燥的地理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有关的物候知识,在介绍物候知识时重点讲解其对动植物的影响,认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意外和挫折的心理。

二是有效备学生,善于抓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差异的导入点。学生心理状态各异,教学环境有差别,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效备学生,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同一教学环境的心理个例差异,抓准课堂教学的导入点。在导言设计、问题提出、知识讲授、知识生成、难点突破及课堂调节等方面,要拎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主线,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紧张有序和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到知识,在紧张的思维中获得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思想得到升华。

三是有效备课堂,善于落实课堂心理健康教学的接触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饱满的热情,殷切的希望,亲切的话语,丰富的手势,深入浅出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类推进等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和接触点,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艺术的殿堂,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动手操作、完整的解题过程、有见解地提问、回答问题的勇气等心理能力的闪光点,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学困生”,更应让这些学生体验“成功”,既增强学习本学科的信心,又增强学习其它学科的信心。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在学校教育中,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许多教师就把责任推给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其实,每个教师都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活动。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平时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现我就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赏识、理解和关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形成爱的约束。于丹教授曾说“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也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看待,特别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教师不说伤学生尊严的话,态度和善,给学生平等的对话机会,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同时一定要是非分明、坚持原则。这样教师得到学生信任和尊敬的机会更大,学生也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尊重。

2.赏识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经常受打击的人总是尽量少做事情。如果用训斥、惩罚的方式对待那些缺乏信心的学生,就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教师一个肯定的动作、一句肯定的语言就能使学生心平气和地对错误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减少对抗,增加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期待中自觉学习、自觉改进、自我完善。

3.实施多元评价,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结果的反馈,反馈是成功的前奏。日常教学中,我不仅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还巧妙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情感评价,让学生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认真倾听,运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引导,使学生最终回答出问题,在成功中体验欢乐,获得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自主合作学习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新课改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最终目标,不但课堂气氛活跃,还调动学生积极性,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往的好办法。合作学习能减轻学生的焦虑,增强自尊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好的课堂应该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气氛,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质疑问难,能把知识学得更广、更活。主要形式有:

1.角色互换。每个成员代表小组传授自己学到的知识,由其他组学生逐步把知识补充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同学的作业,包括正误、解题格式、解题方法等。互相鼓励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2.联系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如学习中和反应时,以人们在生活中缓解蚊子叮咬后的痛痒感理解:蚊虫分泌的蚁酸使人痛痒,涂抹碱性的牙膏或肥皂中和蚁酸从而止痒。再如羊毛衫、真假黄金的鉴别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由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他们更容易信服和接受,更能自觉按照科学要求做。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寻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意义

        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途径

        目前,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校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进行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等等。在这些形式中,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下面我就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不断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保持他们心理的觉醒状态,让其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出差异巨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就高,并从中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尊重与接纳。

        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渗透的因素。渗透的内容应该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分清主次。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内容,应该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必须反对,抛开课本来侈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