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48-01
一、前言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明日歌道出了拖延者内心的真实状况。拖延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学业拖延属于拖延的一种,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或情境中将学业任务延后、推迟完成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同时会伴有主体上的不适感[1][2][3]。高职生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低层次群体,多数学生因没有被本科类院校录取而选择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因此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高职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也更为凸显,近年来,关于高职生学业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关于高职生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罕见。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拖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带来一系列的消极情绪[4],因此高职生的学业拖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高职生的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的关系。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现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包头三所职业院校的300名在校高职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92%。其中男112人,女164人;大一132人,大二110人,大三34人。
2.研究工具
拖延评估量表学生卷(PASS)由 Solomon 和Rothblum(1984)编制,本研究采用的是由重庆师范大学靳灿灿翻译并修订的 (PASS)问卷的第一部分[5],因问卷第一项任务和高职生实际情况不符,本研究将撰写学期论文修改为撰写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另外使用了黄希庭、张治杰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6]。
3.研究方法
以SPSS18.0软件包为工具,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高职生学业拖延倾向性分析
在学业拖延的六项任务中,每项任务的第一题为学业拖延倾向性,高拖延者(≥24)8人,占2.7%;中度拖延者(12≥
2.降低学业拖延的期望分析
对降低学业拖延期望得分进行统计分析,高拖延组(21.11±6.54)与积极组(低拖延组) (13. 76±9. 33)在降低学业拖延期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512,P
3.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
为了解高职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特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三个因子及总分分别与学业拖延中的两个因子及总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表1 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程度的相关分析
注:*. 在.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4.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回归分析
以时间管理倾向三维度为自变量,学业拖延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可预测学业拖延情况的变异量分别为25.9%,32.5%,33.9%。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时间效能感”层面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5.9%。
四、讨论与分析
1.高职生学业拖延的总体状况分析
研究结果1,2表明,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拖延现象,高、中度拖延者占总人数的58.7%。非拖延学生仅占41.3%,比普通大学生拖延比例22.23%[7]要高。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和松散的学习状态以及时间管理不当有关。另外,学生对自己制定的学习任务拖延程度最高,主要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自觉主动学习能力不足,如没有外界压力很难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在降低学业拖延期望方面:高拖延者比积极者有更强烈的降低拖延愿望,这为进一步的拖延干预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分析
由表1得知时间管理倾向上得分越高,学业拖延程度越低。这与我们实际生活是相符的。时间管理能力强的人,时间观念较强,能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并在有限时间内进行高效率学习。反之,时间管理能力低的人其学习安排总是处于混乱状态,致使对学习任务很难按时完成,在学习中体会不到应有的成就感,最终导致学业拖延水平较高。
3.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回归分析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时间效能感是学业拖延的最佳预测变量。说明高职生对时间效能感认知越高,自己支配和控制时间的能力越强,其学业拖延程度也就越低。
五、建议
1.加强对高职生学业拖延的关注
学校应该关注那些经常难以按时完成学业任务学生的状况,不要仅用强制性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去遏制这些“看似”违反规定的行为,而要更注重从心理的角度去纠正这些不良行为,探求是什么心理原因导致这些学业拖延行为的出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存在学业拖延的行为,进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
2.加强对高职生时间管理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知识共享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知识管理是通过组织的知识共享,将集体智慧进行汇聚。以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以为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增添筹码。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内涵和基本特征
高校作为集知识、应用和创新于一体的人才高地,也是进行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高校运用知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高校的知识管理是指将对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核心的目标是知识共享,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课题。那么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知识共享内涵,集合本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实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某些个体或某些部门将自身拥有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交流方式转变为本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且进行分享的过程。在实践中,知识共享通常按照这一过程进行的: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运用某种方式并通过某种途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向接收者传递,然后所传递的知识被接收者接受。经过多为学者对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传递两个过程。高校知识共享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方式分享给组织其他成员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职工间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第二层次是个人与学校间知识的流动。三是实现大学生对所共享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呈现出主体二重性、成本复杂性、内容衰减性、知识增值性、效果不定性等特征。但不论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是确保高校核心竞争力螺旋上升的有力保证。
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中所包括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障碍、心理障碍、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知识共享风险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等因素。
2、影响知识共享对象的主要是某些隐性知识收集、储存并传播共享给别的个体的难度较大,正是这些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的共享困难,容易造成知识垄断。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产权界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共享。
3、知识共享手段受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差等影响。
4、此外,某些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的有效性差以及制度管理陈旧等都会对知识共享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较多,涉及到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在实践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间必须有充分的信,这样才能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公开的经验交流。三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四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加强知识共享
一是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管理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管理中知识管理观念,结合实践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管理措施,从而科学开展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二是理性分析对待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高校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认清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的因素,理性分析对待,科学认识知识共享,并将共享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2-0030-06
生命观指个体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是在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和形成是一种复杂而渐进的过程。生命观的价值取向指主体在生命活动中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标准,因此从根本上决定了生命个体的相关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潮流与走向,因此对其进行生命价值取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存在的偏颇
1.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弱化
作为菁菁学子,大学生正当风华正茂之年,意气风发之时,是世人所钦羡的群体。在浓郁的书香校园中追寻心灵的宁静、理想的升华和个性的丰盈,超越庸常,引领时尚之主流。但是近年关于大学生的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却屡屡曝光,令各界人士感到扼腕。有学者搜集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方面的相关数据,发现大学生自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杀人数及占在校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女性自杀人数及相对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其中理科生又略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相对占比高于本、专科生。究其原因,外界社会环境固然是引线,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弱化:缺乏对生命的关怀意识与对存在的终极精神追求:智力的无限扩展终究难掩存在的空虚与灵魂的寂寞:学校中盛行着攀比效应,学生追逐着名牌、荣誉,却忽视了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充盈。
2.部分大学生生命态度消极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但是如今大学生却频频在网络等媒介上抱怨“烦”、“无聊”、“迷茫”。湖北省教育厅生命教育功能开发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生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你对自己前途的想法”问题上,67%的大学生充满信心,1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14%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在“面对压力你会以何种方式应对”问题中,41%的受调查大学生寻求自我解决,19%会寻求发泄,28%选择求助他人,12%则倾向于逃避现实:有33%的大学生对于生命感到迷茫,没有方向:高达59%的大学生面对压力多采取被动应付,而非积极尽力消除。可见,相当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长远规划,缺乏付诸实际的行动,面对挫折更多是求人不求己,所以总是在抱怨、徘徊。部分大学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律自强的精神。体现出生命态度的消极。
3.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功利
学者肖杏烟曾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对广州地区的10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你最关心的问题”中,选择“自我发展”的占71.43%,“构建和谐社会”占16.48%,“祖国统一”占6.87%,“国际关系”占2.2%。可见,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多是个体自身,而非他人或者社会。另外,学者潘明芸、吴新平在对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命观调查中,关于“生命的价值”问题的结果显示,选择“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的占30.1%,“事业的成功与否”的占30.8%,“品德的高尚与否”占20.3%,“金钱的多少”占2.5%,“权势的大小”占1.8%。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属于对生命的社会价值,而事业、品德、金钱及权势相对来说体现的是生命的个体价值。根据以上数据,仅有30.1%的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高达55.4%的被试认为在于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考虑的是物质的充裕而不是精神的富足,反映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化与功利化,缺乏一种内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偏颇的原因剖析
1.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冲突
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然而,全球化的内涵决不只限于经济层面,它必然以某种方式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从当今世界发展来看,文化全球化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意味着跨国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与融合,不同国度、民族间多种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价值观作为文化观念的重要因素,必然也发生某种融合与碰撞。传统上中国主要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一元化价值观,面对全球化引起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当代中国社会人们在价值观方面正处于“跨入现代之门”的阶段,社会大多数成员已认同以民主、法治、理性、宽容为基调的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不同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关系的差异,人们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失衡”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易感群体,其身心并不成熟,社会经验尚浅,加之外界的竞争与就业等压力,在复杂、多元的异变环境中,无法准确权衡各种价值观的利弊,容易产生利己与利他、利益与理性、自由与约束、存在与虚无等对立取向间的冲突。价值观作为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决定主体的人生态度与行为,非理性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人生道路的扭曲。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忽视他人及集体利益,某些时候甚至藐视其他生命个体的存在,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会穷思竭虑维护自我利益,以致超越理智界限而酿下苦果。
2.学校教育人文性的遮蔽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因此,在学生生命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高度专门化的教育观使得学校教育逐渐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所应蕴含的人文性受到了遮蔽:一方面科学教育失去其人文性;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的形式化使其缺乏有效性。科学教育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科学态度、方法与精神的传承,而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理念的支配,学校在科学教育中过度注重对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视了科学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人文教育在于启迪人的智慧,赋予个体以独特的精神,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虽然开始注重人文教育的实施,融人文知识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中,然而不合理的人文教育方法,灌输、说教等单向度的传递方式使得人文教育的效果始终不明显。比如: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他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一种认知的教育,并在方法论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文知识作为一种人生体验与思考,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问的对话与交往,在碰撞、摩擦中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面对急剧变革、竞争激烈的多元时代,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学校教育人文性的低效使得学生对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深感困惑,不知生命的追求在哪里。
3.家庭教育生命性的缺场
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形式,是大学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与内容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的生命性即在家庭教育中要以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为起点,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与生命追求,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在功利性理念的影响下关注的焦点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度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德、美、劳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过多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向度。如此,家庭教育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单向度的人”:高学位、高能力、高水平并不代表心灵的卓越;外在的华丽点缀并不能掩盖人格的庸俗。同时,很多家长普遍含有一种攀比心态,街头巷议中经常听到的是家长问对孩子的吹捧,结果家长不顾孩子的自我需求,不断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期盼,忽视了孩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当学生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时,有些家长采取不合理的处理方式,使孩子承受了过重的外部压力。
4.自我教育精神性的空位
自我教育即教育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改造从而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利益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状态,进而导致了人们选择的多元化,它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的能力。健全、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引导人在多元复杂的世俗社会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生命观,坚守自己的人格情操。然而,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当今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关注的焦点多在于如何获得满足生存的知识与技能,而忘却了对精神知识的追求与体悟,精神生活边缘化,失去了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支撑。在日复一日对金钱、权利等世俗化的追逐中,每个个体都成了孤独的建设者。大学生面对不成熟的身心境遇与精神知识的贫瘠,倍感自我的无助,心灵的寂寞、孤独,价值的空虚与人生归宿的迷茫。
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使我们不容忽视他们的发展,需要各界合力指导以生成生命观的合理价值取向。然而何谓生命观的合理价值取向?生命的价值终在何处?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存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普遍进入大学课堂,我们利用它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中蕴涵的十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转向传统精华文化,不失为我们迷途中的一盏明灯。
三、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的复归――《论语》的生命智慧
《论语》作为经典传统著作,虽历经万世却仍被后人视为国之精粹,足见其博大精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彻头彻尾,乃是一种人道精神、道德精神”。但笔者看来,《论语》不仅论述“人道、道德”,而且蕴含丰富的生命智慧。孔子一生历经坎坷流离:少年丧父、晚年丧子;多事鄙践,乘田、委吏,不乏成就;夹谷之会展示勇气与智慧,堕三都失败,五十之余开始周游列国。六十余返鲁,修订六经。如此艰难之路却伴着充实的一生,显示出健全、深厚而不同流俗的生命价值取向。
1.生命意识: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和生命消弭的必然性
第一,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孔子作为中国历史发展长河的中“圣人”,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厩焚。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语出《论语・乡党》)马厩起火,孔子下朝回来先关注人员状况,而不是物品的损失,这是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及博爱之心:意识到世间不只自己的生命重要,更重要的是与他人的和谐相处。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主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生命存在的平等性,还体现在孔子践行“有教无类”思想:每个人无论民族、贫富、地位、智愚如何,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他的弟子不仅遍及四海九州,而且发展因人而异、各有千秋。生命无贵贱等级之分,不仅生来平等,而且在生命进程中享有的权利也应同等。孔子对他人和自己的儿子也一视同仁,陈亢曾问伯鱼有是否学到特别的知识,伯鱼答父亲只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仅此而已;陈亢却很高兴因领悟到三大智慧:要知诗、知礼、知同,孔子并不因为伯鱼是自己的儿子就“开小灶”。
第二,生命消弭的必然性。“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语出《论语・颜渊》)生死是由天命即自然规律决定的,有一定的必然性。“未知生,焉知死?”生都没有把握好,谈死有何意义!可见儒家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对于死亡应顺其自然,用永恒的精神生命来代替有限的自然生命,这也是生命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子路曾问老师统帅军队的时候,愿意什么样的人辅助他。孔子对于徒手打虎、徒脚过河却丧生的人并不欣赏,而想与面对状况谨慎全盘谋虑的人共事。可见,儒家不主张逞一时之勇而枉死,但是对于死亡他们并不觉得可怕。因为有比死亡更重要的东西――仁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仁道与生死面临抉择时,君子应舍生取仁得道。
2.生命进程:生命规划的明确性和生命精神的坚韧性
第一,生命规划的明确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语出《论语・为政》)这是孑L子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的自述,体现了对生命整体规划与分期规划的结合,对生命目标、方向的明确性。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做学问,废寝忘食,不耻下问,以不断地研究做人做事之道并把它用于实践之中为人生一乐。到三十岁就“而立”了,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对父母尽孝、对君国尽忠、对朋友尽信、对众人尽仁、对利思义。如此坚持下去到四十岁就不会感到困惑了,明白被人知的前提是知人,被重用的前提是有真才实学。五十岁就懂得了自然、社会的规律以及自己的使命,万物皆有其生存之道,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以中庸之道和谐相处、相生相进。六十岁则对于任何好的坏的话语都能听进去,对于诽谤心平气和,对于赞美谦虚自省,有明确的善恶准则。七十岁就可以在遵守社会规范、自身准则的条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乐以忘忧,安度垂暮之年。
第二,生命精神的坚韧性。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相继爆发战争,礼乐不兴,教化不行,民不聊生。面对道德日下的环境,他没有如“长沮桀溺耦而耕”、“楚狂接舆”般隐,而是竭尽心力,即使是在晚年也不辍游历,不畏生活穷困、强权压势,宣传以仁德为本的教化,映射出一种坚韧的生命精神。在物质上,他发愤忘食,不过度追求物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安贫乐道,能于穷困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在精神上,他见利思义,取利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语出《论语・里仁》)。在陈国绝粮七天之时仍坚持自己的仁道准则、不忧不惧。他一日三省己身,以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之“三戒”来约束自己;以不主观臆想、不强求、不固执、不自我之“四绝”来要求自己;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之“三畏”来警戒自己。在游历过程中面临各种威胁侮辱临危不惧、坚守正道。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他没有因为数年不被重用而消极隐逸反而试图去改善滔滔恶性,“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语出《论语-微子》)
3.生命价值:对“仁道”的追求
《论语》折射出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道”,通过学道以期得道、弘道。人的一生应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手段,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道”即仁道,就是要爱人、知人,是一种超越“血缘宗亲关系的仁爱精神”。在实践中推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要尽己,尽心尽力为国家、为父母:所谓恕就是要推己,移情理解别人。那如何才能得仁道呢?“克己复礼为仁”、“我欲仁,斯仁至”,即仁道的实现,应返求于己,靠克制自己的无限私欲,而不是依赖外界的制约和强制,外力终归只是一个辅助条件,其决定力量仍在于自身修养。为了得道,孔子主要从“文、行、忠、信”四方面教育学生,最终使他们成为文质彬彬、坦坦荡荡的君子,行为恭敬、忠于国君、敬于父母、义于百姓。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认识
独立院校在管理体制方面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独立院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学生反映在政治思想、学习目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也很突出。因此,加强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早期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新生学习转型期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对独立学院认同的困惑,着力开展了新生入校后的早期教育,这些教育包括:
1.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
在介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就业定位等活动中,引导大学新生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点,定下四年的奋斗目标。
2.专业思想教育
针对不同专业,聘请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向同学们介绍学院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兴趣。
3.纪律观念教育
学院给新生配发《学生手册》,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手册内容和大学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同学们遵纪守法的意识。
4.人生理想教育
通过《思想品德修养》课、开设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新生树立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独立学院可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的活动,如:在传统的重要节日举办各种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辩论大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在中国人民胜利、“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日,精心组织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举行座谈会、报告会,让广大同学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了解祖国,歌颂祖国,热爱祖国,促使他们的爱国热情向爱国觉悟和爱国行为升华,并付诸于实践。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养成、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等。独立学院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2.针对本院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从院长到系科到班级甚至寝室的心理健康教育层级负责制,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实施危机干预“月汇报”制度。
(2)建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分类型、分层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和矫正,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和心理咨询专家进行会诊,对症下药。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健全咨询档案,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贫困生的档案资料。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独立学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好地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荞不齐,难免会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价值取向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因此,采取主动权,把网络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刻不容缓。
1.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开辟和扩大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设立校园主题网站,一方面宣传学院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发展前景以及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院;另一方面介绍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以及提供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方便学生。
(2)允许学生自己创立和管理BBS论坛,让学生在里面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这一平台,学院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够心中有数,因势利导。
2.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监控
在充分利用校园网阵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校园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避免各种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独立学院要选派具有思想觉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校园网进行监控,引导学生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发现有不利于学院和国家安定的言论苗头,要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加以制止,查清源头,保证校园网信息传播的健康性和有序性。同时,学院可以在网上设立意见箱,搜集在网上反映的涉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及时解决、有效化解矛盾。利用互联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外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网上论坛的开展,可以避免传统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形式,而可以进行多人对话、辩论,达到启发式教育的最好效果。现在独立学院学生电脑普及率、上网率很高,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说要取代课堂教育或其他教育渠道和途径,而是适应学生的需求,通过和学生的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五、因势利导,加强就业方面的教育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教育,在与普通高校竞争就业机会时,学生由于受到学历层次的制约,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垂青,甚至即使有优于别人的表现,也常常在最后关头被用人单位卡掉,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对学生进行强化就业教育,在新生进校时就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量体裁衣,定下各自努力的方向:对于成绩一般,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独立学院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和企业单位挂钩,按需培养,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独立学院可以采取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学业上继续深造,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一部分思想活跃,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独立学院也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学习期间自主创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考研成为不少独立学院毕业生新的选择。由于生源质量以及师资等多种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考研路上要比一本、二本高校的学生付出的更多。在这方面,独立学院也应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顺利考研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以上是本人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认识,希望能对完善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3]刘信波.探究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33.
[4]罗正云,李娟.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
关键词:高校寝室管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95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推进并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论教育以及日常管理教育,前者属于提高素质教育的渠道,后者则属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寝室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成为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相关文献有提出要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时效性的方法及途径,学校教室以及和大组织要将管理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区,科学的寝室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国内外寝室管理现状对比
对于国内寝室管理模式,它多数是受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他们将学生置于被动体的位置,禁止学生夜不归宿,严禁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打着要实现强化有序培养人才规范统一目标的旗号,殊不知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寝室的床位分配的标准是按照专业来分配,相同的专业都分到一个宿舍,虽然有利于寝室的管理,但是却从根源上减少了学生在各大学科的自由交流与学习进步的机会,只是将视野停留在了本学科上。而对于国外的寝室管理模式,它将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即社会化管理模式。他们中的好多高校都不设有专门的公寓管理区,也没有专门的行政人员去管理,学生所居住的公寓都是自己自由租住,学校也没有那么多的栅栏,让学生完全成为社会人,很早的适应社会,所以这就是在国外我们很少听到大学生因为毕业融入社会不佳而选择自杀的案例。为了体现自由化,相比与国内国外的寝室不以学科与专业作为分界,而是一个寝室各大学科专业人士都有,更加方便他们在学术上的交流,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也为学生个人营造了独立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交友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所以在此方面我国应该多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多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学校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只起到引导作用即可,而不能去干扰学生的自由发展。
3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讨高校寝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3.1 寝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的寝室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显现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第一个问题就是风气不正,学习氛围较差,当今多数90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养成了不少的臭毛病,在学校他们互相攀比,买名牌、电子产品等各种高档产品,谈恋爱几乎成为群体的时尚,在宿舍打网络游戏,赌博,这些行为完全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行为的要求背道而驰;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卫生以及安全问题,学校领导可能在参观宿舍卫生环境时,只是观看外表,却没有深入到宿舍去检查,宿舍内地面垃圾随处可见,东西不归置,床单被子乱成一团,室内异味严重,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又怎么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只能是相互影响,一味的堕落。可见在宿舍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贡献。
3.2 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第一开展多样性的寝室文化活动,引导良好的寝室风气。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以及宿舍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思想上的转变,慢慢地把宿舍看成一个集体而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糟蹋的场地。此外辅导员应该定期走访寝室,与同学们积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寝室内的情况,从而更加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第二就是大力宣传,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认识以及积极改进硬件措施并加强制度管理。人的行为为思想所控制,只有改变了思想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宿舍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三懂四会”,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宿舍安全的重要性并主动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另外就是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好的硬件措施比如床头衣柜、书架等,更加有利于学生归置衣服、书等日常用品,更加有利于保持宿舍的整洁状态。
寝室作为学生的休息场地,又不只是用来休息,同时也是各大思想相互交汇、个人行为相互影响的重要场地,所以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寝室管理,旨在培养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的优秀人才,可以充分实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