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教学的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学;难学;难教;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21-5
1 前 言
初中电学作为物理学的起始学习知识,难学、难教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学生从心理上畏惧,教师也感到头疼。苏科版物理教材相比较其他版本的教材,将电学放在初三的第13章到第16章,而不是在初二学习。虽然说初三的学生在智力、心理等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如何快速让学生跨入电学的大门,学好初中电学,为后续的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收效甚微[1]。本文以相关教学案例,探究初中电学难学、难教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2 教学案例分析
2.1 用电器被短路,“强扭的瓜不甜”
案例1 苏科版九下第13章的第一节“被短路现象”的教学(如图1)。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如果老师将一根导线接在这个正在发光的灯泡两端,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灯泡不亮了。
教师:为什么灯泡不亮了?
学生猜想。
教师:电流不经过灯泡,从正极出发,直接回到了电源负极。
评析 由于电流本身是抽象的,对初中生来说很神秘,学生很难感知电流的流动路径。小灯泡被短路的实验中,学生只看到灯泡不亮了,学生虽然也猜想了,但对电流流动路径的认识是基于老师的说教,单调刻板,无法心服口服。造成了电学的入门困难,这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电学的信心,不利于后续的学习。
建议 学生在学完第二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之后,已经了解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流动路径,对电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将用电器被短路的现象放在本节研究,将会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如图2,由学生亲自动手将三只灯泡组成一个串联电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将一根导线并联在任意一只灯泡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会看到被并联的灯泡不亮了。灯泡不亮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实验发现的。学生自然对实验现象没有怀疑,主动去猜想“为什么灯泡不亮了”。教师再展示flash课件,模拟演示电流路径。比如,理解记忆灯泡被短路现象:把用电器比喻为消耗电能的“老虎”,电流比喻为我们,如果我们经过“老虎”,就会被“吃掉”,学生恍然大悟,电流当然不经过小灯泡了!
2.2 用电压表测电压的方法不清楚
案例2 苏科版电压表使用的教学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完成信息快递“使用电压表的注意事项”。
教师:电压表如何接入电路的?
学生:并联。
教师:哪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电压表的接法。教师演示电压表反接实验。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指针反偏。
教师:如果把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可以吗?
学生:可以。
评析 教师的授课确已完成了教材中电压表使用的基本教学要求,但没有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更深层次的方法。一旦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所接位置改变,学生可能会看不懂电压表测的是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极,也只是看到了电压表没有损坏,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学生由于缺少动手实验的机会,直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仍然没有形成,需要教师在习题课中反复练习。貌似新课改,实际上还是走的应试教育的老路。并没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为考试而学习。
建议 电压表教学中多给学生布置有阶梯的实验任务。如图3,首先测量简单电路中灯泡L1两端的电压,然后将电压表的接线柱由位置A改接到位置C。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明白电压表不可反接的原因。再例如:2014年江苏宿迁中考试题的第9题(如图4所示),将电压表左边的负接柱沿着导线移动到L2的左边,电压表右边的正接线柱沿着导线移动到L2的右边,这样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就是并联接在了L2的两端,测L2两端的电压。注意:移动只能沿着导线移动,不可越过电源和用电器。
■
图3 学生实验任务电路图 图4 题图
2.3 运用类比建构电阻概念
案例3 电阻的教学,教材是通过直接给出概念,介绍电阻表示符号R和单位欧姆(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影响电阻的因素(材料、长度、粗细)分组研究。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只通过“白炽灯不通电时的电阻大约为100欧,而通电时电阻高达1200欧”进行简单的比较。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灯丝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也随之变大。有少数学生通过其他课外资料的学习,小声地讲“半导体的电阻不是这个特点”,但教师“充耳不闻”,继续介绍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评析 电阻概念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直接告知学生,不作或只有很少地就“如何改变电流”作为铺垫,会对部分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改变电源电压,也能改变电流大小,电阻与电压有关。电阻实验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控制变量法,就把实验时间交给了学生,没有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足够的认识。学生盲目地做实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不易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当有的同学提出“有些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变小”的结论时,教师为了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性地忽视学生的观点。整个教学节奏太快,师生缺少互动的时间,学生被老师撵着走。
建议 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运用类比方法认识电流、电压,对类比研究方法并不陌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突破现有的电阻概念的学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当周五放假的时候,学校门前的智慧路拥堵异常,学生对此苦不堪言,印象很深刻。将电阻和学生放学时候的交通拥堵进行对比,能够很好地起到理解电阻概念的作用。比如:把学生看作电流,问学生如果这条路一直堵到你家门口,你觉得阻碍作用如何?学生立刻就理解了其他条件相同时,长度越长,阻碍作用就越大的结论。再比如,问学生如果这条路扩宽为现在的10倍,对你的阻碍作用又怎样呢?同样,也很好地理解了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线越粗,电阻越小的结论。苏科版教材虽然对“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降低了要求,但是当有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采用类比冲突加深学生对温度影响电阻的理解。2.4 欧姆定律实验难探究
案例4 通过如何改变电流启发学生,引入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教学不成功。
教师:如果电源电压超过小灯泡能承受的最大电压,我们怎么办?
学生:串联一个电阻。
教师:大家知道串联一个电阻,灯泡中的电流变小了,灯泡两端的电压也改变了。那么,影响电流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电阻。
教师:有哪些生活经验支持你的猜想呢?
学生讲述生活经验。
评析 欧姆定律的引入采用教师诱问的方式,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貌似联系生活实际,却紧紧地硬拽着学生,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在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电流的变化与电压、电阻的思辨关系并未详细涉及。学生乐于效仿物理学家,重演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但是,教师采用简单的“问答式教学”缺乏实验探究,束缚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学习。
建议 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让学生亲力亲为,通过实验探究引入如何改变电流大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热情。有的同学认为设计电路如图5(改变电池节数),也有的同学认为设计如图6。
学生自己亲自完成实验并观察现象,会产生这样的认识:选择不同的电源电压从而造成电流大小改变(图5);改变整个电路的阻值,也会造成电流大小改变,并且发现方案2的优点是能连续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改变电流的方法是改变电压和电阻,这是学生自己探究的,不是教师用语言强加的,自然对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认识更深刻。
案例5 学生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如图7),教师提醒学生如何改变电阻?甲同学:只要调节滑动变阻器就可实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大小。学生这样想,有其“合理”的原因,但教师并没有继续分析,而是让另外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将原来5欧姆的电阻换下来,再接上10欧姆的电阻。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控制变量法完成实验探究。
评析 学生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确实改变了电流表的示数,于是认为调节滑动变阻器就可实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大小。教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并没有作详细分析,而是选择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自己的问题,回避了学困生的思维障碍。看似教学过程很流畅,但学生的疑惑并没有得到解决,对于改变电阻影响电流的变化规律并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建议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2]。改变电阻教师可打比方“狸猫换太子”,狸猫和太子是不同的个体,改变电阻就是把原来的电阻R拿掉,换上新的电阻,再引导学生:“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恍然大悟,改变电阻不是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然后,再让学生重演实验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降低了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难度,对于学困生,能有效地保护他们学习电学的信心。
2.5 欧姆定律习题课分压、分流规律难记忆
案例6 如图8所示,若甲、乙两表均为电压表,闭合开关S,两表示数之比是4:1。若甲、乙两表均为电流表,断开开关S,两表示数之比是多少?
评析 此题涉及到电路连接方式,能否识得电表的作用是本题的第一个难点。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看过教师对分压、分流规律的板演过程,没有亲自推演,教材也没有安排实验探究分压、分流规律。表面上看,分压、分流规律被淡化了,但江苏省13市中考题每年都有,在当前的考试大环境下,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
建议 准确理解分压、分流规律,关键还是在于对欧姆定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所以通过每一个电阻的电流都是一样的。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U1/R1=U2/R2=U3/R3=……所以,串联电路的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即串联电路有分压的特点(如图9)。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还可以这样类比,如一家有兄弟好几个,只有一锅饭,当然是长得结实的兄弟多分点。各个电阻看作兄弟们,这锅饭看作电源电压,分压和分饭进行类比,能活跃课堂气氛,降低记忆难度。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是一样的,同样也可以将电流与河流类比,主干河道的水流进入各支流,分减了水流,并联电路的电流有着同样的分流规律。通过化抽象为形象,把看似刻板的分压规律内化为学生有意义的记忆。
2.6 焦耳定律规律抽象,学生有抵触情绪
案例7
教师: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将电能转化为内能[3]。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吗?
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例子。
甲学生:电流流过电热油汀、电水壶等会发热。
乙学生:电流流过取暖器会发热。
评析 以上的教学过程出现在很多焦耳定律教学的公开课上。表面上看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电流热效应的学习,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后续的焦耳定律规律的得出,教材改为了定性实验。学生只能了解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对焦耳定律的认识还是会“心存芥蒂”。如何让学生愉悦地融入教学过程,减弱对焦耳定律学习的“抗拒”情绪,是值得广大物理教师思索的重要课题。
建议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没有实验的物理课绝不是成功的物理课。电流热效应现象留给学生自我完成,更能凸显过程与方法教育,学生实验热情高涨,这也为焦耳定律规律的学习减少了心理障碍。电流热效应的引入采用学生身边的器材——铅笔芯,为了现象更明显,可以将电源电压设置大一些(比如12 V),这样流过两只铅笔芯的电流也会很大,电流热效应更明显。将两只铅笔芯轻轻摩擦,还会看到耀眼的闪光,看到铅笔芯上冒出的浓烟。当然,还可以安排课后实验将铅笔芯替换为包口香糖的锡箔纸,利用锡箔纸导电性好和着火点低的特点,通电自燃。直观的视觉刺激比任何强大的语言都更具有说服力。
3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电学难学、难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心理因素。刚进入电学的大门,学生满怀着好奇心,对电学充满了神秘感。但是,接下来的电路图以及实物连接图会让学生一筹莫展,不知道电流是如何流动的。学习的困惑如果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帮助,学生的心理就会滋生对电学学习的挫败感,不利于电学的入门。有的老师说,学好欧姆定律、学好电功率就等于学好了初中电学,观点是有点偏颇的。试想如果在迈入电学的大门口,学生就心生怯意,欧姆定律、电功率的学习也就不是在学生自己内驱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谈不上兴趣,学习效果也就事倍功半了。
其次,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不同。虽然新课改理念都强调以生为本,教师也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但由于个人的理解程度,在激发学生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方面做得还不够。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最初的教学设计,当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时,若自己一时无法解释清楚就刻意回避。学生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对教师的评价就会降低。“亲其师,信其道”,由于对教师的怀疑、不信任,电学的学习必将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历经数代科学家的探究才得出的电学规律,却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熟练掌握并会运用它来解决问题,这对物理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有效地运用实验重演当初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抽象的电学概念不妨多用类比方法教学,毕竟这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常用的研究方法。只有让学生乐学电学,情感上喜爱电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实现电学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苗元秀.初中电学内容放在八年级的可行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1):55—59.
【关键词】 案例教学;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材料,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自我研究和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取与运用
1.案例的收集与选取。(1)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收集、选取或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思品课的案例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视频、一段动漫、一首音乐。案例可从网上收集,如从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学科教育网等,可从报刊杂志、新闻中收集,还可以自己制作或撰写,善于捕捉在教学中生成的案例。(2)案例的选取要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紧扣教学重难点,案例尽可能要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尽量多蕴含教材概念、原理,通过事例设计有待解决的问题。案例的选取还应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热点,可读性高,有一定的趣味性。
2.利用案例来导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案例教学法正是基于创设问题上的教学,它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和感性化,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枯燥的知识蕴藏于案例设计中,使学生获得逼真的表象,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例如八年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通过“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等事件入手,提出问题:事件中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侵害?他们该怎么办?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的兴趣,达到导课的目的。
3.利用案例来突破重难点。传统的理论式讲授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体系,注重条理性、逻辑性,但是于实践的意义不大。案例正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把重点、难点知识融入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成为解决问题的决策者。应用原有知识,新知识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在整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八年级法律与九年级国情时,这一点更显重要。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如,在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我国的国情”时,利用我国科技人才与国外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我国的科技水平低下,利用身边的民生问题,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具体制度不完善,清晰易懂。
4.用案例来练习反馈。案例一方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实践,蕴含着政治课的某些观点或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案例练习来巩固课文知识。例如九年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用案例“刘春生与北四平乡宝汤村签订了承包马道沟小流域的合同书,他想这可是他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假如你是他,你是怎样施展你的拳脚呢?请说说你的创业思路和理由。”由此案例明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于“导”。教师的任务是权衡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考虑所选案例涉及的问题、原理、代表性等。在讨论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发言,把握讨论方向和时间进度,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角色在于“演”。学生的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与案例相关的参考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等。课堂上学生是讨论的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讨论。
2.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学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法虽然形式上较为死板,但它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准确的抽象概念,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案例教学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授法的弊端,但它只能通过案例推导出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内容。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传统讲授的关系,取长补短,优化组合。
一、问题案例要体现概括性,渗透不等式知识内涵“精髓”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心脏”,是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有效承载的“媒介”.问题案例设置应体现典型特性、概括性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情感培养目标,具有显著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但部分教师忽视问题案例概括、典型特性,设置问题案例时缺少整体研析的过程,“信手拈来”,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影响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在问题案例设置过程中,应深入研析不等式章节教学内容、找准课堂教学的重点,认清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设置典型问题案例,将知识内容、目标要求等进行有效的渗透和融入,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案例准确掌握不等式章节的深刻内涵和要义.
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节课教学中: “含有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深刻研析该知识点内容基础上,设置出“(1)求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x2-2x+3
二、问题案例要具有发展性,融入不等式能力培养“要旨”
问题:有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ax+1>0,试求证0
学生探究分析思路:一元二次不等式ax2-ax+1>0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y=ax2-ax+1>0的图象在x轴上方,a>0,
师生共同探析推理解题策略:上述问题条件以及求证内容需要运用到二次函数的恒成立条件等相关内容.关于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大于0恒成立须满足开口向上,且判别式小于0”以及“小于0恒成立须满足开口向下,且判别式小于0”等两类.
解题过程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是新课改下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根本“归宿”,也是教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实践主义学者认为,问题案例作为教师教学有效抓手,应呈现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将学习能力培养渗透落实于问题案例之中,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发展特性,让问题案例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水平锻炼提升的过程.
三、问题案例要具有综合性,紧扣不等式高考政策“脉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教学效能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章节体系及及知识要义的生动概括和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承载教学目标要求和教者教学策略的重要平台。问题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和策略之一。在传统教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在问题案例的选择上,未能认真研析教材,把准目标,紧扣重难点,信手拈来,比较随意地设置问题案例,致使问题案例不精当、不典型、不具有代表性。同时,部分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将解题数量作为重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导致初中生在解答问题案例方面“量”有保证,但“质”低下。而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中,十分明确的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情感目标以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阐述。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应将问题案例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技能、素养、品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和目标任务,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本人现结合新课改要求,借助先进教学理念,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行简要论述。
一、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准确感知教材内涵的要义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及体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表现。数学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能够使学生准确、及时、全面掌握和理解教材知识内容的要义和精髓,达到“由此及彼”“一叶而知秋”的高效。因此,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章节知识体系构架,认真研析教材内容要点,准确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概括特性、针对性强的问题案例,使学生能够在探析、解答典型问题案例中,对教材内容及重难点要求等有准确、全面的感知,提升问题教学的针对性。
如在“平行四边形”问题课教学中,教师在认真研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②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及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等相关情况。因此,教师根据上述内容及要求,设置了“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AB,AB∶BC=3∶5=,AC=8,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典型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开展感知、分析和解答活动。这样,初中生研析问题案例的过程,就变成了重新巩固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重难点的认知过程,从而对教材内容内涵要义有了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的掌握和理解。
二、探究实践法,让学生获得有效探知问题的策略
初中生是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阶段性的探知实践锻炼过程中,逐步养成了探知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探究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而学生探究问题效能的重要前提就是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开展问题教学时,应将探究活动融入其中,把解题策略传授作为任务,将探知实践作为手段,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解答问题中既获得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又实现探究效能的有效培养。
问题:如图所示,ABC中,CDAB于D,E为BC中点,延长AC、DE相交于点F,求证==。
这一道关于“相似三角形”方面的问题案例,教师转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能力锻炼培养贯穿其中,开展“学生探,教师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内容条件及要求等内容的探析活动。学生通过探析问题条件,认识到该问题是有关“相似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内容的数学问题案例,通过解题要求内容的分析,需要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内容。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对于该问题案例的解答,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此时,学生通过探析认为应该采用“作FG∥BC交AB延长线于点G或作EH∥AB交AC于点H”。(解题过程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探析归纳该问题解答的策略和方法。由上述过程可以发现,学生在自主探析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思维分析能力和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
三、评价指导法,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问题解答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分析活动,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同时,学生在评价分析问题过程中,需要运用多个知识进行综合评析。评价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经常性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学习活动过程及解题技能、思维品质培养等起到促进作用。因此,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运用评价指导法时,要将评价指导的重点放在解题过程、解题方法以及解题策略的指导和评析中,综合多方评价因素,及时对学生解题过程进行指导、评价,促进良好解题习惯养成。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 专题教学 教学设计
按照教体艺[2007]1号文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并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数为36学时。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有五部分内容,即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在军事理论教学的实践中,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进行了专题教学改革的探索,根据大纲内容确定为5个专题16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专题教学模式后,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本文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求教与同行。
1.军事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方法与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如下: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教学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有具体的规定,我们做的是根据专题教学的需要,对大纲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每一讲的教学目标又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次,选取教学内容,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确定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专题题目和讲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取把握两点,一是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来选取;二是依据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及当下热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来选取。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提炼学法指导,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交融过程,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传授学生如何学,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所有内容,这就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第四,确定教学方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设计好后,就开始确定教学方案了。教学方案要求在对教学大纲充分领会、对教材详细解读、对学情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来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步骤与过程、时间分配等。教学方案确定后,还需要完成讲义、课件的修订与完善。
进行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可行性原则。专题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要能在教学中顺利进行,要考虑可行性,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使教学方案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科学性原则。专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每一个教学资源与整体相协调,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军事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将教学的理念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教学方案桥梁,科学而可行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教学目标设计
专题教学目标设计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军事理论课课程教学目标在大纲中有明确表述,这是在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专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中,既要体现课程教学目标,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2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
专题教学重点难点确定要根据专题教学内容来确定。专题教学中重点是这一专题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与技能,专题教学中的难点是学生关心、不好理解和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的内容。正确确定重点和难点,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突破重点难点,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2.3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专题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其自身特点。专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选择是专题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并用。专题讲授教学手段选择要根据讲授内容来确定,应大力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4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设计
专题教学内容和逻辑结构设计有其自身的要求。由传统的章节目讲授转变为专题讲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专题教学围绕现实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脱离教材,而是要合理利用教材。逻辑结构也需要设计,因为教材编排的逻辑结构是按照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来完成的,而专题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是按照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结构安排的。
2.5学生关心点、热点、疑点问题设计
专题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对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讲授。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关心点、热点、疑点、重点、难点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把正在发生的问题梳理出来,并融入军事理论课的内容之中,理论联系实际,经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学会独立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2.6师生互动与启发教学设计
专题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最常见的互动手段就是问问题、提要求等,教师的提问和要求影响到学生,学生回答和行为反馈给教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互动方式,双方互相影响和调整,朝着设定目标互相作用螺旋上升,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2.7案例选择与情景创设设计
案例和情景创设是提高专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案例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将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军事理论分析、讨论案例,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案例选择的标准是学生关注点,案例要真实、可信、典型。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合作能力等。
3.军事理论课专题教学实践的思考
由传统的章节目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也有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3.1规划好教学大纲、教材和专题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是具有法定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军事理论课程的目的、性子、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基本要求等,是教学顺序和工作的指南。专题教学虽然打破了教材体系的限制,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但是专题教学也不能脱离教材,更不能偏离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专题的设计围绕重点、难点、热点、疑点、学生关注点来整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服务,落脚点一定是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完成。要做到大纲、教材、专题三者的有机结合,这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的。
3.2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实行专题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由于专题教学一次课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围绕一个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讲深讲透,需要教师撰写的讲义具有学术性、前瞻性、针对性、时代性,可以说教师搞好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专题教学还要求教师每天都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坚定的政治立场、洞悉军革趋势,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安全环境,回答这些教学中的问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以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带动科研发展。
3.3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专题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军事理论知识分析世界及中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问题,主动探索和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合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海.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力量[J].教育科学研究,2012(6)
[2]王慧君.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依据、实施与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