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实践的作用

劳动实践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实践的作用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定额;定员;管理标准化;作用;意义

1 目前建筑领域劳动定额管理的状况

建筑施工企业经过深化管理与体制改革,自有队伍都在逐年减少,但分配因企业间或地区差异的影响,形成多种用工形式和分配办法,所以企业对劳动定额管理的制度、办法、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和劳动力使用及职工分配的形式和标准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劳动力管理模式和办法。

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按中标造价或合同价承包。二是按预算价格承包。三是按工程建筑面积综合单价承包。四是按劳动定额人工消耗量进行承包,这种方法在目前建筑企业很少,其做法是先按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消耗量,再按预算人工费单价的90%,计算出人工费总额进行承包和结算工资。

1.2 职工工资分配形式和标准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发展和地区收入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形成了分配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1)实行等级工资制企业对职工完全执行人社部门制定的企业参考等级工资标准,另外加超额工资或奖金进行分配。(2)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制。企业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各种津补贴总额,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岗位设置和评估,分成档次。岗位技能工资由基础(本)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工令工资、奖金四块组成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现为多数企业采用。(3)按照实物量单价定额进行分配。根据企业劳动定额和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消耗量,按照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或预算人工费单价制定实物量单价,其基层单位(项目部或施工队)按照实物量定额对生产班组进行第一次集中分配。生产班组对生产工人再进行二次分配。(4)实行社会劳务价格。企业在生产期,根据职工本人劳动态度、技术水平、贡献大小等综合因素,参考社会劳务价格进行分配,一般技工平均为130元/工日左右,普工为100元/工日左右。冬休或无任务时,可发放生活费。5.按照日工资标准进行分配。企业根据每个职工的岗位技能工资和各种津补贴额,按照全年有效工作日求出日工资标准,在生产期保证完成生产任务,达到质量、安全要求标准等条件下,按出勤天数和日工资标准进行分配。年底再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程度,发放一次性年终奖金。如生产期达不到全年有效工作日时,不足部分按照最底生活费标准发放,如超过年有效工作日时,冬休时仍执行日标准工资。

1.3 企业人工费核算

由于部分企业以包代管状况比较严重,造成多数工程核算只有工程项目综合成本核算,人工费核算情况不清。从了解情况看人工费亏损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企业整体效益。人工费亏损的主要原因有:(1)预算人工费单价偏低。(2)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如现场办公室、宿舍,食堂、施工用水、用电等临时设施要求按标准化建设,建筑物外架整体满挂安全网,使人工费的投入加大,也是人工费亏损的另一原因。(3)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压级压价和拖欠工程款,造成人工费流失,使施工企业人工费投入大,收益小,加之企业重承包,轻管理,造成人工费亏损。(4)社会劳务价格的冲击。

2 劳动定额和劳动力管理对施工企业管理的意义

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健全劳动制度,在认真总结劳动定额、劳动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凝聚力以及提高职工收入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1 有效地解决内部分配差异问题

在执行实物量单价定额前,因企业各基层单位对劳动力管理和分配办法五花八门,形成企业内部分配差异较大,影响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对职工队伍稳定产生不利因素。统一执行实物量单价定额后,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2.2 有效地解决了工人苦乐不均的问题

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后,以前各基层单位因工程造价、工程结构和管理办法的不同,不能合理的按工人付出劳动量消耗多少进行分配,有时虽然工程结构相同,但由于施工条件不同,造成收入的差异较大。统一执行实物量单价定额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2.3 有效地缓解了干群关系

以前每到月底生产班组与现场施工、劳资等管理人员因工资结算讨价还价争吵不休,直接影响干群关系。统一执行实物量单价定额后,按实际完成工程量结算收入就不存在争吵,使班组与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密切配合想办法多完成任务,不仅提高了工程进度,增加了职工收入,而且干群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2.4 有效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

以前生产班组或个人在收入低时,为了照顾思想情绪,企业管理部门想方设法补一块,收入高时,又想方设法切一块,进行平衡收入。统一执行实物量单价定额后,生产班组或个人只有多完成任务才能增加收入,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现在即使生产班组中个人月收入高低相差一倍左右,但低收入者却普遍认为收入少的原因是完成任务少或工作中不负责任造成返工影响了收入,收入少者也都心服口服。

2.5 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合理使用的问题

以前生产班组只能在指定的工地生产,工人只能在小组中工作,劳动力剩余时,也不愿意借调给其它工地或班组工作。统一执行实物量单价定额后,班组或个人为了增加收入,不但在工地间或班组间进行合理的借调,还可在外包工队伍间相互流动,这样劳动力的使用更加合理。

3 对加强建筑企业劳动定额、劳动力管理的几点思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主要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定额定员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活劳动量消耗的标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企业应健全机构,充实管理人员,从组织上给予保证。

(2)更新观念,坚持创新。劳动定额、劳动力管理制度要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制定完善适合本企业管理的办法,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企业劳动定额管理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管理机制。

(3)强化管理,严格程序。加强人工费管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在开工前,按照中标或合同价中的人工费,依据定额定员标准,做出分部分项工程各工种用工和人工费支出控制计划;施工中按照实际完成工作量按计划预结人工费;工程竣工后,将计划人工成本与实际人工成本进行对比,对产生的偏差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制定纠正偏差措施,减少人工费亏损,增加企业效益。

(4)认真总结,科学分析。搞好经济分析活动。劳动分配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生产计划,取得预计经济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搞好经济分析活动工作,才能找出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实观企业利润最大化

(5)搞好规范,抓出成效。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线生产技术工人技术培训和轮训上岗制度。另一方面应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要进行劳动力管理方法,效率研究,分析纠正影响人工成本的因素,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管理的劳动定额的编制、施行。使劳动定额、劳动力管理工作适应企业的发展,以便产生新的、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范性文件汇编.《建筑业管理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第2篇

1.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同。累计91.5%的人认为“应该必须参加”和“自己愿意尝试”,五分法的克里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专业学习形成很好的相互补充”得分分别为4.27、4.18、4.00。各活动项目必要性的得分均在3.48分以上(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最高,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探索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三类活动都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认知方面,调查让学生们根据所见、所闻、所感勾选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作用和功能明显的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的认同度仍处于前列位置,同时学生们对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都有较为普遍的认同。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表述还是对他人的理解,都涉及精神、情感、能力、物质等各方面,同时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这既是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的体现,也是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力和客观效果的体现。

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与现状

调查询问了被访者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从统计结果上看,学生们的兴趣广而浓厚。15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的均在20%及以上的比例,其中6项被选比例在30%以上,另有“商业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等三项被选比例在40%以上。学生们实际参与情况也比较积极,参与项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情况比较而言,“商业服务活动”、“学术类竞赛活动”、“创业类竞赛活动”三项差距较大,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较参与意愿人数比例低出20个左右的百分点。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愿与实际状况方面,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调查设计了组织形式、参与同伴、参与时间三个维度的内容(统计结果见表2)。在组织形式方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情况呈现多样化特点。由“国际国内学术机构组织”、“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组织”、“同学间自发组织”、“本专业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7.4、26.5、9.2、4.9个百分点。在参与同伴上,“和外校大学生一起”、“和国际友人一起”、“和本专业教师或辅导员一起”、“和亲朋好友一起”、“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5.7、21.9、16.3、11.1、8.5个百分点。在参与时间上,对于“节假日”、“课程实习期间”、“平时的周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13.6、5.1、3.3个百分点。

3.学生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评价

调查要求被访者对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作用做出评价,有累计75.5%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只有2.3%的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其余选择“一般重要”。可见,学生们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有着较为积极的评价。问卷要求学生在各项具体的育人功能上选择不超过三个的较为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别,各活动类别的比例高低(统计结果见表3)。以表3中所列39项育人功能共计117个入选机会为基数,计算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出现的频次比例,可得出被调查者对其功能显著性的评价概况。统计表明,在被访者看来,“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和“社会调查”育人功能发挥较为全面和深入,而“学校勤工俭学”、“创业类竞赛活动”、“科技发明”、“工农业生产”、“走访参观活动”的育人功能相对局限。前者的贴近性更强、学生参与广泛,后者或门槛较高,或互动性不强。学生们对改进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期望较大,被认为育人功能较为显著的“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社会调查”在该题中的被选比例也较高。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据上分析结果,可以形成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认知全面、认同度高,参与意愿强烈,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为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多样,具有精神、情感、能力、物质等各层次的需求,在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尤为突出,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状况与其参与意愿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践内容多样、组织形式多样、参与同伴多样、时间分布多样。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实践更高层次的需求。学生们对参加社会性、专业性强的实践类别、群体或机构组织和对与自身相比异质性强、空间距离远的群体成员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意愿强烈而实际参与度较低。第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评价整体良好,但不同类别的活动评价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学生们对贴近其学习和社会生活、创新性强的实践活动的功能实现认可度更高,而在对实践能力和条件要求过高或过低、互动性和趣味性较低活动类别的功能实现认可度低,同时凸显了他们对改进部分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期望。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领导艺术;哲学思想;管理过程

在哲学的视角下,领导艺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方法论直接受到世界观的限制和制约。领导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当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发现这些哲学思想的内容,能够帮助领导者提升对领导艺术的认识,提高领导水平。本文将立足于领导艺术的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视角,分析领导艺术对哲学思想的体现。

一哲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

领导艺术是解决管理活动当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和策略,领导艺术是对具体的技术环节的总结和概括,因而领导艺术是从属于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由世界观所决定。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能够产生对领导艺术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哲学本身具有对领导艺术的决定作用。同时,领导艺术又能够作为哲学思想的现实承担者,在领导和管理活动当中,要发挥哲学思想的作用,就需要借助哲学思想和具体问题的结合形式——领导艺术。因此,领导艺术可以在管理活动中成为哲学思想的载体。

二按制度说话的领导艺术形式

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规律观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固有、本质、必然和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展现为有形的物理联系,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相互影响关系。在社会行为当中,联系的重要体现形体就是维持整个组织运转的规章制度。按制度说话的领导艺术,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制度进行领导体现着对规律的把握和尊重。规律本身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一)以科学化的制度实施领导是对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科学化的制度是在实践检验的过程当中被证明为有效的固定化的管理模式的统称。在反复的实践当中所形成的正确制度本身就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管人是对规律的尊重的体现。尊重规律能够体现为对制度的遵守,而遵守制度,使个体受到制度的制约,则能够体现出利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造福于人的目标。使用制度的形式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进行统一是以制度进行领导的最终目的。由于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背离的情况,缺乏制度约束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当领导者本身对制度和规章并不抱以尊重的态度时,制度本身将成为一纸具文,不对任何人产生约束力。这也是从根本上违背制度设立的初衷,也违背企业和其他组织发展的规律。

(二)使用制度的约束机制体现违背规律的后果

在制度的约束机制体现着一定的惩罚。在西方政治学理论当中,政治权利的下限是权利所能够给予的最大惩罚,政治权利的上限是权利所能给予的最大赏赐。在违背制度时,制度本身能够给予的惩处不仅仅是一种领导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实际相违背时所产生的后果的体现。以安全管理为例,在矿井等高危作业的生产工序当中,众多较为繁琐的安全制度的本质是对生产作业规律的遵从。目前众多煤矿出现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以及群死群伤的生产安全问题,都是对生产制度不遵守,是对客观规律不遵循的问题所产生的恶果。这体现了人违背必要的制度,进而违背制度所承载的规律时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在使用制度进行约束的同时,应当防止制度本身的僵化,事物本身都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当中。制度僵化将使得制度自身不能够反应现实的管理需要,从而导致制度陷入一种阻碍整个组织进步的地位。在此时制度本身不仅仅不能作为客观规律的承担者也会成为违背规律的管理形式的体现。在组织行为学理论当中,伴随组织的发展,企业内部将可能出现保守者,这些保守者将自身的利益依附于一些旧有制度之上,为实现其个别利益,这些保守者将可能阻碍制度的改善,并由此使得制度本身和设立的初衷完全违背。这种现象本身也是一种规律,但是这种规律所揭示的恰恰是制度如合同规律相背离的过程。

三物质激励措施中的唯物史观

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的物质激励措施并不是仅仅通过物质奖励的形式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将领导者的个人目标和整个集体的目标进行整合。调动起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是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实施物质激励措施的主要目的,这种物质激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当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观念。

(一)以物质奖励体现人民群众作为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的作用

从管理的目的而言,提升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核心目标。在哲学理论体系当中,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当中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物质奖励的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能够促使劳动者进行更为有效的生产和创新。这将有利于企业或各种组织的运营效率的提升,这在本质上是物质奖励功能的体现。现代市场经济强调创新的作用,利用创新产品,摆脱产品高度替代所产生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避粗浅的价格竞争是在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渠道控制的产业当中,实现超额利润的重要方法。加强对劳动者的物质激励,能够引导劳动者在具有较为良好的生活条件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积极性和闲暇进行创新,从而帮助企业取得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的竞争过程当中,通过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提升竞争能力,能够在使用最小的成本的方式提升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

(二)提高被管理者待遇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应当受到管理者的尊重,是用物质奖励的形式,提升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能够体现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满足被领导者的心理诉求,从而体现被管理者在企业当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之下,领导者能够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对整个团队加以领导。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现代企业体现自身社会责任,确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重要形式。在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当中,物质需求是最浅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够使劳动者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并配合其他手段进行奖励,能够帮助劳动者感受到企业对其的认同,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够体现我国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沟通协商的领导方式

体现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为领导者广泛的征求各方意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使被领导者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到领导者处,这体现了认识论当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而沟通协商的领导形式本身也是一种间接性的实践活动。

(一)沟通协商本身可以取得间接性的认识

沟通协商过程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主要体现为用换位思考的形式收集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意见,以及对当前的重大决策的观点。被领导者的意见和观点本身来源于被领导者的实践,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工决定了领导者的实践内容和被领导者的实践内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对被领导者意见的听取,能够有效的帮助领导者纠正决策的不足之处,这是由于被领导者基于实践所产生的认识能够通过沟通转化为领导者的认识。在哲学语境之下,这种认识可以被理解为间接认识。通过沟通协商的形式取得间接性的认识,能够体现认识论当中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在领导的过程当中,体现对民主风习的追求,也有助于塑造领导者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形象,在此背景之下,沟通协商活动应当得到提倡。

(二)沟通协商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形式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物质活动,能动性体现为实践者的个人意识。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实践者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之前,就已经具有了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认识的主观观念,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则体现为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实在的事物,而实践的过程也必须以客观物质性活动为依托。沟通协商活动符合于这样的特征,沟通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人。沟通的过程开始之前,沟通的主体已经产生了对沟通过程和结果的一个构想,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沟通的过程施加影响。通过沟通,将被领导者的认识转化为领导者的认识也是一个认识转化的过程。对于领导者而言,这同样可以被看做是沟通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个客观结果,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形式本身体现着通过实践获得认识的一个基本过程。

五引导和示范的领导形式

体现着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可以被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能够通过实践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在领导艺术形式当中,通过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提升被领导者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使被领导者针对某一特定问题产生特定的观念,进而采取特定的行动改造物质世界,就体现着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的重要内容。

(一)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领导艺术当中应当包括引导的内容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为意识的变化相对于物质变化的相对滞后性或者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和滞后性不仅仅体现为纵向关系上的时间先后,也可以体现为团体内部横向的不同成员之间的认识差异。领导者通过引导和示范效应进行带动,能够充分的利用意识独立性的特征加强对团队的领导。在时间上,针对同一个问题,认识可能是超前的也可能是滞后的。这种超前性和滞后性往往是由于意识的所有者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差异而产生的,领导者作为各种信息的中枢,掌握的信息量相对于被领导者更为全面。在此背景之下,领导者同被领导者在对已经发生的问题所产生的认识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意识对物质的纵向独立性。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加强对被领导者的引导和示范,能够将更为详实的信息向被领导者加以透漏,从而帮助被领导者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横向上,引导和示范作用的主要作用是统一认识,并且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向被领导者传递间接经验。基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个人利益,不同的被领导者之间针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一种相互差异的状态。此时,用树立典型和榜样的方式进行宣传,使不同的被领导者产生相互的对比,能够帮助被领导者产生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也有助于化解非正式组织对团队运作的影响。

(二)引导和示范的领导艺术目的在于能动的改造客观实际

引导和示范作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被领导者的认识的改变,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当中,相对僵化的管理机制的存在,导致领导者和直接的生产人员之间缺乏较为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管理层的决策往往存在一种空转现象。除了硬性的制度约束,领导者缺乏对下层进行直接影响的能力和意识,这也最终直接导致被领导者同领导者的脱节,领导艺术当中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也就因此难以实现。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通过更为有效的工会制度和决策制度,改变原有的上下层分离的情况是解决相应问题的核心,要使得整个集体都产生一种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就需要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直接引领而不是简单的制度约束。

结语

哲学作为系统化的世界观,对作为方法论的领导艺术具有决定作用。在发挥领导艺术的过程当中,强调对规则的使用,这事实上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当中对规律的客观性的认识,构建起良好的制度,反应现实规律,能够帮助领导者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使用物质激励的方法进行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艺术所体现出的是唯物史观当中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认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得到良好的激励,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时,能够具有更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同时也体现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能够体现出认识和实践当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沟通协商,领导者可以获得间接认识,而协商本身作为实践的一种形式,所得到的认识也是基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引导和释放的领导艺术更在体现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将统一化的认识传递给被领导者,能够在被领导者的实践过程当中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勇.领导艺术中哲学思想的体现[J].法制与社会,2010,(5):290.

[2]张立杰.哲学视阈下的中国领导艺术研究[J].领导科学,2010,(32):27-28.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第4篇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是近些年来针对大学生自主就业过程当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而在开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服务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工作的。因此,对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来说,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获得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看来,很多高校针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开辟了校外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的实践当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增加能力。

一般而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一般由学院中的辅导员老师或者承担其他教职的老师兼职教授。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和发放的,对于任何地方和任何情况的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是比较类似的。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关教材的体系当中,学生被放置在了一个僵化接受的位置之上,与此同时,学生在接受实习实践的机会的时候,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是当前高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2、实践教学

这里所谈到的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课本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参与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增长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做准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主要支持学生进入到社会里的某个公司或者机构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的学习,但是随着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度普及,加上很多主客观原因的共同影响,很多大学提供的实践教学机会并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本身的专业需求相匹配,很多实践教学已经流于形式,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进入到某些工厂,被当做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专业的实践和技能的学习,更没有得到个人能力的更多增长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

1、实践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加上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上具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任务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其所需要的实践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大规模的正式的就业实践机会还是相对较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和工作是未毕业的大学生所不能够承担的,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的相关要求,为了应付学生的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的相关渴望,学校往往会与简单加工制造业的企业达成协议,将学生输送到这些企业当中从事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一方面能为企业创造出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因此获利。

这种实践形式高度单一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主客观两方面共同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社会不能为学校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岗位,学校也无法自己创造适应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双重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当前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这种实践的单一,不仅不能为学生的能力增长创造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学生大学4年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让学生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对于学生的时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2、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

观察发现,当前大学生参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生涯当中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就能完成他们本身的任务,而在于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本身对参加实践这件事情的认同度就不高,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机会往往是在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学生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兴趣更加不高,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学生就从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

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会导致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效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即使有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实践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坊间积累的差口碑,而对这种实践工作的正义性存疑。而学生一旦怀疑学校,认为学校有问题,就会让学校在整个的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过程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师生矛盾。

3、相关理论发展不够健全

上面提到,尽管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在全国所有的高校几乎都在铺开,但是由于各个地方高校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标准,因此在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共同发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知道各个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

理论发展不健全,同时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与实践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表里的,只有实践的进展为理论提供重要参考,理论的发展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引,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一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大学里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往往是辅导员老师或者从事其他教职的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面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的时候,也往往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懒惰现象,教师们会懒于思考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是由于其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已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规范的前提之下,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完善并不能给本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带来改变。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1、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

由于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在单一的实践形式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对高校的就业实践工作都抱有质疑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来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就业实践。

在以往学校无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比较高级的实践工作,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打开思路,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公司是需要一些实习生的,只不过他们的招聘是独立的,并且单个单位的用人数量比较少,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并不与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联系,例如宝洁公司每年都需要暑期和寒假的实习生来从事公司内部的运营等方面的助理和实习工作,根据统计,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工作的缺口,其总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些就业实践工作当中来,也就能够避免进入工厂当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

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不能畏惧工作的繁杂性,应该想方设法与更多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时候,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向企业推荐一批学生进入到公司当中,从事实习的工作参与公司的运营,将学生化整为零,对口安排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就业实践。

2、设置奖励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前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置奖励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设置一个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那些在就业实践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假如能够获得学校的特殊奖励,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奖励条件的设置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可操作这3个原则,让学生能够信任已设定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更加努力的在实践岗位上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充实自己,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完善相关的理论和规范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各个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负责老师,应该自觉肩负起丰富相关理论的重要职责,因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虽然是普适性的,但是每一个学校乃至于每一个院系都有不同的现实情况,针对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完善和规范的制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能力上的增长阅历上的提升,这是每一个老师说应该自觉肩负的责任,不应该因为此项工作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而就放弃不做。从学校而言,应该给相关的老师以固定的支持与鼓励,敦促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和规范的完善,让老师不做无用功,给老师以肯定。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第5篇

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一条主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结合,进一步优化配置了人力资源,成为传播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文化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2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1调查情况统计

为体现调查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包括旅游类在内的各大专业,然后在每一个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抽选了1500名调查对象。

2.2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通过调查探究,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以及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方面,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到为社会服务上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量,传递社会的温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服务咨询的185人,占14.2%,教育的385人,占29.6%,从事体力劳动的412人,占31.6%,进行发明创造的36人,占2.8%,从事服务经营的156人,占12%,做导游服务的72人,占5.5%,其他方面的56人,占4.3%。从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是比较积极的,其中参加的服务活动主要形式是以体力劳动和教育服务为主。而智力型服务形式也有较大的参与度。

2.3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某职业技术学院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实践基地不足,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相当的重复性,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学院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需要认真规划,地址选择合理得当,与本校的特色相适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另外,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实践基地的同时,考虑到了大学生德育等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建设。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很好地将学生专业、德育等素质融合到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一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很好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实习的地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达到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作用。

3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策略

3.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仅仅局限于实践的横向发展,而缺乏纵向的深入。因此高校需要经过不断的革新,将空泛的实践主体丰富化,将单一的形式多元化,将无趣的知识专业化,将陈旧的内容时效化。让学生学有所用,时刻把握未来的趋势和方向。结合自我特色,让大学生实践活动朝着思想认识提高、智力提升和社会化能力全面加强的方向高层次发展。

3.2规范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的机制要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和公平性,更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实践活动具体的内容和效果记录和积累下来,形成一种总结。另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可以学时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成果。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可以是报告或者论文等形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形成书面文字,成为评价的客观标准和要素。

3.3开拓实践基地,整合有效资源

高校在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时,寻求长期合作,双方共赢,达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并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实习做好充分准备。这就要求高校和实践基地搞好联系和合作,主动了解和解决单位的难题,实现资源的共享。将单位和高校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场地,实现三方受益。

3.4重视社会实践管理

为了让大学生能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与长效性,有必要对社会实践进行管理,第一,要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便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与保障;第二,在学校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构建一个协调机制,努力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最小化,不断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第三,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知识与教育,培养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其安全保护网络,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