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活动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范文第1篇

    一、以教研组为单位,各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每次至少40分钟,要做到三落实(即人员、时间、内容落实)。

    二、每位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备课组活动,因故不能参加的须向教研组长请假,但每学期限请假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三、每次备课组活动时,对下一阶段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研究,统一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形式和数量,大胆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也谋求统一,促使共同提高。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范文第2篇

一、总目标

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使学生对风筝、车模、航模产生浓厚兴趣,获取一些风筝、车模、航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受一些高技术领域的最新理念,并使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价值取向等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组织方式版权所有

1.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成员应从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二年级中自愿报名产生。

2.兴趣小组总体工作由xxx老师具体负责。

5.兴趣小组由学校“教务处”支持和领导,活动所需资金、设备等由“教务处”向学校反映解决。

三、活动方式

兴趣小组主要以“专题讲座”和“项目实践”方式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填写“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表”备案。

四、活动时间

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为:间周星期三的下午5:00——640

五、活动地点

1、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地点为:学校团队室。

2、经学校“教务处”同意后,可以组织适当的校外活动。

六、活动步骤

1、风筝小组

时间

活动方式

活动内容

参与教师

目标

次数

第一阶段

专题讲座

风筝的原理及制作

xxx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1次

第二阶段

项目实践(趣味制作)

制作风筝

xxx

通过各种风筝制作,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认识基本的风筝制作流程。

1次

第三阶段

项目实践(趣味制作)

试飞后进行改进

xxx

面向生活,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次

第四阶段

项目实践(创新设计制作)

自己设计并制作风筝

xxx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可行性高的一些创造。

1次

2、车模兴趣小组

时间

活动方式

活动内容

参与教师

目标

次数

第一阶段

专题讲座

xxx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1次

第二阶段

项目实践(趣味拼装)版权所有

xxx

使学生了解车模组装的一般规律。掌握车模组装的基本技术。

1次

第三阶段

项目实践(赛道竟速)

xxx

初步使学生具备赛道比赛的水平

1次

第四阶段

项目实践(赛道竟速)

xxx

1次

3、航模兴趣小组

时间

活动方式

活动内容

参与教师

目标

次数

第一阶段

专题讲座

xxx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1次

第二阶段

项目实践(制作)

xxx

使学生了解航模制作的一般规律。掌握航模制作的基本技术。

1次

第三阶段

项目实践(放飞)

xxx

初步使学生了解航模放飞的基本要领

1次

第四阶段

项目实践(改进制作)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性;活动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91-01

现行英语教材,它的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它涵盖的知识量很大,也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是值得英语教师探索的问题。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引入是帮助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独特方式。将教学活动按照单元教学要求、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身自身性格特点进行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情感热烈投入、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察与行动相统一的、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一、设计教学活动,首先要激活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做到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注重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减。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升初中不需要考试选拔,他们中有的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都有限,因此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的学生也谈到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与英语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过杂,是很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所以老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会把教材内容激活,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主动领会,掌握知识技能。

二、课堂教学活动情境创设要合理,内容要有趣

活动应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体指学生,客体指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态度情感,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尽可能使主客体协调一致。明显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活动,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考虑活动内容与形式,寻找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好不同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活动内容只有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创新。教学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知识积极性不高,但是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就会积极的参与讨论。所以,如何将单纯的英语知识和他们的兴趣联系在一起也一直是我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三、活动化教学设计要巧妙,互动要有效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具,才能做到形式丰富、精彩纷呈,也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有效的互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情景

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就要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在备课时,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模的情景中去。在如何购物时,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介绍“This is my shop. There is are……”借助于写有“open”“closed”的招牌,挂在“商店”门口,介绍句子“The shop is open closed”,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Can I help you? Would you like to ……,How much is it? How many do you want? Here you are……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不但传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教学活动要留有激情,留有悬念和延伸空间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规划;设计;县域推进;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大的结构性突破;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无课程标准,二无免费教材,三无教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内容开发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程管理难”等“难上加难”的客观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县域实情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我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县教育局成立了“行唐县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小学、民办小学、初中以学校为单位,分别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

教育局在转发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科学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二、整体设计,保障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和晨(夕)会、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若干非指定领域。由于学校和教师整合各领域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我们统一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进行如下安排。

1.晨(夕)会:安排在每天上午上课前或下午下课后,每次10~15分钟。

2.班团(队)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1课时/周;小学1~2年级班(队)活动利用晨(夕)会时间进行安排。

3.信息技术教育: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采用省统编教材《信息技术》(河大出版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初中9年级,2课时/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要求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内容,以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

5.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利用每学年2周的机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年年有科体艺节会、校校有科体艺团队、班班有科体艺活动、人人有科体艺特长。

6.其他专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实践专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等):学校可随机安排。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门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规定学校至少每12个班级设立1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教师,根据每一个主题或项目活动实际,每一兼职教师担任若干个学生小组指导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和家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题指导课、开题指导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结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由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研究方案设计、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以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主。

(三)系统化、具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课程目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总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各学段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活动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根据活动开展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难点。为指导各学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县教育局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两条思路供学校选择。

一是学校自主购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是学校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把握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提供参考示例。

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考示例如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的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重点: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方法的尝试和了解,以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和提升,对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重点:反思、表达交流、分享、评价、提升与生成。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注意事项: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要求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课型教学操作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两种课型,选题指导课和开题论证课。

1.选题指导课

(1)主要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交流、汇总发现的问题或话题,归纳、梳理,初步形成课题;层层筛选课题,确定活动课题;指导活动分组,推选小组核心负责人。

(2)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课题)――指导分组

(3)教学要求:

①创设情境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便于引导学生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

情景创设要自然巧妙,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②发现问题是指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预设主题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面要尽可能开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不要先入为主,一下把学生引到狭小的范围内。

交流、汇总问题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说,一一写到黑板上,形式单一;可以先让小组汇总,再由小组长汇报。

③筛选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价值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程度,分类梳理问题,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要明确哪些问题该保留、哪些问题可合并、哪些问题暂时搁置、哪些问题该放弃,并要说明理由,渗透筛选依据。

④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表述要注意语序,主题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⑤小组组合要尽量优秀生、普通生合理搭配,每组都有骨干。民主推荐产生小组负责人,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兴趣分组,注意合理调控;也可以先分组,再让小组选课题,选的不合理时再指导调控。

2.开题论证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基本模式:小组研讨、初步制定――组际交流、学习借鉴――二次研讨、初步修改――典型指导、正反提示――三次研讨、修改完善。

(3)教学要求:

①提供活动方案表格,使学生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但不要规定太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活动方案表

②活动方案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商量,自主尝试后再交流、指导,也就是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③要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研讨、相互学习借鉴、自己感悟,实现活动方案的优化,不要担心费时间耽误进度。

④典型指导不在多而在精。选哪个活动方案作典型,事先要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选择的依据是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因此,不一定选最优秀、最精彩的活动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活动方案,关键看它能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提供范例,或暴露出的问题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⑤为了减小学生自己探索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典型实例。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完成。但这一阶段,也不是一个可以放任自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一些课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撑,并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主要课型包括: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等。

3.方法指导课

(1)主要任务:方法指导课主要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开设,其目的是考虑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程中,可能会在研究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而为之提供指导的课型。因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主题活动、实践探究所需要的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教学要求:

①方法指导课可以根据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

②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谈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谈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④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资料的取舍等

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⑥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4.中期交流课

(1)主要任务: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或成果进行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研讨;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一阶段活动。

(2)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答疑――反思总结――调整活动方案。

(3)教学要求:

①教师课前可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分类。

甲、请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上报。

乙、与各个小组沟通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丙、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②课上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进程或者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师依据问题分类,讲解一些和问题接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④教师依据问题分类,逐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根据讨论,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解决方案。

⑥老师总结,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⑦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课型,即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5.总结指导课

(1)主要任务:此课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成果总结与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研究报告的撰写、收获体会的总结等。

(2)教学要求:

①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总结指导课要有所侧重。课题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侧重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参观访问与体验活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体验与感想,并形成文字。

②在总结指导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梳理与提炼;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体会与收获转换成有形的成果。

6.成果展示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欣赏;及时发现新问题,拓展和生成新的研究内容。

(2)基本模式:

小组全面回顾活动过程与收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准备――分组展示交流,共享活动成果与活动感悟――组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借鉴――推选优秀成果、优胜小组、先进个人――小组进一步研讨,明确今后活动设想。

(3)教学要求:

①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②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③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展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④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⑤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①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③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④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⑤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②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④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⑤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③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④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

2.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②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③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④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⑤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⑥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⑦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⑧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②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③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3.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②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③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④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了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⑤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起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⑥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⑦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③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我县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开展县域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展示、教学论坛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形式,深入教学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

(二)今后发展目标

1.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2.对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

3.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4.课程开设质量进一步提高。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技术活动 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交流和本人的学习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的。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制作、和试验等试验活动是课程的有效载体之一。创设有效的技术活动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全员和全程参与,还能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提高技术素养。

我从日常教学过程中几个案例入手,经过教学反思提出了对如何创设有效的技术活动情境的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本案例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一个教学片断,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结构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节课除了常用的教具演示外,我利用实践室中几样简单的物品开展了一个随堂活动。

PPT展示活动内容:

材料:1m长铁丝一根,老虎钳一把,50克钩码一个,透明胶带一卷。

要求:用铁丝制作一个支架,将钩码用透明胶缠在顶端。钩码离桌面的距离大于20cm。

时间10分钟。比一比谁做的结构最稳定。

学生把做好的作品拿到讲台。如图1。

【师】到底谁做得最稳定?如何进行比较?

【生】用电风扇吹。

【师】可以吗?我们来试试。

老师拿出电风扇,对准同学们做的结构吹风,一些结构出现了晃动,但不易被吹倒。

【师】从理论上说,这种方法应该是可行的。但实际中,铁丝做成的结构受风面不大,电风扇的风力也有限,所以很难比较哪个结构更稳定。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手推一推,看哪个容易推倒?

老师用手推,有些结构被推倒,有些结构没被推倒。

【师】被推倒的结构一定比没被推倒的结构不稳定吗?

【生】不一定,推的力可能不同。

【师】对。要保证推不同结构的水平力相同,非常困难,因此我们换一种方法,把结构放到斜面上,把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看做结构受到的干扰,逐渐增大斜面的倾斜角,哪个结构能在最大倾角的斜面上保持平衡,哪个结构就最稳定。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可行。

【师】因为结构受到的干扰可能来自不同方向,因此试验中,我们还要在斜面上转动进行比较,转到任何位置都不翻倒才是最稳定的。

学生的试验方案如图2所示。通过比较逐步淘汰翻倒的结构,最后只剩下一个,如图3所示。

【师】这就是今天比赛的冠军。为什么它的稳定性最好呢?请设计这一结构的同学说一说。

【生】这个结构用最短的一段铅丝支撑钩码,保证了要求的高度。把剩下的铅丝做成圆形,使支撑面积最大,而且使钩码的重心落在圆形支撑面的中心,这样就保证它受到各个方向的干扰时都有很好的稳定性。

【师】说得很好。当然,这是支撑面四周封闭的情况,如果没有这一限制,能否做出比今天的冠军更稳定的结构?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考虑。

反思一:

技术活动是结合学科特点创设真实情境的理想工具,教师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上述活动情境的创设,材料准备容易,学生操作难度不大,几乎可以人人动手制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学内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重心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大小、结构的形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技术操作、试验、活动情境设计,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了设计思维方式,使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这把“钥匙”打开了技术问题的“大门”,从而体验、领悟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要创设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技术活动情境,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①创设活动情境时必须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意义构建应贯穿整个活动过程。

②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深度体验性,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③教师设计活动情境时,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顾及,选准时机,掌握方法、策略,要特别注意为后进生着想,创设优等生、后进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案例二】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和反馈”的一个教学片断,活动目的是说明电磁波对周围电器有干扰作用,干扰无处不在。我在高二教学过程中尝试过这样几种方法。

片断1:我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打电话给我。结果大屏幕无反应,仅仅是讲台上的电脑受到影响,屏幕出现了黑白线。我只能跟学生说明这个事实,前面几排学生纷纷站起来,头伸过去看讲桌的电脑屏幕。

片断2:我用电器元件连接模拟了一个扰器,然后向学生展示。但因为专业性太强,学生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我已经结束展示。

片断3:我将教室角落的收录机拿到讲台上,拉出天线打开收音机,再用自己的手机拨打电话,收音机扰后发出的“呲呲”声马上就刺耳地传出来。

片断4:我将手机放在收音机附近,进行操作(开、关机或拨打电话)。并将手机放在收音机附近的不同位置(如靠近天线或喇叭、与天线垂直或平行),分别进行试验,得出干扰与距离和位置有关。

反思二: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延伸;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加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教学方法正是基于上述目的而设计的。如片断1我结合当代先进技术,想到用手机。片断2我更是深入一步,让学生了解实质性的问题。片断3我则就地取材,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片断4我在片断3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度体验,深层次地理解干扰概念,取得了较佳的效果。

课堂中教师的展示活动得当,对课堂的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如何进行展示呢?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展示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活动的展示效果要好,展示的范围要大,要善于运用放大的手法,将效果优大,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片断3、4我利用这一点,将这种辐射效应通过收音机进行了放大。也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将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搬到教室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生活化。片断3、4我也利用了这个方法,将平时学生听到的“呲呲”声的形成原因做了有效说明。展示时,注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感受到,而不是认为有几个学生感受到就算了,或者“演示了,就过去了”。如片断1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演示效果会只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所以展示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2.展示活动的成本要低廉。有效教学是一种效益高、效率快、效能大的活动,所以要尽量以最小的精力、财力、物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期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片断2我花了很长时间买了不少电器元件,连接制作了一个扰器,出发点很好,让课堂充满技术特色。由于我没有对这个教具充分运用,仅仅是进行了简单的操作展示,学生都还没有弄清实质,展示活动已经结束,所以,花了大力气,效益却不高,这是不可取的。片断3、4我充分利用已用的生活器具,在课堂中重现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可以解快,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能。

“说千遍,不如做一遍”。教学情境创设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觉器官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听觉器官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它便应该用几个感官去接触。”亲历活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提高感性认识,并发展理性认识,有效的技术活动情境一定会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顾建军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践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践)[S].北京:人民教育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