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学原理

管理科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科学原理

管理科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理论;企业管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现代管理理论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2.3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管理科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理论;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39-01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 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 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并于1911 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 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 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 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 现代管理理论

2.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 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3 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 20 世纪90 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 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 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 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 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管理科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如何教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适应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该引入案例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和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简单地说,它就是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及其控制调整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工资福利政策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特征,把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人力资源教学过程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主要由阅读案例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引入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并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和内容展开双边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是互动的,首先教师给出一些具体而完整的背景材料,然后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最后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特征则体现在它不仅是一个单向沟通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沟通的过程。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通过小组讨论的沟通形式参与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承担着更多的学的任务;教师也在其中参与教学,但不起主导作用,只是通过简单评论的沟通方式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协调与引导的作用,主要负责去挑选或撰写教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老师有责任去挑选案例教学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保证所选的材料是本土化的、有时效性的,因为现有案例库里的材料大多数不是从外国直接引入没有本土化的,就是已经失去其时效性的;如果在现有的资料中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师还必须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并且撰写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因为这些教学材料有别于一般的教材,具有独特的来源、性质,其内容的编排也要求更具针对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做好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的工作和踊跃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讨论中扮演好自己在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所面对的实际情境,正确地评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最后得出最佳方案。参与讨论的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每一个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逐步学会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掌握案例分析要领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来解决问题。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情况和案例中所给出的各种情况是一样错综复杂的,如果我们能在案例中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问题中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够找到。这也是案例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意义所在。

二、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方与引导方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沟通渠道从过去的单方向变为了多方向,教师地位从主要变为了从属,学生地位则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显然,在这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着参与方即主要的角色,而老师则充当着引导方即次要的角色,并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不可替代。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测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和可能作出怎样的决策,因此学生成为整个教与学的主角,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参与,包括从预习理论知识到审阅案例材料,又从案例分析讨论再到撰写分析报告的整个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案例数据和细节;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设计好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作为引导之用;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亲自参与讨论,但要注意教师的评论应该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能够继续。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讲评也是重要的环节,应注意不要把答案说死了,因为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很难说有“标准”答案,答案应该是开放式的,并且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从讨论中获得一种今后在工作中能够用来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学生的接受程度

案例教学是摆脱教师传授的过分依赖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发展的思维训练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劳动都是创造性劳动,表现在知识的灵活应用、答案的多样化、思维的活跃性及沟通的多渠道上。因此,案例教学的重点自然要放在这种思维训练的过程上。

然而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要熟悉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需要时间。因此不同的学习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不同时期对学生引导的侧重点也会略微不同。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大小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学生熟悉案例分析方法的阶段。这个阶段上,教师通过连续不断的案例材料分析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案例分析的步骤及分析方法。教师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式引导,甚至有时候可以参与到其中进行讨论和分析,但绝对不能直接给学生结论性的评论,只能作提示性的简短的评论,最终还是要以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想为主。这个时期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还相对比较弱,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偏向于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教会他们如何从诸多复杂因素中抓住关键因素来进行分析。第二个阶段应该是注重案例分析讨论的阶段,经过前期大量的案例训练之后,学生们开始慢慢了解和熟悉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时候学生接受老师或材料所给信息的能力也开始增强,因此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注重讨论气氛和效果上来。这个时期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能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把讨论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作出书面的阐述,通过对分析报告的撰写,增强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总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

管理科学原理范文第4篇

杨宁 云南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要的资源,由于该资源的特殊性而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昆钢炼钢厂绩效管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市场营销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绩效”属于激励因素,是企业进行人事决策的基础。通过对昆钢炼钢厂绩效管理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在实践运用中的全过程,以达到高职学院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昆钢炼钢厂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和运作情况

1. 制定绩效管理细则

炼钢厂根据一作业区和二作业区实际情况,按照十个指标进行考评,制定了详细的定量考评指标。以炼钢厂二作区产量考核、质量考核和温度考核指标为例:

(1)生产产量考核(400分)

按当年度炼钢厂产钢计划及品种钢比例50%测算。

①每冶炼一炉合格钢:普碳钢得1.2分/炉;品种钢得1.6分/炉。

②当班单炉冶炼达到14炉以上,每增加1炉,加5分。

③因炉长责任造成整炉回炉事故每次扣50分,部分回炉每吨扣1 分。

④品种钢生产完成情况:未完成生产计划品种、调度计划品种安排1次扣20分。

(2)技术质量考核(140分)

①要求所有钢种按内控标准控制化学成份,同时无半炉以上气孔。若S出格(St12≤0.030%,BL2≤0.035%),每炉扣2分。若Si 、Mn出格,每炉扣10分,因Si 、Mn出格造成复样,每炉扣20分。若C 、P出格,每炉扣15分,因C 、P出格造成复样,每炉扣20分。若因C、Si、Mn、P出格导致整炉回炉,每炉扣50分。

②全月无成份出格,无半炉以上气孔加奖炉长50分。

③若出现化废或半炉以上气孔,将根据技监站判废量按每吨2分考核炉长。

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违规出钢、未吹氩和吹氩时间不够一次考核炉长5分。若因违规出钢造成成份出格,每炉钢考核炉长10分。

⑤由于炼钢原因导致板带产品在轧制过程中发生破边现象,扣5分/卷。

(3)温度考核(60分)

①炉长必须控制好每炉钢的过程温度和终点温度。方坯第一炉除外,其余炉次倒炉及出钢温度均不得超过1690℃,每超过一次扣2分。

②若因炉长操作钢水回炉事故,每吨回炉钢水扣炉长2分。

③氩前温度合格≥75%,每降低1%扣10分。氩前温度合格≥80%,每提高1%加2分。

其余冶炼过程及终点控制、炉长基本技能判断、钢铁料消耗、渣料消耗、氧枪事故、生产事故和补炉七个考评指标的详细考评细则略。

2.明确绩效考评责任

炼钢厂在转炉炉长绩效考评过程中,按照“谁考评谁负责”的原则。

3.实施现场绩效考评

4.注重绩效沟通,提高绩效水平

对考评组来说,绩效沟通有利于考评组及时了解炉长的操作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对炉长来说,能及时得到自己操作的反馈信息及考评组的帮助,不断改进绩效。

二、炼钢厂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不高

2.对绩效管理目的的认识不明确

3.部份考核指标的设定缺乏科学性

4.缺乏过程控制和过程沟通

5.制度考核不严格

三、炼钢厂绩效管理体系改进措施

1. 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坚持认真做好绩效计划、绩效管理与实施、绩效考评和绩效反馈面谈每个环节,从实践上,加强对绩效管理理念的灌输,进一步争取各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和理解。

2. 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

要自上而下的实现各阶层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支持和理解,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要确保绩效考评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就必须对各阶层人员进行针对性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知识的培训。

3. 完善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

(1)不断完善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根据单位的自身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内容,不盲目的模仿国内外先进企业或各单位的绩效管理系统,结合企业文化特点,制定出适合于本单位的绩效考评内容。

(2)合理定义体系的考核指标。设定指标时,坚决按照SMART原则进行,即:具体的、可度量的、可实现的、现实的、有时限的。

管理科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药房;管理模式;调剂模式;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81-02

我院药学部是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科研、临床药学、计划药品供应、中药加工与制剂、住院部及门诊中、西药调剂工作。特别是中药房调剂工作量大,调配处方是临时性的方剂,有要求快、精、准地配发中药饮片的特点。为配合临床需要,我院药剂科进行了改革调剂模式,门诊实施中药饮片小包装改革,加快调配速度。同时药学部要求中药人员不断提高药学知识、技能及业务水平,会鉴别中药饮片,会分析、审查处方,配发中药饮片时要规范操作规程,把握好调剂质量关,确保中药饮片安全、有效地配发。药学部不断组织中药师在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学习,提高在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责任心,在调配中药处方时“安全、保质、快、精、准”才能做得更好。在医院药学向科研技术服务型变革时期,医院药学部根据中药师工作职能由单纯调配、发药工作转为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过程,强化在职中药师学习,接受继续再教育,提高中药师的素质,结合临床,发挥中药师的特色和优势,使整体技术服务水平与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1 选购货源把关

中药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应在具“三证”或GMP验证过的药商或中药厂处购入药品。药库管理员按计划进货,可加快周转,缩短库存,减少积存,保证中药饮片不过期。严格验货制度,计划进货时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先看中药饮片版;中药饮片货到药库时,药库管理员验质量、称重量、检数量,必要时拆包检查,为临床提供质优、安全、有效、经济的中药饮片。

2 划价要把关处方

划价人员要有药学知识技能,会分析、审查处方,作为药房第一关审理处方者,在划价前,第一时间审查处方的一般项目有无缺漏,审查处方剂量、配伍是否适当,品名有无重开或写错,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药物是否超量、缺药品及有无配伍禁忌。把好第一关处方审查,可避免交费后到药房配药时才发现问题;减少患者或家属来回奔走,同时可减少调剂人员的差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3 调剂质量把关

中药房从库房领入中药饮片,装柜、调配、核对把关,按有关工作工种操作规程进行。药房工作人员在仓库领药到药房时,有专人以领药底单抽查核对饮片及数量;药物装柜、调配时注意药品质量、重量差异(固定剂量小包装)。每月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到中药房检查,对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进行再查鉴,防范供应商送的中药饮片不符合订货规格,堵塞可能出现采购的中药饮片与药房领入的中药饮片的产地、规格、等级的差异、劣质或渗杂的漏洞。药房根据用药量、频率确定药屉规格大小,采用一药一药屉,解决以往容易串药的现象;根据中药的分类、用药量、用药频率确定中药房药柜的布局,加快调配速度和准确率,缩短患者的候药时间和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房领药量以用量、定领药量为原则,提高中药饮片周转率,保证中药饮片新鲜,减少积压、霉变、虫蛀引起的浪费。每月对周转慢的中药饮片质量再作检查,杜绝劣药流出药房。

4 完善中药调剂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中药调剂操作规程,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把好调剂质量关,调剂人员应有职业责任心,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严格审方。审查处方是中药房调剂人员在调配过程中首先要严把的一关,处方的一般项目有无缺漏,药品的名称、剂量、每方剂数是否清楚,并审查处方剂量配伍是否适当,品名有无重开或写错,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药物是否超量、缺药品及有无配伍禁忌。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妥善解决,在审查无误后方可进行调配。调配完有专人核对,并对调配人员实行差错登记。对差错原因举行讨论会,展示差错原因,提示中药师工作期间不要聊天,要按规程操作,避免重复出现类似差错。实施绩效奖金,多劳多得,每月实施差错计量,多错多扣,提醒调剂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少出差错,保证处方中每味中药饮片、剂量准确,安全、有效以用于患者。

5 中药师转变职能

医院药学向科研、技术服务型变革。药房实施开放式柜台发药,近距离与患者交流。中药师“以患者为中心”应突出人性化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让患者享有配方的知情权。核对发药的中药师在发药过程中视患者如亲人,语言文明,态度和蔼,有问必答,开展药学服务,发挥中药师在安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中药汤剂的先煎、后下、煎煮方法、服用次数、处方药作用、服用药物后会有何特殊反应、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提高中药师的社会价值,赢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实现或提高治疗效果,展示中药人员整体技术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6 中药事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我院实施全院网络联网管理,药剂科减轻了大量药品统计、购、领、发药等管理工作。加强对临床医师处方管理,规范中药名称,正确书写。对中药饮片的调剂模式进行了技术改革,实行中药饮片小包装分装,提高患者的消费透明度,每个小包装中药饮片都有药名及药的重量,患者手上有药物清单(单内有药物名称、重量、单价),患者可自行核查;中药房工作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中药饮片质优、安全、有效、经济地用在患者身上。药剂科加强在职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及爱护公物、廉洁奉公教育;加强业务学习,重视在职中药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在理论学习、工作实践中,以老带新,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对饮片的鉴别能力。提高对中药处方配伍的分析能力,学习中药临床治疗、用药监护、合理用药知识,以适应中药师从单纯的调剂发药职能转变为参与开展医学专科中药学临床工作,拓展中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护,提供符合伦理和执业标准的药学服务。中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时要善于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贴近实践,要善于思考,运用知识,把握好在治疗中干预的切入点,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患者依从性。中药师自身要加强历练,提高药物治疗的知识与技能,为中医药事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巫利璇,杨世斌.中药饮片小包装改革的体验[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129.

[2]赵治勇.浅谈我院门诊中药房的管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 2(13):121.

[3]王方,屈俊.加强医院中药房管理设想[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9):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