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 社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在农村长期以来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未能得到重视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强烈需求。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历史,观察和判断农村地区的现实条件,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这一模式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解析

社区教育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必由之路,它是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互动和协调。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和看护人。社区学前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地域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发展学前教育机构,解决当地群众子女入学的迫切需求。

2.本土化

社区学前教育的教育设备和内容应地制宜,就地取材,能有效地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

3.综合性

社区学前教育打破了家庭、幼儿园的限制,同时将教育群体辐射到家长、社区管理人员等,从封闭走向开放,兼容并蓄,使家庭、幼儿园、社区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不同力量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双向性

社区学前教育的收益是双向的,首先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便利,同时家长的参与也推动了社区内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社区经济、文化的进步。

5.自主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立足于本社区的自治组织,其管理体制、办学宗旨等都由社区内的主体共同商讨制定,加强了地方自主性。

二、社区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发展的独特优势

1.农村聚居的特点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农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居住相对集中,交往频繁密切,人情味浓厚,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农村社区成员对社区的亲和力、归属感、认同感使得聚居地的人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优势。如果居民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优势,整个社区内的居民就会形成合力,全力支持。

2.农村丰富的资源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条件

(1)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土地广袤,没有城市的吵闹喧嚣,沐浴在天然的阳光雨露下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农村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无限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例如沙、水、石头等儿童百玩不厌的东西,成人可发挥想象利用这些素材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奇妙的大自然课堂”“新奇的天然游戏室”“方便的技能锻炼场”都为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颇有特色的人文资源。我国农村,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是民间传说、歌谣戏曲和故事山歌等的创生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为农村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许多农村地区保留了各种风俗礼仪、民间文学,呈现出农村土地独特的风情。农村淳朴的人文风情也是社区学前教育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块瑰宝。

3.农村深入群众的基层管理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保障

立足于社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在行政管理上可以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套路,从而深入基层考虑地方原有的基础条件,考虑当地群众的要求与需要,形成自主管理的社区学前教育。农村中的村委会、妇女组织等多是由当地的居民组成,更能了解当地的实际,并能更好地将各方面社会力量组织起来,调动社区内居民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村委会等基层行政组织的工作,协调配合为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创造可靠的保障。

三、开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路径探寻

1.因地制宜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由于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环境的制约,正规的托幼机构还未普及,盲目追求正规学前教育也未必适合农村的现实状况,因此,突破正规幼儿园的单一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是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如河北滦平县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建立了“巡回辅导站”;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人口少、居住分散,因而建立起“牧区儿童游戏点”;福州市郊黎明村经济发达,投资建设了“儿童乐园”等。这些从当地实际出发的非正规学前教育丰富了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缓解了农村不利条件下开展学前教育的难题。

2.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

在农村地区还可以利用自发的基层组织来对家长进行教育。如由村委会牵头,村民组织“儿童发展委员会”“家长互助小组”;举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定期到村里开讲座,为村民答疑解惑;利用当地的其他组织等可将家长聚集起来,发挥“一传十十传百”的连带效应。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来更好的教育幼儿,以期达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的。

3.“走出去”和“请进来”

“走出去”和“请进来”是符合当下乡情、村情的好途径。“走出去”就是让在园的幼儿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去体会,利用大自然这本活的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不是将孩子锁在四面围墙内,禁锢在书桌前。“请进来”就是要让大自然走进幼儿园,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城市幼儿园不同的环境;让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走进幼儿园,开发属于自己的乡土化的幼儿园课程。

四、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重点剖析

1.高度重视和正确理解社区学前教育

在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滞后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而作为新兴的社区学前教育,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近乎空白,所以要引起村委会和家长等对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社区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们应避免对它的理解带有“功利色彩”,避免在组织和发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作秀”嫌疑,而忽略了社区学前教育对幼儿、对家长的促进作用。

2.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

目前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重任全部压在了幼儿园的身上,导致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未能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传统的“自上而下”领导体制也无法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应深入考察当地实际,发挥乡、村两级基层政府的行政职能,广泛发动群众,组成以乡、村二级行政牵头,其他各基层社会团体(如村委会、党支部和妇联组织等)参与的领导小组,缓解幼儿园的压力,正规与非正规学前教育共同发展,完善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制度。

3.吸收有效的经济支持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38 ― 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工家庭化迁徙趋势上升,随迁子女的规模越来越大,截止到2010年农民工随迁子女达到2700万〔1〕,近年来随迁子女低龄化趋势明显,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迫在眉睫,而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对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关注较少,分析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中的问题,寻求推进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1.关系到随迁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学期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具有社会补偿功能,对家庭经济贫困、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处于劣势地位的儿童实施补偿性学前教育,能够帮助这些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多方面获得更好发展。〔2〕儿童能否接受学前教育及接受学前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学前教育对儿童在认知、学习、思维操作等各方面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其成年。受户籍制度、教育资源等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存在入学费用高、难度大、质量低等问题。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顺利入园接受正规、优质的学前教育,对随迁子女自身未来的选择和发展,打破贫困循环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2.关系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关注,能进教育公平及整体的和谐发展。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异引起的不公平正在加剧,弱势群体缺乏选择性,农民工群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匾乏,其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受到排斥,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若能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使其能像城市儿童一样适时入园,接受知识、技能教育,有利于安抚农民工漂流不定的心,使其安心在城市工作,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更好融入城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关系到国际竞争力提升

完善随迁子女学前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人身心发展,而且有助于缩小社会差异、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人才为重点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庞大的随迁子女群体是未来城市建设以及向人力强国转变中的重要力量,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提高其人力资本,是提升城市未来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人力强国的重要保障。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入园门槛高、难度大

目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入园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门槛高、难度大,户籍人口入公办园都比较困难,农民工子女基本被排斥在外,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园的比例不足20%,很多地区规定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需提交至少5份材料,常见的包括:劳务合同、就业证明、暂住证、户口薄、居住合同。大量在路边摆摊、收废品以及临时农民工,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份齐全的证明材料,只能交纳高额赞助费。北京2011年的一项调研显示,77.4%的农民工家庭能承受每月500 元以下的子女学费,〔3〕面对动辄上千的赞助费只能望园兴叹。

2.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山寨”园异军突起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匮乏,无力承受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园幼儿总数及适龄幼儿入园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学前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比例不足2%,学前教育经费的60%需通过收费解决,〔4〕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除在正规学前教育体系之外。农民工聚集地自发兴办的“山寨园”应需而生异军突起,北京市未注册的“山寨园”数量超过正规幼儿园。“山寨园”因收费低廉、入园方便、服务有针对性,满足了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需求,成为学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但大部分“山寨园”校舍简陋、师资力量不足、安全隐患大、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3.教学设施匮乏,“小学化”倾向严重

考虑到学费及接送问题大部分农民工为子女选择非正规幼儿园,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理念来看,园内随迁子女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非正规幼儿园房舍多是普通民居住宅改建或扩建而成,教室通常教学、睡眠两用;活动场所、玩具和图书设施匮乏;卫生、安全存在隐患;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学过程中没有规范的幼儿教育计划,重复性、强化训练明显。一些幼儿园将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将提前学习小学阶段的课程作为办园优势,幼儿园课程中拼音识字、算数内容占很大比例,甚至增加“模拟考试”来应对小学入学考试,呈现教育教学“超前化”,学业“超载化”、课程“分科化”等特点。〔5〕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政府责任不明,政策落实不到位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反映了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缺乏政府责任不明确,难以得到国家财政支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由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负责,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投入比例,教育经费的投入流于纸面。〔6〕政府学前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关注程度低,把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推给社会,加之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只能由市场进行调节,学前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障。政府“一刀切”的取缔“黑园”的政策有失科学性,对不达标民办幼儿园没有具体的整治规范环节,一味地强调取缔,加剧了入园困难。

2.文化差异、城市居民排斥

城市儿童与随迁子女文化环境存在差异,随迁子女融入城市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给适龄随迁子女入园带来一定的阻碍。农民工进城后依然格外重视亲缘、血缘、地缘关系,加上城市复杂的环境,随迁子女父母担心其子女在城市遇到危险,只允许随迁子女与熟悉的孩子交往。城市孩童在入园前普遍接受早期幼儿教育,随迁子女却是零基础,普通话不标准,入园随迁子女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倾向于与有着相似背景的伙伴交往。城市居民一直享有各种优质资源,农民工的进入使他们的资源受到了侵占,尤其在子女教育资源上,本地居民出于对子女利益的保护,对随迁子女入园形成抗拒,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带来障碍。

3.随迁子女家庭方面的劣势

随迁子女与城市孩童相比,在家庭环境、家长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很多家长重视学前教育主要基于摆脱贫穷、望子成龙的观念,并没有从孩子终身发展视角认识,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偏重于对孩子呆板知识的灌输,部分父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子女入园不是必要的在家看护更好。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父亲的收入会影响学龄前子女的入园机会,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收入不稳定的体力劳动工作,很多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下,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很难为子女提供优质的资源,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因其过高的费用把大部分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四、 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从保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方面,明确政府的责任,加强立法,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力量干预,赋予每一名随迁子女的入园权利,保障所有儿童均能享受同城学前教育,促进教育起点公平。政府应明确责任,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扶持提供普惠的民办幼儿园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政府可以对合格民办幼儿园按照幼儿园实有人数给予经费支持。完善“取缔黑园”政策,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重新认识这些非正规幼儿园承担的社会责任,认真考察结合当地群众的意见,对“黑园”采取以先分类、完善、后取缔的措施。

2.挖掘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幼儿园要主动建立和完善与社区之间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作为随迁子女社会活动主要场所有很多功能,以社区为依托组织社区居民与流动人口家庭进行交流,促进农民工及子女对城市生活适应,更好融入社区,消除由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社区可以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统筹规划,社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基础的游戏设施,在原有休闲场地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专门开辟儿童活动和游戏的场地,为随迁子女提供游戏活动的空间,改变圈养式的教育模式,将各方力量与资源有效地组织调动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家长的现实需求。

3.改善随迁子女家庭条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条件。政府除了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外,还可以组织岗前培训使农民工群体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家庭经济水平。为农民工补充学前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转变学习固定知识的观念,尽量让子女享受快乐的童年。随迁子女家长工作繁重,没有时间、精力关心孩子,又限于自身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将教育的主要责任交给幼儿园,试图以社会教育机构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克服传统错误想法,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教育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申剑丽.谁是儿童保护的主体? 〔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6-09(08).

〔2〕韩小雨,庞丽娟,李琳.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视角论幼儿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究,2010,(07).

〔3〕邹敏,王中会.北京市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状况调查及思考〔J〕.幼儿教育,2011,(06)24-27.

〔4〕张春铭.农村学前教育还需跨几道坎〔N〕.中国教育报,2012-02-03.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对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1.研究方法

幼小衔接纵贯两个学龄阶段,是一个具有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特殊时期,结合两个学龄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青岛市60所幼儿园大班教师,60所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对应家长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问卷、访谈的设计

笔者综合许舒敏设计的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盖笑松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家长核查表、唐浪修订的教师―儿童评定量表等设计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采集

本调研在青岛市12个城区随机选择120所幼儿园、120所小学共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8%;《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3%。同时,对30位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家长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困惑与希望。

4.调查结果

(1)教师问卷

①对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了解的程度。被测幼儿园大班教师中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很了解的占47.9%,基本了解的占49.2%,不了解的占2.9%;小学一年级教师中对幼小衔接工作很了解的占38.9%,基本了解的占55.2%,不了解的占5.9%,。

②对幼小衔接工作侧重点的了解。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59.5%,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39.3%,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1.2%;小学一年级教师中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37.1%,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42.8%,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20.1%。

③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情况。幼儿园大班教师带幼儿去过小学生上课的教室、操场、传达室等的占90.9%,没有去过的占9.1%;小学一年级教师主动联系过幼儿园大班的占30.4%,接受过幼儿园邀请参加活动的占44.7%,无法联系幼儿园的占24.9%。

④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83.9%;小学一年级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2.7%。

⑤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1。

⑥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2。

⑦对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作用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会和家长共同配合,减轻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均占100%。

(2)家长问卷

①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了解情况。被测幼儿园大班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不了解的占37.2%,基本了解的占22.9%,很了解的占39.9%;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了解的占26.5%,基本了解的占41.5%,很了解的占32%。

②家长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3.9%;小学一年级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79.4%。

③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3。

④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4。

5.结果分析

总的来说,被测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相对了解,努力实现幼小合作、家校合作,大部分学校已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日常工作中设计了简单的幼小衔接工作环节;大部分被测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了解人数略多一些,普遍愿意配合幼儿园、小学继续做好这一工作。综合对比发现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存在认识差异,幼儿园教师多强调生活技能、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儿童对于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入学准备的重要性,而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学业技能、儿童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方面;二是在幼小衔接工作方法方面,幼儿园教师过于注重幼儿园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例如桌椅摆放的形式,习惯在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就近参观小学上下功夫,而对小学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却无法呈现,尤其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少有必要的沟通;三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形式方面,小学无法就近了解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基本特点,形成幼小衔接一边倒的情况,也正是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相互之间单向的工作状态,造成部分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对幼儿家长指导错位,鼓励家长在暑期为儿童报各种补习班,助长了小学化倾向之风;四是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方面,政府没有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出台相关的政策涉及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规约,但是缺乏过程指导,使这项工作系统性差,工作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质性内涵,工作没有创新性,对家长的影响力不足,在促进儿童入学准备方面收效甚微。

二、对改进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健全现代化幼儿园管理机制,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1)加强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研究“率先将五岁儿童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方案 [1],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建构优质的保教环境,确保幼儿所受保教质量,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台《 青岛市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督导评价”的实施意见 》,加强专项督导。

(2)启动“资优生特色幼小衔接计划”,组织对资优儿童的评估与鉴定,充分利用少年科学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教育组织、机构开展个性化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增益与补充,关注资优生的教育需求,开发资优人才宝贵资源,丰富幼小衔接工作内涵。

(3)加强对社会上私营早教机构的监督、检查、管理力度,规范整顿现有培训市场。对涉及教育、培训类业务的公司统一标准审批,归口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弥补社区、家庭幼小衔接工作“短板”,使其亦成为学校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力补充。

2.教育行政部门提高管理效力,发挥领导职能,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1)树立以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理念,组织专家、有经验的教师编写《 青岛市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 》,确立幼小衔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组织结构、推进方式、工作步骤、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相关资料的提供,尽可能做到全面适用。

(2)运用教学连贯性的观点,开发4~7岁幼小一体化教程,提出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课程设计――“适宜课程方案”,包括适切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等策略,有效避免幼小课程经验的不一致,促进儿童前学习期和基础学习期的合理衔接,推动儿童可持续发展。[2]

(3)成立“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幼儿园和小学各派代表组建定期沟通的委员会,共同讨论交流合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平等协商并友好解决双方合作中的困难。委员会负责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使幼儿园、小学集体协商常态化。

(4)成立“双师型”教师组。由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组成,通过共同备课,或是互换备课,从中寻找幼小衔接中集体教育活动的共同点、不同点,以便教师更好地反思各自的教学,根据幼儿、学生的发展现状,更好地调整教学,使以游戏为基础的课程顺利过渡到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5)采取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统一进行幼小衔接培训的方式,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特点规划教师培训,尤其应该研究加入儿童领导力培养内容,即培育儿童的学习品质、学习艺术,对基本行为准则的认同,在团队组织背景下自律、合作的意识等。

3.努力打造现代化教育社区,将社区作为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阵地和支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社区教育基地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课堂,利用信息传输网络设施、图书资料基地、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等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方法论的宣传与培训,使现代科学教育理念进驻社区。

(2)社区在对适龄儿童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家长进行个性化指导,特别为社区低收入家庭、低文化水平家庭的儿童提供入学准备,从入学心理、入学物质准备等方面对此类适龄儿童进行必要的帮助,针对适龄儿童的实际情况规划幼小衔接工作,并采取跟进式指导使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3)对于大班毕业不符合入学年龄或自愿晚入学的儿童,社区启动“扶持5岁幼儿教育计划”,聘请社区内退休老教师或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辅导,解决双职工的实际困难,开展各种混龄活动,通过混龄编班作为家庭、幼儿园中缺乏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的有益补偿,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以帮助孩子获得相关经验。

(4)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设计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合理的方案培养孩子的特长,弥补不足,逐渐缓解幼小坡度。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利用家庭资源发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理性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000)

参考文献: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构建社区早期教育管理网络,提供保障

以幼儿园为基地,以社区、家庭为依托,以建构早期教育管理网络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和完善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点面结合”的社区学前教育网络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即:社区学前教育领导小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早教专家指导小组等等;实行“早期教育四纳入” 即把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各镇学前教育十五规划和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纳入园长年终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园所等级评估和学前教育规范乡镇建设标准,纳入幼儿教师聘用和奖惩范畴。同时下发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活动的相关规定,对早期教育的活动形式、内容、教师来源、活动频率、玩具设备和档案资料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开展社区居民的孕期保健、优生优育、婴幼儿养育创造了条件,为社区婴幼儿潜能开发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另外,社区早教中心等机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包括许多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玩具的添置、教师待遇等等,都必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到位。

二、开发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家长主动参与

以幼儿园为基地的早期教育活动中心。对村落分布比较集中、居住地距离幼儿园(班)较近的地区,采用这一形式。幼儿园教师利用周六、日时间,每两周组织儿童及家长来园活动一次。其次,以社区为依托的早期教育中心。对居住地距离幼儿园较远,村里人口较多的地区,争取各村委会的支持,利用村支部、学校及家庭闲置房舍,建立社区早期教育中心和亲子活动站。另外,以邻里为背景的家庭联合活动站。对于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的村落,利用邻近居住的3~5户家庭建立活动站。活动周期一般是1~2周。教师多数由幼儿园教师兼任。

(一)开设了全日制的托班,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社区内中心幼儿园应该面向社会招收2~3岁的托班,以集体、小组教育与亲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家园合力开展早期教育。并专门派教师参加由杭州市组织的托班教师上岗培训,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习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探索、研究针对该年龄段的婴幼儿的教育策略,初步形成了有自己幼儿园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该年龄段婴幼儿发展与家庭的关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来提高该年龄段婴幼儿家庭的教养水平。

(二)系统开设双休日的“宝宝亲子园”

每年举办两期双休日的亲子园,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按照不同月龄编班,每班不超出10户家庭,以便于个别指导。招收对象是0~3周岁的社区散居婴幼儿及其家长,通过每周六的亲子活动,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的同时,帮助年轻父母们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教养能力,通过良好的亲子互动,润泽家庭关系。提供一个适合0~3岁幼儿学习、探索、一起游戏的机会和环境,开发婴幼儿的潜能。

(三)举办“0~3岁家教指导专题讲座、咨询会”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面向社区以专家讲座、咨询等方式,向社区家庭宣传早期教养的理念。

我们由社区早教指导站联络,向社区发放0~3岁家长发放邀请函,在社区早教中心内,开展早教讲座和咨询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和教授做家庭教养观念的指导讲座并为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大家一起游戏,亲自动手操作,学会了许多材料简单、玩法多样的亲子游戏,还分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科学教育方法。

(四)开设“准妈妈准爸爸早教指导班”

招收对象是孕期准妈妈的“准妈妈早教指导班”,以互动、多样的方式,让准妈妈们树立正确的生育教育观、了解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提高我区人口的整体素质。延伸到0岁教育的“准爸爸准妈妈班”活动,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了早期的胎教培训。准爸爸妈妈们先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通过图像看到了自己肚子里的宝宝现在是什么样子,了解了这个阶段的胎教应该如何开展,了解了情绪胎教、音乐胎教、触觉胎教、感光胎教等方法,而后在优美舒缓的胎教音乐配合下,准爸爸妈妈们还可亲身体验如何胎教,共同练习胎儿操、孕妇健身操。

(五)建立“社区早教指导站”

为了能融合社会各方面教育、保健资源,为社区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提供环境氛围;让家长和看护人得到科学的智慧训练、得到科学早教的方法启迪;让家长和家长交流分享教育经验;让家长和专家交流以解决育儿难题;让孩子和家长交流以增进亲子感情。辖区幼儿园必须与社区联系,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推动社区早教工作的展开,宣传普及科学育婴知识,提高广大婴幼儿家长育儿水平、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早教指导站还应成为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联络口,不定期地为居住在社区的0~3岁的婴幼儿父母和看护人员、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以及孕产期家庭提供便捷有效的咨询与培训等服务,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组织开展亲子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网络。

(六)入户指导

启动了“入户指导”工作,从亲子园中宝宝家庭和早教指导站的家庭入手,尝试开展了入户指导工作,从小处着手:比如指导家长利用家庭里现有的材料开展亲子游戏、如何促进宝宝动作发展、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让早期教育变得轻松实在。通过示范性活动引导家长掌握教养方法和技能;发动家长利用自然资源,制作、充实玩具材料等。着眼家长困惑和问题,挖掘拓展活动内容。可以采取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座谈,关注家长的困惑和问题,了解近期孩子发展情况和家长教育子女遇到的困难,及时纳入和挖掘活动内容。如针对围绕家长共同关注的“怎样让孩子大胆讲话”“孩子应该学什么”“孩子喜欢玩什么”“哪些食品有营养”“为什么孩子喜欢吃手指”等问题,组织研讨会、交流会,并在家教专栏上选登有价值的家长经验和做法。

三、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早期教育指导策略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进一步明确妇联、卫生、计划生育等部门和乡镇、村基层政府职能,协调各部门,使早期教育走进社区、家喻户晓。以促进家长“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掌握方法”为目的,以“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生活中的早期教育、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婴幼儿营养保健、卫生防病、科学喂养、优生优育”等为重点内容,通过媒体宣传、印发资料、开动员会、发调查问卷、家长讨论交流、专家培训讲座、现场咨询答疑等形式,向家长广泛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并在路边、村口、街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告示牌,营造全社会重视早期教育的氛围。

(二)着眼需求,设计活动

依据婴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重点从培养婴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生活卫生习惯、初步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几方面选择活动内容。在设计早期教育活动时力求做到“四化”,即兴趣化、游戏化、生活化和系列化。

(三)完善档案资料,积累经验成果

早教中心、活动站和入户指导都应建立不同年龄段的花名册、出勤记录和指导记录,还为每个婴幼儿建立了成长档案,更便于家长和指导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交流。同时采取图文并茂法记录案例,并分别按不同内容和年龄阶段归纳整理,用文字注明活动名称、目标、玩具材料、玩法规则、指导重点、效果分析和家长指导建议等内容,再按年龄阶段分别归档,以便其他教师参考查阅。此外,还分别汇集整理适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婴幼儿卫生保健、膳食营养、疾病防治等相关内容,正逐步开发适合我县实际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乡土教材。

(四)挖潜力、整资源,共享双赢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一、政府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1.联邦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目前,联邦政府的早期教育项目都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主要由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和教育部实施。由于涉及到拨款,联邦政府希望钱花出去能保证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会对项目的准入、续签及质量作出要求,这些在相关的法律中会有专门的条款予以规定。以“启蒙计划”为例,《启蒙法案》的第641款第42条规定了确认项目机构的有关标准以及项目续签的要求,第641款第42条规定了对启蒙计划项目以及执行机构的监管标准,使项目的质量保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1)项目机构准入。根据《启蒙法案》的规定,批准“启蒙计划”项目机构的权利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申请参加项目的机构都必须要经过公开竞争,最终胜出并获得授权的机构将以5年为一个阶段接受联邦政府的资助,依据相关规定开展早期儿童教育。对申请机构的考察标准包括相关执业经验和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应包括教职员工聘用准备情况、师生比、预算与财务计划、教学课程、教学办法、家长与家庭参与办法、特殊教育儿童方案、项目自我质量控制机制等17个方面、53个具体的考察点。但总体来说,准入标准的重点是放在该机构是否能够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有效、全面、协调一致的早期儿童发展教育服务。

(2)项目机构续签制度。在“启蒙计划”项目机构获得授权的5年期满后,该机构必须向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申请续签。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在审核项目机构续签资格时主要关注5个方面的情况:机构的年度预算与财务状况;项目是否达到《启蒙法案》规定的标准;年度审计结果;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启蒙法案》规定的要求;项目报告。项目机构通过审核后将获得续签资格,继续接受资助,开展“启蒙计划”早期教育项目。

(3)质量检查制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必须对“启蒙计划”项目机构进行质量检查。相关规定包括:所有项目机构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质量检查;新获得授权的机构在执行项目满一年时必须接受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组织的质量检查;如果发现项目机构有违规现象,必须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作出该机构违规的决定后的6个月内,或在征求部长同意的情况下的12个月内,对违规机构进行复查;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可以不定期,在不通知项目机构的情况下组织质量抽查。

(4)质量检查标准。“启蒙计划”项目质量检查标准涵盖范围很全面,共有5个部分,16个分项,具体如下:

1.总则

1.1目标与范围

1.2生效时间

1.3定义

2.早期儿童发展与健康服务

2.1儿童健康与发展服务

2.2教育与早期儿童发展

2.3儿童健康与安全

2.4儿童营养

2.5儿童心理健康

3.机构与家庭和社区的伙伴关系

3.1与家庭的伙伴关系

3.2与社区的伙伴关系

4.项目设计与管理

4.1项目治理

4.2管理制度与程序

4.3人力资源管理

4.4设施、资料与设备

5.项目执行与改进

5.1不足与质量改进计划

5.2违规处理

2.州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美国各州公立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50个州+华盛顿特区中,只有40个州+华盛顿特区设有公立学前教育项目。在已经设立公立学前教育项目的州和特区中,州政府的投入和学生入学率的差异也非常大。华盛顿特区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达14,690美元,最低的如南卡罗来那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生均经费都在1 300美元以下。公立学前教育入学率最高的华盛顿特区4岁儿童和3岁儿童的入学率分别达94%和80%,而罗德岛州4岁和3岁儿童公立学前教育入学率分别为1%和0%。由于投入的不同,各州的监管力度也相应有很大差异。重视学前教育的州,在投入大量资金开办教育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措施。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特区政府对学前教育项目主要采取执照颁发、执照延期、质量检查等多种手段来实施质量保障。

(1)执照颁发与延期。任何开展学前教育项目的机构都必须经过特区政府的审批,获得执照后才可以开展相关教育项目。执照颁发由州政府的州教育学监办公室早期教育处负责。执照分为两类:儿童发展中心执照和家庭儿童发展服务执照。执照审核内容包括:举办者、组织结构与管理;儿童监管;设备与资料的状况;教育纪律情况;师生比;户内与户外环境情况;教职工资质和培训情况;犯罪记录调查;所提供的食品及菜单。

除此以外,早期教育申请机构需要取得场地商用许可或住宅商用许可、环境无铅证书、消防证书,如果注册为商业机构则须提供一封良好声誉推荐信,和12个月内参加州教育学监办公室的儿童教育培训的证书。申请机构必须遵守华盛顿特区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卫生、建筑物与防火要求以及无铅检测等要求。如果开展学前教育的机构是由政府管理或使用的是政府的场地,则不用再申请执照。

执照到期的机构必须要提出延期申请,各项审核通过后才可以继续开展早期教育。

(2)检查与评估。州教育学监办公室针对早期教育质量有两项评估:学前入学测试(Kindergarten Entry Assessulent,KEA)和质量评级与提高系统(Quality Rating Improvement System,QRIS)。

美国的国民教育起点是kindergarten,招收5岁儿童,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因此,学前教育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毕业学生是否做好了进入国民教育的准备。学前入学测试(KEA)主要检验儿童是否已经在语言和认知、数学思维、社会和情感发展、科学探索、社会研究、学习和健康策略等领域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学前阶段顺利参与和完成各项活动。一般在开学后45天内从华盛顿公立学校和华盛顿公立特许学校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测试。

质量评级与提高系统(QRIS)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全特区的有关数据检验全特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确定质量薄弱校并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区所有的学前教育项目都必须接受QRIS评估。QRIS除了采用认证机构的数据外,也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评估。QRIS评估的标准主要有6个方面:项目管理、学习环境、课堂管理、家庭参与、教职工资质以及执照要求遵守情况。

(3)制定教育标准和教学活动指导方针。为了使各学前教育机构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标准可依,切实帮助他们保障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州教育学监办公室组织专家制定了两个指导性文件:《华盛顿特区早期教育通用核心标准》(District of Columbia Common Core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和《学前教育标准和教学活动》。前者为学前教育的不同阶段在不同领域规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后者则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范例。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前者。

《华盛顿特区早期教育通用核心标准》包括9个领域,34条标准。这9个领域分别是:学习和逻辑思考的方法;交流与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数学;科学探索;社会研究;艺术;社会一情感发展;身体发展/健康与安全。

9个领域下的34条标准对每个年龄段都作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提供了观测点。例如,学习和逻辑思考的方法领域中的第三条――能够灵活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不同年龄段的要求是:婴儿阶段(0~1岁),刚刚出现(emerging);幼儿阶段(1~2岁),能够观察他人解决问题并进行模仿,如观察教师与其他小朋友玩捉迷藏并加入到游戏中;2岁时,会运用尝试―错误策略,请求帮助,如站到小凳子上去够高处的玩具,够不到的话就去找老师帮忙;3~4岁时,不用试遍所有的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改变策略,如一次抱不了3个球时会去找小车来运送;学前教育结束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提出跟同伴一起合作的活动,如对其他小朋友说“我们一起用这个盒子做一辆汽车吧”。

有些领域,如科学探索、社会研究等,可能对0~3岁的儿童都不做要求,而有的仅在学前教育结束时提出一些要求,并提供观测点。

二、民间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一般说来,开办学前教育项目必须获得州政府的批准,取得营业执照,这是政府在入口上对学前教育质量采取的保障措施。但是除此以外,不是所有的州都能够对所有的学前教育开展足够的、长期的、过程性的质量保障措施。为了维护教育质量,一些民间团体对早期教育机构进行了质量认证,而家长和社会也可以根据一个教育机构是否通过认证来判断它的质量是否合格。

开展早期教育认证的是不同领域的由早期教育机构组成的行业性组织,主要有全国儿童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早期教育领导者协会/全国认证协会(Association for Early Learning Leaders/National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for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全国早期儿童项目认证协会(Nationa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ccreditation)、全国课后项目认证协会(National After School Association)和全国家庭儿童保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amily Child Care)。不同的早期教育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一家认证机构接受认证即可。

全国儿童教育协会成立于1926年,是美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幼儿教育组织。它的职能很广泛,认证只是其中的一项职能。目前,全国经过它认证的学前教育项目有6883个。它不仅认证学前教育项目,也认证学前教育副学士学位项目,同时还负责认证全国优质教育研究生项目,承担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认证工作的一部分。现以其学前教育项目的认证办法和认证标准为例,介绍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民间认证。

1.初次认证

首次申请认证的学前教育项目,必须通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请加入/自我审查。提交申请加入协会的表格,缴纳费用,并根据协会提供的自审办法对项目进行评估,提出质量提高办法,并就项目参加认证的过程制订时间表。申请参加认证项目在本步骤将项目自身情况与认证标准统一起来。

第二阶段,认证申请/自评。提交项目认证申请,缴纳费用,确定第三阶段的截止日期,依据协会提供的自评办法准备相应材料,证明项目是否达到协会认证的10项标准;准备材料,证明项目具备认证申请资格;完成项目认证资格的相关表格。

第三阶段,认证申请资格。申请认证项目,提交认证申请资格相关材料,缴纳费用,通过资格审查后,将收到协会的通知。项目实施自己提出的质量提升措施,准备接受现场考察。

第四阶段,达到标准/维持标准。协会派出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听课、核实项目提供的自评材料,确定项目是否达到了认证标准。通过认证后,项目必须在一年后提交年度报告,证明项目一直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要连续提交4年,即认证的有效期为5年。

2.认证延续

如果学前教育项目通过了初次认证,并连续4年按时提交年度报告,就可以在提交第四次的年度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提出认证延续申请。在提交了认证延续申请并缴纳费用后,认证机构审核并通过材料后就会在6个月内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通过的项目可以继续使用经过协会认证的标识,有效期为5年。

3.认证标准

全国儿童教育协会的认证标准共有10项,如下所述。

(1)人际关系。项目必须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建立起正面友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群体归属感,培养儿童的群体责任感,使其积极为社区做贡献。

(2)课程。项目的课程必须与其目标一致,促进儿童在社会、情感、身体、语言和认知等领域的健康发展。

(3)教学。项目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应适应儿童的发展,符合文化特点和语言规律,教学效果良好,能够促进儿童通过参加课程不断学习和发展。

(4)儿童进展评价。项目应通过系统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评价手段了解儿童的进步情况,并应与儿童家庭进行互动,充分考虑儿童所在文化环境的特点。评价结果应为促进儿童发展、提升教学和项目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5)健康。项目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保护儿童与员工免受疾病和伤害的困扰。

(6)教师。项目应聘用具备相应教育资质、知识和敬业精神的教师,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支持学生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和利益。

(7)家庭。项目与每一位学生的家庭都应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支持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应根据各家庭成员特点、使用语言和文化水平调整与其的关系。

(8)社区关系。项目能够与儿童所在的社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完成项目目标。

(9)环境。项目能够提供健康、安全、维护良好、适合儿童发展的室内和室外环境,包括能够辅助儿童和员工学习与发展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资料。

(10)领导与管理。项目能够有效实施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做好人事、财务和项目管理工作,为儿童、家长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三、特点与启示

虽然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在各州之间很不平衡,但从联邦政府、做得较好的州以及民间机构的质量保障做法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各质量保障体系各司其职,各有重点,相互补充

美国的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依据的是相关立法,其目的是保障项目的拨款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因而它的重点放在对申请项目机构的准入和续签上,重点考察项目机构自身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的任务,重视项目的财务管理、合法性和规范性,以及项目是否还承担了其他联邦学前教育项目。它的缺陷是仅对自己的项目负责,没有考虑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保障。

州政府的质量保障系统,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做得较好的州,则相对比较全面。由于是自己办,不仅要保障纳税人的钱花得合法、有效,还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K-12国民教育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州政府不仅严格审批、把住执照颁发关,而且对教育教学规范、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还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并通过不同的测试来检查学前教育的实际成效。它的优点很明显,严格、全面、操作性强,由于只针对本州,所以地域性强,标准比较整齐划一,充分体现了本州的教育特点和教育方针。缺点是对公立学前教育约束性较强,而对其他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约束性则相对较弱。

民间的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则弥补了联邦和州政府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不足。首先,它覆盖范围广,面向本领域的全部教育机构。虽然学前教育机构是自愿参加,但由于没有得到认证,就不容易得到社会认可,所以教育机构,尤其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很强。其次,它分类指导,按照学前教育机构、家庭保育、课后教育等不同的项目类型,项目机构组成了不同的组织,根据本领域的特点开展质量保障活动。最后,它制定了本领域项目运作公认的标准,从管理、财务、教学、教师、社区关系等各方面对项目的质量标准作出了规定,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需要补充的是,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因为由政府拨款,并接受政府监督,加上认证是收费服务,他们参与认证的积极性很低。

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中也应重视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体系,使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专业质量保障机构之间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教育部负责确定整体的政策与方向,地方教育部门做好学前教育机构入口和本地区的机构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质量保障机构的力量,保障具体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等各方面的质量。

2.各质量保障体系间相互参考借鉴,避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