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实践;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同,因而,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迷恋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或韩国偶像剧。他们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唯独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在对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们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之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

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2-3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象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调查报告的填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4. 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 “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1 课程资源的开发背景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所以没有规定具体教学内容,而是以课程目标统领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全国各地差异很大,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千差万别,不可能统一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可以为体育教师建立一个发展、创新和展示的舞台。强调“目标统领内容”,意思是只要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资源情况来选择内容。白族打跳是在云南省大理州白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健身舞,是白族同胞在婚庆和休闲时间进行健身和娱乐最受欢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最有白族特色和白族风情的白族传统体育,属于白族历史宝库中的精神文明财富。

2 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广泛开展白族打跳活动,是白族群众强身健体和弘扬白族优秀文化的一项特殊需要,是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对白族和白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西部大开发和白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如何拯救和弘扬这项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呢?把白族打跳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继承和发扬白族民族传统文化,又能保护白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理州是目前我国白族最大的体育运动的重要群体。白族打跳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独具大理地方特色。它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大理州广袤的大地上,由白族人民在不断与大自然抗争和劳动生产过程中发展演化而来,它承载了白族人民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白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的方式,但是在当前竞技体育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很多类似白族打跳这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举步维艰,很多像白族打跳这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濒临失传,近几年,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提出要加强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3 白族民间打跳特点分析

白族打跳动作数量很多,笔者目前收集整理的已有40多个动作,这就为目前的全民大众健身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素材。目前白族打跳在云龙县部分中小学相继推广,在实践操作上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规律可循,可是却没有比较好的理论依据来支撑它,尤其教师在实践层次上的指导力度不够,怎样才让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化和本土化,如何将教师教学行为合理分解,并进一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在微观层面做持久性、群体性研究,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受益。

3.1白族打跳离不开白族传统文化这个母体,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白族人们所形成的固定的生产方式世代相传,表现出明显的传统性。

3.2 白族打跳受到白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它特殊的地域性,是极其适应云南地域特性的。云南的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受各种地域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像白族打跳这样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在云南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体育活动,已经根据云南的各种特殊地理环境而变迁,比其它的一些体育项目更具有优势,也能很容易进入云南省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来。

4 民间打跳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1 白族打跳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甚至不需要器材,规则简单易行,没有特殊的场地与器材的要求,也容易改编成教材。白族打跳不像其他民族的打跳,它是没有音乐伴奏,参与者常是围绕篝火踏足起舞,只是用呼号声来协调舞步。所有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云南山区经济整体不发达,山多地广投入的体育教育经费有限,有很多山区中小学严重缺乏现代体育设施和器材,白族打跳可以因其自身的特点,在云南山区学校蓬勃发展。

4.2 白族打跳有很强的观赏性,白族打跳活动的产生都与白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息息相关的,不论是从体育的思想内涵或者是表现形式上白族打跳都给我们呈现了显著的民族风格。白族打跳的动作,更多来源于生产生活、娱乐和礼教活动之中,并长时间流传于民间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作用,在节庆日或者是广场健身中随处可见,群众参与面广。白族打跳群众基础深厚,适宜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从小孩子到老年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参与到白族打跳中来,像这样的健身项目,很容易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

4.3白族打跳也具有现代竞技体育活动的特点,例如打跳动作“老鹰展翅”要求舞者前进两步后急转抡臂接着又转身继续前进,要求动作幅度要大,动作节奏快,参与者在愉悦身心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运动强度,同时还能促进人体体能、提高人体体质,就说明白族打跳具有健身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群众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只是白族打跳特点的一些侧面,但是我们已经可以从这些侧面看出白族打跳进入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顺势加强引导,尽快将白族打跳引入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中来。

总之,通过教学实验验证白族打跳受学生喜爱,白族打跳具备推广的条件和价值,白族打跳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锻炼效果,尤其是对白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起到很好地作用。并通过这次的教学实验为在其他地区甚至是全省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因素,得出白族打跳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适合在中学学校体育中开展,应大力推广。

黄建芬 (1981--),女,云南丽江人,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云南卷[ Z].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7

[2]喻良琪. 论白族舞蹈[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全球化浪潮也使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将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大量地传输到世界各地,进而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其自身建设,使之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更好的促M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优良。而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基本出发点。以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也是古往今来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又具有重要意义。

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既可以启迪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启示治国理政。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使其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疏忽了精神领域的完善,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巨大整合功能。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分离,使原来的伦理价值以及规范体系与现代社会生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造成当今社会不少人价值观的偏离以及道德的缺失:多少人还记得“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多少人还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着精神?多少人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精神?多少人还记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心真情?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祖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独特性。既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主体性、延续至今的连续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既要汲取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又要认真分析、综合思量,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以及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当下,很多年轻人信仰迷茫、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差、道德精神默然,这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思想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时代价值中,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能力抵御多元文化中不良成分的冲击。要以青年人的“中国梦”为纽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院校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年人的道德修养;加强例如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发挥好其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以名人讲堂、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邀请文化名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更好的宣传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就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既要保留其合理内核。又要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多元文化相融合。保持强大的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当下倡导的时代精神,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利用好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等一切社会文化资源,作为古今中外文化传

承发展的教育纽带,做到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养生 养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206-02

高等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必要的重视而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引入武术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武术养生课却没能在高等学府中大放异彩,曾一度受宠的国粹受到了冷落,而舶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却成为大学生追逐的一种时尚。武术养生课拥有者自身固有的优势,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势在必行[1]。体育健身正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根据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养生手段,提高自我的保健意识,了解养生机理。因此,在高等学校开武术养生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在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心理模式、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养生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实践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已经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喜爱,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养生中的精神,为振兴中华,为健康和延年益寿服务。

1.2 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养生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养生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都十分有利于传统养生的普及和开展。人们通过锻炼,可以提高防病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养生中的“动以养生”、“静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劳”等保健养生观点,体现了动静结合、练养相兼等全面养生的思想。传统的保健养生理论、思想、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强身健体,具有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1.3 培养优良品德,构建和谐校园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养生锻炼成败的关键。“练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文化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信义”、“谦让”,讲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厚、包容,以求人际和谐。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养生,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崇德相辅相成。“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因此,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学校,传统武术可以大大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广泛的大学生在参与武术养生课中得到教育,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为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特殊贡献。体现了武术养生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育人育德。

1.4 有利于自我锻炼,培养热爱养生,坚持养生保健的健康观念

在传统武术养生课程中,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传统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体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传统武术养生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参加传统武术养生是靠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和体会,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探索武术养生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身心锻炼,充分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1.5 拓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领域,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武术养生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以地域性为特征的武术养生健身活动会逐渐成为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传统武术养生之所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高校武术养生活动面向的是以后走向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把传统武术养生思想溶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其精华,就会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不断开辟高校武术养生活动的发展领域,对传统武术养生进行创新,是传统武术养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

2 结语

综上所述,五千年华夏文明所培育起来的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哲学健康理念。以及全身心健身及育人功能是其它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基地,理应有武术养生课的一席之地。武术养生课程在高校中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之内容,有效激活高校体育健康教学,而且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养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8.

[3] 李旺华.武术与养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文勇,马爱民.中华养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科学化[J].搏击·武术科学,2007.

[5] 常继斋,张云龙.民间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