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年月日

根据院部统一部署,我庭于今年月全面启动了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活动。由于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较好地完成了部署实施阶段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扎实开展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在县院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相关会议召开后,我庭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学习县院有关文件和院领导讲话精神,在全庭内部统一了思想认识,按照院部安排,结合“先教”活动要求及正在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实施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问题、重点工作、方法步骤,讨论了我庭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

成立组织,周密安排

为使本次活动真正取得成效,加强对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活动的领导,成立了以庭长为组长的效能建设活动工作领导组,以扎实推进效能建设,在县法院相关会议召开后,我庭先后召开了次工作会议,学习宣读了《关于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实施方案》和院长会议讲话精神,向全庭同志深刻阐述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意义。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我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把“五治”作为重要内容,以抓学习、长本领、正风气、树形象、讲规矩、严管理、勤事务、求效率、促审判、利执行为工作内容,以突出思想教育,加强建章立制,严格考勤激励为抓手,整合管理要素,规范管理行为,改善法庭运作方式,切实解决作风和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是加强法庭队伍建设,健全审判工作机制,强化廉政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审判效率和人民群众对法庭办案的满意度及工作的满意度。我庭还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要求全体干警着力解决对当事人态度差、以及办案效率不高,部分规章制度不健全和不落实,办案程序欠规范等方面问题。

集中学习,广泛宣传

为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我庭高度重视学习工作,加强了对学习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开展学习前,向每名参学人员发放了笔记本,要求做好笔记工作。学习时,严格考勤制度。学习过程中结合“先教”活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要求,对学习课目原原本本地通读,并组织大家讨论,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版权所有

为接受社会监督,扩大影响,专门安排人员负责舆论宣传工作,

目前已有多篇稿件在安徽法院网上发表。通过此种方式彰显我庭加强效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严格剖析,重抓整改

对照“五项治理”工作,通过自我查摆,领导谈话及召开相关座谈会,并对照“先教”、“专项整改活动”查摆出来的问题,我庭进行了细致梳理,认真归纳,将其中涉及到作风和效能建设的问题精选出来魑氐憷醋ィ⒔淠扇肟己思苹锌己耍φ埂跋冉獭薄ⅰ白ㄏ钫幕疃奔靶芙ㄉ杌疃ハ啻俳⒒ハ嗳诤稀⒒ハ嗉煅椋餐平ㄍソㄉ琛>崂怼⒎掷唷⒐槟桑榘诔龅奈侍馊缦拢

一是立案时接待当事人缺乏耐心。由于法庭人少案多,平均每位法官年审执案件近百件,工作任务重,特别是执行压力大,虽然大部分时候能够善待当事人,但是当遇到难以说服的当事人时,有时就会失去耐心,缺乏工作热情。主要原因是办案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落实司法为民的积极性不强,“管本位”思想作怪。

二是重实体、轻程序现象时有发生。如争抢“管辖权”,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有关文书填写不完整,适用法律条文不全面,诉讼程序转换不规范,卷宗装订不规范,归档不及时、送检不及时等。主要原因是个别办案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办事拖拉。

三是理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案件久调不决现象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立案后想法设法通过调解方式结案,工作片面追求调解率,总希望案结事了,息事宁人。特别表现在对离婚案件调解不成时不能及时安排开庭审理,庭审后又不及时宣判。主要原因是担心个别当事人想不开做出出格的事,从而引起矛盾激化,办事效率不高,。

四是驾驭能力不强,庭审中质证、认证不规范,当庭宣判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开庭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法官培训机会少,审判业务水平版权所有有待提高,很多情况下办案人员凭经验、感觉在办案。

五是执行工作有时有畏难情绪。“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法庭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因为执行工作有时要以强制力为后盾,法庭人少案多,执行压力大。执行工作不仅非常的辛苦,而且常常为群众所不理解,特别是遇到蛮横无礼的被执行人采取抗法行为时,法庭更多想到的是要以安定为主,退而求其次。

六是关于司法能力和水平方面: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的关系,政治和业务学习没有原来抓的紧,有时凭感觉、凭经验办事办案,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较之原来有所下降。为此庭长要从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理论素质;抓好法庭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头多办案,办难案,发挥榜样和模范作用,带领全庭同志一道把法庭的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活动开展成效及下一步工步安排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本学期,我主要负责学校的招生工作,各项大型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及校园文化建设三个大方面,在学校其他行政的帮助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以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顺利地完成了自己分管及学校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招生宣传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招生出现了诸多的不利因素,招生市场竞争激烈,招生形势非常严峻。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我们从招生方案的修订、招生简章的制作,招生对策、招生的宣传发动,幼小衔接 小初衔接等都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成立招生工作组,分工落实,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

2、广泛宣传,扩大知名度

3、继续扩大招生范围,多次开展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活动,并加强服务,做好稳生工作, 要求班主任利用微信平台,电访等形式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4、认真做好新生家长的接待工作,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1)室外环境布置。校内外围墙设有学校宣传栏,客家风俗和客家名人宣传。新增客家风景长廊和客家文化长廊。教学楼内墙新设客家名画,励志宣传标语及各类提醒标语。

(2)班级环境布置。室内布置进行统一规划,教室前面正上方悬挂国旗,,两侧设有核心价值观和防溺水六不准,教室后墙分四个板块设有班级风采,班务栏,悦读吧和小组风采,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

(3)功能室文化建设。根据各功能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便于工作,引起重视。并完成本部一楼校史室、英语活动室、师生作品室、阅览室、书法室的设计与布置。

三、活动组织与策划工作:

1、为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3月6日至7日,组织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了学校近期所取得的成绩,并传达了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异地中考政策,阐述了学校未来的前途愿景。

2、将 3月6日——12日定为“绿色周”,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护绿养绿植树节活动。 中学部各班积极行动对校园内及周边的花坛、绿化带开展了拣拾垃圾、落叶、擦花坛、翻土等养护绿化活动。小学部以班为单位举行了以“护绿爱绿·美化校园”为主题的认养树木活动。

3、为了让孩子们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孩子们的入学愿望,邀请附近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到我校参观和体验小学生活。通过观看我校特色社团展示、魅力篮球大课间、体验趣味课堂和亲子活动等,给小朋友和家长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更激起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待,为孩子们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我校招生工作的宣传。

4、为使全校师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开展了第六届“读经典美文 创书香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了“书香润泽心灵”手抄报比赛,“最美书签”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好书推荐、班级读书角评比、书香家庭评比、阅读之星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并在5月11日至12日的读书节游园活动中进行了展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一场场精彩的活动,得到了参与活动的家长一致好评。

5、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精心筹划与组织,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中,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本次艺术节以“幸福童年 感恩有你”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天赋。

6、为体现学校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月29日傍晚在北区球场举办了教职工生日会、教师趣味运动会。展示了英才人的蓬勃朝气和热情活力,体现了英才人“自信自强、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

四、自我反思,总结经验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阅历不深,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在工作中有时不够细致,有急躁情绪,综合协调能力仍有待于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通过学习积累经验,工作中进一步耐心细致,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五、今后工作展望:

1.使招生宣传更具特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把近几年流失的学生按姓名、生源地等内容制成表格资料,派专人回访。

2.加强教师网络招生的培训。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发展经合组织方面。我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出资20余万元,一是聘请不同产业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我镇指导培训果品、蔬菜、养殖等技术知识;二是组织经合示范户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经验,有针对性的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三是与市场对接,搭建产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积极引导各类合作社积极注册商标,加强品牌意识,主动提升产品质量。我镇紫藤暖室葡萄种植合作社已成功注册“紫藤”品牌,方兴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功注册“方兴”品牌。现正在申请注册商标的合作社种植类2个,养殖类2个,果品类3个。

2、土地流转方面。完成的土地流转1700亩,现已经形成了前丰、达字房、北白寺、马铺、路庄、沈庄、高庄、张庄、前白寺等一批蔬菜生产专业村,注册蔬菜专业合作社15个,种植面积3131亩,带动农户300余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3、村容村貌整治方面。一是广泛征求意见。严格按照“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着重解决村民的急、难、盼、愿问题,对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并打造特色。二是制定科学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村级财力等有所差别,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在制定村容村貌治理方案时因地制宜。三是积极与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沟通联系,完善施工手续,加强对重大项目工程的监督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合理、有序。2013年,我镇共确定了14个村容村貌精品村建设。共投资690多万元,改造吃水管道20__0余米,清理垃圾10000余立方米,清理路基14580米,砖硬化街道6010米,修建水泥路12130米,路肩硬化35380平方米,喷墙涂料99550平方米,安装路灯476盏,新建垃圾池76个,建文化广场7068平方米,绘制文化墙900平方米。另外,投入资金57万多元,修建张庄村水泥路780米;新修建张庄村河肃路两侧围墙550米,并按照统一标准粉刷一新;按照统一标准对张庄村临街门市牌匾全部更换一新,并更换了村标识铁艺门楼。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完成了28个村的“一事一议”建设工作,争取上级资金修建水泥路16公里,新打机井15眼,上变压器10台,铺设防渗管道20__0米。

5、文化建设方面。一是成立了梁村镇文化宣传队(协会)。宣传队(协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引导农民群众在感受新农村建设外貌变化的同时,更强烈的感受到“四个覆盖”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洗礼,在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乡土文艺人才的积极性,成立各种文化艺术团体,推动梁村镇农村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发展。全镇47个村已成立广场舞蹈队,大鼓队,武术队,门球队,京剧社团,喜洋洋民族乐队,武术剧社。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积极扶持后白寺武术剧、桥城铺捞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使其后继有人。后白寺武术剧、桥城铺捞纸已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二是成立了梁村镇尚德爱心协会。协会成立后,通过与“四个覆盖”工作的完美结合,崇尚社会优良道德、泽惠百姓,利国利民,支持和推动梁村镇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协会成立一年多来,先后六次举行褒奖救助活动。其中,有102名学生得到褒奖资助,48名应征入伍青年得到褒奖鼓励,65名孝老敬亲模范和41户卫生模范户得到了奖励,4户因伤病致贫返贫的特困家庭得到救助,16个农村致富带头人得到奖励,褒奖救助达到276人(户),共支出慈善资金234200元。协会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在全镇营造出了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活动的氛围,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促进了梁村镇社会稳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开通了 “村村通” 广播。“村村通”广播于2013年1月24日正式开播。广播室编播人员利用每周二、周四中午固定时间进行广播,播报内容主要是:“四个覆盖”和新农村建设知识宣传,剖析典型案例,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宣传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播报镇域新闻,选播红色歌曲等等。截止目前,“村村通” 广播已播出64期,“村村通”广播,充分发挥了喉舌阵地作用,使广大村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各级会议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了解到全镇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等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深受百姓的欢迎。

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规模不够大。

2、村容村貌资金短缺,村民意识不到位。

3、农经合组织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5、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下一步工作打算:

1、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一是与绿化工作相结合,将绿化工作涉及到的村进行整体土地流转,大户承包,采取规模性经营、标准化管理、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便于操作和管理,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又起到了示范作用,还能达到防治污染效果。二是依托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宣传县土地流转奖励政策,鼓励各村农业发展走向规模化、现代化、设施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培树可复制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宣传和学习。2014年我镇

计划流转土地2600亩。

2、科学规划实施,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一是根据我镇确定的20个精品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并针对各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村庄规划,形成工作方案,提出工作重点,明确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二是按照我镇村容村貌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抓好今年村容村貌精品村整治及各村垃圾清运处理工作。按照各村的地理位置,把全镇47个村按照地理位置不同,建设几个垃圾填埋点,每村配备垃圾清运车及专业清运人员,定时把各村垃圾池的垃圾清运到固定存放点,以镇村联动建设和商业运行相结合,达到“户集、村收、镇运”的运行模式。

3、加强农经合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为了更方便地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由镇政府成立公共服务管理办公室,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为农经合组织人员开展服务。2014年我镇每个村的经济合作组织都在各村大队部建立办公地点,制定工作计划,完善相关制度,发挥网络人员的作用,使其正常开展农产品经营活动,真正带领群众致富。二是整合土地流转等资金,有目的的扶持亮点。突出培树可复制的亮点,广泛宣传学习,使广大农民都能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合作方式,都能看到合作经济组织给众多农民带来的益处,引导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促进农经合组织建设的快速发展。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国电谷 能源 条件 战略

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国,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保定市提出打造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中国电谷”。本文将分析保定建设“中国电谷”现实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并借以探讨促进“中国电谷”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保定“中国电谷”现有条件的优劣势分析

1.雄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是保定“中国电谷”建设的最大优势

保定高新区是目前全国惟一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新能源)”,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这为保定市建设“中国电谷”创造了最大优势。

(1)龙头企业实力雄厚。例如,天威英利是国内惟一具有全产业链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系统的生产企业,其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居全国首位,现已在美国纽约证券主板市场成功上市。中航惠航公司是国内目前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商,国内惟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

(2)产业集群优势已经显现。现已形成了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核心,以新型储能材料、输变电设备、电力电子与电力自动化、高效节能设备、生物质能为配套的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集群。

(3)新能源产业研发优势明显。目前已经拥有5家国家级、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140个,取得新能源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80项、科研成果300多项、专利450项。中国首家风电叶片自主研发机构华翼叶片研发中心在保定成立,15名中科院院士和一批风电领域专家成为该机构技术后盾和新能源基地顾问,中国风能协会、中国风能网站、中国风能杂志全部设在了保定高新区北京办事处。

2.能源短缺背景下的政策支持是“中国电谷”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势

(1)国际社会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文法案《京都议定书》规定,缔约国必须促进、研究、发展和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螯合技术和对环境无害的先进新技术。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二,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是我国的当然责任,更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电谷”建设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的支持。

(2)新能源产业是保定市的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中国电谷”建设将有力促进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其建设也必将得到地方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保定市政府已出台《关于鼓励投资“中国电谷”建设的若干规定》,并在项目用地、资金、产品应用等等方面给予了“中国电谷”极大支持。因此,能源短缺背景下的政策支持为“中国电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区位环境优势不足,智力资源劣势明显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三角地带,京深高速、津保高速、京广铁路、神黄铁路贯穿其中,150公里范围之内拥有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三大航空港以及天津港、黄骅港两大海港;保定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清西陵、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保定军校广场等。因此保定市已经具备了高科技产业创业所需的良好环境和交通条件。但是,保定市还仅是一个中小城市,其空中和海上交通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京、津、冀,而与近邻京津相比,其收入水平不如二者高,市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不及二者完备,因此,其区位环境优势并不突出。

在智力资源上,保定市虽拥有全国电力行业的最高学府华北电力大学,以及全省惟一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在内的另外十几所高等院校,但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的侧重点而言,当地的智力资源远不足以为“中国电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保定市在着力建设地方院校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度。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注定了保定市地方高校要为“中国电谷”提供适宜的人才供给将会任重道远;而在吸引外部人才上,保定市无论在工资待遇还是在环境的吸引上,均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智力资源将是保定“中国电谷”建设的最大难题。

二、保定“中国电谷”发展战略探讨

1.完善和具体落实对“中国电谷”建设的支持政策

产业基础条件是保定市建设“中国电谷”的最突出优势,但目前也存在着产能不足和原材料、技术、资金的制约问题,因此,需要对政策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具体落实对“中国电谷”建设的支持政策。

对保定市地方政府而言,在当前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成和具体落实“中国电谷”规划和鼓励政策;继续加大“中国电谷”的对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节能环保氛围;重点抓好新能源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以规模扩张突破产能的不足。

从国家层面,应尽快将“中国电谷”纳入国家级项目,在政策、资源、资金上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首先,启动新能源研发和推广的税收支持政策。不仅包括对新能源设备产品研发企业的支持,也应包括对新能源应用的鼓励,向新能源技术和设备的购买者、新能源电力的用户、采用新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建筑开发商、推广应用新型节能设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其次,加大新能源产业的融资支持。国家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对新能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各个环节给与专项、贴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建立重点企业融资上市的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使之快速上市融资。再次,给予新能源产业特殊的土地政策,使其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2.建立适宜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制度

为改善智力资源供给现状,保定市必须从政策和制度入手,建立适宜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制度:

(1)谋求“中国电谷”与高校的有效合作,培养和吸引国内高校人才。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或与高校开展项目和技术的合作研究,以横向课题的形式使高校的科研力量参与“中国电谷”建设;或直接在高新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新能源人才培训基地,从高校选拔高级专业人才开展新能源与能源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2)加大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国内外广招人才。“中国电谷”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仅靠高校还不足以满足,因此尚有必要在国内外广纳贤才。对行业内确为掌握尖端技术的极少数拔尖人才,可以考虑按国外待遇标准对待,在住房、工资、生活等各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减免优惠。

(3)不论任何来源的人才,均需采用各种方式实施激励政策,使人才不仅能够引进来,还要能长久地扎根下去。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合理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3.以企业跨市合作作为技术瓶颈的突破和解决之道

当前,“中国电谷”的发展面临原材料和技术的制约,为有效解决这一困境,不仅需要与地方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更需要企业之间对技术联合攻关,以战略合作突破原材料和技术的瓶颈。鉴于目前各省市也都在加紧建设新能源产业,喊停任何一方的建设都是不现实的,但各地方割据和封闭发展则势必导致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企业之间应考虑走向合作,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除企业本身的努力外,政府应对此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促进各地分工协作,营造一个以新能源产业具备突出优势的地域为中心,多个地方研究和建设机构为分支的合作竞争并存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

技术、资金、人才、政策、制度和法律是任何高科技产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保定“中国电谷”建设自然也不能例外。而这些要素的获得,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界的通力合作。“中国电谷”目前正处于“爬坡”阶段,政策和制度在其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角色扮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中国电谷”的未来发展。保定市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努力开创了“中国电谷”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建设局面,相信河北省政府乃至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具体化支持必将迎来“中国电谷”更加美好和成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保定市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年8月8日

家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简称“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高新区成为了试验区中的试验区,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对高新区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望,为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1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无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高新区管委会,都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1产学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规模与质量,是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卓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08年底,注册企业达到12784家,经营活跃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达到72家,规模以上科技企业达到720家[1]。随着高新区管委会的推动和引导,科技型企业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主体意识增强。例如,凯迪电力、华中数控、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研发并产业化了大批新产品或新技术.

高新区汇集了42所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始终注重科技与经济结合,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主要集中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电子、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转化优势;武汉大学在本地转化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测绘、化学化工、水电利设备及生物医药等行业;武汉理工大学在机电、汽车、材料等专业转化能力较强;华中农业大学的主要优势集中在畜牧、养殖、生物等专业方面[2].

高新区汇集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家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高新区始终按照市场经济思路推动科研院所加快成果产业化、院所企业化,加速释放科研院所的科技能量。其中,邮科院、化学所、生物所、高压所等20家科研院所实现了以研发为主的事业单位向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的转化;中核武汉核动力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3].

1.2产学研合作环境日益完善

产学研合作水平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密切相关。高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

(1)创新服务平台日益多元化。高新区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组建了“国家光电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行业核心企业建立10多个不同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建设了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

(2)孵化器逐步专业化。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高新区开创专业化孵化器发展道路,完善了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孵化器的建设,逐渐建成或正在建设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光谷软件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光电子企业孵化器7个专业孵化器。截至2009年7月,高新区的孵化面积达90万m2,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4].

(3)大学科技园成为产学研成长链的关键环节。高新区已形成校园周边、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孵化器相结合的多层次孵化网络。尤其是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等的建设,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截至2008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168家,累计毕业企业85家.

(4)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高新区在改善投融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①扶持和促进企业上市,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②发展风险投资,已建立了华工创投、东湖创投、光谷创投、武大创新、创业者中心等7家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了汇丰控股公司、IDG创业投资基金、Intel等境外创业投资机构;③完善了产权交易平台。中国(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在全国首创非上市公司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开展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截至2008年年底,为高新区内的艾维通信、武汉安能、江通动画、银泰科技、绿世界环保等28家公司融资35笔,总资金超6亿元[5];④促进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例如,光谷基金与华夏银行签定协议,形成“贷款+担保+投资”的投融资新型融资模式,为中小城市企业提供超过1亿元的融资支持[1].

(5)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推陈出新。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国光谷创新奖暂行办法》、《关于推进科技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中国光谷创新奖,鼓励科技成果的股权化、资本化。例如,在红光高清NVD项目的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人员和管理团队以知识产权入股650万元,占股比例达27%.

(6)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08年底,高新区已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才1300余人,创办520多家企业,涉及200多项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经营[6]。2009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先后出台《关于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3551”人才计划的暂行办法》,得到海内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和响应.

(7)产学研联动机制初步形成。高新区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光电国家实验室、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的建设,加强了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动,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1.3产学研合作模式多元化

在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多种富有生机活力的合作模式.

(1)松散型合作。即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区内企业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5家。例如,楚天激光聘请中科院姚建铨院士为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聘请国内外一批知名激光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属于创新型企业的典范.

(2)大学院所直接将研发植入产业。即高校、科研院所依靠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到高新区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凡谷电子。大学科技园逐步发展成为高校和科研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数控、天喻信息、达梦数据库,武汉大学的武大弘元、武大吉奥、武汉立得空间,武汉理工大学的南华高速、理工光科、港迪电气、理工光学等。华烁科技、中冶南方、烽火科技等则是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直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典范.

(3)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为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高新区建设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共建的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拉动了产学研集成。其中,2002年,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东湖高新集团合作成立了我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产学研各方共建企业推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武汉大学开发的“OSMAR-S型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选择凡谷电子公司作为实现雷达产业化的合作伙伴.

(4)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的技术和产业资源,以联盟的方式提升整合能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这些联盟的成效已开始显现.

(5)“产业基地+研究院”集成模式。高新区采取资源集聚战略,依托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其中,光电国家实验室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717所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武汉大学牵头,由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凯迪电力等单位组建.

1.4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初具雏形

东湖高新区的产学研开始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1)谋求全球产学研资源的整合。目前,高新区内的产学研主体已开始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积极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例如,长飞光纤由中国电信集团、武汉长江通信集团与荷兰德拉克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研发;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的Farley和Laserlab,通过集成创新研制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机和高性能激光切割机.

(2)吸引跨国公司到高新区建设技术中心。例如,微软技术中心、IBM软件创新中心、英特尔创新技术体验中心、EDS全球服务外包中心等.

(3)聘请国外专家。例如,光电国家实验室聘请了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布立顿·强斯博士,成立了“布立顿·强斯生物医学光学研究中心”;凯迪电力聘请世界着名干法脱硫专家孜默担任技术顾问,引进了7位经验丰富的德国、波兰等国家的脱硫技术专家.

(4)举办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例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留学生创业会以及光谷国际论坛等.

1.5产学研合作成效显着

(1)从联合创新走向创新集群。高新区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如华工科技、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凯迪电力、中冶南方、楚天激光。2001—2008年,高新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创新项目320多项[7],开发了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尤其是烽火科技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长飞光纤的“光纤链路测试方法”,均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高新区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由区内企业牵头组建了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开始走向联合创新。这标志着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已朝市场化、长期化方向发展,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

(2)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社会财富。产学研结合的浪潮日渐高涨,科研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被产业化,转化成社会财富。例如,由国家光电实验室研发改进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研制成功,武汉全真LCOS大屏幕投影仪产品试生产.

(3)国家级示范基地纷纷落户。高新区已拥有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光电器件生产研发基地、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新区也先后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全国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和“武汉·中国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基地”等。这些基地的落户都是官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成效.

2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的形势,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发展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集中突现

2.1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依然严重

高校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依然以论文或着作、研究项目及教学成果为依据。虽然高校、科研院所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正逐步向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发展,科技人员创办公司越来越多,例如,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886家,其中近20%的企业由高校或高校教师创办[8]。但是,武汉高校产业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产业相比,在数量、规模、产业实力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关注的焦点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

目前,区内企业在创新上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属于自创。据湖北省统计局2007年的《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6年,湖北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占71.9%,独立完成的工艺创新占65.2%,只有28.1%的产品创新和34.8%的工艺创新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的合作完成的[9].

2.2产学研合作联盟亟待升级

跨“产学研”平台的产业联盟是现阶段高新区推进产业升级和规模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新区的众多产业技术联盟,由高校或企业牵头,由研究机构、企业,甚至金融、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组成(如表1所示)。但是,高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时间比较短,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的初级阶段,需要经历“联系、联合和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六部委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且,随着产业联盟的逐步推进,产学研联盟中存在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和运作风险,可能引发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造成联盟的终止。因此,转向产学研相结合、整合有效资源的技术创新联盟,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2.3在汉高校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高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可进行产业化运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落后于其科研能力。尤其是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向本地企业转化的比率比较低,由武汉地区企业承接的项目不足20%[8],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例如,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总额大约在3~4亿元,其中涉及到武汉本地及武汉周边地区的项目转化总额只有大约5000万元,仅占转化总量的25%左右[2]。武汉大学2006年以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形式实施具有发明专利的项目13项,武汉企业承接的项目只有2项[8]。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其它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存在类似现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对象大部分是江浙、广东等外省企业,与省内企业的合作反而比较少.

例如,武汉大学2002—2006年通过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68项,其中与武汉企业合作开发的专利技术项目不足10%,华中科技大学2002—2006年与武汉企业也只有29项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8].

2.4产学研合作地区性明显

高新区的官产学研合作大多局限在本地区,以整合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为主,在积极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一方面,外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各部委所属单位的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来东湖高新区实施转化的很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东湖高新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开始引入国外科研力量,包括与国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和独资企业的技术转移与扩散等。例如,与法国政府联合建设P4实验室,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切割系统公司,凯迪电力高薪聘用外国专家。但是,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地区性过于明显,未能在更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学研创新体系,难以融入国际性创新网络.

转贴于

3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结合产学研发展趋势和高新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3.1以战略规划引领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产学研合作过程的重要运用,也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正经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明确产学研的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结合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经验,制定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以规划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引领产学研工作纵深发展.

3.2以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驱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化

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产学研合作不能局限于区内、国内。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外延边界,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化道路,是高新区成功嵌入国际性创新网络,逐步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推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联盟的不断发展,利用现有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联盟或产业联盟,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开展合作,成立跨国产业联盟,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推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国际合作网络,以“请进来、走出去”思路开展产学研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化.

3.3吸引和促进区内外产学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世界一流科技园发展的经验证明: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来推动高新区企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依靠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实施产业与科技的对接。以高新区优化的产业结构,积极与在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和学科链实现对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另一方面,借鉴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鼓励省外乃至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根据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高新区建立转化基地,借用外省的科技能力为高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3.4以产学研平台吸引和留住科技领军人才

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留住人才,使用好人才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营造引才、留才、用才的综合环境,从而使人才从愿意有为到可有作为,从希望发挥到能够施展。例如,利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中科院武汉分院、邮科院等科研院所,凯迪电力、长飞光纤等创新型企业,以国家光电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实验室为平台,引进和留住海外科技领军人才.

3.5借助“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发挥辐射效应

高新区创建“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应该说既有需要又有可能。自主创新体制和优化产业布局是武汉城市圈作为“新特区”的重要试验内容,东湖高新区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龙头和示范基地,则成为试验区中的试验区.

正如李健[10]教授所说“两型社会离不开两型经济,两型经济离不开两型产业,两型产业离不开两型技术”,两型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新区在优势产业上已具有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为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应该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探索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武汉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情况汇报[R].2009-2-20.

[2]武汉市产学研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武汉市产学研工作发展报告[R].2006-11.

[3]夏亚民,陈丽娜.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区,2007(2):80-84.

[4]王宏斌,陈捷.武汉东湖高新区玩转资本市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7-08.

[5]何亚斌.关于产权市场促进产学研合作情况的汇报[R].

2009-3-27.

[6]夏斐,李宏.武汉吹响“人才集结号”[N].光明日报,2009-03-02.

[7]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极目楚天论光谷[EB/OL].

hbstd.gov.cn/,2008-06-19.

[8]董宏伟.武汉市教育部直属院校专利转化情况调查.sipo.gov.cn/,200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