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范文第1篇

高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防疫部门、食品企业等单位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操作水平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总课时9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50学时,实验与理论之比达1.25∶1(如加上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时数,实验课比重更是惊人)。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对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正确构建教学内容

我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经过充分调研,根据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科等的岗位能力需求和相应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全国微生物检验技术资格考试要求来设计所必须的教学内容。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主要由基本技能、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等组成。其中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细菌染色技术、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生化反应、消毒灭菌技术等,为学生进行各种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打好基础。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常见球菌、肠道杆菌、弧菌、非发酵菌等检验,让学生对常见微生物的鉴定程序、方法等有所了解。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各种环境标本、化妆品标本、食品标本等的微生物检验,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方法,使学生掌握真实标本的卫生微生物检验程序、鉴定和报告。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适应培养应用型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实验课结束,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印象不深,很多学生只是机械操作,对整个实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此,从实验准备开始就让学生全程参与。包括培养基、试剂的配制,标本的制备,各种仪器、器材的准备等都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等已有了解。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的每一步想想为什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生物安全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教师在实验中要反复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从“非典”突发事件中暴露的实验室生物污染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为卫生微生物检验标本的特殊性(待测菌为可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如果实验室本身管理不善或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随时都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扩散。因此,第一堂实验课就向学生讲授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包括合理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高压灭菌器等。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入实验室一律穿好白大褂,严禁在实验室吃东西,不得在实验室喧哗,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一定要报告实验老师,不能私自处理。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双手消毒、清洗干净后方能离开等。任何实验材料不得私自带出实验室,使学生在校就养成严格注意生物安全的习惯。

四、开放实验室,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操作的基础,尤其是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如细菌染色技术、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等因为没有基础课程支撑,学生都是从零开始。由于受课时所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各种基本技能。因此需要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学生课余反复进行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染色等训练,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五、适应地方特色,选择检验标本

兴趣是学习的有效促进剂。实验标本的制备是学生实验成功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验兴趣的有效载体。标本的选择中,也要注重地方特色。如宁波为沿海地区,海产品丰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较常见,可以选择蟹糊等本地常见海产品进行检测。学生拿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标本,就有兴趣考虑这些标本中可以检测出何种微生物?如何进行检测……

为了使学生对各种标本的检验有阳性结果,阳性标本制备成功与否是关键。阳性标本制备方法基本有两种:如果是液体标本,则可直接在标本中添加适量待测菌,混匀即成。如果是固体标本,标本内不宜加待测菌,可以事先在增菌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待测菌。两种方法最后都能使学生分离到目的菌,使学生掌握从标本的处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直至菌种鉴定、结果报告整个过程。

六、注重与行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加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学校和行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采用去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科见习与学校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实训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实验、实训,校外见习至顶岗实习,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现场真实工作情景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七、重视实验考核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各门课程掌握程度好坏的标准,也是制约学生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考核可以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对实验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首先,我校教务处明文规定,学生实践考核不合格,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理论考试,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验课。其次,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学生的实验考核分数包括平时实验分和期末实验考核分。平时实验分由实验课出勤率、实验态度、参加课外开放实验率、操作规范性、实验报告等方面组成。期末实验考核包括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两部分,实验技能分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各种技能考核都制订完善的考核标准,由学生抽签考核内容,两位教师打分,尽量做到分数公正,能正确反映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再次,加大课程总成绩中实验考核分数比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在课程总成绩中实验考核比重可达40%,甚至50%。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实验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同时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与行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也得到行业的肯定。

参考文献: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17-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印证和巩固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及研究与应用微生物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实践,如林雁冰[3]等研究构建了一种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黄族豪[4]等对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修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整合实验内容,构建实验教学模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由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一所省州共建、以省为主的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院校。新建的地方院校,经费困难,用钱的地方很多,实验设备短缺而陈旧落后,由于微生物实验受仪器设备和实验学时等条件的限制,拟订的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的实验项目数偏少,仅有8个实验(只有1个综合性实验,其余都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单一,相当学生学习消极,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单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增加,实验室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实验设备仪器得到添置,实验条件有所改善。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微

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实际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修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新的微生物学课程实验大纲将原来的实验内容由8个实验调整为10个(其中5个验证性实验,3个综合性试验,2个设计性实验),实验学时由原来的24学时增加至48学时(其中2个综合性实验与1个设计性实验,每个实验时,其余为3个学时,共计48学时)。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微生物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将上述微生物实验的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综合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创新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构建形成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客观规律的教学框架,它具有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结构稳定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三个模块的实验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基础性实验模块实验内容的整合

1.教学目标

通过开设5个实验,使学生印证和巩固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临时装片制作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转管培养技术、微生物实验无菌操作技术),环境消毒的方法,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无菌概念;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实验仪器开展实验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内容

将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分布,微生物的形态识别,细菌特殊构造的观察,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区别,显微镜、细胞计数器、测微尺等仪器使用,培养基制备、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染色观察技术等知识整合为5个实验。即:(1)培养基制备、灭菌及环境消毒;(2)实验室环境、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及无菌技术;(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及简单染色观察;(4)细菌革兰氏染色、芽孢、荚膜、鞭毛染色;(5)微生物大小测定、显微镜直接计数技术和悬滴观察。每个实验3学时。原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对这部分实验内容安排了7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但还不包括细菌芽孢、荚膜、鞭毛染色和微生物大小测定等实验内容。经过上述整合,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还对学生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进行多方位的训练,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顺序上,按前一个实验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基础或准备进行安排,使实验体系紧凑,逻辑相连。如培养基的制备实验的结果,就为实验室环境、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及无菌技术实验做好了培养基的准备,节约耗材,提高实验的效率。

3.教学方法与效果

该模块的教学方法利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师用边示范操作边介绍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微生物形态观察的实验内容为学生制作示范镜显示观察结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各实验台学生操作情况,并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实验报告按传统的格式完成。实验准备和预备实验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生以实验台为单位轮流安排)。经过该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反映良好,对他们实验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三、综合性实验模块实验内容整合

1.教学目标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将微生物各单项基础实验技术整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内容

将基础性实验模块的实验内容有机整合,把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生理生化、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等知识整合为3个综合实验。即:(1)IMViC试验;(2)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3)大型真菌菌种分离、质量鉴定。其中第1个实验为3学时,剩余的的2个实验各为时。该部分实验在强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微生物实验技术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与效果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将单项基础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有机组合,集成微生物实验方法和技术,形成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综合技术。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综合性实验,将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分离、鉴定、转管培养、菌种保藏等技术进行整合,形成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整套实验方法和技术。教师在实验前提前布置实验题目,交待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独立拟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前由教师检查实验方案合理后,学生独立实施。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否规范,并及时指正。实验准备以实验台为单位,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格式完成。学生对这种应用性较强的模块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知识掌握程度也牢固。

四、设计性实验模块

1.教学目标

该模块以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机接轨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设计性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主要内容

该模块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领域)从事微生物和相关领域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实现无缝结合的重要环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特点作为实验内容,开展具有本院微生物学科特色的设计性实验。即(1)当地饮用水源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时);(2)牛乳的巴氏消毒、细菌学检查、酸乳的制作及质量检测(3学时)。

3.教学方法与效果

设计性实验由教师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实验前提出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检查合理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准备以实验台为单位,仍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格式完成。该模块内容结合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能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实验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由学生制订的实验方案(30%)、完成的实验报告(30%)和实验技能(40%)构成。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按统一的基本要求作为评分的标准,由指导教师评阅给出成绩。技能考核以大型真菌组织分离制作菌种作为技能考核单元,从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接种环境消毒、组织分离方法、无菌操作等方面综合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以成功分离无污染的菌种为判定标准,记载考核成绩。指导教师对实验报告评阅在下一个实验前批改发给学生,并在下一个实验前对前一个实验进行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利于学生及时改进。

六、小结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从2009年开始在我院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两个班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摸索,在生物科学专业2008级职业师资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经过对生物科学专业2009级两个班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得到学生的认可。不管是哪个年级,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结束后,相当部分的学生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要求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微生物学方向的研究性学习,有些同学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微生物学领域的内容。由此微生物学课程教师常常因要求的学生过多而超过学院规定教师指导学生的任务。学生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训练,成果显著,有的发表了研究论文,有的考取硕士研究生。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符合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黔教高发[2012]42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院政发[2011]04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院教发{2011}5号。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范文第3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验课是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环境微生物的一些基本技术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在环境污染处理的应用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学实践资源日趋紧张。如何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一直是大学环境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 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置

我们将过去独立、互不相关的微生物实验改为一连续的探索性的大实验,开设了一门“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独立课程。课程放置在学期结束时的实践周中进行,集中对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污水处理应用的基本操作的训练过程,这样强化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制备各类培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环境样品中进行接种、培养,通过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纯化细菌、放线菌或霉菌和酵母菌,然后学生以自己分离、纯化的菌种为材料继续进行以后的实验,在对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菌体大小测定基础上,最后做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对细菌做出初步鉴定,并将分离出来的细菌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上。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主要实验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见表1。改革后的综合训练使原来孤立、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微生物的菌种的培养和分离,纯种的计数和鉴定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多次操作,反复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验证操作性实验相对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是目前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不利,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作为选作实验,供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综合运用不同实验技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并加以实施。实验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创论文。比如,“微生物诱导腐蚀”的选作实验,主要是研究研究厌氧微生物对金属腐蚀过程,使同学们扩大对微生物环境作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从而加深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表1)

2 重视视频实验教学的应用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得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了视频实验等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等问题。我们不仅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多媒体课件,而且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这些改革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加深了学生对使微生物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理解,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每一种实验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 强调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改变实验课中讲解过多的现象,只是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并事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从而理解和验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写出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对实验计划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再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审定。审定合格后,学生方可开始进行实验,这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培训的主动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检查和辅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步骤操作的好坏对后续实验的进行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整体的实验观念和细心的操作习惯。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的了解,实验效果很好。

4 改革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综合训练的考核是既是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一种督促和检查。在微生物综合

转贴于

训练中,我们将学生4~5人分为一小组,同一组的每位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位学生都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工作。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都做出客观的评价。将综合训练考核分为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记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预习、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在操作考核中既有单独的个人操作考核,也有分组的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实验报告中的分析与讨论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自由地写出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还可以提出对实验设计修改的建议。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的展开和将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5 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我校是具有电力特色的地方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从电厂化学专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重工程、重实践的专业特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要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微生物学本身基本的实验操作上。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别注意结合工程应用问题,充分围绕教学队伍的科研课题及实习单位的生产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的形式,组织一些对环境工程微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些老师在设计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时,经常会有很多项目指标需要测试,只要合适,我们也将样品拿来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做。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工程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97-02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与临床联系紧密,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课的学习,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形”,对病原微生物有感性的认识,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为了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好的效果。

1 传统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小结。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方法,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内容偏重于验证理论,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开设的实验课内容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创造性实验几乎没有。这种传统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弊端,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的实验课教学是一种从属教学,相对于基础理论课而言,学生不重视。多数实验课不进行考试,学生就会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不珍惜实验机会,投入到实验课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少,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验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验台上也不消毒,白大衣随意放置,上完实验课不消毒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

2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优化实验教师师资配置

我校微生物实验课均由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带教,有专职实验教师做实验的准备及带教工作,教研室的教师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每次实验前都做预实验,对新进的试剂和菌种加以检验,对每一个实验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保证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定期进行实验课的总结和讨论,随时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正,不断优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学生为出发点,力争使每次实验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重视基础实验,培养学生扎实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技能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领域涉及面广、实验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强化学生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基础实验中,我们安排了细菌的接种培养技术,细菌的革兰染色法及抗酸染色法,油镜的使用,药敏实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消毒灭菌的方法等,在实验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无菌观念培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以监督,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及使用仪器的方法,熟练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3 引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同时,验证并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微生物实验进行到一半时,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我们安排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包括血液标本细菌学检查,尿液标本细菌学检查,痰液、粪便和脓汁的细菌学检查。通过这些模拟的临床标本,要求学生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血清学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全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这一过程使学生既巩固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贴近临床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实验室定期开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也可由带教教师提出思路,然后共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如今年9月份,带领学生做了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而且不同实验室之间还做了比较,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又做了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无菌操作及消毒意识,学生们纷纷表示,细菌真是无处不在,以后实验室用品一定和生活用品分开,实验操作时防止污染,实验后仔细洗手消毒。除此之外,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带领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使学生了解一个实验课题,从选题到设计再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加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增加了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后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4 加强与临床检验科室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

针对很多检验专业学生提出所学的实验内容到临床检验能否用上的问题,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学习。有专门的临床检验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从临床标本的采集分离,实验鉴定,仪器分析等,到最后出结果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学生不但了解到各种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而且还可以学到多种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极大的缩短了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的适应期。学生了解到检验工作的程序及其重要性后,回到学校后学习起来便会有的放矢,极大的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2.5 建立有效的实验室考核机制

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3]。以往,实验课成绩是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有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完成实验,为了应付考核,有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所以单凭实验报告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课情况及实验实际的能力。我们重点改革了实验课的考核方法,在第一节实验课上就明确告诉学生实验课考试的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以往的方法比,现在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端正了,大部分能积极完成实验,认真的书写实验报告,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实验课平时表现占20%,实验报告占30%,期末笔试占20%,基本操作占30%,以小组为单位有自主设计实验的可酌情加5~10分,实验课不及格者,不准许参加理论课的考试,这样做即可做到实验课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也可彻底扭转学生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错误作法,从而使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6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鉴于近年来微生物实验室研究与实践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 。由于使用的微生物并不都是灭活或减毒的,有很多实验是要以致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所以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实验物品的回收和高压灭菌,实验菌液等不能直接导入下水道,学生带到实验室的物品放置特定区域,不要接触实验台,白大衣脱下后直接放入袋中,回寝后与生活用品分开。师生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并杜绝实验室微生物可能造成的生物危害。

通过对微生物实验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4],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彻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完善微生物实验课,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6):22-26.

[2]彭宜红,曹杰,朱永红,等.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10-111.

[3]郭沈波,吴学秀,韩彦,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2):182-184.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获得相关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渠道[1]。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仅仅被看做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学生提出、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是目前医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我谈几点体会:

1.合理整合实验课程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出于课时分配与实验可控性的考虑,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课程设置与理论课基本平行,并且因课时少,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的教师讲解与引导居主导地位,学生依赖于教师对实验原理的详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系统示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从基础性、综合件及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重组整合,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常用基本技术)、综合性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三个教学模块[3]:基础性实验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的六大基本技术,分别是生物安全知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病原体标本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方法、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等;综合性实验是将基本技术运用于模拟临床标本的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及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观察和检测等;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某一实验选题或临床病例资料,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研究并做实验报告。

重组整合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实验分为三类,必须体现出三者的有机结合,基本技术要融合于综合性实验中;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要囊括学科间、系统间及基本技术间的综合,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摹本实验,涵盖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内容,又能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并为学生的设计性、探索性实验提供思路和空间。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方向[4]。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实物图片及三维模型图片,学生可以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通过动画,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实验操作录像,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细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教研室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问题式教学(PBL)、团队教学(TBL)、案例教学(CBT)等国际流行的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3.巩固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简单易懂,但枯燥乏味、难以记忆;免疫学部分抽象难懂,系统性比较强,前后联系密切难以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当按教学大纲紧扣理论教学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有助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4.注意知识更新,加强自身修养

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近年来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引起医院内感染激增;病原微生物变异所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频繁爆发,如SARS、猪流感和禽流感的流行。这些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恐慌,人们似乎看到传染病在全球复活。由于教科书的滞后性,这些新动向,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得到反映。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更应注意理论知识的更新。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吸取新的知识点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还要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维,学习新教学法和新技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当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全方位提高自身修养。在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加强爱岗敬业师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开拓进取的大学教师。

5.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的准备。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操作性强,所需准备内容比较多,如实验菌种、实验动物、抗原抗体等各种材料的准备比较繁琐,实验准备过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准备工作基本全部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任课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不仅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准备情况,而且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实验所需仪器、试剂摆放到位,预判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预案,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为合理利用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之外,还有必要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特点,加强对每一环节的管理掌控。首先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只有充分备课才能做到准确、流畅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也才能保证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其次,在实验开始前解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较为熟悉,保证实验得以顺利开始。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还要做好必要的演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单靠教师空口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关键操作步骤、特殊贵重仪器使用等进行详细演示。只有在准确、规范的演示,详细具体的指导下,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学生实验中的差错,提高学生实验成功率。再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个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关键步骤的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耐心指导。对操作失败组要及时引导分析原因,鼓励其重新操作完成实验。最后,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完整的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和掌握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因此,无论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都要认真总结、分析,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就实验成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的基础与保障,实验课教学对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同时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专心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不断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勇,扬继文,杨宗琪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能大赛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08-3009.

[2]李显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81-182.

[3]王少华,诸欣平,胡永秀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