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财务风险风险控制风险评估
一、财务风险的类别
财务风险管理要面对多种因素构成的风险,其中主要的是: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运营风险。
1.市场风险:现代的市场和资本环境,使得企业的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增加投资,快速信息和资金的快速运转,都增加了市场风险。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科技产业成了资本市场的催化剂,在使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又孕育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2.信贷风险:新兴市场不规范的资本运作,催化了区域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信贷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和亚洲经济就是典型例子。
3.运营风险:经济全球化时也增加了各种运营风险;某一些在传统运营模式下不会出现的问题,随着跨国企业的崛起而会出现:快速增长的新公司,在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财务准则和方法。
二、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风险管理体制,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工作体系,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策略。
1.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风险管理机构按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由三个层次组成。
(1)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由它确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政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为确保公司在经营中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应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董事长(或副董事长或1―2名董事)、审计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和监事会主席(或成员)组成,承担董事会的日常风险管理职能,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方面的有关问题。
(2)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是以总经理为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层,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应由经营层和总经济师、会计师组成。风险管理部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一是制定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二是贯彻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三是进行风险评估,全面汇报公司的风险状况。
(3)管理业务部门――风险的日常管理责任者。业务部门是公司整个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既要执行风险管理部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又要协助并支持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还要及时向风险管理部汇报和反馈有关信息。
2.风险管理工作体系
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包括:风险管理评估、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预警和监控。
(1)风险管理评估。公司风险管理评估是在对公司内控机制者评价的基础,风险评估的方法对公司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
(2)风险管理决策。①制定防范各种风险的规则和批示方针以规范业务。②根据具体的风险特征和状况,研究拟定公司风险最佳策略;③指令各管理、业务部门安排实施己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3)风险管理预警和监控。风险管理预警和监控,旨在事先发出风险警告的信号,引起公司领导和管理层的重视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或供作决策的参考。所以它在风险管理体系中是极其重要的。
财务风险管理预警是运用指标及模型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资金运用和财务收支运行动态进行监测,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有关部门根据报警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排除警情,化解风险;依据监测结果,对一定时期我公司理财活动动态走向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为公司的理财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⒊风险管理程序
⑴识别和评估风险。在风险发生前,对风险的类型,对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事前预测和全面估计,认清所处的环境,剖析业务系统中的不利因素,分析风险发生原因,进行判断的分析,事后按风险的类型划分财务风险强度和可能的损失程度。
⑵预防的控制风险。在风险识别,评估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应付风险的方案的措施,制定财务决策与控制方法,健全信息系统。
⑶风险的损失处理。通过事先防护性安排,要迅速地对所遭受的风险损失作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以最少的损失的最快的途径解除风险,保证财务机制的正常运行。
⑷风险报告的披露。风险报告是按一定的格式由管理业务部门向风险管理部或由风险管理部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风险监管情况的内部报告。并视具体情况确定可否依据一定的标准在财务报告中对外披露公司承受的风险情况。
⒋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要从公司实际出发,按公司承受风险能力的大小可采取:
⑴规避风险。根据一定的原则并采取一定的技巧避开各种风险,以减少所引起的损失。
⑵预防风险。经风险尚未发生时通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研究,采取的防备性措施。如对应收账款、存货、投资等提取准备。
⑶转嫁风险。在投资活动和外汇风险管理中,可利用某些合法的业务手段将公司面临和预计即将要发生的风险转移到另一实体单位承担。
三、结语
财务管理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财务风险控制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任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企业管理者必须跟上变革的步伐,并随着财务准则和新技术的变化随时调险控制的策略,不断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瑞元: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11)
[2] 全晓红 康卫平: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及防范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科技 风险管理
一、什么是信息科技风险
什么是信息科技风险?在网上检索,能轻松找到几件近年来商业银行发生的典型信息科技风险事件(见表1)。
表1
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案例
从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今天,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往往涉及范围广、客户多、金额大,在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声誉损失。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曾表示:“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信息科技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是银行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关乎银行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体系中,信息科技风险被视为操作风险的一种。但它又有区别于一般操作风险的特殊性:
一是风险因素复杂,大量使用外包和新技术使得风险控制的复杂度大幅提高。
二是潜伏性、偶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比如,通过充分风险论证的生产系统,短期内无风险隐患,而随着生产环境的压力逐步扩大,系统的脆弱性就会逐步暴露出来;一个具有很高安全性的电子银行,随着病毒的不断变种,黑客技术的提高,新的安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三是信息科技风险一般不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其造成的间接损失难以计量且极可能引发声誉风险。
四是影响范围广。单个信息系统的故障就可能影响银行多项业务。在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形势和背景下,信息科技风险也趋于集中,成为唯一能使银行瞬间瘫痪的风险。
从国内的监管导向看,笔者认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保证银行业务的稳定和连续;二是保护客户信息安全。如果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则可能引发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以及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信息科技风险的影响因素
从前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两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来了解引致信息科技风险的原因。
影响银行业务的稳定和连续的因素主要有软硬件故障、人员误操作、关键人员离岗、系统超负荷运行、网络瘫痪、电力中断、病毒传播、应用系统及版本投产异常、数据缺失或丢失、外包服务不到位、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坏设备、缺少业务连续性计划、灾备基础设施不健全、日常应急演练不充分等。
影响客户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内部人员利用流程、权限漏洞盗用客户数据;外部人员运用技术手段侵入系统盗用客户信息;内外勾结盗用客户信息、外包服务商泄密等。
以上这些因素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也有相关的描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形态分为7个类型,吴博(2010)将其中与信息科技风险的损失事件有关的三个类型整理后大致覆盖了引发信息科技风险的因素(见表2)。
表2
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的损失事件形态
资料来源:吴博:《操作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载《新金融》,2010(9),32页。
当然,上述这些影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仍只是引发信息科技风险的中间变量,其本身也可被视做信息科技风险的表现形式。透过这些表现,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管理不到位才是导致信息科技风险的最根本原因。
从实践来看,近年来信息科技有力地支持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扩张,但同时信息化建设大干快上和管理、运维跟不上的矛盾也日渐突出,“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监管部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生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中,多数事件发生都源于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很少有纯粹技术原因引发的事件。因此,可以说管理到位是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关键。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措施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贯穿于信息科技工作的全流程,涉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需要由信息科技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共同完成。在前文分析的信息科技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防控信息科技风险。
一是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各司其职。构建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大防线,即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从三个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风险进行立体防控。需要注意的是三大防线的安排不应是简单地对应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应积极参与到业务连续性计划制订、应急演练、系统开发、外包管理等信息科技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实现风险管理的前移。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重在执行。建立健全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认真执行。制度建设要从新产品上线或新系统投产前就开始,要建立完善的上线或投产方案以及上线或投产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并制定回退机制或应急预案以应对意外情况。同时,要积极研究各类信息安全风险案例,总结归纳新的风险点,以针对性地完善制度。要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审计部门要切实监督评价信息科技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责任人要进行问责或处罚。
三是合理规划系统资源,未雨绸缪。纵向规划发展进度,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评估能否满足未来较长时间的业务需求,合理安排系统升级、版本切换等工作。横向匹配系统资源,在系统资源短期内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源,通过系统分级,将资源优先分配给等级高的系统以保障重要系统的稳健运行。
四是密切监测系统运行,防患于未然。通过技术平台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全程监控。一二级骨干网是否畅通、网点终端和自助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应用系统是否正常服务、是否有异常交易、网络是否遭到非法入侵等必须纳入实时监控范围,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风险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是落实业务连续计划,加强演练。要在全行层面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强、覆盖各信息科技系统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应急预案,包括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数据备份以及应对媒体的统一策略等;针对新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新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对预案进行总结更新;加强应急预案演练,以保障银行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能从容应对,迅速恢复生产运营,尽可能降低损失。
六是推进科技队伍建设,提升能力。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因岗定人,岗位匹配,并落实岗位制衡。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使科技队伍保持基本稳定。最后,要加强培训,培养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员工的信息科技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阎庆民:《操作风险管理“中国化”探索: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吴博:《操作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载《新金融》,2010(9),32-36页。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银行贷款;风险转移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融资风险管理
1.融资风险分析
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分析有利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融资过程中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损失。首先,中小企业最常用的银行贷款融资业务带来的风险。由于利率、汇率、融资条件等筹资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和损失的可能性;其次,发行债券融资风险。由于受债券发行的时机、还款方式、时间限制、票面价值、发行价格等因素影响,运营过程中,哪个环节都有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再次,股票融资风险。股票发行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发行数量、融资成本过高、租期内利率变化风险等。
2.融资风险的识别
首先,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受债权人的道德品质和债务人所处环境影响;其次,利率风险。借贷的期限、风险、流动性、物价水平、宏观政策等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市场利率波动;再次,流动性风险。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配置不当。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
1.国家宏观政策原因分析
(1)经济运行周期的不同。时下经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而这种波动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如经济复苏、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几个阶段的循环。因此,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等活动都会被经济的周期波动影响。
(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生存和未来发展有着连带作用的影响。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不断深入,企业筹资领域和范围逐渐扩大,融资的数量和额度也在不断增加,融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3)体制因素分析。企业融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与体制因素的限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我国上市公司中,各行业垄断型企业占据了很大空间,其中部分公司的经营效益也不尽人意,而留给一些发展高科技速度快、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范围很小。
(4)业务技术因素分析。目前因受技术条件和研发能力的限制,尖端技术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相对匮乏,而这些因素在中小企业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造成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因技术落后而带来的技术性风险。
(5)不同行业领域分析。因受各个行业不同特点的影响,不同行业的盈利能力、行业周期、淡旺季等不尽相同。
2.微观因素分析
(1)融资方式选择不当。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天使基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风险投资、集群融资、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融资方式的不同造成融资难易程度、资金的周期和成本也不尽相同,进而对企业的约束程度也不同。如果融资选择模式不当,无形中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收益的减少,也会不同程度增加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融资结构不当。企业融资主要有融资来源结构和融资期限结构两部分。首先,融资结构主要考虑目前企业融资资本结构的组合,是综合资本达到最低限度;其次,要考虑资产结构相匹配,使企业处于有可能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3)企业债务压力过重。如果企业负债超过一定比例会造成企业财务危机。一般企业在瓶颈阶段为了规模相应会扩大投资和融资机会,就不可避免的进行超过行业规定的惯例50%负债率经营,企业负债率不断提高,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日渐脆弱,导致企业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4)运营管理风险。主要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由于对市场的判断存在不确定性,无形中增加风险的发生,如营业收入和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和股本利息。
(5)财务控制能力。首先,对资金管理缺少控制,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计划,导致财务风险陡增;其次,我国目前的市场是买房市场,企业普遍存在库存和滞销,企业为了增加销售机会和销售额,一般会采用赊销方式,造成大量应收账款的发生几率,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造成企业偿债能力降低,进而产生财务危机。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1.风险管理信息收集。首先,企业应全面收集与本企业经营风险相关和相关企业(如经销商、供应商等)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与本企业相关的信息预测(如国家政策取向、法律法规、高科技发展方向等),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筛选、对比、分析、存储等;其次,在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方面,还需要分析国内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政策以及运行预测,尤其是在本行业以及相关行业内,国家对此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创新的信息。
2.企业融资风险评估。首先,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确定风险评估的方式,尽可能采用定量的评估方式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价。其次,通过分析预测损失发生的概率和幅度,尤其是评估融资后果对企业影响进行预计,通过分析,准确预测损失概论和损失幅度,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再次,制定风险管理的管控策略。要求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幅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指标,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
3.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企业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业务流程、所需的资源、关键性指标等,在事故发生时,怎样控制损失继续扩大,从而达到降低企业风险损失的目的。
4.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和预警系统。首先,制定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如企业重大风险、重大事件、企业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关键点,对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形成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管理策略控制、关键性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控制。
参考文献:
[1]武艳,张晓峰,张静.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仝玲玲.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评价[J].速读.2015,5.
一、信息科技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不足
科技人员对潜在的信息科技风险因素难以做到充分的识别、精确的计量和动态的监测与控制。科技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大部分机构缺乏专业高素质人员,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科 技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培训更少,缺少完整、系统的信息科技风险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开发、升级 、变更的管理、业务可持续性测试和规划等认识比较模糊,极易忽视对信息科技漏洞和隐患的排查 、除险 ,在 认知上存在着对风险防范的盲区和误区。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不系统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多分散于其他管理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科技风险管理度。管理制度滞后于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随着新购买设备、设施而及时更新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随着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而重新修订,难以起到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作用。
三、硬件基础设施薄弱
现在 ,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了内、外网络的隔离,但针对U盘 、移动硬盘等设备尚没有建立防护策略和有效的管理制约手段.外网病毒容易通过上述设备侵入到内部网络,导致内网带宽被侵占,影响综合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
关键词:人工智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相关概述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于金融科技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技术创新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积极拓宽科技服务范围以此占据市场,实现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服务、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数字金融与云计算金融以及智能风险管控等内容。通过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基本特征进行如下阐述。
第一,技术连带性。众所周知,金融科技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不同于普通的经营业务基本风险,其大多是立足于当代性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先进的资源平台的有效运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其面临的风险应当是系统安全性风险。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经营业务活动过程中,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风险的扩散传播,因此这样的业务风险凸显出其一定的技术连带性;第二,传导连续性。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所开展的金融科技服务并没有完全立足于市场发展需求,也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部分不法分子仍然设置了一系列恶意程序,在系统中植入了木马,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在信息网络中极其常见,这类业务风险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信息平台及多元化的系统,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方式进行传播;第三,前置性。这主要是由于金融科技风险的识别分析大多体现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市场只有发现风险因素才会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判断和防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于先进科技产品的开发创新必须实现风险的前置,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之前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提高管控效率。
(二)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
首先,信息安全风险。所谓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是指在开展金融科技业务过程中,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情况有效识别并警示的安全流程,发生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金融机构及市场并没有立足于金融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安全信息管理实现事中、事前、事后的有效监测。而这样的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产品服务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也会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而发生转变;其次,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涉及的是相关的数据交易平台,立足于大数据基础,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类似于信息错位、數据遗失、泄露篡改等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如果对客户的整体信用程度进行评估可能会存在偏差。这样的信用风险大多存在于金融诈骗行为中,客户为了非法取得信用贷款或是其他金融科技服务,伪造或变造信用风险等级;最后,内部控制风险。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立足于云计算的基本环境,通过互联网服务实现分布式计算,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将其与金融服务行业及市场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开展集成化业务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业务机制,其所面临的风险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风险以及真实性、合法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及质量的主要策略措施
(一)搭建健全完善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市场风险及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机制,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现实意义,并以此作为有效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在监督管理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融入算法监测、数据加密等策略措施,实现网络安全法律的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消费者权益进行融合,共同制定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规避金融科技风险,并实现科技业务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理有据;第二,商业银行必须基于数据安全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具体而言,立足于科技发展的主要平台,建立起相应的金融数据库,并通过平台认证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搭建起高效的数据风险识别机制,以此实现数据安全管理;第三,众所周知,准入制度及操作准则是减少风险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在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投入的前期阶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评估机制,对可能需要使用的服务产品进行压力测验,以此有效识别并预估风险;第四,立足于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采用数据加密等方式方法杜绝互联网犯罪,检测并明确在整个安全事故中当事主体的具体责任及义务。
(二)刨设科学合理的业务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
所谓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指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特征及管理功能,设计相应的环节及步骤,对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科技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判断。通过自动化系统深入分析金融科技业务的信用风险,并针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提高综合能力。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中的信用服务部门可以通过对现存企业或个人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提高其整体传输效率及质量。具体而言,立足于大数据技术及海量数据,通过相应的评估方式方法对贷款主体的整体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计,科学实现分类管理。但这样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数据的质量、深度、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必须运用相应的数理模型分析信用主体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必须注重考核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客观公正地对信用风险进行细化分类,并且运用共享机制实现信息数据在商业银行平台的联通互动,以此缩减商业银行的重复业务步骤,实现信息管理的便捷化、科学化、有效化,同时节省了评估成本,提高整体效率质量。
(三)加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部控制力度,制定高效管理制度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所创设的业务经营管理范围、业务流程、产品服务,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措施,对内部流程、操作准则进行有效的界定并且将其作为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不断培养并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使其正确看待并灵活掌握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的主要类别特征及应对策略措施;另一方面,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基本环境,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业务后台,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运用一系列硬件设备设施对主体客体进行全面实时跟踪监测,以此规避风险,预防人为操作失误或出于个人私利所导致的内部风险。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审查业务发展的具体流程、数据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有效性,以此对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另外,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内部管控机制必须立足于金融科技服务的整个流程,实现多元化主体的高效对接,通过完善全面的规章制度及策略准则,约束不同企业的操作规范及行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