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置导管;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

本研究为明确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对68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别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现将两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68例长期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均为医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且对本组研究知情同意。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34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为32~83岁,平均年龄为(65.7±5.2)岁;疾病类型:糖尿病肾病11例,慢性肾衰竭20例,高血压肾病3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32~82岁,平均年龄为(65.7±5.1)岁;疾病类型:糖尿病肾病10例,慢性肾衰竭19例,高血压肾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应用血液透析常规护理,即在插管前为患者详细介绍置管后注意事项,依据常规操作予以透析护理和处理导管留置伤口,同时严格消毒,避免植入口发生感染,完成透析后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发生移位、脱落现象,最后常规封管。

1.2.2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同时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其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置管前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为其详细介绍深静脉导管留置目的以及必要性,消除其不安情绪,并促使其主动配合护理计划,增强其痊愈信心;同时,交代患者置管后的注意事项,比如导管脱落预防措施、插管处清洁方法等;②血液透析护理: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上机前彻底清理手部,带上口罩避免不必要交谈。暴露留置导管的植入口,使用安尔碘从里到外进行伤口及周围皮肤消毒。同时,观察留置导管是否移位,植入口皮肤有无脓性物渗出、红肿和出血等现象,并使用0.5%的碘伏纱布揉搓管口,确保导管充分消毒;③留置导管护理:透析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导管,直到管腔中未残留血液。配合患者伤口处敷料贴消毒留置导管管口,更换肝素帽,预防血液反流导致肝素稀释而栓塞管路。应用无菌纱布妥善固定导管。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其导管留置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其组间率(%)对比则采用χ2检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资料对比采取t检验;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 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是(4.3±0.8)个月,对照组患者到管留置时间是(2.5±0.9)个月,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慢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应用半透膜原理排除体内有毒物质、多余电解质和代谢产物等,实现净化血液目标[1]。建立安全、有效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本保障,深静脉留置导管虽然是一种有效且简便的手段[2],然而长期应用可发生导管脱落、血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以及长期生存率[3]。因此,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期间,采取相应护理干预保证其置管安全,对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保证置管效果有重要意义[4]。

伴随现代医学护理领域中护理模式的持续改进,加上常规护理无法满足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需求[5],临床上逐渐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取代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即选用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在置管前给予患者相应解释、安抚,可缓解其焦虑心理,改善其配合行为,并提升其自我护理技能,从而降低脱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②在血液透析期间遵照无菌操作原则,通过消毒手部、戴口罩、植入口消毒以及监护等措施,避免细菌经手、口、鼻腔和导管接口感染患者伤口,进一步降低其感染发生率;③留置导管护理可保障导管清洁无菌,并减少管路栓塞、导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由本次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导管留置时间则明显较对照组长,印证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中的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爱贞,许秀瑶.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6-27.

[2]唐一可.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要点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9):240-241.

[3]张兰珍,叶白如,谷禾.系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1):61-62.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范文第2篇

1七年制神经科临床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七年制的神经病学的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依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进行教学。因课堂教学时间紧,教师只能匆忙讲完大纲内容,很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学生则忙于作笔记,来不及主动思考,对课堂内容难以充分理解,也很难发现或提出问题。临床见习时,由于某些病例少,而学生人数多,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期末的考试复习,学生以教科书和课堂笔记为蓝本,通过强化记忆,考试多可顺利过关。考试结果分析却表明病例分析题得分较少,学生也普遍反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而且,考试一结束,强化记忆的理论知识很快遗忘,严重影响了神经科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往往会把教科书当作绝对权威,没有树立要经常更新自己神经病学临床知识的观念。然而神经科学总在飞速发展且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工作不久就会发现许多新疗法、新理论是教科书未曾讲到的,而且,教科书上所讲的许多知识若干年后也会过时。

总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首先面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在临床教学和实习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格,这是近几年来医学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医疗法规与操作技能训练的矛盾的问题。医师法规定没有医师执业证书,就不允许参加临床医疗活动,这样实质上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的各种实习活动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医学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医生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最近两年才开始进入专科的临床实习,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刻苦,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英语水平较高,能较好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但是临床经验少,临床实践时间不长,在临床教学资源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专科医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教学课题。

2循证医学在神经病学临床实践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神经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他有其独特之处,解剖结构复杂,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

神经科疾病国际分类ICD210中的病种多达1000余种,病情千变万化,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神经病学是一门初学和入门均较难的科目,如何引导本科生更快且更理解和掌握神经病知识,要靠老师想办法去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神经病学的学习中来。

21世纪是脑的世纪,神经病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证据源源不断地涌现,临床实践活动日新月异,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才能节省时间,迅速寻找到与自己学习和工作中所遇见的问题。比如通过循证医学证实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并不能提高对脑中风的二级预防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出血的机会增多,对指导临床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前期理论教学和见习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终点,我们除课堂上理论学时授课时讲解的神经科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外,在见习、实习期间让每个学生参加我们的临床病例讨论和疑难病例分析,帮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收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善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合格的医学生。

3引入循证医学观念进行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对策

在多年神经病学的临床带教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一方面医学生缺乏基本的循证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对循证医学又有较强的兴趣。具体到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我们应从加强对从事神经病学教学的临床医师进行循证医学知识的培训、临床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改进等几个方面入手,尝试通过这些途径尽快将以培养学生具有自觉学习,不断探索能力的终生教育为目标的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中。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循征医学的方法培养实习医师的临床思维,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首先老师与同学一起诊察患者,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诊治意见,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讲解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INE)、中文CNKI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的利用(让学生熟悉、掌握网络医学技术),讲解如何对被查阅的文献作批评性评价,指导学生把相关的信息应用到临床情景中去,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文献、课本和咨询其它教师(查寻证据);有没有其它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在以后临床遇见的类似问题中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

循证医学要求对每一个临床病人的治疗都要针对病人的情况提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证据,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循证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医学实践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和高年医师的个人临床经验,而且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获取世界范围内最新的资料、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范文第3篇

1.药学知识领域:由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药物分析(包含体内药物分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知识单元构成。

2.临床医学知识领域:由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实验病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等知识单元构成。

3.药物治疗学知识领域:由内科药物治疗学、外科药物治疗学、妇产科药物治疗学、儿科药物治疗学、神经科药物治疗学、精神科药物治疗学、传染科药物治疗学、皮肤性病科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单元构成。

4.临床药学知识领域:由临床药理学、药物应用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药事管理学等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领域应是临床药物治疗学和临床药学,这是目前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属于教材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国内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的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供普通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用。山东大学组织编写的临床各科《药物治疗学》一套7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七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教学使用,还有其他专业课程教材,如《药物流行病学》、《药源性疾病与防治》等。这些教材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编写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或药理学等基础课程教师,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阐述的实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案调整等属于临床用药特色的内容偏少,未能很好地体现临床药学专业专用教材的特点,加之教材的格式不统一,前后顺序安排不甚合理;造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脱节,专业重点不突出,内容比较杂乱,与其他学科重复过多,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混乱现象。这些问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在再版时花大力气解决。随着我国临床药师制度的逐渐实施和完善,临床药师专业素质、水平和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教材的主编和编写人员应逐步过渡到由临床药师承担。目前再版的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写人员,可由临床药师、临床医师(具有丰富临床用药和教学经验)以及药理学专业教师三方面组成,以真正适应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关于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

1.内科药物治疗学

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是内科医生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更是临床药学重要的专业基础,对于将来从事综合性工作的临床药师来说,是贯通临床医学和药学的桥梁课程。药物治疗学主要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能否转化为治疗效应,最大限度地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合理使用药物的具体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基础学科,特别是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内科药物治疗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迅速增长的大量药物,如何选择和应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内科药物治疗学的教学目的,是使临床药学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方面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熟悉内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重点掌握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通过讲授内科药物治疗学,为今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进行毕业实习以及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教学包括系统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各种疾病相结合,正确地运用到药物治疗的实践中去。

2.外科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会“用药”的临床药师,而不是会“做手术”的外科大夫。所以外科及药物治疗学的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外科学总论部分为主,如无菌术和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体液失调和酸碱平衡、输血、外科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疼痛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其他术前术后与药物处理密切相关的一些外科疾病,实验和见习课时亦安排在与上述讲课内容有关的科室或手术前后辅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种。目的是熟悉外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配合手术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承担外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3.妇产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如妇产科常用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各种常见生殖系统炎症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学,月经失调、绝经期、不孕症与性激素的补充治疗,产科、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处理及围生期的合理用药等。目的是熟悉性激素类、避孕药、抗生素、抗肿瘤等妇产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原则和治疗方案,能够担负妇产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4.儿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小儿的生理和病理学特点,掌握小儿科用药方法、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儿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5.神经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神经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注意加强药物治疗学内容,使学生熟悉神经病学检查和诊断要点、常用治疗药物,掌握神经病科用药特点、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神经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6.精神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精神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精神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精神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特点、用药方法及主要不良反应,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精神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7.传染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传染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特点,掌握传染病科常用防治药物的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传染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8.皮肤性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皮肤性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皮肤性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及治疗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皮肤性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四、关于临床药学课程

1.临床药理学

传统的临床药理学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物评价、甚至药事管理学的部分内容,并与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颇多交叉和重复。鉴于对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临床药学课程的统一考虑,将上述有关内容分出,单独设课,为避免学科之间概念的混乱,减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界定和规范教材内容及范围,适当调整学时和学分非常必要。临床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一门独立的重要专业课,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总论部分,如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设计、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药、时间药理学、遗传药理学、老年人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等,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进行新药的临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2.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进行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一种方法学,教材的编写重点是与药物临床应用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设计原则、基本类型、因果联系以及Meta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学方法,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内容,具备开展循证药学(evidence-basedpharmacy)研究的能力。

3.临床药物评价

相当于临床药理学的各论内容,按系统或治疗的重要疾病评价临床常用药物,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特点,以及发展和应用趋势。如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与细菌耐药变迁的关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循环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呼吸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血液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激素类药物的临床评价、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评价等。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评价药物应用的能力,了解临床应用药物的最新进展,为将来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范文第4篇

要注意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自尊心,不要过多指责,而要给予鼓励。不要过于重视照护者自己的意见,如坚持让患者按照固定的方式做某件事,或让患者穿特别的衣物。不要过分苛求患者,给患者提出超过他能力的要求。不要忽视患者的要求,过分刻板或循规蹈矩,反复提出或询问,让患者记住什么事情。不要把照护者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痴呆患者身上。

2创造舒适的环境

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和睦、舒适和清洁的家庭环境,保持一种恒定的、宽容大度的、关心体贴的气氛。对于环境的改变,要反复教导和训练患者,帮助其适应新环境。

3仔细照料生活

了解患者的睡眠方式,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时刻表,要充分考虑其既往的生活习惯。加强患者的营养,给予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进食时要慢,防止噎食,同时还考虑患者辨识、处理、理解盘中食物的能力。帮助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4防止意外发生

应妥善管理家电、煤气等,防止发生意外。患者外出需有人陪伴或把患者姓名、地址、联系方法等写在卡片上让患者带在身上,以防意外走失。

5观察病情变化

学习掌握老年痴呆的知识和护理技巧,正确面对和处理患者遇到的问题。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时,不要与其争辩,可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再耐心解释,同时及时找专科医生诊治。对于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仍以疏导、解释、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为主,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应用镇静药物控制。

6适当行为干预

鼓励痴呆患者做他们所乐意做的事,安排一些与患者趣味相同的人共同进行有趣的活动,鼓励患者讲述过去的、现在的愉快事情,将他们的思路转到愉快的事件上去。

可应用触摸方式――有时触摸或搂抱可使激越的患者感到舒适。试着将患者带离诱使其出现激越与攻击行为的环境与人群。

7自我调适、保持幽默感

照护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幽默感。社会应积极为照护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社会支持,如对照护者进行专业培训,以加强他们应对痴呆患者的能力与技巧;轮班工作,使照护者得以休息;组织照护人员的交流活动,互相探讨护理痴呆病人的经验,互相鼓励并宣泄压力。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范文第5篇

黑龙江省医院老年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以供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参考。方法 将该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纳入该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MMSE评分(14.12±3.45),SSS评分(21.45±5.63);治疗后MMSE评分(18.21±3.51),SSS评分(16.42±3.22)。实验组治疗前MMSE评分(14.33±3.29),SSS评分(21.72±5.25);治疗后MMSE评分(26.54±4.20),SSS评分(11.20±2.89)。与治疗前对比,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MMSE评分均有所提高,SS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实验组患者MMSE评分、SS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较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关键词 ] 奥拉西坦;脑梗死;恢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144-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之一,存活患者常合并神经功能缺损,遗留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计算力、方向、语言等能力发生衰退或缺失,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1]。该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纳入该研究,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8.76±10.53)岁;体重54~86 kg,平均体重(64.27±11.45)kg;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2.54±0.76)个月;MMSE评分为13~23分,平均MMSE评分为(14.12±3.45)分;SSS评分为17~26分,平均SSS评分为(21.45±5.63)分;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大专以上14例、高中20例、初中24例、小学及小学以下22例。

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明确诊断,经急性期抢救后病情稳定,遗留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制订的《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MMSE评分为13~23分。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或神经系统原发性疾病、帕金森病、意识障碍、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二次脑梗、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精神疾病家族史、酒精、药物滥用史、过敏性体质等患者[3]。

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实验组患者40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就诊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性别、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活血、控制血压、血糖、降脂、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4]。

实验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商品名:欧兰同,规格:5mL:1g,国药准字H20060070)静脉注射,将奥拉西坦注射液4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21 d为1个疗程[5]。疗程之间间隔7 d。

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MMSE量表、SSS量表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

1.3 评价指标

1.3.1 认知功能评价 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MMSE量表包括时间定向、注意力、计算力、短期计算能力、地点定向、复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进。参考患者的文化程度评价结果,文盲低于17分、小学文化低于20分、初中以上文化低于24分者认为存在认知障碍。其中MMSE评分13~23分者为轻度认知障碍;5~12分者为中度认知障碍;5分以下者为重度认知障碍。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价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SSS评分总分为45分,其中0~15分者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者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者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对比,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MMSE评分均有所提高,其中实验组患者MMSE评分改善幅度明显较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对比,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SS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实验组患者SS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较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高血压、脑梗死、脑溢血、脑供血不足等脑部血管性疾病导致严重后遗症,发病初期表现为轻微认知障碍,常见注意力、执行力、语言、空间、记忆、学习能力的损害,之后逐渐发展至痴呆,不仅严重影响脑血管病患者身心健康,降低其今后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医疗资源造成沉重的负担。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认知障碍较常见,早期以轻度认知障碍为主,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可使认知功能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痴呆[6]。

奥拉西坦属于吡拉西坦的类似物,是一种新型的环γ-氨基丁酸衍生物,极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激活腺苷酸激酶,增加腺苷酸激酶对胆碱的亲和力,使磷酰胆碱、磷酰乙醇胺的合成增加,大脑中ATP/ADP比值得到明显的提高,大脑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也大大增加[7]。同时可促进脑组织局部代谢,提高梗死部位脑组织对氧、葡萄糖的利用,激活、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对缺氧性损伤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并升高大脑海马区中影响学习功能的蛋白激酶C活性,从而提高记忆,改善思维,增强学习能力。奥拉西坦对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效果较好,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奥拉西坦不良反应较少见,以胃部不适、失眠为主,不良反应均轻微、短暂,一般不会影响治疗的进行。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MMSE评分由治疗前的(14.12±3.45)上升至(18.21±3.51),SSS评分由治疗前的(21.45±5.63)下降至(16.42±3.22)。实验组患者MMSE评分由治疗前的(14.33±3.29)上升至(26.54±4.20),SSS评分由治疗前的(21.72±5.25)下降至(11.20±2.89)。这一结果提示所有脑梗死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MMSE评分有所上升,SSS评分有所下降,常规治疗通过改善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症状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认知功能障碍。其中实验组治疗后MMSE评分、SSS评分等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辅以奥拉西坦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1] 沈小平,李艳平,徐丽君.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00-140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2):142-147.

[3] 陈保红.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9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67-68.

[4] 高红安.尼麦角林与奥拉西坦联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112-113.

[5] 华金宝.奥拉西坦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脑认知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8(14):1200-1202.

[6] 史欣,韩颖,刘青蕊,等.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荟萃,2011,26(12):1040-1044.

[7] 林庆兰,叶美玲,林美丽,等.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6):55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