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计划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地方课程;街巷文化游;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3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街巷文化游”的设计

1.设计背景

(1)厦门地方资源丰富。厦门自然景观资源以海、岛、山为特色;人文景观资源有万国建筑博物馆、“海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通向大海的商业街――中山路、闽南古刹南普陀寺、“中华第一圣堂”新街礼拜堂等;地方语言资源有闽南语;民俗文化资源有中秋博饼民俗、畲族送王船民俗等;饮食文化资源以闽菜菜系为主,闽南小吃也负盛名;文化遗产资源有歌仔戏、南音、高甲戏、漆线雕等。

(2)学校所处社区资源丰富。福建省厦门市群惠小学处于厦门市中山路周边,所在的社区中华街道就存在大量的人文遗迹,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厦门古城墙、新街礼拜堂、江夏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阮F锡夕阳寮隐居处遗址、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陈化成故居陈化成祠、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市级涉台文物古迹:台湾公会旧址;已经申报尚未批准的省级文物单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署遗址;此外,还有历史z址、古迹:始建于明代的万寿宫、玉屏书院旧址、小走马路的“古凤凰山”“榕林别墅记” 题刻、买办清末邱延枢公馆、诗人郁达夫和文史学者闻一多居住过的天仙旅社、厦门最早的电影院之一――中华电影院、厦门解放第一天就成为《厦门日报》社的胡文虎永安堂,以及大量的名人故居:陈化成、阮F锡、吕世宜……不胜枚举。

面对这么丰富的地方资源,我们设计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街巷文化游”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中,一起探寻厦门中山路街巷前世今生等,一起来品味厦门中山路街巷的风情,阅读这些街巷无限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活动目标设计

(1)主题目标。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②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访谈、调查、设计制作、宣传报道等综合能力;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养成与人交流及团队合作的能力。③知识目标:了解厦门中山路街巷的历史、建筑、沿途小吃、人文遗迹、街巷趣名等文化知识。

(2)任务设计参考。①聆听有关专家的厦门中山路街巷文化讲座。②观看介绍厦门中山路街巷文化的影片。③跟随文史专家实地走访厦门中山路街巷。④品尝厦门中山路上的美食。⑤听一听政府对厦门中山路街巷未来的规划。⑥自制厦门中山路街巷文化游地图。⑦设计厦门中山路街巷文化游宣传标语。⑧策划并筹备厦门中山路街巷文化游推介活动:小组合作设计广告标语、制作推介海报、编写并排演街头行动剧等。⑨担任厦门中山路街巷文化游义工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厦门中山路街巷文化。

3.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4.综合实践活动归属领域(见表2)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街巷文化游”的实施

1.适合学生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2.实施建议

(1)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丰富活动课程的实践学习活动。厦门是富有地方特色资源的城市,将地方特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深刻了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内在规律,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够以科学的观点对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学习“神经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初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形态以及结构,了解机体全身神经系统的分布状况。但是,神经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这样也很难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将其分解成几个小目标:(1)对神经系统结构特点进行初步、系统的认识。(2)了解为什么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学习神经系统对于人体管理的重要作用。(3)了解、分析大脑的主要功能,深刻体会大脑具有的最高指挥中心作用。(4)掌握科学用脑、保护大脑的方法。这样制订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显著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采用趣味教学法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范文第3篇

本学期,我县小学教研工作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工作部署,体现教研工作的连续性。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目标,发挥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全面推进我县教学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一、以省教改试点项目结题工作为契机,推动课堂教学转型。

上学期,在深化省教改试点项目“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研究工作中,我们对“团队•互动”教学模式又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步探索出高效课堂的评价要点,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取得研究新成效(研究总结发表于《xx教育》小学版2015年第7、8期)。“团队•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已作为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编入《xx省基础教育改革试点2015年度报告》)。本学期,我们将以省教改试点项目结题工作为契机,巩固发展项目研究成果,努力推动我市课堂教学转型。

各学科试点校和12所“先学后教,高效课堂”课题实验学校应在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材料和实验研究报告等方面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二、开展各学科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落实新修订课标理念。

落实新修订课标理念,让教学回到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回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学科独特的学习方式上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走向。新学期,我市将举行基于学科本质的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语文:“落实语用目标,提高语用能力”;数学:“关注学习过程,促进目标整体实现”;科学:“关注实验过程,提升科学概念”;英语:“关注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各中心小学、市直小学要围绕各学科研讨专题,积极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活动,全面落实新修订课标理念。

三、大力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热点。年底,我们将举行以“强化校本教研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xx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各校要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大力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课题研究、教师读书、网络教研等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搭设教师学习、实践、交流的各种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激发教师教研热情,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切实加强过程性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包含“监”和“控”两个方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监测;“控”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矫正,从而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今年秋季,我们将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监控,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各校要继续根据学校实际,建立课堂达标、阶段检测的教学监测机制;要针对课堂练习、作业批改和阶段检测发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后续性补偿矫正工作。

2、各教学片区要继续组织学科单元练习命题交流研讨活动,严格把好命题质量关,确保单元练习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召开2015年全市小学毕业考质量分析会议。

4、继续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调研活动。

5、举行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评价方法,促进能力发展”专题研讨活动。

五、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2、召开市小学教研工作会议。

3、举行2015年全市小学毕业考质量分析会议。

4、举行小学语文学科(语文S版)研训活动。

5、组织参加泉州市小学数学(北师版)教材研训活动;

6、组织参加泉州市小学英语新课程教材研训活动(外研版)。

7、组织参加举办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

8、举行市小学数学案例评选活动(“综合与实践”领域)。

9、组织参加语文出版社第六届“三优”评选活动。

十月份

1、举行市各学科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语文:“落实语用目标,提高语用能力”;数学:“关注学习过程,促进目标整体实现”;科学:“关注实验过程,提升科学概念”;英语:“关注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开展省教改试点校教学研讨活动。

3、开展有效教学支持志愿者活动。

4、举行市小学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5、组织参加第四届xx省小学习作(写话)教学观摩研讨会(主题:探讨习作(写话)教学的学段特征)。

6、组织参加泉州市小学数学案例评选活动(“综合与实践”领域)。

7、组织参加泉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基地校教研活动。

8、组织参加泉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基地校教学研讨活动。

9、组织参加泉州市2015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十一月份

1、开展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评价方法,促进能力发展”专题研讨。

2、各教学片区开展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水头、仑苍、省新、罗东、蓬华等中心小学)。

3、做好省教改试点项目结题工作。

4、开展“三位一体”教研团队活动。

5、开展课堂教学调研活动。

6、组织参加泉州市小学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7、组织参加泉州市“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基于汉字科学的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科学化研究》研讨会暨市学科教研基地校教学研讨会。

8、组织参加2015年秋季泉州市小学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举行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评选活动。

(论文主题:强化校本教研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举行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3、开展片区单元命题研讨活动。

4、组织参加泉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

2016年

元月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范文第4篇

一、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通过大量的教学经验积累验证了实验课在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数科学家、发明家都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实验做起。他们正是经过无数次失败,从而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他们的科学实验让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水平能日新月异。而小学阶段,小学生大部分思想活跃,对每个新问题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思维也较敏捷,兴趣广泛,但思考问题不具体,喜欢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回答问题有时不够准确,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结论不全面。因此,实验作为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教师采取多项措施,就能使学生从科学课堂“看热闹”“玩”的心理过渡到求知、求实的轨道上来。

二、师生充分准备,为上好科学课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两方面准备,这样实验教学才能够圆满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从心理方面、仪器方面、预想突发事件及实验步骤方面做好准备,

而学生要从预习、设计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去做

准备。

三、实验教师要做好指导,确保科学实验顺利进行

实验探究活动强调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性,离开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也就谈不上科学探究。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能“牵着鼻子走”,可根据实际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指导,规定操作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验探究的效率,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少走

弯路。

小学科学计划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 体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7-011

将科学探究法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实验结果,还有利于解决学生在探究各环节之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重视科学探究法的运用,以完善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结论环节,确保小学科学教学的完整性,促使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1 亲近自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此外,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认知程度以及认知规律等多方面特点,鼓励学生留心生活、亲近自动,并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动物园等地进行参观,促使学生融入大自然并真切感受到动植物的美好,从而深化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开拓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并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是一门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扩展研究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均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其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或猜测,鼓励其大胆质疑,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例如,在进行“声音来源”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采用多种途径发出各种声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制定计划,借助实验验证所提出的假设

假设是科学实验开展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唯有事先提出假设,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实验操作计划,进而根据计划一步一步实施相应的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需详细、客观地记录下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并及时分析概括最终的实验结果,待得出结论后才能验证之间所做出的假设,进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例如,在进行小学五年级中“小水珠从哪来?”一课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设计如下实验,即将放有冰块的水杯置于课桌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杯外壁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吗?”此时,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水珠是由水杯中渗透出来的。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答案做出如下假设,即假设水杯外壁中的水珠是从水杯中渗透而来,那么根据这一假设则设计如下实验环节:即事先利用红色的水,将之东结成冰,然后重复以上的实验步骤,若水杯外壁中的水珠不是红色,则证明水杯外壁中的水并非自水杯中渗透而来。也有学生提出的这样的实验方案,以果汁替换冻成冰块的水,众所周知,果汁具有一定的粘性。若水杯外壁形成的水珠具有粘性,则证明该水珠是由水杯渗透而来,反之则证明该水珠并非因杯中水渗透而产生;此时,又有学生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案,即利用天平,事先称好含冰块水杯的重量将之置于天平一段,然后在天平另一端放置相同重量的砝码,使其保持平衡。此时,观察天平的平衡,当含冰块的水杯出现水珠时,若天平依然保持平衡,则证明水珠是由杯中水渗透而来,反之则证明水珠并非由杯中水渗透而来。

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实验方案,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根据上述方案进行进行相应的实验,最后以小组的方式分别提交实验结果。其中第一小组的实验结果显示,水杯外壁的水珠颜色并非红色;第二小组组的实验结果显示,水杯外壁的水珠不具粘性;第三小组的实验结果则表明,天平向着水杯一方倾斜。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后学生认为,水杯外壁的水珠是是凝结了空气中的水分而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便让学生掌握了“凝结”的相关概念,并找出了“小水珠从哪来”的正确答案。

4 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通过交流与讨论,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事项,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能够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他人身上的问题,进而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与人的沟通能力。

例如,在进行“凸透成像”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合理设置实验内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5 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等各方面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