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0年2月2日,长沙刮着冷风。湖南卫视《8090》节目直播间,华奇见到了父母。父亲还算镇定,母亲却一下哭了。
两年了。如果不是拜该节目所赐,华奇此刻还蹲守在乡村小学不肯露面,父母也还沉浸在儿子“失踪”的梦魇里,无法醒来。
而他的妻子,已经和他离婚。为了支教,婚姻破裂、远离父母,是理想不容于现实,还是他本身处理出现了问题?
无法避免的失踪?
当教师是华奇从小的愿望。高三那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却被父亲改为复旦,“他直接找的班主任,我爸有那能耐。”华奇不无讥讽地说。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华奇加入了“中国支教联盟”,这时,他已是江淮汽车集团的一名新员工,也是一个成年大小伙了。“我要辞职,到宜宾支教去!”华奇踌躇满志。第二天,回宿舍他惊呆了,父亲站在门口,一脸的凝重。愿望又破灭了。
也许要实现理想,就不能告诉父亲,两年后,机会再次来到华奇面前,“阳朔五里店小学差一个英文教师,一年左右,你去不去?”这次,妻子却又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去,当然去!一个月前,支教联盟安排华奇去贵州凯里剑河县一个小山寨支教,王岚曾这样鼓励他。当时,他们才刚结婚。只去一个月嘛,放心,家里有我。王岚体贴地说。
那是真正的穷乡僻壤,“没有公路,不通电话,一周有3天是停电的,住的地方用木头搭建,下面几根柱子撑着,几块塑料就是窗帘,晚上刮风,整栋房都在摇。”在这陌生而孤寂的乡村世界,妻子的短信鼓励,令华奇撑过了最难捱的时光。
回到合肥后,爱情黏乎乎的,又变得像负担了。支教后的华奇世界大了好一圈,忙得不亦乐乎。好在家里有两台笔记本电脑,你看你的韩剧,我搞我的公益,然而王岚却不满“井水不犯河水”的日子。一天,她搂着华奇说:“老公,你就不能过来陪我看看电视剧吗?一下班,你总是坐在你的电脑前,正眼都不瞧我。”正和联络员聊到关键点,一想到要在拉拉扯扯的韩剧上浪费光阴,华奇本能地拉长了脸。
“怎么,又要支教?”王岚瞥了一眼电脑说。“是。”他答。“你不是刚去过?”王岚瞪大了眼睛。“我还要再去的呀!”华奇蒙了,扶了一下眼镜:“你不是很支持吗?”“一两个月可以,但这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吧!”王岚惊诧了。
为这事,他们吵了一架,这才发现,彼此想过的根本不是一种生活。“我只想跟心爱的男人守在一起,”王岚对记者说:“穷一点没关系,房子小点也没关系,可他总得有时间陪我看电影、逛街吧。这才是夫妻呀!”
华奇却不这么认为。他难忍受的,还有王岚“性格”的变化。婚前,双方父母在合肥见过一面。华奇自小被父亲管着长大,面见岳父岳母很有些发怵,王岚安慰他:“没什么,你嘴甜点就可以了,其余包在我身上。”
这样独立、干练的大女人怎么就变成依赖感极强的小女人了?直到离婚他也没弄明白,大女人、小女人,面对爱情和男人,都是同样感性的。天底下的婚姻也是一样,它没有太多“自由”。
一个屋檐下,两种差异巨大的价值观左冲右突,矛盾尖锐起来,“你心里,我从来都不是摆在第一位的,”又一次争执后王岚愤怒地说:“你只有在贵州最寂寞的山村才想得起我,一回来,过上好日子,连陪我买件衣服的时间都不愿意抽出来!”
“我在最苦、最难熬的日子想起你,只对你倾诉,正说明我是把你放在第一位的呀!”华奇认真地说。这是他的心里话,他想都没想过这可能是自私的,没有哪个女人承受得起这等“爱”与“恩赐”。
王岚累了。冷静三个月吧,她说。偏巧,联络员问华奇:广西阳朔五里店小学缺一个英文教师,你去不去?
沉重的代价
尽管早就知道丈夫近期有再度支教的想法,但当2008年4月的一天晚上,王岚回到家,一进门发现柜子空了、华奇走了的时候,还是抑制不住愤怒和悲伤大哭了一场。
打手机,关机。40个小时后,她终于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我在阳朔,很安全,千万别告诉我父母啊。
她都有点同情自己了。这就是我丈夫,一个28岁男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当家人意志与崇高理想相左――他躲了。
他确实有理想、是好人,甚至还有这个社会很多男人并不具备的纯正热血,可他搞偏了家与业的关系。理想舒坦了,我算什么?王岚心里萌生了一个绝望的想法。
华奇毫无知觉,三个月冷静期嘛,冷一点是正常的。一次,他打电话问她:还好?她答:我忙。电话挂掉。他笑着摇了摇头,还在赌气,真是个孩子。
五里店小学200多个孩子天真烂漫,华奇既是英文老师也是保姆,偶尔,他还得背起某个生病的学生,用肩膀把他扛回家。时间一晃而过,“冷静期”结束那天,王岚说:看来我对你的看法没有错,你没有我也过得很快乐,请你放了我,让我追逐想要的幸福。
这下,他才意识到事态严重,2009年10月1日,华奇千里迢迢秘密赶回合肥,得到的却是一张冰凉的离婚协议书。“你在这、这、这签字就行了。”王岚冷冷地说,他的心情降到冰点。
离婚手续很快办完了。同一天,他恍惚踏上回阳朔的火车,一切就像一场真实噩梦。
一个下雪的周末,他到镇上给孩子们买奖品。西街到处是装修得五颜六色的时尚酒吧,让人仿佛置身城市。如果没来支教呢?他看着四周的花花世界想,自己肯定在合肥,也许跟朋友一道,在这样的酒吧畅饮、闲聊。身边还有王岚――我本来是该过这样的生活的。
寂寞这时扼住了他的喉咙……失婚的痛,亲情离散,终于还是让这个执念于理想的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我得到了很多,可失去的也太多了……”
还有别的办法吗
2010年春节,华奇回家了。
两年来第一次回老家过年,大家都客客气气,尤其是母亲,本就隐忍的她更沉默了,华奇看了就难过。
大年二十九,父亲拍拍华奇的肩,“来,我们开个家庭会议。”母亲见状立刻拉来一个本家叔叔,生怕这对父子兵一言不合又掐起来。
果然,父亲态度依然强硬:“我还是不同意你去(支教)!”华奇则激动地反驳:“还让儿子上前线呢,我凭什么不能去支教?”父亲回:“你又不是!”母亲哭着说,你俩能不能别吵了……父子不出声了,但这场僵持,华奇明显占了上风。
父亲老了,说不过儿子。每到一个争执不下的节点,他就背过身去,从客厅踱到厨房。
他在干嘛?华奇望着那个重重的背影,开始,他以为父亲是给气的。突然,他看到父亲低下了头。原来那是一种无奈。
一、入乡随俗,做个踏踏实实的教师
支教半年里,我主要承担七年级一班和二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一周20节课),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尽快融入这个新的集体中去,首先,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坚持集体办公,按时完成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教师们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
中午随班与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就餐,并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教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过多的要求,平时与教师交谈从不敢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律按学校的规矩、要求去办事;第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万滩小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万滩一中教师”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就不自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个人比较随和,没有架子,容易接近!”听教师们说出这样的话,每次我都是会心地微笑着,打心眼里我为自己能够被教师们接受、理解而高兴,为自己能够融入长沙小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支教期间,使我了解到农村小学除了在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等情况,但我没有抱怨,我严格要求自己。我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正己”。报到第一天,在获知所教班级后,我就依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参,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深入细致备课(我把七年级语文教案重新进行手工备课)。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强求一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合作、自行探究、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等各种教学手段,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在丰富、宽容、轻松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我的语文课很快就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程,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多听”。 我把所有语文教师的课认真地听了几遍,摸清了他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三是“闲聊”。利用与他们同一办公室的便利条件,从拉家常入手,不经意间切入我想要说的话题,使他们在自然而然中接受我的观点。
三、深入实践,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阅读量少,我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于是建立图书角,我首先把我的书捐了出来,并建立健全了借阅制度。
针对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我就利用午自习,以及晚自习对学生进行辅导。由于学校组织学生上晚自习,所以每天晚上进班级进行辅导到8:20,及时解决学生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真正起到“传业、授道、解惑”的作用。
针对懒散和精力不集中等坏习惯。我开始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抓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严格要求,把学生上课时的坐、立、起、行以及如何回答问题等等内容做了严格的规定,改变了他们原来的懒散和精力不集中等坏习惯,使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了课前有准备,上课有精神,听课能专心,思考会用心,回答问题条理清楚等。
纯粹的公益行动者为数不少,她一定不是做得最好的,但她作为明星的身份与山区条件之间的巨大反差,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两极,这种张力感染了许多人,提醒着社会公平的价值,以及实践比言论更加可贵。
获奖感言:
要相爱,如同你爱落叶,如同深秋围绕大地。如同思念,随风传递。如同母与子,如同情人,如同挚友。爱是这世界最美好的风景。
2015年,一段17分钟长的视频,刷新了中国社会对文艺青年江一燕的认识。
此前人们知道她是影视演员,音乐人,写过书,爱摄影,但不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小江老师”,那是广西巴马县东山乡长洞小学487个孩子对她的称呼。
8年来,她每年都要抽出一个月、半个月或者几天的时间,到长洞小学支教。她给孩子们写了《长洞小学之歌》:长洞小学是我家,老师就像我爸爸……孩子们喜欢她,某一次,一个小女孩自然地说出:“小江老师,你就像我妈妈一样。”
她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她知道,这种超越血缘的亲情,就是自己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
“不,不是坚持,是享受。” 看到自己
2006年,23岁的江一燕去巴马山区拍摄文艺片《宝贵的秘密》,拍摄地在东山乡小嘎牙村。这个瑶族村寨只有八九户人家,不通水电,那里的孩子不爱说话,下雨天就默默坐在屋檐下,看着雨滴坠落。
她被这一幕击中。“他们看着很冷,这时候我就想做他们的太阳。”
既视感唤起了她的童年记忆。她说自己小时候的感受大概就跟这些孩子们一样,“灿烂,又孤独”,她从中看到了自己。
江一燕告诉《南风窗》记者,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让她留下来。没有什么主动担当的意识,也没有宏大的规划,就是觉得应该做点事情。“一个单纯的小心愿。”
小嘎牙村有几间教室,但已没有老师,孩子们只能到两个多小时山路之外的长洞小学上学。
住在各个方向的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到这所学校,学校在马路边,过往车辆溅起的石子,把窗玻璃击打得千疮百孔,他们用布满冻疮的小手翻书、写字,在瑟缩中上课。放学以后,他们就在山坡上支起一口锅,自己做饭,五六岁的孩子,喂饱自己,还要喂饱弟弟妹妹。
当年回到北京,江一燕开始筹款,自己在网上开了一间义卖店,把收益捐给学校,同时发动明星朋友们捐助,衣服、鞋子、书包送了过去。
2007年,“小江老师”来了,亲自给孩子们上课。此后的8年里,她每年都会去,多则一个月,少则几天。
离开的时候,孩子们在车后面追,江一燕在车里面哭。
“有些城里的老师去支教,只是带去一次性的快乐,孩子们知道,他们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对孩子们而言是一种很负面的体验。”江一燕说,“我小时候也有一位好老师,因为疾病她很早就离开了,大人就说,天上那颗星星就是那位老师,她一直在看着我。”
江一燕承诺自己还会回来,“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吃饭”。一年年延续下去,孩子们觉得小江老师一直都在,不会离开。
“是孩子们,或者说是命运,选择了我。” “江小爬”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江一燕用自己的影响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破烂的玻璃窗修好了,老旧的校舍修葺了。孩子们有了音乐老师、手工老师、体育老师、生理卫生老师,有了整齐统一的服装,有了温暖的被子,有了学校食堂。现在,他们甚至有机会学吹口风琴,弹尤克里里,打鼓,乃至摄影。
原本害羞得说不出话的小姑娘、小男孩,慢慢地敢于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平台上又唱又跳,或者演出自编自导的小品。
这些都是“爬出来”的。江一燕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江小爬”,源于影迷们戏称她在娱乐圈的事业进展缓慢,有如爬行。
作为明星的江一燕,并不炙手可热。2008年播出的电视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让她几乎家喻户晓,此后多年,电影《秋喜》、《剑雨》、《消失的子弹》和两部《四大名捕》,都颇有影响,但在这个过程中,她自身在节奏上是一种“文火”状态,从不高产。
2014年,江一燕出资100万元,组织起爱心“爬行者”基金,作为一个稳定的支教平台。“爬行者”基金一样慢条斯理,一步一步地去改变。
“很多人能出很多很多的钱,做很多计划和目标,我没有,只是年年去看望这些孩子,帮他们做一些小事情,积少成多,我想也可能会改变这一片的孩子,让他们有不一样的成长。我一直相信最真诚的东西一定对人的影响最深。”
一开始,要让这个生活在北京城的姑娘迅速适应山区生活并不容易,午夜里遥远的乡村茅房、茅坑里蠕动的蛆虫,还有四面鬼哭狼嚎般的山风,曾让江一燕在夜幕中孤身一人夺路狂奔。
惊惶的江一燕,吓得草丛里休息着的狗惊惶地窜出。
有时候,其他老师都回城了,只有江一燕一个人,她就成了一名“全科老师”,包打一切课堂。
“我的朋友们问我,江一燕,你一直在做这些事,但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做得多大,把自己放到这么苦的环境中去,值得吗?我说,当你感受到爱,就没有苦。”
在《无处安放的青春》中,江一燕饰演的大学校长之女周蒙,最后孤身离去,当了一名支教老师。
“我后来相信,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人。” 她的所得
江一燕的个人事业在旁人看来本可以更好,言下之意是,选择支教是一种自我耽误。
“这是价值观无法相互理解的结果,我觉得一个演员不可能一直在拍戏,一直处在浮躁的娱乐圈环境当中,至少我不是这样的一个演员。”
她的语气中透露着愉悦:“我觉得在生命与心灵的体验方面,我是一直在得到,某种程度上讲孩子们给我的比我给他们的更多,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单纯和美好的一面,事实上是他们教会我怎样和这个世界交流。”
江一燕说,对山区孩子的物质给予,其实已经够了,但仅仅是物质给予又远远不够。
“我们习惯于拿物质条件进行对比,总是对这些孩子们寄予一种同情,这是在用一种外在的视角在看待他们。其实,有时候他们的快乐是要超越城里的孩子的,他们没有兴趣班,没有那么多作业,有更多时间玩耍,保持着天性的快乐。物质上的帮助,满足基础需要就可以了,不要太多。”
她给《南风窗》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开始,看到孩子们在冬天还穿着凉鞋上学,走两个小时山路,觉得很心疼,就给他们每一个人发了一双球鞋。穿上球鞋,他们的脚反而磨破了,不会走山路了,最终有些孩子还是喜欢冬天穿凉鞋。
“所以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从我们的角度去理解。”
捐助的物资很多,有一些没有分发给孩子们,近年他们开发了一个新项目:在学校内成立一家“支教超市”,把积存的物资变成“商品”,孩子们需要用自己的努力作为“货币”,去换取想要的东西。
这种创造,以一种生活实体的形式教会孩子们社会是如何运作的。 要相爱
孩子们知道“小江老师”是拍电影的,但不知道电影是什么,江一燕就承诺一定给他们放电影。她从导演王浩一处借来了自己主演的《宝贵的秘密》的母片,借来了放映机,挂起银幕,自己当放映员。
孩子们看看电影里的“小江老师”,又回头看看身后的“小江老师”,眼神惊奇,似乎无法确信哪一个是真正的她。
错愕感,在江一燕8年支教的消息披露出来之后,山外的社会一样存在,虽然性质完全不同。有人说她炒作,其实别有动机,有人说这不可能是真的,还有人在用长篇帖子,论述江一燕“不懂教育”,所以她的支教“弊大于利”。
一个分裂的社会,不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相信自己没看到的事情,甚至也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这很正常。一名资深媒体人对《南风窗》记者说,我们还能觉得感动,是因为我们还属于没有麻木,还能被自己所遇见的故事触动的人。
“我的看法是多做事,少说话。那些质疑得越是勤快的人,其实恰恰就是什么也不做的人。”江一燕说,“如果我们彼此之间少一份戒心,多一份善意,彼此宽容,多去爱多去做,中国的社会问题就会减少很多,比如水质会好很多,雾霾也会少很多。”
“要相爱,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地球,都应该是一种相爱的状态,这就是我的价值观,我觉得支教最重要的,就是播撒爱的种子。”
为了探索海南原生态资源、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子,大禾拍电商平台一直在大胆创新,以“5E”禾拍务农为支撑,以为家乡代言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县域资源,深入到种植、养殖、加工一线,发现并挖掘出很多小而美的原生态产品,现已将部分产品品牌化、电商化,通过全网营销,真正实现消费转营销的共融业态,并开启多元体验、跨界共赢的务农之旅。带您“吃原生、住民宿、游乡村”,一起游走田头乡野,一起挖掘地域极品。这一原生态回归旅程的背后,是“禾拍之旅”发起人欧荣东的情怀与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欧荣东,看看他与他的“禾拍之旅”。
从“北漂”到“岛客”
欧荣东在创业前,曾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北漂。有句话说:“人在北京漂,哪能不挨刀”,许多怀揣着各种梦想到北京创业、工作的人,都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欧荣东也在北京的闯荡中接受历练。而对于他来说,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到海南尤其是海南的一些连五线城市都不如的乡镇,这种反差是极大的。当记者问到从“北漂”到“岛客”的感受时,欧荣东先生从容说道:“在北京打拼了十多年,这一段经历可以培养我的眼界和格局观,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和进步,让我不断成长;而海南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可以为商业模式提供相对接的产品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学习到的先进的理念、技术来带动乡镇的发展。”
从毕业后欧荣东就开始从事与农业机械化相关的工作,对电子商务也有一定的研究。他从北京来到海南,游走于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和各级政府部门,传播互联网思维,引导大家借力于电商渠道谋求更好的发展。在县政府、团委、农业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快速成立了屯昌电子商务协会,他被推选为会长。这也意味着他从“北漂”到“岛客”身份的成功转变,同时,他的创业想法也在不断成熟,并开始一步步地落实。
当今社会,很多人纷纷从乡镇赶往一二线城市打拼,却很少有人愿意从一二线城市返回乡镇或是落后地区创业。对此欧荣东也有自己的看法:“一线城市对自我的历练和个人眼界的培养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大城市有着大城市的游戏规则,它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竞争压力又非常大。有时候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调整一下自己的战略,将自己学到的先进的理念、技术与乡镇独一无二的资源结合起来,这无疑也是一个好的出路。”
他的互联网思维
在这个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海南也掀起一阵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浪潮。为了将小镇资源盘活,实现大众创业,带动农民增收,欧荣东大胆创新,顶着风险垫资建设屯昌坡心互联网农业小镇,着力打造以互联网+三农为支撑的城乡融合服务示范点。该点集农特优O2O展销、众创空间、互联网乡村影院和互联网民宿于一体,既盘活了农特优产品、休闲民宿、美丽乡村等资源,又吸引了外来消费者的集聚,让城市休闲消费链与农村农特优产业链共融发展,也让农民从中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从业者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以单品为切入点,一是要利用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来推广产品,二是要了解并消费者的需求,再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传播和推广。”欧荣东如是说。
如今,他创办的大禾拍全网平台已集聚300多种商品,屯昌黑猪、立平野菜、天涯山鸡、乌坡温泉蛋、山兰酒等特产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每天从那里发出去的商品,多的时候达200多件,按照互联网购物转换率测算,从大禾拍平台上引流的消费者不少于20000人,禾拍务农之旅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也正在为海南和屯昌的电子商务注入活力。
欧荣东与他的“禾拍之旅”
禾拍之旅,为屯昌代言。由坡心互联网农业小镇运营商大禾拍策划执行举办的“为屯昌代言”――返乡青年创业沙龙在屯昌坡心互联网农业小镇顺利举行。此活动得到了r业局、团县委、就业局、商务局、宣传部、电视台等多个单位的支持,旨在通过此次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交流,激发更多青年的创业热情,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创业,敢于创业,并期待通过大学生为家乡代言的方式,来为屯昌经济发展带来更为新鲜的活力。此外,欧荣东还策划并举办了“电子商务技术帮扶团”入屯培训、交流,大学生去哪儿主题等活动。他表示:“这些活动是能实现多赢和多组织收益的效果的,不仅可以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还有利于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以及推广相关产品。”
禾拍之旅,与公益同行。在欧荣东的组织下和带领下,7名大学生走进屯昌鹿寨小学,与小朋友进行为期一周的亲密陪伴。“禾拍之旅”的这一活动带给小朋友们的不只是衣物和书本等物资帮助,还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岛外的新知识与温暖。支教结束后,当他们坐着车离开鹿寨小学时,小学生们边流着泪边追着车为大哥哥大姐姐们送行。这一段感人的经历也是让他印象深刻,“做公益,不在乎你的起点有多高,不在乎你的钱财有多少,只要你用心去做。这些很微小的善举能够让你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
禾拍之旅,以情怀助力。欧荣东在先前的采访里也说过:“我成长自贵州的农村,我们这代人脑海里始终铭刻着农村的画面,儿时的记忆构筑成信仰的源泉,正是这样的情怀,驱动着我们必须为农业农村做点什么。”农村对于他来说,是一片离不开的土地。正是因为在农村成长,经历过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社会的贫富差距愈发加剧的今天,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带动乡镇的发展。他所创建并管理的大禾拍务农平台搭建与运营以“吃原生、住民宿、游乡村”为主题的屯昌发现之旅,正在为屯昌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相关产业的成长。
书写未来
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会有所憧憬,欧荣东脚踏实地,一步步书写着未来的规划。在大的方面,他希望能将大禾拍这一品牌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通过“吃原生、住民宿、游乡村”为主题的禾拍之旅,带动海南旅游产业链、农村农业的发展,让更多志同道合、一拍即合的人,一同将最好的原生态产品以最好的品质与服务分享给更多的人。在小的方面,大禾拍务农平台从创立至今,也正面临着转型问题。从起步时的“加法”战略,到现在的“减法”战略进行调整,推动着屯昌禾拍之旅的发展。此外,他还希望能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打造餐饮综合体,推广海南特色的美食,以互联网营销思维制定传播战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吸引到更多的消费人群。
一、教师发展,农村教师能走多远
人们在各级政府表彰的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名单上可见到农村教师,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了解到优秀农村教师在困难条件下坚守乡村教育阵地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但总还有人会把农村教师与见识浅薄、素质不高等同起来。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化语境中(这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语境),农村教师“发展滞后”,适应教育现代化方面远落后于城市教师,这些判断和评价农村教师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的严苛语句很为常见。我们不否认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严峻状况,以及农村教师总体上专业水平偏低的现实。但是农村教师发展“参差不齐”同样是事实。过去和现在,农村既存在大量的不合格教师,也存在许多无论从什么角度考察都得承认是“好教师”的教师。这些“好教师”及其成长对农村教师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
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黄行福老师工作在山高路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他在语文教学方面勤奋探索,选择作文批改作为突破口,所教的班级实行全开放型的作文批改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阅读、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给所有学生一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机会,学生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有多人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作文奖项,有的学生作品还在刊物上发表。在教育研究方面,这位“纯农村教师”先后有200多篇在省级以上报刊。在“教育与游戏”以及“农村教育”“语文教育哲学”等问题上发表的独到的研究成果,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关注。
村级大教育以及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体现了江苏省江浦县行知小学杨瑞清老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不仅仅会教学,会上课,还要学会融入农村社会,融入农村社区,这涉及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迫切需要的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大量的城里教师没有做到,杨瑞清做到了。
安徽省黟县汪来九老师在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独自任教30多年,任教的毛田村小学没有一名孩子辍学,没有一名学生留级;一个人教6个年级十多门课,年年有一半以上课程的考试成绩进入全乡前三名。如果光是甘于清贫寂寞,没有坚持在教学业务上钻研,边实践边进行研究,不能取得这样的教育教学成绩。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适合山区教学的“一师一校”复式教学方法(七级复式教学),反映了一位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黄行福、杨瑞清、汪来九,这几位长期坚守在农村学校的教师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而他们的成长轨迹,则给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思考农村教师发展可能性、影响因素、环境的制约力等问题提供了一定启示。农村不是天然的劣质师资滋生所,却可以是专业水准很高教师的诞生地。农村教师不是天然的城市教师追赶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可望和城市教师齐头并进。
这几位老师发展的方向有所不同,分别以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和班集体管理、学科教学见长。黄行福用他关于“教育与游戏”“农村教育”“语文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独到研究诠释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理念:杨瑞清用在行知小学二十多年走过的路诠释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汪来九用他七级复式教学实践诠释了“有效教学”的教育命题。他们的发展经历表明,农村教师的发展本可以在很宽广的范围内取得成就。从当代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特点看,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被农村教师接受,那种认为在教育观念革新方面农村学校要比城市学校慢半步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教师,都可以通过读书、上网、思考、写作,将自己卷入时展的洪流之中,对教改的理论、趋势有所把握,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身处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不一定就是孤陋寡闻的“乡曲”先生。农村教师可以培养自己连许多大城市的教师都不具备的时代精神和超前意识,以他们精致脱俗的教学和学校管理,以及就当代教育重要问题发表的见解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几位老师的发展又呈现出共同性,他们久在农村濡染,看到了农村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也在努力寻找发展农村教育的新的路子、新的教育方式。他们的发展经历表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直面农村环境、农村儿童和农民。农村自然社会环境对于教师发展有众所周知的限制性,但在农村,“可供教育、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极为丰富,包括直接的、间接的、书本的、社会的、实物的、经费的、传统的、精神的、学科的、项目的,等等”,“如果能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挖掘、经营这些资源,农村教师就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就会有诸多不同于城市学校教师的创新思路和想法”。
在一些偏见影响之下,农村教师蕴藏着的发展潜能不被重视。教师发展,农村教师能走多远?从上述几位老师的成长轨迹看,确实可走得很远很远。农村教师能成为远离繁华的大山深处农村儿童通向现代文明的引导人,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实践者、追梦人,学科教育以及当代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者。农村教师中的优秀者不只可以无愧于教育劳模称号,也可能以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身份出现在教育界同行的视野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穿透时空为我们了解,他本人是一位乌克兰的农村教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曾经有28个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共52万学生,共用一位小学老师丁有宽主编的语文教材,而丁有宽就是广东省的一位农村教师。
二、农村教师缘何有他们的自信
这里笔者仍以黄、杨、汪几位老师为对象,探索一下农村教师生命的光彩和发展能量的来源。由于环境的闭塞,与外界交流的不便,指导力量的缺少,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条件的落后,与城市教师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收入待遇,许多农村教师缺乏自信。黄、杨、汪几位老师自定心神、自定志趣,在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多次放弃改行、进城的机会,坦然生活在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始终保持对自己和所在学校长远、健康的发展之路的追求,显示出一种平和而不乏潇洒自信的精神世界。他们成功的业绩和精神气质维护了属于农村教师的一份尊严,内在的精神气质比他们的成
功的业绩甚至更令人赞美。教师自信源于教师个人因素和客观的发展环境,下面试从几点个人因素分析他们缘何有自己的自信。
1、从教基本素养
有没有足够的从教基本素养是教师有没有自信最为本质的原因。几位老师都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年轻时形成了做一个好教师所需要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思想在内的基本素养。良好的职前教育对于农村教师发展来说意味着构筑了较高的起点。除此之外,早先的个人价值基本取向也很重要,杨瑞清投身农村教育的重要原因是在晓庄师范上学期间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感召,他立志终身走陶行知指引的兴办乡村教育之路。正如叶澜教授在论述教师基本素养时指出的,素养是个体已经具有的状态,素养可以改变和发展,但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可变性越小。
2、不懈的学习、思考、实践
工作在偏僻的农村学校,如果习惯于在封闭的环境中办学,缺少创新意识,甚至连想都不去想农村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行动策略,追求什么特色,则不可能有自己的潇洒自信。想通了,去探索,生活在一种真正的激情中,不会再轻易被一些东西打扰,会由不太自信到产生自信。黄行福老师大量阅读教育类图书报刊,光是自己就购买了数万元书籍,与电脑及互联网紧密接触,不懈学习、勤于交流、大胆探索,这使他领略到当代教育的风云变幻,站到了时代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度,教学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乡村教育情愫
黄行福老师把农村看成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很耐人寻味。对农村环境的喜欢,对农民孩子、农村学校发自内心的不可丢舍情感达到一定浓度以后可使农村教师身在农村不失潇洒自信,“农村教师的农村感是农村教师对农村、农村生活、农村教育产生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几位老师的农村感都是十分深厚的,有了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愫,他们不再去想象如何到另一片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农村本土化优秀教师有多可贵
客观地说,上述几位老师在农村教师中毕竟属于凤毛麟角,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而农村中本土化骨干教师和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却在大量流失,离开曾经寄托过自己理想抱负的工作岗位。因而,留守的农村本土化优秀教师显得特别可贵。
1、本土化农村优秀教师的榜样和定力作用
目前许多地区农村教师出现老龄化,并且这种现象已经由小学蔓延到了初中。青年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否得到环境支持,对在农村学校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有所怀疑。我国相当多的农村教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体验着异乎寻常的艰辛和困难,承受着异乎寻常的苦恼和困惑”。待遇低、不当的管理调配、发展机会被剥夺,以及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任教、下海的诱惑等,农村教师情感防线一次次受到冲击。有不少人原本也像黄、杨、汪几位老师,“底子好、勤奋学习和思考、农村感深”,但在后来却作出了离去的选择,放弃坚守。农村本土化教师的生存条件和精神状态若不改变,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难以为继。上述几位优秀老师提供了有志青年教师留守在农村学校,不改行、不进城,书写精彩教育人生的范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杨、汪等本土化优秀教师以及留守的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对周围教师是一种榜样和定力。我们注意到,黄、杨、汪等本土化优秀教师的相关资讯近年来在全国农村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应,受到广泛赞誉,他们的成功具有很强的农村境域性,其业绩和精神气质对大家是一个激励鼓舞,许多农村教师同行产生了共鸣。至少可以说人们看到了农村教师立足农村学校谋发展的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