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 德育 教育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随着全球化、经济信息化的时代的到来,高中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代高中学生身处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丰富的信息,也包括一些不良的信息。因此,当前应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德育实效研究和实践。德育教育也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政治多极化、经济新时期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即自觉、主动地适应新时代,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方法,获得新成效。

一、高中德育教育要更新观念

(一)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难以成就事业。现代德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二)要确定新课程理念德育教育

教育的本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新课程德育应是源于生活,把生活作为道德建设的来源和主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用生活滋养人,教育人。德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高中阶段担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而是必须兼备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同时,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而又微妙的成长期,在学业上,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繁重;在生理上,他们适逢青春期,精神世界尚未成熟,情感上脆弱,心理上不稳定。同时,让德育建设回归学生生活,让德育的内容充分融合生活,使学生过更美好、友善的生活。让道德重归心田,让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真善美,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

二、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一)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新时期的高中生,视野开阔,求知欲强,喜欢幻想,知识面宽,追求个性发展,追求时尚,对各种实践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但意志薄弱,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钻研精神,容易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从而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渗透育人目标,并切实采取必要的课堂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良好品质,包括学习的品质和做人的品质。学校处处皆教育,倡导教师开发德育主题校本课程,主动介入,未雨绸缪。督促职能部门带头开展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多从正面引导,让学生体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教学情境,引入富有教育意义的政治、法律、道德、心理、自然和社会的种种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倾听、观察、分析和比较去充分感悟体验。

(二)诚信教育要注重实效

德育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因此,有效的德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应该说是失败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只有恪守信用,才能博得他人的敬重和依赖,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开拓更多的发展空间,并维持更长久的发展。因此,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构建一个多层次,着重参与及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诚信和道德品质修养,做到正人先正己,言教先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诚信教育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教育的互动过程。其中教师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对高中生进行诚信教育来讲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束语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必须先育人。高中阶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阶段,是为高中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力、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因此,高中教师迫切需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引领一代人向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严振忠. 中学德育管理实践[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12).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治素养 高中政治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37-02

法治素养培育是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是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正在全力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加强公民尤其是高中生的法治教育,所以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思想政治课学科,也符合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一、培育高中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一)法治素养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学生马上要步入成年,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其法治素养高不高,法律观念强不强,是不是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通过高中政治教学培育高中生的法治素养,加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尊法守法,形成科学完善的法治思维,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法治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不能缺少法治素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建设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和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切实提高和增强高中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要担负的重任不言而喻。培养出知法守法、懂得运用法律的学生,是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开展中学生法治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初级课程。高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制度,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等基础理论,然后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高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外交原则和依法治国的理念,然后结合政治生活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高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正确认识世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提炼法治教育内容

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深入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将教材中分散的法治教育内容集中化、系统化。如教师在讲解“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这节课时,可以将劳动者的权利这块内容拆分成若干个环环相扣、逻辑相关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国劳动者权利包括哪些?为什么劳动者权利应该受到保护?如何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利?然后教师在讲解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引入劳动法中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对劳动法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树立劳动者权利应受法律保护的观念。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横向联系、纵向延伸,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很少,大部分是有关成年人权利义务、法律保护的法律知识。针对这个情况,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未成年人法律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将法治理念融入学生生活。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善于加工处理涉及的法律素材,将抽象的法律素材具体化,从而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中正确地认识法律,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勤于思辨,引导他们提出自己关于法律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不法观念的抵抗力,使学生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将法治教育与育人有机融合。比如教师在教授“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我和朋友们在商场购物,我的朋友选中了一件裙子,付款时,服装店老板提出‘如果你们不需要开发票,那我可以给你八折,如果要开发票就不能打折’,假如你是我这位朋友,你会怎么办,发票开不开?”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会明白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应该索要发票,而少数学生会认为可以不开发票,还能享受优惠。这时教师可以将与依法纳税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入进来,让学生明白索要发票合理合法,一方面可以保障自身权益,一方面是在帮助国家增加税收,使他们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守法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要自觉监督其他公民的纳税行为。通过生活案例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法律监督意识。

此外,创设情境时问题的设计应该符合法律严谨、科学的特点。法律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比较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认识水平的情境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公司的经营”这节内容时,先问学生:“你们的理想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了解到部分学生的理想是自己创业,非常喜欢看各种创业故事,但是对于企业的创建、经营、管理以及股权等概念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情况,挑选一个大学生自主创业,最初成功,最后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最终导致创业失败,自己也锒铛入狱的故事,并根据此故事提出问题:“这个大学生为什么创业会失败?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学生热情高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得出结论: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经营者一定要合法经营、合法管理、依法行使权利。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在交流讨论中领悟“法”的意义,加深了对法治意义的理解。

(三)课外延伸课堂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教师可在课外开发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相关的课程,通过拓展、整合、构建,将学生所学的相关法律知识有机串联起来,拓展学生法治思维的广度和能力。可以在课外进行法治主题教育,如刑法、劳动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知识讲座,将课堂内容与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进行有机结合;还可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故事表演、法治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课外拓展法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古文诗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靓丽的瑰宝,许多优秀的古文诗词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还暗含了优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理应精研古文诗词教学方法,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递下去。

一、古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能拓宽高中生的文学知识面。通过开展古文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和感悟古文诗词,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在课堂上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阅读教学,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几句古文诗词,可使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更富有文采。3.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古文诗词中大多运用了丰富的景色描法,是诗词人细致观察周围风景有感而发的名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想象在脑中浮现出一副优美的画卷。4.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古文诗词文学中含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十分细腻的,只有通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细细品味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奥义,使高中生认识到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以作者生平或创作背景为突破点。作者是进行古文诗词创作的发起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将与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等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或生平,可以帮助高中生明确理解古文诗词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主旨,对于全面掌握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时,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本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应当以本诗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为突破点,在学生知晓杜甫的经历后,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杜甫在创作本诗的资料:本诗是由唐代具有“诗圣”美誉的大诗人杜甫所创,当时作者正处于夔州时值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作者在56岁的高龄下面临极为窘困的情境创作而成。虽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作者却生活困苦,恶疾缠身,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的高台,触情而发,遂记此篇。2.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古文诗词具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诗词体裁所特有的,而且几乎可以说每句诗词都是作者凝聚了较强的脑力劳动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经典名句更是经过了作者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典型的诗词锤炼事例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劝学》时,教师应当积极将本篇中的经典名句挖掘出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体味其中蕴含,并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具体来讲,大家耳熟能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出自本篇《劝学》,意指后者比前者更加的出色,具有褒义的词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此为学生举例,如夸奖某位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者其他能力比教师还有出色时,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除此之外,本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用来勉励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在点滴的进步中取得成功是再好不过了。3.鉴赏诗词所表现出的写作风格。古文诗词的写作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鉴赏的诗词多了,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式,也就是虽然之前不知道该作品的创作之人,却能够通过鉴赏诗词联想到某位诗词人,比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李白的诗词更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结合诗词人的写作风格来开展课堂教学。

概言之,古文诗词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具有的教育意义也是我们绝对不容忽视的。为了帮助高中生有效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古文诗词文化,首先,教师可以用诗词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为突破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将教育意义有效引申;最后,还应当积极结合诗词的写作风格,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推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张群华 单位: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学生;主体性;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从“听众”“观众”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凸显学生作为主角的课堂教学,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创造一个自主、自由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首先,教师要定好位,摆正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良师益友”,而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多表扬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每当教师提问时,回答问题的总是几个“好”学生,其他的学生大多都只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比如在货币教学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谈谈你对货币的认识。”要让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来回答,每个学生都知道货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达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目的。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有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角,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教师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来否定学生观点,每个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思考角度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多问学生为什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精神,不能抹杀其学习积极性。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白”,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

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是喊口号,需要教师脚踏实地地践行。教师不能一边喊着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边继续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教学。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教师只要组织好课堂秩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可。教师可以提出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等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在“供求影响价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玫瑰花价格的波动,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造成玫瑰花价格波动的因素,教师要做的就是发挥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发问:“一支玫瑰花的价格是多少?”“2元、3元、5元。”“情人节这天玫瑰花的价格是多少?和平时有什么不同?”“15元、30元。”高中生对情人节已经熟知,对玫瑰花的价格也都了解,因此会容易回答出教师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带领学生总结问题的讨论结果,从玫瑰花价格的变动来看,平时因为玫瑰花的需求量稳定,供需基本保持平衡,所以玫瑰花的价格维持在正常的2~5元之间,但是情人节这天玫瑰花作为爱情的象征,会被很多人用来向恋人表达爱意,因此这天购买玫瑰花的人会比平时多出很多,玫瑰花的价格就会暴涨。学生通过分析会得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关系影响价格波动”的结论,会主动认知价格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由被动地接受教师指导变为主动地寻求问题结果,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发挥。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教学不但要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给学生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把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把政治课本中所领悟到的道理充分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比如,政治理论课程中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己做一份高中生消费习惯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小组的方式到同学中间进行实地调查,让他们合作分析当前高中生消费观现状。又比如,在经济生活教材“新时代劳动者”课时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高等院校校园招聘会的现场,让他们看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他们看看大学生都喜欢做什么工作,让他们认清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这会让他们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会让他们对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劳动者有更深刻的感悟。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

通俗来说,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对学生实施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入美育因素,借助美育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1)演示与再现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种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识灌输、道德说教、行政命令、法律制裁,它不需要从外面强加于人,它的特点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现于人们面前。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作为审美活动的内驱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内容,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趣味横生的事件或情境,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创造出审美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从而产生审美的欲望。

(2)诵读与品味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这个词。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从黄钺对意境的评价“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专业化的术语,而应从最简单的诵读入手,使学生在吟诵和品味中渐入佳境。

(3)想像与创造清末词人况周颐曾经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

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们来讲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蓝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丛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长出”两只牛角,然后是“牛的全身”,还有掮着犁的“人形”,他们“蹒跚而下”,伴随着“粗朴的短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将其中所描绘的人、事、景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画面的中心,他们崇高而质朴,蓝黑的主色调、银白的月光,增加了画面的圣洁之美,而“愉快的旋律”和“粗朴的短歌”,则突出表现了延安人以劳动创造为乐的崇高精神。在高中课本或课外读物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审美训练。

三、充分地把握好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除去把握好高中语文课本知识中的各种审美元素,教师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充分地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审美教学。高中生是具备一定审美基础的学生群体(高中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

许多的名人作品高中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地利用好高中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下主动地查询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