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1篇

一、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认真抓好校容环境卫生,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创建优美、整洁、安全和健康的育人环境,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卫生清洁行动和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卫生意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与保洁并举,学生参与校内和社区的爱卫活动。一直以来,各学校坚持校园教室“每天两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制度,把清洁保洁与创建文明班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的清洁保洁中受到精神文明教育,得到劳动锻炼,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节假日,学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街道、残疾孤寡家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每年的全国爱国卫生活动月,学校都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从学校到社区,到公共场所,大搞清洁卫生,成为我区爱国卫生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学生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加强对校舍与食堂卫生管理与监督

为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落实学校卫生监督制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防疫、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监督部门紧密配合,坚持学校卫生安全月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检查内容包括:学校食品卫生许可证情况、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堂卫生制度、冷藏设施、卫生设施、使用餐具消毒设施、外购食品索证、炊事员卫生知识、食堂内三防设施等方面。通过检查监督,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并对照有关的规定,对学校食堂卫生及管理工作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统筹安排好校舍、宿舍、食堂的改造计划,食堂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观,食品卫生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各学校未发生重大卫生事故。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建筑卫生、教学卫生、健康教育、教学设施卫生、宿舍卫生、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费投入等非常重视,形成了学校行政人员依法治教,学校卫生工作人员自觉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可喜局面。

三、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

卫生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上好卫生与健康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健康课的兴趣,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学校卫生工作重点。为确保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制作课件、搜集资料、播放健康课VCD、到校外参观、参加社区清洁劳动等,课内、课外相结合;还利用学校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病治病宣传,并联合疾控中心对学生进行艾滋病、手足口病、甲流感、“红眼病”、肝炎、食物中毒等流行病的宣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预防知识和必要技能。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认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卫生与健康的重要性,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了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2篇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二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定期评选“礼仪之星”

学期末,学校把思想品德优秀、文明守纪的典型学生评为“礼仪之星”,而且照片上墙,张榜公布,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

一开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适应这些要求和做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外来人员,都能主动地问候:“老师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车上都能主动让座。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4, “德育实践”增活力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3篇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导入情境,拨动学生心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好的导入情境,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一次施教,我预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先出示一组鲜花、稻谷的图片,问:“这些是谁创造出来的?”随即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是园丁、农民。接着,我告诉学生园丁、农民就是职业,并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职业?”最后揭示课题。显然,我创设的情境离长期生活在杭州的学生有很远的生活距离,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在炒股、麦霸、奥特曼都被一一穿上“职业”的服装后,有些学生的回答总是跟职业搭不上边。

第二次施教,我根据品德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先让学生回家后了解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人的工作情况和职业范畴,为后面的尊重劳动者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课始,我创设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我先出示校园中的工作人员(门卫、食堂工作人员、校园清洁工)的照片,引出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人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CAI照片展示)学生的回答都很到位。随即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并告诉他们门卫、食堂工作人员、清洁工都是生活中的职业,他们通过劳动使我们的学校变得安全、有序、洁净。接下来,我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父母的职业。学生踊跃举手,一一列举了自己父母的职业。在学生正确的回答后,我随后作出小结,揭示了课题。

“要以儿童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为教学资源,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对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体验和反思。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校园中的一些工作人员的照片很快唤醒了学生的生活感悟。

二、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把握目标定位

联系学生实际指定和把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不让学生坐着就能完成目标,也不能让学生踮着脚也不能完成目标,而是要站起来踮一下刚好能达到目标。

了解身边的各种职业,给职业分类是《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一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在学生介绍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职业后,我又出示了好多图片,让学生说图片上的人是什么职业?还通过看提示语说职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对课本中的职业的认识。在学生有了这些认识后,我告诉学生:“有些职业的劳动直接生产产品,如农民生产粮食,纺织工人生产布匹;有些职业的劳动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如医生救死扶伤,营业员销售货物。”随即我让学生拿出我事先放在他们抽屉里的写有职业的卡片,让他们判断自己手头卡片上的职业是属于哪一类的,并把它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上。待学生一一上黑板张贴完卡片后,我又问:“你还知道哪些职业也是直接生产产品的,哪些职业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异常兴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举手发言太积极了,以至于教师很难控制局面,因此用了较多的时间。

三、重视生活体验,活用教学形式,明确价值取向

在实现了解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感受它们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目标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我让学生选择:“你长大后想从事什么职业?”然后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农民、清洁工这些职业为什么没有人选择呢?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些职业?”随后,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既然这些职业又脏又累,劳动报酬又低,大家都不愿意做,我们就取消这些职业,大家都不做,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在学生后来的汇报中我了解到这个讨论是无效的,学生大多不能很好地了解具体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只是把自己看到的表面的现象进行了交流。虽然他们感受到这些职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他们其实很不了解这些职业的劳动,并不能真切感受到这些职业者劳动的内容和艰辛。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重构;德育课堂;实效

笔者从学生抽样问卷中了解到,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可以说不太重视或不太喜欢每周两节的品德课,究其原因:常态下的很多品德课就是请学生看看图,读读教材而已。由于教材相对稳定,而生活日新月异;教材反应的是一些共性问题,而区域教育有其个性特色,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没有关注这些差异,处理教材时僵化保守,缺少创新与重构,上课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脱节,必定导致学生对品德课产生厌学情绪。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课程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在新课程视野下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案例”,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理重构,生成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与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与社会。

何谓“合理重构”?笔者认为“合理重构”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就是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以领会、把握课程标准为前提,以利于儿童品德建构和社会性发展为着眼点,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而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儿童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二,就是儿童以学习主体的角色,利用自身的经验、感受、智慧和灵性,与教师和同伴一起直接参与对教材的开发、重构,使教学充满即时鲜活的童真童趣和生活气息。“合理重构”的过程就是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师生与课程设计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理解的过程、进行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与意义进行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谈谈如何从生活出发,进行合理重构,让我们的德育课堂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一、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重构的基础

课堂中的儿童或多或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那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材重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价值,通过合理重构使课程与教材成为儿童自己的,成为有生命的,儿童徜徉其间,探索着、分享着、收获着……

【教学片段】(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这6年》)

课前引领学生各自整理自己的成长档案,把自己在小学六年学习生活中所取得的成绩,参加学校活动留下的照片等进行筛选,挑选最有意义的在活动中交流。布置学生回忆小学六年的生活,选择一件发生在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真情故事,准备在班上活动时分享。

导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在老师的心中,你们的风采是老师心中永远的自豪。请欣赏六(7)――班的风采。(课前精心选择一组学生当下的生活照片,制作成精美的电子相册,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惊喜。)

师:还记得6年前,我们背着美丽的小书包,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满怀憧憬到我们东小的情景吗?

生1:记得刚进校门,我特别的高兴,觉得东洲小学好大也好美。报完名妈妈告诉我,晚上住在学校要听老师和阿姨的话……当时我一听到住在学校就哭了。(同学们都笑了,感同身受)

生2:记得第一天我穿着新衣服,背着一只米老鼠的小书包,在爸爸妈妈还有奶奶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的,当时非常开心。

生3: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住宿学校,心里真有点害怕,晚上保育员阿姨陪着我入睡的。(脸上露出感激之情)

……

师:是啊,当年入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师这里有一组你班同学一年级时的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他们是我们班上的哪一位?

照片1:入队宣誓时的情景(生齐声――沈俊渝)

照片2:参与实践活动学包饺子的情景(生齐声――袁圣浩)

照片3:主持第一次家长会的情景(稍停等――陆佳欣)

师:说说现在的你与照片中的你有了哪些变化?

生1:身体长高了,变瘦了,发型也变了,原来有点像假小子,现在变淑女了。

生2:照片中的我一脸稚气,现在成熟了一点,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些不同了。(同学们情不自禁说:他的嗓音也变了)

师:变化真的可大了!最近同学们都在整理自己的成长档案,相信大家也一定发现自己的变化了。下面小组之间互相分享部分成长档案,交流成长体会!

师:同学们,这六年,无论是我们的身体、学业,还是我们的思想,对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长大了,我们懂事了,成长的感觉真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成长档案,回忆自己的成长故事;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分享第一天成为小学生的情景,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有意义的感性材料,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了六年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带给自己的成长惊喜,激发了学生想要倾诉的欲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

二、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重构的关键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已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案例”,但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应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那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也是教材重构的关键。通过合理重构,让儿童即刻的真实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建立一种链接与融通,一方面使儿童对教材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让课程成为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即刻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性发展。

【教学片段】(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多少人为了我》)(上课班级住宿学校)

导学实录:

师:有多少人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一天的生活说起。我先来采访一下,今天早上谁组织大家一起早锻炼?

生:丁老师(体育老师)、黄老师(值班行政)、顾老师(值日老师)、袁阿姨(生活指导)

师:今天的早餐你们吃了什么?

生:一碗红米粥、两个小笼包。

生:再加一包牛奶,还有榨菜炒鸡蛋。

师:当你喝着香喷喷的红米粥,吃着可口的小笼包时,有没有想到,它们要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到了我们的餐桌上呢?就一个早上,有多少人为我们忙碌呢?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天蒙蒙亮,食堂师傅忙开了,有的去菜市场买菜,有的在食堂熬粥,蒸小笼包,炒小菜……

天蒙蒙亮,保育员阿姨忙开了,有的在洗衣房洗衣服,有的在清洁区打扫,有的在餐厅整理餐具,有的在温牛奶……

天蒙蒙亮,早锻炼值班老师忙开了,有的准备运动器材,有的准备活动场地……

孩子们用早餐时保育员阿姨忙碌的情景……

师:今天我们邀请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食堂工人小潘叔叔、校医向红姐姐、生活指导小张阿姨来到课堂,和大家近距离分享他们的服务故事、体会……

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述教学片段教师把实实在在、真正切切的生活展现给学生,使他们直面现实生活,在课程中找到真实,在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记。通过合理重构,课程、教材和学生即刻的真实生活之间有了亲和力和感染力,其魅力也就自然而生。

三、儿童课堂中的即时生成――重构的源泉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珍贵的课程资源都是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的。这种课程资源往往无法预料,也不可重复,十分难得而有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即时生成,把握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自然灵活地利用课堂生成,引领学生碰撞出新思想、新观念、新感悟、新收获。

【教学片段】(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这6年》)

导学实录: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学习单的提示,找寻自己的成长足迹,细细品味成长的味道。

学习单:

(1)回忆成长经历,仔细想想是哪一件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提示:是老师的一次谈心,是妈妈的一份礼物,是同学间的一次别扭,是自己的一次努力……)

(2)请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成长感言。(写在课题旁边)

师:愿意把你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吗?

生:……

生:此时我多么想跟袁阿姨说一声:谢谢您!记得一年级时,我不太适应全托生活,晚上想妈妈,是袁阿姨抱着我入睡;有一次,我因锻炼不小心扭伤了腿,晚上疼得厉害,是袁阿姨帮我轻轻地揉腿,一直到天亮……(孩子有些哽咽)

师:想不想现在就把这份感激之情告诉袁阿姨呢?(孩子点点头)

当时老师听了这位孩子的分享有些惊讶,更多的是感动,即刻便拨通了保育员袁阿姨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一头是孩子的真情诉说,一头是袁阿姨的惊喜与祝福……

师:你们的成长故事很精彩,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这些成长经历中学会了感恩,让自己和伙伴体会到了成长的味道!我为你们高兴,为你们喝彩!

说实话,在平日里有些学生不太尊重保育员阿姨的劳动成果。教学片段中小女孩对保育员袁阿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分享生成了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巧妙驾驭并放大“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相信,这样的感人场景一定打动其他孩子们的心灵,尤其是那些平时调皮、不太听从保育员阿姨指挥的学生的心。

四、教师自身的丰富阅历――重构的要素

一流的教师创造一流的课堂,培养一流的学生。诚然,教师是课程创生、课堂创造的主角,教师自身丰富的阅历也是教材重构的一个重要资源。课堂上教师渊博的知识、深邃的人生思想、精彩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言行和生活。因此,教师要善用自身这个宝贵资源,使自己的品德课堂富有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教学片段】如上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分享自己在香港工作期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香港人排队守规则的小故事。(教师讲述,PPT展示相关图片)

在香港工作期间,我曾有过一次排长队达三个多小时的经历:那是为了领取战友文工团庆祝十周年的大型演出入场票。因为这些票都是免费派发,又正逢休息日,所以吸引了大批港人起大早排队领票。我和几个朋友也去凑了个热闹。

当我们于早上7点多赶到领票处的时候,队伍已经绕着驻港部队围了整整一圈了,人虽然很多,但非常安静,也非常有序,令我佩服不已。我们马上按照顺序排上队,不一会后面又接上了长龙。

9点钟开始派票了,长龙慢慢开始前移……拿到票的人路过我们这边时善意提醒说可能拿不到票了,但是整个队伍没有一丝躁动,目之所及,没有谁插队,没有谁拥挤,继续有序地排着队伍等待、前移……当时我真的好感慨,也好激动,自己能亲历其中,充分感受到香港人遵守规则的魅力。

大约10点半,入场票终于派发到我们几个手上,同时工作人员举出牌子告知入场票已经派发完毕,当时我们一激动就情不自禁欢呼起来。回头再看身后的长龙,身边几位对我们露出羡慕的微笑,没有一点抱怨,也没有一声叹息,大家有序地各自散去……

类似这样的小故事,经常会在适时的课例中与学生分享,学生也常常很期待教师能与之分享自身的经历、成长的故事。在实践中发现教师这样的分享对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为教师通常以第一人称“我”的表述方式展开,学生听来非常亲切、真实,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共鸣,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德育课堂成为学生的期待和精神乐园。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5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密切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不仅是思品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境界。

杜俊: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老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使课堂融入更多的“多彩的生活”,即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要以生活为中心,实现来源生活——活化教学——回归生活。唯有如此,方能构建起高效的思品课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就要进行教学前构思——备课体现生活化,预设展现生活化。就这一点,哪位教师先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李世红:我理解的备课体现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捕捉生活实际,进行精妙的加工整合,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载体。如我在进行九年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课的教学时,针对目前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粒粒皆辛苦”只知道吃穿要名牌,相互送礼要档次,在学校食堂就餐,包子馒头吃一半扔一半,饭菜吃两口就倒掉的现象,我组织班里的摄影爱好者跟踪拍摄学生每日就餐、生日宴请的情况,并拍下父母在夏日炎炎的农田里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课前将拍到的画面进行一定的加工、整合,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望着一片狼藉的饭桌,再看看辛劳的父母,倍感惭愧。我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组织讨论: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气氛热烈。课后,我欣喜地发现,生活中的攀比现象明显减少,学习上的竞赛正积极展开。

黄爱琴:李老师在教学前构思中巧妙地挖掘加工整合教学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我认为课前构思我们还不要忘记联系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做到联系生活立体化的同时,教学预设展现生活化。我在讲九年级《投身精神文明建设》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调查857农场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我们学校及我们自己家中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存在的原因有哪些?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857农场因我而美丽,我能为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与农场具体问题的结合,在学生调查反馈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达到了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目的。

杜俊:的确,课前构思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资源,对已有的资源作切合实际的适当的加工整合重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为学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桥梁。但是,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才是真正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平台。那么,审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各位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注重课堂生成重现生活化这一问题又是如何把握的呢?

赵熙秋:我认为要想让教学中洋溢生活的气息,要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讲《两代人对话》这一课时,我将这样的社会现象推向课堂,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便试着拿奖金做“杠杆”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一次两次还灵验,可以后就麻烦了,不给奖金就不干,给少了还不愿意干。家长们都抱怨:现在的孩子真不懂事。针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我将思品课设计成一堂辩论课,孩子们观点大体有3种。第一种认为主动承担家务既可以体现孝敬父母,也可以培养与父母的感情,所以他们认为向父母索要奖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第二种认为家长以奖金做“杠杆”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有助于从小培养我们的理财观,培养我们对劳动的兴趣。第三种认为家长的奖励不应该是物质的,而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可以陪孩子旅游等。这样的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为有效,我针对这3种情况,进行适时引导,让他们真正明白这件事情没有对与错之分,不管有无奖惩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减轻负担,用自己的劳动成就人生。可见超越课堂、走向生活、实现教学资源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才能体现教育的实用性。

陈立红:赵老师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不是被动和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突显教育效果。其实,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借助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活动,如情境表演、辩论赛、社会调查、记者采访、出谋划策等形式更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还能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杜俊:针对刚才两位老师的做法,我觉得生活化的课堂中,也不要忽略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更不要忽略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须要通过连续性、渐进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黄爱琴:说到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我认为,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记得讲《难报三春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来一次问卷调查,但安排在课前还是在课后一直犹豫不决,我把想法发到网上和大家研讨,最后很多同事都认为放在课后更能使学生切身感受父母的辛苦。

这份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

“爸爸妈妈每天早晨几点起床?“起床后干了哪些活? ”“春天种地时爸爸妈妈几点起床?”“爸爸妈妈在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爸妈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爸爸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我们农场的学生家长多数是种水田的,春育秧,夏洒药,秋收割,冬打粮。特别是春天育秧,家长们大多早晨两三点起床,每天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家。学生在调查父母的工作情况后,体味了父母的辛苦与难处,课上汇报中他们深深反思自己的言行,避免了以往那种要面子的攀比心理,我进一步疏导教育,水到渠成地为布置下一步“用行动感动父母”的实践作业奠定了情感基础。

李世红:黄老师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恰当地将课堂向生活实践中延伸,让我想起那句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认为大家在打造生活化课堂时,不要忽略了思品课的主旨体验和实践,不要忘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杜俊:李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构建 “生活化”课堂应该是 “感悟(创设情境)—体验(合作探究)—明理(活动小结)—导行(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导行,布置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形成辐射力,才能真正实现思品课的知行统一。

陈立红:杜老师说“导行”,让我想起我们在学习《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一课后,我们团队的同事们相互借鉴,我采取的方式是号召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借助“帮困结对”“赈灾助学”等活动实施教育,通过“献一份爱心”“做一日劳动”等体验活动,将课堂教育渗透到社区、家庭,鼓励学生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爱心与责任”转化为自觉行动,人人身体力行、有责任感、有爱心。在爱心结对活动中,学生们淳朴的同情心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有的把结对学生接到家里一起学习生活一段时间,有的送去学习用品和书籍,还有的甚至利用假期体验生活,他们经常互通书信,切磋交流学习心得。在互帮互爱的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了提升,这比简单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杜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教研论坛暂时告一段落,刚才大家研讨中所谈的各自的生活化思品课堂三思的做法与体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丰富、完善。最后,请各位老师用精练的语言分享一下本次研讨中你的收获与感悟。

李世红:构建生活化课堂应有3种境界:教学设备合理安排与使用的场境,师生交流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的心境。

赵喜秋: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三适”即:适应课标,适度选材,适合教学目标。

黄爱琴:教学过程中的“三精”更能体现生活化课堂的有效性。即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当把握,精致教学中的剖解点拔,都会提升学习效果。

陈立红:生活化课堂要我们教学效果追求“三度”:教师知识宽度,学生参与厚度, 师生交流中达到解放学生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时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