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劳动实践 综合能力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资源县瓜里乡大田完小2009年被正式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面积共有3亩,开辟了蔬菜种植区、育秧大棚区、苗木区、稻田、鱼塘、瓜架鹏区。今年又拟扩建花卉种植区,并增设蔬菜喷灌系统。其中鱼塘养殖草鱼、鲤鱼、泥鳅;稻田种水稻,套养禾花鱼;蔬菜种植区种植季节蔬菜;育秧大棚区培育菜种。劳动实践基地中的菜地主要按班分块管理,学生自带劳动工具,学校提供种子,肥料,鱼塘、大棚由学校具体管理。县教育局勤工办和中心校主管人员分类指导,学校领导和教师具体主抓,基地收入一部分用于基地扩建,一部分用于该校寄宿生生活补贴,花木用于美化环境,基地集中向小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科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与感触农业生产与科研概况,对拓展小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起到积极作用。

(二)选题意义

劳动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劳动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美国是1.15小时,而我国不足12分钟。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综合能力差的现象在现今农村小学生中还普遍存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学生的劳动机会在减少,劳动能力在削弱。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农村孩子,但由于家长的呵护,缺乏必要的劳动机会。为此,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1.开展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种植,让学生了解一些劳动工具的简单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植物栽培技术。

2.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在劳动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3.开发劳动实践校本教材,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二)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学生开展季节性蔬菜的种植研究。如青菜、黄豆、南瓜、黄瓜、萝卜、大豆、油菜等,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一些蔬菜栽培的方法,培养劳动技能。

3.探索劳技教学新形式。实现传统种植与创新种植相结合;劳技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三)主要观点

1.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掌握种植花苗、蔬菜、树木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生活中主动获取劳动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们在菜地里付出劳动的同时,积累知识,增长见识,体验到劳动生活的乐趣,提升适应能力。

3.通过“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掌握简单的种菜方法,亲身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与人合作的交往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理念,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传授栽培、种植技术,学做结合,掌握除草、浇水、避免损伤植物的根、茎、叶的正确方法。

2.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通过观看劳技录像、现场种植、菜地观察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接触栽培技术,感悟劳动之美。

3.以“劳动体验快乐”为主题。带领学生种植蔬菜、栽种树苗,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劳动实践,体验快乐,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方法

1.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个案法:通过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3.总结法:通过各阶段成果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栽培技术,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体验式教学;开展意义

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促使学生形成音乐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多种感官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因而,文章针对小学音乐欣赏之体验式教学展开分析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意义分析

1.改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年龄尚幼,其对生活和学习也都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小学课程中的基本课程,也是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课程,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式陈旧,课堂呆板生硬,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低下,甚至一些学生开始逃避音乐欣赏课程。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小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喜欢的歌曲教师不愿意创新和尝试,而是严格依照教材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欣赏课程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生音乐体验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对音乐课程产生渴望之情。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小学音乐课程更多地从学生体验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素质培养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提升了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音乐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发展,又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欣赏课程之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音乐教学认知。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作为被动的听者,仅仅调动听觉去体验音乐,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热情,反而抑制了学生音乐感情的产生,甚至导致学生开始对音乐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体验式教学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重视对学生感受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体验音乐之美,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审美体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在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更加主动地调动身心感官,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另外,学生在独特的音乐欣赏体验中能够产生积极的审美欲望,从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逐步绽放自己,展示自我,利用音乐表达自我,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将音乐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从根本上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欣赏之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小学音乐欣赏之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有很多,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视觉体验;创设音乐欣赏情境,引导学生深入音乐意境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几点,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学习音乐欣赏课程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要为学生提供教学素材,还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起兴趣,对音乐产生好奇心理,并逐步参与到音乐欣赏课程中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如果单纯利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抵抗心理,从而不愿参与到音乐欣赏课程之中,而如果教师能够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入手,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为学生创设丰富活泼的场景,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体验音乐的美感,必然能够让学生产生极强的好奇心理,也更加愿意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欣赏《大家来劳动》歌曲时,要充分注意到小学生爱劳动,渴望得到教师重视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劳动场景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并形成劳动光荣、劳动最美的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意愿,先为学生编制视频短片或者为学生播放一个以劳动为主题的动画短片如《仓鼠乐园》等,让学生对劳动活动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领取一个劳动任务,并逐步引导学生从劳动过程中感悟歌曲产生的灵感。如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教师问学生“劳动时大家能听到什么声音呢?”“扫地声是怎样的?洒水声是怎样的?”等等,然后逐步将劳动中的场景代入歌曲中,使歌曲的欣赏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劳动体验过程,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热爱歌曲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尝试编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虽然小学生尚不具备歌曲创作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能通过简单的声音模仿和编排进行音乐思维和音乐欣赏。教师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音乐编创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作、自由编排,或者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器材进行音乐模仿,为学生提供编创的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发挥自身主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主动进行探索,自觉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例如,教师通过音乐节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素材,开展主题音乐活动,比如“妈妈之歌”主题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进行音乐素材搜集,通过将有关妈妈的音乐进行收集和整理,让学生自主进行演唱和编排,从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的机会。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找出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并利用这些生活物品自行编排曲目,事先确定好音乐的节奏,并进行小组训练,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演奏自制的乐器,从而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欣赏音乐,提升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参与性。

3.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充分体验音乐实践魅力

音乐作品的美感不仅表现在音乐的韵律美上,还蕴藏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之美上,因此,要引导小学生体验音乐之美就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体验,既要让学生从音乐知识教学中学习到基础的乐理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体味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并逐步感受作者作词作曲的意图。教师可以利用体验法让学生从课堂活动或者课外活动中感受音乐创造的实践魅力,从实践中感悟音乐,利用音乐欣赏与生活实践的相互渗透,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地学会欣赏音乐、欣赏生活。例如,在学习《春晓》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春季的早晨进行公园游玩活动,让学生体会春天不同生物的变化,让学生听一听鸟叫,看一看游鱼,欣赏一下小草冒出新芽的美丽,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感受,然后在公园中播放《春晓》之歌,让学生通过春天带来的美感感受音乐中孕育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再如,在学习《打花巴掌》之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游戏中体会童年的乐趣,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游戏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进行游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4.引导学生敢于想象,促使学生沉浸体验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由地进行想象,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情绪。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通过语言诱导学生自由发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沉浸在音乐创造的意境之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和体验。例如,在欣赏《卖报歌》时,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聂耳创作音乐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卖报小孩的生活遭遇,引导学生了解穷苦小孩的生活压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卖报小孩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之情。教师利用深情的故事为学生欣赏学习歌曲奠定基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充分想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编排、自己表演,从而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形成同情和理解之心。

5.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视觉体验

小学生对鲜艳活泼的画面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利用音乐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从画面中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从视觉感受中体验歌曲,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促使学生进行联想。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视频之外,还需要结合思维引导和模仿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音乐,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例如,在欣赏《兽王》歌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狮子王》等动画剧作,让学生从动画中感受到动物所具有的生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动物模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动物的体态和声音进行模仿表演,也可以通过绘画等方式,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动物,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既能够

改革当前的音乐教学现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方法需要首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尽量遵循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利用多样化的体验方式,从思维、行动上引导学生,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生活、体味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经历,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逐步深入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发展自身的音乐爱好,主动调动自身感官对音乐背后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陈艳.音乐的栖居灵动的课堂:浅谈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J].北方音乐,2013(5).

[2]王莉娜.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倾听”习惯的培养[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6).

[3]陶晓丹.提倡课前聆听: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黄河之声,2013(11).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小学生 思想品德课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21

所谓将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既是基于生活开展教学,同时又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教学形式,从生活的角度培育人,从生活的角度发展人。虽然将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已经被相关方面提出,但是在该如何落实及操作方面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可借鉴的方法与技巧还较为欠缺。因此,本人在此将一些个人实际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实现教学与小学生生活世界的对话

谈到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我们必须对“生活”这两个字眼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解放思想,走出课堂教学受教材限制的状况,能够摆脱教材的枷锁与生活连接,使课堂也充满生活的气息。不管从哪一角度分析,课堂在教学中的“主战场”地位始终不能撼动,而课堂与生活的衔接者就是教师。教师虽然是社会人,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却不一定都触及小学生的生活世界,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回归生活?回归的视角如何与学生衔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拿出可行的措施解决,而教师与小学生生活的世界对话,了解小学生的世界,无疑能够使这些问题轻松化解。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更要能够做小学生生活世界的“有心人”,要积极地去观察小学生的关注点,以小学生在生活中的关注点为出发点使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

二、设置生活化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十分善于发挥问题的作用,在注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的今天,问题的有效设置无疑成为教师达到教学预期的一个得力助手。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回归,也要求教师有效借助于生活化问题的设计。

思想品德课虽然旨在影响学生的思想,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达到影响学生行为的目的,但是学生是否开动脑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程度。而为了使思想品德课堂上想要对学生传递的一些思想与做事方法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可以借助于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一现象,充分的将学生的思维激活,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联系到生活。

三、善于设置生活情境

小学思想品德课能否回归生活,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是否有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当然,课堂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教师却可以设置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此时本人就不得不提及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多媒体与现代课堂的结合,为教师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与便利。

例如:教师在向小学生传递“勤俭节约”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生活中的视频,现实版的画面能够使小学生的身心受到更大的触动,使教师想要向学生传达的理念生动的展现出来,在W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与触动,为学生践行埋下了伏笔,成为学生以后行动的指南。

当然,除了借助于多媒体这种新式教学辅助工具以外,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手段还多种多样。例如:本人在课堂上就积极的组织学生通过话剧等多种形式将生活中的一些情节展现出来,并且学生亲自参与,效果也令人十分满意。

四、家长的配合

本人认为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问题,只要是与小学生有密切接触的群体都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好环境。小学生常处的场所,一个是学校,另外一个就是家庭。这两个对学生的生活及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场所,对学生在思想理念上的影响一定要保持一致性,达到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的境界。

在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本人注重家长与教师教学的密切配合,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及实践的指导,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基地”。例如:本人在课堂上讲解“劳动最光荣”,通过建立微信群等现代化的联系方式,本人积极的与家长沟通,课余家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做家务或者其他形式的劳动机会,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印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并不仅仅体现在按照教师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更体现在家长能够结合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主动的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进行培育,使学生如春天的嫩芽般茁壮成长。

五、渗透到实际生活中的思想品德课堂

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势必离不开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近距离接触。因此,生活的回归亦需要课堂的回归,课堂与生活亲密接触。教师要转变一些陈旧教学思想及理念的束缚与禁锢,能够认识到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师之内,反之,教室之外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课堂,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大课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些上思想品德室外课的良好机会,在生活的怀抱中去感悟。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参加义务演出与劳动,在与老人亲密的接触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尊老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使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得到锻炼。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参观,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加珍惜家庭及社会为学生创造的良好生活环境。

六、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兴趣;新意;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如何让小学生乐于写作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敞开心扉。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刚过完的六一儿童节。有的学生说出自己过节的心情,有的介绍自己玩的地方。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快乐的节日》这篇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二、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三、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四、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没有东西写而苦恼。

五、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无从下笔。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多向思维,写出的作文就会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想以下几点措施比较有效。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生活的城市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写作材料,也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当成自己的作文素材。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思路。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打开,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习作;个性;快乐

习作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习作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描写世界、再现世界、抒写自我、表现自我,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鲜明个性、美好心灵的过程,体现着人文精神。因此,笔者努力尝试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用以激发学生的灵性,让他们自由习作,快乐习作。

一、自主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已远远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潮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其独立的个性。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想自己所想的。

1.激发个性化的认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感悟往往也不一样。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就要鼓励学生把这种独特的认识感悟真实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如教完《买椟还珠》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段对商人表现的认识感悟:有的认为那个商人收下珠子,可见为人不诚实、贪心;也有的认为那个商人经商有方,认为商人是以挣钱为目的,拿走珠子没什么不对……这些不同的感悟,正是出于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真实感受。即使有些偏差也很正常,只要稍作疏导就能迎刃而解。

2.写自己的话,提倡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即使感受大同小异,语言描述也会不同。小学生的语言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在习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实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如写“雪”的作文,有的写道:“雪有轻功,悄悄地落在我身上,让我一点也觉察不到。”有的写道:“她们还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有时无声地落在我的颈上,亲了我一下,我才知道她在和我逗乐。”文中的“轻功”“亲了我一下”“逗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出对雪的喜爱之情。对这样的“自语”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肯定。长期坚持下去,我相信学生的“自语”会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更多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习作的学生。

二、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小学生的习作更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前提的,他们习作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带领他们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去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如: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牧童黄牛……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还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极参加农村劳动实践。如农忙时节,可以让学生下田试试种田、割稻;蚕桑季节,让学生帮父母摘桑叶或者喂蚕宝宝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艰辛。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天马行空,虚假杜撰。

三、创设情境,放飞想象翅膀

1.寓作文训练于趣味游戏活动中

在班级可以举办有趣的剪贴写话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色彩鲜明、思想内容健康的图画,剪贴组合成新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想象、说话、写话,然后举办画展或讲解比赛,评出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解说奖。也可举行想象绘画、写作竞赛。让每一位学生画自己想象中最喜爱的事物,然后进行说话、写话。由于这是让学生画、说、写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所以他们都会高兴地去做,兴趣浓厚。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它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又是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如有一次,我播放了一组声音:汽车的喇叭声、鞭炮声、队鼓声、笑声、流水声、鸟叫声……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编故事。学生根据选择的声音之间的内在联系,编出了《记一次班队会》《过年了》《新婚之喜》……可见,只有让学生独特的想象入文,学生的灵性才能飞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