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学生为主体 提高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69-0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待,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哪怕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几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有以下悟得,现拙述己见,愿与同仁探讨。

1、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教师主讲,学生听记的“知识灌输”。将“干巴巴”的说教变为生动活泼的讨论、辨析。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由吸引学生认真听,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课堂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拨,共同讨论的过程。如:教学《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一课时,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一下自己有哪些兴趣和爱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那些兴趣爱好是健康的?那些事不健康的?并结合各人实际谈谈培养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对一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帮助。最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学后利用课外组织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如同学们下象棋、跳棋、打篮球、画画、看课外书……。通过实践活动,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也真正体验到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拓宽知识、发展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如学习《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2、拓宽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讲,它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主体需要在学习中实践,才可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教师为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将思想品德的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首先要借鉴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激发正确的道德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了《承担家务劳动》一课以后,可安排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按照课本上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学做纂馒头和炒白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以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督促学生的自觉行为,可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务活如:收拾房间、洗衣服、拖地等。这类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利用家校合力帮助、督促学生。可以采用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我是家庭小帮手”记录卡,要求家长帮助做好记录,月末评选“好帮手”,进行表彰鼓励,这样既减轻了父母的家务负担,也使孩子们在劳动中学到了生活的本领,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家务活的好习惯。

学生的实践活动可安排在授课之后,也可以安排在授课之前,如:教学《参加公益劳动》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打扫院落、房间、擦玻璃等。在课堂上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公益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后你有什么体会?然后学习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认识什么是公益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热爱公益劳动的感情。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同学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并感受到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益处,也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

3、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性学习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一、落实整改方案,做到“四个明确”

根据第二阶段工作要求,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查找整理出影响和制约劳动就业事业发展的问题,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了逐条分析,制定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分别召开了班子会,党员干部座谈会,就整改工作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并做到了“四明确一承诺”。一是明确了整改落实项目,集中整改的重点问题并进行归类排队,明确列出了哪些是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二是明确了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注重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在整改中化解了矛盾,赢得了民心。对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一条龙服务流程,我局即时调整了工作人员在服务大厅开设了一站服务承诺,对解决培训机制不够灵活,培训模式、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方面,我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明确了整改落实措施,对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逐项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并加强了沟通协调,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形成了合力加以解决。四是明确了整改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责任制和承诺制,逐项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和具体责任人员,把任务分解细化,责任落实到位,即分管领导主抓,股室负责人具体落实,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实行一抓到底,一步到位。建立了整改台账和销号制度,整改结束通过多种方式组织群众评议,群众满意才算整改到位。并将整改落实方案,在全局全社会公开,落实措施向全体党员和群众通报,自觉接受监督。

二、解决突出问题,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根据县委学办围绕服务基层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元、二月开展“惠民月”要求,我局积极成功筹办全县2009年春风行动暨返乡农民工招聘会活动。在活动期间,向县内各乡镇返乡农民工印发《致返乡农民工一封信》10000份,印发“回归就业指南”手册6000份,发放招工信息宣传资料8000份,组织了县内外62家招聘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310个,现场签订定向就业人数6210人次。二是积极以组织创建“五型”机关为载体,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作效率和行政执行力,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三是积极开展“四联共建”活动,局支部党员每人联系一家困难企业、一名农村联系点困难党员、一名下岗失业职工。为他们办实事,排忧解难。四是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上街设立劳动政策咨询宣传台,及时为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创业帮扶服务。五是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五下乡”活动,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将培训技能送到乡镇农民家门口。六是积极开展“扶贫慰问送温暖”活动,为567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竭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126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并为他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150万元;为农村联系点修通通村公路和建文化活动中心共计捐款8000元,捐图书近3000册,组织党员同志到联系访贫问苦,开展一帮一扶贫帮困活动,受到联系村干部和群众高度好评。

三、完善体制机制,健全规章制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就职工关注的就业训练中心培训机制、培训模式问题,多次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中心工作人员会议和专业负责人座谈会,讨论要创新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教师聘用要能进能出,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就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失业保险金、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执行把关和申报发放程序制订更规范的操作程序,建立了公示制度,抽查制度和暗访制度,加大了申报发放监督力度。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257.7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21.5万元,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79.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221万元,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促进全县社会稳定。加强了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和健全,为提高就业服务质效,认真落实局党组首问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实行了股室目标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业绩与个人职务晋升、职称聘任、年终评先挂钩,鼓励干部职工大胆创新,勤奋工作,确保实效。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食堂 市场运作 服务公益

回顾高校食堂改革的历史,你会发现改革前高校食堂普遍没有竞争压力,服务意识较差,一些学校食堂饭菜质量不佳,常常引发师生不满,成为矛盾的焦点。后来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大,在后勤改革的浪潮中,一大批社会餐饮企业走进高校食堂,或承包,或托管,给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理念。不幸的是一些学校忽视自身餐饮队伍在竞争中的进步和转变,片面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将有限的餐饮市场出让给了管理欠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企业,引发了师生新的不满,最终发出“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哀叹,甚至成了拒绝开放餐饮市场的理由,无奈之下做出“往回走”的举动,在改革之途上走了一段弯路。正是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和监管的不到位,使一些人产生了对市场化的怀疑,并将它与公益化对立起来。其实市场化只是手段,市场化带来竞争,竞争带来创新和效率,创新和效率收获效益,许多食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都是在竞争中消失的。高校食堂的公益性体现,同样离不开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是十年来全国一大批高校食堂改革的生动实践。市场当然离不开监管,监管带来规范,规范才能持久。市场化进程中的高校餐饮市场,规范化的监管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1.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建立“公益性”的长效机制

后勤社会化是大势所趋,高校后勤迟早都将融入社会服务行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高校食堂改革开放正在加快。安徽省高校334个学生食堂,社会企业经营196个,占有58.7%的市场份额。选择食堂“公益性”服务方式,不应局限在旧的自办后勤框架内寻找出路,而应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框架之内寻找途径。现代高校后勤市场的主体力量,是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企业集团,既代表先进生产力,又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综合实力强,优质资源多,服务水平高,是“公益性”服务的最佳选择。

2.学生食堂“公益性”成份,应当保持现有水平,不宜再提过高要求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许多高校背负沉重债务,每年利息惊人,暂时无力增加新的“公益性”项目。第二,目前学生伙食消费现状,已经明显高于居民平均标准,学生及家长都已认同现有饭菜价格与“公益性”水平。第三,学生食堂饭菜品种众多,已有足够选择余地,而且保证低档菜供应,满足贫困学生消费需要,导向上不应再提过多要求。第四,学生食堂将人工、水电汽、零星维修纳入饭菜成本,以此计算“毛利率”,已被广泛采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让学校支付。第五,学生食堂服务质量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有的高校食堂每天供应主食30多种、菜肴100多种,从早到晚营业16小时,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食堂。

3.制订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目前,食堂“公益性”主要来源于政府免收税、学校不收租、平价水电气三个方面。抽样表明,三者分别降低饭菜销售价格约5.5%、7%、0.5%,三项合计约13%,可依此确定“公益性”水平底线。此外,通过有效竞争加强监管还能获得企业让利;假定社会餐饮利润率6—9%,如果后勤实体不赢利并达到平均水平,则饭菜价格优惠应为19—22%。原料价格应以集中招标价计算,间接成本应按照区域平均水平计算,由行业协会确定“毛利率”,其中人工费应以当地劳务市场价格与相对先进的生产率计算。食堂“老人”实际收入高于社会价格部分,应当视为改革成本,由校方另外支付。

4.消除“公益性”观念障碍,走出认识误区

第一,“不以赢利为目的”不能成为选择服务者的理由;“公益性”服务由谁提供并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获得多少价格优惠;服务者虽然“不赢利”,但也可能管理不善、效率不高、浪费较多,都有可能抵消政策优惠。第二,社会企业经营学生食堂,利润从哪里来?一是降低采购成本,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降低管理成本,四是减少能源损耗,五是减少加工过程损耗,六是专业化生产与连锁经营。第三,后勤实体“不赢利”,不能成为拒绝改革、保护落后的借口:当与社会企业展开竞争时,如同设立了低水平参照系,后勤生产力水平越低,社会企业获利空间就越大。第四,不应将“公益性”与“市场化”人为对立起来,二者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即使存在矛盾,也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应当掌控“市场机制”的“双刃剑”,通过有效竞争充分发挥效率作用,通过严格监管、行业自律,防止其过度逐利,实现趋利避害。第五,认为自办食堂最为可靠;其实不然,因为校方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一旦遇到学生投诉,就处于对立面,处境十分尴尬,既难以摆脱被告身份,裁判地位也倍受质疑;如果是社会企业经营,校方就能名正言顺地维护学生利益。

5.高校学生食堂“公益性”服务的政策建议

5.1建议高校学生食堂经营服务,长期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附加税种,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适应市场经济的“公益性”服务方式免税政策有利于降低食堂经营成本,有利于后勤实体走向社会化,有利于吸引社会企业进校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食堂的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根据国际惯例和历史传统,都是“税不进校”,受益的是学生,也有利于政府和社会。

5.2建议总结推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公益性”服务水平。

第一,确认转换后勤实体“老人”退休前身份的做法,彻底解放了劳动者,加快企业化进程,“高价劳动力”变成“平价劳动力”,轻装上阵才能打胜仗。第二,确认一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模式,供其它高校参考借鉴。第三,确认建立教育后勤行业协会的成功做法,促进行业规范自律,提高市场化建设水平。第四,推广高校开放餐饮市场、引进社会专业化公司服务的成功经验。

5.3建议尽早研究、下发《关于建立高校学生食堂的“长效机制”》的红头文件,为高校学生食堂“公益性”提供长治久安的政策支持。

为了确保“公益性”政策最大限度地惠及学生,应当积极稳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建立可靠平衡的供需机制、合理浮动的价格机制、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多位一体的监管机制,从而建立和完善饭菜价格形成机制,最大限度保证食品安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卢中昌,杨炳君.高校餐饮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8.5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的实践,就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一事一议”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基数计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01年不超过15个,2002年不超过10个,从2003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一事一议”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我省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一事一议”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02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切实提高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了广大农民应当享有的公共服务没有得到保障,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差距较大。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大政府对村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道路、饮水、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的洒向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民力,形成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建设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有利于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确立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民主议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和说教式动员方式转向注重引导、民主协商。这种转变,不仅可以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民权益,而且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氛围,将给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要充分正视试点工作的复杂性

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有九年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认清存在的问题,加以防范,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1、“一事一议”在实施中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改变决策程序,调整使用方向,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一是不按规定议事,用村组干部会、党员会代替村民大会或代表会;二是把“一事一议”的议事筹资当作固定筹资项目;三是筹资按承包土地面积计征,或人地不同比例计征;四是所筹资金没有用于所议项目,挪作它用;五是强行以资代劳;六是筹资筹劳不公开或公开的不充分,缺乏监督;七是一些地方政府强行筹资筹劳作为项目配套。如某市为完成“村村通工程”,要求三年完成九年的一事一议筹资;某县部分乡镇道路集资人均达120元,群众反对,为上门筹款,发生干部殴打群众事件;北方某乡镇提出,对一周内完不成“村村通”筹资任务的村干部要收回工资卡等等。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模减少,相应村级负债增加。“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矛盾,比如,多数人受益与少数人受益如何兼顾;多数人赞同与少数人反对如何协调;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成本差异如何调节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一些地方有事不议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据统计,2000年,全省约有37%的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资2.76亿元,以后逐年减少,到2008年,全省开展“一事一议”的村下降到17%,筹资额减少到1.3亿元。筹劳也由2005年的4629项下降到2008年的1303项。

此外,“一事一议”工作开展的地区也不平衡。总体来看,沿江和江南地区普遍开展较少,一般不到10%,江淮地区在25—30%,淮北地区在35%以上。在同一地区差异也较大,如六安市舒城县开展“一事一议”的村达到70%以上,而裕安区每年“一事一议”的村只占10%。由于不少地方“一事一议”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当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政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上项目,便举债投入。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我省因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新增的村级债务有4亿多元。今年5月,我委对三市六村的调查,因公益事业投入造成的负债占村级新增债务的22%。

3、一些乡村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民主决策的方法。据我委调查,一般村级领导班子力量较强、决策较为民主、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搞得较好、所筹的资金和劳务能真正用于办实事的地方,“一事一议”开展较为容易;反之则难以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全面推开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一些基层干部,还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民主议事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还有县乡干部更希望通过集中使用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开展农村基础建设。所以,我们应针对

“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加强乡村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其民主管理水平。

四、明确职责,主动配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为广大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要把握村级组织特点,在认识上,要明确这项工作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学会做过细的工作,学会同农民打交道,善于发现和总结广大农民的创造。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赵省长的讲话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一事一议”,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把好事办好。

1、严格审核“一事一议”筹资范围。审核议事项目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筹资筹劳对象、限额标准的审查。要审核议事程序是否民主,对超出议事适用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超过限额标准的议事项目,不得审批。在审核项目内容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对脱离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要予以劝退,防止新增村级债务。

2、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的财务管理。为保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集资金与补助资金的使用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一事一议”筹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指导村级组织将筹集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所筹资金的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项目预决算以及资金使用进度等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益性岗位;管理;就业

1 公益性岗位的内涵

对于公益性岗位的界定,有以下说法:①公益性岗位是指在各级政府指导下开发的,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困难人员,由各级财政给予社会保险和补贴的再就业岗位; ②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符合公共利益的管理类和服务类岗位;本文认为公益性岗位是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下开发的,经过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而开发的管理、服务类岗位。其从业人员有意愿并有能力完成其岗位要求事项。

公益性岗位有三个特征:①公益性岗位具有救。其主要表现在预先考虑安置困难就业人员及特殊人员,其工资补助由政府就业专项资金拨出。②公益性岗位具有公益性。体现为公益性岗位是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③公益性岗位具有过渡性。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岗位的合同年限最多不超过三年,旨在保障就业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的情况下,让其需找新的就业机会。

2 公益性岗位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公益性岗位政策实施以来寻,的确为缓解就业压力、保护弱势群体起到很大作用,各级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这项政策。尽管公益性岗位在政府的资金培植与建设下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运营和管理,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能力覆盖的范围小, 发展能力仍然有限。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主导、社区依托来完成的一项救助政策,但岗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众多的符合条件的难就业人员。

2)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录用程序不严格,导致有一部分人员是不合条件的滥竽充数者,他们凭借各种社会关系求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种现象与公益性岗位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长此以往,不光不能有效地解决难就业人员问题,反正还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

3)公益性岗位录用过程中对专业、实践能力等均无要求,在录用之后又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导致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胜任,有时甚至会延误必要的公务活动。因为公益性岗位薪酬低且从事的是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所以一般接收单位不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甚至任务布置无序,导致上述各种问题的出现。

4)国家没有颁布对公益性岗位管理的各项措施,对薪酬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和一些单位的管理不善,往往公益性岗位会出现脱岗、离岗或顶岗等违规现象。有些人甚至在此岗位上吃空饷。这不仅没有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员,还对政府的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

5)公益性岗位人员与单位在编人员薪酬差距很大,且不能享受到单位的福利待遇,微薄的薪水不能满足家庭的日常开支,亦不能有效地解决难就业人员的生活困境。同时他们在工作时还受到身份的歧视,这大大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致使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效率较低。

3 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对策

3.1 积极开发公益岗位种类和岗位数量

目前公益性岗位主要集中在保洁、保安、绿化等岗位,岗位较少且种类单一。建议可尝试开辟社会筹集资金开发或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的新途径,如可以在公交公司、供水公司、燃气公司、供电局等一些涉及到公共服务性的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企业招用就业困难群体,政府进行补贴,既减轻了财政开支,又减少了企业支出,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在开发数量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做到恰当开发和利用,既满足就业困难群体的需求,又不影响政府财政、经济发展。

3.2 建立规范的录用管理制度体系

严格、规范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公益性岗位开发与建设的方向性和长效性。对于公益性岗位,要建立严格、公正、公开的用人选人制度,保证公益性岗位的在岗人员符合标准,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将其辞退。管理制度应该从公益性岗位的种类、数量、用人选人的程序、标准,岗位开发的资金、管理等入手,彻底改善公益性岗位管理无序的状况。

3.3 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

纠正接收单位岗前不进行培训的错误看法。完善就业培训的制度。教育和培训对于“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不足才使得大龄就业困难者在择业中遇到各种困境。教育和培训针对的不仅是那些已经在公益岗位上岗的人员,对于那些待岗或者未就业人员也要加强教育、培训,使得这部分人群可以在就业竞争中立足。“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公益性岗位可避免直接资金援助形成的依赖性,还可以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强其未来的就业能力。

3.4 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的政策法规

公益性岗位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且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因此政府需及时出台有关公益性岗位的政策法规,规范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使其合理健康有效的发展,保障大众群体及公益性岗位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3.5 提高公益性岗人员的薪资待遇

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任务大多比较繁重,而工资薪水却很低,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要维持这些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的生活开支,急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扶持。在公益岗位人员薪资待遇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拓展公益性岗位建设资金来源,公益性岗位建设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外,还应引入社会资本来管理。对于接收单位而言,应充分认识国家这项就业援助政策,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缩小其与在编人员的薪酬差,切实解决困难人员,提高公益岗位人员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晓丘.公益性岗位与援助对象如何对接[J].四川劳动保障,200

4,1-2.

[2] 韩琳,章杨,王家宝.公益性岗位在失业救助政策中的作用分析——以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4):454-456.

[3] 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组.建立和晚上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长效机制-关于沧州市开发管理公益岗位的调查[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42-44.

[4] 申玉兰,张杰英,范俊生. 进一步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J].乡音,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