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

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

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民办高校

1.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应用功能(如网上办公、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等)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岗位分类也进一步细化为网络管理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网络WEB编辑人员、网络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网站设计制作人员等。民办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何全面构建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民办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2.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当前社会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2类。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对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应用型人才则是对客观规律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在实践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这3类应用型人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阶段划分的。工程型人才主要对系统进行设计规划;技术型人才在一线工作环境中进行开发和管理;技能型人才则在一线环境中进行操作,在生产服务建设等行业从事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

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一些出色的学生可重点培养成工程型人才,个别资质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成为学术型的人才。网络工程分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网络专业技术的网站建设、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方向的高技能型人才。分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专业建设。

3.专业建设具体实施方法

3.1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教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计划等,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在进行实训实践时,计划内容要围绕课程进行设置,要有可操作性。

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如“就业导向”“订单式”培养等成功经验。

(2)结合学校情况及专业特点,引入“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创业素质”模式。

(3)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静”与“动”的结合。“静”是指网络专业的基本课程,包括基本操作、理论、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动”是指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校通常为一届学生制订一个在校期间的整体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每个学期也会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人才市场的变化而进行计划的更新。

(4)体现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

3.2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网络基本知识、体系结构、协议组、网络工作原理和各种接入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网络工程分院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特色实训4个部分,部分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实训课程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如网站建设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与ASP应用、DIV+CSS网站布局、PHP与Mysql、网站设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网络工程方向的要学习网络设备与企业网构建、组网工程、局域网组网工程、无线网络组网、综合智能布线、综合布线与测试等课程;面向网络安全的学生要学习黑客攻防技术、互联网体系结构、Linux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在特色实训课程中,学校购置了高中低档不同规格的网络设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搭建实验实训环境。学校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网络实训室,同时开设网络大学教育和网络工程特色班,建立资格论证体系。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特色课程学习,通过专业化的考试,即可取得国家认证证书。

在公共课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如网络工程方向、网站制作设计方向、网络编程方向、网络安全管理方向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安排实训课程,要突出网络组网、管理、安全防护及网站建设等。学生根据个人的定位选修课程。学校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作为选修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3.3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2)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必须要有专用的多媒体课件。

(3)在教育观念上要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中相互协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4)在育人对象上要着眼全体学生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5)在育人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为核心。

(6)在教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德、智、体、美与劳动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7)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实例、课题来组织和贯通知识,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院建立以阐述实例、课题背景、自学、查找资料、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分析、报告、实施总结、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建立平等双向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用分析、讨论和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

新型教育模式注重把教学内容还原到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去,根据课程设计不同的情景模拟环境。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实施的角度认真地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各种技术资料和设施去完成任务。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方法指导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教师为主导,而专业能力的形成则必须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强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会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作报告,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作好走出校门的心理与职业素质的准备。

3.4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计算机网络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学校实际的特点,建构专业的网络环境。如由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组成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实验室,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采用虚拟机技术,构建多个独立的局域网,完成网络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攻击、主机安全防护、域控制管理等实验,培养了网络安全专业技能,获得了职业认知和职业意识。学生在网络攻防实验中体验网络安全问题及常见故障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3.5建设师资队伍

网络工程分院注重教学队伍的培养与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思科等公司的专业培训班,组建思科网络学院;每年选派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站开发等培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学院引入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3.6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上课出勤、理论作业成绩及上机实验成绩构成,实践成绩主要包括实训课程成绩及学生实践情况总评。另外,聘请计算机网络界的专家们组成学校顾问团,定期对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进行督导,对教案、教学模式、上课组织方法、教学重点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学校对学生上课纪律、听课率、实验成功率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反馈意见,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及时更正。

从专家、教师、学校等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构成多元多向的评价体系。

4.结语

学校以职业活动需要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要为中心进行网络专业建设,以实例和课题来组建知识,运用情景模拟、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等教学手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工作。从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分析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充分认可,学生就业情况令人满意。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网络技术“高、精、尖、快”的特点,如何保持教材和课程群建设相协调,实践实训环境如何满足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如何确定岗位群、建设课程群及支撑体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

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项目教学法 项目分组

电子商务是一门集信息技术、商务、管理、法律等多学科高度交叉运用而产生的全新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除了主动地掌握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自觉将其应用于实践。这就使得在电子商务教学中,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教师已经不再扮演教学中的主体,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种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因此,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电子商务教学的意义

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更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其实习场所主要是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大批学生到电商企业实习有很多困难。而学校限于条件,也很难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而项目教学法刚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在现有的特定环境下,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岗位的分工与合作,掌握不同岗位的职责与技能。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创设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进而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不仅掌握了进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更多的是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以便今后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2.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进行教学。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完成项目需要讨论、分工、协作,将学习过程变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3.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也经常需要临时调整。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作为一个项目的组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组织有方、充满自信,有一定的业务和领导能力,能够激发团队的潜能。在项目教学中,更多的会体现团队合作,是一种“合作教学”,更会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所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而且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也能够不断提升。这样,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必定会水涨船高,从而与学生实现互动双赢。

二、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1.设定项目目标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完全是由教师设定的。而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目标的设定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以便了解学生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学生在讲述已有经验和表达他们对已知概念认知的同时,对项目的兴趣不断增加,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

项目教学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非常不同的方面。更有意义的是,在共同设立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对项目有了系统的了解,能够从电子商务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对电子商务学生今后的工作就业大有益处,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范围,延伸他们的就业深度。

2.制定项目计划

在电子商务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制订实施计划是一个关键环节。一个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保证整个电子商务的项目教学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反之,一个粗线条的计划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吃力,甚至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而如何制定周密的、切合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实施计划是困扰许多教师的一个难题。因此,电子商务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建立在“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取得认同,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电子商务的项目实施计划要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做到优势互补。

3.实施项目教学过程

在实施之前,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及分工,然后按计划一步步进行,通过小组作业、多层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交往性学习,学生逐步加强自行组织能力并负责学习过程,教师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并在整体上引导学习过程。

实施项目计划是电子商务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工作效率;二是认真记录每个操作步骤和过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电子商务素材,而且一定要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指导。这个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主动去摸索掌握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知识对于学生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4.进行项目评估

项目教学不再通过传统的试卷方式进行评价,而是采用了更真实的评价方法。电子商务项目教学注重的是项目实施的过程,而不是单单依据最终的项目结果。因而评价电子商务项目教学法中的学生表现,比传统的学习评价更具有多样性,因为电子商务项目教学中的学习绩效评价旨在评价真实的学生实践活动,例如团队协作、人际沟通、问题解决、团队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是动态的、体验性的、非标准化的,因此要求评价手段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还要把握学习过程。

具体操作时,可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结果进行自评,形成个人项目报告;再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并形成项目小组报告;然后才是教师进行检查、综合评分,并指导项目小组长代表完成电子商务项目总报告。

三、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的选择要适当

首先,电子商务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感兴趣,能够激发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的确定和实施中来。要选择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项目。如网上购物中B2C项目、C2C项目等。其次,项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项目又缺乏挑战性,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从而缺少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要合适

分组教学是电子商务项目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老师必须要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分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实验证明,每组人数应控制在5~6人,最好不要超过8人。分组时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工作计划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3.要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发挥空间更大了,但同时就更应该注意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知道该做什么,无所事事,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帮助和纠正,或者安排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与他分在一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四、总结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经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生的应聘就业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相信随着项目教学法在更多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和逐步深入,其效果将会更加显著,这也将更好地体现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凌燕.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

[2]朱美娟.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3]粟卫红.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5).

[4]雷抗.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素质;创业教育;创业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3-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热门选择。而另一方面,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也越发紧迫起来。目前,国际上公认青年就业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发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指出,中国青年人口的规模大,青年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到70%。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一、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人才”,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要培养合格的创业人才,就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业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

1. 创新精神是创业人才的核心特征

创新精神是指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包括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团结奋斗的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主要是培养一种解放思想、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理想、创业信念等要素。培养创业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成功意识、诚信意识,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意识。

2. 创新能力是创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因素,它主要包括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创业教育的目标要素中,创业能力最为重要。创业能力是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贯穿学校教育各个方面。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通过科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等,进行严谨的科研训练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其次,要开展好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服务等。

3.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说非要大学本科生做出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同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大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实践可以包括创新性实验、选择或参与导师课题、科技竞赛、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等不同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实践,创新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在实践中积累养成,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会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没有创新的实践,就不会产生创新人才,也不可能发现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所以,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同时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为此,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大讨论、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活动、宣展科技史和科学家事迹、举办高水平系列学术报告等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教育。

二、应用型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应以开展“机会型创业”为教育导向

2002年的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项目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将创业活动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出于生存目的不得不选择创业的一种创业形态,生存型创业的基本特征是把创业作为个人获得生存基本条件的一种选择。例如,老职工下岗失业、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从而选择独自创业或合伙创业,来获得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这就属于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常常会表现为自我雇佣的形式。机会型创业是指在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下进行的创业活动。机会型创业的基本特征是把创业作为个人更大发展的一种选择。从事机会型创业的人通常不会选择自我雇佣的形式,而是通常具有明确的创业梦想,进行了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通常会创办中小型企业。例如,政府工作人员或现有企业的员工拥有了某种新的专利、服务或产品,并策划了完善的创业计划书,辞职下海,创建新的企业,这种通常都属于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同属于创业活动的两个方面,其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般而言,机会型创业更容易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推进经济增长。但是正如俗话所说,“高风险高回报”,机会型创业的失败率也是相当之高,而且很可能就一败涂地,而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一点上,生存型创业的门槛就比较低,创业成功的概率很大,易于生存,而且生存型创业虽然就单体而言对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小,但是考虑到数量的因素,实际上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所以,通常对创业的选择往往是考虑到个人的因素而决定的。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以高等技术型为主的,先天上就占有技术和实践上的优势,更容易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革新或者发明新的技术,从而比“研究型”和“学术型”高等院校的学生开展机会型创业有更高的成功率,这就奠定了应用型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应以开展“机会型创业”为教育导向的现实基础。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机会型创业”教育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扩展专业知识,增加实习期限,善于抓住机遇。

机会型创业的关键就在于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抓住机遇,许多实例表明,抓紧机遇就是创业成功的一半。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创业机遇,就必须具备能够发现机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专业上的知识扎实程度和实践的熟练能力。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安排之内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行业新闻、发展前景和最新动态。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后,通过这种扩展学习,必然可以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动性,从而为抓住创业机遇提供了主观条件。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实习的比重扩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知识再牢固,也不如在实践中去体验和发现的效果好。学生可以利用长时间的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为抓住创业机遇提供了客观条件。

2. 钻研机会型创业的成功案例,选择好的创业项目

要想创业成功,好的创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业活动开展之前,务必要选择优良的创业项目,否则一步错,步步错,创业失败是必然的。在面对机会型创业的高失败率的时候,学生更应该慎重选择创业项目。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可以多举出成功的机会型创业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成功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中获益。虽然就创业而言,在我国确实存在着无限的创业机会,但真正的、具有长期市场价值的创业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创业。没有任何技术壁垒的创业很容易被人模仿,获取超额利润的周期很短。成功的机会型创业者拥有技术创造力,他们创造了一个个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开拓了一个个的市场,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让他们掘到了第一桶金,造就了他们的事业。

3. 开设“企业管理学”初级课程,培养运营管理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企业管理学”初级课程,来培养创业人才的运营管理能力,主要是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的是保障和执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生产力,通过对生产要素和制度的合理组织,创造出利润最大化的财富。很多案例公司的创业者都是学生出身,他们缺少见习期,虽然经过十几年的磨炼,公司运营管理能力提高不少,但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多的“学费”。伴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公司的管理水平需同步提高,就像一个聪明和勇敢的孩子,成长中需要步步为营,才能茁壮成长。

三、借鉴高校“产学研”的实践,开创“产学研创”的崭新道路

中国的产学研实践起步比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产学研”的实践已经日益成熟。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出资、高校出人的方式共同创办研发中心,企业将高校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变为生产力,不仅可以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而且可以发掘技术人才,使大学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而高校通过对新技术的转让和企业的资金支持,获取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高校“产学研”的成功经验,将创业人才作为主体,为创业人才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新技术或新服务的机遇、甚至是创业资金的支持,让创业人才真正走出理论的范畴,实实在在地开展自己的创业之路。当创业人才成功创业后,学校可以将之纳入到“产学研”的体系,不仅带动了新企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形成了一条良性的“产学研创”发展之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个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适应高新企业的技术岗位,而且通过经验的积累,更可以进行技术的革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成立“实习和创业孵化基地”,一方面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使学生通过长期的实践,快速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创业人才创业的平台,利用多方面的支持,提升创业成功的几率。

四、结束语

总之,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高校而言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相对缺乏重视,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加实习的比重;再如学生创业激情高昂,却没有物质基础支持,无法实现创业梦想,建议学校独自或联合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平台和资金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立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

[2]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定位[J].高等职业教育,2005(05).

[3]鲁凤宇.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大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 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二、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

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

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

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此,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12年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12年的时间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倾斜,应该只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掌握和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建立创新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丁燕华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2]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