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支教背景

农村支教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支教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支教背景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一园多点;发展模式;余杭区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32-04

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为它为打破原有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还是滞后于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探索兼有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笔者走访了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省份――浙江省各地。了解到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做法,其中杭州市余杭区“六统一”“一园多点”的发展模式应是一个范例。它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试图解析这一发展模式,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六统一”“一园多点”发展模式的含义

农村地区各乡(镇)、村分布分散,为了便于管理以均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余杭区提出了“一园多点”的发展模式。余杭区规定所有乡镇(街道)原由小学或行政村管理、资产为公有(含集体所有)的农村幼儿园均要从小学或行政村管理中分离出来,作为分园和教学点归属于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实行全乡镇(街道)学前教育经费管理、教师调配、教师工资发放、教师工作考核、教玩具配备、办学质量评估等“六统一”制度。

二、余杭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解构

杭州市余杭区是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区。在探索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实行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农村办分园(或教学点)进行“六统一”管理的“一园多点”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施“六统一”“一园多点”发展模式需要多方面作出努力和加强配合。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

1 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余杭区教育局在借鉴国外经验以及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的10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的基础上,于2005年制定了学前教育近期(2006~2015年)发展目标,提出至2010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立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9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杭州市农村规范幼儿园标准,并进入余杭区等级幼儿园行列;全区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0~3岁婴幼儿家长受训率达95%以上。基本形成0~6岁儿童学前教育体系。至2015年,所有农村幼儿园均达到杭州市农村规范幼儿园标准。

2 出台具体政策,明确职责

要达到以上发展目标,必须改变当前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将对村级幼儿园的管理从村小学或村委会中彻底分离出来,由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早在2003年年底,余杭区政府就转发了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快余杭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村幼儿园由所在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2004年下发了《乡镇(街道)学前教育机构布点规划和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余杭区政府又转发了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余杭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农村“一园多点”模式得到了落实和发展。

3 抓住发展契机,大力推行

随着“一园多点”发展模式的试行,从2005年下半年起,余杭区抓住了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的契机,及时总结先进乡镇的做法,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同时要求乡镇(街道)在制定《乡镇(街道)学前教育十年发展规划》时,明确将“中心幼儿园以分园或教学点的形式办好农村规范园的‘一园多点’发展模式”列入规划。并及时创造条件予以实施。

(二)加强领导,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 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

余杭区政府为此建立了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教育、财政、建设、物价、卫生、人事、劳动保障、民政、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定期通报、协调、解决全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2 因地制宜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完善相关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幼儿教育管理组织,为此,余杭区政府建立健全这三级管理组织,成员除教育部门派出的幼教干部外,还有县、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园长及教师,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幼教机构承担业务指导和管理责任,并协助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县、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在整体上带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余杭区政府实行“一园多点”发展模式后,将学前教育发展列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指标。各乡镇(街道)政府不但统一规划本辖区内学前教育的发展,积极筹资建设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农村规范幼儿园,还负责辖区内托幼园所的日常管理。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公办中心幼儿园,并依托公办中心幼儿园以分园或教学点的形式办好农村规范幼儿园。大的乡镇设有专职幼教干部,小的乡镇聘中心园园长为兼职幼教干部,每年召开各乡镇幼教干部会议,讨论解决各乡镇幼儿园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经费筹措中应承担的责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多渠道增加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1 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它具有公共性、竞争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学前教育的这一属性决定了政府应成为学前教育经费筹措的主体,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财政责任。∽然而,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很低,这不利于学前教育发展。基于这一背景,2006年杭州市政府提出,县(市、区)、乡镇在同级教育事业经费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

余杭区在贯彻落实杭州市相关政策的同时。提出公办幼儿园事业经费要做到逐年增长,区级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要达到区级财政性教育事业经费的7%以上,超过了杭州市政府规定的5%的

标准。财政经费的投入保障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2 县、乡镇两级共同筹措学前教育经费

在我国。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筹措的责任主体是县、乡镇政府,实践中,许多县级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责任下移到了乡镇、村,自身并没有很好地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财权和事权不统一导致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困境的产生。

余杭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区和乡镇(街道)两级财政预算经费制度,提出乡镇(街道)应每年安排相应的配套经费,用于发展该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公办幼儿园(含分园和教学点)的新建、改建和较大规模的园舍维修,所需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按区财政和乡镇财政1:1的比例来安排建设经费,由乡镇统一安排。

3 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

生均公用经费可反映某一地区财力支持教育的程度。一直以来,我国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都偏低,生均公用经费自然也很低。余杭区提出,区和乡镇(街道)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经费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2007年,区级政府安排的公办幼儿园(含分园、教学点)及年审合格民办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为40元/生・年,按隶属关系,各乡镇(街道)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投入。至2010年,区和乡镇(街道)安排的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将分别达到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1/3以上。

4 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

在我国,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本来就有限。这点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入到了少数城市和县城公办园。广大农村地区受惠不大,政策具有扶强而不具有助弱性。韩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重视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在教育政策上给予倾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是人口最多的地区。应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要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和长远发展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2008年起,余杭区区级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设备补助专项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及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幼儿园添置教玩具。每年由乡镇(街道)统一上报,教育部门核准,按总金额50%的比率给予补助,对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乡镇(街道)也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杭州市政府则规定,用以奖代拨的形式,一次性奖励评上“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者10万元补助经费。

(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合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 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完全靠国家来承担经费是不现实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必须建立起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及幼儿园提供的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余杭区明确规定幼儿园按等级收费。甲级375元/人,乙级250元/人,丙级200 5/人,丁级100/人,分园和教学点大多按丙级幼儿园的标准收费,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需要选择幼儿园。

2 重视社会集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企业、团体、个人的捐款获得办学经费,也是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学前教育的社会集资数量非常少,且主要集中在城镇。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第二,政府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美国,募捐的形式很多,有先进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等几十种捐赠方式。这些林林总总的捐赠方式往往都带有捐赠方获名获利或名利双收的策略,但我国目前的捐赠通常是无偿捐赠,不能有效地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

3 规范民办托幼园所的办园行为

开设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也是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农村,许多经营者利用空房屋设立了简易的学前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往往经费有限,办学规模小,条件简陋,不利于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对于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而言,政府的规范、扶持非常重要。

余杭区对符合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按公办幼儿园标准对其发放生均公用经费,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对不符合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则按照“一撤(附近有规范的公办幼儿园或民办幼儿园,且有能力容纳时)、二并(有必要设点。并有闲置的教育资源或拟新建幼儿园时)、三纳入(无上述两种条件时,先由中心幼儿园接管。作为教学点纳入统一管理,待有条件时再作调整)”的工作思路,整顿、规范民办幼儿园。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第2篇

我们根据农村高中生源情况,确立了低起点、小坡度、强训练、重实效的原则,从高一到高三建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训练体系。

一、强化文体意识,拟定序列化作文计划

高考要求“文体不限”,而“文体不限”不代表不要文体,不分文体。学生文体意识不强,导致写作中“四不像”的文章偏多。因此,要规范文体,构建训练体系,进行序列化指导。指导学生既要宏观认识,又要微观强化,高一重点训练记叙文,高二重点训练议论文。由粗犷走向精细,由粗放走向集约,学生对两种文体的写作范式从初步了解到了然于胸再到运用自如,进而做到规范写作。

高一年级教学计划:

第一讲 一双慧眼看世界――记叙文的审题

第二讲 千古文章意为高――记叙文的立意

第三讲 生活花絮精采撷――记叙文的选材

第四讲 一波三折见真情――记叙文的波澜

第五讲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叙文的细节

第六讲 巧饰凤头展才情――记叙文的开头

第七讲 精雕豹尾妙点睛――记叙文的结尾

高二年级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笔有千钧任翕张――议论文论点的新颖性

第二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议论文论据的时代性

第三讲 鞭辟入里显真功――议论文论证的深刻性

第四讲 浑然一体相呼应――议论文结构的严谨性

第五讲 言之有文行将远――议论文内容的典型性

二、优化评价方式,呈现序列化评价梯度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评价修改在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其主观积极性,必须将评价和修改的自由权交给学生。评价的方式要开放,自评、互评、师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也不能流于形式,要关注细节,注重要点,有序推进。

(一)列评分表,定准评价方向

互评忌草率、形式,学生互评,要有针对性,要结合训练重点展开思考和评价,指导评价方向,以评价表的形式呈现训练点,让学生有的放矢,加深对训练重点的认识。

作文评分细则(总分70分)

50

分 内

25

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25―21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20―16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15―11分)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10―0分)

25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25―21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书写较工整

(20―16分)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较清楚

(15―11分)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10―0分)

20

分 特

征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表现力强

见解、构思新颖

(20―17分)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表现力较强

见解、构思有新意

(16―12分)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语言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11―7分)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地方描写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6―0分)

高中作文发展性评价标准属于“面”,要注重“点”的合理安排。如高一重点训练记叙文,评价修改时以“感情的真挚”为突破口,评改时要达成1-2个目标。如“一人多事的记叙文”评改的重点可落在选择的事是否典型、是否真实上,此目标达成就可按一类卷给分。习作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发展的观点对习作做出客观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设置专刊,建立激励机制

学生的作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成熟还是稚嫩,都是宝贵的记忆财富,是其不断反思成长的材料。优秀习作评选活动,学生互评互判是重要的激励机制。可以搜集佳作,编辑班级专刊;编写校级刊物《青苹果》和《横中报》等。发表优秀习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保护其创作热情。

高中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提高写作水平是系统工程。作文训练要遵循序列化训练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面覆盖,以点强化,点化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荷荷.作文序列化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下),2009,(09).

[2]何恒军.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考试(教研版),2010,(05).

[3]张文.作文序列化教学的探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07).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第3篇

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地促使我国城乡的差距缩小,但是现实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教育方面,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极差,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潜力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所以为了农村教育事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农村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是避免走弯路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研究并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寄宿制学校概述

寄宿制学校简单的说就是能为学生提供饮食和住宿场所的学校,在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中,寄宿制学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的人口分布并不像城市那样密集,不可能以村庄或者社区为单位建立学校。有一部分村庄路程较远或者道路条件较差,如果学生每天需要走很多的路上下学,不仅安全不能保证,还极大缩短了本就很少的休息时间;二是农村的学校一般生源较少,寄宿制学校不仅可以解决离家较远的学生的生活问题,还能够吸引非本地的生源;三是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下,办寄宿制学校可以将一些学校整合起来,节约教育资源,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

在农村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共同作用的体系,已经将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上了日程,农村教育发展尽管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至少已经开始发展;其次是农村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相互左作用。搞好教育从长远看,就是为了农村的未来发展,而农村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刺激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进步,这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二、我国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了不小的发展,其中,社会办学力量进一步支持,国家的政策,政府的资源,民间的支持都使得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质量有所提升,在教育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相当多的新校舍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基础设施较差。大部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缺乏,宿舍条件差,安全性能差,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安身之所,而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温暖和学习上的动力。寄宿条件差,严重挫伤了农村学生的入学积极性,进一步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器具和图书资源。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先进的仪器辅助,学生无法跟时代接轨。图书资源的短缺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甚至最为可悲的是连课桌椅子这种学校基本的设施都短缺;最后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教师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对生活老师的要求是能够照顾学生日常生活,理解学生的需求。但是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往往不配备生活老师,只由文化老师进行兼管或者干脆无人管理。

三、乡村教育整合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策略

首先,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想要农村教育发展,想要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教育前进的源动力,首先要对其重视,只有国家重视,地方才能重视,各个方面才能够都重视起来。另外,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政策,将农村教育乃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的强制力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指引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其次,调整农村教职工的编制问题,加强农村教职工的待遇。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都是除了学生外最重要的主体,教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何调动,调整编制和提高待遇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编制问题一直是制约教师走向农村的重要因素,为教师调整编制,提高收入水平,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教师进入农村,进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另外,不能仅仅在政策上提升其教职工的待遇,还应当按时发放教职工工资,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重视寄宿制学校的“寄宿制”特点。寄宿制学校还必须要注重寄宿这一特点,尊重学生的需求,并且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专门照顾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在学校也有在家的感觉,增强学生对自己身份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农村教育的信心。

最后,在农村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城市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农村受各种条件所限,基础教育都无法实现,更遑论素质教育了。要改变农村寄宿制学校当前的局面,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目前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异常单调,除了日常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外,学生极少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性格上的差别和在适应社会方面的差别。积极发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城乡学生的一体化,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04-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贵州省桐梓县广大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在反复探索和思考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校领导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和优质课比赛,体会深刻。在这里,有关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做法笔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抽象性强的学科,同时它又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面对一批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笔者总是想方设法,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去辅导学生。这样的艰辛劳动,让乡下的孩子们学好了数学,顺利地考上了高中,切实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初中数学一线教师,笔者平时引发学生的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笔者任教的学校位于黔北边远乡镇---桐梓县木瓜镇水坝村。学生均来自农村。近三年来,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与各位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这些做法仅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第一: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课前认真备课,努力学习课标,深入钻研初中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本人对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等重点章节有目的、有梯度、有层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做题目、在解题中去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备课这一个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笔者在水坝中学教数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了初中数学教的学的质量。

第二,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讲新课前,笔者都要花几分钟复习,然后再导入新课,运用生动、形象、精练的语言,同时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讲解过程中,笔者配上工整、美观的板书设计,让同学们边听边看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在每讲完一个典型的数学例题,笔者喜欢找1----3道相关数学习题供学生练习,同时我对班上的差生还要个别辅导,尽量让他们搞懂、学会解题。另外,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是课堂上善于利用生活环节、课堂环境中的实物充当教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对于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同学,笔者就提问让他回答,目的是让他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讲完课之后,老师要小结本章节的知识要点,最后记住一定要布置书面作业,严格要求全体学生按时去完成。课后,笔者还要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日记,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对教学中不足的地方,还要改进。

第三,笔者在辅导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笔者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集体辅导和个别答疑相结合。笔者针对学生在作业方面和单元检测中错误多的题目,找出来在班上集中讲解,分析试题运用到数学公式、概念,定理,以及教会大家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去解答。有的同学智商不高,在作业和考试中出错偏多,笔者采用个别答疑辅导的方式去解决。这样,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班上数学成绩好的优生,笔者鼓励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参考书籍去拓展学习,老师同时也要指导他们提高,积极组织这些同学参加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学习,动员他们参加县级、市级和省级中学生数学竞赛。

第四,笔者在数学作业批改方面做到及时、认真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有评语记载和符号痕迹。对于做作业认真、书写工整、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号召差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口头上单独找差生谈话,分析他们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作业出错的地方,单独辅导,让差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笔者明确告诉学生:数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门技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要求差生平时多下功夫,努力学习数学,在课余时间主动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平时多花时间去做数学练习题。通过笔者的耐心指导,加上学生自己的努力,差生也在进步。我做好了培优补差的工作,班上的数学平均分数提高了,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目前中学生需要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比如:函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解题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结合课标要求,尽量讲懂函数概念,使得学生能够在操作层面认识和理解函数。

第五,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方面,笔者重视单元测试、月考,半期和期末考试。由于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测验手段的不同,笔者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评价的作用又在惊醒诊断、激励、反馈和调控,保证我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每次考试之后要做好质量分析。比如:一道几何证明题,学生得分、丢分的现象都要去分析,思考学生在解题中运用到的方法是否恰当。填空题方面,命题人主要考查了学生哪些数学知识要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学生正确率达到的比例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总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笔者建议大家结合新课改文件和课标的要求加强教学业务学习,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农村初中数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2]《義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职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0450-9889(2017)01B-0007-02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背景分析

国家教育部关于到 2020 年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多发达地区的职校已经在改革的路上作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很多农村职校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虽然一些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时,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教学实施起来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有的农村职校虽然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结果是“签签合同”、流于形式,或者是合作时间不长、不深入,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作为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积极响应“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的号召,怎样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专业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既能满足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促进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飞速发展,逐渐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根据对一部分中职学校专业人数的统计,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学校学生总数的 20%,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方向不清、岗位不明、技能不强、不受欢迎”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客观剖析其根本原因,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以及平衡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以学校为例:学校有近 50 个教学班级,其中计算机专业班 15 个,近三分之一。全校每年的新生人数达 1000 人,计算机专业有 240 人以上,但学生的质量很差。地方教育局明文规定职业中专主要招收所谓普高线以下的学生,对普高线以上的学生要限制招收,去年的线上生不超过 100 人。面对这个层面的学生的教育更是一个挑战。

学校是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 2013、2014、2015 级共 15 个班,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有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班主要开设高考科目《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和少量的应用型科目《CORELDRAW X4》《Photoshop》《FLASH》等专业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核心专业课程掌握的好坏对学好相关专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合作平台与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因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片面地追求对口升学,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能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应用能力的提高。

当前虽然学校在课程体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启动改革,教学任务、项目和主要的课堂活动等方面在逐渐规范和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和具体,且可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课的开设以高考为目标,没有与企业和高校衔接;(2)专业课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太少;(3)课程教学与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未结合起来,专业课程群的网络平台建设还没形成;(4)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建全真实验室更是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对课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二次开发以及如何开展实验室、企业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融合,全方位的实现课程改革建设还远远不够。基于此,做好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和抓好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是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工程探索的途径之一。

三、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思考

以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为案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实践条件,针对学校创建“卓越职校”的需求提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一)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关键

进行适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块的专业实践课程分析,根据中高职衔接、高考和就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对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实行和高职联办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对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也差计划就业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办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对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重点针对高考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差别化实践教学。

(二)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有力武器

配合学校进行“卓越职校”的平台建设,计算机专业应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学校派遣的方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完成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三)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力跳板

计算机专业应借助“名师空间”的建设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模拟网络实训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实验、平面设计实验、网页制作、指法练习实验等课程平台建设实践;利用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和 QQ 群的建设实现师生间的无缝交流。

(四)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又一利器

探索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际的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共建方案,与企业合作建设好、用好实验室,用好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平台,深入做好《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讲义,深入做好项目教学的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推广应用;探索项目设计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两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优越性作用,实现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优化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保障

探索部分专业课程实训请企业技g人员指导、本校老师参与、专任教师去企业提升理论实践双向交流的最优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促使学生学习取得最优化效果的长效机制;增加实践课时,推广采用项目教学法,并与其他课程课时协调好;改进实习模式。

(六)多平台共用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的推手

探讨两个平台建设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影响效果,调查理论依据,提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和学习指导设置;探讨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符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应完成如下几点:

1.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使农村职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很好地实现与高校专业课的无暇衔接和适应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应多到高校和企业学习,针对专业课程制定出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制作出各科目的课件、微课或摩课等上传到名师空间。

2.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有效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符合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并搞好与企业项目的实验室共建,使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适应现展的要求。

3.作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创建好开放性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实验室和讲台。讲台上的理论教学教师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实现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教师应做好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分解和引导作用,课前教师做好技能实训的任务分解和能力训练的安排,课堂上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和加强辅助;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本科目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和摩课的方式放置于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课外交流的重要工具。

4.学校应制定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计划,使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适应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并使一部分骨干专业教师拥有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起到领跑的作用。

总之,农村职校还比较落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能力建设,紧追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1(10)

[2]杨 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邹则宏.提高中职技能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