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1篇

20xx年11月xx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感恩节,正好是我校百草园实践基地果蔬成熟之际,我们结合收获节开展了本次感恩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感恩的内涵进行延伸,不只是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更多的是感恩社会、感恩世界、感恩大地。实践基地里果蔬的成长凝聚着老师和同学们劳动的汗水,让学生参与这次感恩活动,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丰收的喜悦,感悟付出中有回报,体会劳动的滋味。另外,让学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体会那份快乐。

二、活动目的:

让孩子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者老师,朋友或者对手,快乐或者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他们就会明白,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悟到付出才有回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

地点:百草园实践基地

四、活动对象:三五年级学生、老师

五、活动内容:采摘成熟果蔬,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

六、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活动,采摘果蔬,分工合作。

2、清理实践基地。

3、清洗摘的果蔬。

4、与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七、注意事项:

1.一切以安全第一。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2篇

一、采访式作业

农村小学地处山林田地间,和大自然密切接触,其中包含着很多城市小学所没有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布置品德实践型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结合农村实际来设计作业。如《了不起,家乡人》(浙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有一目标是了解普通劳动者为家乡建设立下的汗马功劳,尊敬、感激这些创业者,为他们自豪,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为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走进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办公室。学生通过采访,知道了他为了村民的幸福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内心深处对家乡建设者的敬佩,热爱家乡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作为小村民的自豪感也随即爆发。这样的道德认识形成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了解走访中,思维发生碰撞,情感得到触动而产生的。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从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学生作业一:采访录(节选)

小记者:姜伯伯,我们下姜村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生活条件好多了。这里面有您的一番功劳。请您说说您是怎样带领大家致富的。

姜书记:好的。以前村民们要么眼睛盯牢责任田,要么外出打工赚现钱,不愿在村里搞发展。针对这种局面,我带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农作物60余亩,其中蚕桑10亩、翠冠梨30亩、雷竹11亩、杨梅12亩,去年年收入7.5万元。后来,在我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领导下,到2004年底,全村共发展种植了药材、茶桑、竹果等经济作物1230亩,仅效益农业一项,年产值就达95万元。随着经济林的逐步投产,近几年产值也以15%-20%的速度递增。2003年以来,全村拆危拆旧2925平方米,墙体美化1913平方米,村道硬化1800米,新建公厕5座、垃圾箱22个、沼气池50只、污水处理池3只共240立方米,建设标准堤坝603米,开通机耕路2.5公里,修建自来水2处,还建起了小公园。

二、体验式作业

农村教师可以充分立足本地资源,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布置品德作业。如在农村,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相互赠送一些农产品,相互分享一些美食是很正常的,遇上哪家办红白喜事,造房子、搬新房的,大家也都会主动前来帮忙,闲时坐在一起还常常谈天说地。这和城市中邻里的互不相识、态度冷漠的表现截然相反。为此,在上《和睦相处》(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搜集农村这些特有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例子,让学生在搜集中感受邻里关系的融洽、温馨。课后还布置学生为邻居做一件好事。这样的实践作业独具农村特色,是城市学生所无法感受到的。又如,在农村,家家都有自己的菜园、茶园和果园。平时的生活中,农村学生对于种菜、采茶、摘、收割稻子、采摘野果等都非常熟悉。于是,在上《农产品的家园》(浙教版三年级上册)之后,我布置了实践性作业:在周末的时候,跟随家长一起种菜、采茶、摘,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写下自己的劳动感悟。学生们在田园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同时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从而更加懂得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主动帮父母做事的人生道理。这也是具有农村特色的。

学生作业二:《摘》日记节选

吃过午饭,奶奶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任务,让我们摘家门前地里的。这些看起来小小的,花瓣也只有薄薄的几片,但闻起来却很香很香。奶奶告诉我们:“这些是特意栽种给自己吃的。别看花朵小,但它的用处很大。喝了这种泡的茶,可以治疗高血脂、高血压,还可以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明亮呢!”听了奶奶的话,我连忙俯下身子摘了起来。几只小蜜蜂“嗡嗡嗡”地飞了过来,好像在说:“别摘别摘,我们还要采蜜呢!”我说:“小蜜蜂,别着急!很快还会开出新的花朵来。”小蜜蜂飞到别的花朵上了,我又忙着摘我的了。不一会儿,我们大功告成,出色完成了任务。

三、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布置调查式作业时,可以变个别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如上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后,我让学生完成题为《下姜村能源生态示范建设情况调查》的作业。学生通过看、问、想,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树立起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并对社会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了较为理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作业过程中,学生还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学生作业三:《下姜村能源生态示范建设情况调查》(节选)

下姜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工程后,每年共减少污水排放量2.8万吨,从而保护了千岛湖的源头水。而48户沼气建设户,则用上了优质燃气;90户使用了安全、高效和清洁的太阳能热水器,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两项能源的利用可节约煤55.4吨,相当于保护林地550亩以上。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为国家节省大气、污水综合治理费7.7万元。另外,由于建设了沼气池,人畜粪便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可年产高效、安全、优质固液体有机肥900多吨,有机肥主要施放于110亩左右的桑园、菜园和稻田中,改良了土壤,提高了肥力,改进了农作物质量。

四、感悟式作业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朗等人这样认为: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悟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和感悟上。《品德与社会》课堂倡导动态的、建构性和过程性的知识观,这个知识观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所以,上完《城乡巨变》(浙教版四年级下册)后,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写一些感悟类的作文作为品德作业。

学生作业四:《这股气肥了田省了钱美了家 》(节选)

除了当肥料,沼气还可以用来点灯照明、当燃料。因为其热量比一般液化气高1000多卡,同样烧一壶开水要比使用液化气快三四分钟。如此一来,两个月就能节约1瓶液化气。

来到我们村的村民家中,我看到令人欣喜的场景:厨房、厕所干干净净,以往稻草铺垫的猪圈被水泥地替代。可见,建沼气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带动了厨房、卫生间和猪圈的改造,从而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面貌。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道德感悟 社会实践 自我管理

郭思乐说:“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人的感悟。我们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成为他们的德行的基础和内核。”“这样产生的感悟,会滋养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帮助他们实现道德内化。

一、在社会实践中感悟

学生生活现实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元素。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进而感到亲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由于课堂上评说的、讨论的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有利于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这是“导行”的最好方法。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德育方法,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我校充分利用江阴优越的人文地理、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德育基地。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锻炼道德意志,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比如到社区去做义务劳动,让他们体会为人民服务的,进而对他们的劳动进行夸奖,使他们产生自觉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在自我管理中感悟

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实行以自我管理为基本形式的自治性方法,学校也倡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因为教育只有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产生巨大的作用,脱离自我教育的教育必定是无生命力的形式主义教育。在班级集体中,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让每个班级成员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管理,形成“人人参与”的民主管理模式,学生就可以常常参照群体与他人的意见,跟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不断校正自我教育的态度、标准和方法,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过程第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自信力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他们的各种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健全的素质,促进主体道德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学校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组织活动,学生就能在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在活动中创设成功的自省氛围,从而静心自悟,产生道德认识内化。另外通过以四个学生委员会为核心的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办的宣传阵地,通过读书反思、抄录名言、自我反省等方式,实现情感积累,产生自我感悟,丰富和发展学生内心世界的道德感悟力,从而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实现道德发展的自我规划与监督。在大型活动中,学生自办的文娱节目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校的文学社团组织都由学生组办,促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获得道德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自古及今,中国人历来重视榜样教育。榜样就是在某一方面做得好的表率和模范,它把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榜样教育主要在于父母。孩子年幼,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教师,应当为他们树立楷模,做好榜样。“为人父母,不可过于优柔,亦不可过于酷燥。有贤父,然后有肖子;有慈父然后有孝子汝即惜子,当即父母。汝若孝亲,子亦孝汝;汝不孝亲,子亦违忤。”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作风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表现,都对子女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用榜样的感染力来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努力进取。从尚德、守纪、勤学、爱卫等方面在学生中挖掘先进个人和集体作为典型,开展系列化的先进评比和表扬活动。例如,平时对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行为予以张榜通告表扬;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竞赛;进行“学习积极分子”、“文明学生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评比,并在宣传窗中介绍他们的事迹,以其形象的可见性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评选优秀,树立榜样,既可以让进步的学生体验成功,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典范。通过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赋予了学生强大的、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达到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4篇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

一、品词品句中感悟

有时拿到一个文本,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读读,品品词句,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句子,换一个顺序,才发现没有课文中来得精彩。品评出语言的韵味来。

例如人教版入选的丰子恺的《白鹅》中有这样一段话: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有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读读这几句话,找一找哪个词连续出现了三次?

生:“一样”这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

师: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用词不要重复,一个文学大师是不是在这里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学生一段时间的沉思。)

师:去掉“一样”我们读读看,味道哪个更好?(学生比较朗读)

生1:我觉得还是加上“一样”要好一点,因为这里作者似乎在特别强调白鹅吃的是这三样东西。

生2:分成三个短句讲,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鹅下饭非这三样东西不可。

生3:鹅就是吃这三样特别简单的东西下饭,但他还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所以常常使我们发笑。

生4:这样简单的东西下饭,鹅还架子十足,还得有人在旁侍侯,真是高傲的动物。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由于教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之下,品出了文章中的味道,同时也领略了文学大师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

二、放飞想象间感悟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没有什么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地画面,更好的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感悟是丰富的,是深入的。

人教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有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

师: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次的大地震中,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他一无所知,此时此刻他的内心还能平静吗?

生:不能。

师:是的,平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台湾青年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但是他觉得应该躺在,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学生片断练笔)“这位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会想到哪些亲人,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段话。”

师:能把你写的读一读吗?

生: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现在还好吗?我很想念你们,很想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正在捐献骨髓,不能离开,很对不起。愿上天保佑你们!

生:亲爱的父母兄弟:我想你们在昨天的大地震中一定会平安无事的,我正在医院里捐献骨髓,一位杭州的青年需要我的骨髓,我马上就会和你们在一起的,不要牵挂。

……

教师恰倒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人教版《长城》中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怎样来读懂这句话?领会这句话?

1、初步感受读。读这句你读懂了什么?(万里长城的长,这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成的,长城的建筑需要无数的劳动人民)

2、深入文本加深感受读。

(1)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长城凝结这劳动人民的血汗。(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理解重点词语。(数不清、两三千斤、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无数、一步一步)

(3)注入感情地朗读。再次出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把你理解的血汗读出来。

(4)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智慧”后,再次深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情感的喷发地读。配上凄凉的音乐,教师动情地补充有关长城建筑的种种资料,学生闭目体会。最后让学生聚集的情感如山洪迸发,带着深深地感触,心灵的震撼,来朗读这句话。

从初知到体会,到感悟、到动情。学生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感受在不断加深,通过反复地朗诵,长城从此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壮美了。

四、联系现实中感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而我们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解读文字的时候就应该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不能很好地体会文本中隐藏的感情之时,敏感地把握,挖掘生活中情景,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从而更好地理文本,体会情感。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生活;材料;习作

一直以来,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关于小学习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就是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表达生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一、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鲁迅先生在一封书信中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语言是词作的基础,而语言的形成以及有效运用时靠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还有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等等都是同样的道理。生活是一切的源泉,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言。如: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没人准备一个摘抄本,专门记录一些自己喜欢的段落、好词佳句、生活中的俗语、歇后语等等,诸如“一年四季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双簧”“耳旁风”“闭门羹”“铁公鸡”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体验其内涵,并尝试运用。其次笔者还运用教室黑板的一角,设置“生活天地”,每天让学生轮流将一些名言警句、生活俗语等语言的意思、举例运用等信息写在上边,形成语言之间的交流,全方位的促使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定基础,也只有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词语的运用后才能在习作过程中得心应手。

二、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蕴含着多元化的内容。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比较爱动,好奇心强。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组织一些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活动,借以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自我情感体验。如: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生活小常识竞赛活动、郊游活动等等。此外,生活本身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春绿、夏花、秋果、冬雪,这些都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微地观察生活,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并形成一定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表达自我情感的良好习惯。诸如:观察每个季节的风景以及人们的行为活动(春天放风筝;夏天捉鱼、捕蝉;秋天收获、落叶飘落;冬天赏雪、打雪仗、赏梅花等等)每个季节人们的心态等等,对平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说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如:家庭生活富裕、经济水平、高科技发展,新农村建设、学校变化、学校设施等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精彩的瞬间并记录下来,从而使得身边最细微的事成为写作的源泉。

三、聚焦生活,与时俱进

现如今社会属于经济知识时代,小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生活水平都呈上升趋势,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如:电视、报纸、杂志、电脑。而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如:电视动画片、游乐城、网络小游戏等等。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有利点,让学生聚焦现在的生活,聚焦媒体来进行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都一味地抄袭作文书上的文章或者胡改作文书上的内容,致使写作缺乏真实性、情感性。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拓展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限制性,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如:第一,笔者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动画片等进行描述、表达或者自己想要和小动物说的,动画片续集、动画片后传等等,写自己心中所想。第二,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诱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并促使其表达,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知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社会等的综合技能。如:举办我爱家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即:家乡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生活变化等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集体参加种植、打扫卫生、帮助社区老人等一些劳动性质的活动。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挖掘写作信息,强化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总之,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准,多途径、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条件,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运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习作,真实地表达自我情感。深化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梦葭.快乐写作:我的小学生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