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是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笔者通过对甘肃部分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察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特殊性,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甘肃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礼仪之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如今学校德育教育都十分重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发挥自身优势,集中、系统、有序、严格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形成正确的信仰,为他们走问社会,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打好基础。”[1]甘肃地处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去年九月,笔者有幸以一名师范生的身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甘肃陇南西和何坝镇中学的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教学课时投入不足,效果不佳
作为七年级两个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每周总共四节,相比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在学校领导、教师甚至学生的眼里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副课,甚至可有可无。因为不受重视的原因,思想品德课在课时量不足的情况下呈现出效果不佳的特点。例如:在我们任教一个月后的第一次月测中,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发现较有难度的多选题和分析题的得分都很低。可见,只通过每周两个课时,一次作业的教学投入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不佳。
(二)教师专业不对口,专业师资缺乏
在何坝镇中学,教师的来源大多为省内各类师范院校的本科及大专毕业生,虽教师总量充足,但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能保证教师专业对口外,其余很多课程特别是历史、地理、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大家眼里思想品德课不是很重要,所以只要是老师都可以带。上课的时候读一读教材,划一划重点就好了,并没有做到贯彻和落实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要求的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的教育任务。
(三)教师教学内容单一,方法呆板
在刚开始的一周内,我们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观摩教学活动。在《享受学习》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两课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仅限于读教材、划重点和做笔记。教材中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等环节都匆匆带过。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没有积极性。在此次活动中,我不但快速完成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转换,而且经过与老师的沟通和一行其他同学的集思广益,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二、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上述情况只是笔者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然而在我省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农村,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处境就更为尴尬。
(一)对思想品德课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中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对于青少年来说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了解如何做合格好公民的重要性。“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意识到在学生智育发展进步的同时发展德育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课的轻视使得,学生们也将这门课定义为副课,甚至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其任教的课程也不是多么的重要。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教学排课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课的安排也是少之又少,甚者这些课程的课时经常被一些主干课程老师无故挪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使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方法落后
农村基础教育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在专业师资方面尤为严重。在贫困地区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学习,只是采取老一套的灌输式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式的品德教育,变得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人性化。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珍惜新起点》,学生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就是热爱新的学习环境和珍视新的个人人际环境。新课程要求通过“初中生活新体验”“友谊大放送”等课堂活动既贴近生活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完成。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在扩展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三、加强和改进甘肃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是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尴尬局面的首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单一的局限于思想品德课中,其形式可以是包括班主任工作、学校的德育教育、团组织的各类活动等丰富多样。“先成人,后成才”,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明确“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各门学科特点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要摆正态度,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观。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尤其是政策上的支持,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以解决农村地区教育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新课改之后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基本上是开放式的。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面对改革后的新教材,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表现得措手不及,不知道“怎么教”。很多老教师表示本次改革不仅改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而且改变了他们曾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新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基本上都是每一单元一个主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品德评判。老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就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搜集大量的资料。与此同时,学校就应设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老师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就可以更为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案例和材料,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课更为生动。
(三)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将价值观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紧密联系,要克服农村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拓宽品德教育的途径,给学生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思想教育为一体。
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化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展现,也是它的建构。人类自我与自我观念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的,由文化决定。即便是客观世界,也必须借助文化充当中介和桥梁才能进入并作用于人,人必须通过文化才能最后找到自我。”[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塑造人格,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压力源 人口学变量 农村地区 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08-03
一 引言
不论是心理学、医学还是工效学,众多学科的研究已发现职业压力是严重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教师这一职业,因其本身职业的性质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必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也是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客观因素。职业压力如果长期存在,并且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应对,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塑造。
历年来的研究均证明教师群体是一个极具压力的群体,但目前对云南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云南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其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为降低教师的职业压力的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二 方法
1.调查对象
整群抽取云南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1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021份,有效回收率为85.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变量 被试特征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439 43.0
女 582 57.0
年龄 ≤20岁 6 0.6
21~35岁 690 67.6
36~55岁 325 31.8
教龄 5年以下 275 26.9
6~15年 478 46.8
15年以上 268 26.2
学历 研究生 12 1.2
本科 587 57.5
专科 397 38.9
其他 25 2.4
学校类型 小学 428 41.9
初中 331 32.4
高中 262 25.7
班主任 是 539 52.8
否 482 47.2
2.研究工具
采用朱丛书、申继亮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有46个条目,包括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人际关系、工作负荷、职业期望六个因子。采用5点计分法,其中没有压力记1分,压力很大记5分,得分越高,说明承受的职业压力越大。总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24,分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6~0.92之间,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以上,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0以上,表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02,分问卷的重测信度在0.523~0.725之间,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较高的、跨时间的稳定性。
三 结果
1.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基本情况
由表2可以获知,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感均值为3.07,有52.4%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一般,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共有26.9%的教师感觉压力“较大”或“很大”。教师职业压力强度分布的总体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趋势,且偏向于轻度和中度压力,但较重及以上的比例仍占1/4之多。说明目前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确实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整体教师压力状况基本呈中等水平。
表2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强度的基本状况
评价
等级 没有压
力(1) 有点压
力(2) 压力一
般(3) 压力较
大(4) 压力很
大(5) 平均数 标准差
人数 18 184 535 275 9 3.07 0.742
百分比
(%) 1.8 18 52.4 26.9 0.9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进行平均数和标准差统计,经T检验,各因子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故由表3可以看出,造成中小学教师较大职业压力的压力源主要是工作负荷、职业期望和考试压力三个因素,其次为自我发展需要、学生因素和家庭人际。
表3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的总体状况
压力源 平均数 标准差
考试压力 3.4594 0.87583
学生因素 2.9266 0.68166
自我发展需要 3.1298 0.70843
家庭人际 2.3907 0.79626
工作负荷 3.6123 0.90213
职业期望 3.6050 0.86151
2.职业压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一,性别及是否担任班主任对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对不同性别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六个维度进行T检验得知,均为P>0.05,差异不明显。
*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云南省农村地区教师职业压力调查与对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GY10035)
是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职业压力六个维度上进行T检验得知,在总体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上,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具有显著差异(P0.05)。
表4 是否为班主任的教师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
班主任(是) 班主任(否) F sig
村小面临着无教师执教的窘境,胡老师之愁也是现实之下乡村教育之忧。谁来重燃乡村教育的希望呢?叩问是如此之沉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也带来乡村教育的碎片化。现实的乡村教育状况是:一方面教师的年龄明显老化,而且这些教师大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课转编过来的,正处在退休高峰期;另一方面,新近加入教师队伍的中青年教师大多不愿意在乡村执教,因而造成乡村师资严重短缺。去年,媒体报道了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初中学校被曝因缺老师而两个多月停上语文等课程。
令人深思的是教师为何不安心在农村执教?现实之下,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艰苦,造成了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想尽办法找“门路”往城市里挤,思迁不安心的心态在农村教师中普遍存在,这也直接导致城里有些学校师资力量明显过剩。另外,支教教师为何不愿意去农村?相对来说,支教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但由于激励机制难以跟进,支教政策没有吸引力,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例如短期行为明显,应付差事致使支教变了味,农村教学环境艰苦让人难以安心。
农村教师严重匮乏,乡村教育有空心化的危险。我们不必去责怪一些教师们的“背叛”,毕竟农村教育太辛苦,一些教师逃离农村,有时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而对于担负支教任务的教师来讲,去农村学校就等于深陷于“苦海”,因为进城的路是那么遥远啊!
从根本上讲,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城乡两元化的同时,而教育资源分化、失衡更为明显。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重金,在县城大手笔、高起点建设新学校,而往往看重的是教育资源集约化带动的房地产业发展。相较农村教育而言,除了中央财政投入外,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全集中在县城教育园区,而剩下给农村教育的只能是残羹冷炙了。
素材解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农村教师的字典里,不能仅仅只有无私奉献,生活工作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进而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因此,要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让投身乡村教育的教师得实惠、安心又顺心,这样他们才能挺起脊梁,坚实地扛起农村基础教育的重任,化解乡村教育的乡愁,重燃农村教育的希望。
一
20世纪20年代,在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启发下,结构主义应运而生。结构主义在50年代是人们普遍用来分析文化、语言和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为人们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叙事作品都是一种话语系统,具有整体性,并且各个要素的性质都由这个系统的整体的性质所决定。其内部结构都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一是表层结构,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深层结构,即潜藏在语言组织背后并且可以不断生成意义的系统,以及由这一系统组成的隐藏在一系列作品中的那类影响和支配每个作品意义生成的结构模式。同类型的叙事性的作品,不论是从表层结构还是从深层结构来看,作品的内在结构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部分只涉及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时间等因素。同一类型的故事,虽然其中发生了很多细微的变化,但是它的基本框架始终都没有发生变化。[1]
影片《天那边》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开始时的平衡状态;出现失衡;努力恢复失衡;解决失衡;重新建立平衡。
“水咕噜小学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着教学活动”,这是最初的平衡状态。志愿者S晓萌和江可可来到水咕噜小学,许晓萌主动要求给学生上课,这时,原来的平衡开始出现失衡。第三部分是努力恢复失衡。罗老师和村长联合起来阻挠许晓萌给学生上课。随着许晓萌的返城,事件似乎回到了最初的平衡。之后,罗老师为了修筑教室遇到泥石流不幸去世,许晓萌决定再一次回到那片天――水咕噜小学任教,把自己的才华和青春奉献给那里的孩子。这样事件才获得最终的新的平衡。
二
“二元对立”结构是结构主义理论的根基,当我们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结构时,便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相互联系的、对立的矛盾、包涵、转换等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些关系又表现为两类事物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产生明显的对比和区别,进而产生各一层次的意义。这种二元对立形式表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并且始终处于斗争的状态。“这是一种神秘的(也是戏剧的)黑暗与光明的伟大的斗争:一方面是黑夜、阴影、悲哀、眼泪、昏睡、沉寂、怯生生的温柔和延绵不断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响当当的东西,武器、苍鹰、棍棒、火炬、军旗、呐喊、漂亮的外表、亚麻布、紫色和金子、钢铁、火刑柱、烈焰、鲜血。”[2]“二元对立”的碰撞和张力构成了整体结构的变化和运动,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批评者通过对对立的“二元”的分析深入到影片的深层结构,进而把握影片的整体内容和深层含义。
在每个电影的整体结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元素。这种对立元素相互依存,二者之间有一种“交换纽带”作为沟通传达信息。
(一)理想与现实
许晓萌,一个品学兼优,有活力、有激情,对未来的人生有着无限美好憧憬的女孩子。在她即将毕业之际,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偏远山区实现自己理想。尽管她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生活不甚了解,但是她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还动员自己的恋人江可可一起去偏远山区支教。在去支教的路上,许晓萌还为自己所做的选择而骄傲,对她将要去的地方充满憧憬,那里是与她所生活的城市不一样的新奇的世界,是天那边的世界。那里有高耸的青山,茂密的森林,连绵起伏的农田,新鲜的空气,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小屋,还有一群瞪大铜铃般的眼睛认真听自己讲课的农村孩子。她要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实现。这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这将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然而等待她的并不是这些。泥泞的道路,简陋的校舍建筑,水迹斑斑的教室墙壁,未见漆色的门窗桌登,杂草丛生的土地操场,低矮潮湿的住房,没有室内厕所,购物的不便,没有任何业余文化生活,电压不稳、没有信号,闭塞的交通等,这些都是呈现在她面前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环境。这里的教学环境更是超乎她的想象:她所任教的小学竟只有一个老师,不同年级的孩子都由罗老师一个人来授课,教室是用农民居住的土屋,教学器材几乎没有,桌椅破旧不堪,操场上杂草丛生、鸡牛相伴。
(二)爱情与现实
江可可,一个多年在国外求学的海归,尚未完成大学学业的时尚都市男生。他到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没有许晓萌的雄心壮志,他是为爱情而来的。爱情的力量让他不顾将要面对的所有困难,不顾朋友的再三劝阻,坚决追随许晓萌去偏远山区支教。然而,山区的生活条件与他的城市生活相差甚远,山区信号差,打电话要爬梯子上房顶,还因此摔伤;带去的电脑除了听歌什么也做不成,还因电压不稳而报废;每天都是素菜,没有肉,还因想吃肉掉到水里;到了晚上还要和罗老师挤在一张单人床上。另外,许晓萌每天忙自己代课的事情而冷落他。最终艰苦的现实生活环境击败了江可可“山无棱,天地合,我也不与她绝”爱情誓言,他选择了放弃,离开了水咕噜小学,离开了许晓萌。
(三)以许晓萌为代表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以罗老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
陶行知批判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人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是一种误国愚民的害人教育,一种“坟墓式”的教育。“他主张通过乡村教育,完成我们的使命,向全社会发表宣言书,宣告:“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然后通过这些小学校“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为中国当时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生命”。
一、乡村幼儿教育现状
笔者列举的现状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国社会中常见的一些现状问题表述,只是体现在乡村幼儿教育上同样适用。
1.城乡保教差距大,基础设施配置不均。
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确实存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国大部分人民生活在乡村,因此乡村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好坏。同时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颁布支教下乡的政策,给予支教一定的补助。如今各市各县都在着力进行乡村教育的发展改革,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乡村的教育和城镇的教育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更别说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比。尤其在幼儿教育方面,在很多的乡村中,幼儿园或者充其量只能说是托儿所,就是把孩子集中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有一些教室的基本设备,可能只是有屋瓦遮头,在那里孩子们做做游戏、玩玩闹闹就过了一天,根本谈不上教育的成分存在,甚至连保育成分的多少也有待观察。
在城镇、市里的幼儿园,小朋友的保育工作做得自然是没话说,午餐加水果,上下午还有牛奶、点心等副餐,教育五大领域各个涉及,遇到节庆假日还有文娱活动、科普幼儿讲座;而在中国大部分人生活的乡村中,保育的情况基本就是注意孩子们的安全,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午餐就是些基本伙食。在教方面,经济条件还行的乡村配个电视机,小朋友课间看看动画片之类,活动形式十分单一,能配个投影仪、有个大黑板就相当不错。
2.师资力量不均衡。
在城镇幼儿园的老师有很多是公办教师,他们大多从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具有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充满年轻与活力,还有一部分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专家学者“从旁协助”,自然事半功倍。
相比,乡村幼儿园,由于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医疗得不到保证等原因,导致农村新教师不能在乡村安心工作,都希望脱离贫困乡村,到城镇工作。而新毕业的农村师范毕业生又大多不愿回到乡村工作,想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任教,这样留下的就都是一些老教师,大多只是受过一点教育,可能根本不具备教育的观念与知识,只是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教着,并不参加任何的培训活动和进修班。当然,笔者没有对这样的教师存在任何的偏见,相反很尊敬她们,她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付出青春,付出血汗,向她们致敬。她们为我们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既不能说年轻教师为什么不愿为乡村教育发展谋福利,而要一味地往外跑?又不能责怪老教师为什么不去充电,进行自我增值?这是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3.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科举思想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贫穷落后的黄土地上,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因此,他们界定孩子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考上大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行扩招以后,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毕业就等于失业,况且培养一个大学生对于普通乡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等于白白投入一大笔钱。
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很多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无形中增加了师范生就业的压力。
二、乡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
1.加大对乡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给乡村的小朋友提供更好的保育条件,增强幼儿的体质,也可以改善教室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增加幼儿学习的活动方式和种类。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理论。这些只有在孩子们生活和学习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加强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重要保证。现在许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农村教师拥有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加强师资培训,实现教师再教育,努力做好教育科研,提高道德文化修养,为农村教育作更大的贡献。
创设更大更好的机会吸引本地的和外地乡村师范毕业生到乡村来工作任教,以引进新的教学力量和资源。
3.结合本土资源,培养新乡村幼儿。
利用本土的乡村资源条件以创设新的乡村文化,比如可以利用当地有名的文人、历史人物建设属于自己的名人文化、名人印象,也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地理地形等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从而进行新乡村文化的创设、培养新乡村幼儿的教育思想理念,让生活在乡村的小朋友以自己的家乡为荣,具有建设自己家乡的愿望。还可以在幼儿园组织带领幼儿参观文化名人馆,了解当地文化,从而不仅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方式,发展新的乡村文化思想,而且很好地实行乡村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乡思想理论中的“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乡村教育必须“适应乡村实际生活”,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进行的一生的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真实写照。为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