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领导部门意识淡薄,家长学生思想偏激
乡村中学地理教育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地理学科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关领导部门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对传统地理学科的认识水平上,对现代地理教学的教育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地理课在乡村中学中尤其不受重视,重视的只是中考和跟中考科目有关的科目。有的学校制定教学奖励制度,地理也被排除在外。在中考这根指挥棒下,主课教师成为校长的宠儿,初三教师是校长的掌上明珠,地理教师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与评优无缘,与奖金无份,更谈不上晋级,因此大部分教师不愿担任地理课。
乡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存在轻视地理教育的思想,往往只关注所谓的主课成绩,根本不会去过问他的地理成绩如何,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学生也存在这种意识,在行动上表现为不积极、没兴趣。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师资力量不全
要提高地理教育质量,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地理教师队伍。现在许多乡镇一级的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还有的一些教师的工作量不够,增加几节地理课时凑数的;有的是没有地理专业教师,临时抓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照顾。有的乡镇学校虽固定几个教师上课,但由于教师没有学过地理专业,地理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就不足为怪了。如有的老师还在课堂上提出“拉丁美洲是北美还是南美”等问题。我在一次地理考试出卷时,出了一道很好的与地理有关的开放性试题,结果还被一位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把他给删除了,弄了一个大笑话。我县多年以来,地理教师奇缺,不但初中如此,就连高中都是如此。近几年的高中升学志愿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地理专业。而且每年招聘教师也不能招到一个地理教师。在我县的店前高中,有一位教师每个星期要教30多节地理课,可见地理教师少得可怜。
由于不合理的教学评估和不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得部分教师不愿教地理课,往往在开学时教师们抢着担任主课。即使是地理专科毕业的教师也改弦易辙,宁愿学非所用,也要削尖脑袋钻进主课教师队伍中去。(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是从地理专业毕业的,可是到中学19年以来,主教数学课程,地理都只是附带地教点。当然这也有数学教师偏少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主课教师绞尽脑汁占用副课,尤其是期中、期终阶段特别严重。有的地理教师也无所谓,别人上,他乐得休息,其乐无穷。
3.教研机构空缺,教学方法不当
可以说,大多乡镇学校连地理教研组都没有,更不谈开展教研活动。即使有的学校有,教研活动也不正常,许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了。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地理教师队伍,专门成立地理教研组,在教师队伍中要有骨干教师带领,要开展传、帮、带,互相学习提高,才能根本扭转这种局面。
在教学方法上,有些课堂上有不负责任的老师上课甚至让学生自习,任由学生;有的教师还是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有的教师让学生在书本上画出认为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不善于提问,学生答不出就不断埋怨;有的教师缺乏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一幅地理图表,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相互联系、因果关系、现象等,可以代替教师的大量语言,有助于教师口头讲述,达到简明、醒目、具体形象的特色,还便于记忆。但现在许多地理教师不具备这种基本能力。
乡村初中现代化教育设备相对落后,有些教师在电教方面孤陋寡闻,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演示、制作课件的水平。部分教师虽然经培训学会了一定的操作方法,但由于不常用,时间一长,便望“机”兴叹。所以课堂中大多还是老办法来教学。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中学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严重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说,教学方法的不当是乡村地理教育质量低下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4.教学设备短缺,教辅资料空无
学校历来是一个穷的单位,近年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教育经费仍然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乡村中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图书室、实验室,教师备课时手头上只有课本和教参,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能不大打折扣了。即使有一些地图、挂图,也是不能跟上时局的变化。象我校的一张中国政区图,香港和澳门都还在外国人的手里呢!
有些乡村初中只有教材,缺少配套的辅助材料,连教师的参考书都没有。地理学科成了“无课标,无教参,无练习”的“三无”学科。虽然“课程标准”规定有“乡土”地理教材的有关要求,但能够真正实施的并不是很多,以至于“标准”中对“乡土”地理的要求,形同虚设。这样缺乏对乡土地理的理解,将来如何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家乡呢?
5.学生素质低下,课标要求超高
关键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现状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29-04
湖南省2009年启动了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湘南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承担了郴州地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工作,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采用脱产集中学习与医院实习各一年的教学形式。本文对我校承办的乡村医生中专班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探讨出适合于中专层次的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的培养方案,对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的教学与管理提出有创造性、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为全面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学员基本情况
根据卫生部的文件精神,经过市卫生部门的筛选与资格认定,郴州地区目前仍有1512名乡村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学历教育,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他们中男女性别比为1.634:1(男性938人,女性574人),平均年龄42.38岁,男性学员平均年龄为43.40岁,女性学员平均年龄为40.71岁。学员入学前的学历绝大多数是中专、高中或初中,也有少数的本科生、专科生(大学的专业为非医卫类专业),还有一部分的学徒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学历层次构成分类统计见表1。
(二)师资基本情况
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所有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都由学院提供,与全日制本科生共享,任课教师均为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人员,配备有班主任,教学师资与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无差异。
(三)教学基本情况
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习形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一年和医院实习一年的形式,开设的课程有19门必修课程、2门选修课。学员课程成绩采用考勤: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1:2:7的比例核定,每学期选择1—2门考试课由全省组织统考,统一组织命题、考务和阅卷。其他教学课程由各教学培养单位负责组织考试考核。
二、我校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风问题
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学员的总体入学水准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学风和纪律与普通中专生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体身份的特殊性。所有的学员均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农村居民占多数,相当一部分学员认为进行中专学历教育是一种无奈之举,自认为有从业经验,能对付得了农村中的一些常见疾病的防与治,是迫于社会压力和医疗、经济形势,并非自己的愿望,但又时刻保持着一种有一技之长的优越感。二是群体身份的悬殊性。学员之间的年龄差距明显,学历层次差异大,有本科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学员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存在明显的代沟,“文人相轻”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工学矛盾相当突出。所有学员都可以算得上是在医技岗位工作的,且大多数是农村诊所的医务工作者。在远离父母、妻儿的学校生活中,往往不适应,经常不按时到校、到课,缺课现象比较普遍。四是自律能力较低。除了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由于年龄、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学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纪律性较差,上网玩游戏到深夜的现象比较普遍,喝酒抽烟时间和地点比较随意,上酒吧进歌舞厅消磨时光者也不在少数。学习始终没有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教师完全胜任自己本专业的日常教学与科研,但对于一个班级具有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学员杂合体,在教学上一时难以找到适合点: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较,教学课时少,难度要求低,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较深,新技术与新观点难以接受等。因为学历层次、班级学风等原因,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纪律的要求、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多数情况下照搬对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而对乡村医生这样的一个杂合体没有探讨出适合于该群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三)课程设置实用性问题
按照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教学计划,乡村医生班只开设必修课1080学时、限选课72学时,其中:理论课922学时,实验课230学时。对比普通中等卫校的教学计划,乡村医生中专层次的教学计划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其教学课时都相对不足。一方面是学制较短,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直接导致见习课和病案讨论课的大幅削减,教学内容的取舍也难以达到良好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与掌握医学知识这门学科的结构体系,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陡然增加,教与学的双重效果都不能达到相关的要求。
(四)教学与考核的改革问题
对乡村医生中专班的教学方法与考试考核方法,应当采用与普通全日制的大中专学生不同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通常的讲授法激发不了此类学员的学习欲望,考试考核方式也不能局限于只用答卷纸进行闭卷、开卷考试。近几年来,我们组织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开展了讨论式、研究式与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对考试考核的内容、形式等进行改革,增加技能考试内容,加大操作考试比重,分析讨论式试题增多,死记硬背的概念题缩水。然而多数情况下,教与考的改革仍只停留在宣传与发动层面,未能深入到全局,改革的内容与方法、手段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学员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工作经历、因材施教等教改方案与教改手段的实施也还未落到实处。
(五)够用为度的人才培养问题
基于乡村医生班生源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学员的医学基础知识与工作中使用医学知识的要求矛盾比较突出,学员的医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和考试难易程度如果过多地顾及基础较差、工作经验不足的学生,则对那些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提高,难以达到再提高的效果。而教与考的要求与内容过多地侧重于那些医学基础扎实、学历与知识结构相对较好的学生,则对于其他的学员来说,课程教授的要求与内容过高,难以理解与接受,也没有起到广泛适应与提高的作用。如果教学的要求无法在这些学生身上完成与达到,则考试的结果也必将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这就给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了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套用普通大中专学生的标准,只能单独为其定位教学与考核要求、人才标准,要立足实际,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以够用为度作为培养目标,使其“学能则用”,培养效果将会更好。
三、提高乡医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学习兴趣,消除非智力因素影响
非智力因素是一切不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对人的认知过程起着直接制约的作用。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有利于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消除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实,学员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其学习成效或质量,在相当程度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对有特殊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乡村医生中专班学员来说,非智力因素影响尤其突出。一方面,学习兴趣缺乏:学员基本上迫于政策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年的挣钱机会,进行名义上的脱产学习,多数学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时常挂念自己的小诊所或兼职。对此,教学内容必须予以取舍,增加实用性教学,同时注重积极引导,使其能主动地接受教育,积极地参与学习。大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情绪低迷困惑,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焦虑感却较强,同时受情绪影响较大。对此,教师要树立一个明确的态度,从学员的角度着想,多与学员沟通交流,帮助其提高认识,端正学习态度与动机,消除情绪困惑。充分利用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那些最需要提升受教育的期望值,而自身医学基础又较薄弱的一部分学生,要有意识地改善学员的心理影响因素与不利于学习的行为方式,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适当地降低学员们的学习成就期望值与教学、考试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适当调整标准,把好人才和质量的标尺
卫生部早在2000年时就对乡村医生设立了“准入门槛”,规定了乡医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全面提升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卫生部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规定“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职业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同时还提出,“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文件要求从业的乡医既要有专长与技能,又要有国家认可的中专以上的医学教育学历文凭。事实上,乡医们经过短期的教学与培训。不可能成为专业意义上的全科医生,而其从事的工作却与全科医生的工作性质、内容基本等同,是内、外、妇、儿各科整合的综合体系,服务对象广泛,而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乡医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应该是“能医能药、能防能护、能中能西”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
1 能医能药: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应该既能看病诊疗、肌注与静脉滴注,又懂中西医常用药的适应症和配伍禁忌,并合理使用,对当地农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诊断和对症下药,对触电、溺水等危急病人能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农药中毒、甚至蛇伤等症状也能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正确处理。有药理学、病理学和中药学等药物理论与基础知识,对当地的常见中草药有一定的了解,而其他要求有相当医疗水平的工作与任务则不作为其工作内容,只能要求其医疗水平的起点和高度与当地的发展相适应。
2 能防能护:由于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等因素,本地区目前仍有上万的乡村医生服务于农村基层,而乡村诊所的功能较多、任务较重,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负责政府在本村行政区域内的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任务。诊所往往是一人全包,乡医们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打针、给药、伤口消毒清创、常规检查等工作全部承担。虽然乡医还没能达到全科医生所要求的医疗水平,但他们在卫生防疫、疾病传播、医疗保健工作上的任务不轻、责任重大,因此教学上对于知识内容的选取与考试方式、人才观念的理解、教学质量的把握尺度等,均应以“能防能护”作为基本的方向,以适用于农村居民为基本出发点。
3 能中能西:乡村医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应当是中西医基本知识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以西医知识为主体,以传统的中医为辅,构建适合于农村经济条件的医技水平与知识结构。目前,在我校招收的乡村医生中,学历为初中或以下者高达31.49%,他们既没正规地学过西医,也没系统地学过中医,其所有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经验只是师傅的“传帮带”。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广大农村,患者乐于接受能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乡医,希望乡村医生既能开西医处方治疗常见病,又能用中医方剂治疗一些顽疾和慢性病,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医疗效果。这就要求乡村医生在具备“良好”西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懂得中医学中的辨证施治、中药配伍等基本知识。因此教学上应该要求内容更广泛、知识更实用,做到中西医相关知识全部讲授,而医学知识的深度则量体裁衣、适可而止,不求博大精深,但求够用为度。
(三)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在明确乡村医生培养目标和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因人施教。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能够收到“学了就能用”的效果,直接提高学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1 合理编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个体特征进行分班,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早已普遍存在,这在乡医学历教育中也是可行的。合理编班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学员入校前,先按其年龄、学历、学医途径等进行分类排序,然后根据相关信息合理编班,如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编在一个班、高中与中专学历的再按年龄又细分成几个班级、初中及初中学历以下者编在一个班,如果年龄偏大、从业时间较长、学历较低而人数又达到编班的最低要求,这样的群体最好编在一个班。这样既可避免出现个体差异性很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处于同一个教学班的尴尬局面,也有利于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使所教班组的每个人都得到提高,促进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乡医共同进步,同时还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学积极性的提高有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 改革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就是教学计划的确定。乡村医生中专层次的课程必须依据其自身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教学时数,形成适合于乡村医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学课程体系。湖南省目前虽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学制较短、教学时数偏少、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失衡、科目设置有局限性等。从乡村医生自身的需求来看,因为他们的特点不同于接受普通学历教育者,他们必备的、也是其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常见病的防治与急救、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预防、合理用药、卫生法律与农村卫生管理知识等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乡村医生的需求,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考虑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数,增加开设中药学、计算机操作基础等实践教学课程。这样,一方面在促使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在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加强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医德、法规的学习和人文素质、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参加乡村医生执业(助理)考试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为全面推行使用计算机进行沟通与交流“扫盲”。
3 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手段的变化又直接作用于教学方法。传统的“黑板+粉笔”式讲授法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讲得多、板书得也累,学生得到的信息量却不够大。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必须灵活多样,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应该进入课堂教学,教师精选讲授内容,简介一般内容、讲清重点难点、阐明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指导学员结合问题、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将会大为改观。另外,对于乡村医生这个群体进行教学,根据我校多年的教学与培训经验,认为采取问题解决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与培训,教与学的效果也都非常明显。笔者曾撰文充分论述了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提高乡镇医士培训质量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强调了“能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能避免低水平理论课重复,又能强化学员的能力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既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又能刺激学员不断发现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把最新的发现与新的知识落实到工作中去,达到坚持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目的。
(四)有的放矢,强化专项师资建设
我校承担乡村医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基本是担任全日制本科教学的高职称人员,其中还以教授、主任医师或硕士生以上者居多,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均较丰富,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对乡村医生来说却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乡医们本来基础就较薄弱,对书本上的内容一时半会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是教授、主任医师的自家学说成果了。因此,针对乡村医生这样的一个复杂群体,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得有的放矢,优选出适合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最好选派有乡村医生工作、指导或培养经历的教师担纲专业课的教学。同时,教学单位也要组织有关教师下基层,深入乡村与诊所调查研究,让教师放低身份,把握工作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乡医们的工作特点、患者特点、诊治环境与条件等,强化乡村医生师资的专项工作,做到有目标培养、有专人管理、有长远规划、有专项研究,提高高职称教师在乡村医生班教学的适应度,做到使学员学得轻松有收益、教师教得顺畅且快乐,为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实施“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教学;问题;对策
一、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总体来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课教学载体及其评价工具层面的主要问题
其一、新课标思政政治课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两层皮”。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新课标与课堂两层皮现象,部分学校部分教师拿着新课标新教材继续着“一言堂”、“满堂灌”,这警惕我们课程改革还不彻底,新课标有“半流产”的危险。
第二,教材开发与设计喜忧参半。新教材较之于旧教材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现实,但是普遍存地理论性弱化,部分观点老化,知识数量和容量减少等问题。
其三、教学评价工具和体系陈旧单一。考试方式及评价方式的陈旧单一,直接导致以分数为纲的评价制度难以打破,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革新,难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其四、新型教学载体的运用度和普及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一线教学中去,多煤体教学、电子化教材、网上课堂等各种新型教学载体不断涌现。但是相对来讲,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运用新型教学载体方面比较滞后,运用度和普及度不高。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主导层面的主要问题。
其一、政治信仰趋于弱化。思想政治课因其政治色彩的天然禀赋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要 有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素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堡垒,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信仰也开始滑坡。而教师自身的思想滑坡和信仰摇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思想不解放,观念跟不上。新课标对教师尤其是对中老年教师的冲击和挑战是很大的。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其固有的“惯性”,要在短时间内更新换代,难度比较大。部分教师在无法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方式时,往往掉过头来,换汤不换药,以旧的教学方式,旧的教学内容,旧的教学安全来应付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其三、难以做到“又红又专”。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红”,对政治理论和道德水平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理论性和时代感都很强的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他的教学难度往往更大,因此,它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更专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看似枯燥的说教生动化生活化,将看似无用的东西时代化实用化。
3、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层面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不高。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及教师传授方式枯燥单一导致学生往往厌学,而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和未来就业的综合考量,导致学文科的比较少,也减少了学思想政治的学业规模。
另一方面,学生学得更快乐了但学得更不扎实了。新课程倡导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思政课的枯燥单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学生自身注意力转移到趣味性方面以及新教材本身对基础知识要求的降低,导致学生学得更快乐,也学得更不扎实了。
二、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在进入“十二五”的新时期,如何解决好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1、从体制机制上抓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注重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合力。随着新课程的有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份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力度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是,要持续有效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光有眼前的短期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这亟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长效机制。
其一、在资金保障上要建立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投入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材实行免费,但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师资培训、设备配备、开展活动、实践基地建设等资金都没有充分稳定的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其二、在工作格局上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统筹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教育资源,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基地建设等方面挖掘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融入家庭,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三、在绩效考核上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目前,绩效考核正在各经学校实施,学校的绩效考核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份量,探索建立政府、社区、家庭的层级考核评价体系。
2、从主导主体上抓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作为主体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作为主导的教师进行引导才能更为自觉地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的。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对于高中生来讲,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素质极大地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其一、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明确强调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不是在于知识与观点的获取,而是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稳定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
其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打造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政府要综合协调、统筹规划,就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综合配套措施。在教师培训的政策和资金上要向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有所倾斜,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通过持续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课教研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研合作,开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现场型、体验式、观摩型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其三、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借鉴和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合理科学利用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行之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学,电子图书等教学载体,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课程教材上抓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在课程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目前,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的问题是,一方面,在设计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具体实施上还是有偏差。如何让较好的课程设计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开花结果,这是亟需解决的一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不平衡的,往往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效果明显,但是在道德水准、法律意识、心理品质三大要件中,起到的作用不大。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应当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让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共同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
在教材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急剧加快,高中生一方面思想活跃,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另一方面价值取向也开始功利化和多元化。因此,原有的对我国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理论解释需要发展和更新,使我国思想政治课教材真正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广大学生。
结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问题既有同于其他学科的普遍性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问题。在今后具体的探索改革过程中,应当从整个教改体系来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同时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色特点。当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作、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朱定生 构建和谐课堂、飞扬学生个性[期刑论文]-江西教育2005(20)
[2] 刘忠年 构建和谐课堂激活学生思维[期刑论文]-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 夏宁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问题浅谈[期刑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1(2)
[4] 李谋玉 高中政治教育的经验与改革[期刑论文]-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7)
[关键词]农村人口;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日益显现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这一方面为实现全免费的、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对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包括对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的调控。因此,需要充分把握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便对农村教育结构网点分布作切合实际的调整和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和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变动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
(一)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
人口的整体规模、年龄和性别构成及其变动,是决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有可能打破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人口密度小的地方,学校规模往往过小,生均教育投资就高,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浪费,同时也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近而影响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反之,人口密度大,学校规模就大,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十分明显,但规模过大,不利于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和教育信息反馈,也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会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学龄人口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教育规模、教育投资及其配置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所以,学龄人口变化是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只有考虑学龄人口变化的教育发展规划才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
(二)农村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状况
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明显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从2000年到2005年这6年间小学适龄人口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2004年到2005年之间的减幅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的减少。
小学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对城乡学生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把握农村学生减少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城镇的小学生数量变化和农村的小学生数量变化都呈下降趋势,城镇的初中生数量变化和农村的初中生数量变化差别较大,城镇的初中生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农村的初中生数量是先下降后上升,2003年是一个分割的临界点。2000~2005年城镇小学生的减少比例为32.3%,同期农村小学生的相应比例为39.2%。
(三)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如表3所示,从2000年开始,湖北省农村小学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下降,2002年更是达到了3336所之多,仅仅6年之内,农村小学共减少7843所,相当于2000年小学总数的41.5%。虽然农村初中近期尚未受到学龄人口减少的冲击,但可以预计在未来5~10年中,农村初中必然面临学龄人口的影响,及时制订相关政策刻不容缓。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教师分布存在着城乡“贫富不均”的现象。以宜城市近5年为例,全市教职工数每年平均递减上百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证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在与宜城市多名学校校长的座谈及教师访谈中得知,现在农村学校基本上都存在教师人数紧缺的现象,教师的任务很重,通常是一个教师带几个班的课程教学任务或是一个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几乎每个教师都在跨年级、跨学科教学。
相当一部分乡中学,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缺乏专业教师。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都兼职承担多门学科的课程教学,其中有许多课程并不是自己的专业所学,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为明显(参见表4)。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对于“您所在学校最缺乏的教育资源”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由于长期供给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状况。而当前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又带来了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儿童等新问题,要提高农村教育的供给水平,不仅要提高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更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免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二、农村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湖北省农村学龄人口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并且已经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有些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
农村人口及学龄人口变化对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调整有着巨大影响,存在“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农村学龄人口高峰的退出,按照现行的教师编制标准,2007年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在2001年基础上需要减少60%和33.4%。这种状况,将在几年后给农村学校的教师分流问题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缺编。在教师定编过程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一是人员编制过紧,教师缺额大。各地普遍反映存在“编制过紧”问题,导致许多新教师进不来;二是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因编制问题无法补充青年教师。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存在老龄化倾向。据调查了解,越是规模小的学校,教师老龄化越严重;越是偏远的乡镇,教师老龄化越严重。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是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工作创新性不够,主动性不强;二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三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此外,还存在教师流失等现象。
(二)规模“过大”与“过小”并存的矛盾
学校和班级规模过大,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反之,学校规模过小,班额不足,单位办学成本就高,导致规模效益和资源使用率低。小班额主要集中在小学,据调查研究表明,自2000年开始25人以下的班级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25%以上;尽管大班额有所减少,但到2004年超过66人的小学班级数仍占了8.9%,46~65人的班级数量占了近三分之一。大班额问题是目前初中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大多数地方一个班有六、七十人,少数学校有的高达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2000年,湖北省初中班额51人以上的只有29.9%,而2004年66人以上就已经占到53.9%,56~65人的班级也达到23.0%。
通过与2000年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主要是由学龄人口减少后学校布局调整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发挥了学校布局调整后的规模效益,但是这种班级规模结构不够合理,容易造成教师负担过重,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动,直接对城镇现有的教育资源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城镇的问题也对城镇全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为农村适龄人口的变动,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城镇(包括农民工子弟),必然要求城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作出调整。
三、对策建议
农村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科学规划,按照“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一是建立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经费、班级规模、专任教师以及固定资产等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对由于农村人口变动可能带来的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要尽早谋划。确保义务教育的质量。
二是坚持公平优先,实现农村和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投入方面,应该制订全国统一的、城乡一致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公用经费投入标准。逐步实现校舍、教学设备与信息技术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同时各地可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一、单向说教的灌输教育方法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往往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我们应当创设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的位置,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地把学生当做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进行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二、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鲜活起来。初中政治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法制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理论分析和结论的阐述,这种偏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引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知识的激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不合理
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不仅脱离了深奥难懂、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难以掌握的怪圈,而且从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区域特色增添了大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图表、图片、故事、名人名言、社会新闻等,可谓是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的融合统一。然而如此内容丰富的教材,却常常因课时太少、内容繁多等原因不能被教师和学生加以合理的应用。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