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工学结合;企业典型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14-03

目前职业教育各项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教学改革究竟应该何去何从?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职业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因材施教,先点后面,不折腾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错位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爱动手,我们就以实践教学促进其理论的提高;有的学生爱学理论,不爱动手,我们就以理论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其动手实践。以学生学会、能力提高为最终评价标准。

折腾,比喻为折断腾空的翅膀,花再多的力气也飞不起来;不折腾,比喻为不飞则已,一飞腾空而起。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折腾,就是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课程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一刀切,套八股文,不顾学生利益,追求无意义、无效率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如有的学校只是把学生拉到企业教室里上课,美其名曰“企业现场教学改革”。又如,一会儿请个专家说这种教学模式好,全校上下“一窝蜂”搞这种教学模式;一会儿又请个专家说那种教学模式妙,全校上下都搞那种教学模式,反反复复、翻来覆去,毫无目标,除了没有必要的损失外,一无所得。不折腾,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集中精力搞教学,一心一意谋教学,实事求是,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为根本,而不是乱出“新花样”、“新点子”,为改革而改革。教学改革,要先点后面,稳步推进,不能一窝蜂、一刀切。

二、不能“空中漫步”,要“落地”、“生根”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只有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才是真正地“落地”。各类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的评比,不只评比纸上的东西,不只看谁方案做得好,不是看谁网站建多好、上传的几节课上多好,要深入学生中间进行调查研究,看学生有无收获,有无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单方面说了算,要由学生、企业、第三方说了算。学生普遍感觉如果一项改革收获不多、很多知识没学到的话,那么改革一定是失败的。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果缺乏国家顶层法制的支撑,就难以由点到面,全面开花,真正地“生根”。如果在国家制度设计上,高职教育只是个大学专科层次,那么无论您如何宣传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中的“劣等教育”,是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无论如何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职业教育,都无济于事。当在国家制度设计上,高职教育有了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时,高职教育作为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才会被人们所接受,高职教育才不会被社会所歧视。再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但因缺乏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企业缺乏积极性,所以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三、要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应以德为先。这里的“德”不仅包括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团队精神、勤奋务实等方面,还包括不能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损公肥私、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行为。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企业中,所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都把人才的“德”作为人才第一位的素质加以强调。他们说,品德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品德是否端正,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发挥出多大的专业水平、能创造多大的业绩,也决定了他在企业中的位置;而能力是第二位的,因为能力可以通过培训体系培养。世界上许多企业都有因为用错一些品德有问题的人而毁灭的教训,以前的英国巴林银行,就因为一个员工挪用了巨额资金而破产。因此,企业宁愿用一个品德过硬、对企业忠诚、有职业操守而能力略低的人才,也不愿冒风险用一个专业才能很高但品德有问题的人。

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更注重培养人的自学能力、悟性、创新精神等。一个人原来的能力大小并不太重要,而他的自学能力、悟性、创新精神则很关键,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会很快被挤出人才的行列。

四、警惕打着“工学结合”的幌子,行

“劳务中介”之实

我国国情与德国不同,德国的“双元制”,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育,企业主要负责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企业工学结合的“学生”已经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为自己培养员工当然是“尽心尽力”,相当于我国的“订单培养”。我国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都不是该企业的正式员工,所以很少有企业愿意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愿意工学结合的企业不可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是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让学生从事的是经过简单地培训即能上岗的简单劳动,学生在这类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学不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唯一能学到的是体验工作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干的是农民工都会干的活,做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基本没有关系,如有些学生下工厂天天就是拧螺丝。即使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愿意进行工学结合,由于它需要的人比较少,也不可能整班制接受学生,从而给以班级为载体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学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期间,学生向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在工学结合中起了什么作用?难道只是起到联系愿意进行工学结合企业,做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安心在工学结合企业工作这样的作用?如果真是这样,学校不就成了中介?学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期间,学生向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却不承担教学工作,“收钱不上课”,指望和依靠企业进行培养、教育;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生产产品是企业的主业,教学和为社会培养人才不是企业的任务。企业愿意工学结合,看重的是学生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企业把工学结合学生当正式员工使用,不用给学生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可以不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学生的工资,有的学生工资只是正式员工工资一半,有的每月只发给学生300 — 400元的生活费。个别学校甚至从企业发给学生的生活费中提取所谓的“管理费”。这种“工学结合”模式,虽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但亏的是学生,损坏的是学校的声誉。

五、要着力基于企业典型任务进行

高职课程和教学装备开发

“工学结合”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设备、技术、师资),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一般不是面向某一个企业的“订单培养”、岗前培训,而是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学生学的是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仅靠与一个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加之该企业的产品、工艺和岗位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但是,学校同时与行业内不同类型、不同生产工艺的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也是不现实的。此外由于企业的工艺和装置具有专用性和复杂性,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工学结合”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在基于企业典型任务进行高职课程和教学装备开发上下功夫。

职业技术教育装备和生产工艺,既要来源于企业,符合企业规范和标准,又要高于企业;既要以职业技能活动为导向,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需要对职业典型任务进行浓缩、集合、提炼和处理,对企业真实设备进行控制功能提炼、典型应用集中、趣味化等系统化教学处理,才能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训练。

六、职业教育教学教材建设,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兴趣”和“任务”双轮驱动

当前,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是,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化教材,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效果将事倍功半。目前,一些所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化教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章”称作“项目”,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称作“任务”,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下面的内容称作“教学情境”;二是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章”称作“学习情境”,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学习目标”称作“情境描述”,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称作“任务”,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下面的内容称作“活动”。这两种模式的“项目化教材”与传统学科型教材相比,换汤不换药,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内容上未做任何更改,不是真正的项目化教材,不能满足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项目化教材的编写要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只有学生有了强烈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即便是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也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必将事倍功半。

同时,许多学生单凭兴趣往往难以坚持下来,一遇到困难,就把“它”作为额外的负担,就想放弃,容易半途而废,中途夭折。因此,还需把“它”作为任务,以完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将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焦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装备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内涵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62-02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职业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最直接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职业院校直接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岗位的检验,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可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一、充分认识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原来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课程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内涵建设上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够适应,高质量、高效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多,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亟待深化改革。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办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

二、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1.服务企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课程改革应体现职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反映企业的主要工作实践。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内容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要和市场接轨,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社会性和市场性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来,改变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毕业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我市太和职校针对市场需求开办的幼师专业和机械加工和焊接专业在市场上就业率达到100%。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新专业的开设要根据社会急需,大胆尝试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如:计算机操作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电子电工专业及市场营销专业和物业与保安专业、保险业务专业、宾馆服务专业等。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缓解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解决好技术工人断层现象。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需求,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的显著特征,职业教育的教学涵盖课堂与“车间”两个主要的教学场所。所以必须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要研究与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决不能重知识、重理论而轻视了职业技能训练。要对着机器讲原理,对着产品讲技术。例如讲计算机的构造及组装,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实训室,每人一台微机,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微机拆开,把硬件卸下,然后再组装起来,并能正常使用。这样的课,学生肯定认真去做,技能是练出来的,学生必须经常上岗实训、顶岗实习,我们要在教学中实行“做中学”。同时在操作训练中,要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可以利用实习设备、工具、材料、元件为教具,直观形象地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解演示、训练要穿行,教师要及时纠正指导,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还要进行真实的岗位实习,接受职业训导,从而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适应社会需求的匹配性接口。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还要及时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衔接,使理论教学与技能指导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三、创新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评价,不同理念有不同教学评价方式与体系。当代职业教育对教学评价提出新的要求,教学中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以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出发,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标准,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学生一定要依照企业的需求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人格品性,因此,评价标准一定要淡化所谓的知识量、成绩等,要突出学生的多元能力和素养。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要多元化,要有发展性。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目标评价、条件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评价方法可以自我评价、互动评价、校企共评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要融入企业元素。当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评价要实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我们的评价要注重对教师、学生的多元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除了要对教师、学生的已有表现进行评价外,还要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潜能、发展方向进行评价。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性,要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功能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定期举办技能竞赛,使之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这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举办全国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技能培养起到引领作用。技能大赛是教学成效的检验和展示。技能大赛是考试场,通过竞赛项目可以检查职业院校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否突出了职教特色,是否重视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把握了企业的新技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是对学的过程到教的过程、从学校到企业的全方位检阅。技能大赛是展示台,参赛选手通过个人的形象和整体的风采,构成“能工巧匠职教人”的魅力符号,显示技术、技能和技巧,显露真活儿、细活儿和绝活儿,展示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果。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全国性、大规模、有特色、高水平的比赛宗旨,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反映了职业教育“导向就业、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改革方向。职业技能大赛意义重大而深远,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推动高技能人才又好又快成长是其最根本的目的。我市通过大赛彰显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同时通过大赛激发企业慧眼识真才,激发学校培养“信得过、挑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重普轻职”、“重学轻工”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我市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色就是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到达某一岗位群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办学要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研究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锐意改革,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永远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航服务;职业教学;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与发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主题。一方面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国政府在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我国职业院校掀起了教育教学改革热潮,包括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等等。本文就当前民航服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出几点意见,以期对民航服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以启示。

一、明确教学的目标,从根本上转换教育观念。

目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里已经明确指出,一定要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现在很多学生对于民航服务这门学科还有许多不足的认识,这种思想影响着一些学生,当他们抱着这种态度上课的时候,很多课程内容就很难继续下去。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当不但没有兴趣还觉得学了没有用的时候,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根本没有办法调动得起来,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要先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民航服务专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开设民航服务课程时,应该先给学生上一堂专业课程学习动员的课。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差些,所以与其想着让他们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才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不如我们先推他们一把,纠正一般人对这些专业课的误解,让他们意识到课程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只有他们真正正视了,学习的主动性才会高一些。上课时候有兴趣,接受内容就更容易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充实课程内容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能像数学里的公式一样是恒久的,也不会像艺术课那样充满了想象和绚丽。我们的叫课堂内容要立足于企业的,立足于生产。这就需要我们的民航服务专业教师不仅要学习课本里的内容,还要学习企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与此相关的行业知识也要有个大概的了解。因此就充实课程内容方面做以下2点分析。

1、从整体上来讲,就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创新”活动,授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大纲,知识点、教学目的等,灵活运用、生动、有趣味的教学。当然这就必须得加强教师的管理以及培训。对授课教师采用学生评教、教务查评教、教学督导听课评教等方式督促教师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中更加积极、努力、认真;同时加强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荣誉、资金、升职等方面的奖励等,从而全面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增加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知识素养,使之应用于课堂,使课堂焕然一新。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靠授课教师去完成,所以在教师的培养上决不能吝啬。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才能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2、从细节上来看,就是对课堂的多元化设计。对于当代的职业大专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老师需在课堂设计时进行创新改革。如拓展创新教学时空,在教学时间上,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在空间上,由课堂延伸到大自然。在形体训练课,礼仪综合实训课中,老师们不再拘泥于室内教学,广场、路边、花园、密林等等都成了教学场地,还为校园内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耐受力。

三、让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要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既要有充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也要有很好的工作技能。在课堂上,我们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培训。民航服务行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服务行业,它对服务的标准越来越具体。每一步的实践都要好好做,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做好。民航服务行业是要直接面对顾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和服务态度,基本的礼仪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所以要把每一点都尽量做好。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社会需求。比如说,在进行基本素质的简单礼仪实训中,需要塑造衣着得体、形象气质佳、热情、和气、诚恳、耐心、礼貌、大方得体、善于沟通的个人形象,教师本身做好这些,在做示范的时候就能为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参照模板,学生实训起来就更加容易。另外在实训课中,老师们可以改变以课本为媒介,以单一讲解、角色扮演为手段的教学方式,采用“一对一轮流、个性化岗位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地面服务实训课中部分同学轮流扮演问询员、票务员、安全检查员、值机员、乘务员等身份的民航员工,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扮演不同的旅客来考验民航员工的心理素质、专业能力、沟通应急能力。同学们根据原本的性格特点扮演不同旅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一个岗位进行指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对一”的岗位化教学。同时让学生真正能把知识转换成全方位的技能。

为提高学生的形象气质、增强民航服务能力、技术操作能力。还应采取多元整合,动态优化专业课程,如形体训练、礼仪实训、客舱服务与应急处置训练等类似的课程进行内容的整合,让其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链条,同时课程之间环环相扣,资源共享,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后,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专业课程特色,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同学们最专业的指导和全方位的打造,即发挥了教师的潜能,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满足了用人单位的个性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创新活动,需要学校的战略上的高度规划、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资金的保障、加强教师的管理、培训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多管齐下,才能全面提高民航服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为中国民航业培养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能、高尖端人才。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一)课堂没有创新在服务礼仪的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较少,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日益发达的服务行业,创新意识不仅只是企业老板的责任,要从源头抓起,从服务礼仪学习的源头抓起。学校要做好这项教育教学工作,增加课堂学习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服务业的现状。

(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较少

学校在进行理论教育时,缺乏实践的机会是高校普遍都存在的问题。服务业要求员工的实践性很强,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及时解决,从而对企业造成损害。有些学校不能为学生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造成学生的滞留现象,不能在实习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能很好地将服务礼仪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服务礼仪教育教学的改革模式

(一)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即使是最好的学校也不一定满足学生所有的要求,教会学生所有的选择。教师的角色正在从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素质教育与服务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相通的地方,服务礼仪课应该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关注课本到关注时代的发展,从学习礼仪到学会做人。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具备鲜明的时代责任感,力争做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的教学精神。将课堂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中追求无限的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边学边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参观、联欢、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的活动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礼仪知识的理论应用,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的礼仪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礼仪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言行教导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影响,身教胜于言传,老师在从事礼仪服务的教学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仪态仪表。要以严谨的治学方式、爱岗敬业的态度、高尚的道德规范,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来约束自己。作为一名服务礼仪职业教育的老师一定要把礼仪的美丽、心灵的美丽与自身的魅力和谐统一作为自我形象塑造的目标,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丰富就业服务手段和内容

提高学校的就业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水平,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服务渠道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大力推进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的引入企业优秀文化,使学生与企业完成融洽的结合,做到零试用期。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健全学生毕业就业指导网络系统,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水平。

(五)老师要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服务礼仪培训方法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