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师 知识结构 能力素质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通过规范的动作技术的传授,促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中学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精神。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意识观念,明确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位中学体育教师都一定要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知识理论的学习,向知识结构合理并具备较高能力的“智能型”过渡。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学校体育要注重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提高自我健身的能力。本文主要对中学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进行了分析。

一、中学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教育学科理论

分为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教育理论包括高等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体育学科理论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中学体育教师若缺乏这类知识,要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是有困难的。

2.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精细研究,做到“术业有专攻”,形成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深”。(3)应用科学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3.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中学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4.多媒体知识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教师指导动作,能使学生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老师都必备的能力之一。

二、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

所谓能力素质,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素质属性。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

1.教学能力

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

3.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学生营造自觉地、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4.训练能力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包括:科学选材的能力,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的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5.思想教育能力

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的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等。

6.保健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与技能评价的能力,医务监督的能力,一般运动创伤和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等等。

教学能力是核心,身体锻炼能力是重点,训练能力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科研能力是体育本质与规律的重要环节,保健能力是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可红,李建设.体育进步与发展的社会生态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0,(01).

[2]常乃军,张崇康.论现代体育与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0,(Z1).

[3]张翠苹,张宏伟.我国竞技体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4).

[4]孔文清,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素质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5]林向阳.我国区域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6]董静梅,付晓.现代体育与科技发展的互动作用[J].甘肃高师学报,2003,(05).

[7]吴晓强.21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01).

[8]代玉梅.试论大众传媒与体育可持续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2篇

“历史学的基础就是诠释学”。②关键是,欲让学生解释历史,需有丰富的历史内容,让学生面对充盈的历史现象走进历史对象,从历史对象的神入中获得自我的生命化体验、理解与认识,正如狄尔泰论述的,体验并不仅仅是对某个事物的当下的直接经历,体验包含着对于这种对象的记忆,以及与这种对象有关的未来的希望与愿望,就此而言,一切体验都具有“存在于现在”的特征。③历史教学应提供丰富的历史具象性内容,通过微观的历史细节,营造出逼真的历史情境。否则,历史解释就是简单化、空洞化,这样的历史学习就会索然寡味,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美妙的历史体验,生长出品格的力量。这一点恐怕是当今历史教学不尽人意的根源。

再者,学生即使面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还需要进行历史想象,关注历史的复杂性,在与历史对话中进行批判创新。因而,历史解释需要人们摈弃概略性和普遍性的解释模式,让学生面对丰富的历史现象,感悟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从中体悟到历史人物的心灵世界与情操。没有人物的历史,历史就会冷漠无序,学生走入无对象的世界就会孤独与茫然,陷入无意义感的荒漠中。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写道:“地形特征、工具和机器,似乎是最正式的文献,似乎是与其缔造者完全脱离的制度,而在所有这些东西背后的是人类。历史学所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①

1983年,法国第三代年鉴派史家弗雷发表了《超越年鉴派》一文,否定了从费弗尔、布洛赫开始的忽视人的总体史研究,提出史学应转而恢复行动者的决策自由、能动性及历史情境的开放性,回归对政治史、事件和人类能动性的研究,倡导研究“绝对自由和富于创造性的个人”。②历史教学应旗帜鲜明地实施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教学,其教学价值有:

1.丰满历史人物形象,发挥人格激励作用

历史教学要把历史人物凸显出来,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围绕历史人物呈现出相关内容,让历史斑斓多彩起来,让历史人物丰满起来,从中透视历史人物背后的复杂背景与社会矛盾,察觉出历史人物活动所受限制与能动选择,从夹缝中透视出历史人物的生存方式与独特个性。如果历史人物不能鲜活起来,历史人物就成为僵尸,学生无法从历史创造者的复杂思想与情感中揭示出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来,因为历史本身不会说话。

恩格斯指出:“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③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熏陶,优化自我的人生态度,获得价值认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正如加涅所说,“建立和改变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和广泛使用是‘榜样作用’”。④

2.“灵动”历史人物,丰富历史解释的意义与价值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人物的情感、智慧、行动等方面的历史素材,给学生历史解释以广阔的空间和开放的视角,让学生既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外部活动,发现历史的关联性意义与价值,也要深入历史人物内部看历史,发现复杂的思想斗争,饱满的历史情感,只有内外兼顾,才会深深震撼人的心灵。

围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教学,需要发挥心态史学的价值,积极诠释历史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人生意义。心态史研究把影响历史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使当代人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获得一种鲜活的历史感。

解释历史人物的活动,还需注重微观史学的作用。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微观史学研究,反映出史学理论与方法发展的某些新趋势,“以个体化、事件性、区域性、叙事化为表征的微观历史写作展现出抵制简单真理与解构宏大叙事的创新力”,“微观史学希图发挥出融合社会史与文化史不同方法的潜能,超越其间的隔阂与单一视角的局限,对历史活动进行文化意义、深层结构、长时段、全球性以及多重视觉的综合分析”。⑤历史教学应通过解释历史人物的鲜活事实,观察历史人物的影响和历史流变,获得历史意义,甚至可以发掘历史人物的戏剧性事件,发现历史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关注历史非线性,让历史教学富有立体感与真实感。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指出,如果历史研究“否认人们追求超越物质利益的求知欲望,无疑会使人性发生不可思议的扭曲”。⑥他明确强调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利益。只有基于人物活动的历史解释,才会给人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因为不同的人对历史的影响是有殊异的,基于此人的历史解释才会启人心智,感人肺腑。

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应不同于常法,方能有效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文以汉朝内容为例谈谈怎样实施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关注不同的“人”

基于人的分类可以有三种:一是单个人。一人一世界,从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去解释行动者的轨迹,透视其情理交织下的历史行为与情感信念,从中窥视历史的面貌。在审视单个人的时候,既要看一个普通人的平常遭遇,也要关注“关键人”的历史行动。既要看一个人的独特行动,也要将其放在社会背景中透视出社会性现象与因素,以形成复杂的历史解释,可以尽其所能的叙述、解释历史的面貌,发挥以点带面、见微知著的解释功效。正如金兹伯格自陈到:“大量的传记研究已表明,在一个本身缺乏重要性并因此而具有代表性的不起眼的个体身上,仍然有可能像在微观世界中那样,追踪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个社会阶层的特性”。①当然,对于单个人物的历史解释,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应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背景中进历史“同情性理解”。

二是“类”人(复数人)。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关注历史人物,还应关注某类人发生的历史故事,按照不同的划分,可以观察诸多种类人的历史事件,例如,按性别可以关注女性;按社会地位,可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底层的声音,中国古代还可以关注士族这一特殊阶层;按职业可以关注农民、商人、工人、传教士等,在新航路开辟时,可以关注水手及其探险家的意识与活动,在中国古代可以关注士人与乡绅等;还可以进一步关注某一地域某类人的历史殊相。某类人常常处于社会的特殊地位,有些还左右着历史的命运。

三是民族。民族是更大的“类”人,一个民族常常有自己的集体记忆、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关注民族就是应将历史置于文化背景中加以解释,透视出民族行动的发展趋势与文化特色。

关注人的行动,既要看个人的历史活动,也要看大众的历史作用,让个体与集体相互交织,形成历史的意义之网,这样的历史解释才会具有穿透力。例如,在教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时,要理解汉儒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就可以补充下面材料1内容,领会“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民俗、社会文化、上层争斗的深远影响,从中折射出两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汉武帝的出场,也让相关内容跃然纸上。

材料1: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巫风炽盛的时期。汉代皇帝中崇信巫术者甚多。汉高祖刘邦建国伊始,就设立了完善的巫官体系,长安、梁、晋、秦、荆都设有巫职。文帝刘恒在离代入都继承汉位时,占卜得“大横”吉兆才决意前行。文帝召贾谊,问鬼神之本。武帝“尤敬鬼神之祀”。王莽更是笃信巫术,如射刘画像,威斗厌兵。东汉光武帝刘秀好图谶纬之学,也助长了巫风。两汉时期巫术在皇廷贵族中的广泛运用致使巫蛊事件很多,而且影响深刻,波及面非常广。汉武帝时,陈皇后令楚服等人“巫蛊祠祭祝诅”卫子夫,事发被废。丞相公孙贺与其子公孙敬声被朱安世诬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皆死。而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更是对两汉中期的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武帝晚年,命佞臣江充率胡巫在宫中滥挖,寻找诅咒木偶,在太子宫中掘出。太子和皇后情急杀了江充,武帝以太子谋反为名,兴兵讨伐,太子兵败自杀。事毕因此而死者多达数万人之众。之后的巫蛊事件也是不胜枚举,武帝丞相刘屈麓、汉成帝许皇后、东汉和帝阴皇后、广陵厉王刘青、东平炀王刘云、东汉广陵思王刘荆等都是涉及巫蛊获罪,每次事件都广涉众人,或杀,或流放, 或免官归田。两汉的民间也是祀泛滥,巫风盛行。

――摘编自柯昊《两汉巫风与关陇古史

传说的神化》②

2.注重历史人物的行动境遇

关注人物行动境遇除了注重时代背景外,尤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揭示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透视历史的殊异

在解释人物行为时,不应简单地就人说人,而应关注人物身处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人物行为完全出现此左彼右,厚此薄彼,甚至是摇摆不定的情形,置于这样的背景中去解释发生的事情,历史解释才更贴近真实,更具复杂多变性,也才利于学生进行批判创新思维,也会让学生置身体悟历史中滋养心灵,铸就人格。具体说来,一是通过透视复杂的社会关系,将人物行动置于历史场景中,发现人物的面相,形成历史人物“活”的思想的历史现场。二是从社会资本角度解释历史活动。

例如,如何认识汉朝察举制,察举制有诸多积极作用,但如果从选官制度进一步审视汉武帝的用官制度,那就更具多面性,材料2就说明了这一点,汉武帝所用之人是有复杂的背景关系的,如果我们绘制出人物关系网络图,就可以看出李广缺少特殊背景,社会资本有限,即使能力出众,还是缺少用武之地,也可看出汉武帝用人的思路与缺陷。学生面对这些人物活动及事件,自然会产生对相关人物不同命运的嗟叹,并对一些历史人物深表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人物命运的深思,即使是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其用人也难以摆脱当时的社会境遇。这样解释历史,学生就可以更为充实地认识历史,而且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历史的鲜活与灵动。

材料2:《史记》言卫青仅以和柔自媚于上。霍去病则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大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事多类此。此等人可以为将乎?较之李广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者何如?……天子尝欲教去病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此去病不学无术之明征,亦汉武以三军之众,轻受诸不知兵法之将之铁证。……乃汉武之所任者,始则卫、霍,后则李广利也。以淑房之亲,加诸功臣宿将之上,不亦令战士短气矣乎?(卫青父郑季,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冒卫氏。卫媪长女君孺,为太仆公孙贺妻。次女少儿,先与霍仲孺通,生去病。后为詹事陈掌妻。次女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武帝,元朔元年,有男,立为皇后。……广利,李夫人兄。)――吕思勉《秦汉史》①

第二,关注历史的理性与非理性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皮亚杰 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观点 中学语文教学 启示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标准。最近,看了《皮亚杰教育论著》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尤其是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认知发展论观点,使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一、学习理论

皮亚杰在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观。他认为以往对学校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经典的看法是,学习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图式上的,我认为这一图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完全地解释认知学习。”他认为学习不是先有刺激后又反应,而是先有反应后又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联系。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地,强调主体的自身活动。

皮亚杰提倡活动学习和活动教学。他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主体的操作活动,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外部实物操作,还包括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起源于活动,从个体的发展来说,认知的最初发生也是从动作开始的,活动使儿童的认知得以发展,他把活动看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连接点。从这一观点出发,皮亚杰认为活动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共同活动使智力得到发展。另外,皮亚杰还重视游戏活动在认知和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把游戏看做是“对有机体身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还把它作为一种使“同化与顺应之间日益不断地综合以达到完全适应”的工具。

皮亚杰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他提出主动自发的学习,“在求知过程中,主体是主动的,”“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要求儿童愿意做他所做的事情;他们应该主动,并不要求他们应该被动。”同时还强调兴趣、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借助于个人的需要与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活动。”认为兴趣是同化作用的动力因素。

二、启示

(1)重新考虑注入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虽然注入式教学法在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注入式教学,即教学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而不管儿童是否愿意或有能力接受,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个体在接受新的刺激物时,往往将其与已有的图式结构进行比较,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度越高,那么学生接受新刺激物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去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将严重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

(2)重视游戏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时候觉得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不良习惯,使课堂处于无组织状态。其实不然,正如皮亚杰指出,“游戏是对有机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从感知运动的练习与符号这两种主要的形式看来,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活动是有其必然的持续性而且按照自我的需要改变着现实……”通过游戏活动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学生来说枯燥冗杂的学习中,同时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有重大作用的。

(3)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皮亚杰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这四个阶段是连续性和有次序性的,并且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阶段性特点,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都不可避免的经历这几个阶段。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时关注学生从前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之间的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过程同样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到繁的次序,针对不同的智力发展阶段而施以相应的教育。正如小学的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入中学阶段,课程标准更多地是要求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4)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忙于传授新知识,这种近乎“灌输”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个体的图式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认知结构得到改变。因此,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学习,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只能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在保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指导,那种“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更应该学好新课改理论核心,改变传统性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环境当中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同时教师做好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卢F译,皮亚杰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皮亚杰著,傅统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

[3]梅祖培等译,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三卷)[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

[4]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4篇

经过初步论证,从1995年3月,我们在幼儿园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4月,经过重庆市教科所专家组论证,“珠心算”实验正式立题,于1999年1月通过市教科所专家组评审结题。在巴南区内进一步推广实验。

一、 基 本 做 法

(一) 统一认识,摆正“珠心算”实验的位置

“珠心算”课进入幼儿园,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实验无先例,无教材,教师无所遵从,存在畏难思想。其次,有的教师认为该课不统考,无检测标准,上课比较随意,随便调课,甚至有时不上。1996年夏,学校成立了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后,首先抓了理论的学习和研讨,搜集有关珠心算的信息,统一对实验的认识。不仅把该实验看作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对小学“三算”的深化,更是把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以上认识,课题组组织了3次课题研讨,请了区、市教科所教研员及专家、领导一起研讨,对实验有了一致的看法。并召开了家长会,通过学生心算表演、教师介绍,使家长了解实验。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①珠心算教学组织形式上接近小学数学教学,但不能照搬,应满足幼儿特点。②教学内容应以珠算心算为主,按珠心算的内容特点编排教材,并不涉及小学笔算内容。③教学目标上重点是发展儿童智力,应面向全体儿童,激发儿童兴趣,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建立珠像,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④更多的关注非智力因素和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 抓好管理,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把课题实验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管理。通过抓管理,不断研究解决实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行“珠心算”实验,教师是最重要的环节。学校从实际出发,从现有教师中挑选了比较合远的人员担任实验工作。并加紧对教师的培训,学校主要采取:①抓学习。让实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珠心算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作好学习笔记,定期交学校领导检查。学校还让实验教师学习创造教育实验经验,要求教师要有改革思想和创新意识,不仅着眼于计算能力提高,更应强调非智力因素发展,在幼小衔接上探索新的路子。②给条件。让实验教师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先后让实验教师到武汉、北京、深圳进行珠心算的教学活动。工作中学校尽力开绿灯,解决好相关问题,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③压担子。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带头的课题组,严格按实验方案检查。实验中对新教师采用了“师徒帮学”,让骨干教师多次接受市内各区、县教师的观摩,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

2、规范教学内容。

实验没有教材,为了解决实验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区教研员的帮助下,经过反复研究、修改,花了二年多的时间,三次修订,编写出版了《幼儿珠心算》教材一本。受到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也规范了教学内容,便于学校检查。

3、保证教学时间。

实验初,每天早上8:00至8:30进行一节课。由于幼儿自理能力差,经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全部按时到校。教师有时也因教研活动调课,影响了教学时间,后来我们把珠心算课安排在幼儿计算课时进行,每天上一节,这样纳入课表,严肃规范,学生齐了,更重视了,也便于督促检查,保证了教学时间。

4、抓好考查评估,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珠心算”实验进一步规范化,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首的考核小组,定时检查评估,主要采用“二看”“三听”的方式,即看教师资料、计划、总结、教案、论文等,看学生珠心算技能;听教师介绍实验情况,听课堂教学,听家长、学生、科任教师意见。通过考核,对教师进行评比,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积极性。

5、建立资料档案。

实验中有许多资料需要收集,如教材的编写稿、幼儿实验前测等测查资料、分析资料、计划总结资料、重点课研究资料、会议记录及照片、录像等,为此,我们设专门人员收集资料,把资料分类整理成14个卷宗。结题时,齐备的材料得到专家们一致好评。

(三) 加强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珠心算”实验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课的质量。如何搞好珠心算课,向课堂要质量,为此,我们重点研究了三个问题。

1、 珠心算课的基本特征。幼儿有其年龄特征,幼儿园珠心算课也有其相应特点。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后在96-98级中多次听课,然后分析、讨论、归纳,通过反复研究,对珠心算课特征达成以下共识:①珠心算课要体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必须坚持兴趣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即培养儿童兴趣要发挥儿童主体作用,通过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注意设置情境激趣、教师示范要到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②珠心算课是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案设计、课堂引导上。应以学生为主,形成开放式、互动式的全新课堂模式。③珠心算课是以练为主的课。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空间,并注意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指导练、同方对练、找对手练、游戏练、分组练…

2、 珠心算课的基本课型。经过广泛的实践和交流、研讨,我们把珠心算课大体分为四类:①新授型。即以传授新知为主;②技能训练型。主要以练习为主,如指法练习,教师出题目、说要求,检查指法掌握情况,让儿园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技巧;③游戏型。游戏是幼儿课堂中不可少的形式,教学中以游戏为主线,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提高儿童兴趣,又培养了儿童运用知识的能力。④竞赛型。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以后,定期上一堂争夺“珠算大王”、“心算大王”的比赛课,会使他们兴趣盎然,更好的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3、 珠心算课的基本结构。珠心算课以练为主,而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显然无法集中30分钟。通过反复研究、听课、实践,我们把一堂课一般分作三段,即两节小课和课间游戏过渡的形式。第一段一般进行新授或实际拨珠,第三段进行珠心算,中间一个数学游戏相连接。这样改革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实验效果

实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一) 儿童智力情况

1、 儿童珠心算技能情况。

从指法测查(表1)、拨珠频率测查(表2)及珠算、心算测查(表3)看。幼儿指法规范、拨珠迅速、计算准确、珠像较牢固,完全达到了实验目标,为解决小学“三算结合”大面积珠像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表1:

拇指

食指

中指

联拨

样本

50

50

50

50

平均分

96.6

96.4

94.8

92.5

优秀率

96%

96%

98%

88%

及格率

100%

100%

100%

98%

表2:

1

2

3

4

5

6

7

8

9

样 本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及 格 率

100%

100%

98%

96%

100%

94%

90%

98%

96%

频率(字/秒)

4.1

3.7

2.9

2.8

3.6

2.5

2.8

2.4

2.4

平均 频率

3字/秒

表3:

珠算

心算

样本

50

50

平均分

96.4

96.1

优秀率

98%

92%

及格率

100%

100%

2、 从儿童思维能力测查(表4)看,通过实验的儿童思维速度和准确率明显占优。儿童思维灵活,创造性更超过了平行班。(表4)97.1和97.2测查题中有二题计算和超过100(均未学),但实验班有93%得分,对照班则只有23%得分,实验班学生还能算出更大数量的题目,发现自然数连加简便算法。

表4:

样本

总分

平均分

S

T

P

实验班97.1

30

2270

75.7

8.45

3.31

P

平行班97.2

30

1742.5

58.1

12.02

实验班幼大1

47

4612.5

98.2

2.50

2.74

P

平验班幼大2

38

3650

96

4.75

3、 从幼儿记忆力测查(表5)看,实验班儿童的单位时间记忆量是平行班的2.14倍(测单位时间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表5:

项目

班级

样本

记忆量

平均值

S

T

P

98级1实验班

30

518

17.3

3.82

3.4379

P

98级5平行班

30

243

8.1

2.34

4、 其他方面情况。从实验教学看,本实验利于儿童注意力培养,不少儿童学习珠心算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表6),回家能坚持练习,有了较好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且有意注意时间明显延长。儿童在做“火柴棍”游戏(移算式,摆图形等)表现出观察力、想象力有较大提高。

表6:

项目

班级

样本

非常有兴趣

比较有兴趣

没有兴趣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97级实验班

47

43

91.5

3

6.4

1

2.1

98级实验班

46

42

91.4

2

4.3

2

4.3

(二) 特长生情况

通过实验的儿童中涌现出一些计算超常儿童。6岁幼儿能在几秒内心算出10个三位数的加减法。兴趣小组小朋友还能心算多位数乘法。4名6岁的儿童1998年5月31日参加重庆市“奔向21世纪”暨“六一”庆祝会上的表演,以超过计算器和电脑的速度(计算完全正确),受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的报道,重庆青年报、重庆电视台还作了专题采访。经过实验的学生15人次在市以上珠心算比赛中获奖。在1998年全国史丰收速算法大赛中一人获二等奖(第九名),其珠算水平达能手一级。实验班在区、市幼儿球操、故事、游戏等比赛中多次获奖。

(三)教研情况

实验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实验中教师们多次为区、市提供研讨现场。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自觉学习了关于幼儿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修改、编写了《幼儿珠心算》教材一本。实验教师在区市论文评选中9人次获一、二等奖,有二人在市赛课中分获一、二等奖,多人评为校、区、市优秀教师,一人1999年评为全国优秀珠算教师,三人成为巴南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本实验还带动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我校2000年成为巴南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巴南区教育科研示范单位。

转贴于 三、 体 会

(一) 珠心算对儿童智能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育的职能,重点在开发智能。而智力是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的综合。珠心算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开发智力。实验证明珠心算在这方面有显著作用。如:听心算10个数加减,首先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否则不能输入信息,老师念得越快,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要集中,学生也必须算得更快,思维力的准确和速度也逐步提高;老师念的位数逐步增加,学生的感知力的范围就越大,速度也逐步加快;计算的数越多,计算数位越宽,对学生记忆力要求也越高。这些训练中,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它指的是思维的速度,是判断一个人智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珠心算教学通过对儿童的培养,使他们计算速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儿童思维敏捷性品质很明显的改善。实践证明:学前儿童稍加训练可达到每秒计算2-4个数字。这是数值计算的训练,但智力活动具有辐射、迁移性,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对其它活动有同样的效应. 在珠心算的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耳、口不仅配合协调,且左右两个半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交替运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儿童双手拨珠,在拨、看、听训练中,要求动作规范、准确、迅速、力度适中,不仅锻炼了手,也达到了心灵手巧,耳聪目明,提高了触觉、视觉、听觉的灵敏度。一个训练不到一年的幼儿可以一眼看清10个数字。儿童观察力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对他们的学习作用是巨大的。在珠心算教学中观察力、注意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是看心算、听心算、拨珠时,都要求准、快,迫使儿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由于儿童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把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儿童注意的对象变为儿童直接行动的对象,使儿童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有力的增强了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实验中观察、统计发现:一般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每次为3分钟,而实验班则是7分钟,有的儿童达15分钟以上。珠心算对儿童注意力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科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人类一切智慧都根源于记忆。实验证明:珠心算学习可以把记忆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而且学习珠心算还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珠心算学习通过大量想珠、心算,使儿童想象力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语言学习中珠心算班学生回答问题更有新意,课堂气氛更活跃。

总之,珠心算学习中,儿童手、眼、耳、口和左右脑同时运用,促使了儿童思维锻炼,加强了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促使儿童整体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二)珠心算利于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慧的心理因素机能可以分成两个系统。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后者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它对智力因素可以起到动力和调节机能,这对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研究认为:人成功的因素中20%归功于智商,而80%归功于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中的关键,即情感智商——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调适情绪、充满希望,具有高度责任感等。戈尔曼研究认为:对于智商,经验或教育对它的作用不大,而对人生至关重要的EQ却完全能从童年学得和提高。

珠心算的学习中,一道自然数连加如:1到36儿童往往要经过几十、几百遍才能又快又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百折不挠的练习,向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们一定厌倦过、想过放弃,但是,通过调适情绪、心中高度责任感激励、促使他们放弃了贪玩的念头,最后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克制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享受,无疑将使他们获得自信,使他们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对儿童意志的一个考验。珠心算要求一快二准,长期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作风,从而培养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培养了持之以恒、刻苦、奋进、追求效率、质量的意识。另外珠心算学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拨算盘使儿童感到新颖有趣,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儿童学龄前能计算一些题目,都能得到别人的赞许,这从感情上激起了他们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建立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正是人成功的80%。而这些品质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计算本身。

珠心算开发右脑作用明显。美国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得者斯佩里研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具有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抽象思维,右脑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具体地说:左脑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计算的能力;右脑具有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的关系处理远胜于右脑。日本的春山藏雄《脑内革命》一书中认为,应重新认识开发应用人的大脑,右脑是祖先脑,左脑是自身脑,右脑存储的信息是左脑的十万倍。

珠心算有三个要素:算珠的表象、算盘的表象、珠像运动表象。训练中视觉、听觉、运动分析器协调活动,把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协调一致,形成珠心算形象思维,随着训练的深入,儿童的珠算技能逐步内化(皮亚杰非常强调内化在“运算”形成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把数的运算变为算珠的操作活动,采取先进行从看算盘到不看算盘,手作摸拟拨珠动作训练来强化视觉表象(盘式图),然后进行看盘想珠训练,强化手的动觉表象,最后进行既不看算盘也不模拟拨珠的训练,即想像心算。而表象的运动(形象思维)是右脑的功能。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体性。右脑把一个图像、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整体来处理。如:把12345+67890相加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译成珠记忆的。因此,数字加减的中间数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下一步计算的。加上右脑思维平行式的特点,思维过程是极为迅速、敏捷的。这有力的促进了右脑的开发。在珠算运算过程中,不断地把数字符号转化为算珠,又把“珠象结果”转化为数字,同时把计算、珠算的法则也转化为珠象运动规律。根据左右脑的分工,右手受左脑支配,左手受右脑支配,因此双手熟练的打算盘,恰是左右脑的交替运转。这些活动都有力的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珠心算在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开发大脑方面有重要作用:珠心算通过儿童大量的动手拨、动口说、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从看盘拨珠、看盘想珠到离盘虚拨、想珠心算的过程,具有形象性(数字转换为图像)、具体性、可操作性(学生易学、易内化)、整体性(把大数转换为一个盘式)等特点,通过数字、图象的转化运算及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的促进了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

现在的中国教育着重于让儿童抽象思维“片面使用左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识之士疾呼“新世纪呼唤右脑革命”。90年1月美国会决议以后10年定为“脑的十年”并且经总统批准成为法律,欧共体制定了“脑计划”,我国李岚清副总理也提出“一定要开发人的大脑潜能”。有人说:“开发大脑的潜能,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我想从脑的革命看珠心算,它无疑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珠心算是数学最好的幼小衔接方式之一

《学习的革命》的原作者认为:“珠算是世界上最好的快速学习方法之一。” 的确,珠算的迁移功能使5、6岁幼儿在一年内学完小学的加减整数计算。它的计算功能、教育益智功能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合理运用。珠心算在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基础上使人系统学习数学的年龄提前1-2年,这无疑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珠心算不仅利于计算,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儿童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这完全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以完全可以说,珠心算是数学最好的幼小衔接方式之一。

(四)“珠心算”实验是“三算结合”的必要补充

实验证实,经过实验的幼儿均能建立牢固的珠像,克服了小学“三算”珠像建立的难点,大面积的提高了教育质量,为进一步深化“三算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组合方式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把人才成熟年龄提前的价值是巨大的。而珠心算为一种新的教育组合方式提供了契机。我们认为,从幼小园开始学习珠心算,小学以珠心算计算方法计算,完全可以把儿童学习计算的时间提前1-2年,而学习效果优于现在组合方式,这是其它计算教学无法相比的。探索一种高效的教育组合方式,这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我们应为此而努力。

(六)正确认识珠心算的计算功能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大纲都认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确,现在在计算领域没有什么比用计算机(计算器)更令人放心,更准确、高效的完成任务。人们日常计算仅限于数目较小的运算,较大数目的计算可以随时找到计算器,我们己完全没有必要让多数学生仅仅为计算技巧而花大量时间学习珠心算。但并不是说,人不需要必备的基本计算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了小学“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每分钟要求完成2-3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每分钟1-2题,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不超过三位数的除法每分钟1-2题…”。因此,可以说因为“计算”而发明的算盘,己经逐渐失去了其“计算”的优势。如果不是其教育益智以及开发大脑功能作用的挖掘,它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综上所述,可见正确认识珠算的计算功能是每个珠心算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绝不能掩耳盗铃。也就是说“珠心算”实验的重点不是计算,而是致力于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验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a) 温寒江:《开发右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b) 沈呈民:《小学数学教育科研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c) 朱希安等:《当代中国珠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版

d) 陈安福等:《教育心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

e) 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

f) 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 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

一、当前美国的教育和人力资源从1913年后,美国的GDP总量、人均GDP水平一直居世界首位(M addison2001)。而90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聚的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人力资本发展水平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其经济的起飞,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和军事强国,而且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能保持“美国第一”,傲视群雄。美国最早普及初等和中等义务教育,美国最早的经济起飞是在南北战争时期,从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义务教育法到1919年亚拉巴马州最后通过义务教育法,其间用了60多年时间,美国基本普及了6-8年义务教育,为经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美国的高等教育最早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为世界第一。19世纪末美国创建了特有的二年制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又称作初级学院。社区学院的出现使美国青年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也使得美国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1.1941-1970)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50%的飞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大众化时间比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早30—40年,普及化时间早25年左右。普及化以后的20多年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1996年达到80.9%,居世界第二,比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2%)高出18个百分点。美国大学是有竞争力的。就大学的数量和质量而言,没有一个国家能与美国相比。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为一个指标考察基础研究的成就,战后美国的成绩是无与伦比的1946-1996年,美国共涌现了诺贝尔奖得主165名,占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的2/3以上。

二、美国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特点分析美国政府在美国国内的教育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务实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美国政府的教育政策可概括为三大目标、七大原则。未来美国教育发展的三个目标:(1)每位8岁儿童必须读书;(2)每位12岁少年必须懂计算机;(3)每位18岁的青年必定能进大学,并且每位成人能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为实现这三大目标,教育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由国家制定出教育标准,反映全体学生所必须懂得的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中的内容。美国十分担心美国的一般教育水平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制订了全国教育的“国家标准详细说明”,具体规定了学生在升学之前应该学到些什么。2.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教师,为此要建立全国通用的教师许可证制度。根据政府发起的一项全国性倡议,全国家长-教师协会、教师联合会和美国联合会正在努力保证美国的教师们能像使用粉笔、黑板那样轻松自如地使用电脑。按照“21世纪教师倡议”,10万名教师将培训50万以上的教员,使之学会如何利用电脑、软件和因特网教学。3.普及大学教育。全美要求普及13年和14年的教育,其中包括不少于2年的大学教育。克林顿说:我们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上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提出了两项新的家庭关税方案,美国称之为“美国希望奖学金”,它的费用全部由联邦预算平衡案中的经费削减部分来提供。4.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让成年的人,都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1997年立法的终身学习课税减免20%,瞄准那些想回到学校、改变职业或选修一两个课程以提高自己的技术的成年人,也包括大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毕业生以及有专门学位的学生。5.到2000年,美国所在的学校和图书馆都要进入信息网络。为了使教育适应因特网的时代要求,美国政府制订了一个四年计划,要使本国各地的每一间教室和图书馆都与因特网相联结。这个计划由政府倡导,并在企业、全州的学校都开始与因特网联系起来。美国独立后流行一句谚语“:兴办教育事业是由人民首创、州政府尽责和联邦政府积极关怀的工作”。美国的宪法规定实行地分权制,主要由州负责设校兴学,并积极调动私人办学积极性。

三、我国目前教育和人力资源的状况

劳动力人口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潜在的人力资本,只有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开发,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本。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的统计报告,目前虽然我国人力资源状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问题十分严峻。如:1.国民总体文化程度依然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和25岁以上人口国民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85和7.42年,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初的水平;2000年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8700万人,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2000年仅为1.4%,不仅低于欧共体国家平均5%的水平,与美国12%相比差距更大。2.人力资源结构矛盾突出。首先表现为高层人才短缺。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80%以上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3.8,与OECD发达国家的差距高达五倍以上。1990-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为459人,仅相当于美国的1/9,本的1/10,韩国的1/4。其次是三大产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下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严重不相适应。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人力结构也偏低,难以在知识创新方面获得重大突破。第三,我国机关与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大专及以上仅占1/3,专业技术人员中该比例仅占40%,难以适应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3.地区差距非常明显。文盲人中3/4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全国各地区从业售货员的文化程度差距巨大,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五个省主要在东部,而最低的五个省均集中在西部。城乡人力资源差距不仅总体偏低,而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要大于东部地区,这也反映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的严重性。

四、借鉴美国“知识经济”教育思考

思考之一:重视教育投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应该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先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的关键在于教育的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看教育投入总经费占GDP的比重。根据我国教育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全社会对教育的总投入若不能达到GDP的6%以上,就不能称作“优先”。近几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率一直偏低,一种情况与我国“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国策很不相称。在“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教育支出增长速度应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目标没能实现。2002年我国GDP接近10万亿元,教育投入少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少投入1000亿元。目前要加大全社会教育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政府在立法、资金投入和教育制度改革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教育投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使教育经费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