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从内部促进教育体系的发展,而且还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外部教育系统提供支撑。社会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1.促进社区成人的终身发展
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人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入社区教育,会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社会教育能够满足社区成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更大程度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学习过程中,社区成员通过提高自身学习水平不断充实自己,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2.提高社区成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成人教育对成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1)人力资源开发。(2)构建社区精神文明。在社区内开展成人教育活动,不仅能在社区内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3.促进社区成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终身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新形式,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根本制度,它包括社区教育、学习教育、成人教育等。成人教育将社区内的学校、家庭、单位及社会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
二、社区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不足
社区成人教育建设必然需要经济上的支撑,但在实际的社区成人教育开展过程中,经费不足是极为普遍的问题。这对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在政府和公益活动的支持下解决了部分场地和资金问题,但是只依靠政府和公益活动的拨款,想要全部解决经费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2.师资缺乏
师资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例如,资金不足导致难以聘请到优秀的教师在社区中任教;社区教师的工资不稳定,生活得不到保障,在工作中找不到安全感,最终放弃工作。
3.课程设置不合理
许多成人参加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习并掌握某一领域的新知识,所以社区教育机构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进行专业设置。社区学员在参加继续教育时常抱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对教育机构提供的知识要求不一致,这种情况导致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很难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4.管理不规范
我国开展社区成人教育的时间较晚,对社区成人学校的管理还存在一些欠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还不健全。从民主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直接介入社区成人教育管理,实行一些强制性措施,会妨碍成人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此外,社区成人学校的学员组成较为复杂,管理内容多元化,所以单纯依靠政府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
三、社区成人教育的主要实现策略
1.多方筹集资金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资金需求。社区学校筹集资金应充分考虑所有能够动员的对象,如教育受益者、教育公益组织、企业等,汇聚各方面的力量,为社区成人教育争取更多资金保障。与此同时,社区学校要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做好开源节流,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构建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建立学习型社会,首先应调动社区成人积极参与到成人教育中来,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服务。这使他们在接受成人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序的整体,并反过来促进社区终身教育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次要通过成人终身教育网络将分散的资料整合到一起,充分满足社区成人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鼓励相关部门配合社区教育部门开展活动,将社区网络信息广泛应用于社区成人终身教育中。
3.创建多样化的社区学习平台
社区工作人员应在完善成人教育系统的同时,建立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和社区学院等学习平台。社区工作人员以这些平台为载体,通过展览、论坛等形式组织休闲、学习活动,使成人教育逐渐步入正轨。
4.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的新观念
社区应该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例如,每周举行学习交流会,并确保每期都有特定的主题;为学员制定终身学习计划,定期展示学习成果等。这种方式使终生学习理念扎根社区,被群众所接受。社区成人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成人学习。如在社区终身学习网站上学习任务与计划,利用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推广成人终身学习新理念等,不断提高社区成人的终身学习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成人教育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为了充分发挥社区成人教育功能,满足成人对学习的渴望,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区成人教育水平,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社区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WANG Xiao-ping,WU Rui,ZHONG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functional efficacy of community.Method:58 children of communit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ing educ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y GMFM evaluation,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GMFM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aining GMFM sco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train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on gross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effect has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Conductive education;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ommun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Province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Kunming 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 方法
1.2.1 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 小组学习 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计划 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 规划性的环境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 物理治疗 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 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 作业治疗 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 中医疗法 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 min/次。
1.3 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 motor fanction 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 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 治疗前 27.08±6.68 12.55±3.12
治疗后 62.12±10.37 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 治疗前 29.42±9.96 11.68±4.15
治疗后 59.34±8.45 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8-7499.
关键词 生态文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099-02
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所引发的国际问题已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之一,它不仅仅是生存权问题,更是发展竞争的制胜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问题博弈,集中表现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与承诺的时间表上,使得国际气候问题变得艰难化和复杂化。本文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主要经济指标的描述和社会发展指标进行了统计描述,对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投入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效进行了综合论述,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1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任重道远
1.1 国际气候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国际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一个焦点,不仅是生存权问题,更是发展竞争的制胜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问题博弈,集中表现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与承诺的时间表上,使得国际气候问题变得艰难化和复杂化。
1.2 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瓶颈
进入“十二五”时期,如何突破高碳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制约,低碳发展和绿色增长是新的发展途径,要求国家层面下大力气解决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问题,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课题研究具有这方面的重点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总结归纳。
1.3 区域统筹矛盾突出
国有林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亟待进行解决。
2 大小兴安岭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国际合作
2.1.1 争取国际森林碳汇援助项目
首先,可立法允许企业将其通过出资改造林、森林管理等方式获得的碳汇抵减部分工业排放,最大限度地让现有林业碳汇为企业所用。其次,可将碳汇抵消的排放额在研究中的碳税、资源税、环境税里有所体现,如购买碳汇项目后可减免部分环境税。第三,应建立林业增汇与工业减排互通的渠道,使二者建立联系。碳汇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也很重要。
2.1.2 建设区域性国际碳汇交易平台
为使我国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指标得到国际市场认可,应基于现有林业资源调查成果和其它基础材料,建立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
3 加强国际间成果交流
应参照国家的办法,成立森林碳汇专门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摸清底数,建立基础项目库,制定森林碳汇发展规划,搞好项目的设计和包装,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森工企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对接,需求国际合作伙伴,力求取得突破。
2.2 提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2.1 争取国家战略发展项目
鉴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国家应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尽早出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本区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项目支持,加快项目实施步伐。区域内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上给予支持,向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倾斜。
2.2.2 构建中央转移支付补偿机制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天保工程相关政策,延长天然林保护政策周期,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调减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木材产量,加大对天保工程的投入,完善森林管护补助政策,让国有天然林区继续得到修养生息,逐步实现可持续经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制度,向受益地区和行业收取一定的补偿基金,用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2.3 建立环境定价机制
森林的价值应当是林地价值、林木价值和林产品价值三个数据之和。禁伐的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价值可用相当的商品林的价值作为机会成本加上追加对森林的保护管理的经济投入作为定价的方法。
2.2.4 开展省际间的碳关税交易
在黑龙江省与发达省份开展省际间碳关税试点,用黑龙江省的碳汇额度换出口省份的关税额度,打通我国出口产品的绿色通道,并把黑龙江省的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资本和生态收益,同时也维护发达地区高碳产品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2.3 强化省级推动
加快森工林区改革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的战略部署,加强区域统筹,加速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有国有经济为主向多元经济格局转变,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比较繁荣的文化体系、比较完成的社会体系,真正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2.4 加强基层组织实施
2.4.1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发展环境的理念;牢固树立起保护青山绿水、林海雪原就是保护发展基础和优势,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起生态就是资源、财富、形象、品牌、文化的理念,从而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以科学的理念促进生态功能区建设。
2.4.2 把生态建设摆到重要日程
应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进一步完善各级生态办的机构设置,增强机构职能,提高其综合协调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统筹协调,建议建立省直有关部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和有关县(市)参加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各类资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协调解决生态功能区开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2.4.3 以项目方式推动生态建设
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关键。在项目的推进上,应成立专题推进组,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限、定责任,各级领导包项目的机制,每个项目都形成一个完成的落实链条,建立一个完成的推进体系,出台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强化行政问责,确保项目落到实处。
2.4.4 建立生态建设时间推进表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用40年~50年加以修复建设,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代林区。
2.4.5 试点先行与典型引路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区域广泛,区域内各市(地)、县(市)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产业特点不尽相同,功能区建设的路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建议坚持因地制宜,点状发展的原则,区分不同区位,确定一定数量的县(市)、乡镇进行试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在同类地区进行推广,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建设的深入开展。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明确规定“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社区教育的要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密不可分。社区教育的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为人的学习需要提供了好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准的提高,也有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文主要通过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做充分的认识,并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的方法。
社区教育是指通过本社区的教育、文化等资源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达到邻里间和睦相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方式之一。社区教育的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都是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有利的环境,我国的社区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
社区教育这一说法最早由美国的德威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在现代国际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今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开展的提高社区人员素质,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本社区全体人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最终目的的实现要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只有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才能使整体得到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展社区教育,把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城市社区教育、城镇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其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可以分为街道辖区模式、学校辐射型和资源自主型,这些不同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和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学习,为每一个社区人提供教育的机会,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大教育观的要求。另外,社区教育还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有效途径,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社区教育突破了以学校为主要学习场所的局限,有效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了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下,社区教育已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并取得了有效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待解决。
1、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且缺乏系统性,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由于所有社区教育都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其教育的内容有其相关部门来管理,这样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就变得比较少,就很难形成完整、统一的社区教育规划,教育内容就会割裂开来,导致社区教育收不到该有的效果。
2、社区功能不够健全
我国的社区主要是包括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城市改造中形成的商业住宅小区两类,社区的管理机构对社区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并不高,更多的关注学前教育和老年大学。另外,目前社区的功能一般有环境卫生、医疗、治安、商贸等一些基本的生活上的功能,基本没有社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社区的管理机构是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发展而来的,其工作方式、各方面的功能都还是原来的样子,社区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有限,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无创新。由于社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社区教育需要高投入,因此,在社区的功能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难度。
3、社区教育中居民的参与性不高
整个社区居民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比例偏低,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一些社区教育无实在内容,只流于形式,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区教育与居民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居民的参与热情降低;另外,由于社区教育是由政府实施的,在社区教育中没有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是社区居民参与性不高的原因。
三、促进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对策
1、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拓展社区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在教育中,很难改变人们对分数的注重程度,很多青少年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却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能力,也未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社区教育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培养居民的全面素质。首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尊重其个性,强调天性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对其学习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不让其为分数而争斗。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开发其个性,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居民助人为乐的意识,增强其生活的责任。另外,还有完善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对于青少年而已,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2、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社区教育的结构和体制
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中并没有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关注点在教育体系之外,我国的社区教育有老年教育、扫盲教育、上岗培训教育等,这些社区教育为社区的稳定提供了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对青少年品质上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还为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本着人本思想,建设一批新的教育基地,使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充分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其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好的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符合社区教育公益性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居民的奉献精神。社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提高的人的素质放在首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创建一套健全的社区教育体制。
当今社会已开始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为特点的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体现,为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社区教育模式对调动社会办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社区功能,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才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坚持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8(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更加有味的富有营养的食品,更加新鲜的空气和水、更加舒适的地理环境,而且需要更加富有情趣的文化生活、更加高尚的情操追求、更加优质的精神引领。社区成人教育在社区集体组织下,充分组合和调配好社区各类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类教育培训需求,社区里的个体可以根据社区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培训,从而使自身个体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对于社会的整体人文环境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综观整个国际社会形势,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经济一化的大潮不可抵挡,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科学技术必然要代替陈旧的知识、陈旧的理念和陈旧的科学技术,人们只有适应这种趋势,不断用新的知识、理念和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洪流中永立潮头。
同时,成人教育将科学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老年教育、闲暇情趣教育、现代扫盲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纳入其中,并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有力地促进社区人员适应时代,转变成更具人文素养的“现代人”。
二、社区成人教育促使社区优化整合得到有力强化
社区优化整合是构建更加和谐、更加和睦、更加友爱、更加温馨、更加具有生机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将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社区构成要素在集体组织的纽带下联结成一个整体,更高质、高效地发挥功能,凸显社区整体功能特色,进而强有力地推动社区整体功能的提升,有力化解社区各种不良隐患苗头和各种矛盾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所有制、职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速推进,社会转型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各种社会利益加速调整,旧的社会认同正走向瓦解,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提速,新的社会认同一时还难以建立,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发挥基层社区的组织功能、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一个社区种类资源和功能的整合程度对于社区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社区成人教育通过自身独特的而且独有的促进社区整合的职能,促进社区功能优化整合、制度优化整合和认同优化整合,促使社会步入统一的优质管理和控制轨道,促使民众随着社会发展达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促进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三、社区成人教育为社区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