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4岁,因全身水肿、少尿15天,加重2天入院。入院查体:T 36.6℃,P 108次/分,R 24次/分,BP 120/90 mmHg。颜面水肿,轻度贫血貌,结膜略苍白。心界不大,心率108次/分,心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隆起,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十十十),红细胞3~5个/HP,比重1.008,尿蛋白定量(24小时)9.98 g/L,尿本―周蛋白阴性。Hb 100 g/L,TG 2.45 mmol/L,TCh 8.36 mmol/L,FBS 5.6 mmol/L,TP 36 g/L,ALB 20 g/L,BUN 12.4 mmol/L,SCr 187.4 ?滋mol/L,血K+ 5.6 mmol/L,Ca2+ 2.2 mmol/L,乙肝全套、ANCA、ANA、抗ds・DNA抗体及抗GBM抗体均阴性。入院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入院后予以强的松60 mg/d、抗凝、降脂、利尿及调节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尿蛋白有所下降,水肿有所好转,但于入院第十天时发现双下肢非对称性水肿,左侧明显重于右侧,左右小腿周径分别为30.5 cm、27 cm。遂查血小板350×109/L,PPT和APTT缩短,FBG 5.9 g/L,血、尿FDP均升高。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示:左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左静脉血栓形成。立即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溶栓选用蝮蛇抗栓酶,每次0.008 U/kg,用 5%葡萄糖溶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40滴/分,每天1次,1周后双下肢恢复到对称状态,此后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常规对症处理,患者临床痊愈出院。
2讨论
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中出现了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左右下肢周径差3.5cm,临床上通常认为两侧肢体周径>2cm即可提示有静脉回流不良的征象,故应高度怀疑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立即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是左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左静脉血栓形成。我们遂立即进行溶栓治疗。本征在成人中并发血管栓塞不罕见,但儿科病例报道不多见。肾病综合征时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引起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重要原因。高凝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1)肝脏对某些大分子的凝血因子合成多于丢失,如纤维蛋白原,第Ⅴ、Ⅶ、Ⅷ及Ⅹ因子等,致血中浓度增加,而某些小分子的抗凝因子及纤溶因子从尿中排出增多,丢失多于合成,如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等,致血中浓度降低,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2)血小板功能亢进、数量增加;(3)低蛋白血症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和高脂血症,使血黏度增加;(4)激素及利尿剂的使用可加重高凝状态[1]。因此,肾病综合征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不难理解。临床上可根据不同条件选择性地检查如下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ATⅢ、血浆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活性、血α2-纤溶酶抑制物、α2-巨球蛋白、血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同时应进行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后应立即加强抗凝及进行溶栓治疗,可予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5 000 U,1天2次)加尿激酶静脉滴注(10万~20万U溶入250 ml液体,1天2次),或者选用链激酶、蝮蛇抗栓酶,疗程2~4周,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出血倾向及防止肾静脉栓塞的发生。如肾静脉血栓形成应进行影像学检查如:选择性肾静脉造影、多普勒彩超、CT、MRI、核素肾扫描等,应加强抗凝、溶纤、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手术摘除血栓。本例患者经上述处理后尿量保持1 500~2 000 ml,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及保护肾功能、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后,尿蛋白转阴,肾功能恢复,内环境稳定而出院。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2.027
中图分类号:R274.9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2-0109-02
临床上,颈椎病以神经根型为常见,视受累神经节段不同,其所表现的症状也迥异。目前,针灸对本病多为辨病论治,即对受累神经节段不同而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多采用相同穴位,缺乏辨证论治的理念。笔者在总结前人取穴基础上,将循经辨证论治用于本病的治疗;并结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在明确受累颈脊神经节段后,有针对性选取相应节段的颈夹脊穴,配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1],取得满意疗效。
1 脊神经定位诊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以颈椎结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脊神经根而引起,以根性痛及伴随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颈脊神经共有8对,分别支配不同部位,故视受累节段不同而症状各异,其特点是病变部位与受累的脊神经根分布区域相一致。
因病变颈椎节段、受累脊神经根、区域性的疼痛及感觉运动障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2-3],故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资料,确定受累脊神经根,从而选取相应节段的颈夹脊穴治疗。根据相关文献[4],可以总结出颈脊神经根受累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与颈夹脊穴的对应关系。见表1。
2 手三阳经循经取穴
针灸治疗所具有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点,为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了依据。根据《灵枢・经脉》及《灵枢・经筋》有关手三阳、手三阴经脉及经筋的循行分布、病候,结合表1可以整理出不同颈脊神经根受累时病患部位与手六经经脉、经筋循行分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1],见表2。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QN2014-14)
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均分布于上肢,循经取穴时只需选用手三阳经而非手六经。其依据是:①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上肢远端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沿手三阳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或麻木[5];有研究显示,基于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选穴规律,发现取穴以诸阳经为主,选穴总频率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6]。②可选用手三阳经的络穴偏历、外关、支正,用以治疗相表里阴经的病症,即窦汉卿《针经指南》所谓“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如手三阳经在循行过程未过拇指及中指,但《灵枢・经脉》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肺手太阴之脉……出大指之端”,又“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合心主”,“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循中指,出其端”。据此可选用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外关,分别治疗拇指、中指所出现的疼痛、麻木。③由于同时需要针刺颈夹脊穴,患者常采用俯卧位或俯伏坐位,而手三阳经经穴方便针刺操作。
手阳明经证见颈部疼痛伴肩峰前方(肩k)及上臂外侧前廉、肘关节外侧(曲池)、前臂桡侧、示指、拇指等部位疼痛、麻木。手少阳经证见颈部疼痛伴肩峰后方(肩s)及上臂外侧、肘尖(天井)、前臂伸侧尺桡骨之间、环指、中指等部位疼痛、麻木。手太阳经证见颈部疼痛伴肩胛部(天宗)、上臂外侧后廉、肘关节内侧(小海)、前臂尺侧、手掌尺侧、小指等部位疼痛、麻木。
现代文献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三阳经选穴有以下规律:手阳明大肠依次为曲池、合谷、肩k,手少阳三焦经依次为外关、中渚、肩s、会,手太阳小肠经依次为后溪、天宗、肩贞[6]。据此,再分别配以手三阳经的络穴:偏历、外关、支正。详见表3。
3 小结
“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将现代医学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影像学检查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诊疗,可精确定位受累神经根。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三阳经经络辨证及循经取穴治疗,可对不同临床表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个体化诊疗,体现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施治,发挥针灸治疗循经传导、气至病所的特点。总之,该法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经络辨证相结合,提高了针灸临床诊疗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金牛,冷钰玲,孙儒.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中国针灸,2014,34(9):877-878.
[2] 朱庆三,顾锐.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与治疗方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2):93-95.
[3] 于天源.按摩推拿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
[4] 中华中医药学会.神经根型颈椎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78-80.
[5] 陈建辉.颈三针配合分经辨证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中国针灸,2011,31(10):927-928.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血栓形成;护理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髓鞘病变[1]。目前许多学者将NMO视为多发性硬化(MS)的一种特殊亚型。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很大部分患者还需长期卧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5%,病死率达10%~20%[2]。常由妊娠、感染、创伤、口服避孕药和凝血性疾病等引起。若不早期确诊治疗,可导致脑水肿、颅内高压、癫痫及出血性梗死等[3]。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以下肢多见。我科从2001~2009年收治的视神经脊髓炎中合并血栓形成的有5例。其中2例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面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38~52岁,病程3~7年。2位患者为医保,其余均为自费。
2护理
2.1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为女性,感情细腻,容易受情绪影响。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反复住院,加之医疗费用高,且人到中年,家庭负担重,患者都有拖累家庭的感觉。并且受病情的折磨,药物的影响,都有轻到中度的抑郁。作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感受应该理解,针对患者的不同情绪反映给以回应和安慰,给以个性化的心理指导,提供该病的疾病知识,一些治疗和预后的相关信息;并与家属联系,让家属理解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增强社会支持系统,促进患者的康复。
2.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
2.2.1这两例患者视神经脊髓炎病程均为3年余,入院表现为头痛、呕吐,头颅MR确诊,一例颅内广返静脉窦血栓形成行了介入经静脉溶栓治疗;一例左侧横窦血栓闭塞,左侧乙状窦不完全闭塞给予药物全身抗凝治疗。
2.2.1.1介入经股静脉入路颅内静脉窦血栓溶栓护理术前会、腹股沟备皮,并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在局麻下行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穿刺成功后置6F血管鞘 ,经椎动脉导管及微导管分别分次给予尿激酶10万U。术后密切观察穿刺口的情况,下肢保持伸直位。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牙龈有无出血点。有资料表明,颅内出血是其最危险的并发症[4],应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情况:如有无神智、瞳孔、生命体征的改变。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颅内高压的表现,要注意防止脑疝的发生,定时予脱水利尿剂,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智、瞳孔的变化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同时要保持病房的安静,患者情绪的稳定,大便的通畅。经过5 d的溶栓抗凝治疗后,经静脉内留置导管行颅内静脉窦造影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基本溶通,予拔除静脉内留置导管和动脉鞘。10 d后患者精神、胃纳好、无诉头痛和呕吐予出院。
2.2.1.2药物抗凝的护理这一例患者表现为头痛,予低分子肝素纳和华发令抗凝,甘露醇、速尿脱水利尿治疗后头痛消失。因为经济问题拒绝复查头颅MR。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的情况,防病情的加重和改变。并注意跟踪患者的出凝血时间,皮肤的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的情况。患者有便秘,予及时通便保持大便通畅。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后按压时间要加长。因患者卧床已一年余,嘱加强下肢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防下肢血栓的形成。
2.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在临床上一旦发现患者的下肢肿涨,应行血管彩超检查。这3例患者都行血管彩超确诊,均表现为下肢水肿。护理上嘱患者抬高下肢,勿在下肢行静脉穿刺和物理治疗,并卧床休息。禁止按摩患肢。注意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的变化,每班测量并记录。这3例患者中有1例进行了介入溶栓治疗。另外2例采用了药物抗凝治疗。
2.3.1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护理在局麻下取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入路,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和导管内溶栓术,术后注意观察患者足背动脉和下肢水肿情况。并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淤斑,凝血功能情况。患者术后第二天水肿消退。第九天出院。
2.3.2药物抗凝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淤斑,密切观察患者的出凝血功能。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感染的护理该组患者反复住院,长期激素治疗,机体抵抗力差。而且脊髓受损,都有不同程度的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住院期间都要停留尿管引流尿液。嘱患者多饮水,每天最少1500~2000 ml,清洁会阴Bid,注意观察小便的颜色和性状,定时夹管Q4h锻炼膀胱功能,尽早拔尿管减少尿路感染。如果患者接受,还可以建议患者家属进行间歇性导尿。每天注意翻身拍背,保持周围环境干净。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4.2压疮的护理一旦发生静脉血栓,要求减少运动,避免栓子脱落,加之这5例患者病程长,脊髓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均为卧床患者。因而医护人员要保持病床单元的整洁和皮肤清洁,按时翻身Q2h,定时为患者进行温水檫浴,促进血液循环。还要给家属讲解预防压疮的意义,教会其检查皮肤情况的方法。有一位患者家属因为医生说了句少活动,该家属不让医护人员翻身,经过解释才勉强接受。定时用Braden压疮评分表进行评估,
2.4.3营养支持该组患者由于长期用激素的原因,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心性肥胖,但是患者以为自己已经很胖了,不愿意多吃。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的饮食,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含钾、含钙丰富的食物。少吃含脂肪高的食物。卧床患者进食时应摇高床头30 cm,细嚼慢咽,防止误吸的发生。一旦患者发生饮水呛咳,要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时插胃管,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以免进一步加重病情。
3用药的观察
由于目前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首选药物仍为大剂量激素,由于激素众所周知的副作用,胃肠道反应,满月脸,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压,低血钾等,在临床上要注意观察这些副作用,还要教会患者及家属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当改为口服药时,要嘱咐患者不能自行停药,以免引发视神经脊髓炎的复发。同时患者还用到丙种球蛋白,在用前要提醒医生签署血制品的知情同意书,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比如皮肤出现皮疹的情况。
4小结
视神经脊髓炎病程长,反复发作,且脊髓受损,很多患者都需要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因而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病情。所以要嘱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并多饮水,在住院期间静脉输液尽量减少选择下肢。出院时要做好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注意观察血栓形成的发生,一旦发生头痛,呕吐或下肢肿涨,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194.
[2]邢成名.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5-241.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血脂;血糖;体重
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糖、血脂增高,以及导致体重增加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精神科医生的关注,但还没有一致的结果显示不同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差异[1]。本研究回顾性调查我院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血糖、血脂及体重的影响,并进行相互对照分析,评价不同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住院患者。入组条件:单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药物剂量不限;用药满2个月;各项检查完整;排除影响血脂、血糖和体重的躯体疾病。共选择患者109例,男47例,女62例;平均年龄(34±13)岁;疾病类型:偏执型60例,未定型37例,其他类型共12例;服用药物:氯氮平13例;氯丙嗪20例;维思通22例;奋乃静22例;思瑞康21例;舒必利9例;奥氮平2例。
1.2 方法 搜集用药前、用药第4周及第8周血脂、血糖和体重。血脂[三酰甘油、胆固醇(Tch)]及血糖测定系采集晨起后空腹血液标本,采用COBAS-400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的。
1.3 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药前后血脂、血糖及体重水平及它们增加值在性别间差异采用t检验;药物类别间血脂、血糖及体重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药物之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最小显著差异法;血脂、血糖及体重增加值与年龄、病程及药物剂量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服药前后血脂、血糖、体重比较 见表1。表1 服药前后血脂、血糖、体重自身对照 注:采用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
由表1可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血脂和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体重、胆固醇升高相对缓慢,三酰甘油升高较为明显。第8周末,经自身前后对照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2 性别对服药精神病患者血脂、血糖、体重影响 男性、女性患者血脂、血糖、体重的8周增加值比较,仅三酰甘油8周后的升高存在统计学意义[男性:(1.32±0.74)mmol/L;女性:(1.04±1.44)mmol/L;t=-2.34,P
2.3 年龄对服药精神病患者血脂、血糖、体重影响 血脂、血糖及体重第4周、8周增加值与年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三酰甘油增高与年龄呈正相关,第4周r=0.178,P=0.1064;第8周r=0.256,P=0.007。
2.4 五种不同药物两两比较结果 见表2。由表2可见,氯氮平对胆固醇升高影响在第4周显著高于维思通、思瑞康、氯丙嗪、奋乃静,第8周时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氯氮平、氯丙嗪对三酰甘油升高影响显著高于维思通;思瑞康对三酰甘油升高影响与奋乃静相当,与氯氮平、氯丙嗪、维思通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药物对血糖、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五种不同药物两两比较结果 注:均值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近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等问题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抗精神病药物可增加高血脂、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特别是应用氯氮平和奥氮平的患者[1,2],但还没有一致的结果显示不同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差异。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血脂代谢异常、体重增加、糖尿病的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结果表明,抗精神病药可导致胆固醇、三酰甘油、体重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对血糖影响与文献资料有所不同[3],总体血糖呈下降趋势,仅氯氮平对血糖升高有轻微影响,尚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可能的原因:(1)本文研究奥氮平、氯氮平例数较少。(2)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患者被排除,降低了药物导致糖尿病的风险。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精神病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2]。(3)本研究样本偏执型分裂症超过样本总数一半,是否与入院应激导致入院时血糖水平相对升高有关,尚需进一步验证。(4)研究周期过短,有观点认为奥氮平和氯氮平导致肥胖、血脂代谢异常或许产生胰岛素阻抗和糖尿病[1,2],即血糖升高是高血脂导致的新陈代谢综合征的后果。
转贴于
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重、胆固醇升高相对缓慢,三酰甘油升高较为明显。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患者三酰甘油升高显著;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年龄、饮食与三酰甘油升高明显相关。说明精神病患者血脂升高可能与高脂肪摄入及女性、高龄患者活动减少有关。在精神科,体重增加尤其是出现超重或肥胖时,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造成患者不恰当地中断治疗,增加病情复发的风险[4]。多次住院者病程与体重增加呈负相关。氯氮平导致胆固醇升高[5],随时间推移升高趋势开始下降,表明抗精神病药物随应用时间延长,体重增加趋势会有所降低,部分患者体重增加后也有减轻的可能[5,6]。
不同药物相互比较结果显示,氯氮平对胆固醇升高影响在第4周显著高于维思通、思瑞康、氯丙嗪、奋乃静,第8周时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氯氮平、氯丙嗪对三酰甘油升高影响显著高于维思通[7];思瑞康对三酰甘油升高影响与奋乃静相当,与氯氮平、氯丙嗪、维思通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氯氮平、氯丙嗪对血脂的影响更严重,与谈成文等[8]报道一致。由于奥氮平例数太少,未能进行对照分析。与其他5种药物比较,思瑞康体重增加平均在215 kg左右,维思通体重增加在第4周时最低,但有逐渐增加趋势,氯丙嗪先增加,随服药时间延长体重又趋减轻,到第8周氯丙嗪是体重增加最少的药物。本研究尚存在明显不足,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奥氮平以及新药阿立哌唑例数;长期应用不同药物对血脂、血糖、体重的影响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血脂水平,尤其是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这可能是导致肥胖及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但危害还不仅仅如此,因为高血脂还与严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相联系,因此抗精神病药物潜在的高血脂不良反应应引起治疗者的注意[9]。选择治疗药物时应考虑性别及年龄因素,限制高脂肪、高能量饮食,指导或督促患者增加活动也应成为今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应定期观察患者血脂,必要时应用降脂药,特别是对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谨慎用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庆莲,许从芳.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血糖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1-2.
2 樊彩联,雷莹,王康建,等.氯氮平与维思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的影响.山东精神医学,2003,16(3):131-132.
3 郑一瑾.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影响的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4):207.
4 刘铁榜.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28(1):31-32.
5 柯士凤,昂惠珍,李春英,等.抗精神病药物对血脂的影响.上海精神医学,1996,8(1):34-35.
6 石玉兰,张永莉,赵贵芳,等.精神病人体重与精神药物关系的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262.
7 高淑珍,欧阳筠淋,徐丽珍.抗精神病药物对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3):139-141.
8 谈成文,段秀群.氯丙嗪和氯氮平对血脂影响的对照研究.上海精神医学,1997,9(S):232.
关键词 舒血宁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慢性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临床观察
近年来,我们采用舒血宁合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34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我院住院的男性病人。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P-3)关于精神分裂症残留期的诊断标准[1];②接受过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住院时间在1年以上,目前维持服用稳定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之一(奥氮平、奎硫平、利培酮);③无严重躯体疾病;④血、尿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共有68例病人入组,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4例,年龄27~67岁,平均42.30±8.67岁;病程8~31年,平均17.07±6.37年;受教育1~13年,平均6.89±2.76年;折合氯丙嗪药量100~450mg/d,平均258±31.58mg/d。B组34例,年龄28~65岁,平均41.98±8.10岁;病程9~30年,平均14.35±6.74年;受教育年限2~15年,平均7.18±2.96年;折合氯丙嗪药量125~475mg/d,平均249±30.47mg/d。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药量、精神病简明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评定方法:①神经心理测量工具为:精神病简明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由2名经过一致性检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分别评定1次。评定中使用统一评定标准,2名评定者的平均评分为病人的得分。
1.3 给药方法:随机按床号单双号分为A组和B组,A组:静脉滴注舒血宁针(规格2ml/支)12ml,加入5%葡萄糖盐水,每日1次,连续6周。A、B组病人均同时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组均可以根据治疗需要增减剂量,治疗期间禁用抗胆碱、抗组织胺及其它影响脑代谢的药物。用药后第2、4、6周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各1次,检测不良反应。
2 结果
治疗6周后显示:两组量表BPRS评分、SANS降分显著,评分较入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发现合用舒血宁组在SANS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脑的结构正常和生物化学物质的代谢正常是维持脑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对以上两方面作大量研究,CT、MRI发现部分患者有侧脑室扩大、颞叶、边缘系统、额叶、基底节、胼胝体萎缩等脑结构改变;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技术,发现在上述脑区,同时存在血流低灌注和代谢功能低下[2]。较多的研究[3-5]认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胡夫东等[5]的临床研究证实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额叶供血量相对不足。
目前对住院精神病人多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大部分可以缓解症状,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药。大量的研究证明: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不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还可以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6],但临床治疗中仍然存在较多的病人恢复不理想,导致其长期住院,这些长期住院者,多被认为为缺乏治疗机会的患者。我们发现这类患者多以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最为突出。笔者[7]曾研究合用小剂量抗抑郁剂可改善阴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杨彦林[8]用舒血宁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病人,发现不仅起效快,疗效也明显好于单用利培酮组。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对住院的慢性病人用舒血宁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两组BPRS评分、SANS降分显著,评分较入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发现合用舒血宁组在SANS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
舒血宁的主要成分有黄酮醇苷类、萜类、有机酸类等,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能捕获自由基,改善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功能,提高药物对受体的反应能力,可以增强记忆力,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整体康复治疗效果[5]。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除显著改善阴性症状外,合用舒血宁对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在应用舒血宁治疗的34例病人中未曾有不适主诉的病例,治疗前后TESS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罗和春等[10]较多的研究证实舒血宁是一个适于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合并使用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有效治疗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严重不良反应。我们研究中还发现对年老体弱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明显。本研究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均为男性住院患者,观察时间较短,联合舒血宁治疗周期仅为6周,有待于扩大样本,增加观察时间,作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78.
[2]Sabri O,Owega A,Schreckenberger M,et al. A truly simultaneous combination of functional transcranial Doppoer sonography and H215O PET adds fundamental new infoimation on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activation between schizophrenia ang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J].Nuclear Med,2003,44:671-681.
[3]王菲,金魁和,丁宝坤,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与氧化应激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1):10-13.
[4]张向阳,周东丰,张培琰,等.舒血宁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J].国外医学精神分册,1996,23(1):36.
[5]胡夫东,贺淑玲,牟宗平,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局部脑血量的临床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8-9.
[6]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71.
[7]王鹤秋,于恩彦,陈虹,等.合用氯米帕明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浙江医学,2005(4):16-18.
[8]杨彦林.舒血宁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病人的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269-270.
[9]嵇利亚,徐枝楼.静脉滴注舒血宁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对比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