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现状

社区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教育现状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开始开展。当时,由于社会对初级医疗服务需求的膨胀,使得社区护理人员匮乏,调查显示城市社区服务站只配备1~3名护士,且要服务于该片区5000多的居民[1]。其次,我国社区护士与居民人口比不足1:200。上海全市社区护士492名(护士总数的13%),社区护士与居民人口比仅1:268 624[2]。就目前来看,我国社区护士的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不足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深究我国社区护理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除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观念,社会支持系统,社区护理的技术要求是否达标有关之外,还与我国社区护理的教育滞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重视我国社区护理的教育,以教育为本,进一步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护理专业的办学层次低

我国社区护士学历较低,以中专为主。社区护士中专学历比:成都市52.6%,黑龙江省74.0%,深圳市90.9%,上海市88.8%,徐州市90.2%。有调查显示约30%的非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而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前没有经过上岗培训的单位高达48.3%,全国仅有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参加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3]。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我国,社区护士大多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全面的保健护理方面的教育,致使其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保健护理受到限制,也导致至今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生和流行病学人员占主导,护士还没能显示其应有的作用。尤其在学校保健和职业病预防保健方面尤显薄弱[4]。而英国的社区护士培养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以适应社区保健工作需要[5]。

没有规范的社区护理专业教材

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6]。尤其是各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专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国20多个高护专业中开设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还没有统一的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对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各学校各地区按照自己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自己编写教材,因而难免出现对社区护理的不同理解,使得社区护理的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7,8]。

师资力量薄弱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社区护理教育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由于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总体学历不高的现象;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机会,对国内外社区护理新进展缺乏了解,导致知识老化;再加上部分人员还未认识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紧迫感,从而难以造就优秀的社区护士。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从事社区护理教学的教师都担负着临床护理等教学工作,也未接受过正规的系统培训,对社区护理认知理念局限,未从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的方向转变。事实上,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9]。

教学实践基地不完善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量少、质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刚刚起步,且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不全的问题,能成为合格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更少[10]。据袁汉珍对50名已完成基础课、专业课和社区护理学课程的,到社区进行了为期四周实习的护生调查结果显示,对社区实习基地的满意与较满意率分别为33%和38%[11]。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欠规范:目前在我国高校建设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大致可分为3类:①松散类:无正式协议,属口头联系、临时联系类;②协议类:高校与合作机构有正式合作协议,对责任、义务、权利有规定;③挂牌类:高校与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报送各自主管部门审批,有正式文件备案。以上几类都自称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但到底什么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应达到什么标准,需要什么程序才能被正式认可,行业内或是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做出统一规范,这易造成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规范与混乱,为以后的管理留下隐患。

对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视不够

高校对社区护理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完善: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同时,社区护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生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查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大学护理学院等护理院校已经招收社区护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生[12]。但是,全国高校中仅有中南大学护理学院设有社区护理系,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北华大学护理学院、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等学校设有社区护理教研室。一般高校的社区护理学课程包含于临床护理学教研室、护理学基础教研室或护理教育教研室中[13]。与我国相比,许多发达国家社区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达到本科、硕士层次[14]。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不足:目前由于医保体制的问题,使得人群难以在所居住街道和地段医院自由就诊,公费、劳保人群多集中在城区。而转诊、公费劳保与乡镇卫生院无密切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缺乏,补偿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15]。而正由于政府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够重视,使得社区护理的发展更加难以前进,同时也影响了高等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进 展

从我国社区护理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有关部门对这一专业的重视程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得知,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纵观国内外社区护理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开始在护理学校中培养专门的卫生保健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和家庭保健护士。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教育,它将使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出现较大变化。

为解决社区护理人才的紧缺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①高等院校应尽快设置完善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并增设与社区护理相关的课程,如社区护理逻辑思维、关怀照顾、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学、营养学、流行病学等;②有条件的省、市,可以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制定长期及短期切实可行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尽快开展社区护士转型培训工作;③加大社区护理师资培养,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组织高层专家编写统一的社区护理教材;④逐步建立在职培训、继续教育、高等院校教育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14]。

总之,初级保健目标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又是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的基本动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6]。加强对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视,提高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水平,为社区护理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区护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邓静,张安琴.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99-1702.

2 潘传德.新时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SWOT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11):2821-2822.

3 翟忠美,韩昌洪,田维珍.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3-125.

4 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55-557.

5 Williams AB,Wang HB.Effectiveness of an HIV/AIDS educational programmer for Chiness nurses[J].J Adv Nurs,2006,3(6):710-720.

6 赵婉莉.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5-236.

7 蒋小剑,何国平.国外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062-1063.

8 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51-553.

9 廖淑梅,肖江龙.新时期下高等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J].临床护理杂志,2009,8(4):79-81.

10 唐莹,陈正英,戴爱平.我国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护理教育,2010,28(2):68-69.

11 潘红芬.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2):34-35.

12 陶慧.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39-41.

13 杨立群,刘红敏,许伟岚,吴群红.国内外社区护理教育比较[J].护理研究,2009,23(3):642-644.

14 包家明,曹梅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597-598.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层级阶梯抽样调查法对河南省城市社区护士进行抽样调查。纳入标准:河南省城市社区的注册护士。排除标准:护士长或护理管理者,调查期间因病假、产假、外出进修等原因不在岗的护士。首先挑选出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的郑州、三门峡、商丘、信阳、安阳5个市为研究分站;其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列表,每个城市按照系统抽样法随机挑选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后,选择所选病区的所有注册护士。

1.2研究方法

每个城市分配1名研究护士分发调查问卷,均按照统一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指导填写,于现场发放,30min后统一收回并密封,发放时间为期1周。本研究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

1.3研究工具

1.3.1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工作单位、年龄、聘用类型、职称、学历、是否正接受学历教育、工作年限等。

1.3.2自行设计的量表

根据河南省城市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概况自行设计量表。包括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现状、社区护士对社区护理的相关态度、社区护士对社区岗位培训的认识与需求、社区护士对社区护理知识掌握状况及需求程度。

1.3.3护士工作满意度评估量表

(measureofjobsatisfaction,MJS)本量表由斯佩克特(Spector,1985)编制。它通过36道题描述了工作的9个方面(每个方面4道题),这9个方面包括报酬、晋升、管理者、利益、偶然奖励、操作程序、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信度:布劳(Blau,1999)证明α系数为0.89。效度:纵向研究中,工作满意度与对工作效能的期望、前1年的工作贡献、晋升幅度、工作转换和今年的工作贡献呈正相关。斯佩克特(Spector,1997)发现9个方面之间均为正相关。本量表采用6点量表作答:其中1,非常不同意;2,一般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一般同意;6,非常同意。R标识反向问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多元逐步回归、描述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中年龄18岁~28岁护士占78.63%,女性占99.51%,聘用合同护士占66.78%,职称在护师以下(包括护师)占78.96%,已取得学历以大专为主(76.77%),正在接受的教育为本科的占33.58%,从事护理年限为0~22年,工作年限为3.86年~4.39年。

2.2社区护士培训现状

2.2.1社区护士培训现状各维度

2.2.2社区护士对社区护理的相关态度

2.2.3对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认识与需求

2.2.4对社区护理知识掌握状况及需求程度对“社区精神卫生及精神障碍者的护理管理的知识”“社区临终关怀的知识”欠缺,年龄39岁~44岁的社区护士对部分理论知识掌握较欠缺。

2.2.5护士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得分排序

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管理者、工作本身、交际、同事、偶然奖励、利益、晋升、报酬、操作程序。除了管理者和工作本身外,其余维度均未到达基本满意水平。

3讨论

3.1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系统不完善导致继续教育效果不明显

研究显示,我省城市社区护士学历整体比以往偏高,大专学历占据主导地位,职称以初级为主,并且没有系统接受过相关社区护理专业培训和教育,缺少工作经验;现有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养方向、师资的资历和培训经费、时间等各个方面均不能满足社区护士岗位培训需要。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为了能规范化、系统化地对社区护士进行岗位培训,需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根据护士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课程大纲,安排教学、实习计划,采取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积极为社区护士培训提供高标准、高档次平台。

3.2提升社区护士整体素质,首先关注社区护士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首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社区护士中绝大部分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主要是业余时间,护理工作忙、业务繁重等,在家庭和工作中不能很好兼顾。合理安排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时间,加大资金投入,才能达到较好培训效果,让社区护士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

3.3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应形成人才建设产业链式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拓展及老百姓健康需求的增加,对社区护士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议学习国外社区护理教育模式、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合理规范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展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工作。从在校期间就开始系统完善的教育,再与社区联合实践指导,然后在毕业后继续教育,以完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既缩短工作时的继续教育实践时间,又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区护理人才欠缺的难题。

3.4优化社区岗位培训体制,提升社区护士满意度

社区护士不仅要有全科护理知识,更要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及慎独精神;我国社区护理处于初级阶段,工作环境、制度流程、专业规范都有待完善,社区护士压力相对更大。从调查看出,社区护士对交际、同事、偶然奖励、利益、晋升、报酬、操作程序等均存在较低满意度。只有通过完整有效的社区岗位培训体制,针对性的给予理论及技能指导,从知识层面提升社区护士满意度,提高整体卫生服务水平,才能真正成为全民基层守护神。

3.5完善培训课程设置,提升护士主动教育积极性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前儿童 社区教育 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目前有关社区的定义已达150余种,其中,社会学理论工作者一般倾向于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被联合国重视和强调,而后在发达国家倡导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服务、互惠互利的一体化教育形态。在我国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之后有关学者的研究已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理论,当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社区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深入研究。

学前儿童是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学前教育就是社区内0—6岁学前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是社区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其中的教育概念同样是大教育概念,它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和看护人,教育内容主要是普及优生知识、指导优育、宣传优教等“三优”工程的内容。因而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还包括对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的教育、服务工作,它比幼儿园教育工作更广泛而灵活。

2.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2.1学前社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1.1学前社区教育机构纷纷建立

随着我国城市学前儿童数量的日益增多,学前社会教育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而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托儿所却难以满足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入学需求。有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有0-6岁幼儿14394万人,幼儿园18万所,在园儿童2711.23万人,入园儿童数仅占全部学前儿童的18.8%,3-5周岁儿童入园率42.2%。大多数学前儿童不能进入托幼机构,特别是0-3岁幼儿入园率很低。其养育基本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而其看护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早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学前社区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2.1.2政策法规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我国在各种教育政策法规中愈趋突出和强调学前教育同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沟通。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哈尔滨、沈阳、青岛、广州等9个城市进行了以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机制为重点的试点工作。上海市1999年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依法管理,初步形成了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又于2001年开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社区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探索走在了前列;广州、青岛等地也较早启动了以社区为基础的面向0-3岁幼儿的科学育儿项目;北京随后也启动了此项工作,于2001年6月通过全国第一部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将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6岁向下延伸至0岁,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

2.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2.1社区学前教育管理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在上海、广州、青岛、天津等一些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在管理方面已探索出先进经验,这些城市明确规定,不再将0-3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按部门划分管理权限,而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模式。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均把婴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了托幼机构、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多方位和多形式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满足了学前儿童受教育的需求。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仍然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尚未真正纳入政府管理范畴,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管理与指导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各个部门职能不明确,统一与协调行动尚未有效的统筹安排。

2.2.2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短缺

城市社区早期教育基地少,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吸纳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严重缺乏,0-3岁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还得不到满足。2002年在北京市的部分幼儿园建立了早期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已有62个基地分布在12个区。然而,在边缘社区和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形成的“自生区”或移民区,非营利性学前社区教育基地非常缺乏。此外,有些城市真正由社区建立与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是空白,不能满足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接近一亿六千万。其数量的急剧增加,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严重缺乏,将使大批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的婴幼儿无园可上。目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教育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政府对学前社区教育投入不足

据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九五”期间,地方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虽有增加,但依然严重不足,幼儿教育国拨经费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在学前社区教育方面,政府为教育机构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亲子园主要以有偿服务为主,尤其是许多未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经费支持的教育机构困难重重,不得不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否则难以维持生存。

2.2.4一些私立社区教育机构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许多地方,早教市场需求日趋旺盛,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早教机构呈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但其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存在严重问题:有的非法开办;有的规模过小,园舍光线暗、通风弱、卫生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无专业人士指导,设置的课程缺乏科学性;有的师资素质差、流动频繁,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功利性强,服务对象针对高收入叫停的幼儿,以各种训练为主,对幼儿潜能进行过度开发,打着“蒙氏教育”“多元智能”“感觉统合训练”“特色班”等旗号,迎合家长的期望,有的随意对幼儿进行智商测验、感觉统合协调测验等,一定程度上贻误了幼儿的发展。

3.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的对策及趋势

3.1管理模式合作化

目前,各国社区学前教育管理的主要趋势是进行合作式管理,政府对学前教育制定管理政策和计划,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由社区、国家以及父母组成志愿者网络支持项目的合作。

3.2关注范围扩大化

我国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幼儿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否接受学前教育,将对其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近几年政府对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所做的努力中,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很少。目前一些城市大部分幼儿园对幼儿的户口、住址等不做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园以招生额满为由向家长收取赞助费,而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难以承受额外费用。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投入,以缓解社会问题。

3.3教育内容多元化

对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立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机制,形成民政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实现学前社区教育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楼道文化、院落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既拓展儿童的生活视野,充实儿童的生活内容,又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育儿素质,将学前社区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3.4教育管理规范化

建立学前社区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学前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其内容包括社区幼教事业发展、幼教机构保教质量、幼教经费投入与筹措等。定期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的检查工作,主要检查早教基地面向社区散居儿童提供服务的内容忽然质量。鉴于社会力量办园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对其加以规范管理、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童星.赵夕荣.“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2).

[2] 吴峰.魏伟.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2004(1).

[3] 施克灿.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59-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社区居民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逐渐增多,许多城市在社区教育中相继开展了计算机类课程。自2006年起,北京市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也开始开展计算机类课程。纵观国内各地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展现状,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其建设优劣对于社区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以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为个案研究,通过对海淀区多个街道社区的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发放问卷约500份,经过近两年的调研,我们发现社区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不规范,缺乏整体知识体系

纵观海淀区各社区教育机构关于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多集中如下内容:基础入门、上网基础、收发邮件、Office办公软件,数码照片处理、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在社区教育中,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挖掘还只是冰山一角。课程参与者多为中老年退休居民或下岗居民,其他学习者甚少。

目前,各社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安排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常态。据调研,各社区管理者对于本区居民的学习安排往往按照行政学习计划,根据大多数居民的学习愿望临时安排。例如,本阶段大多居民希望学习上网知识,由于课程开设没有规范指导,所以在社区管理者联系好教师之后。考虑到学习周期、管理成本等因素,通常将所有不同基础具有同一学习愿望的居民组织在一起学习,势必导致教师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和进度,居民收效甚微。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居民甚至不断重复学习,占用了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课程开发较少,居民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导致了学习者单一的普遍现象。

2.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惠及所有社区居民

目前,海淀区社区教育的开展主要以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依托海淀区职工大学为办学机构)为龙头,各乡镇街道和驻海淀区的一些高等学校开办的老年大学为二级办学单位,此外,还有街道下属社区居委会的教育机构为三级办学单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送教上门;二是在教育机构内进行。经调研,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仍是传统的面授学习,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能否送教上门受所在社区的硬件资源制约。以市民文明总校为例,计算机课程开展按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校内学习,校内常年滚动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校内良好的硬件资源为居民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受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能够到校内学习的人数有限;二是对较远地区居民采用送教上门,不同社区硬件资源差别较大,有些社区拥有较好的硬件资源,为满足居民学习完全可以送教上门;有些社区还较为落后,如海淀北部山区的一些村委会,社区中没有提供丰富的硬件资源,即使送教上门,众多居民仅靠听教师讲解,不能亲自动手实践,学习收获甚微;况且,师资力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送教到每个社区。总之,由于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时间受限,限制了许多居民的学习。

3.缺乏针对下岗职工、城市新市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教育课程

海淀区在北京市无论区域面积还是居住人口数量,都是一个大区,常住人口340.2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百万,593个社区。84个村委会。海淀区人口素质复杂,既有高薪科技人才、普通工薪阶层、本地下岗职工,也有本地农转非的新市民、边远地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学生(大中小学生、幼儿园)等。目前,海淀区各街道社区教育中针对中老年群体设置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社区教育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也普遍受到这些居民的欢迎。但是,针对下岗职工、城市农转非的新市民、村委会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类城市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困境,其综合素质再提高和再就业教育却很少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是目前社会各类教育机构所忽视的,他们在海淀区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海淀区是一个集科技、科研、高校的大区,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如果开展针对上述四类弱势群体的中低端计算机类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于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4.社区教育课程配套教材匮乏

教材是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和传递课程内容的媒介,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经调研,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授课过程,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根据个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市面选择几本教材,从中筛选合适内容,自行编写教案;对于参与学习的居民来说,上课时或没有任何辅助学习资料,或是由教师将学习内容打印成手册分发给学员,这种教学形式在社区教育中较为普遍,如果课程内容是文体类,居民的学习可能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较为抽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凭听课学习知识,没有相关辅助教学资源,会给居民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考察市面图书,虽然有许多针对大众编写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这类教材通常内容翔实、文字烦琐、专业术语多。而社区教育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教育,参与学习的居民通常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教材。市面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学习需求、实用且针对性强的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材还相当匮乏,可见教材的编写也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还存在诸如:课程开发团队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弱、现有资源整合不够、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纵观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现状,不难发现,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还停留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等,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可见,开发一个适合社区教育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现阶段,计算机学科教育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普及社区居民的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使用手段、提升生活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和再就业技能水平,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开发策略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社区教育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课程目标应着眼于社区发展和每位社区居民的发展需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居民学习特点、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通过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下对策实现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1.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立体化学习知识体系

通过对海淀区社区居民调研发现,可将居民学习群体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在职人员,业余时间较少,其学习目的是提高职业技能,以期提升个人工作竞争力或改变现有工作环境;第二类是非在职人员:主要是离退休或赋闲在家居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其学习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以期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第三类是本地下岗人员,其学习目的是掌握职业技能,为再就业增加筹码;第四类是分布在海淀区边远地区的各村委会农民,其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五类是涌入城市的大批外来农村务工人员(含本地农民),据调研,这类人员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基本是初中或以下文化水平,较为年轻,多从事保安、建筑、家装、保姆、保洁、服务等行业,有些因为工作不固定,经常处于求职奔波的困境中,其学习目的是更期望提高个人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第六类是残障人员,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或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分析海淀区各类居民的学习需求,可将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按学习需求划分成两大知识体系: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其中:生活类课程是针对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满足生活需要的居民开设,而职业技能类课程是针对需要提升个人求职技能的居民开设。基于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方式设计计算机学习课程体系,每一类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内容再按照兴趣或职业倾向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根据其内容可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模块的难易度,再按照低、中、高等三个层次区分为不同难度的课程单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单元为教学单位,由于课程单元涉及内容少,相对独立,针对性强,学习周期短,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选择。例如: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我们设计如下课程体系结构:第一类是生活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础入门、网上生活、个人娱乐、开发与创新等,而每个知识模块下又划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比如,“个人娱乐”知识模块可划分为“动画制作”、“图像制作和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又分别区分成三种不同难度的教学单元。第二类是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本信息技能、常用办公软件、小型数据库、微机组装和维护、网络安全和维护等,同第一类设计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课程模块开发,满足居民个性化差异

传统教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是以解决学科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科的完整性、严谨性、理论性,而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更注重以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学习需求、满足个性化差异、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其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因此。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要求学科的完整性、理论性,它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

基于此,课程模块的设计应采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所谓项目式课程内容就是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提炼,从中分析出计算机相关知识点,按生活场景,将相关知识点的问题按学科知识逻辑顺序设计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课程内容的实质就是带领居民身临其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以“居民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为横线,以“解决生活场景中的某个问题”为纵线,形成一种系统的整体。让学习者在行动中获取知识,笔者经两年教学实践验证较为有效。

社区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居民的学习往往是自发自愿,不同居民对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学习时间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且大多数居民在学习期间还多有其他安排,不可能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因此,教学单位应以课程模块下的课程单元为独立教学单位,课程单元的设计要小、相对独立,每位居民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灵活选择不同模块下的教学单元,组合成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添加新资源,提供永久学习支持服务

目前,网络化建设在海淀区已得到普及,各级单位工作场所基本都能够联网,各社区也已开通了小区宽带上网。凡在有网络接口的地方,只要提供一台终端机,居民便能够随时随地上网。

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海淀区职工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不仅从事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还一直从事高等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专业教学,都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如果将专业学科教学资源和社区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按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梳理,同时添加新的教育资源,如录制视频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开展网络教学、现场视频转播、实时或非实时在线答疑,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将丰富的学习资源送到海淀区各个社区,不仅可以克服资源、设施、师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人人、处处、时时能学的教育环境,尤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和边远村委会农民学习,为海淀区社区计算机课程教育提供了永久学习支持服务,提升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

4.基于项目式内容的教材编写,打破传统教材知识结构,帮助居民学习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社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措施

社区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活动、工作等都在这里进行,是一种区域和邻里之间的社会实体。长期以来,我们都非常的注重对党、军队、企业、机关和学校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对于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逐渐成为了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阵营,其特点和重要性逐渐的凸显出来,因此,加强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已经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对社区群众进行思想正式教育工作,通过大量的开设课程学习和教育活动,逐渐的提高了社会群众的思想道德苏浙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社区群众的文明程度。

(一)取得的巨大成绩

1.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加强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几年来,我国社区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能力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意识不断地得到了强化。我国还建立了各种思想教育机构,有重点性的对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广大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

2.用实际行动解决社区群众问题,大力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其重点都放在了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从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克服困难,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有困难的社区家庭中,解决了社区群众遇到的难题。

3.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我国开展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掺和了更多的文化教育形式,很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和喜爱,还充分的发挥了社区应有的文化资源,通过碎社区群众的大力宣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就。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进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越来越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新的体制还没有建立完善,社区群众的思想还受到就观念、旧思想的束缚。在一些社区居民中,外来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再加上工作、生活等遇到困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群众的利益收到了很大的束缚,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心理就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就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产生抵触和怀疑,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2.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力量比较薄弱。在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作者的力量很薄弱,队伍建设的人数比较少,比例相差比较大,有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文化水平还不够高,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收到了社区群众的怀疑。对于群众提出来的问题他们甚至不明白、弄不懂、看不清,思想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不解,有时候甚至感到非常的棘手。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他们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群众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不耐烦、不乐意的心态,很难让社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

支部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并且贯穿于党的方针路线和各项任务中。在新时代和新任务的要求下,党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建设的主要观念,并不断推进围绕党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党支部建设,能够使集体的力量的到凝聚和发挥,并有助于社区群众困难的解决,也能够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社区党支部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大局为重,抓住重点和中心,不断提升政治意识和忧患意识,贯彻和落实社区群众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党支部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复杂性和严峻性问题,使受教育的党员能够严守各项政治纪律,积极的帮助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党支部应该做好每个阶段的思想分析工作,及时把握思想变化的动态,使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党的主要思想始终保持在一直的方向,全心全意的为群众服务。

(二)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社区管理体制

要根据我国社区的建设特点,要不断地理清楚管理渠道和统一管理机构,将社区整体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理,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要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加强对他们知识文化的教育,要不断地向社区群众服务,满足衙门的需求,才能真正的形成“一股绳”,才能真正的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是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新颖文化、文艺活动等,来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三、结语

总体来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大事,要想真正的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凝聚社会大众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李清华,王邦志,高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与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