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传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语言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传统通信专业英语课存在一个教学误区,课堂上只是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的片断;老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再讲句式或篇章结构和专业词汇;学生主要记忆一些专业词汇,学一些书面英汉互译技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普通英语,而不是用普通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学生将所学英语用到实际的专业中去,有时他们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来改变,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改变。这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以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根本目标。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外语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国外通信专业教材的变化都很大,国外教材中有不少新技术、新思想,双语教学若采用这样的教材,可以把这些先进技术结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外影印版教材,特别是在电信、通信等领域,所有的协议、国际标准以及辅助设计软件都是英文的。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内容可供选取,为教师备课、写讲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信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高校通信专业大多数都选用了国际知名大学的英语原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影印出版的《DigitalSignalProcessing——AComputerApproach))(2ndEdition)和优秀原版教材《CommunicationSystems(4thedition)》(SimonHaykin著)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完整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之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制生动形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授课,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好。
(二)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92页)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己的英语水平都是原因。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量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词汇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每一章开始之前,先布置预习或讲解相关专业词汇;在学期初适当讲授一些课堂常用语,并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这些用语参与课堂活动;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课堂讲座,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此外,针对一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差的现状,加强学生课外作业中的阅读量,通常是针对课后某几个问题布置一段文字阅读,然后要求其用英文写出问题答案并准备口头解释。
除此之外,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的优势,集动化效果、声音、图片等于一体,不但可以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双语教学课程,这样能够减少板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英文讲授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学生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所选知识和与中文的表达有何不同等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学生方面而言,在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的特殊情景下,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是相当高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或者专业技术,而是用英语去认知专业技术,即培养学生接受最新通信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时刻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中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4-02
1 网络科技改变了英语教学
信息时代早已经来临,利用信息技术更新传统教学方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有关数据与信息的高新技应用技术,其特征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甚至视屏影像集成录入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在这些信息中建立某种方式的转接和输出,合成多媒体信息,具有很强的适时性和交互能力。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速度更加引人注目,因特网上有超过80%的信息储存是用英文写的。网络技术创新已经应用到正在发展的英语中,正在改变着我们交流、工作、贸易、娱乐和学习。互联网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因特网(CMC)是一个语言使用形式方面主要形式之一,因为它改变了部分新的词汇,而且媒体和它的用户在特定的方面使用特定的语言,比如电子邮件、文本、聊天、冲浪、书签、网上购物、谷歌等等。互联网是变化的语言。作为与时代通行与世界接轨的英语课程,必然需要融入新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科技更新传统英语教学。特别需要跟进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利用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确实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传统的英语教学重在教师的单方面授课,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在一种语言类学科的学习中,是很不利的。语言类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语言类教学,必须全方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教学,利用信息科技,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将对学生自主积极学习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2 信息科技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有着深厚的基础理论支撑。建构主义(constm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合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认知主体的知识应是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认知主体成为主动参与、发现并加工信息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这种意义建构的途径使认知主体的认识水平得以不断发展。学生只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活学活用真正学好。而网络可以方便营造一种虚拟的真实语言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对英语教学有诸多推动作用。
2.1 激发中学英语学生的好奇心
根据心理学的注意力理论,“注意力机制的功能是寻找认知资源,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将语言学习中的输入转化成吸收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及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各种学习的心理保障,而无意注意可以对有意注意起到引导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快捷方便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于母语信息的英语信息。英语信息相对于汉语信息,是一种外部的新奇刺激,而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有意注意,也就是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信息技术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师提供英语资料或信息的局限性,让学生以更自由、更主动的方式充分满足自己对外语文化与信息的好奇心。另外网络技术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承载信息的媒体如视频、声音、图象、动画等,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信息,更喜闻乐见,取得更好的效果。
2.2 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分层次教学
中国人口众多,学生数量极多,课堂上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顾及学生的个体特征。但网络技术保证了一人一机,使学生灵活云去,共享网络资源并针对性选用。这极大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课堂结构,适应了个性化、智能化、多元化的英语学习环境。新模式下,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材料,如阅读材料、写作材料和听力材料等等,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计算机网络提供的练习和测试。网络系统会及时提供单元测试的反馈信息与测试报告,学生老师均可通过网络随时查阅成绩记录,足不出户而信息共享,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了解自己缺陷,针对性地提高。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完成学习。例如,在学习某一章节时,可先设计出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目标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单词、语法、课文等基本内容;拓展目标为较高目标,即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前提下,继续学习新的补充内容,如语法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单词的补充释义等、补充的相关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全体学生学习基础目标,通过反馈练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掌握的学生即可以转入拓展目标的学习,未掌握的学生则继续学习基础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监控,随时帮助有疑问的学生。同样,拓展学习――英文版未掌握好的学生,还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
3 信息科技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完善
约翰斯顿和加德纳将电脑的应用归结为三种主要类型:
直接呈现内容:电脑软件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或信息,也可以帮助他们检测自己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辅导课和交互模拟练习往往属于这一类型。
作为工具使用:培养学生将软件程序(如数据库管理、空白表格程序、统计软件和文字处理)作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或解决某类问题的工具来使用。这些程序能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但无法传授学生一些新的实质性的知识内容。
用来交流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脑会议、电子公告栏、网上数据库(如图书馆检索目录)获取或交换信息。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直接呈现内容和作为工具使用获得较多的使用。结合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设计和完善。
3.1 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步骤
在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设计为三个步骤:(1)课前学习(网络),课堂讲授和课后学习(网络)。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首先第一步是进行网络学习,学生集中到学校计算机中心上网,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学生先学习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单元测试(完形填空、词汇和句型、阅读理解等),测试结果由系统直接评分。整个网络学习时间为两个小时,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遇到疑难问题,直接网上,任课老师集中网上回答。(2)课堂学习。学生完成网络课程以后,下次课进入教室进行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为两个学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对重要的语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习文章文化内涵等内容,然后进行小组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预习任务。(3)课后网络自主学习。这项学习活动,主要结合电脑应用的第三种类型,学生自由安排,不需要集体上机,时间也没有限制,完全开放式学习。主要是跟课文相关的文章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学生可以随时互相联系或与老师联系,解答疑难问题。
3.2 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反思与完善
多媒体网络技术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喜闻乐见,成效显著。但是,物极必反,有一利必有一弊。网络教学也不是万能。一些学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新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过度技术缺乏真实感。缺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的鲜活气氛,缺乏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网络课与常规课的结合,还应积极组织网上沙龙,让学习者通过沙龙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进行网上讨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保证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2)缺乏监控,容易让学生两极化。特别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为网络缺乏老师当面的监督,往往偷懒,出现抄袭、应付了事的现象,学习越来越被动。老师应通过系统能设计滚动的试题库,避免学生抄袭或模式化应答。(3)网络的局限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能在校园局域网终端服务器接通的情况下才能操作。很多校外老师和回家的学生无法通过网络教学平络。(4)网络运用不充分。有些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以其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老师网络教学课件内容是重复的。自主学习软件都配有答案,但还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不能满足于现成答案。
信息科技在英语语言本身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代表着也许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利用电脑学习外语,让电脑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在信息时代,做到电脑普及使用并不是很难。使用电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络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教育方式无疑是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似乎将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一个未知领域,站在十字路口徘徊。不过,只要我们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和困难,相信我们会创造出一个新颖而几乎完美的语言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素萍.新模式下综合英语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0,(12).
[2] 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3.
[3] 胡继岳,章国英,沈兰萍.英语网络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2):12-15.
[4]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55-59.
论文关键词:通信技术,专业英语,互动教与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技术的合作日渐紧密,作为一个合格的IT行业技术人员,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电子通信类技术的前沿动态,很有必要阅读英文科技文献。而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电子通信类专业词汇及相关的英语表达[1],为此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与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重大挑战。目前,国内较多高校针对通信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及特点、教材的选取、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等影响,收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疲惫,课堂气氛不活跃,所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更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另一方面,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抑制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需要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教与学质量。
本文根据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弊端,基于教学实践和信息化技术[2-3],探究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教与学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上互动的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1 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及教学弊端
不同的课程各具特点,对于通信类专业英语亦如此。它衔接了基础英语和通信专业知识,既涉及到普通英语的语法表达,又将通信专业的基础知识纳入到英文表达中,是两者相互结合的桥梁[4]。首先,是专业性,体现在其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词汇上。对于基础英语中的普通词汇,在通信类专业英语中呈现出特殊的含义,如bus意为“公共汽车”,但在通信专业里意为“总线,母线”。第二,是灵活性,体现在其句子的结构和词性的使用上,常使用长句子、定语从句、被动语句等,且同一词在不同句子中表现出不同意义。第三,是实践性,能够将常用的通信技术引入专业英语教材中,并完善该技术的英文表达。
通信类专业英语虽然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但由于内外界各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5]。基于教学实践,所出现的弊端可总结如下:
1.1 教材内容选取的不合适
在较多高校陆续开设专业英语之时,其教学目标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未明确,选取的教材内容也大径相同。教材里内容仅仅介绍固定的通信基本知识,没有介绍专业词汇学习、翻译的技巧,没有联系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也没有通信技术的实践环节[6],难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1.2 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将教材内容做成PPT形式,然后将课文加以串讲,将相关词汇、句子加以翻译,互动较少,课堂难免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不深刻,学习积极性也相应降低。机械设计
1.3 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开设了该专业英语课,但其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仍较为模糊,如课程开设的学分制、师资力量的投入等,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方面,教师或是通信的前沿掌握不深,或是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互动效果。
2 通信类专业英语的“互动教与学”模式
结合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本文探讨了一种“互动教与学”模式[7]。该教学模式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的更新
对于目前所用的教材,可以适当进行改编,一方面,反映常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选取IEEE或者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无线通信、智能安全、机器视觉、光纤通信等热点科技文献,亦或当前先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学生阅读、翻译,同时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讨论总结。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加以最新的通信前沿,既可以增强互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新的应用中体验如何用英文表达。
2.2 教学方式的改进
根据授课内容,创造合适的情景,将学生合理分组,发动学生课后查询资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英文发言;教师在传统PPT讲解基础上,将课件插入图片、声音、动画等,播放国外公开课(如TED、Coursera等)相关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提取专业词汇,适当加以讲解,学生边听边复述、翻译、总结,让整个课堂声情并茂。而对教材里的专业词汇和应用文撰写等方面,教师可充分采用目前热门的微课形式,做成视频共享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学习,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2.3 注重因材施教和关注度的提高
目前,专业英语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且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特别是在节选视频学习和情景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英语能力差的同学积极参与;另外,教师在增加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争取培训机会、自我学习等形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更好地活跃整个课堂的互动氛围。
3 总结
针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弊端,探究了一种基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的“互动教与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文的积极性,深刻掌握专业词汇和技术的英文表达,熟知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上的水平,锻炼其英语能力,达到教与学共进。
【参考文献】
[1]韩凌云,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92-193.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顺德 528333)
摘要: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 :高职教育;协同创新;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23-03
作者简介:陈燕舞(1976—),女,湖南湘潭人,硕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基于知识共享的政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研究”(项目编号:D11YJY03)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本身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动力何在?路径何在?我们可从协同创新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
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治理范式
“协同”(Synergy)概念最早于1965年由美国的H.伊戈尔·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其著作《公司战略》中提出。他认为协同是公司战略四种要素之一。
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Hiroyuki Itami)认为协同是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之一。资源可分为实体资源和隐形资源,不同主体通过对隐形资源的使用将产生协同效应,即“1+1>2”。因为隐形资源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信息具有使用的同时性、多重使用时的无磨损性和合成性三方面的特性。
对协同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的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他在1971发表的《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中引入了“协同”的概念,并于1977年提出了协同学(Synergetics)的理论框架。目前,协同学已成为描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有序转变条件和规律的横断科学。协同过程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不断发展与演化的机制。
2012年以来,我国刮起了一阵协同“旋风”,大有协同泛化之势。但从协同内涵看,不同主体有形资源的合作只是产生互补效应,不能算作“协同”。我们一般认为协同是不同主体对信息、知识的共享使用,产出新的信息、知识,产生协同效应。因此,在使用协同概念时,一定要明确协同的边界,不可似是而非。
那么,基于协同的协同创新内涵又如何呢?协同创新是我国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模式。美国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把协同创新定义为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的过程。国内陈劲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不同部门、行业、区域甚至国家,最大限度地整合创新要素,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
作为当前研究热点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我们认为它不只是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不止关乎科研,它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深度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同步提升,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治理范式。正如胡中锋所说,大学在社会系统内从合作的“物理反应”向协同的“化学反应”转变。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逻辑起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包括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技术教育被弱化,导致技术人才严重缺失。2012年,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得到了国家应有的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应包含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者有区别也有重叠。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这三个特征要素,核心是创新。国内学者潘懋元、杨金土、夏建国等把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在第三产业中,他们是管理负责某一部门或综合部门的实际管理人员和操作层中的高层次实务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则是在生产岗位上直接从事操作的人员。当今世界,现代技术既包括物质性的技术,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为顺应新技术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而推出的重要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
协同创新是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要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前提是高职院校自身要加强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创新能力。这与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相契合。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技术应用和创新为导向,走校企协同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要高举技术教育大旗,不仅要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要成为新技术应用与创新基地。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大力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协同创新引领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探索出了技能型人才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而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围绕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这三个特征要素调整专业结构,改变过去专业设置过窄的弊端,适时拓宽专业面向。改变单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合理增加技术理论知识在课程中的比重。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手段,科研也是培养人,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以技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为主导、以协同创新项目为依托的研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将最新的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变为课程项目,开发课程、教材,设计授课方式等。让学生参与包括技术课题选择、技术路线确定、技术方案实施等在内的完整系统的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科研与教学的协同,提升科研对教育的贡献程度,真正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蕴含学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利于研学结合的评价机制,根据科技研发与教学的特点,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中引入科研性要素,在评价科技研发成果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即在科技研发项目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考虑对培养学生的贡献等。
(二)创建协同技术研发平台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科技研发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三大功能的中枢,既促进技术人才的培养,又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这也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现代化发展的直接贡献度,是高职教育最终能否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
开展协同创新的前提是识别协同创新机会。高职院校以面向区域或行业为主,其特点和优势是区域性或行业性。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研究,成为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成为引领行业产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如广东省教育厅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广东高效热泵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心联合顺德及周边部分知名热泵、空调生产企业,共同开展热泵、空调行业最新技术及共性技术难题的集中攻关。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数量多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矛盾非常突出。高职院校应发挥优势,争当研究型大学与市场之间的“二传手”,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技术转移。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师生们获得“注塑模伺服同步自动脱螺纹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发明专利的授权,并成功转让给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转让费达10.05万元。
(三)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协同的关键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创新资源,建立跨时空、跨专业的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部组织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是一种资源共享方式。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相关职业工种培训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和产业链上代表性企业的技术资源,还包括新技术介绍、职业岗位描述、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用人信息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接产业升级,服务青年成才,引领学习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四)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吸收校外对高职教育发展有卓越见识和强烈责任心的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完善以学校为主,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参与的管理体制。我国也有少数大学设立了董事会或理事会,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多达上百人,主要是将其作为咨询机构或扩大社会影响,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董事会或理事会由咨询机构向决策机构转变,可在原董事会或理事会基础上设立执行董事会或执行理事会,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行使董事会或理事会的主要职能,特别是要使其成为学校的决策机构,真正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
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等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职教集团(或联盟)。职教集团(或联盟)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融通和共享,有利于促进校企协同、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目前,广东省建有行业性或区域性的高职教育集团二十多个,从运行情况来看,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改革组织机构,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协同事项。科研组织结构“以创新任务为中心”设立,而不是“以行政部门为中心”设置。职能部门“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主要是政策、信息服务和协调、保障服务等,打破校内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产学研用促作处,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促进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调整以院系为主、条块分割的运行模式及以平台为中心、以项目为牵引、人员灵活流动的运行模式。如组建以完成一定创新任务为主要目的的跨专业创新团队。
建立稳定和流动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人才多向相互流动,探索建立共同分享的人事管理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从高职院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进驻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另外,建立企业工程师驻校制度,鼓励企业技术专家到高职院校任兼职工程师,成为工程、教学“两型”专家。
参考文献:
[1](美)安德鲁·坎贝尔.战略协同[M].任通海,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1-23,68-69.
[2]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3.
[3]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
[4]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1.
[5]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 建设一流大学[J].大学(学术版),2011(8):4-9.
[6]胡中锋.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绩效评估目标[J].高教探索,2013(1):8-9,12.
[7]潘懋元,等.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8]夏建国.高等技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44-4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广义上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以母语和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第二语言的应用能力。由于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主要指英语,故狭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帮助学生以中文和英语为工具,学习和接触国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表达方式,并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一、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原因
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教育部在2002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二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是外语教学改革以及培养新型教师的需要。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不但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知识,全方位地应用英语,而且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双语教学以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五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需要。英语是当今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现代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都用英文发表,70%以上的信息都由英语传播。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获取最新信息,还可以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不管是内在理论还是外用软件,都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英语文档的辅助材料。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扩充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很有必要。
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160余所高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对该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亦不在少数。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该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对象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大三第二学期学生,采用的是混合型教学模式,即中英文讲义并存,课堂上用中英文讲授的比例各占50%左右,幻灯片80%以上用英文制作,在课程实践环节中采用国际上主流的ArcGIS等专业软件,使用案例教学法。但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不合适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都会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因为原版英文教材在理论的准确性和源头性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内容编写上也包含了详细的阐释、丰富的事例等,但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不能很好地把国内外的思维方式统一表达,在国内大量订购这样的教材也很难,价位比一般的中文教材高出数倍,给学生和学校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大差别,有的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六级,对双语教学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且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较顺利地交流;有的学生尚未通过英语四级,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初期有明显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3.课堂信息量不足,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学双方的注意力都有所偏移
在准备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英语教学不低于50%的要求,教师就会牺牲一些简单的中文表达;在准备教案和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习惯,因此教案和课件的制作会花费比其他课件多2~3倍的时间;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会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解释学生未知的专业词汇上面,直接影响理论讲述的深度。
四、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1.教材的改革
因为国内目前没有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双语教材,所以在教材选用方面,为了实现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目标,教师可以综合Kang-tsung Chang编写的《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Paul Longley等人编写的《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等英文教材,以及邬伦等编写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中文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自编适合实际双语教学的教材。
2.与课程配套的试题库的建设
为了巩固专业课程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多样的试题库。建设试题库时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明确各章节应掌握的知识。还要注意参阅国内外各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考试考查方法,建立相关的中英文题库。试题要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库题量要充足,同一章节相应内容要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试题,试题难易要适度,在较难、中等、较易之间保持适当比例。试题库要基本满足“覆盖要全面、重点要突出、题型要丰富、难度要适中、题量要适度、附件要齐全、用字要规范”等要求。这样的试题库在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考试准备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
运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效果明显改善,在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中,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搞好课堂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一看法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相关数据,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上机实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这一做法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充知识。给学生提供大量有利于学习该课程的网站和资料,拓宽他们的专业学习范围,使他们养成遇到问题查阅英文原版资料和帮助文档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五、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效果
1.双语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读、译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完成了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也使学生的思维从汉语过渡到英语,进而实现双语教学中外语的渐进式导入。
2.深化了学生对相关原理的认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的热情,提供了学生与教师进行专业交流的平台。
可以说,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他们对第二门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地理信息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魏日宁.香港双语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学研究,2002,(11).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