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教育学

传统教育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教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教育学

传统教育学范文第1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1. 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 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 亲情教育。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 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1. 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 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传统教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必要性 实效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灭的灵魂。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实效性。

一、传统美德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在市场经济向深入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公正、合理、竞争、民主、诚实、守信等新的时代精神对传统道德的维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异质文化所体现出的多元的、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个体所面对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具有共同民族心理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价值观、人生观。面对严峻挑战,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成为一线政治教师的科研方向。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抗非典,南方冰雪灾难,汶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的大门,使他们在情感的激动中陶情养性,在强烈的情感中把真、善、美融化在心中。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优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是建构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应对国际社会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背景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魂”

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优良传统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任务。着眼于未来,青少年的教育尤其重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专业渠道应发挥自身优势,用课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社会主义信念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优秀道德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做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对人生、理想、立志、求学、生活、工作、处事、交往等做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从。就立志而言,荀况说:“无冥冥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说:“命为志存。”还有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为人所熟悉。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优秀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用观点,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作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美德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之中,思想政治课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能增强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中学的德育工作要针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把做人的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中学生渐入成年,思维已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家庭、社交活动,因此思想政治课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需要追求等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接受。例如,在讲“师生交往”一课时,我补充了李白拜师、唐寅学画等事例,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从而教育学生尊师爱师。在讲“友好交往礼为先”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荀子的“人无理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无理则不宁”,《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中蕴含的道理,“友直、友谅、友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交友原则,等等,教育学生树立“真正做人,无事”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在个人修养、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三个方面逐步树立整洁健身、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勇敢自强、守时守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尊师敬老、友爱合作、诚实可信、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

2.批判继承,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衔接是要坚持批判继承原则,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选择地讲传统美德。不能把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封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对传统文化中许多消极因素进行改造,消除传统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观念的人。比如,在讲“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时,教育学生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同时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懂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孝行,要结合实际落实孝行。赋予孝悌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要求相衔接。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敬人、爱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我们都要学习、继承,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先辈提倡忠恕、孝悌、仁义、礼仪等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分析,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对待那些纯属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伦理,当然不要继承,但让学生适当了解一点,懂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由来,对于他们接受传统美德,也会有一定益处。只有对传统美德进行一番消化,力求融会贯通,才能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之中。

3.加强补课,边学边教。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补好这一课,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化为自己的德性。

一是学习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譬如,读一点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是《大学》《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真正入了门就可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道德传统的典型表现形式。这样的道德传统相对于今天来说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之必需。孟子的许多伦理道德思想,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有些话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座右铭传颂,所提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劫难、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它从思想上养育了千万贤者。认真读一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运用到教材、教学中,将有助于思想品德课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学习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历代蒙学读物。在民间流行最广的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三字经》可称为少儿百科,其中教育尤其德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篇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青少年教之以仁义;礼仪是《三字经》的中心思想,《三字经》还教导青少年学习百科,讲了许多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各种蒙学读物包含着许多有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道德教育内容、方法、故事、资料等方面,很多都可供今人借鉴。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韵语在民间传颂,长盛不衰。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些来自《治家格言》的话,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民族语言。将蒙学读物加以分析提炼,择其精华,教育青少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会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历史典籍,还是蒙学读物,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学而思”有所分辨,有所肯定或否定。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它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增强爱国情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完善学生人格的需要,更是思想品德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班华.现代教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任远年.世界普遍关注的课题.1995.1.23.

[5]冯增俊.当代西方教育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2.

[6]钟以俊.论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必要基础.教育研究,1995,(10).

传统教育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15-01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主要是为提高受教育者方方面面的素质而开展的,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发展等多方面。

2.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总结出来的,首先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对象是针对全体受教育者,其主张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很多共同点,是挑选教育方法适合学生,而不是挑选学生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全面性,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错误方式,而是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且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不仅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极其需要的。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升学提供合理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为其做人、生活、生存打下坚固的基础,最后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放性,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发展性,它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三中心论,使教育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二、为什么要在素质教育中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充分证实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注重传统美德的发展及道德素质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碰撞,也造成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滋生出来,腐蚀着经济全球化的果实。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才能扭转人们的错误观念,因为教育肩负着影响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职责,我们需要传y文化教育来凝聚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自心力。

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并匀速上升发展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教育应该着重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会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道德层面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仁义礼智信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教育首先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友善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也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为了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在当今时代备受关注,而作为其主体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主席说过,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命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传统美德课程

认为,政党要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去武装工人群众,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并不高,因此只能通过外部灌输的方式。传统美德教育亦是如此,它需要达到分阶段和分层次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呈现出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治教育的引导;高中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一些人生的选择还会左右不定,所以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革命理想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辅之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2.通过其他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虽然是分开来学习的,但是不能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文科理科都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不仅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系统的传统美德知识,并将二者自然地结合起来,渗入到自己的学科当中。政治课对于传统美德传承是最直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指导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样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一些文言文塑造出来的伟人形象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道德精髓,感受古人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理科科目学习中,可以发掘科研人员发明家身上的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

传统教育学范文第4篇

我国大学生普遍出现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深刻、感知欲望不强烈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务必要想方设法有效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借此持续提升大学生的母语素养,以及人文精神。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结合实际集中化探讨论证现代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落实,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学人员关注。

关键词:

大学语文;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落实举措

社会持续改革发展期间,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工作同步面临深刻的挑战危机,因此需要针对传统教育规范体制加以持续深入性地创新改革。须知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多元冗杂等特征,改革起来自然不会那么容易,往往会涉及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师资完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规划认证等诸多问题。而截止至今,还有一类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且高效率地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一、高校领导应不断强化对大学语文传承传统文化功能的关注力度

尽管说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在国民教育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用,不过因为诸多因素限制,使得其当前面临诸多挑战困境。现阶段许多高校学生都长期经受社会诸多消极思想影响,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使命产生全面忽视迹象之余,更加丧失了对语文课程的钻研兴致,通常状况下只是将这部分课程当作获取学分的必要途径,如此一来,预设的高校语文教学指标便更加难以达成。再就是国家和高校领导,本身对于语文课程关注度不够高,特别是在教学定位严重模糊背景下,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持续骤降,与终身学习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渐行渐远。长此以往,便不利于全面改善大学生语文素质和传承发展中国优质的传统文化。面对上述状况,作为高校领导,要在积极推动传统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力度。如此一来,便可以在日后将大学语文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功能予以有机凸显,同时在素质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工作中获得理想化的进展成就。

二、沿用合理化大学语文教材,展现出传统文化多元完善的魅力特征

想要更为有效地布置拓展大学语文教育活动,第一要务便是选取可靠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性指导媒介,所以高校在开展语文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理当将教材建设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归结来讲,想要愈加顺利地贯彻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命,就必须要编辑沿用内涵丰富且可以深度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大学语文教材。因此,作为现代高校专业化语文教师,便有必要结合诸多实际状况和经验进行深入性改革、探索,进一步编订出完善化的大学语文教材,借此持续改善大学生群体的语文素质并督促他们树立起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至于这部分教材内容的编排原则,便是确保兼顾古今中外前提下,选录一些普遍受学生欢迎的经典影视欣赏篇章。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表现了作者悠闲自然的生活情趣和放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之余,闪烁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光芒,能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考,使学生深受其益。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这部分文章之中必然要清晰化标注自学提示、思索训练、高等级层次知识链接等细节,如此一来,便可以确保现代大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可以挣脱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条件约束,之后实时地将已学知识点拓展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去。在日常生活期间,学生则可以联合教师引导、教材自主研究、现实生活动态观察等途径,进行持续深入地学习,最终切实达到借助大学语文教育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三、大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提升文化素养,保证课堂上将传统文化魅力展现完全

想要切实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可持续传承并且发展传统文化,便需要语文教师精细化的指导和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适应媒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理当定期接受更高等级层次的教学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为其日后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于相关处理细节将表现为:

1、大学教师要全面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实时拓宽自身知识和理论结构层次须知教师始终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大学语文各类教学目标贯彻,都需要教师优质化的素质和理论作为支撑。所以,便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做到与时俱进,即时刻依照时代最新规范要求进行个人知识结构层次修缮。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全面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关键使命,因此更加有必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保证长期进行各类文献阅读、名家名作赏析,在确保自身语文文字表达和文章欣赏能力大幅度改善之余,进一步深入性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唯独如此,才可以承担起大学语文教育如此重大的职责。

2、组织起高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层次的大学语文师资团队决定大学语文教育事业合理化发展前景的另一类基础要素,便是师资团队的建设质量。因此,不同高校都要适当加大投入来构建起实力高超且数量稳定的语文教育、科研团队。唯独这样,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为顺利地贯彻预设的各类目标,包括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和拓展等。第一,令一些资深教师持续深入性地介入到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将这类人员的教学优势予以有机发挥。这部分教师通常都须经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这样才能保留完善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保证为年轻教师树立起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之余,更好地带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传统文化传承等工作进程。第二,引入一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既有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这部分教师必须保证预先接受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指导,并且已然获取传统文化的妥善熏陶结果,这样才能保证这类群体能够更加理想地胜任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不过这部分人员在教学实践经验、教学管理技巧等方面,自然不能和资深教师相提并论,因此需要持续地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争取借助长期教学探索和实践,逐步成熟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理当涉猎诸多领域,特别是在素质化教育、学分制度、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活动布置拓展期间,有关大学语文教育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功能特性,有必要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为了确保这部分功能特性得以有机落实,高校领导要不断强化对语文课程重视力度基础上,组织各类优质化教师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参与相关培训来提升个体人文素养,并且实时性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长此以往,使得民众文化传统得到全方位继承拓展,为今后大学生合理化职业和人生发展前景绽放,提供丰富可靠的指导经验。

作者:龙秀光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4(10):77-89.

传统教育学范文第5篇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 周礼・地官・保氏 》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

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熟。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则极大地推动了写字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酷爱书法的唐太宗的倡导之下,书法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楷书中的颜体、柳体、欧体等著名书体,各领,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更是促进了书法的个性化发展。明清时代的写字教学,则更加普及,即使穷乡僻壤,凡有书塾的地方,都会有严格系统的写字教学训练。鲁迅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提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清末三味书屋里的“习字”,就是书写训练。今天讨论现代中小学的写字教学,我们不难从清代书塾严格的训诫教条中得到启示,获得营养。

二、传统写字教育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写字教育中,通过代代相传,无论是官方的书吏,还是民间的塾师都积累了丰富的写字教育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写字的“质”和“量”

书塾里的教学,往往将写字与识字、诵读结合起来,引导蒙童了解所写字的特定内涵,赋予所写字以具体的“质”。比如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在《 论小学 》中说:“凡子弟学写仿书,不独教他字好,即可兼识字及记诵之功。”同时,也注重写字训练的“量”,既要写得好又要写得多,还要写得快。比如陆世仪指出:“先儒教小儿习字,先令影写赵子昂大字《 千字文 》,稍长,习智永《 千字文 》,每板影写十纸。既毕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如此一二月乃止。必如此方能后日写多,运笔如飞,不至走样。”当时之所以重视写字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它关系到科举考试。只有写得又快又好,才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稳操胜券。

2.讲究写字的规范

传统教育讲究写字的态度,崇尚庄严方正,杜绝苟且轻佻。比如明代《 教子良规 》说:“小儿初就学时,固宜以识字为先,而写字尤不可不慎。古云‘心正则笔正’,笔之不正则知其心之不正矣。”

3.讲究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宋代王日休《 训蒙法 》指出:“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写字时,先写‘上’‘大’二三日,不得过两字。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必笔画潦草,写得不好。”对此,当然也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学大字还是学小字,都要求严谨规范。清代石天基在《 训蒙辑要 》指出:“字有一定之式,一点一画,不可造次。如省笔字、重叠二点之类,竟不可令之见闻。童而习之,自一一严正矣。”

4.讲究“把笔”教写

“把笔”,亦称“润字”或“手教”,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握笔,先生握着学生的手,带领学生起笔、运笔、收笔,直至完成一个字的书写。“把笔”不仅是引导学生体验书写的全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感悟用笔的方法,包括笔画的起收、顿挫、轻重、转折,各部分的避让呼应、间架结构等。因此,“把笔”不是机械地“扶手润字”,在“手教”的同时还讲解“轻重转折”的要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及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运笔,并加以指导。

5.注重临书的方法和步骤

在通过“把笔”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笔画之后,就开始为学生选择法帖,指导学生临帖学书。学生可以根据家长的要求或自身兴趣选择书帖,也可以由先生根据学生性格气质为之选择临写范本。临书不是依样画葫芦,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按部就班扎实地练习。清代崔学古的《 幼训・临仿本 》总结了教学临书的方法和步骤:“润字稍似,方用墨书。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大小字稍成后,画一无字格式,以油纸临欧阳询《 九成宫碑 》,择其绝肖者剪下,粘格式上日摹之。初用笔画少者,一实三虚;次用笔画多者,一实一虚,实则临,需则摹,四角填小字,习至此,必成章矣。然后再用钟王楷法,此由贤入圣法也。”现代学生一般使用硬笔书写,但是方法和原理与传统的软笔书法大同小异。

6.注重细节,指导到位

清代崔学古的《 少学 》,为书塾总结八股文教学方法,在说完“行文变化”后,特地谈到“书法”。因为“书法宜精,故亦附记于此”,所以他共讲了“身法”“手法”“把笔四要”和“作字四法”。例如“身法”:“凡作书,肩背宜直,胸宜去桌三寸许,面宜去背三寸许。”又如“手法”:“用指实掌虚,以大指推出,食指压下,中指钩入,小指衬,无名指抬起,执笔宜紧,竖笔宜直。”而“把笔四要”则是:“虚,手指心不近掌;圆,作背圆;正,笔管正;紧,手指贴笔紧实。”“作字四法”则为:“横清竖直――横宜细,竖宜粗。少粗多密――画字少宜粗,画字多宜密。勾短点圆――勾宜短,点宜圆。空匀横直――空白宜匀,横路宜直。”清代另一位训蒙专家唐彪,也在《 父师善诱法・童子学字法 》中说:“写字重在执笔。执笔之法全在掌虚指活。今童蒙初学书,势必借先生运笔,若不将物撑于童子手中,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令掌虚指活,难之至矣。为之计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否则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难矣。”这些经验之谈,具体到位,能帮助蒙童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终身受益。

三、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势在必行

1.中小学写字教学的意义

今天在中小学开展写字教学,首先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指出:“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事实上,学生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对汉字的表意内涵、构成规律、笔画美感、书写的基本要求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增进学识修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其次是提升中小学写字教学质量的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对于写字教学,教育部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并把写字纳入课程表中。《 课程标准 》指出,教师要“使学生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速度,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为此,中小学各科教师都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书写潦草和不按笔划顺序写字的情况,都要及时纠正,真正把写字指导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和每一项活动之中。对中小学学生而言,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认真仔细,规范整洁,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一,其意义不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替代的。

2.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需借鉴传统写字教育经验

当前中小学写字教学虽然安排了教师,落实了课时,开展了各项书法活动,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一些教师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指导学生写字,包括如何握笔、如何起笔、如何运笔、如何收笔等。书法课往往变成学生的涂鸦课,每学期10多个课时就这样耗费了,学生写字的水平自然难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