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连木沁镇库木买里小学;

1.前言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过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想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作。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新疆民族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目前,民族地区非常重视学习汉语,佐为我国族际共同语汉语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社会的需要和学习汉语的目标对乡村地区汉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与整合,对于提高乡村汉语教学水平有着总要的作用。

2.学校情况

2.1学校历来

库木买里小学是一个全乡教学质量较好的小学之一。学校现在拥有的基本教学面积是991平方公里,共有7个教室(其中一个是学前班,双语班两个(一年级,二年级),普通班4个(3年级――6年级),实验室1个,图书馆1个,库房3个,会议室1个,办公室4个等等。

2.2师资情况

库木买里小学现在教师共有14名,(女教师11名,男教师3名),其中汉语老师3名,语文老师3名,数学老师4名(其中一个在县里进修),体育老师1名,品德修养老师1名,实验室管理人员1名,学校安全负责人员1名。

3.连木沁镇哭木买里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村小学汉语教学也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正外在深刻的革命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改革的深入,目前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目前我村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3.1师资的缺乏

师资队伍的缺乏对库木买里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库木买里小学现在拥有的教师总数为14名,其中汉语教师为3名(其中只1名教师是汉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另2名教师是不是汉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汉语教师的缺乏问题对库木买里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来说是一个着重性的问题。学校领导为了解决汉语教师的缺乏问题,只得将其他学科的,汉语水平较好的老师安排上汉语课。

虽然学校领导通过将汉语水平较好的老师安排上汉语课的方法来暂时解决教师缺乏问题,但这中策略实施以后引起了此校汉语教学水平的退步现象。

由于汉语教师缺少,只得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甚至数学老师同时当汉语老师的状况有时存在。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时虽然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合理,老师起码拥有将汉语课教得很全面的能力,但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库木买里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引起了负面作用。学生学习汉语的结果达不到学习汉语的标准程度。比如:

3.1.1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发音不准现象

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显现学生发音不准,因为其他学科教师授汉语课时发音不准,常常忽视对声调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所以直接采用看拼音读生字,生词,给学生译成维语的教学模式来授课,因此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3.1.2汉语教学中汉字笔画顺序不准现象

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的时候,虽然老师的汉语水平多么好,讲的很全面,老师的板书很整齐,写字多漂亮,但汉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有时老师的笔画顺序不准的问题。有些汉语老师汉语教学中对汉字的笔画顺序是否准确等方面不太讲究,结果小学生写汉字的时候也有出现这中错误。

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的时候,虽然老师的汉语水平多么好,讲的很全面,老师的板书很整齐,写字多漂亮,但汉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有时老师的笔画顺序不准的问题。有些汉语老师汉语教学中对汉字的笔画顺序是否准确等方面不太讲究,结果小学生写汉字的时候也有出现这中错误。

3.2汉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有关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的知识,使得我村母校的汉语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3.3汉语教师缺乏提高自身的时间和机会

小学汉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整天}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应付考试,很少有进修学习,自我提高的机会和时间。不能及时获悉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致使我区大多数汉语教师仅仅是以名“经验型”,“幸苦型”的教书匠,而不是“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

3.4学生缺乏学习汉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

3.5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我村小学汉语老师过分注重灌输,过分以来课堂和知识讲授,忽视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和学法指导,结果是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或学校不知复习。

4.应对策略

4.1加强师资队伍

县级教育局加大教育改革,提出相当有效的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招聘一批优良,能力出众的有事业心,责任感,乐于为教育奉献的青年人,加盟该县的师资队伍,共创鄯善县教育的美好事业。从根本上解决我村库木买里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此校的汉语教师缺乏的问题。

4.2上级教育部门重视普遍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完善知识结构

教育局首先要招聘专业对口,学业优良,能力出众,高素质的教师,分配到各个乡村汉语师资缺乏的学校;对于已经在校的老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大量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方面的书籍,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作为学校努力给汉语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与其他重点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机会,努力从其他学校优秀教师那里学习,并做到取张补短。

4.3学校领导支持教师不段提高自身,并且重视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重视提高老师的普遍素养,是提高库木买里小学汉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首先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对维吾尔族乡村学校来说,汉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促进农村地区“双语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4.4教师应该注重课前预习,可后复习和课外活动,努力补充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缺乏问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如果学生学习的兴趣越高,那么学习和探究的效果就越好,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外活动,而在课堂上应该定期给学生组织各种形式丰富多彩(唱歌,朗诵,讲故事,游戏,猜谜,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样可以营造形象生动,轻松愉快的交际情景,可以弥补我区部分地区汉语环境不够好的缺陷,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叁与欲望,发挥小学生好动活泼好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叁与和成功的愉悦,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4.5教师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该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汉语能力也会提高。

搞好汉语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上至领导和教育部门,下至广大教师和学生艰苦奋斗,齐心努力,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艺术,最终才能实现“民汉兼通”的教学目标。

汉语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应注重合理的布置家庭作业。这利于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一个方面。中小学生几乎天天有家庭作业,而汉语老师应该如何布置作业才能达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呢?

4.5.1应与课内教学相关

家庭作业是课内教学的继续,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与课内教学相关的作业不仅仅意味着复习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扩展,深化课内教学内容,还可以是创造性拓宽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者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汉语教室布置作业要明确目的,不要让学生感到作业纯粹是浪费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4.5.2应保持趣味性

重复机械性的家庭作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4.5.3应数量适当

超过了一定量的家庭作业非但不与学生成绩改善相关,反而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学生身体发育,成长;使学生产生焦虑,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干扰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其他活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5.4必做和选做相结合

同一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应忽视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从完成作业中获益。

5.结语

加强提高维吾尔族乡村小学汉语教学质量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和双语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汉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自由运用汉语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传统汉语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对比分析,对乡村小学汉语教学观怎的改变以及在汉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效地消除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因素,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乡镇小学 体育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19-01

大学毕业我就参加了湖北省的“三支一扶”行动,支教于一个镇中心小学。三年的乡村小学体育教学经历,让我对农村乡镇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有了切身体会,下面来谈谈笔者对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其对策。

一 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专业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影响教学质量

虽然省教育厅有支教计划,但补充的多半是语数外等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名额很有限,全省最多只有几十个名额,更不用说分到各县区的名额了。我的到来,成了当时全镇唯一一位本科学历的专业体育教师。当时全镇五所小学,仅有的一名专业体育教师,还只有中专文凭,年纪也已年近四十。兼职体育教师多半是退伍军人或年老的男老师,面对每天的日晒,大多老师都不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完成课时了。

2.兼职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机会较少

由于体育教师多半是兼职,全镇为此还专门在我所在的学校举行了开放周活动,让所有兼职体育教师听了我一周的教学课,算是简短的专业培训。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老师们甚至连体育课最基本的课堂常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基本的队列队形变换也不清楚,更别说简单的体育保健知识了。在体育课上,很容易出现在运动中受伤或身体上的一些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体育老师而言,我们要尽量减少学生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课前的准备部分和游戏时,很容易发生,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有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更安全、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锻炼和游戏。

3.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柔韧性和协调性偏低

农村乡镇小学,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四年级开始就住校生活,周末回家两天。住校生的营养几乎靠学校食堂,那样的营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回家两天,多半是爷爷奶奶照顾,营养也改善不了多少,所以学生们的体质多半是营养不良,往往发育迟缓。由于缺乏柔韧和协调性练习,学生在身体素质达标测试的项目上,座位体前屈测试中,很多学生的成绩都没有达到及格标准,其他各项的数据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强。

4.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紧缺,教学内容受局限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唯一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相比,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小学。就以我在的学校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了不少,但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场地和器材的紧缺,导致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偏少,很多体育活动不能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强,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二 改善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大乡镇级专业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职能部门,每年在制定教师招录计划时,能把体育教师的名额比例有所扩大,让更多的专业体育本科生能投身于基层体育教育。对于兼职体育教师,既然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教一门课爱一门课,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我希望以后这些年轻的专业体育教师更能够留在当地,使当地的乡镇级学校融入新鲜的血液,让年轻的体育教师给乡镇学校带来新的活力。

2.建立各级培训模式,加强兼职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省教育厅每年暑假都有集中的培训,培训完之后总是不了了之。乡镇一级教育部门可以牵头组织召开乡镇级和校级的培训交流会,让培训回来的教师给兼职教师培训指导,传递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教育形势,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教育经验和心得,让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接对子互相帮助。体育教师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利用书籍和听备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教研水平,让专兼职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3.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有针对性地强化体质

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已加大了对农村儿童的营养关注,希望各地方政府能够落实政策和资金,让学生真正地吃上营养早餐。对于协调性和柔韧性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或课外活动时,多采取相应的项目练习。因为我是学健美操的,所以能熟练地提供一些练习给学生们,通过三年的不断实践发现,对培养学生们的乐感也有所帮助。

4.充分利用场地和资源

农村乡镇小学每年的拨款是有限的,用在场地上、器材上的经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只能逐步添置、更新和完善。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应着手于现实,有针对性地对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如多使用跳绳、毽子、皮筋、长绳等,这些价格相对便宜,也可让学生自备,而且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又可以用来练习障碍跑和跳高,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篮球场,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等,利用场地还可以做其他的游戏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资源,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爱好,提高教学质量。

5.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场地器材还极其着匮乏,但只要体育教师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有善于创新的意识,要有意识地变废为宝,打造一些简易的“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中D分类号】 G63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020―0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乡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观念不但在城市,而且在乡村也深受家长追捧,大量农村孩子随着进城务工大军走进了城市和乡镇,原先乡村里最热闹、最靓丽的风景――学校,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人去屋空,有的只剩下二三十名甚至十多名学生,教师陪着这些留守的孩子,守望者寂寞的阵地,这种教育现状给原本是乡村教育希望的农村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乡村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多年来,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农村薄弱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很多农村学校在漂亮的校舍建成后却失去了学生。有的办成了教学点,只招收一二年级学生;有的只能撤并到乡镇中心校,只剩下空旷的教室和满院的杂草,五六个老师守望着稀少的学生在维持。很多乡村学校教师在慨叹:辛辛苦苦准备了教案,兴冲冲走上讲台,面对教室里三五个孩子,充沛的激情忽然会烟消云散。

2. 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童年本应该是人生中最灿烂、最幸福的岁月,有集体活动的快乐,有同学朋友的陪伴,在大集体中快乐成长,是每个孩子童年的憧憬。可现在面对同伴们一个个转走,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课间活动连个玩伴都找不到的现实,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有了失落感、挫败感。笔者曾到过几所这样的学校,课堂上,孩子们没有声音,下课后,本该雀跃奔腾欢呼的校园特别静谧,一个个孩子流露出怯懦、空洞、无助的目光,试问,这样的童年哪有快乐而言?

3. 学生择校让农村家长负担加重。如今的农村每到春季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人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乡镇中心校或县城上学,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必须要有家长陪伴照料,于是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妇女又一次分开了,他们到乡镇、县城租房,另起炉灶,照看学生。一个完整的家分成了几块,经济、生活的负担随之加重,家里的农田有的种上了没人管理,有的干脆撂荒了,致使很多原本不够富裕的家庭面临着返贫的威胁。

二、解决策略

1.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为此,学校教师要树立奉献意识,同时看到小班额教学灵活性强、教师作业批阅量少、个别辅导更能有的放矢等优点,只要我们有责任心和爱心,赢得了社会、家长的肯定和支持,就能保住并扩大我们的阵地。

2. 美化校园,环境引领。很多乡村学校限于办公经费少,总感到美化、绿化建设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很多校园给人以荒凉、衰败的感觉。可也有一些“有心”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动员学生、家长献策献力,农家院里种起了牡丹、芍药、月季、大丽花、兰草、玫瑰等花卉;有些闲置的土地,还开垦出来,种植了四季蔬菜、土豆等作物,既解决了师生的生活需求,又绿化了校园,还是生活实践教育的良好阵地,这样的校园,给人以温馨、舒适的家的感觉,让人恋恋不舍。

3. 开齐课程,全面育人。师资短缺,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是乡村学校的软肋,因此,国家法定的课程不能开足开齐,或者是课程表安排的表面文章,实际平时只上经常检测的几门主课。大家都知道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可是总以各种理由推脱、敷衍,让本来稀少的学生形成了“只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可悲的知识面,这也是乡村学校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为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用全局、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切实开展各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了解世界,掌握必要的技能,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教师文化;困境;跨文化生存能力;文化创造

一、“城市取向”的教育与乡村教师的文化积累

当下的乡村学校教育一方面给城市文化以过度的价值赋予,另一方面又对乡土文化进行着无情的价值剥夺,试图利用“城市取向”的教育模式来弥补农村受教育者与城市受教育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国家主导的乡村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以城市文化去改造乡村文化甚至取而代之,以期达到所谓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但这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无论是以民族传统还是以现代化、科学、文明等为教育内容,都是以忽视、贬低、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推进教育的方式的。”农村孩子走进学校就意味着要无条件接受学校的城市化教育。即从进入学校伊始,农村孩子城市文化元素的积累过程便宣告开始了。农村学生上学的目的清楚、直白,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跳出农门”,成为真正的城市人。然而,从乡村学校开始的城市化的教育并不能保证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生活在城市,事实上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回到了农村,其中就包括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的文化积累是通过乡村环境中“城市化”的基础教育和城市环境里中、高等阶段的再教育而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教师是农村“城市取向”教育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成了有别于农民的拿工资的“公家人”;同时他们又是城市化教育的半成品或者失败者,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被重新“抛入”农村,从此不得不长时间甚至一生都得生活在农村。乡村教师成了受过“城市文明”熏陶的在农村学校为农村孩子播撒城市文明的特殊文化群体。他们一方面是乡村“城市取向”教育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成为对乡村儿童实施“城市化教育”的生产工具。

可以说,完成了城市文化积累的乡村教师是既携带着失落与无奈,又肩负着责任与使命走进乡村学校的。他们是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探寻和实践着生活的意义。

二、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现状与问题

对于因长时间的城市文化积累而拥有了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乡村教师而言,一旦进入农村,文化大环境的改变使得文化选择与文化适应成为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其文化生存现状及其给学校和乡村社区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现状

不论什么身份的人,他对文化的依赖是伴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的。不同年龄段的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文化生存现状。

刚刚到农村任教的年轻教师大多数“身在曹营心在汉”――处处表现出难以割舍的城市情结。一部分年轻教师热衷于在城市购房,以期在周末可以过一两天城市人的生活;另一部分则是周末去城市购物,娱乐,而不是回家帮年迈的父母干把农活;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以时尚的衣着,新潮的手机、高档的烟酒等某种程度的过度消费来展示自己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而这种消费心理其实也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乡村社区没有方便的购物场所,只有一些小本经营的百货商店;没有可供随意挑选的放心的种类齐全的商品,只有安全与质量都没有保证的便宜货;没有灯火辉煌的夜市的喧嚣,只有夜幕降临之后的出奇的黑暗与静谧。因此很多年轻教师似乎经受不起那种突然的从城市到乡村的文化生态的改变。对这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是毫无选择与准备地从城市中被抛了出来,他们成了城市的弃儿,他们正在经历城市文化突然断乳之后的痛苦。在他们言语的字里行间也透漏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他们也会轻易地表现出对农村学生缺乏教养的失望和对学生家长无知与粗鲁的鄙夷。学生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等待他们用现代文化加工与包装的土坯,而学生家长们则是顽固不化的落后的乡土文化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肩负着“上帝”的使命的满怀激情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远离天堂的“失落的天使”。正是因为这种内心矛盾的影响,他们很少走出学校,走进农户,而只是选择在学校与城市之间机械地不知疲倦地奔走。

与年轻教师相比,多年在农村工作的中老年教师则又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在学校,他们是教学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权威”;离开学校,他们立刻成为朴实、勤劳,和村庄里其他农民父兄一样的庄稼汉。因为他们的家就坐落在学校附近的村庄,他们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甚至妻子)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在这样典型的半工半农家庭,如果没有农业收入,仅凭一个乡村教师的工资是无法养活整个家庭的。因此,在学校工作之余帮家里干农活在他们看来天经地义。如此一来,他们更像是有知识的农民,而教师的身份倒像是加在一个优秀的有文化的农民头上的一道光环。他们的妻子儿女和他们在村庄里的院落是他们与乡土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所以这些教师与当地村民之间没有太大的隔膜。他们似乎也已经在乡土文化中重新又找到了归宿:农村就是他的家,学校不过是和他家的一片庄稼地一样的劳动场所,学生就像地里那些要他精心培育的秧苗。他们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在了乡村的土壤当中,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无不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不同的文化取向对乡村学校及整个乡村社会的影响

从校内来看,相异的文化选择造成校园文化的分裂进而影响校园和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同文化倾向的教师很容易聚在一起,而且他们彼此能够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但不同文化倾向的人却因为没有共同话语而彼此间缺少沟通,互相无法理解,所以日渐疏远甚至相互指责;另外,由于年轻教师在城市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他们受到的城市文化的影响也更深,再加上乡村学校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学校文化的话语权越来越掌握在年轻教师的手中,从而导致了中老年教师的集体失语,在他们身上气息尚存的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影响力日渐萎缩,他们自己反而因为文化的“保守和落后”在学校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而且可以想见,不久以后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他们将从校园中淡出。

放眼于整个乡村社会,年轻教师已经失去了中老年教师与村民所特有的那种亲和力。就因为拒斥乡村文化,他们在乡村环境中失去了根基(其实年轻教师绝大部分就出生于农村家庭)。在农村,只有学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场所,他们没有意愿也没有条件和中老年教师一样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那些融入乡村文化的教师所特有的一种真切的、朴实的、能够与当地村民自由无障碍交往的可能性在他们身上几乎不会发生。校园的高墙隔开了校内与校外,也隔开了他们和乡村社会的感情。在村民的眼里,城市里边的那栋楼房才是他们的家,城市里边的购物广场和娱乐场所才

是他们的乐园,而乡村社会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村民们也都清楚,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是想着尽早飞出鸡窝的凤凰,农村中学只不过是他们的暂时的落脚点。是他们的流放地,是他们的练兵场;他们是孩子们的引路人,是孩子有望光耀门楣的唯一可托付与信赖之人,但他们只属于学校而不属于乡村;他们的存在最多的是在自己孩子的口中,他们在每家农户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但他们在真实的乡村社会生活中并不占据位置。

总之。由于城市化教师表现出一种对乡土社会可怕的超然与冷漠,而农民化教师则表现出一种对从乡土文化心安理得的理解与顺从,在乡村学校内部城乡文化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的同时,乡村学校在整个乡土社会中也逐渐成为一座文化孤岛。这既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文化和谐与进步。

三、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原因

乡村教师遭遇文化困境的外部原因是文化生态的骤然改变。而他们在单一文化灌输下逐渐被动接受并完全依赖这一文化从而失去对其他文化尤其是所谓“落后”文化的理解与宽容以及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混乱才是其陷入文化困境的根本原因。

(一)被动的文化选择

格尔茨说过,“人明显的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极度地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说,不同的文化只是不同的环境中的人赖以生存的控制机制。人需要文化,所以才创造文化,然而也正是因为人创造了文化,便有了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可能。乡村教师不论接受哪一种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企图寻找一种值得依赖并乐于依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指导、控制和解释自己的行为。但对于乡村教师而言,不论面对何种文化,他们没有主动选择,只有被动接受。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得接受祖辈为他创造的传统文化,而随后一旦进人学校,他们又不得不去学习并接受新文化。旧文化的濡染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新文化的熏陶又是如此的深刻与持久。

从乡村教师固守一种文化的行为来看,他们明显缺失跨文化生存的信心与能力,因而他们只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或者在自己已经适应的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但当他们不得不面对其他文化的时候,他们的表现相当的让人失望。其主要表现就是持一种文化观点的人对持另一种文化观点的人的排斥或者攻击。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在与另外一种文化接触时,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不为人觉察的影响和渗透,而这种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但当某种文化表现出超强的侵略性的时候,代表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才会表现出疏远甚至敌意。而城市文化的侵略性或许正是乡村社会中的学校成为一个独立于乡村社区的“国家”,同时又称为被乡村文化所包围着的一叶文化孤岛的原因。

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拒斥还是对城市文化的疏远,乡村教师在文化选择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被动与消极的色彩。这反映出了乡村教师对单一文化的过度依赖,也说明他们的跨文化生存能力的不足。

(二)文化价值观的混乱与分裂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不论是奔走于学校和田间地头的“农民化”教师,还是漂泊于学校和城市之间的“城市化”教师,只要是在学校内部,他们都是学校“城市取向”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在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教学标准方面“农民化”教师的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城市化”教师。面对学生,城市化教师的目的是把他们从乡土社会带出去或引出去,而农民化教师则是竭尽全力将学生从土地上推出去或者赶出去。也就是说,学校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唯一场所,教师的意义与职责是由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所赋予的。所有的教师,在完成国家所赋予的使命,或者说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时候,他们固有的文化差异只是被暂时隐藏、搁置或消解。而在日常生活之中,乡村教师不同的文化倾向与文化依赖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再次浮现出来。因此,乡村教师的文化选择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关系到他们教育之外的“生活”,而与学校自身或教育自身没有多大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乡村教师已经“逐渐失去了文化的独立性,其对现实的文化批判精神渐趋式微,社会批判立场模糊化、社会批判意识淡化”,成为“社会现实生活的适应者、世俗要求的提供者”。

可以说,城市化教师对城市文化的信仰和农民化教师对乡土文化的顺从尽管在学校环境所实施的外向型教育中暂时被掩盖,但这种教育与生活分离的乡村教师的文化价值观是混乱和分裂的事实却持久存在。这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害的。

四、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的出路

(一)乡村教师要从多元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文化的现代化

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因为多元文化观念倡导人们用更加平等和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文化。也正是在多元文化观念的支持下,人们对现代化与现代文化有了全新的解读。

首先,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表征了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发生转变的程度。中国广大农村也正走在不可抗拒的城镇化的道路上。尽管乡土文化生死存亡因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但并非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事实上乡土文化也在做着一些适应性调整以至于不被现代城市文化所湮灭。其次,“现代文化”是以西方现代科学认识文基础,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泛指以工业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具有民主与科学意识的社会结构体系。不容否认,西方文化以极具侵略性的方式主导了世界话语权,整个中国社会也在这种强势话语霸权之下丧失了话语权。而乡村社会“城市取向”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这种话语霸权的延伸。但这可能导致现代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从乡土社会中拔起。最后,因为已经有人指出,“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看,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失败或不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单向过程,现代性因素简单地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以,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乡村教师,对现代文化的推崇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他因此而完全无视传统文化价值之存在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种“单向性”的城市化教育会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总之,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中国的现代文化决不能等同于西方文化,而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摧毁的过程。因此,乡村教师仅仅具备文化宽容的品质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对现代化和现代文化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也要对乡土文化有一种再认识。即实现从一元文化观到多元文化观的转变。

(二)乡村教师要学会适应乡土文化

多元文化观念要求持有不同文化信仰的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对方的文化,而不是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评判对方的文化。这样一来,不同文化各自的优缺点就都可以客观的呈现出来。但乡村教师仅仅具备了多元文化观念还远远不够,如果他们仍然继续生活

在城堡似的校园之内,仍然继续奔波于校园与城市之间,乡土生活和乡村文化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改观。乡村教师要理解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要理解农村孩子及其家长的要求与期望,就不能画地为牢,将自己用不恰当的方式包裹起来完全拒绝乡土文化,而是要甘于生活在乡土社会当中。

乡村教师只有甘于生活在乡土社会当中,在抛开了两种文化谁替代谁,谁改造谁的思维模式之后,他们自然会发现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要找到大量的共同点不是没有可能。乡村教师可以尝试着“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指乡村教师要走进村落,走向田间地头,不仅要活在学生中,还要活在村落中;而请进来意味着学生家长也应当成为乡村教育的主体,成为学校的主人和决策与学校建设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学生家长会时的客人和学校表彰会时的观众。

事实上,乡村教师敢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过程就是直接与乡土文化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其跨文化生存能力逐渐养成的过程。

(三)乡村教师要主动参与乡村社区的文化创造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一、美国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1.美国的补偿教育计划

“美国的补偿教育计划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注意到文化背景对个人的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影响,并认识到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由于他们智力的发展受到文化不利环境的影响。因而,即使进入学校的机会与其他人相同,也往往会比一般的儿童发育迟缓。于是,各级政府开始制定大规模的教育服务方案,对符合条件的学校与个人给予补偿教育,追求教育机会的实质上的平等。为帮助处境不利的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补偿教育计划,这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美国乡村学校的合并

纵观美国学校教育史,乡村学校合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解决乡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学校合并更成为美国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运动。随着教育实践的进行和对教育问题认识的深入,美国社会和教育界开始全面地认识乡村学校合并的问题。起初,学校的合并被认为是给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学校规模扩大后,教育质量不一定就比规模小的时候高。原有的乡村学校如果因为合并被裁撤,对当地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乡村学校合并后,许多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虽然美国为学生提供了校车接送,但是毕竟不如在当地上学方便。

3.美国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

实施公平教育是美国教育“以人为本”的一个突出标志,美国50个州都要求实行12年义务教育,所有中小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学区为学生提供教材、簿本和其他学习用品。走读生,由学区提供校车,免费接送。

学校校舍和装备上也有统一标准,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条件。如亚历桑那州教育部规定,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90平方英尺(不低于80平方英尺),初中生人均100平方英尺(不低于80平方英尺),高中生人均125平方英尺(不低于94平方英尺),人均面积达不到,学生数超过的,学区则重建新校。

二、美国乡村教育发展对我国发展的重要启示

1.健全法制,保障教育平等

纵观美国制定和实施补偿教育计划,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依法保障教育平等的思想,美国注重从制度和法律着手,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教育平等。如制定《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职业资格恢复法规》《残疾儿童教育法》等,以此为实施补偿教育计划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这对于我国保障教育平等值得借鉴。目前众多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一是许多不公平问题本身就是政策、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二是所有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必须通过政策的修订和制度创新进行调节。建立一个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针对农村教育、特殊教育、流动人口教育、低收入家庭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大针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各种侵权行为的司法干预。

2.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美国的学校合并通过法律确定,联邦和州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同时,资金来源途径不是单一的国家投入,国家、地方、企业、学校都在为学校合并和改组提供资金。而在我国已经进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由于县一级的地方财政没有得到来自国家的足够的专项资金来保证调整进行必须开支,而其他社会力量又不愿意为无利可图的义务教育投资,导致教育改革的成本转嫁到了广大农民头上。这种状况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耶挫伤了农民让其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国家应该对教育决策负责,各级政府应该广开门路,在实施政策时保证资金落到实处,并实行专款专用。

3.提高乡村教师培养质量

美国教育部委托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制定了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培养体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规定参加乡村教师项目的人员必须接受四个方面的相关课程学习。第一,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为未来乡村教师提供基础性的文理知识; 第二,学科专业课程,即与将来所要任教的学科相对应;第三,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与技能、教育实践等,为未来的乡村教师提供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体现其师范性; 第四,有关乡村的情感知识教育,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乡村文化、责任感等相关精神层面的与心理层面的教育,加强对乡村的认同感,确保将来乡村教师的到岗率。美国教育部认为乡村教师如果留岗率过低,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对美国乡村基础教育也是严峻的挑战,单纯依靠增加收入是不可行的,在职业稳定性上,当收入一定或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心态感受和精神追求等因素比收入的影响程度更为明显与积极。所以,在乡村教师培养标准中,对学员进行乡村文化情感教育的课程就占有一定比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尽量促使其大多数将来从事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