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教育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教育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第1篇

一、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一)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基于河北省的调查

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邢台市的农村幼儿园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状况令人担忧。有的乡镇(行唐县只里乡、新乐市协神乡)仅是每万人口 285 名儿童入园的比例,而平山县蛟潭庄镇人口为8100,全镇只有一所幼儿园,入园的儿童仅 37 人,幼儿入园率在总人口中的万人比为 45.67,远远低于河北省幼儿入园率在总人口中的万人比例。一些农村的学前教育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

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普遍较低,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乡镇类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为每月 70 元,村办幼儿园为每月 50 元。调查发现,许多乡村幼儿园(公办和民办)的收费都低于上述标准,一般在每学期120—160元不等。平山县蛟潭庄镇的幼儿园收费最低,每学期收费为 70 元,相当于每月仅收 14 元;其次为赞皇县龙门乡幼儿园,每月收费仅 20 元。

(二)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本研究对石家庄市和邢台市以及农村幼儿园师资学历的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其中,公办幼儿园10所,教师 385 名;民办幼儿园 9 所,教师 129 名;13 个乡镇的农村幼儿园,教师277名。从抽样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的师资学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见表 1)。

从表 1 可知,城市学前教育的师资大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拥有幼教的资质;而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由小学分流的教师组成,甚至许多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仅是高中或初中学历。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的 19 位幼儿教师中就有 15 位是初中毕业生。这说明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较低,从整体上制约着全省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规模偏小河北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规模和速度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邢台市为例,2010 年学前教育专业在校人数共 155 人,相对于邢台市 729 所幼儿园、11 万多幼儿园在校儿童来说,这种小规模的师资培养速度远远地滞后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学前教育教师缺乏是国内多个省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北京市 3 年之内幼儿教师的缺口达 1.46 万人,差不多每年缺 5000 人〔1〕;福建省幼儿教师的缺口达 3.3万人〔2〕;重庆市的幼儿教师缺口也有上万人〔3〕。如果让河北省 257.14 万名适龄幼儿都能接受学前教育,即使按照目前 1:22 的师生比配备幼儿教师,仍需要116880 名幼儿教师,而除去现有的 76340 名幼儿教师,还有 4 万多名幼儿教师的缺口。

另外,由于河北省幼儿教师的工资较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的工资每月仅有 700 元左右,因此,河北省培养的幼教师资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以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为例,该校平均每年流向外省的毕业生比例达 44.75%。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的社会就业机制既为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自由择业创造了条件,也为一些幼教师资流向外省市提供了机遇。

(四)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布局不平衡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幼教师资培养的主阵地。目前,河北省仅有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一个办学机构,其余都是高校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或者是职业中专所设的幼教班。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已达 4000多人。但是,诸如衡水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等这些中等城市都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幼教师资培养机构。这说明,河北省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布局不平衡,学前师资数量不足,不能适应多元化办园的需求。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发展学前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农村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学前教育这个大“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板。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学前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已明确把河北省(还包括内蒙古、浙江省、云南省)列为“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试点省份。这对河北省学前教育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它为明确地方政府职责、实施教育改革、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既创造了机遇,也提供了动力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一)科学编制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目前,各省在科学编制符合本省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中要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到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将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深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提倡发展以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为主,除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实行“幼小一体化”之外,原则上不再依托小学开办学前班。平均城镇人口一万人、农村人口三到六千人应设置一所幼儿园;每个农村乡镇至少建有一所三级以上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各县(市、区)至少应有一所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

(二)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农村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

民办幼儿园的存在与发展,对于缓解政府投入的不足、减轻城乡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促进多种形式办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 2009 年河北省邢台市的统计数据为例,全市共有幼儿园 673 所,其中民办幼儿园 133 所,占幼儿园总数的 19.76%;在园人数为137050人,其中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为24535人,占 17.90%。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邢台市南和县有 60 所幼儿园,有民办幼儿园 25 所,该县在园幼儿人数为 8091 人,其中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为 5067 人,占总数的 62.63%。因此,地方政府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又要在财力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方面有所作为。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幼儿园;积极扶持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此外,政府还需制定政策,规定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在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的权利。

(三)创办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相关的培训中心应通过举办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班等形式,肩负起本地区在职师资的职前和职后业务培训职责。其方式包括:根据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水平、特点,通过函授、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聘请省内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采用巡回辅导、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水平;或者通过试点推行优质幼儿园在农村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举办分园的集团化办园模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的覆盖面。

(四)举办农村学前教育专项师资培训班

从 2011 年起,河北省财政厅设立了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支持农村及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省财政厅设立的专项培训经费为创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班,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农村的许多回乡知识青年具有投身学前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但缺乏相应的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有了专项的培训经费,就可以让农村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积极性的回乡青年都能够享受到免费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也就为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郊农村 新农村建设 城中村

一、城郊农村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1、城郊农村的概念

城郊农村指的是处于城市和乡村结合部或者是在城市近郊的农村区域。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有的农村区域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尚未被完全并入城市,它们的社区管理体制和人员管理办法尚未完全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因此形成了一种非城非乡的过渡型社会区域。

2、城郊农村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农村,城郊农村在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方面有很大不同。首先,城郊农村的经济结构更加多样化,城郊农村以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和发展城市新兴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地位较为重要;其次,在城郊农村区域,由于其接近城市,因而享有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便利条件,在道路、供水供暖和绿化建设等方面远优于传统农村区域;最后,农民的生产方式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快速向租赁经济和服务经济等方向发展,城郊农村地区的农民在生活上也倾向于城市化生活,崇尚休闲娱乐和现代化的消费形式。

另外,从性质上讲,城郊农村作为传统农村城市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和演进环节,处在地理外置和特征形态上最接近城市的地位上,它是农村城市化的最前沿地带。但是,我国现在依然沿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模式又注定了城郊农村虽然在产业结构、基础建设和人员生产生活方式等非常接近城市,达到了非农化,但是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依然属于农村区域,这就造成了城郊农村具有城市与农村两种形态。

3、城郊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郊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四个理论:城乡互动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和农村城市化理论。简而言之,城乡互动理论重在强调城乡之间在经济、资源、生态和空间上具有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作用;城乡一体化理论强调城乡之间打破界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则侧重改变以往对农村发展不够重视的局面,将城乡发展统一规划、综合考虑;而农村城市化理论则可以看作是前面三个理论的指向目标和实际落脚点,即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结构、社会管理、人员构成等方面逐渐缩小差别,最后达到没有差别,达到农村的城市化。

由此可以得出,城郊农村遵循城市化的原则进行开发和建设,走城市化的建设道路,是城郊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之一,这也是针对我国城郊农村发展和解决城郊农村“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

二、以往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中产生的问题与弊端

由于我国一直实施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行政管理体制,城郊农村进行建设和城市向郊区与农村的扩张往往走的是一条渐进式“蚕食”状态的发展路径,诸多城市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犬牙交错的格局,在城郊农村建设和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所谓“城中村”,概括起来是指:在居住形态上,由于城市急剧扩张,在城市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和人员就地保留下来;在社会形态上,此区域的人员在原有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投资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下,仍然以土地和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

“城中村”是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的现象,但是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城中村”造成的问题也日益严重。首先,在“城中村”中,由于整体规划滞后于现实的建设速度,村民们为了在拆迁中获取更多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违建现象,而在违建的过程中,在

管理和监督的盲点下,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在后续过程中,政府依照既定规划拆除农村建房时,就需要拆除很多包括违建在内的新村民建房,在付出高昂拆迁成本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为环境增加了负担;最后,由于”城中村”人口密集,社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治安问题。

结合这些年来我国城市改造”城中村”的经验和形成的模式来看,走的基本上都是软件和硬件改造相结合的道路。从硬件改造上看,在预留村集体产业用地之外,对村民原有用房统一拆除,统一还建;从软件改造上看,改变原有的农村管理机制,改变原有的农村村民身份为城市居民,将以往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巨大的资金需求还是主要来源于农村土地改变性质后的增加价值。一般来说,需要改造的”城中村”的所在村,会按照规划,将部分土地资源的优先使用权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给一个或者几个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依照合同参与”城中村”改造中的资金运作。

三、我国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路径尝试

在统一开发原则的指导下,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最早和最普遍的尝试就是设立开发区。在近年来,我国各地依托城市建立的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和技术开发区鳞次栉比。这些开发区的设立,由于在设立之初就明确了建设目的,在建设过程中按照规划统一、有序地进行开发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的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开发区在设立和建设的时候,往往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开发建设和政策制定方面也都侧重于对发展经济的扶持,忽略了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视。尤其是对实行区域托管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的管理职能机构一般都是临时组建和形成的,对于占地上的城郊农村的各种问题还缺乏深入了解,而且行政管理的目标性过强,容易造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缺位。

建设开发区虽然不失为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条可选择性路径,但其存在的先天问题也提醒我们寻找一条更适合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新城建设模式开始慢慢出现。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依托城市出现的区域性新城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内城改造和用地功能置换所联动形成的新城、城市结构改变生成的组团级新城、城市郊区化蔓延形成的郊区新城、以一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以及以传统小乡城镇为基础发展成的新城。在这中间,最后一类以传统小乡镇发展成的新城,因其具有独立完整的政府机构和政权组织,在进行拆迁和还建的过程中便于管理,便于预先合理化建设规划,进行统一产业布局和村民改造,可以最大程度地从根源上解决“城中村”所产生的问题,所以,这种在传统小乡镇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性新城建设相对于开发区建设来说具有先天上的优越性,可以避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滞后与缺失。另外,在地理位置和互动关系中,这一类的小乡镇处于与城市毗邻却又不紧挨的位置,自然环境较好,既可以依托城市进行发展,吸纳城市人口在其新兴产业中就业,又可以吸引外来投资,消化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村人口就业。

四、武汉市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作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投融资平台的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联发投)于2008年成立后,首个确定的“两型社会”建设示范项目即为武汉花山生态新城。花山镇作为一个传统小乡镇,原为武汉市洪山区(现托管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镇(现改为街道),境内自然环境优良。在花山生态新城66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里,包含了原来整个的花山镇。通过三年多的发展,现在的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总结其建设经验为以下几点。

1、由唯一一个开发主体负责规划

省联发投先与洪山区(花山托管后改为东湖开发区)共同出资在2009年成立了花山生态新城投资公司,作为唯一的投资主体负责新城的规划与建设。花山新城投资公司作为投融资、规划建设的唯一主体,负责开发与建设的所有事务。这就可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先确定总体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对政府和民众负责。

2、分阶段分梯度实施建设规划

花山生态新城的规划在世界范围内招标,并通过专家团评估,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先进性。在基础设施如道路建设上,采取了

一次性规划、分批实施的做法。现在已经从南至北和从东至西建设了花山大道和花城大道纵贯横穿整个花山新城,并在规划中分期分批建设支路配合,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以往的“断头路”和重复修建道路的资源浪费问题。在商业性开发建设上,注重商业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和配合,避免了无序和盲目。

3、统一拆迁,统一安置农民

花山新城建设采取全版图一次性征地的模式,以村为单位签订征地协议,保证了区域的平衡,有利于征地工作的推进。与此同时,先行开工还建房建设,做到了先还建再拆迁,一方面减少了被拆迁群众在外过渡的时间,同时也大量节省了过渡费。这种先盖还建房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以前拆迁难的问题。到今年为止,城中已基本完成了改制和社保办理工作。在农民安置问题上,新城整合闲置的土地、资金和人员,结合花山镇以往传统的苗木花卉优势,成立了一个园林绿化公司,同时成立了一个物业公司对还建住房进行统一管理,并成立商业管理公司对商业用房进行管理。

4、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在新城建设之初,政府就在建设规划中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建设宗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调配了专业人员,吸取国内和国外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新城建设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严格设定和控制,将新城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生态新城。例如污水处理和电能转换方面,都分别采用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

五、结语

城郊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与传统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的特点。依托城市,走城市化的建设道路,可以被视作城郊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建设方向,也在理论层面上联系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内涵。结合以往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产生的”城中村”问题和开发区建设问题,区域性新城建设是城郊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这项尝试也会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在理论和操作层面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欣:“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2] 魏娟、阎魏:城郊型农村新农村建设探讨[j].科技信息,2008(25).

[3] 王艳艳:乡互动作用下发达地区城郊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d].山东大学,2008.

[4] 田伟:大城市城郊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几点问题思考[j].乡镇经济,2004(6).

[5] 阮青:探索城郊农村现代化的新思路[j].理论学习与研究,2004(2).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整合信息技术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辽宁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辽宁省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现有农村中小学8059所,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共有852所,全省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57%。

2006年,我省农村中小学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学校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共有计算机150836台,比2005年增加23422台,提高了18.38%,其中486及以下计算机减少3925台,586计算机增加5805台,686及以上计算机增加21542台,这充分表明我省农村计算机不只是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更大的提高。

二、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观念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当问道“你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时,大部分教师会说他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有哪些设备等,却很少提及怎么用。虽然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完成了建机房、购设备、布网线等硬件建设,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有的甚至通过播放下载的“同步课堂”或“优秀实例课”来代替自己的教学,从“人灌”走到了“电灌”的另一极端。这是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打字练习”和“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2.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机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3.师资问题:短缺而薄弱

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制约,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寥若晨星。

三、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省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好事、是迫在眉睫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切实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距离。

2.师资到位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

其次,要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伦理和道德修养等。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冲突

(一)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谐共生的整体价值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价值取向的融合、渗透与冲突,特别是充斥于社会各个阶层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物化思想等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大学生正确选择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当今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其中以个人主义价值导向为主的西方思潮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总体讲大学生思想还是比较单纯,对新事物的认识侧重于感性直观,理性思维的能力较低,不能把二者统一反而割裂开来,缺乏理智分析。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状态之中,一部分学生面对目前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不能正确看待,对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不能恰当处理,对国外媒体的失真失实报道又缺乏判断力,以致在思想上积累了疑点、难点,产生了误区,甚至产生了追求个人主义的价值导向。

(二)大一统思想的消极因素和贫乏的抽象集体

意识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强调整体利益观念,这种思想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大一统思想的消极因素,塑造的中华五千年的社会性格势必造成当今大学生的顺从意识和随大流意识及一团和气意识,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

在我们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中,依然存在不能面对实际情况,不能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自由性和规范性、趋利性和服务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种脱离个人利益的抽象集体思想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而不同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个性差异意识。

(三)深层次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变革使人们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关怀教育,甚至存在工具性的教育误区,这种缺乏人性的教育,承受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大,大学生上学收费,就业形势的变化,竞争的压力,“金本位”和“自我主义”等等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危机感,这样很容易使其走向自我本位和自我封闭。从教育改革实际来看,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打造技术型人才,从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人文关怀。同时,教育界出现过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势必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分专注于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高低,陷入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的局面。这种应试教育严重缺失人文关怀的现状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和谐文化能够把大学生导向自身和谐发展的积极方面,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校园和谐文化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和谐文化氛围中,受到特定校园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完全一致的和谐文化意识、和谐文化品格,陶冶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竞争与合作、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素质。

首先,要开展校园和谐文化活动,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营造一种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校园和谐文化氛围,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用和谐社会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学生趋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积极的和谐文化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其次,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和谐环境,既要考虑种植树木花草的物质效果,又要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精神效果,更要引导大学生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学会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天人和谐的品格。

再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制订体现校园和谐文化理念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树立“兼相爱、交相利”的合作精神,学会处理个人、学校、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师生要共同加强和谐道德素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鼓励师生爱学习、爱钻研和爱创造,营造一种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

最后,学校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榜样,以身作则。教师更要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发展人,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选择者,真正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和价值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且,塑造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视和谐社会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能力,又要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教育,在实践中,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良好修养和行为习惯,做到知与行统一。

实践教育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益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通过参加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体验的和谐价值观,体验科学发展基本观点,培养自己构建和谐的理想和信念,塑造自己的和谐社会道德素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尊重主体性。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及和谐发展理念,就是要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调动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能力,把大学生看作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体。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和谐发展观的理念,承认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大学生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规律,倡导大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投身于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运行。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尊重个性,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个性差异的社会,用和谐社会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进行个性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大学生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大学生因心理品质、性格特征、成长环境,社会经验各异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用和谐社会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给每个学生自主发展创造空间,让其展示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

三、结束语

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行为、所处的环境的变化等进行细致的观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其心理本质,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既考虑学生总体思想水平和心理变化趋势,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差异性,从而积极加深沟通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因此,只有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真正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和谐的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调研,创新方法,探索出符合国情、适合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许静波.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2]潘玉腾,邱海锋.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广西社会科学,2006,(3).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农村 成人教育

“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被引起高度的重视。“三农”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农村的进步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民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三农”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成人教育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200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高达31.45%,而中专及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仅占4.34%。这触目惊心的比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称,客观上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因此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高村民基本素质、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文化高、技术精、懂经营的现代化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向城镇转型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由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城乡结构与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据人口普查显示:农民在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分别占58%和52%,表明了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城乡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民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更好的接受社会角色的转换、自觉的承担其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给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三)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农村地区人口多、地域广、经济落后,同时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因此要使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则需引人大量的科学技术。据研究表明:农民教育水平的增加将提高农业GDP及增加农民到工业产业工作的机会。所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人与科技相结合,使科技不断的转换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生产力。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正确处理好强势与弱势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极为强势,但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还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据调查,近几年我国农民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有所增加,但是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仍比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我国的农民培训机构有所下降,导致在教育培训力度上呈现出弱势的发展趋势,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冲突,这不仅影响农民的转移及农村的发展,还影响到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及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二)如何正确选择好离农和服农

长期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农村的成人教育内容应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传授应面向农村丰富、实际的乡土文化,意在丰富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成人教育应以本土化为教育目标,而并非是一味的追求离农化、城市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城市化的比率,使农村的土地逐渐减少,此时农村劳动力的道路选择面临这极大的挑战。因此如果农村的成人教育一味的坚持本土化,只传授传统的农业技能,那么教育的切实可行性、长期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意愿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如何正确权衡好传统和现代

由于农民生存于落后封闭的环境,再加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小农”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使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导致了他们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加上现有的农村成人教育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生产,没有重视农民观念转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使教育并未取到真正的价值。因此处理好成人教育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对于农村教育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是在农村的教育,因此在农村教育过程中既要包括农民务农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城市中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其次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帮助农民致富,还要重视农民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办各种培训机构帮助农民健康发展。例如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农村实用知识培训机构等。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农村成人教育也应该是全面的。

(二)加强统筹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制度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既要担负起新型农民培养的重任,又要发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抓好成人教育的办学,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做好统筹规划,使农村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其次成人教育机构因发挥独特的办学特色及丰富资源的作用,加强教育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完善教育体制,真正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三)重视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要重视室外教学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内口头讲述,例如可以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派专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示范指导,让农民边实践边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并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