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1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教育教学面对的现实环境依然严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效性仍面临挑战。面对现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应从加强道德认知、传承优良传统、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价值引导、反映真实生活等方面,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进行创新,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让课堂学习贴近生活、融入社会、智趣相长。具体做法是:

1.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资源,让课堂与生活接轨

《品德与社会》课程,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是它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此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才能感悟生活,收获快乐新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住小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让课堂与学生生活接轨,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吃穿用哪里来》一课中的《到工厂去看看》,教材给我们出示了一个范例:我们去看看工厂,然后通过汽车的制造过程让学生明白每一件产品都经过了许多工人的辛勤劳动,达到让学生珍惜工人劳动成果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对家乡的工厂生产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能真切体验和感悟到工人的辛勤劳动,建议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目睹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经过,学生在那里了解了钳工、焊工、车工、铣床工人的劳动过程,听着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和他们手里丁丁当当响起的锤打铁器的声音,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真切地体验到了劳动者的伟大,从而从内心真正产生了珍惜他们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这种变"小课堂"为"大课堂"的做法,让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拉近了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课堂再次唱响了生活的欢歌。

2.从学生家乡生活特色中选取教育素材,让课堂与社会相连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特有的生活出发,选取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引领学生学会生活的目的。例如今天盘锦在大力开发辽东湾新区,可组织教师以此为教育素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人民的生活。

3.注重结合各种活动开展教学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倡导实践、交流及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从体验、感悟、理解中让学生受到教益,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多结合各种活动开展学习。如和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和学校的艺术节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说说、唱唱、画画、看看,这样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多给学生充分创造的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2篇

一、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当今小学生的生活显得十分的幸福美满和丰富多彩,但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也显得相当的单调和有其局限性。这就给我们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不管学生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单调,但以联系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之背景意识还是应当比较理想地建立起来的。怎样建立起这样的意识?窃以为需要为学生弥补这些内容的缺陷。因此,为了学生的需求,作为思品老师就应该坚持从学生之能见度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能够去比较广泛地涉猎社会生活。譬如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普及的优势下,我们经常利用思品课去声情并茂并颇有动感地呈现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社会生活镜头,让学生能够从一些社会现象中激发出关注社会的激情。譬如教学相关交通安全方面的内容,笔者就专题做了一些课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多幅相关交通事故方面的惨烈情景,还让学生去了解形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让学生知道遵守交通秩序和安全的重大意义。不少小学生家里都已经有了摩托车和小汽车,一些学生还当起督促父母安全驾车和不酗酒驾车的监督员。可见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作用是明显的,意义也是无穷的。要让思品社会教学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还需要我们去做有心人和热心人,多去发现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更需要我们去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即将学生所发现或经历的生活信息与思品社会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可以是提前教学相关内容,也可以是对已教内容的补充。不去放弃,经常实践,将会获取更佳的思品社会教学的效果。

二、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实践为原则

思品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品德践行,这是我们大家所公认的。以往几年我们青少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学生的思品教育以及初高中阶段的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没有让学生去进行比较充分的实践。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人们,离开了具体而又充分实践的思品教育,就如同人们所常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道理是十分明显的。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实践为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的实践途径也比较广泛。譬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教材文本上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表演意义上的实践,让学生在进入一定境界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感悟。学习《我们的合作》就是要让学生去懂得合作的快乐,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合作,进而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识。但相当多的小学生缺乏对合作意义及作用的感悟,而要形成学生这方面的感悟,则完全需要通过实践的途径,让学生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学习《我们的合作》时就需让学生进行这样几方面的实践:首先是让学生进行现场拔河实践,利用操场进行拔河,利用拔河进行感悟合作的内容。在拔河前,让一个个学生去知道一些简单的知识;在拔河后,让学生去畅谈自己对拔河的感受和感觉。学生便比较有意识地认识到,拔河需要大家共同出力,由此学生还延伸起对其他合作内容的认识感悟。不少学生便通过一些其他方面的感悟而悟出合作需要我们去多出力气和多出智慧。虽然是小学生,但经过学生某些道德意义上的实践后,学生对思想品德意义上的理解和感悟显得更加的深刻、全面和广泛,尤其增加了遵守公共秩序和规矩的自觉性。

三、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创新为目标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3篇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善假于物”――地方乡土资源这个“物”。作文教学中恰当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空间,也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目前学生作文苍白乏味,空洞无物,虚情假意,甚至学生写作时无从写起、无米下锅,这主要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 [1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才容易打开思维,有话可说,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 ]“没有对生活丰富的切身体验,写作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3 ]王阳明也曾说:“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 [4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乡土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开展写作教学,为学生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提高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效率。

一、点评生活事象,提高思想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生身边的乡土生活事象,正是作文教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从体验的角度来说,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土生活,更应通过引导学生点评乡土生活中的各种事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梁启超在《作文入门》中指出:“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5 ]叶圣陶也曾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 [6 ]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写作技巧的指导,把写作技巧视为作文教学的全部,把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等同于学生写作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作文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倒退。事实上,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远不只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更应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乡土教育专家李元昌先生曾说:“通过认识和感受能力提高来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解决了语文教学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许多难题。” [7 ]关心国内外形势和乡土生活的时事要闻,都是丰富和提高思想认识的途径。因此,设计“时事类材料写作”专题,聚焦乡土生活事象,选取乡土生活的“时事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以催长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阅读本地报刊《湛江日报》“热评”“热读”“民生”以及《湛江晚报》“热论”、“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利用两报的“热评”“热论”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对“热读”“民生”“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中的生活事象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点评,写时评或杂感类文章。此外,结合口语练习,我们利用早读前5分钟开展“朝闻半岛”时事开讲活动,每天早上轮流由学生播报自己收集到的本地“新闻”,并作简单点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生活,关注地方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生活体验。“学生一旦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产生社会角色的存在感” [8 ],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只有认知有发展,思想境界提升,认识水平提高,才可能写出言有力度、思有深度、情有感染度的好文章。” [9 ]

二、抒写农家劳动,提升生活感悟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和材料来源的问题。” [10 ]缺少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写不好作文的。而劳动是学生参与、体验和认识生活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利用乡土生活资源,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写作文,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作文陋习,使学生写作有实料有真情。如有一位同学在《给香蕉喷药记》一文中写道:“农家子弟不会干农活,这是何等可笑!劳动中出现的种种失误,使一向看不起劳动的我猛然醒悟:技能是生存的前提,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为人!”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观察、学习、感受、体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各种农活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学生若能把知识同生产结合起来,不仅促使他们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反过来,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开阔他们学习的领域,把他们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上,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设计“渔民的一天”“一次难忘的农活”等劳动实践类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实践写作文。因为有真切的体验,他们的文章言之有物,真实感人,展现了很强的作文能力。有一些学生,他们不是写劳动的体验感受,却对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索,请教长辈,查找资料,写出了《香蕉为什么会变异》《雨季,虾池消毒要科学》《虾为什么长不大?》等科学知识含量很高的文章。

作文亦做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抒写劳动生活,不仅使学生融入乡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感悟、体味生活,体验与认识社会角色,学会承担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懂得感恩,成长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这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个人的使命。

三、采写乡土民俗,积淀文化素养

写作是思想的表达,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土壤基础之上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成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章”。文章的好坏,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作文能力除了跟一个人的核心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之外,更与一个人的地域文化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俗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民族中有其共性, 在一个地区内又有其个性。采写家乡的民间习俗,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家乡特有的风韵、情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写作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了解、去认识乡土民俗,适时地开展一些乡土民俗文化讲座,鼓励他们参与乡土民俗活动,组织学生探访、采写乡土民俗。尤其是乡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更是写作教学应该挖掘的写作主题。同时,利用凝结着真、善、美等情感的乡土民俗资源来熏陶感染学生,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令不少家建物质条件变得相对丰厚,加之社会并技信息高度发达,扣今的学生,特别是中考落榜而选择鱿读职业学校的手生,由于长期沉逮于物质享受中,家建又缺乏有效的引手。因此不少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处于迷惘状态,找不到自我,对学习丧失兴趣,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这些缩合素质相对杖低的学生,知果我们中职教学还是采用理论满堂灌的模式,必然导致反效果。本文从根派粉手,揭落当今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并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工作事项提出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能肠教!

1中职学生的现状

    目前,就读中职类学校的学生多为考不上理想高中而又想学一技之长的人员。由于知识理论水平、自主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方面上跟高中学生和高职学生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学生管理上也相对困难些。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思想品质上存在一些不足;道德品质上出现一些偏颇;个性心理的品质表现不容乐观;生活品质方面存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现象:(1)由于学习基础比较差,基本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的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少部分学生甚至厌学,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2)对校纪认识不足,不愿意受学校纪律的约束,以自我为中心,责人严律己宽。(3)学生普遍大胆、开放,自我表现欲强,敢想敢干,不顾后果。(4)攀比、摆阔心理严重。(5)缺乏责任感,欠缺奉献精神,重视“利益”(6)对批评教育有较严重的对抗和敌视情绪,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2参加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思想、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转变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技能。

2.1社会实践为中职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供机会

    当代学生是幸福的一代,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物质条件宽裕,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长辈视其掌上明珠,什么辛苦的活都不让干,不缺钱,要什么给什么。相对七、八十年代的学生而言,有着天渊之别。然而在物质条件非常丰厚的今天,当代学生唯独缺乏的是对贫穷、勤劳的认识和感受。

2.2社会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思想政治课是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实践锻炼的主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生提高认识,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劳动,劳动习惯差,“娇”、“骄”二气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组织了学生到本区生产企业去参加实践锻炼,不少学生通过劳动锻炼,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技能

    长期以来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单一,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满堂灌,缺乏说服力,缺乏生机和活力。组织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贯穿于实践当中,从社会实践中检验专业知识。学生在实践中吸收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毛病,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更好地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

    社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以实践的方式让当代青年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然而,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学校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化了。为此,针对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3.1制定社会实践学分制.推动社会实践日常化、持续化

    日常化社会实践要打破时间限制,并设置长期计划,将实践与教学融合在日常教学秩序中。中职学校可将社会实践设置为三部分内容,即:专业实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按照原有的实习计划和学分计算办法计人学生学分;校园文化活动以学校学生管理机构统计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情况为标准,累计获得学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学校在专业实习以外通过其他方式或途径让学生深人社会,参加社会劳动或志愿服务工作,从而让学生更正面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理解社会。该学分的获取以学校学生管理机构统计为标准。以上三部分学分同时具备方可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

3.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

    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各中职学校应将实践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践活动的管理上要制度化,并将它纳人教学计划,给予必修学分,加强考核。同时还要注重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假期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制定大纲,编写教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规定实践时数、形式、内容和要求,派遣相应老师从中指导,使之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

3 .3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筹建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是社会实践规范化的前提。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建立一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要多渠道地开辟实践基地,使之网络化、经常化、制度化,方便学生长期持续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反馈检验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社会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智;生活适应;实践;感悟

引言:

生活适应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技能。针对现实生活中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低下,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等实际问题,如何让智障儿童立足社会,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意识、态度及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则是我们培智教育工作者要达成的目标。在生活适应课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适应技能,矫正和改善他们的身心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下面是本人在生活适应课实践中的几点实践和感悟。

一、重视劳动技能教育,上好生活适应课。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要使他们真正实现残而不废,融入主流,自谋出路,自食其力,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利用生活适应课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重视劳动技能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确保劳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发展家庭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校在各年级开设生活适应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教育和训练。制定集体和个别教学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尽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看学生为朋友,积极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师生同学、共乐。

比如,在卫生扫除课上,扫地、拖地、擦桌子、收垃圾等各项任务学生有分工,有配合,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动手劳动的欲望得到满足,做完后进行评价和奖励,这样个别不愿劳动的学生也逐渐地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学生的劳动技能会在劳动中渐渐培养起来。

二、生活适应课的内容及教法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

生活适应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这样才便于他们完成,尽快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自信心,形成独立做事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要求高一些,让他多做一些,教师给予指导;对能力差的、手脚不方便的、理解慢的,要求低一些,少做一些,教师多帮助一些。智障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上应采取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到准确无误后,再把相邻的环节结合起来,最后才能把所有的步骤综合起来。例如:我们班实行卫生值周,首先让能力强的学生先做,老师教他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教师监督,做得不好或者没擦到的地方教师指出来,持续两三天后,学生就做得很好了,同时,让其他的学生注意观察、学习怎么做,每个同学都做好值周的准备。之后能力差的学生做的时候,做过的学生适当指导、帮助。值周一轮之后,每个学生的劳动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在劳动中也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而且还让学生把做的过程说出来,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要求教育者事先把每个环节都用准确而明了的语言说清楚,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而且还有助于矫正他们的言语障碍,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

三、生活适应教学校外延伸,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学生习得的成果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检验。学生在学校学会了擦桌子、拖地之后,我及时向家长汇报劳动成果,并叮嘱家长放手让学生在家里锻炼、及时巩固劳动成果。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尽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学校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给智障学生家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训练中来,从而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巩固。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习惯后,生活适应课程的教学要从自我照顾向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过渡。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职业个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能力。此外训练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语文、数学等文化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交流信息、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结语:

事实证明,在智障学生生活适应学习的路上注定充满艰辛和汗水,但它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渗透到我们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精心的培育和浇灌,就会给智障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3)

[2] 侯冬梅, 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