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教育特色

乡村教育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教育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教育特色

乡村教育特色范文第1篇

面对农村每年只有少数人升学,而大多数毕业生将回乡务农的现状,特色学校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那些不能够升学的学生铺设一条成才之路。让他们在毕业之前,既能学习文化课,又能学到相关农业实用技术。回乡后,能学有所用。学校在学生升入初中时,就开始实施分流教育,将那些厌学、面临辍学、升学无望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从普通班分流出来,组建分层次教学班,在适当降低文化课学习要求的同时,适时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的内容。学校从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状况出发,经多次研究、考察、论证,建立肉牛养殖实践基地,为回乡务农的学生找到一条致富之路积累经验。为此我们先后到双辽茂林、梨树大房身、公主岭刘房子等肉牛养殖大户学习饲养技术;到伊通英城、双辽玻璃山、辽宁平岗、亮中、八棵树等黄牛交易市场考察牛的品种和价格;到市畜牧局,畜牧站学习防疫、疾病的预防治疗技术等。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经历教育的实践活动、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肉牛饲养与防疫课程,专任教师自编教材,学生亲自参加饲养场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学生掌握了肉牛饲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体验了饲养肉牛的艰辛和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校园周边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校在原有种植实践基地和肉牛养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104年暑期学校又建起了饲料加工厂。饲料厂的建设,使我校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的办学模式,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2010年初我们还兴建立了果园,当年成活率达80%。目前我校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2深化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特色学校坚持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农村学校自我发展的特色。

2.1德育为首,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结合经历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会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学初,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定期召开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争做合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还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及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额巩固率明显提高,学风日趋浓厚,校风明显好转。

2.2坚持以教学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素质。要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就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在这方面我校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汇报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成绩的提高。

2.3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农村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

乡村教育特色范文第2篇

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职校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适应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乡村职业学校的师生比明显低于其他各层次、各类型教育,主要原因是师资来源不足。目前,我国针对乡村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几乎为零,大多归属到其他类型或层次的师范教育,这使得乡村职校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渠道。此外,许多乡村职业学校在引进师资时,经常会受到编制等条件的限制,现行人事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人才向学校流动,同时也不许教师进入企业兼职。

师资来源不足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岗教师工作动力不足这一现象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普高、职高教师收入差距失衡,乡村职校教师待遇水平普遍偏低;二是社会美誉度不佳,乡村职业学校一般都是差生聚集地,导致社会对职校教师也低看一眼,从而对部分职校教师心理造成冲击;三是官本位的学校管理,职业学校早已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大包大揽,缺乏为广大教师、家长、学生服务的激情与动力,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常常凌驾于教育教学之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乡村职业学校对人才缺少吸引力的现象已旷日持久,职校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老龄化和专业能力差等问题。职校教师无论是数量补充还是素质提升,途径都不通畅,与普通中学相比,乡村职校教师的年人均培训次数远远落在后面;即便有了培训机会,许多培训也是重形式、轻实效,没能使教师在培训中得到有效提高。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改变乡村职校师资队伍现状,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乡村职业教育真正需要的。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师必须是“浓乡型”,需要具备六种素质。

一是扎根乡村的角色意识。指得是对自身承担的乡村职校教师这一角色的地位、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包括乡村意识、乡村情怀和乡村责任。只有具有这些品质的师范生,才能热爱并投身到乡村职业教育,这也是成长为一名卓越乡村职校教师的动力之源。

二是领悟乡村的思辨能力。指得是在乡村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背景下对知识的反思能力,包括理解与掌握能力、批判式思维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思辨能力无疑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乡村教师的思辨能力要突出乡村性,要有将知识置于乡村情境中进行理解、辨析、批判和掌握的能力。

三是适合乡村的教育手段。要掌握与乡村职业学校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包括三字一画、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网络教学技术。职校教师在这方面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如何适应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职教和体现乡村职教特色。

四是感知乡村的表达方式。要能将乡村文化融入到教师的日常书面语言表达中,并善于让他人感知、理解和掌握,表达形式包括板书、教案、教学日记、学生评语等。感知乡村的表达能力,既包括教师一般的表达能力,又有特殊能力要求,要能体现乡村特色文化与风格,比如在校本教材、本地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需要教师感知当地文化特色,并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五是融通乡村的交流风格。包括教师在与乡里人沟通中表现出与乡村风土人情融合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和精神气质等。一般来说,作为乡村教师,交流要具有乡里风格、乡俗风格和乡愁风格,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熟练地掌握乡村口头语言表达的特殊习惯和风格范式,这样才能与具有浓厚乡村性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良好沟通。

乡村教育特色范文第3篇

严华银,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高中口语交际》《让语言亮起来》《今天如何做校长》《严华银语文行思录》等。

已然是深夜,但编辑同志要求今晚必须交稿。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反复阅读编辑部提供给我的这些优秀者的样本材料(“寻找最美丽乡村教师”主题征文来稿),并且发表我对这些优秀者的“美丽”真情的感慨和赞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传统的乡村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中的优秀者的美丽的概念,我记忆犹新。我生长在农村,是乡村教师培养出来的,后来在县中教书,那是“农村的小城”,所以我也算是一个乡村教师。在那样的环境、氛围和工作过程中,我接触过大量的乡村教师,并且在这样的乡村教师生活的浓重氛围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几乎是每年的暑期或者是教师节前后,我都会在行政主导的“师德宣讲”的培训中被“教育”。也许我并没有从那里获得真实的真正的教师精神,但它让我逐渐见识了世人眼中“传统”中国乡村教师的“美丽”。

一是乡土式的淳朴。典型的乡村教师除了课堂之外,几乎都是寡言少语、默默无闻的,低调、软弱,领导说啥就是啥,安排干啥就干啥,任劳任怨;似乎总以为自己来自乡野,难登大雅之堂,比城市里的老师矮下半个头来。二是自虐般的敬业。为了教育、为了学生,从不计较待遇多少、荣誉有无,可以没有自己、家庭和几乎相关自己的一切。这是僧人般的苦行,牺牲般的奉献。三是世俗式的教育价值观。优秀教师为了孩子的成绩、为了班级的荣誉可以加班加点,看到孩子的成绩在提升,总是在蜡黄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颜。这是一种“简陋”而有缺失的教育价值取向。

听多了,看多了,年轻时候的我,总觉得假如教师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的话,那教师工作近乎恐怖。它让我想到长期地下工作的“蝉”,它还让我想到在无边黑暗中那一支弱不禁风且越来越小越来越暗的“蜡烛”。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中国教师、中国乡村教师是不是就应该是这等模样,这等精神状态呢?

阅读完本次征文中的优秀稿件——都是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手笔,真实、可读、新鲜、生机勃勃——我感到振奋、激动,它让我对中国乡村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惊讶和欣慰。下列各点十分鲜明。

其一,大爱、敬业、奉献与追求自身生活幸福的高度统一。

几乎所有的乡村教师都传承了先辈教师的优秀传统。爱心即教育,奉献才高尚,敬业是本分。乡村教师身上依然不改的坚守、固执、诚厚成就了他们在学生、同行、家长乃至社会各色人等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是,教师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分子,他不应该是苦行僧,不应该是道貌岸然的传道士。他们也应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幸福。他们可以才华横溢,潇洒倜傥;他们可以时髦装扮,浪漫追求。当现代化早已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老师就应该走在引领现代生活的路上。阅读征文中老师们的生活状态,我看到了老师们身上真实鲜活的一面。这一面便是在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奉献的同时也充分地追求并享受自己人生幸福的可喜的方面。这也是今天的老师作为老师更为学生所喜欢所亲近的原因,而真教育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认同中逐渐潜移默化着实现的。

其二,教育理想的实现与个人发展价值实现的高度统一。

在乡村教师的优秀者身上,几乎都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为了和自己一样的乡民,为了乡村的孩子,为了乡村的教育,很多人在乡村扎下根来,从普通的教师做到能够主持一方教育的校长,应该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应该说是功德无量了。但很多老师并不仅仅这样认为。他们中的多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追求理想的征程中,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走向了教师领域发展的巅峰。这是他们最为得意的。与古人之所谓成名成家,几乎是一个概念。宫风华老师写道:

如今,我依然执拗地耕耘在朴素的乡村校园里,学校西边的鲁汀河水潺潺流淌,流走了无数个贫穷而缤纷的日子,却流不走满蓄胸间的幸福和恬淡。泥土般的学生们一直用清脆脆、金闪闪的年华簇拥着我、温暖着我。我常常沉醉在他们用朝阳的热情、五彩的梦幻编织成的故事中,遨游在他们的世界里。

风一溜一溜地吹过,那一簇簇、一片片璎珞似的刺槐花总是雪花般地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她那美丽的身姿和清香的气息,连同远去的村小、村小的老师和孩子,穿越了我年轻而璀璨的生命。(《槐花飘香的村小》)

这种精神层面的自觉,这样一种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看重,体现了中国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正是这样的觉醒,中国教育的成长和发展才具备了基本的条件。这是我从这样一批乡村教师的代表身上看到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其三,教学知识、技能、素养与教育教学理念的高度统一。

乡村教师再也不是加班加点的分数机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随着培训研修的强化,加之自身的勤苦努力,他们的教学能力早已不亚于他人。不仅如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也开始转换、提升和发展。很多优秀者独立钻研,深入思考,勇于探求。借助教育教学改革的力量,开始寻找和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有些人20年左右的乡村教学经历,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解和主张以及由此指引下的教学操作模式。“赵洁老师说:‘我没有什么特色,各个年级、不同学生、各种教材我都能教,而且我能够为学生带来他们感兴趣的课堂,让他们爱上学习并学有所得,爱上自然和生活,形成积极的追求并心灵美好……’赵老师不像许多名教师那样,有着个人特色。她就是那样,自然自如自我地行走教育,和学生一起进入各种文本的教学情境,进入教育生活。没有特色,可能就是赵洁老师的特色。只是,无特色的同时,却被几乎所有教过的学生喜爱着,是有原因的。”(注:本段所引用文字出自征文来稿《无特色的优秀者》,讲述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赵洁老师的故事。因为版面有限,此次征文中很多优秀稿件未能见刊)

这样一位没有自己所谓特色的老师在我眼里才是真正懂得教育教学真谛的优秀的老师,她的淡定、理智、谦虚是她的形象和品质,而其教育教学的变化、因时而动,则恰恰体现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才是最大的特色,最好的教育。

个性、独立,思想、创造,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不是靠别人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正走在专业化的征途上,他们正成为专家型的老师。这些老师才真正是做了一回老师的。

仅仅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乡村教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步履,其精神风貌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可以看成是中国教育成长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我想由这样的征文主题发挥几句。

中国乡村正在转型的路上,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型的路上,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扩张、发展和变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乡村在生长、嬗变,乡村在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和有志者提供发展的土壤、契机和平台。我们当然也看到很多农村教师的艰难,我们也要看到许多所谓城市老师的痛苦,这就好像小城扬州可以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城市,而北京和上海同样可以成为市民的幸福指数最低的区域。扫除地域的偏见,打破分割的视域,我们才可以时时发现、建设和塑造中国教师的大爱和大美。

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寻找”,而应是平心静气充满尊崇的“发现”和“阅读”,在这里也许最为需要的是深入,借助一句曾经的流行语:“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中国教育。”

我们当然需要这种“美丽”的寻找和彰显,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给乡村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搭建越来越大的平台,让乡村教师更多地呈现和展示才华,锻炼和培养能力和素养。我们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扎实的而不是口号的对于乡村的倾斜、支持,从经济到人力,从技术到智能。

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展示乡村之美,乡村生活之美,告诉青年,告诉未来,告诉有志者,告诉一切热爱乡村的人们,乡村,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是一个可以去、值得去的地方。

乡村教育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践;感悟

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育人的过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而且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心灵,塑造全面发展的个性。语文教育最关键的是树人,它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审美能力。所感源于生活,体验之深,感悟之透彻,如醍醐灌顶,便可以体会生活之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悟来源于生活经历,作为青少年不能快速增加人生的长度,却可以从生活或自然的怀抱中,索取精神的慰藉,心灵的洗涤,来增加生命的厚度。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需要去感悟,并将实践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相结合。因此,作为乡村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本地乡土资源把审美教育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在乡村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重要性

在教育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渗透美育。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更加需要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在乡村学校,大部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认为学习与否都没有明显的成效或者没有多大用途。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得到审美体验有很大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北京乡村教育资源不断充实,教师配备齐全,但人文资源严重短缺。乡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物质条件提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性格活泼,思想开放,情感也比较丰富。学生接触来自各个方面丰富的信息,尤其是通过网络、电视,但较少参加社会实践和家务劳动,接受的是“快餐式”体验,缺乏直接的生活经历。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却不会分辨其中美丑,对于社会上一些无私奉献的事迹嗤之以鼻,而对一些不良习气热烈追捧。甚至有些学生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冷漠、麻木的态度,没有竞争意识,沉溺于安逸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现在农民经济收入逐渐提高,但一般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差,给予孩子过分的物质溺爱放纵,或管教粗暴,而缺少精神抚慰,致使孩子性格扭曲,产生大量的问题行为,如厌学、网瘾、早恋、不服管教等。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乡村学生文化知识薄弱,人文素养低下。所以,通过语文审美实践教学对乡村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三、 在乡村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审美教育。

优化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把语文教学实践与校园特色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乡土特色资源;联系相关学科,在科学立体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开辟高中生审美实践的新途径。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

我们经常会听到“最美”这个词,这个词诠释了我们身边拥有美丽心灵的人。而学生身边的美就存在于学校之中。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房山区长沟中学作为一所北京市郊区学校,坐落在素有“城市之外,水岸花田”京南水乡,环境幽静清新。这一带有世界级文化遗产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北方桂林”十渡风景区,葵花田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和谐的生态环境利于长中校园环境的营造。把长色的校园环境及周边自然资源与语文审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舒心的学习,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依托这样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在音乐与文字间感受美的律动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播总会经历一些难题。我认为让各学科之间产生联系,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诗歌幻化出意境和音乐演绎出的旋律都能让人产生某种共鸣,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如果说能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沟通融洽,我相信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追溯到古代文学中,《诗经》中很多诗歌是民间说唱本,我们常说的宋词最早是配着音乐来吟唱的。中国风特色的音乐涌动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浪潮,其蕴含的文化多源于中国古代诗歌,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我们把音乐与语文联系在一起,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与文学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二)原创家园

乡村教育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42-01

旅游业是河南省一项系统的产业,是多项产业的综合。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新的有效途径。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3月公布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有两个县区及三家单位榜上有名。如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宁陵县刘花桥村等(尤瑞玲、于丽丽,2009)。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镇包括:禹州市神厘镇、镇平县石佛寺镇、西峡县丹水镇、淅川县荆紫关镇、郏县广阔天地乡、嵩县车村镇。随着2009年河南省政府在全省推出“百村万户”富民工程,河南的乡村旅游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雷同,缺乏特色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不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只重视经济利益,对旅游资源过度利用。

(二)科学规划缺位,管理不规范,不良经营问题严重

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缺乏长期科学规划。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以及管理职能缺失,一些乡村地区出现不良经营问题。尚未建立起一元化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使管理职能履行面临困难。

(三)基础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交通设施不健全,饮食卫生、公共卫生及垃圾处理不同程度存在问题,配套设施不健全,这些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三、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乡村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组织专家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将特色旅游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使特色乡村旅游成为品牌,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挖掘当地资源特色潜力,引入旅游创业产业项目

重视当地特色产业的支柱和引导作用。将产业特色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成为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要素之一。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文化的发展潜力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促使乡村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工程中,将旅游创业产业引入到开发旅游产品中,将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教育平台对当地旅游经营者进行培训与引进较高学历的知识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融入创业产业。实现附加利润和赚取、品牌效应的建立、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的双赢。

(三)发挥政府管理职能,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节作用

实行政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制定积极地鼓励政策,支持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当地的交通、文化、卫生、通信等设施问题。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企业。引入多元化的经营方式,采取合作开发,共同受益的新型开发模式,引入现代企业化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旅游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