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韩延导演的影片《天那边》讲述的是一对大学生恋人去贫困山区志愿支教的故事。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暴露了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一些局限:自我定位不准,支教动机不纯;身份转换困难,支教难以深入;无意驻留,不能委以重任。因而支教效果有限。对此,支教组织者、支教者应积极采取对策,端正支教态度,提高支教认识,使支教实现其所设想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天那边》;大学生;支教;问题;对策
《天那边》是一部讲述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故事的现实主义影片。该片讲述了一对大学生恋人到边远山区支教,男友江可可因无法忍受乡村艰苦的生活而中途退出,许萌萌克服了心理上和环境上的阻力实现了支教3个月的愿望,并在当地唯一的教师罗吉伟意外去世后回到小学继续教书的故事。这部纪实风格的影片,虽然构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演员的表演诙谐生动,但也折射了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支教活动的效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很大程度上,电影也是一个社会文本(它永远既是娱乐的,又是文化的),对电影文本做社会分析,也是拓展社会空间、开拓社会言论的一部分。”对《天那边》的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思考支教现象本身。
(一)自我定位不准,支教动机不纯,使支教成为斗争
抱着改变贫困山区教育现状的理想和热情,许萌萌和男友一起踏上了进入山区的列车。戏剧化的冲突从影片开始便埋下了伏笔:江可可明确声明是为了爱情才陪着女友到山区支教的,许萌萌是为了把先进教育理念与山区教育结合的论文而来。这种支教意愿的存在,反映了大学生支教队伍的内在矛盾,使得志愿者本身的愿望与山区教育的真正需求及现状之间,产生了本质的错位。因此,支教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用,在影片中现实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体现为真正了解学生的当地教师罗老师和村长对志愿者并不信任,因而迟迟不肯交代教学任务。迫于行政压力,最终不得不安排了教学任务,但是这种不信任感并没有消减,因为只对徐萌萌安排了美术、体育等副科,因而遭到了她的强烈反对,这无疑与她改变当地教育现状、带来先进教育理念的理想大有出入。后来迫于行政压力,村长害怕“挨批评”“捅大娄子”许萌萌教上了语文。但是,这也暴露出志愿者自我定位不准,支教动机不纯。他们往往过高预期自己的能量,企图把先进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就能改变当地的教育现状,因而在实践中力争主导权,这势必会与当地的教育力量产生矛盾,把支教变成争权斗争。
(二)身份认同模糊,影响支教活动的深入和有效性
由志愿者对于效果的预期引发出另外一个话题:志愿者的身份,即志愿者是把支教地区作为一个客体去分析、研究,把自己作为一个路过的他者,还是产生认同,以自我自居去融入这个客体。这种对自我认同的模糊,直接影响了支教活动的深入和有效性。
影片中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是通过对城乡二元对立的表现逐步完成的,而这一身份的认知,一直贯穿着整个影片的叙事。在列车上的对话,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农村被体认为“多几头牲口、没有娱乐。”在迎接新老师这一场景中,这种认同的模糊和矛盾生动的体现出来了。村长流畅而套路的简短欢迎辞与江可可略带嘲弄的表情、许萌萌的窃笑形成身份的冲突,江可可要求村长说普通话的问答把这种身份的冲突彻底暴露出来:“您能说普通话吗,我们听不懂。”“我说的不是普通话吗?”在欢迎仪式上,许萌萌动情的演说被牵牛、抓鸡、捕猪的闹剧所打断,而在这场闹剧中,许、江始终充当着惊恐的局外人;在住宿安排上,城乡观念的差异也被表现出来。凡此种种,突出的城乡二元对立所延伸出来的身份认知障碍,使得志愿者以一个他者甚至游客的身份进入农村,不能做到对农民的自觉体认和自居,进而无法真正理解农村。当单纯的热情过后,对农村的认同失败,便无法忍受水土不服、饮食粗陋、娱乐设施贫乏的生活,最终江可可在雨中离去。为了在父母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许萌萌留下来了,但她仍然无法认同农村现实,正如她对学生的不了解,对罗老师的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志愿者如果无法实现身份的正确认同和转换,将会给自己的支教带来被动,甚至陷自己于尴尬,难以深入开展支教活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管理能力,影响支教的顺利开展。
在大学生支教队伍中,有一部分支教者由于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缺乏一些教学技巧和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着一些“管不住学生”,“压不住场”的现象。影片中,当小根子上课不听话而不读书时,许萌萌拿他没办法只好去找罗老师。当小屁股拿着罗老师因节约而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宣传纸做作本子时,许萌萌面对小屁股提的问题,没有直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是生气地找罗老师责问。很显然,许萌萌在面对教学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教学处理技巧和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组织和控制能力有所欠缺,而这往往影响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进度。
(四)支教时间短,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使支教难以发挥效用
影片结尾处,许萌萌放弃了城里的工作,重新回到曾经执掌教鞭的农村,至此叙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观众不会忘记许萌萌在雨中的呼喊:那我们的爱情呢?观众也会思考徐萌萌是否真正地留下来,留多久?对她本人而言,是否面临着与罗老师同样的境地?个人情感又如何解决?这一切没有答案,她终会走,因为这里“不能待一辈子”。曾经支教的白老师于2个月后离开,现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让充满期待的学生哭泣一场;乡政府安排许萌萌和江可可这批新的志愿者,在村长和罗老师看来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迫于行政压力,他们只要客气接待,因为他们终究是要离开的。这种不言自明的去留选择,在支教实践中使志愿者很难真正深入教学一线,也很难获得足够的信任,是支教活动发挥效用的又一掣肘因素。
二、改善大学生支教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支教的认识,端正态度,找准定位
首先,支教大学生要提高对支教性质的认识,它绝对不是简单地知识传输,或者是在某偏僻地区体验几个月,抑或是为支教所带来的利益和荣誉参与进来。要本着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传播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为己任,投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真正为了每一位农村孩子的发展而去,以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像影片中江可可在丧失热情,遇到挫折后,中途退出支教活动,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要杜绝发生,以免影响了支教队伍的人员管理和教学安排。
(二)重视支教细节,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对于当地教师来讲,支教大学生无疑是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传播者,在他们身上充满着青春和活力,可能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需要认识到的是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虽然给农村孩子带去一些新的知识和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像影片中,江可可为了填补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空虚、无聊,让学生陪他打牌,这也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上音乐课这一场景中,罗老师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跳了一段舞,却被江可可戏称是“鱼甩籽儿”,罗老师在大家的嘲笑中尴尬离场,这无疑伤害了罗老师的自尊和教学信心。尽管这是无意之中的伤害,但是作为先进的师资代表,应该尽量注意支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善于维护他人的尊严,还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以身作则,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支教者。
(三)组织者应制定完整的支教计划,以确保支教的持续性
从影片来看,对于山区简陋的教学设施和教师亟需提高的教学素养,硬件设施的改善和优良师资的引进无疑是提高当地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他们需要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他们更需要可以留下来奉献自己青春年华的热血青年。影片中很多情节透露出来的消息不是对一个个新鲜教师的期待,而是对支教持续性的一种期待。长期以来,一批批志愿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农村老师和学生从期待走向落寞,再由落寞重燃希望,志愿者们待的时间不过几个月,半年,最多两三年,频繁的变动,带来的结果一是乡村领导疲于应付,二是农村老师和学生的不信任。因此,支教组织者应该了解对口支教学校的特点,加强与所支教学校的沟通,结合支教学校的情况,配合当地学校的常规计划制定以学期或学年为标准的支教计划,以确保支教的持续性。
(四)学校及当地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便利,保证支教活动顺利进行
要使支教活动顺利进行并产生一定的效用,当地学校和政府的配合、理解是支教活动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需要得到当地政府和支教学校的大力配合,双方只有加强交流,密切合作,才能使支教发挥最大作用,真正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当地学校和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支教者的支教活动以及吃住行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其教学和生活提供便利。同时可以借助报纸、媒体、网络等媒体动员社会各界来关心和支持支教事业,以促进支教活动的长效性、持续性发展。此外,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可以开展日常活动,对当地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可以间接受益,使支教活动成果可以得到延续。
参考文献:
[1] 许高厚,教育实习[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冉亚辉,包翠秋.支教实习模式及其实践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3] 宋国栓,从影片《天那边》看大学生支教的局限[J],消费导刊,2009(9)
农村教师素质
1农村教师数量少,结构分布不均衡
1.1数量少
按照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来说,老师的数量是由学生的数量来确定的,如果一个学校要获得足够的老师,那么学生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但是就现在的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农村学生数量很少。
1.2结构不均衡
在农村很多学校,即使教师的总数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是专任的教师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且在教师的数量中,后勤工作人员占了一定的比重,导致本来就少的专任教师占有更少的比重。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学历低、素质不高,造成了教师队伍在结构上的不均衡。
1.3某些学科的教师少
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师数量偏少,如在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等科目上,没有足够的教师,而由其他的教师代任。
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另一种现象是城镇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好几名教师搞行管,造成人才浪费。
2优秀教师在农村教育中正在减少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的优秀教师逐渐向大城市转移,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通过深造等其他的方式离开了农村。同时,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农村教师的引进十分困难,农村教师队伍中年龄偏大现象非常严重,因而农村骨干教师相当的匮乏。一方面,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农村教师出去培训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他们不愿意花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培训。很多的农村教师由于没有竞争和太大的压力,因而安于现状,也不愿意参加培训。
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业务基础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及能力,它是衡量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的基础性标志,也是衡量教师素质的最具量化性质和最具权威性的指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已严重影响到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的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
3农村教师问题的分析
3.1资金投入分配不平衡
按城乡同样标准建设各种教学硬件设施,而“教师队伍和教学水平”这一软件建设,基本未获杯羹。一位校长说,如果把用于硬件建设的钱拿出十分之一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速度会快一些。”
国家采用了很多的措施和方法吸引人才加入农村教师队伍中来,但因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这些政策在许多地方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地方政府没有积极主动地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投入,从而使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农村教师队伍经费偏少,力量自然不足。
3.2培训体制不健全
一是农村教师没有“钱”参加培训。培训经费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在此基础上再渠道多元化,形成教师教育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经费投入机制。同时希望培训讲究节俭高效,然而现实生活中经费往往得不到保证。二是农村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教学任务繁重,外出时间十分有限,而培训又往往在市里或省会城市举行。培训时间缺乏灵活,让教师无法选择,无法协调培训与其他事情的时间冲突。三是培训没有实效。现在有的培训照本宣科,理论有余而联系实际不足;有的“新瓶装旧酒”,内容东拼西凑;有的培训不顾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期待能按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依据乡村实际生活,造就乡村学校教师”的培训理念,制订符合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培训策略。
3.3待遇偏低,缺乏奖励机制
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生活非常艰辛,民办教师和代课老师尤为艰苦,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收入,福利尚是一块空白。他们干好干坏收入都一样,盛行着事实上的平均主义。由于缺乏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性很差。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有所改善,但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教育经费缺口,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高职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教育很多专业课程设置繁多杂乱,不能充分体现衔接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专业化教学特点,难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园艺专业为例,专业课程设置既存在完全脱离职业高中知识基础,另外设置专业课程,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衔接性、渐进性,不及格现象较多,学习积极性受挫的问题;也存在采取压缩本科课程的模式,只是在课程设置和学时量上简单增减的问题,导致偏重理论教学, 而缺乏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教学;还存在实践教学安排不足,与理论教学安排同步性较差,导致园艺专业学生只能在园艺植物生长周期某个环节进行实训,而且由于季节性、周期性等原因,理论教学后,多数不能及时进行实践训练,既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园艺生产的全过程,也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时有效结合,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现象普遍存在,如设备陈旧、仪器欠缺、实训内容和方式传统、校企合作困难等,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如园艺专业实训基地普遍采用10多年甚至20年前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和实训方法,职业院校很少与较先进的生产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符合现代园艺产业发展趋向的实训基地,导致学生对现代园艺企业生产方式和工艺技术掌握和应用能力较差,顶岗实习或参加工作后,大多数需要重新学、重新练,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三)教师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部分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任教,虽然学历较高,也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但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较少掌握本专业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进步情况。尽管有些院校聘请了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人才,开展教学和实训指导,但因其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较弱,加上学校实训设备短缺、落后,也难以让这些一线“巧妇”完成好“无米或缺米”的实践教学。
(四)教育教学质量监管不足
尽管职业院校评估对于指导和完善职业院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没有使一些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意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很多院校仍将教育教学质量简单化为就业率高低,而对高职教育教学打基础、增潜力、利长远的支撑增值类培养不够,没有形成长远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监管保证体系。如在园艺专业培养中,更多地强调如何能实现毕业生就业,而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重视不够,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基础。
二、高职教育教学需要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依次递进、有机衔接、拓展知识、强化技能、注重实用的思路,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保证教材优质精选、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理论实践结合紧密。
第一,要精选课程。教学课程要以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适用性为重点,专业实训课程要以生产性、技能型、应用性为重点,组织专业(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或精选教学和实训教材,以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体现不同专业特殊需求。各专业教学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往往这些特殊性就是专业的一大特点或重点,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如园艺专业实训具有鲜明的农时季节性和植物生长周期性,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要与实训季节性、周期性协调一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第三,加强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单项技能实训,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后,要强化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考核、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训等综合能力培养,既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重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重点专业为核心,依托政府投入、企业参与、公办民助等多渠道筹资方式,围绕贴近生产、体现特色、适当超前的思路,努力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本地区或邻近院校共同筹资、统一管理、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既可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费用,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也可促进各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互促共进,提升我区整体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尊重企业的合理化利益诉求,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摒弃层次低、形式单一的合作模式,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施“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程,改变“校热企不热”的建设瓶颈,真正做到校企“两头热”和“五对接”。同时,我区职业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交流模式。比如,积极与发达地区企业开展“订单式”教学和实训合作,为发达地区输送人才;或努力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合作,利用它们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实训基地,安排我区教师、学生前往实习实训。
(三)创新师资培养方式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职业院校对专职教师的培育要创新方式、常抓不懈。
第一,更加注重师资培训工作。新时期,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不断提高,需要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深入先进企业考察学习等继续教育。尤其需要加强对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见习、助教、一带一、一帮一、驻基地实习等方式,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我区职业院校拥有一支业务熟、素质高、技能强的师资队伍。
第二,鼓励专业教师到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和实践锻炼。职业院校应积极和先进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实践锻炼培养机制,定期让专职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深入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挂职锻炼或实践锻炼,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带回学校、带进课堂。
第三,加大专兼职高层次专业技术教师的引进力度。职业院校要制定和完善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力度,以适应高质量、高技能、多样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发展要求。也可以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四)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管保障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职业院校要在职业院校评估标准体系基础上,围绕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加快建立符合各职业院校自身实际和创新创业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一方面,各业院校应建立适合各专业和课程特点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围绕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具体要求,突出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技能性、长远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被边缘化。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指标、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基础课,多学点、少学点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领导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难以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两年或两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分一或两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革为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两门选修课代替。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要么转教一些其他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缺少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都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校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范围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导致语文教学处境艰难的重要因素。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语文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实践、运用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要想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没有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质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课内教学课时数是不现实的。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地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完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党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法和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76-02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低龄化日趋突出,其中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等违法违规事件的上升态势更着实令人担忧,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值得关注。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未来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法制教育无疑将对中职学校立德、树人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分析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加强法制教育,对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 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部分中职学校为应付检查而象征性的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存在随意删减法律基础课程的现象。法律基础课作为技工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中职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部分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甚至提出了“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让路”的口号,还有个别民办学校基于节省教学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随意删减包括法律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类课程。这无疑有违国家的普法教育工程和教育方针。
2.欠缺专业的法制课教师队伍,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形式缺乏新颖性、生动性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法制课教师由行政人员充当,这些教师一方面缺少专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直接影响法制教育的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知识教育代替社会规范教育,即法律法规条文讲得多,而能够实践运用和操作性的东西却讲得较少,很少能通过案例分析和亲身参与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只是照本宣科,搞填鸭式的说教。这使得学生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融入其氛围中,对法制课程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
3.中职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经过中考选拔后分流下来的初中毕业生,在主要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初中阶段,该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往往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觉性不强,厌学情绪较高。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致使他们对类似于以往说教形式的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去努力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加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
1.转变理念,统一认识,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
中职学校尤其是民办中职学校应深刻认识到,一个学校要持久发展,绝不能只看短期效益,不能只注重招生环节,还要用心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一个合格的毕业生除了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最基本的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试想,如果一个毕业生踏入社会后违法乱纪,即使他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也只会是社会的祸害。所以,中职学校一定要转变理念,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保证法律基础课程的正常开设,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加强法制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个人法律素养
十报告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法制教育的关键也在于教师。中职学校应努力配备具有专业法学背景的教师担任法制课程教师,也可以从社会上将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人士聘请到学校担任法制课程教师,以加强法制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自身也应加强学习,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善于以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为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3.结合职校特色编写校本法制辅助教材,加强法制课程建设
中职学校可组织编写校本法制辅助教材,明确本校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法制教育中应充分体现职校特色,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首先,编写校本法制教材应以“够用、管用、实用”为原则。法律课程冗多繁杂,中职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学习。编写校本教材应采用易于理解的文字,把法理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比如商务、会计类专业,教材内容可以结合该类专业特点,引入更多关于经济法、会计法、税法等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采用较多该专业领域的实际典型案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具有行业背景的法律知识。
再次,编写教材要与学生的年级阶段相结合。在学生入校之初,主要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校园法制环境。在第二学期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基本理论。在第三学期时结合所学专业,有选择地学习部门法律法规,以适应学生今后从事职业之需求。最后毕业前夕学习《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满足叙述就业择业的需求,促使学生从校园向社会顺利过渡。
4.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课堂缺乏吸引力,他们往往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继而出现睡觉、玩手机、讲话、看小说等现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强化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和怎样遵守法律,从而逐步让法制意识根植于心。
第一,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中职法律课堂教学应当结合中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以案例教学为主,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善学。教师可以通过引用盗窃、敲诈勒索、社交陷阱、消费维权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编、自演、自拍微视频等方式,重现案例发生过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
第二,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或分析出答案,老师进行提示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法律规范、事实材料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更完善、更深入、更牢靠。
第三,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法制教育。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安排大量的课时来进行法制教学,我们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这样的平台来弥补课时的不足,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小组学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网络播放的法制教育栏目,如CCTV的举案说法、法律讲堂,忏悔录、庭审现场等节目。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还可以通过节目主人公的案例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起着警示作用。
5.坚持将法制教育融入班主任管理工作
第一,坚持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在要求学生遵照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同时,针对“法制教育”主题,通过开展班会课、素质教育课、出黑板报、校报、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和接受各种法律知识,从而减少触犯校规和违法犯罪的概率。
第二,坚持被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班主任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班会课和素质教育课上经常分析身边发生的实例,积极展开讨论,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三 结束语
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作为中职学校,一定要充分重视法制教育,及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法制教育,逐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关颖.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调查[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