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现代教育科学及其相近学科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国家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教育主体――人的现代化和全面素质发展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历史变革过程。我省明确“以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优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思路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要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全省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分析现状,找出问题,以求更大发展。
一、我省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状
1.教育思想现代化方面。我省政府已经确立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体系。
2.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方面。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教育终身化初见雏形。并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导向,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省教育资源的整体质量,基本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方面。我省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也初具规模,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布局比较合理,基本形成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并且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明显提升。
4.办学条件现代化方面。我省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改造危房的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级各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所需设施基本上能满足,校舍建筑有所完备,添加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施,为逐步实现校园联网、校际联网、区域联网奠定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也明显增加。
5.教师队伍现代化方面。全面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了培养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步伐,加强了对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快了农村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了农村教师学历高等教育化、教师来源多元化、培养机构的综合化,建设了教师教育基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6.教育管理现代化方面。我省借鉴了先进教育体制和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使我省农村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政府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城乡教育合作与交流,帮助贫困地区和人群获得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努力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的管理目标。
7.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方面。一方面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另一方面深化各类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现代农民教
育工程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促进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贡献。
二、我省农村教育存在的差距及工作思路
农村教育现代化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我省农村仍然处于教育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总体上看,仍然是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协调、发展质量不高,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观念滞后,体制机制障碍比较大。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依然存在,制约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
2.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区域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协调已成为严重制约我省教育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教师总体数量不足、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教师稳定性差、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
4.教育质量不高,控辍保学难度大,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义务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生厌学、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政府履行职责不到位和社会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控辍保学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5.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充分。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溃乏,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发展速度慢、服务能力低。
6.学前教育规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办园质量总体偏低,办园行为有待规范。
7.投入不足。教育需要与投入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乡级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
总结经验与不足,推进我省农村现代化进程一要搞好规划,根据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科学制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二要进一步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激活灵魂,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放眼高远,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现代化;夯实基础,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丰富内涵,推进教学体系现代化;构筑高地,推进师资队伍现代化;追求精致,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2日,第2版.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新疆义务教育普及率低;经济发展滞后;师资水平总体较低;现行义务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办学条件较差,教育基础薄弱;面对维吾尔族人上学难,就业难等这些问题,如何运用新疆现有的资源,寻求既能持续性提高人民素质,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目前新疆义务教育和经济达到双赢的有效途径。
为了解农村教育情况,笔者于2010年7月深入新疆疏附县比克力克村农村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收费方面为农民减轻了很大负担,但是要真正让农民满意还有一段路要走。
一、比克力克村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
(一)比克力克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从2006年开始全国各省份开始逐渐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就是通过把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四大项经费(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由中央和地方分级按比例共同承担的机制。但是这些政策在比克力克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比克力克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比克力克村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
(三)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分布不合理。目前,比克力克村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弱,教师在岗培训比较欠缺,教师素质和能力及教学水平较低。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低。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国家要求和现实工作需求差距很大;二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他们的合格学历是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取得的,虽然学历高,但其实际能力差,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比克力克村学校。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是比克力克 村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人力资本效应发挥最为基本的外部环境,当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能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同时也越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为人力资本效应发挥提供广阔空间。经济基础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由于新疆特定的地缘特征,经济性贫困类型尤为突出。比克力克村以农业为主,但是村民的农业技术不高,农业不发达,而且宗教,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不好等原因,村民不愿意出门打工。
(二)农村素质教育目标错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发展,师资队伍迅速扩大。尽管新疆政府在师资培训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取得了突出效绩,但是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等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这就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事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和职称较低。在内地汉族学校教师学生比例和教师资源分配比例与维族学校相比相差较大。教师人员数量不足,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比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7:1的教育要求。
(三) 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比克力克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比克力克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比克力克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 转贴于
三、改进比克力克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的不断深化,教育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困难诸多,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否则一定会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教育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抓住教育的根本,突出教育管理重点。
(一)大力发展新疆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的教育收入弹性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他们对受教育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不同收入的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情况不同,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有增强的趋势。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新疆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变富裕,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才会有所提高,这有助于义务教育的顺利发展,实现新疆和中东部地区的差异的变小的愿望。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组织和扶持新疆农村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坚持开放式扶贫,干方百计新疆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走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
(二)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贝克尔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既没有教育培训),那么,劳动力的工资将等于工人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如果把职业教育事业搞好,能呈现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各族人民心思进,求富裕、奔小康,衷心拥护党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农村劳动力文盲下降,适龄儿童在效率增加,人口素质整体水平提高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三)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办得是否有特色,是否有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第一,要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要建设好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切实落实好国家级骨干教师、区本级骨干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并举办好各类培训;通过实施自治区师范院校“名师评选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工程”,加快义务教学团队建设步伐,并积极做好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的推荐工作。第二,要健全师范院校骨干教师下乡到农村实习实践制度。支持师范院校聘请先进思想的专家、知识分子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教学科研素质的教学团队。
(四)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村教育经费困难
要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疆和疏附县政府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时候,要向村比克力克村倾斜。要充分用好现有的各项教育投入政策,依照新的义务教育法,切实加大对比克力克村村教育的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责任不能下移。在县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央和新疆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分担比率,尽快扭转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一、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1.学校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利于人才成长
校长负责制明确规定校长是学校的法人,有权以法律规定处理学校内部的人和事。但现实中却不可能做到,特别是对教师的聘用和工作调动,以及对违纪教师的处理,学校往往只有建议权,这使学校在管理教师时缺乏权威性。有人说:班主任工作辛苦,责任大,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这是事实。但调查发现,学校中高层管理干部更有许多不能说出来的心酸。例如国家允许设置班主任岗位津贴,学校也相应提供了适当的补贴,却明文禁止学校管理干部不准设岗位津贴和其他补贴,所以造成从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中选的管理干部职务升了、工作重了、责任大了、花消多了,待遇反而少了,评优推先的机会少了。很明显,这样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据调查,学校中高层管理干部认为当管理干部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这是合理的,占10%;认为这不合理,但可以接受的,占20%;认为这不合理,不能接受的,占30%;认为这不合理,明确表示不想当管理干部的,占40%。
学校管理干部工作繁重,责任大,但却有“官”无权,有名无“利”,工作成就感不强,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管理的质量,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教师老龄化
农村初中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异常严重了。以我们上坝乡为例:全乡初中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仅占7.7%,30~45岁的占40%,45岁以上教师的占52.3%,50岁以上的占23.1%。全乡初中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2岁。
农村初中教师老龄化的根源何在呢?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新教师难以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种种原因,县财政紧张,能保住现有教师的工资就不错了,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因此,县政府就拒绝(或尽可能少的)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致使农村初中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鲜血液。如近五年上坝乡基本没有分配新毕业的大专毕业生。
二是城市学校和其他行业招考,优秀青年教师外流。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城市学校和其他行业招考,使很多优秀青年教师纷纷外流。
教师只出不进,造成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能得到良性改善,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初中教师老龄化便不可避免。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教师老龄化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由于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
二是知识窄化让老教师选择安于现状。我乡初中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大多数转正的民办教师或老师范生没有进过正规大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他们又不肯接受或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年龄大了”,总是他们抵御各种新知识的托词;“记忆力减退”总是他们拒绝读书的理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成了他们沾沾自喜的资本,所以一般不肯弯下腰来和青年教师切磋教学的成与败,更不肯直面个人的教学自我揭短。外界的信息无法储存到这些老龄教师的“语言的仓库”里,他们只知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干吃老本,抱着课本教课本,和现在信息量日益丰富的学生很难相融。
三是高级职称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不够深入,职称只上不下,让老龄教师无后顾之忧。在调查中,很多中老年教师坦诚反映:现在已经是中高级职称,也算达到了教学的顶峰,只要熬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就可以在退休后领到全额工资。现实的确是这样,中老年教师90%都已评为中高级职称,在教学生涯中不可能再有所攀升。出人头地、争强好胜似乎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生活轨道;无论什么事“让青年人上”已经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再有什么论文评比了、课题研究了都统统不再参与“凑热闹”。“年龄大了”“脑子笨了”“学不会了”成为他们为自己开脱的最好理由。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平平安安地送走每一届学生,平平安安地退休,别无所求!
教师老龄化,不只是会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将出现老教师退休、大批青年教师被迫顶岗的青黄不接和中青年教师的断层现象。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将严重失调,这样势必会制约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教师的职业观不适应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师中常常存在这样的职业观:教书一为学生,如果学生有出息、学习刻苦,教师愿意为他付出一切,这种教师身上能够体现教师灵魂深处的职业责任感,但这样的学生太少,使教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书二为家长,如果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时常与教师联系,即便学生较差,教师也会看在家长的面上,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往往不能尊重教育规律,不能深入实质;教书三为“人民币”,如果学生、家长都不行,教师则把教书当做一种求生职业,对待学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尊重客观事实,只求当时管理不出问题,不为学生发展担心,最终危害了学生的一生。
4.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上坝乡初中教师52人中,中文专业的28人,占53.8%,语文教师严重超编,而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专业的教师根本没有,专业结构极不配套,中文专业教师教外语、数学、物理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到位,课表形同虚设。这样的师资结构不可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教师继续教育不务实,教师专业成长慢
由于学校经费困难,时间不能保障,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不多,“充电”较少,吸收新鲜东西不够。目前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务虚多于务实。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6.农村初中教师付出与回报反差太大,职业幸福感丧失
对全乡初中教师调查“是否喜欢教初中?”其结果让人心忧,有60%的教师不愿从事初中教学。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幸不幸福”。
据调查显示,75%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20%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标准,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如此超工作量,要老师具有所谓幸福感是不现实的。
第二,“繁重的非教学工作”更让教师疲惫。
这个“非教学工作”,一是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检查与验收。比如全乡学校马上要迎接“两基”国检和素质教育评估。为了迎接这些检查,我们中层以上干部连暑假也都没有多少时间休息。二是老师的各种培训、进修,这个更令老师们应接不暇。
第三,待遇低,让教师苦中难以求乐。
由于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深入不够,行业差别、城乡差别和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差别太大,农村初中教师工作付出与回报反差太大(如初中学生管理难度大和教师工作时间长,但教师待遇极低。如我县规定的教师中级职称比例是县直初中为40%,县直小学为60%,农村小学为30%,农村初中为25%,这样就使农村初中学校许多教师取得中级职称资格而不能聘用),造成农村初中教师流动大(只出不进,新鲜血液补充难)、工作消极。另一个事实是由于学校的女老师很少愿意和男老师结婚,造成了农村初中男教师很难找一个大学毕业、有正式公职的配偶,其家庭生活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难以达到他们读大学时所向往的水平,使他们对教师职业幸福感丧失。
第四,老师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老师没有幸福感在我看来并不只是物资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人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后三种需要基本上是与中小学老师无缘的。同时农村初中老师很难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他们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劳动。这种没有创造性的单调重复劳动只能使老师疲惫不堪,疾病丛生,何来“幸福感”?
让人心忧的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给教育者以“幸福感”,那么,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是不可能给学生以多少“幸福感”的。没有“幸福感”的教育,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的。
大多数人不愿从事初中教学,造成农村初中教师紧缺,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教师素质整体较低。许多学科连开展教研活动讲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到,毫不夸张地说,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已经是青黄不接了!
二、解决当前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状况的建议
尽管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初中师资队伍发展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采取四点措施:一是招聘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中高级职称比例向农村倾斜,吸引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中高级教师到农村任教,缓解一下当前农村师资紧缺的矛盾;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四是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
2.加大农村学校投入,让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育
应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使农村青年教师安心从教,遏制农村青年教师外流的势头。
3.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键词 农村 基础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61
Abstract Rural basic education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which affects the overall ascension of education career,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he countryside elementary education has a certain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received the affirmation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aiting to solve.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chool, renewal education idea,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ing education investment, improving teachers' treatment,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etc.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 improve rural education appeared.
Keywords the countryside; basic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1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与以前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它改变了以前的落后状况,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l展。比如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大部分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一些农村小学也配备了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
虽然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些落后山区农村教育现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1.1 农村办学点多而分散
据2011年7月6日云南日报报道称,在云南,小学的覆盖率达到了98%,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初中。近几年来,农村各地中小学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由于农村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偏低,农村优秀学生不断转出,有条件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城镇中的小学就读,这就造成有的农村学校一人一校的奇怪现象出现。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断级的情况。教师对着极少数的学生没有教学积极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教育观念落后
2011年9月,通过对师宗县丹凤镇峰岭完小的调研,该校的黎老师说到,她们班的一位学生课本丢失了,家长也不当回事,总以为这是学校的事,与他们无关。结果这名学生整整一个学期手无教材,两手空空的读书。在农村这样的现象还大量的存在,很多家长从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家长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很多家长只是开学第一天带领孩子找老师办理手续,以后就从不找老师交谈孩子在学校的事,造成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脱轨。
1.3 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教师仍旧使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独特的创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只是一味的教师教,学生跟着学,教师与学生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加之教育部门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对教师或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局限在学生考试的分数上。学生考得分数高,就意味着这个教师教的好,会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同时也意味这个学生聪明、认真、勤奋、学习态度好。反之,则不然。就这样,许多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把压力施加在学生身上,盲目地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量,使得很多学生厌倦上学,把学习当成一件很痛苦的事。
1.4 教师素养偏低
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也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由于条件差,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农村工作,所以导致了农村师资缺乏,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素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提升自身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1.5 教育经费不足
教育经费不足,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贫困山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由于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在贫困山区还有土坯房和泥巴桌的使用,很多孩子同时挤在一个教室,而且还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尽管由于各届的关注,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是落后于城市的办学条件,长此以往的话就会导致农村教学质量低,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教师成长环境不佳,很难留住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近年的一些师范毕业生,如果户籍不在工作乡镇的,普遍在三五年内就想方设法调走,乡村教师流失严重,在社会中形成“村里的教师镇上走,镇里的教师县里走,县里的教师市里走”的外流模式。
第三方面,教师的待遇低,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制度的保障。教师待遇低不能未康睦斫馕工资低。
1.6 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近年来九年义务的普及,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但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据统计师宗县未成年人辍学情况调查显示,初三时候的辍学率是15%,今年初三的辍学率达到了30%,有些乡镇的辍学率竟达到了50%,这也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这些统计只是一个保守数字,实际的情况远不止如此,有的会高于这个辍学率。原因总结如下:
一是教育经费不足导致了教学资源缺乏,最终的结果导致了教学质量差,教学体系评价不完善。二是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部分的学杂费,但有些地方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学校把部分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家长们还应付集资办学和分担教师酬劳等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这些费用,不得已让孩子辍学。三是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心理,他们受街邻、亲朋好友的影响,以为读书既费时又费钱,还不如出去打工,早点挣钱回家建新房,长期的封闭落后,形成了他们“一切以金钱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2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发展对策
2.1 科学合理的建设农村教学点
如果在山村还出现一个年级只有两三个学生或断级的学校,那么就要考虑有没有必要继续办下去,办下去只会消耗更多的教学资源,如果把部分教学点撤并到具备条件的附近定点小学,并为不方便回家的学生提供食宿。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学生宿舍、食堂、餐厅,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
对那些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比如比较边远偏僻、交通非常不便利,则仍应保留原有乡办、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支持指导,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2.2 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根据情况适时的召开家长会,并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达到双方互相了解学生的成长。其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不再以单纯的分数作为标准,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考核,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摒弃只以分数为主导的单一的教学评价,促使教学评价朝着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调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身。
2.3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第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并通过实践体验,在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提高。第三,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
2.4 加大教育投资倾向,提高教师待遇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是中央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地方配合供给,鼓励民办教育这样多方面的渠道的筹措。二是通过爱心教育,向社会热心人士寻求帮助。提高教师待遇,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各地方的政府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让教师有尊严地活着,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解决教师在住房难,子女读书难,求医难等问题,使教师安心农村的教育工作,确保教育质量。
2.5 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只有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教师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注重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通过实践活动,让教师自己认识到其自身的素质是通过自身知识的内化形成和积累的,而不是别人给予的。
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教师能按时得到培训,吸收新知识学习科学的教育模式,加强师德修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分配政策,要在教育上真正形成专业的教育,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要为教学点师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竞赛和大型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温红彦.教育部就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投入等答记者问[N].人名日报,2003-11-3(12).
[2] 孟凡平.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N].教育报,2004-3-19(5).
[3] 王鹏飞.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J].高教信息,2004(12).
关键词:农村小学 困惑 关心支持 教育质量
一、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1、学校生存存在问题。我们农村小学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生源逐年减少,学生每年大量向城镇学校转移,一个班剩下几个学生,又还不能拆班,学校的生存逐渐存在问题。
2、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我校80%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的偏差,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父母管教,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十分严重。
3、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苦读书,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不如“早辍学,早挣钱”。贫穷滞锢了孩子高飞的志向,传统扭曲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农村孩子早早被大人拷上了重重的思想枷锁,幼稚的心被这样的教育理念侵蚀:读书浪费钱,毫无用处,不如早辍学,早打工,早挣钱。无须担忧与思考,简简单单的生活。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使他们未曾考虑过改变,无法摆脱传统束缚。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心理滋生出了这样的怪念:我不是读书的料。由重劳轻学而感到学习吃力,由吃力而生畏惧,由畏惧而生厌弃,在连锁反应中草草的结业,草草的释脱,拿着让人心寒的毕业证书,跟随家乡父老乡亲南下打工,靠出卖劳力挣钱。这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命运。
4、学生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对老师有畏惧情绪,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5、教师素质对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有好大一批是民师转正的。表现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来了个能力稍微强点的,也要想尽办法“逃离”。再者,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的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接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造成小学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等,使其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还有教师的收入与物价的上涨不均衡。城乡教师因地域的差异和经济收入的不均衡造成农村教师“爱岗不敬业,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是影响教育的一个因素。
当今社会想要稳健立足需靠知识、信息、技术,还敏锐的洞察力。单凭一股蛮力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应倍受重视。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已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农村孩子亦可出人头地,只要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重视学前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安排责任心强的,有耐心的教师做幼儿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强化训练,让他们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同时开设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口语训练,再传授一些简单的字,词,口算等等。幼儿教育主要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学校。
2、重视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
在农村,大多数父母都是外出打工,由上一辈带着几家的孩子,他们是没有文化的社会低层劳动人民,他们短浅的眼光和粗陋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孩子们。认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爱偏袒自己的孩子,自家孩子无论对错都是对的,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小民意识相当严重,特别是享受政策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影响。怎样对家长进行教育呢?最好的方式是多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旁征博引,明以利害,证明读书有用。并鼓励他们:其实孩子不笨,只要家长支持,必将大有作为。让家长们认识到只有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学会学习,学会吃苦,学会生存的 本领,还要学会体贴长辈,成为一位有爱心,有上进心的人。同时利用身边成功人士的实例,引导孩子们朝着目标奋进。
3、 强化德育管理,向学生行为要质量
德育为首,是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原则。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创造出德育的实效。学校强化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养成习惯教育等,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基础。晨会、班会、思想品德课等,当然是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常规渠道。学校以“文明班”、“示范班”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真空时段的学生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另一渠道。真空时段就是缺少教师管理或教师管理的薄弱时段,如课间、午休、回家后,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时间,我们称之为真空时间。学校组织教师,负责真空时间学生的行为指导,确保学生真空时段的行为规范。通过教师真空管理,教育指导,做到对学生的全程关注,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