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出路
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农村地区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1.职前教育不足。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就职后的培训问题。从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来看,当前我国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学历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少高学历的农村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理念知识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农村教师人数仅仅占总人数的10%左右。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农村教师的职前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2.后天培训缺乏。在职前教育缺乏的前提下,要保证农村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求农村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完善农村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农村教师的长远发展。但是,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当前的培训现状来看,培训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这导致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农村教师的教学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村教师的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影响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会导致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充足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备不够完善,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较为落后,这给农村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的困难。此外,文化环境的落后还会导致农村教师难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专业素养的提高,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这些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出路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为农村提供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要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需要政府能够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来到农村教学。根据分析,目前很多师范类毕业生之所以不愿意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能够提供的工薪福利等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政府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通过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之外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补贴,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2.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在职的农村教师,学校和教育部T应该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切实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的农村教师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这部分农村教师也将会长期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只有加强对这部分教师的重点培训,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职培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大部分农村教师均属于非师范类毕业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或许丰富,但是对于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系统。教学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当教师将教学理论灵活掌握并运用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仅仅依靠教学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不足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转变农村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避免在职培训形式化现象的发生,培训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实践,以保证在职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改善教学环境,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第一,要求政府能够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职业支持,为农村教师的教学提供制度保证;第二,要求农村学校和政府能够重视农村教育教学的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和文化氛围,激发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第三,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智慧环境。通过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形式来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指导,帮助解决农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农村教师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教学环境,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耀华,余宏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困境与消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72-76.
[2]潘琰,郭飞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91-95.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化;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108-03
自从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理论兴起以来,教师专业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逐步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教师专业化运动,显然也主要是在通过教师专业组织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推进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化与终身化,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系统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确定教师的专业使命,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得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一个成熟的专业”[1]。
但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考虑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更应该冷静地考虑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因为我国有900万人的教师队伍,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学校[2]38。他们的职业地位的改善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似乎陷入了困境。
一、农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困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外部保障措施的不尽完善以及农村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农村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必将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目前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偏低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角度来看,近几年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2003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中央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拖欠教师工资这一情况又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全国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标工资共15415亿元,其中2003年1―10月新欠1974亿元,比2002年同期减少324亿元[2]18。从短期内来看,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以目前的财力,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形势不太乐观。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与城市教师工资差距很大,况且,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等福利措施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客观上讲,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仍然相对较低,一旦农村教师出现健康问题或重大疾病,就会给他们增加更严重的经济困难,甚至危及到其家庭的生存地位。不难看出,农村教师经济状况的窘迫不利于其专业地位的改善与提升。
从教师的工作环境考虑,农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较差,专业发展机会较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条件较差。在教学硬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中小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有相当多的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很难谈得上互联网的应用。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师无法演示实验教学;教师教学缺少必要的音响设备,甚至连光盘、磁带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学校图书欠缺,教师教学资料缺乏;学校办公环境很差,往往七八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不少学校校舍破旧,桌椅不全。据调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购置粉笔、墨水经费不足的占35%和32%[2]90。其二,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农村教师的管理阶层政客气息较浓,他们似乎习惯于对教师发号施令,甚至武断干涉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农村教师的创造激情。农村学校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农村教师处于“边缘”状态。这样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趋于保守,教师的专业发展变成了纸上谈兵。由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再加上较低的职业待遇,结果造成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
2农村教师的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
首先,农村师资缺乏合理的输入与补充机制。由于城乡生活条件的差距,农村教育设施的不足和农村教师待遇的相对低下,使得优质教师不愿到农村从教,使农村教育缺少合格师资的补充。尽管国家倡导建立县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但要真正落实仍有一定困难。由于农村大量教师的流失,致使农村中小学缺编现象严重。有学者透露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现仍有代课教师50.6万人,约占西部农村教师的20%[3]。农村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难提升。
其次,农村教师培训制度亟待创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的弱点日渐显现:(1)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明显;(2)功利化倾向明显;(3)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注重讲授的培训方式[4]。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职后培训更是缺乏活力,出现了只要交钱就可发证(继续教育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等)的不良现象,所谓的培训对教学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大。许多农村教师抱怨这完全是“劳民伤财”。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从业师资数量与质量客观上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在职教师的培训愿望;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在职教师的培训内容与层次的需要,难以实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他们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愿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教师培训同样缺乏资金的支持。当前的农村教育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吃饭,求生存”的政策,很难落实到农村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上。虽然,国家也投入了专项资金为农村地区培养了部分骨干教师,但这些骨干教师,数量极其有限,很难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梯队。
(二)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因素
1农村教师相对较低的专业素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令人担忧。首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这些教师大多是“”中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些农村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加上也存在“后天营养不良”,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其次,农村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差距较大。经过近几年的学历补偿教育,截至2002年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6.70%、86.51%,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82。但由于培训质量、考试腐败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另外,农村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校,许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文科,多以语文科为主,而理科较少。但他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可能是数学或者是物理教学,有时一位教师需要兼多科教学。这样的教师专业配置,客观上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难保障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再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在农村地区许多教师有献身教育、奉献青春的伟大情怀,但不能否认,部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待于强化。由于专业教育程度低、教师来源复杂、管理松散原因,造成了部分教师的物欲熏心,缺乏热情与爱心等,使家长、学生抱怨之声不绝于耳,扭曲了教师的形象。
2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相对较弱,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一方面,农村生活的拮据、清苦和捉襟见肘的寒酸使不少农村教师似乎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乏味,结果导致自身的倦怠乃至生命之光的黯淡,从而丧失了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生存与生计的需要本来只是教师从事职业生活的手段,并不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全部和目的。但他们似乎错把手段当成了职业目的。另一方面,有些农村教师似乎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对立起来,而教师命中注定只能在弥漫着粉笔灰的空气中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唯一的安慰只能是来自于学生的成才。教师们似乎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忽视了自己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存在。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者。事实上,“教师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5]。教师的生命成长是与学生的成才融合在一起的,而绝对不是对立的。
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从外部环境来讲,国家要通过制定农村教师的外部保障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教师个体角度讲,教师在实践中要有专业发展的勇气和动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一)改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首先,国家应对农村教育继续实行较大的财政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以县为主”对全国来讲,主要讲的是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而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正是支撑“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得以健康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制度性保障。在现有的财力下,国家可以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师工资分担比例。在东部地区则由省与县级政府分担大部分,中央承担少量;在中部地区由中央与省级政府共同分担;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大部分,省级政府分担少量。国家要明确中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负担教师工资的比例,建立相应的监督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在此前提下,根据国家财力和各地经济实力,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健康地发展。总之,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待遇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和个人资本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政府要通过采取政策改革新农村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规范教师管理阶层的行为。农村教师管理阶层要对教师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适当地为教师放权、减压,为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提供较为民主的氛围。
2师范教育改革要关注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要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6]。各级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要认清形势,应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需要,调整师范教育功能定位,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农村教师接受正规的教师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机会。师范院校改革要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个性,国家也应根据不同师范院校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分类指导,要关注农村教师教育工作的改善,保证农村教师的来源。一般师范院校要鼓励其适当综合化,更好地承担地区性教师教育核心的作用。
另外,师范院校要整合信息资源为农村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我国农村和边缘地区的教师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师范院校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契机,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教育发展搭建平台。
3完善农村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政府要建立农村教师合理的输入与补充机制。国家和地方要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可以包括一定的强制措施,有效地吸引和鼓励城市、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促进教师向农村地区流动,保证一定数量的新教师或优秀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县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逐步建立区域内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发展机会。
其次,为丰富教师职业生涯,农村地区也要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推进认证和再认证制度以及教师聘任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准入资格水准,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教师质量标准。农村地区要逐步形成以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梯队,实行“教师领导”和教师助手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农村教师在职培训要纳入法制化体系。要形成富有价值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证。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教师培训的法制化体现了教师培训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教师培训的法制化都颇为关注。我们应当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教育立法为广大农村教师教育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建立机构,并制定长期培训计划,让广大农村教师去学习和进修,推进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法制化、系统化建设。
(二)农村教师的专业实践改进
1农村教师要强化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生命价值
“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同自己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7]。教师的生活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独立于教师的生活实践。农村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意识,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学反思的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命运完全寄托在外部环境改善方面,否则自己仍将沦为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和盲目模仿者。
2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校本培训脱胎于院校培训的母体,日益成为现代教师培训的主流。“‘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为: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学校视为教师发展的家园,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8]由于农村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学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如专题受训、教学反思、与他人对话、区域合作和行动研究等,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农村教师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学实践,在教、学、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不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历练自身,不断自主发展。总之,学校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和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参与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既需要外部的支持,也同样需要教师个体的不懈努力。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农村教师的不断努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傅剑锋代课教师艰辛执著震动人心[N].南方周末,2005-11-03
[4]李森教师培训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6
[6]袁贵仁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创新师范院校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关键词:安徽省;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强国富民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积数年职业教育经历,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采访以及参阅相关资料,对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认真的考察与分析,发现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正由高速发展转入低迷,而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现实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困境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70%以上,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教育改革措施,使安徽的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并走入全国先进行列。在近二十年里,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共培养了七十多万人才,他们在各地城乡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安徽省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数量已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规模比以前有所缩小,数量也有所下降,农村职业高中招生数与在校生数相对于普通高中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其比例大幅下降。导致目前这种形势的因素有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安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招生农村职业中学招生困难几乎是伴随着“高考热”一同出现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农村职业高中的招生就陷入了尴尬的局面,许多农村职业高中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发动全体教职工到处宣传,找生源,常年为招生而苦恼。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原枞阳县横山职业高中,每年三四月份都是招生宣传最忙的时候,教师甚至不得不停课去周边初级中学进行宣传,中考前后还要做一番动员,这样既耗费财力又耗费人力,而且由于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还滋生了请客送礼等一系列不良之风。尽管如此,每年招生的计划仍然完成不了,广大教职工既面临生存危机,又为多年辛苦积累的为数不多的教学资源的闲置而痛心。此外,许多城市职业学校也纷纷走向农村地区抢生源,凭借城市的优势往往能吸引不少学生,这就使得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更如雪上加霜。
办学根据安徽省中华职教社的相关调查,安徽省职业高中的生均固定资产、生均专用设备以及生均校舍占有面积都大幅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首先,基础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与普通高中相比,全省各地对职业教育的总体投入是不够的,农村职业中学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居于全国末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绝大多数职业高中虽开设了不同的专业,然而学生却只能纸上谈兵,教室里搞养殖、黑板上种庄稼的现象很普遍。其次,师资力量不足也制约了正常办学,不少职业学校严重缺乏专业师资,笔者原来任教的横山职高只有一个专业教师,而开设的专业却有三四个。此外,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而且迫于生计的压力,师资队伍非常不稳定,很多教师无法安心于本职工作而忙于找关系调动,这些都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型也提高了对职教师资总体水平的要求。当然,除了教师的因素之外,学生的素质也很重要,职业高中招入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较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许多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表现散漫、贪玩,迷恋网络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少数学生违法乱纪,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校下一年度的招生工作。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另一种忧虑是隐性流失,即学校允许部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的学生离开学校,学生继续向学校交纳学费,实际上并不到校上课,到毕业时毕业证照发。这种隐性流失现象不仅存在于职业高中,在初级中学也普遍存在,这是许多学校为了生存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对那些升学无望、不想在校学习而只想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采取的不得已的权宜之策。
就业由于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不大,在本省难以形成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拉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显得异常困难,不少学校只好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等办法安置毕业生就业。根据笔者的调查,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且稳定性较差,不少毕业生甚至在用人单位工作不到一年就“跳槽”了。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学到什么实际技能,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很弱,因为职校生毕业后无法找到自己称心的工作,反过来又影响到职校下一年度的招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基于以上种种困境,不少职业中学只能在竞争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局,多年苦心积累的办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只能白白浪费。而另外一些学校只得转型为综合高中,既招收普高学生又招收职业高中班,目前,农村职业高中办学基本上是这种形式。表面上看,有些学校办学红红火火,实际上招收的多是普通高中的学生。
反思
在观念方面首先,政府决策层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够,将更多的财力、人力投入到基础教育中,招生政策、资金投入等都向普高倾斜,抓高考成了这些部门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被边缘化,只能自生自灭。多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评聘,多以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学科会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职业高中教师处境尴尬。其次,广大农村的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子女只有考上正规大学才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而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职高的,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上拮据,迫于无奈,或是升学根本无望,只是为了混个高中文凭。笔者接触到的许多家长不顾普通高中高额的择校费,执意将子女送到普通高中,有些家长明知子女即使上了普通高中也考不上大学,但还是要把子女往普通高中送。再次,大众媒体对高考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关注,最近几年,每年都有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参加部分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但是传媒几乎不去关注,这使得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对此毫无了解。然而,每年四月份之后,大众媒体对高考的关注却一片火热,各种考前咨询、考前辅导满天飞,高考成绩揭晓后,各地文理状元便到处做广告,大谈成功之道。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扼杀了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许多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着办学理念上的差距,专业设置陈旧、僵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缺乏调查,跟不上人才市场的动向,有些学校虽然能输送出一些毕业生,但学校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不闻不问,未能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进行总结,以便调整自己的办学。
在经济方面安徽省的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财政无力承担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乃至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滞后促使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几乎全部输出,很多初中毕业生在升高中无望后便直接走上社会务工,很多青少年根本就没有经过职业培训,即使有也是传统的方式,如拜个师傅学点手艺,如木工、漆工或厨师等,规模化、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在农村根本无法实现。
在升学方面近几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名高等院校纷纷扩大招生人数。高校的扩招进一步推动了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白热化阶段,而职业教育办学则更加艰难。受到高考扩招的冲击,不少学校开始放弃多年的职教经验,设法挤入普高的办学行列,有些学校只好既招普通高中班又招职业高中班,据笔者了解,枞阳县职教中心、牛集综合高中、庐江县庐北中学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仍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作为判断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标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招生。对于广大农村学生而言,升学是最主要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录取面较大,升学机会较多,而职业高中仅在近几年才有对口专业招生,毕业生升学面窄,即使升入高校,学习时间也比从普通高中升入的长(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职业高中对口招入的本科生学习时间为五年)。
在就业方面由于大批职业高中毕业生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进入社会就业就成了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面对每年如此众多的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异常严峻了。另外,由于受基础设施的限制,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未能进行有效的技能操作训练,与实践脱节,也使得用人单位不太愿意招聘农村职校的毕业生,这就使得农村职业高中办学进一步雪上加霜。
对策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旨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在未来的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并进。这些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要使农村职业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宣传职业教育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在总体上所占比重较小,各地政府部门忽视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势必使得职业教育难以发展。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加大管理力度,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困境。地方党政部门特别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纠正广大农民只注重上普通高中、上高校的传统观念。除了大力宣传之外,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还必须依法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调整办学思想,克服僵化的办学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目前,从整个教育体系看,我国普通教育的发展已基本趋向完善,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只有加大投入,大力建设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国国民教育体制,才能使各类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安徽省的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提出的目标,必须转变和调整办学指导思想。要同等看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对两者的投入不能失衡,办学规模不能失衡。不能歧视职业中学,应将以升学为目标转为以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进城农民的职业技能服务。因此,农村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高中应放眼市场经济的发展,认真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类型,着眼于对大批即将或已经流向社会的劳动生力军的实用技术培训,使这些劳动者外出务工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工作环境。农村每年都有大量未能升学而直接外出打工的初中毕业生由于未受过岗位培训与劳动技能训练,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我国“入世”后,许多国外的大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这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农村职业高中应抓住这一良好机遇,改变僵化的办学模式,适当缩短学生的学习期限,广泛开设一些短期实用的技术型专业如电焊、汽修等。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围绕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办学,从农村青年的发展需要出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应转变思想,注意以就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教,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有效服务。既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又要考虑到农民子女要求继续学习的愿望,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后备人才。实践表明,办学模式传统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的农村职业教育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必须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重新确定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为了加快农村地方经济的建设,合理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地方政府应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以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合理配置国有资源,提供人、财、物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制定有效的政策,开辟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教育 地理教育
0前言
农村的教育发展一直比城市慢,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的缘故,教育上许多准备工作都跟不上,硬件设施也一直缺乏资金而无法备齐。农村地理教育的困境根源在于资金和人才都跟不上,但是现阶段想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难以短期内见效,如何解决初中阶段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地区的教学能力一直就比城市地区要差,在科目的设置上也是如此,有时候一些农村学校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主课,在初中阶段较为次要的地理科目,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地理教育虽然在初中阶段不如三门主课来得重要,但是这也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科目。而且,在高中阶段,地理将会成为一门主课,初中阶段的地理是为了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掌握更加深刻的知识而做的准备。农村地区的学生若是没有在初中阶段对地理课程有一定的接触,那么在高中就会比城市阶段的学生落后,从而加重了农村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1]。
2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1硬件设备缺乏,从自然条件入手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一大困境就是因为资金的关系,农村地区的教育硬件设备一直跟不上教学需求。地理课程对于硬件设备的需求较低,但是也需要各种地图、地球仪的辅助,城市地区能够有多媒体帮助学生领略各种地区的地理风光,也能够为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剖析各种地理环境[2]。碍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村地区没有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持,学生只能用地球仪、地图等物件学习地理知识。农村地区若是想要做到和城市地区教育一样的程度,那么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显然较为困难,因为农村地区生活的人大多是农民,农业但从经济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对于农产品的加工也较少,大多都是直接输出农产品。而且短期内想要对农村经济有一个飞跃式的提升较为困难,在教育上面的资金也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靠近自然环境。不一定非要学习城市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添置许多硬件设备,教育的方法应当因地制宜,从身边入手。农村和城市不同,那么就不必做到和城市一模一样,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从自己的优势入手塑造农村特色的教育方式。初中阶段的地理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知识,不需要学生花费巨大的经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农村地区广阔的自然环境是天然的优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入自然,到自然中学习地理知识。借助硬件设备达到教学效果终究还是让学生看和听,并没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自然中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学习知识,自然要比通过媒介体会知识要来得深刻[3]。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得到极大的提升,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
2.2教师人才缺乏,国家进行调控
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发展缓慢的另外一大困境就是教师人手的缺乏。在农村地区,教师这一职业人才本来就较少,因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生活条件都比不上城市,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活动。这就导致了即使是几门主要课程都很缺乏教育人手,更不要说非主课的地理课程,有时候农村学校的地理课程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为授课的。这显然不利于农村地区学生的地理学习,因为虽然同为初中课程,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知识重点、教学目的等还是和其他课程有着一定差距的。非地理课程的教学老师很难正确把握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也就无法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初中地理学习。人才缺乏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落后,无法聚集人才。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在短期内无法做到飞跃性发展,也无法比拟城市中的生活条件。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国家进行规划。首先可以在农村地区的周围建立学校城,也就是将高中院校、职业高中、大学校园搬迁到农村的周围。因为农村地区周围土地广阔,建立学校较为便利,而学校的建立有助于聚集人气,需求的产生能够带动消费和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短期内提高农村周边地区的生活条件[4]。同时,国家应当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到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在薪酬、福利、待遇方面给予农村教师优惠,这样才能让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到农村地区,增加地理等非主课的教师数量,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4结语
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一直落后于城市地区,地理课程的开展也是颇为艰难,总体面临着硬件设备缺乏,教师人才稀缺的两大困境。在这两方面,前者可以通过发扬农村地区优势,让学生到自然中学地理的方式解决。但是后者还是需要国家做出调控,或者安排学校搬迁到农村附近增长人气,或者给予农村教师高待遇以提高农村教师集聚度。
【参考文献】
[1]明德勇.农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以仪陇县H中学和泸州市M中学地理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 2015:49
[2]吴书丹.新课程背景下贫困地区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贵州省水城县为例[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39-43
【关键词】农村教师 专业发展 困境 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内在的要求。特别是对在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占有绝对比例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由于受师资基础条件、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制约, 使其专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走好教师专业发展这条路,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存在着专业发展不足的诸多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事业编制受限,教师数量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显著。这一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编制有限。我国现行的是2001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和农村分别规定小学生师比为19:1、21:1 和23:1。这个标准没有把农村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因素考虑进去。二是新教师来源匮乏。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取消和地方政府提高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新教师来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调查的几所农村小学中,老教师或者代课教师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数量稀少的新教师无法取代他们。
(二)教学工作量大,进修机会减少。
随着教育改革的完善和拓展,农村小学“每个班增加微机课、外语课、法制课,科目增加,但教师编制没有增加”,为开齐课程,又不占用其他主要科目教师的编制,农村小学教师在课时工作量上几乎是城市同类学校教师的两倍左右,农村小学教师在目前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下身心俱疲,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会不定期的进行教育检查。“应付好日常教学已勉为其难,要提高,实在是没时间、没精力”。因此,为应付考核,达到学历水平要求,好多教师都开始应付工作,“绝大部分教师进修专业都为‘汉语言文学’,因为好毕业”。
(三)工资待遇不高,学习积极性降低。
由于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部门支持农村教育的经费有限,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与职称水平严重脱节,与城市教师相比,甚至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由于经费限制,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四)工作环境简陋,发展条件有限。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在教学的过中要多运用媒体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偏远农村小学大部分老教师无法及时进行思想的转变,对于多媒体教学也不关心,讲课模式一如既往;而对于年轻的新教师而言,大多数都是从中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虽希望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当他们身临其境的时候,教室里除了一块质量一般的黑板之外别无他物,难免会让年轻教师感到失望,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施对策
鉴于以上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我们建议今后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优先发展的长远规划,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优先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和教研合作,以及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
为有效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议今后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准确把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优先发展”研究的深入性意味着今后的研究要从多个层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的内容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深入挖掘和分析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二)深思熟虑,制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行动规划。
调研是基础,行动是关键。科学合理的行动规划可以有效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益,高效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根据前期广泛、深入的调研所得到的结果,结合教育实际,建议由政府主持、教育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合理设置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优先发展的目标,制定有条不紊的工作步骤,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满足需要,激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内驱力的激发对于主体的行为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相当多的农村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理解和重视态度不够,没有个人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对自己要求也不高,比较安于现状,缺乏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这是不利于教师的职业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实现的。
1.唤起农村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
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是指教师个体认同“教师”所具有的专门职业的性质,了解专业标准及其对从业者的要求,能够清醒意识并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具有主动更新自己专业结构的主观愿望。唤起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使之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应成为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方式;认识到自己是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发展对于学生、自己、社会的重要意义。
2.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的成就感
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力求成功的一种内驱力,它可以激发人的奋斗精神,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尊重教师的专业自,对教师工作绩效给予合理的评价,使教师在其教育生活中体验幸福与满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动机,调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愿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探究型”的学生;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教师专业化将是教师技术特征和地位特征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业吸引力产生的内在条件之一,有待于人们给予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0).
[2]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