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宿舍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1篇

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是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也是大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020届毕业生离校在即,为确保本届毕业生的安全、平稳、文明离校,增强学生的母校情结和感恩意识,进一步展现学校的育人成果,推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与和谐校园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教育为先,帮扶为主,重在引导”的原则,坚持教育活动“贴近现实、贴近需求、贴近学生”,通过教育引导、真情帮扶、爱心传递、行动感召,教育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文明先锋;感恩母校恩情,明确青想;增强毕业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育主题

珍藏青春记忆,感恩母校培养;争做文明先锋,书写精彩人生。

三、活动时间

6月5日至6月30日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内容: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教育,增强毕业生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结合助学贷款学生的还贷工作、毕业生签约、毕业答辩等,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做一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优秀毕业生;结合公寓安全文明教育,加强毕业生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促其树立科学发展目标,增强就业信心。

要求:围绕以上主题,各系组织毕业班级开展一次主题教育班会。

(二)开展公寓安全文明离校教育活动

结合《学生公寓2020届毕业生离校工作安排》通知要求,营造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氛围。加强毕业班级宿舍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安全观念,做好毕业生离校“最后一个月”的服务工作,引导毕业生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发挥学生自管会与学生公寓助理的积极作用,倡导文明离校,坚决杜绝各种不文明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发生,展现我院毕业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较高道德修养。

(三)“青春的记忆”图片视频留念活动

内容:毕业前夕,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对学弟学妹、对曾经朝夕相处的宿管阿姨、餐厅师傅以及伴随自己成长的校园的一草一木会有很多感慨、感悟、感思、感想,也会有很多精彩的图片(宿舍照片)刻骨铭心,终生难忘。通过图片等方式,留下毕业生青春洋溢的笑脸,纪念大学生活,让每个回忆成为永恒。各系各毕业班级要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帮助同学们把这片浓浓的真情留下,作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献礼“青春校园”。

要求:各系要充分调动毕业生的的积极性,评选各系的“最美毕业照片”,各选取15份照片参选“最美毕业照片”评选,留住最美的记忆。

(四)“祝福母校”感言征集活动

内容:在毕业生离校前夕,各系组织毕业生开展以“母校情,一生情”为主题的毕业感言征集与评选活动,留下毕业生对母校的深深祝福。

要求:各系积极组织毕业生开展“毕业感言”活动。每系选取50份感言参选全校“毕业季心动感言”评选。

(五)开展“毕业生培养成果展示”活动

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展。各系可以将本届毕业生三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优秀学生等展示培养成果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在系范围内进行展示,增强毕业生大学三年的成就感,为学校教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六)开展“爱校、爱家园”义务劳动

内容: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系要围绕“奉献点滴力量,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组织各毕业班级至少开展1次义务劳动,并积极参加学院、系部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美化校园、美化教室、美化宿舍等活动。组织毕业生开展一次“义工”活动,帮助学校、系部或班级到实践实训基地、校园、教室或教职工办公区、家属区打扫一次卫生,离校之前整理好宿舍,通过劳动展现毕业生的优良素质,在劳动中表达毕业生对母校、老师的感恩之情,使其在离校前夕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美好时光,爱惜学校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财产,争做护校爱校的文明使者。

(七)开展“奉献爱心、传递爱心”活动

内容:毕业之际,毕业生要时刻牢记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教育,保持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对老师的感激之心,对学弟学妹的关怀之意。要在毕业前积极参与各种爱心服务活动,将可用的书籍、衣服和学习生活用品等积极捐赠给系部、学院,以帮助更多的在校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各系至少举办一次“爱心捐赠”活动,为毕业生奉献爱心搭建友谊之桥。

要求:捐建系部“微图书室”。系部在教学楼、宿舍活动室等选定一个“微图书室”,积极发动毕业生捐赠书籍。

爱心捐赠:可以是上衣、外套等衣物,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自行车、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等,捐助物品要清洗干净、叠放整齐、列出清单,所有捐助物品一律登记。为使捐赠工作快捷高效进行,各系部指定专人负责整理登记本系部捐赠物品后,统一交至大学生爱心之家(注:请以系部为单位,不接受个人捐赠)。各系部集中捐赠时间:6月5日-6月22日。爱心之家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16:30-18:00。

(八)开展“百名教师进宿舍”活动

毕业前夕,系副主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班主任要带着深情厚谊深入到毕业生宿舍、班级和毕业学生之中,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把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和教育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于无声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自6月5日至毕业生离校前,要求系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班主任每周要至少一次深入宿舍走访、座谈、解决问题。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2篇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但它们在建设主体、目标、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学校行为与企业行为、以及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要想让学生真正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就要通过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来实现。

2.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3.4.2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文化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3篇

一、制定计划,有序管理

管理实践的运作必须有科学的计划引导。鉴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和班级管理具有周期性(以一学期为一周期)、阶段性的特点,班级管理计划一般分为整体计划和阶段计划两类。

1.制定整体计划。整体计划是指初中三年的整体设计。制定时一定要依据时展的要求,符合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提出管理的宏观目标。比如,可以这样制定初中三年整体计划:三年内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健康活泼的班级集体。总目标确立之后,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阶段、个体的认识规律、个体素质,按学年、学期切分为若干个梯级的具体目标。在每个目标下又把内容切分为若干方面,从而构成“三年初中班级管理目标一览表”。

值得注意的是,学年、学期目标要有层次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目标尽量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切莫拔苗助长,拉牛上树。

2.制定阶段计划。阶段计划是为完成整体计划的任务而制定的,主要针对近期管理工作而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管理口号、管理组织、管理程序、管理手段等几个方面。阶段计划的制定也必须从学生实际、管理规律出发。在具体安排时,必须注意管理的渐进度,既有最高要求又有最低标准,考虑到先进生和后进生,一步一个脚印。同时阶段计划要切忌形式单一。再有,为确保计划的严谨、适时、适量、适度,班级管理者必须多听取师生建议,保证在执行中能够及时修改补充。

二、营造氛围,培养人格特征

良好的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 倾向性。它在形成集体意识和班级特色中起着渲染的作用。班级气氛形成的凝聚点就是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集 体荣誉感。高级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朝向更高管理目标迈进的群体动力。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领导方式也影响 着班级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意向。教师以他的理智的(如劝诫、指导、说教等),情感的(如关心、热爱等) ,个性的(如风度、气质、坚毅等)心理因素融进管理的影响通道中去起隐性作用。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 学生学会自动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贡献力量,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这是一种与班级管理有着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在中师还应包括宿舍文化。它是指 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例如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关系的环境、班级气氛、 审美情趣等。它又是通过环境的改变体现出来的,例如墙报、手抄报、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宿舍环境布置等 .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专业意 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也反映班级文化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人类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设想一下,在高度紧张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即使学生具有创新的冲动,也会被强大的舆论氛围所遏制。因此,作为班主任,首要的是下大力气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讲,可以从自然环境、组织活动、树立典型、人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

三、强化日常规范,加强能力培养

中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1、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2、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培养自育能力。值日问题,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几个干部轮流,¾¬过实验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后,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当值的那天。值日生要负责当天的学习清洁、纪律、收发作业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别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值日,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确定。

3、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为了规范中学生行为,我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规。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在宿舍也要主动扫地和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学历,年龄普遍较小,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新生入学后,学校应从抓宿舍管理、卫生、安全入手,着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职业学校应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核心,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育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养成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队伍要坚持把爱和责任放在宿管工作的首位,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老师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爱投入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大丈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把宿舍安全、卫生上升到自我管理受益一生的高度,让他们自觉认真搞好宿舍内务,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学校应以系部为单位,根据学情,制定宿舍内务规章制度和细则。在宿舍门上张贴班级标识,在小玻璃窗处张贴每个学生的铺位标识,形成“系部―班级―宿舍―人员”定位,一目了然。在班级管理上,引导学生做到全体学生起立,并喊“老师好”,老师鞠躬,说“请坐”。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准交头接耳,搞小动作。各学科老师在备课时要制定班级量化管理制度,早操考勤、课堂考勤、课间操考勤、宿舍卫生、教室卫生、大型活动等实行分数制,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汇总。促使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素养。学校、系部举办活动,要求学生排队进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等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如就餐时要求学生做到排队买饭,用餐时不大声讲话,注意节约粮食;进教室时要求学生轻声、慢步,不追逐打闹;师生相遇,学生称呼“老师好”,老师回复“你好”。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受用一生。良好的养成教育会让“优秀”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习惯、品质,成为学生人生出彩的支撑。

二、积极关注,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在一个班级里,有各方面都突出的好学生,更多的是表现一般的中等生,更有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不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们都应该给予同等的爱,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越是差生越不能放弃,要寻找他们的优点。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2013级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有一个学生叫王晨,刚入学时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总是应付,是典型的“学困生”。负责学管工作的系书记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虽然看上去“玩世不恭”,却有一副热心肠。正是发现了该生身上的这一闪光点,系书记找到王晨,请他协助自己查卫生、查纪律,并在工作中时时开导他:“要想管理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只有自己处处做到最好,才能让别人信服!”在学管工作人员的教育帮助下,王晨逐渐转变,学习兴趣增加,纪律意识增强,短短几个月时间各方面就有了很大进步,“学差生”逐渐变为“学优生”。看到他有了明显转变,系书记还把他吸收进系学生会,成为了一名学生会干部。刚当上学生会干部那天,王晨特意找到系书记,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老师,我在小学、初中都没当过班干部,进入中专后,我第一次当上了‘学生官’。请您相信,这将是我进步的起点,我一定会用努力改变人生!”从此,王晨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2015年毕业时,他因成绩优秀、技能过硬,顺利进入迅捷电梯有限公司,入职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中职学校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需要教师有一双“火眼金睛”,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产生自信心,这也是推动他们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只要老师积极关注,中职走出去的毕业生就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会拥有美丽的灵魂。孟翠爽是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电气工程系的一名毕业生,她虽已毕业,但心系母校,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担任电气工程系的校外辅导员,她经常来校讲课,与学生们分享爱心故事、技能成就未来的故事以及自己的创业史。她在得知本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一位贫困生,主动与他结对帮扶,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还在思想上教育他,引导他努力学习、回报社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优秀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爱释爱,以爱传递爱,这种正能量迄今仍一直在全校师生中传播着……

中职学校还应立足专业优势,成立机械、计算机、家电等维修小组,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以及职教宣传周,上街义务为市民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起“技能宝贵”的理念。同时,也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职教政策,使更多的人了解职业教育、认识职业教育、走进职业教育。

三、校园文化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

根据中职学生特点,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进校园、地方文化进校园、工匠精神进校园以及主题鲜明、别出心裁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崇尚一技之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企业技师进课堂、企业文化进班级、学生企业认知等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从而使学生一入学就对企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建立很强的归属感;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增强学生的适岗能力,提高就业稳定率。

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开展经典诗词诵读、经典诗词背诵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启发学生热爱和追求美好自然的情感。学生在欣赏之余得到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学熏陶,继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相处。

三是红色文化进校园。通过开展红歌进校园、红色故事进校园、红色收藏展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铭记历史,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激情;利用清明、“五四”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志愿者活动日等;组织开展祭扫烈士墓、评选学雷锋标兵、红色征文比赛、踏青远足、志愿服务老党员等多种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涤荡学生心灵。

四是地方文化进校园。与本地文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开展第二课堂,聘请民间艺人讲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外专生活。

五是开展文化艺术节。艺术节面向全体师生,以文化育人为宗旨,以特长展示为载体,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主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展示师生风采,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四、以赛促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应坚持把企业岗位需求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竞技学习的激励手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反复训练,耐心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热情,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克服困难、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技能节、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等形式,推出身边的技能标兵、技术能手;通过校刊、校报、颁奖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表彰。各专业要把技能比赛融入教学全过程,全员参与,形成“崇尚一技之长”的浓郁学习氛围。通过橱窗、板报、展厅等宣传平台,推进大国工匠事迹;各车间、实训室根据专业特色,遍植车间文化,着力营造技能宝贵、人人参赛的文化氛围。要把日常训练当成赛前训练,教师应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每一环节、每一细节严格要求,科学指导,按标准规范学生操作动作、完成时间和精确度,发现问题能及时改正,力求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工匠级技能人才。

宿舍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基本素养 评价体系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反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优劣。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更集中突出了高职教育是否履行了“在教育中发展,在发展中教育”的奋斗目标。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状况,就需要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有了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就可以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并不断地调整、完善,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所有职业人在就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基本素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它是指排除了职业技能以外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个性、应对能力、人生经验、合作精神、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等因素。职业基本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十个核心要素,即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

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它是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和自我感悟教育等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对个人职业基本素养的认识,决定职业人正确把握就职方向,并对其在任职过程中积极向上、妥善处理各类问题大有帮助。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应当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除了对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之外,更应当注重对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往往由学生在学校的惯性决定。学生在学校期间遵守校规校纪,那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会自觉地遵守职业纪律。相反,如果学生在学校纪律散漫,他在工作以后就很难自觉遵守职业纪律。良好的习惯决定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决定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所以,要通过职业基本素养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良好的习惯所形成的职业基本素养要从学校开始,从日常生活开始,从养成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

2.有利于高职学生整体职业基本素养的提高。职业基本素养评价就是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的测评。以期通过评价促进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提升。每一学期测评一次,测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待合格”五个档次,测评结果辅导员要单独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话,对成绩好的要表扬,对基本合格、待合格的同学要鼓励,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从而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3.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个职业基本素养成绩,毕业前学校要给每个学生一个职业基本素养的总评成绩。成绩是“优秀、良好、合格”的学生要发一个职业基本素养证书,把测评结果放入档案,并向用人单位推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注意在校期间加强自己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缩短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尽快适应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提高就业率。

三、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测评内容

1.测评内容三纬度。测评的内容涉及三个纬度,即学生的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日常行为环节主要包括:教室行为、宿舍行为、食堂行为和校园行为四个量表,占基本素养成绩的20%。课堂表现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课素养评价、专业课素养评价和职业基本素养课素养评价三个量表,占素养成绩的30%。实践训练环节主要包括:在军训中磨炼职业素养、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职业素养、在校园劳动中考验职业素养、在实习实训中体验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中检验职业素养五个量表,占素养成绩的50%。

2.测评内容五指标。每一个测评点所设计的量表,其中核心测评指标不超过五个。辅导员、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测评打分,指标过多容易造成在评价打分的过程中增加工作负担,而且易使原始测评数据失真。所以,在设计指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抓住测评的核心指标,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造成烦琐而导致可操作性降低。

四、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特点

1.测评点的全方位性。日常行为环节包括教室、宿舍、食堂、校园四个测评点进行测评;课堂表现环节包括基础课、专业课、职业基本素养课三个测评点进行测评;实践训练环节包括对军训、校园劳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五个方面进行测评。

2.测评的全过程性。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并通过辅导员把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达到“以评促养”的效果。

3.测评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每个测评点设五个核心指标,其目的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便于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进行评价打分,把学生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方便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测评打分,操作性强。

4.测评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不能仅是教师一个主体,而应包括班长、生活委员、辅导员、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实习指导师傅等多个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树立“零缺陷”的管理意识,构建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引导和推进,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