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1篇

目前,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第二课堂的功能作用基本都定位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上,还没有与该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更没有与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第二课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普遍存在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缺乏科学评价与激励等问题。

1.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目前,第二课堂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而很多学生由于自身主动性较差,再加上相当部分社团本身就只是徒有其名,没有实际活动,以致很多学生在后面的三个学期中基本只有课堂学习。

2.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目前,第二课堂教学项目主要由学校、教学院系两级学工部门、团委负责安排,由学生会或班委会具体组织实施,没有专业老师指导。这样一来,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质量保障。

3.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目前,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由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包场,实际参与学生数很有限,覆盖面小,无法让全体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受益。

4.缺乏相应的评价与激励。目前,对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既没有开展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的过程分析与评价,也没有开展面向活动参与者的状态、优缺点、改进方向等的分析与评价。由于缺乏评价与激励,学生完全凭兴趣和个人感觉参与活动,直接影响参与人数以及参与质量。

二、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建议

既然第二课堂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那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将其从后台推向前台,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其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利用。

1.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要想科学有效利用好第二课堂,就应对其功能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均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

(1)在功能定位上,可以根据第一、第二课堂的教学特点进行一个相对分工。

(2)在教学内容方面,第二课堂可以进行环境与职业认知、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的教育与训练。其中,环境与职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形势教育、实习与就业辅导等;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的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方案策划与组织实施能力、现场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等的训练。专业素养训练主要包括: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等素养训练。

(3)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采用主题班会、晚会、竞赛、社团活动、参观考察、以及学术报告等形式实现。

(4)在时间安排方面,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素养形成规律,结合第一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2.对第二课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策略。一是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即针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设计的科学有效。二是建立学生参与评价体系,即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次数与效果等,分单项、学期、学年以及在校总体表现等分别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打下基础。如对比赛类活动,一方面,通过设置单项奖,并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到位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应分别组织开展活动总结和参与者个人总结,即要对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引导和帮助组织者反思活动过程,积累经验教训,为下次类似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也要帮助参与者正确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其对症下药,加以改进。对综合表现突出、效果较好的,给予学期、学年、大学期间实践积极分子、优秀实践者等荣誉称号。同时,评价结果计入学生档案,既作为其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又作为其参评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等的重要依据,还作为优先推荐其实习、就业的依据。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导师制;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54-01

1 普通高等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作为教学基本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有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以教师为主导,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同时,近些年大学生在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他们追求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过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2 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成果显著,为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效仿。导师制的突出特点是:为确定的教师选配一组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由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业务学习进行指导。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好制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普遍采用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的一种新型制度,在我国尚未普及。但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新时期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个大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已有170多所,在这些高校中,有处于试行阶段的高校,如山东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也有实行了数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

3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在第二课堂使用“导师制”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上专研、突破。导师更容易熟悉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变化、进步和问题,为学生规划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导师制”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不再以大课堂形式,而是固定导师,将实践环节年年贯穿,摸索和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向,培养精英人才。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模式在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运行了近10年,经过多次深化拓展,已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

(1)“导―硕―本”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模式

本院交通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项目包括三类:科研创新类、实践项目类与竞赛类。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我校优势,结合上述本科生第二课堂需求,建立“导―硕―本”一体化教学模式。导师作为模式核心,负责对本科生的发展方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引导,并制定科研与实践项目的宏观方向与审核标剩谎芯可作为联络导师与本科生的重要角色,负责科研与实践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并直接参与项目,及时了解本科生学习、生活情况,定期向导师汇报。本科生作为模式受惠者,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指导,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快速增强。

(2)跨年级的团队协作机制

无论是科研创建项目、实战项目,还是竞赛项目,都需要项目参与者具有稳定成熟的科研思路和熟练的软件技术,一般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主要是基础课程,大三大四才是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阶段。按照要求,能够出色胜任的只有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但由于其空余时间较为紧张,制约了参与项目的人数。

所以,“第二课堂”的深化拓展包含了跨年级团队协作机制,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项目。跨年级的成员组合方式强化了专业氛围,使低年级同学能够快速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每一届学生受惠于上一届学生并帮助下一届学生,形成了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

(3)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意愿,制定了方向性较强的多种培养模式,包括:卓越工程师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均衡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科技攻关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均衡模式,重点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科研攻关计划),辅助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硕士毕业后没有明确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研与突破,实现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多层次的培养流程

为保证学生在本科期间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与提升,根据第一课堂时间安排,结合学生意愿,制定了多层次的本科生培养流程,具体目标如下:

入门期(大一第一学期),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专业基本素养养成所需要的条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基础期(大一第二学期),学生进一步加深专业认知能力,掌握进行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软件;发展期(大二阶段和大三上学期),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较好的专业素养基础;强化期(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在已有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升华实践能力;综合期(大四阶段),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组织能力锻炼。

(5)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

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是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第二课堂的重要特色,目的是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营造科研氛围、把握科技前沿动态以及提升人文底蕴。论坛种类包括:科研成果讨论、科技发展动态、人文素养交流。论坛由学生轮番策划并主持,这种形式的意义在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学生能学习到该论坛的知识,论坛的策划者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把握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本科生学员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推动其取得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 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实施效果

(1)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善

针对实践教学改革,本模式最大的效果是将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清楚明白,想要学好专业,不但要牢牢学好课内的知识,同时也应该着手从课外的实践项目来锻炼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第二课堂”的合理建设,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学生的课余时间一直是一个弹性很大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本着自由参与的原则将为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合理的平台。

(3)专业学习氛围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的日益成熟有序的开展,实践项目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的学习氛改善不少,不但“第二课堂”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平日教学的出勤率也日益上升、学生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和项目积极性提高,学生考研和就业率越来越佳,考研成功率也年年提高。

(4)教师“科教融合”程度的提高

导师可以尝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行业标准和科研要求融入考核,使教师的科研真正反哺到教学上,鼓励导师结合研究领域和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题,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教育学生,使得科学研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自由探索和知识创新相结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的展开方式一直是各大高校探讨研究的重点,拓展后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是我院实现教师与学生高效交流的导师制运行方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它不仅需要模式的进步、创新,需要制度的具体设计、执行、反馈,也需要外部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配合协调。继续探索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在第二课堂的应用,是我院教师仍需不断研究的方向,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此类研究会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郁波.基于导师制“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设计,2016,(21):94-97

[3] 肖良.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第二课堂医学科研创新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662-664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46-02

“两个课堂”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两大主要渠道。一般而言,“两个课堂”分别指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目前学术界对于“第一课堂”的内涵和体系基本没有疑义,通常指的是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也是高等院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关于“第二课堂”,其框架和体系目前尚无定论,争论也比较多。这里所说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所学正规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活动。

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关注。高校第二课堂由于其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也颇为丰富。但是,目前在两个课堂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和老师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冲淡甚至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有的同学感到第一课堂学习到的东西并没有在第二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践,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样,两个课堂非但没有互相促进,反而出现了一些冲突,影响了师生参与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看都是没有处理好“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问题。

尽管关于高校“两个课堂”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研究往往局限于对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进行分别的研究,对于两个课堂如何实现良性对接,如何进行互动,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此笔者拟结合日常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两个课堂共同、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课堂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主要以理论学习和较为有限的技能训练为主。众所周知,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而,第二课堂的各类实践活动,特别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巩固和加深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又必须以第一课堂的教学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高第二课堂自身的层次和水准,使第二课堂不仅仅停留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层面。

其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或者途径上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但是在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上二者没有差别,那就是都服务于国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等教育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即便“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来实现,但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和“创新性人才”绝不是只依靠第一课堂就能完全实现的,必须依靠第二课堂的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良品德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才能更具有创新精神。当然,只依靠第二课堂也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所以,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重心有所不同,二者却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它们对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没有偏废。

如今,高校对于第一课堂的教学都提出了各种教改的要求,例如努力建设一些研究型课程,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第二课堂也改变了原来比较多的注重文体活动的倾向,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两个课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是切实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趋势。总之,教育形式可以有区分,两个课堂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

二、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路径和机制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来看,两个课堂之间的脱节、错位,乃至冲突等非良性对接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因而,仅仅从观念上重视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对接路径和一套稳定的对接机制。

第一,进一步加大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力度。

在两个课堂里,第一课堂是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是两者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相对来说,第二课堂灵活性强,容易较快的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只依靠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的适应或补充就可以实现的,第一课堂同样存在着适应第二课堂的问题。在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切实付诸实践。同时,更要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第一课堂有限度的适应第二课堂,并不是要取消第一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不是削弱对第一课堂的投入,相反,这需要广大教师对于第一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第二课堂的活动绝不可以取代第一课堂的教学。

当然,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更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教改机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应调动高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长久以来,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特别是职称的评定,几乎完全看教师的科研能力,这在无形之中使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学上。尽管,对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越来越重视教学业绩,但还是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应该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与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一套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体系,让热心投入教学事业的高校教师,切实得到实惠,那么实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

两个课堂中,第二课堂是最灵活、最丰富多彩的,但也正是这种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随意性,造成与第一课堂的脱节。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各种学生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引导。

教育管理者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要有通盘考虑和全局意识。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组织相当多,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完全自发的活动,往往会导致一些低水平的、雷同的活动,既分散了学生精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要以院系或学校为单位,由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政工老师,对于本学期的活动要有通盘的考虑。或者每学期拟订一个大的主题,发动同学开展若干活动,使每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都能有的放矢。或者结合专业特长,创立若干品牌活动,长期坚持,形成特色。或者将第二课堂划分体系,实现模块化组织管理。例如,笔者所在院系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专业技能演练、文体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志愿实践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若干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有了教育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第一课堂产生冲突,而且还能更好的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需要教育管理者或部门对于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纯以某一活动的成效为衡量标准,而应该更注重长效活动、品牌活动,注重实实在在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活动。这样长期坚持,确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就会对第二课堂活动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第二课堂的活动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同学各种能力、培养意志、陶冶情操,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有效课堂。

第三,调动专业教师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中,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队伍仍是第二课堂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中对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活动的指导,也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热心的义务行为。教书和育人本就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能够提供很好的育人效果的第二课堂却不能吸引到广大的业务课教师。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给教师提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应该说大多数老师是很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但是往往因为渠道不通畅,学生搞的活动,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得到教师的更多课外的帮助,又不知道该如何获得。有些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名同学组成,大家每个学期讨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聘请一位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值得推广。

其次,应该确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肯定乃至报酬。教师参加学生活动往往不计报酬,不求回报。但是,长期如此,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广大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记入常规教学课时,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再次,管理部门应协调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人员配比和时间分配。热心第二课堂活动和能够拿出一定时间、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两个概念。专业课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如果管理部门不能将两个课堂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专业课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实践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课程体系,预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两个课堂在人员分配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这也是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新举措。

第四,依靠学生干部,依托学生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完成的。对于活动的策划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贴近同学特点,依托各类学生组织,集思广益,开展适合大学生活,适合学生需要的各类活动。

要切实调动起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考评体系至关重要。应该说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学生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学生的考评体系,直接关系着两个课堂的导向性。如果完全以第一课堂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必定会降低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如果过多的以第二课堂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可能会造成学生忽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最终都会导致两个课堂不能和谐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考评一般不是以学业成绩优劣,而是综合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参与度或活动成果的一个综合评价,但是如何评定学生的在第二课堂的活动成效,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在这方面走在前面,比如研究开发了第二课堂评价软件等,将学生每次参与各项活动的次数和成效等量化成不同的分值,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尽管此种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专业,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仅流于一些学生积极分子层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总之,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是高等院校进行立体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两个课堂如何有效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院校和专业特色,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两个课堂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黄云明.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第二课堂 拓展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1.1 理论依据

第二课堂活动基于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Jonassen(1995)指出建构主义核心内容:人的知识是由个人构建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1]。在教学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都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处于核心作用,教师是有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起到中介的作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参与所给信息的诠释与理解,从而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

1.2 必要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大班制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学生在有限课时内很难有机会得到锻炼。为此,课堂学习之外,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构建多样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很有必要。

2 如何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2.1 组织管理和教师指导

大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热情很高,但缺乏自主管理和自主组织活动的经验,有必要给予组织管理方面的指导。比如,我们将第二课堂拓展性活动纳入学院大学英语改革实践项目中,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调下,成立协调小组,有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门指导和协助开展,下设大学英语社团组织安排各项活动。每学期制定详细的计划、目标和实施步骤,每一项活动都安排教师给予指导。

2.2 第二课堂形式及实施

第二课堂实行层次化、多样化、自主化的英语教学扩展性活动。主要有:(1)英语联欢活动或校园巡游活动(Campus Tour)。每学期初,由学院英语社团组织英语联欢活动。由一个系或多个系或班级中的英语爱好者组成,根据所学课本内容,自编自演节目(英文歌曲、戏曲、课本剧、话剧等)。同时,开展校园巡游活动,由任课教师负责,各系高年级班级组织,可以小组活动形式带领新生参加,介绍校园设施、院系学科建设等。(2)英语比赛活动。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比赛,分为院级和各个系内部级别和班级级别三种,例如口语比赛、听力比赛、词汇比赛、课本剧大赛等形式,以调动大家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知识讲座或学习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需要,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例如学生社团策划组织选取高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学习经验等。(4)兴趣小组。以班级为单位,按自愿组合和协商调配的原则,组成多个兴趣小组(一般6人)兴趣活动形式可以戏剧表演、角色表演(role-play)、即兴表演、情景模拟等。例如,大学体验英语College Life一单元中,可以小组形式设计话剧“My College Life”。(5)电台及网络交流。针对很多大学生听力比较薄弱的情况,学院建立“英语广播电台”,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段播放三次,可以使VOA/BBC片段截取,或由学生自己选取和广播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利用好网络优势,例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建立公共邮箱、博客等,进行活动交流、信息分享或网络辅导。

2.3 活动评估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结合新教学模式的特点,确定了评价内容和方法,将课堂和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2]。我们将评价内容量化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操作是百分制中平时成绩占50%,和50%期末卷面成绩。50%的平时成绩主要是评价课堂活动占25%和第二课堂活动25%,将第二课堂按百分制最后取25%的比例分值。学生自选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联欢节目、校园巡游、英语比赛、经验交流、英语比赛、知识讲座、小组活动等,对参与策划、组织、展示的学生按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评估,

评价方法多样,但其共同点都是为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发展,至少要考虑一下三个方面:情感指标、语言指标和文化指标,具体指标细节不赘述。根据不同活动形式,采取不同主体评价,主要有两种:小组活动形式: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本组自评和其他各个分组评价相结合,去掉评价中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均值,即为该小组成员的评价分值。个人活动形式:由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评相结合。对学生第二课堂表现的最终评定,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表现对定量数据做出调整,最终按量化成绩计入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对具体的活动评估应该建立在以分数+评语之上,并挖掘学生的长处,给以

鼓励[3]。

2.4 实施保障

(1)教学设施。专门设有大学英语活动区域,增设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台设备及计自主学习中心等。(2)教学材料。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及配套的网络教学系统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的大学体验英语网络教学和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系统。(3)经费保障。一是将拓展性第二课堂英语学习活动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中,争取教改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学生组织活动获得资金赞助。

3 结语

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参与、组织和展示语言活动,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实践也证明,第二课堂活动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

能力。

参考文献

[1] Jonassen,D.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M],New York: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第二课堂 自主学习

一、导言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学校计划学时内的第一课堂教学而言,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组织并以配合和推动课堂教学为目的的实践教育活动。它和第一课堂教学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教学的不同分工;二者相辅相成,后者为前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者又有力地促进后者质量的提高,使之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第二课堂突破了课内教学的局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良好的英语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许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辟了英语第二课堂。但是, 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能发挥出其最佳教学效果。所以,如何解决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优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际。然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在重视第一课堂语言教学的同时,忽略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但是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大多数同学并没有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许多同学要么一时兴起而参加,要么在活动中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位,活动流于形式。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教学中,许多院校并没有安排指导老师具体负责。缺少了教师有效的监控、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多数学生虽然有学好英语的愿望,却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此外,老师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缺位导致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训练相互脱节。很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起来以后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逐步消亡。

3.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管理混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弥补第一课堂的缺陷和不足。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并没有将其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多头管理,教师只负责自己承担的某个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课堂变成了盲目的、缺乏系统性的单纯意义上的“课外活动”。

4.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缺少规范的评价、激励体系。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保障。对学生而言,评估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确立努力方向;对教师而言,评估便于了解学生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计划。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而许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依然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依据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再者,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和其他的相关因素,无法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优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措施

有效提高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以为必须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发挥其整体效应。

1.教育理念的衔接。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必须强化两大课堂既分工又协作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学生必须认识到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有限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而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完成。那么,将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衔接,课上课下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学习环境,正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模式的手段,将大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2.活动内容的衔接。大学英语教学部门要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日程,要从全局出发,依照大学英语各个阶段的不同教学重点与特点,对第二课堂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以巩固和加深学生第一课堂所学为目的;统筹安排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延伸和补充。此外,第二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应开设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学生欢迎的能力提高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3.管理及保障体系的衔接。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宏观监控,制定周密细致的方案、管理措施和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使两大课堂活动的部署、检查、评估等工作协调一致。

⑴加强教师的指导帮助和管理作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也是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是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各项活动。大学英语教学单位可根据班级或系别按一定的生师比配备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听、说、读、写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情况组织辅导、有针对性地操练;教师还要经常登陆网络辅助平台了解学生都有哪些疑问,并及时作答。

⑵设置激励措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往往会重复产生愉快结果的行为,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获得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要鼓励、引导他们,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使他们大胆参与语言实践,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从而注入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新动机。学校可明确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竞赛的奖励措施;也可以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与学分体系切实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必须攒够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方准予毕业。比如:每学期参加一定次数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1―2分;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获奖持证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2―3分等。这样,在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贯穿于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⑶建立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要使课程、教学、评价之间形成一种健康、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师就要 “把课程与教学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生活中去”。《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提出评估要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干部的作用:由指导教师、学生干部、小组长形成立体化评价体系,制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评分细则,定期对班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行为、参与度及作业情况作出评价。这不仅可以使师生共同关注第二课堂,也可以为第二课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保障。②组织学生对第二课堂自评和互评: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应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会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便他们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清楚地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方法。

四、结论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延伸,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隐性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基本语言技能,不断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优化并逐步完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使之与英语教学主渠道相辅相成,能够将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大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改革英语教学观念,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李娜、杨馥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4。

[3]王雨梅、向前进等:《第二课堂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政法学刊》,2003.2。

[4]李华田等:《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5]施丽华:《从PPP到TBL》,科学出版社, 2002。

[6]王立黎:《大、中、小学课堂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报告》,《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4。

[7]益文杰、王海东:《新形势下全方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

[8]徐红新:《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山东农业教育》,2006.3。

[9]李明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