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二课堂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第二课堂 人才培养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08
1 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目的与作用
1.1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是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上海海关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确立“关院合作、实践导向、共同设计、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高投入以保证学生实习正常开展,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受到一线海关单位和报关企业的普遍欢迎。
1.2 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课堂活动广义上是指除了课程课堂教学以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狭义上是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所以,可以说第二课堂活动是以育人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既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续,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2 上海海关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
学院在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下,积极支持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学院“德育为先,为国把关”为宗旨的人才培B模式下,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相应的开展了丰富的服务于第一课堂的第二课堂活动。其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学生自主创立和发展的社团活动;校内外的各类文化体育及竞赛活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实习实践活动;蓬勃发展中的创新创业活动。
2.1 社团活动
(1)校内为主、相互联合,融入学院精神、活跃学习生活。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推进者额高校风尚的引领者,是第二课堂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院现有科技类、人文社会类、体育类、文艺类等类型社团共36个,各个社团都有着定期的特色活动以及非定期的外出活动。社团也成了关院学子相互交流、丰富课外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平台。
(2)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术型社团发展,推进良好学风建设。建立良好的学风一直是我院师生共同努力的重要目标,本学年以来,数学建模社、3D建模社等一系列学术型社团在师生的努力下从建立到发展,为上海海关学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关院讲坛”等知识性讲座也成为推动学风建设的一大动力,除此之外,经管系更是积极响应以院团委作为指导、系部支持联动、社团自主管理的基本体系,筹建以围绕专业学科内容、助力学生成才需求、强化专业教师指导为宗旨的大学生学术科研社团。
2.2 校内外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及竞赛
(1)校内活动。我院在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下,在各个学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包括海关管理系“青漫杯”绘画比赛、经济与工商管理系“h歌”大赛、法律系“关院演说家”、外语系“关院表演大赛”等活动。面向校外,我校学生也积极参加了上海市大学生汉字听写大会、上海高校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并代表学校和个人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总体上可以看出,我院面向学生的各式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锻炼了大家的组织和学习能力。
(2)科创竞赛。我校学生在校外积极参加了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EMT全国营销策划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网中网”杯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上海市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团队大赛等多项科创竞赛。
2.3 志愿者服务
我院有着隶属于院团委社会实践部的志愿者服务总队,旨在为我校有志于奉献和服务学校及社会的同学们提供志愿者活动信息的与反馈平台,是我校志愿者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社会实践
我院现有的常规化实习旨在构建以专业实习实践、毕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社会调查为补充的社会实践实习教学体系,并积极探索确立“基地依托、实践导向、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实践教育模式,目前我校共有14个海关实习基地、18个其他实习基地、6个学院示范性实习基地。学院力图利用行业资源建立实习基地,规范实习管理流程。
3 上海海关学院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部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部分内容缺少自主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根据调查,部分学生对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所需时间较久的、资金奖励少的竞赛积极性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参加第二课堂竞赛活动得本质意义,趋利性太强;有些学生团队虽然参与了相关竞赛,但是时间精力投入少,不愿坚持到最后,缺乏毅力;对于学校举办的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讲座,相比一些文体类讲座,部分学生缺少积极性,往往主动参加的人数较少;对于学校没有统一要求的项目自学考证,仅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积极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因此,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第二课堂亟需营造踏实正确的学习氛围,拒绝急功近利第二课堂建设者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教师引导、组织班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本质意义:努力将所学知识通过竞赛得到更好吸收掌握,并通过制定相应制度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的规范性,起到去功利化的目的,使更多地学生回归到“以学备赛,以赛促学”上来。
第二,第二课堂建设者可以请相关优秀同学现身说法,讲授经验付出才有收获,在第二课堂表现出彩活跃的同学,往往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对于自己在第二课堂的表现会有更好的反思和体会。
第三,第二课堂建设者应倡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并存的激励模式。对获奖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及物质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奖金和辅助工作量,对获奖班级进行表彰和经费鼓励。另外可以召开表彰大会,对获奖的学生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和先进班级进行表彰,从而完善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
3.2 第二课堂的师资力量不稳定,缺乏专业指导
目前,第二课堂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因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而显得无所适从。我校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部分指导老师对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指导并不足够,存在少量“挂名”现象,未对所指导学生给予足够重视及帮助。此外,还存在部分指导老师包揽学生课题,忽视了对学生学术研究创造性、主动性的培养。因此,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频次,明确学生需求。特别是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和学生双向主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并且运用专业知识以“引导”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目的进行指导,而非只在立项、答辩等“关键”时刻给出建议,忽视过程中的指导。
第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激励教师担任学生活动导师,让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首先在报酬上,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补贴可以参照第一课堂的课酬,对指导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助;其次,在培上,可以定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外出学习;最后,在奖励上,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要记入其工作量,指导第二课堂活动获得市级、省级及以上奖项的,要作为教师重要的个人成绩,参与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等等,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积极性。
3.3 第二课堂活动过于单薄,信息传达、分享不畅
部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层次不高,存在着短期化、低效重复、浪费资源的现象。因而,第二课堂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面和力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也难以在众多活动中甄选有效活动,最优分配时间。通过问卷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信息获取渠道过于单一或者根本就是缺少获取渠道。因此,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将社会资源引入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按照优势互补,双方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就业能力,第二课堂,体系构建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实质的大众化阶段。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确实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毕业生自身来讲,就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尤为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通过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在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同时开发其就业能力,从而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进入各种不同的劳动领域就业,这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谈一谈如何以就业能力为本位构建行政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就业能力和第二课堂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构成、评价机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两个:一个是奈特和约克两位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在就业能力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包含四个组成要素: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beliefs);元认知(Meta-cognition)[1]。另一个是普尔和斯韦尔提出的就业能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能力与自我效能、自信、自尊三个本质要素密切相关,但如何形成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普尔和斯韦尔认为是人们对职业发展学习,经历,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一般技能,情商五个方面的不断反思中形成的[2]。国内,以郑晓明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教育学论文,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3]。重庆三峡学院研究者任江林更进一步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它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就业为目的的特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合。
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5]。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继续与延伸,还是一个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担负着特定的育人功能的开放性育人系统,主要由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创新与技能培训、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各类社会活动等活动模块所构成,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目标导向性、内容广泛性、组织机制灵活性、时空开放性、选择自主性和效益综合性等特点。
第二课堂所培养的综合素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由多种知识能力要素构成的有机体,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就业所需的特定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而形成的,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素质,它往往与大学生所推崇的目标实现有关。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直接关系到求职者能否顺利就业的各种素质的总和,主要包含了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团队融合能力等要素,它是一种关于大学生如何实现就业的能力。它与大学生职业目标选择的实现有关。两相比较,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第二课堂所培养的综合素质便有了一定的相关性。
二、行政管理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述对就业能力和第二课堂概念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结合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具体特点,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按照模块思路构建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中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类:
1、形势与政策相关课程
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即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素质和灵魂,它外化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素质、诚信度、社会责任感、敬业和奉献精神[6]。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形势与政策及相关课程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时政辩论赛、红歌赛、挫折教育等等小论文。
2、职业规划大赛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份内容。职业规划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大学一年级就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职业规划大赛,从而使学生不断明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是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进行设计的,大致包括以下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创业等四个组别,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职业取向来选择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
1、公务员组
公务员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选择方向,但是公务员“逢进必考”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沦落为“炮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很少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建议从一年级就开始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开展“精彩三分钟,时政任我评”、定期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活动、选择热点开展时政辩论赛活动等等;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专门的公务员考录课程,分设行测专题、申论专题和面试专题等活动。
2、研究生组
按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口径,考取研究生也算是一种“就业”,同时,考取研究生确实也是部分毕业生的目标选择,因此,第二课堂也应该紧紧围绕“考研”进行相关设计。建议从二年级开始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活动,由专业导师指定书目范围,学生阅读做笔记、谈感受;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现实结合较紧密的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部分专业功底扎实、学术素养较高的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第八学期,开展考研复试指导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考研录取率。
3、公司组
由于私营部门也存在一定范围的行政事务,公司、企业职员也逐渐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职业领域,比如办公文秘、人力资源专员等等。第二课堂在这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教育学论文,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培训、文秘风采大赛、管理游戏等活动。
4、教师组
特岗教师计划是国家教育部正在重点推行的一个基层就业项目,因为其允许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报考,所以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种选择。教师技能风采大赛或者说课大赛能满足学生这方面能力提高的需要。
5、创业组
按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口径,正规的创业同样算是一种“就业”。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尝试开展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业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共同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在完成必修模块的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取向的一种或多种选修课外活动,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行政管理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静态的体系构建只是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要使这个体系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1、组织保障
这里的组织保障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团队,使专业导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来;二是强化班级团支部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原来主要由院系团总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做法,实现活动重心下移、全面覆盖,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
2、方向引导
这里的方向指的是专业学习,从上述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内容安排不难看出,大部分的课外活动都与专业学习有关。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导向型不强且与专业特点偏离较远,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向专业学习方向靠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3、纪律强制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更加自由开放,但这并不表示第二课堂教学就不需要纪律。相反,第二课堂教学更需要纪律强制,尤其是新的教学体系开始执行的初期,一方面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此时,纪律强制也许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手段。
4、经费支持
从教育投入的角度看,院系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创建更好的硬件条件,搭建多层次、多环节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从而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9):161.
[2]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03):104.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91-92.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06):47-48.
[5]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03-105.
[6]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8):73.
关键词:应用型创意人才;第二课堂;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7-02
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就是生产力,创意阶层作为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异军突起。新的时代需求和职场生态对于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务实、更加严苛的要求。作为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高校人才培养通道中的第二课堂,在学生应用型创意能力的培育及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在新的人才需求情势下理应受到更多专业建设层面的关照。
一、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目前,高校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普遍面临着创作氛围营造难、实践能力培养难、专业指导团队组建难这三方面的问题。而第二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并解决这些难题。
(一)条框限制少,易于形成轻松高效的创意氛围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要依靠学生兴趣和自我管理来运作,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开发和深度提升,因而在考评体系、日常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松散,淡化了成文规则的限定,无形中增加了对90后学生的吸引力。
(二)承接课堂教学,深化创意理论与技能的学习
第二课堂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后续演练场,延伸教育链条,同时打破时空及专业、班级等束缚,促成学生组建志同道合的创作圈子,引导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消化、应用、检测及强化课堂所学,提高创意人才专业教育效果。
(三)拓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创意来源
生活是创意创作的催化剂和营养剂,对生活深刻独到的体味与感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更能丰盈创意作品内涵。
第二课堂内容丰富,涉及生活各层面,既包括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参与式体验,可帮助学生积淀更多的人生阅历,更为开阔地进行自我认知和专业思辨,从而启迪个人潜能,开拓创意思维。
(四)融通多类关系,提高创意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效率
通过第二课堂的运作,将师生、同学等角色关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创意实践中不分彼此,平等关联,不断磨合融合,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同时,盘活学院各管理环节,软硬件齐动为创意创作服务,从根本上改善创作环境。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不单单是实践技能的演练平台,更是创意人才全面积淀、综合提升的基础平台。
二、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
如何培养出紧扣业界需求、既上手快又后劲足的专业人才,是这些年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鉴于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第二课堂来构建全创意链条,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失为一种选择。笔者以所在广告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尝试为例,对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运作思路作如下归纳。
笔者所在广告学专业分为广告(文)与广告(艺)两个方向,分别侧重于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制作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强化了专业方向的区隔,用人才培养目标来引导课程板块搭建,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强化创新教育。同时,90后学生群体在个性特征、信息接触习惯、专业知识接受偏好等方面的新特点也启发并要求我们同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总体思路
“第二课堂是专业教育平台”这一定位是我们进行第二课堂建设的根本性认知。我们要做的第二课堂不同于学校社团活动,其运作核心是广告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大创意”思路,延展至整个创意链条,搭建起四大平台。
(二)第二课堂四大平台的搭建
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之于广告专业,很容易被片面地局限于对“广告创意”这一环节的过度倚重。但广告活动中涉及创造性的所有环节都可称之为创意,“大创意”观的启用更加契合应用型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因而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我们将创意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四大平台。
1.硬件平台。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对创意想法可行性、审美性、商业性的验证与表现,更加注重在学校这个象牙塔内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桎梏,引入市场视角,用作品说话。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意热情,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认知自身创意能力,我们申请了广告专业创作室,并采用创作立项的设备管理方法。
(1)申请广告专业创作室。向学院申请专业创作室作为第二课堂运作的主要平台。固定的创作室,一方面便于课下创作项目的指导,开展各项训练活动,并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适时作出调整,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产生归属感,利于交流,组建相互扶持的创作共同体。
创作室由专业导师组负责日常管理,面对四个年级的在校生开发,采用学生提交创作计划书、导师审核的方式确定最终进入创作室的人员名单。
(2)设备管理。我们使用创作立项的方法来掌握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只有拿出拍摄剧本和详细的拍摄计划,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提交设备借用申请。
此外,凡利用学院设备进行创作,都需要提交作品给设备管理室。一来是使学生绷紧信诺这根弦,也从一个侧面强调拍摄计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创意筛选和执行规划的差异,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2.分享平台。分享平台主要针对专业知识积累薄
弱、创作理念缺乏沟通、学生个人意识较强而合作经验欠缺等问题。依据广告学复合学科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遵循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厚基础、精专业”的指导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知识的储备,广泛涉猎经济、营销、管理、文学、心理学、科技等,凝聚多向智慧,提升作品内涵,增强创意人才发展的后劲。
目前分享平台主要包括广告案例分享、创作讨论会、广告赛事资源库建设。交流主要依托于每周一次的案例分享会、不定期的创作讨论会、随时的电话、飞信、QQ、人人网互动。
3.创作平台。在对应用型创意人才的考量评定中,创作能力是诸多能力的凝聚体现,作品说话、效果说话为公认的准则。正因为此,在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始终把创作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1)发起组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为掌握学生创作意愿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面向本专业所有在校学生,推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由导师组成员担任指导教师。训练小组每个月给定一个广告主题,各小组分别创作,每月末对作品进行集中播映,即时点评。
学生不限年级,只要有创作热情均可自愿报名。报名情况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超过一半的学生报名,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不是学生没有创作热情,而是缺少学生创作平台,第二课堂的缺失及建设不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2)建立严格的创作通行机制。我们虽然十分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创作以提升应用型创意能力,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创意想法全都无条件予以支持。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对于学生创作我们依据“大创意”的理念,将广告创作的每个环节细化,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一步步落实,帮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真正将课堂所学使用起来。
4.批评平台。广告批评包括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
评,主要针对学生的创作,包括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每月的命题作业、广告赛事学生参赛作品、学生习作、日常广告创作等。
课堂教学大多将学生创作以作业形式予以布置批改,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反馈,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点评。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广告批评板块,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作品角度重新认知创意,通过听取大家对作品的理解及评价,了解广告中传者编码与受者解码之间的差异,牢固树立“市场”和“受众”概念。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要点
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建设需要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平台搭建后的日常维护与创新管理思路会影响到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课堂教学共生共荣
第二课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虽然其相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灵活、实践性强等特征,对学生创意实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这并非意味着能过分倚重或片面依托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建设须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构建学生创意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全方位平台,不能厚此薄彼。
(二)第二课堂要“因材施教”
第二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创作的热土,学生创意能力整合塑造的得力助推,针对学生特质、创作项目特质等进行针对性指导,不可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更不能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理论灌输的硬性延伸,让第二课堂也变成了上课。
(三)丰富创意训练素材,强化互动教育
第二课堂对应用型创意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际项目的引入。相对于实验型项目的案例模拟,实战项目能更为有效地刺激学生参与的热忱,更能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意职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建设的深入,需要加大与业界的联络,吸纳更多的训练选题,通过人才合作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公益服务平台建设等,让学生切实接触校外社会;同时,甄别创意赛事,辅导学生通过参赛提高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学分制 理念 原则 模块化组织
一、第二课堂的含义、特点及必要性
第二课堂是指大学生课余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以外,吸引广大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开放性。第二课堂教育内容和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二是灵活性。在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人员、规模等方面都具有灵活性。三是广泛性。与理论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不分校内还是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四是自主性。第二课堂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五是互动性。第二课堂活动大多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中完成。六是实践性。第二课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动手参与。
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是贯彻“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需要。学分制承认学习者能力、素质上的差异,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及学习上的多选择性,在保证共性的同时注重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形式化、表面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当前第二课堂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从目前各高校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存在两种偏差。一是片面强调活动课程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将活动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延续与补充,在活动方式上,尽量将活动按学科课程的规程进行课堂教学。二是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治性、自发性,使活动课程仅仅停留在兴趣小组层次,任由学生自己活动,缺乏课程所必须的目的和计划。
2.课程体系不科学
就活动课程的内容来看,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就课程体系结构来看,缺乏均衡性、灵活性、整合性与可选择性。校园文化活动品味有待进一步提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内容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管理缺乏长效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处于大学教育边缘化的地位,第二课堂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监督体系等不完备,甚至缺乏。课程管理的行政手段多,技术手段少。缺乏健全的课程管理保障机制;缺乏对课程管理的研究;缺乏可操作的有效模式。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理念、设计原则与管理
1.教学理念
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
2.设计原则
一是坚持导向性原则。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设计的指导思想,其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个性化原则。活动课程体系应当充分注重学生个性优势的发展,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三是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要通过认真设计和建立指标体系,尽可能将其量化、可评价化和可比化。四是坚持选修和必修课程并举的原则。
3.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管理
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活动课程的安排等。活动课程的设计采取分级设计、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以充分调动校、系两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学校一级负责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具体措施等,并负责对各种活动课程设置作出总体安排。院系一级具体负责本院系学生活动课程的指导、选课和检查等操作性活动。活动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包括课程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学分数等内容。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在活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检查。要采取合适的考核方式。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为第二课堂各种活动设立专项经费。
四、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模块化组织与学分计量
1.四大模块
品格塑造与人文陶冶类。包括由校团委认定备案的学校相关部门或各学院党总支、行政办举办的各类讲座、论坛,或组织到校外听取讲座;学校举办的文体赛事,包括公寓文化节系列赛事、篮球赛、羽毛球赛等赛事。
创业演练类。包括参加国家认可的国家或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专业性协会举办的从业资格考试,各种专利。校内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
科研实训类。包括在学校科研处认定的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通讯稿件或文章;主持学校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见本校老师主持的学校、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提交论文参加市级及以上组织主办的学术活动。
社会实践类。包括寒暑假参加学院、学校统一组队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学生助理、校报、广播站、电视台记者和编辑,以及学校其他社团组织干部;参加学校团委爱心超市、学生处勤工助学报刊亭等活动。
2.学分计算建议
学校应当根据各种活动课程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因素为各种活动课程设计相应的学分,并根据其获奖情况再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参考文献:
[1]付军.对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当代经济,2009,(3):118-119.
[2]陶景霞.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校外教育,2008,(8):171-172.
[3]乔静芝.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8-59.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第二课堂
关于第二课堂的概念,现有以下几种结论:(1)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2)第二课堂也叫第二教育渠道,指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及其场所。也指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3)第二课堂是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笔者所在学校在综合各方面文献后,将第二课堂定义为:“第二课堂是指由学校、学院组织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验等第一课堂之外,有利于提高能力素质的各项教育、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覆盖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网络等区域和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
综合分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概念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不论是哪一种见解,都深刻地说明了在高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对学生的人格、心理以及思想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内容不贴近生活,方法不贴近学生。因此将第一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第二课堂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打造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导向功能
第一,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根据优势学科搭建服务平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二,第二课堂的内容、方式和氛围都蕴含着教育目的,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在第二课堂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学生评价、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在各种思想激荡碰撞中不断调整自己,朝着社会主流目标靠近。
2.凝聚功能
在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或者是目标一致的同学组成的科研小组,可以是热衷公益的同学组成的志愿服务小队。第二课堂活动会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的氛围,增强情感认知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教育,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量。
3.转化功能
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实地参观、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能接触社会,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报效社会。
4.开发功能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不受教学大纲和专业的限制,能超越专业的狭隘界限,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将学生成长成才具体化到各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三、开展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操作性不强,对第二课堂的实施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实行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但大多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工作上,有时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兴趣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但是高校的硬件还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实践要求,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第二课堂的实施。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较多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这样的活动易开展,时间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学术视野、增强科技创新类的活动相对较少,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和参与度均需提高。志愿者活动大多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和募捐上;社会实践大多也只是一些调研,鲜少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3.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较低
经过学校大力组织宣传,目前已有许多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类活动有很大的兴趣,但指导教师数量和指导水平成为大规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瓶颈。指导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展活动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却又不知道该向谁请教,这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进程。
四、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议
1.以“中国梦”为引领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其个人梦想的实现也影响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将“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时,二者便形成了不可割裂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将会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的道路和参考。
2.加强第二课堂内容的延续性和系统性
注重第二课堂的延续性,就是让第二课堂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有稳定的活动团队和指导教师。特别对学生喜欢、乐于参与、具有时间积淀的教育内容要进行继承和扩大。注重第二课堂的系统性,是使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让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切身体会教学内容的前期策划、中期活动、后期总结的全过程,使学生完成从体验到感悟,从认知到领会。
3.加强实践类、科技创新类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在实施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优化实践与科技创新的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兴趣,使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多地落实到让大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的实处上。加大对表现优异、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力度,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能力素质“提增”上获得信心和动力,优势和特长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93.
[3]王国辉,陈明,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9.
[4]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求实,2005(1).
[5]蒋慧琴,欧万彬.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