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服务劳动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日,“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在上海举行颁奖仪式,19个大奖花落有主,其中由华昌珠宝董事长张国王设计的《金壁辉煌》金镶玉摆件荣获三等奖。“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是为宣传世博、推广世博而进行的一项创意征集活动。社会各界参赛作品达4274件,参赛人员达1080人。搞得佳奖的《金壁辉煌》作品,将象征尊贵的“金”和象征美德的“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寓意天地人心、和谐共生。采用金玉镶嵌的传统技艺及双面、垂吊的独特构造方式,悬挂在小叶紫檀木制的中国馆下,链坠镶嵌寓意希望、友谊和爱心的红玛瑙,同时配有龙凤、花纹、书法等中国古典元素,在千足金镶嵌的世博会徽和玉锁上,精雕而成的海宝生动活泼,进一步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源远流长的“金镶玉”文化,表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互动式电脑教学软件帮您电脑应用轻松学
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学会使用电脑成为当代中老年朋友的当务之急。易点通是清华同方光盘出版社专为中老年设计的电脑教育软件,真人语音讲解、同步字幕提示、百分百仿真界面、实时互动逐步讲解、操作教学速度自由调控,看、听、练同步完成。是无任何外语基础、或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人也可轻松掌握的。内容除基础知识外更有网络应用、文字排版、幻灯制作、系统维护还原等60多项。真正做到家有易点通,电脑应用轻松学。《易点通》398元/套咨询电话:010-83615482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雷久相(1963-),男,湖南东安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编号:DJA100318),主持人:雷久相;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湖南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研究”(编号:11YBB142),主持人:李超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08-03
当今世界,开放和竞争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市场的加大开放、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职办学模式的趋同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在核心竞争力理论视野之下,高职学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而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和外显影响力。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职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办学特色为重点,提高高职教育经济贡献率,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一)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1]。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性和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和使命[2]。
(二)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作为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地释放出不同的问题,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高职院校也有责任利用其人力、智力、科技优势去解决这些问题,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主动而有效的社会服务才能实现其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目标,这既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也是高职院校存在的真正价值。
(三)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内在需求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承担起社会服务功能,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同时,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有利于解决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科技脱离生产的弊端,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引入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调整,激发高职院校改革的动力,使学校不断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活力[3]。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既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它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4]。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5]。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才服务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的高校,在为社会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上,主要体现在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创办特色和优势专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学历教育,为地方培养和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
(二)技术服务
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要善于发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利用“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及应用性科研优势,要以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为导向,以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目标,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技术服务。通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三)培训服务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服务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项目。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与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等受众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开展社会服务。一是开展行业培训服务,为行业和企业开展各类相关项目培训,如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等。二是开展社区培训服务,为周边社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各类培训服务,如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社会待业青年培训。三是开展“三农”培训服务,为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提供各类培训服务,如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等。四是参加或承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行业和企业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搭建平台。
(四)文化服务
高职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高职院校在吸收先进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要努力提升文化渗透力和辐射力,以主动地与企业、社区联合组织文化活动为重点,以组织师生开展送文化进企业、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为抓手,以将学校的图书资料、体育设施、文艺设施、医疗设施等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为基础,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融合。此外,高职院校可以而且必须在地方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与研究,地方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与开发等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6]。
(五)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被认为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相对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大多历史较短、学科单一、科研力量较弱,但仍然是所在地方智力密集、思想活跃的地方,是重要的智密区和信息源,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拥有较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良好的区域、行业背景特点和地缘、人缘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立社区服务站,组织“假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从高校使命和地方需求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应该要有勇气、有能力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点,其基本策略包括强化服务意识、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服务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一)强化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的先进理念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首要前提。高职院校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应该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要体现主动性和多样性, 突出应用性和引领性。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努力克服自命清高不愿为社会服务,缺乏自信不敢为社会服务以及为社会服务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等问题。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领下,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服务理念上,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从被动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转变。
(二)夯实服务基础
高职院校要突出质量和特色兴校,加强“双师”队伍和基础平台建设,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二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仅能够胜任教学、科研,还要有意识、有精力、有能力为社会服务,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人才保障。三要结合自身办学特征及优势,着力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硬件基础建设,优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开展社会服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创新服务模式
由于地域、经济、环境、专业设置等的差别,不同的高职院校有着各自的社会服务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有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再培训的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和“三下乡”服务模式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要以面向区域经济为立足点,以构筑平台、培养团队为切入点,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为着力点,坚持“三个并重”, 即教师个体或小团队的自发合作与学校有组织的合作并重、项目合作与长期战略合作并重、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通过开展“政府引导型”、“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市场需求型”、“资源共享型”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7],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社会服务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四)构建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要真正地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一是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将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教职员工的职责要求,作为其评优、评先、晋职的重要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 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设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将社会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专项经费支持。四是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有效的合作与对接机制,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和工作常态化。
(五)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扩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一是拓展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新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科普、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8],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与政府合作平台、高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等多种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的社会服务体系[9]。三是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等形式,组建以专业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团队,联合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以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2]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3):16.
[3]杨洪胜.对高校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86.
[4]廖惠卿,杨燕,伍文彬,等.社会服务在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04中):173.
[5]霍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6]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07(08):17.
[7]刘明星.高职院校服务“四化两型”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6-77.
关键词:连锁企业;高职教育;社会服务;顾客价值
0引言
社会服务之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界已形成广泛而深入的认识。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就提出:“服务应是大学的唯一理想”。相比本科院校或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人才培养之间具有更强的一致性和互补性。近几年,陆续出台的职业教育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都将“产教融合”、社会服务作为高职教育增强办学活力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推手。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三大特征,本文以连锁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营销学角度将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产品化,深入剖析其顾客价值所在,并提出相应的产品调整策略。
1高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产品及其对象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基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单指高职院校直接为社会服务。高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各类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各级政府、社区、农村乃至全民,其中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连锁企业。连锁企业是指在统一总部领导下,通过直营、特许、托管、连营等方式设置门店,以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来实现规模效益的企业组织形式。针对连锁企业这一研究对象,找到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产品开发的切入点,后续可以惠及其他社会服务对象。
2连锁企业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产品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一头热”状况,即学校非常热心于合作,但企业并没有倾注同等的热情。以连锁企业来看,其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产品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连锁企业基层人员入职通常无学历和专业要求,劳动力资源非常充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阵线较长,而连锁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只想随需即用;若与高职院校合作育人,毕业生到岗后又保留率不高,则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接收非企业人员如教师或在校生实践,可能不但没有节约成本,反而会对短期经营造成影响;培训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和优势项目,可是连锁企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不同于工科专业的研究成果可以较快转化且为有形产品,高职连锁专业社会服务输出的主要是无形产品,其价值往往难于评估;连锁企业商业秘密大多可以口耳相传,泄露的风险较大。我们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服务产品开发、供给和维护,随着产品逐步系列化和成熟化,再将服务内容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3基于连锁企业的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产品顾客价值分析
营销学的“产品”概念是用户视角的,强调产品能为顾客带来的实际价值和效用。菲利普•科特勒将“产品”定义为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产品、服务、体验、事件、资产、组织、信息和创意等。按照顾客价值体系,产品被划分为核心利益、基本产品、期望产品、增值产品和潜在产品等五个层次[1]。站在连锁企业角度,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产品顾客价值(以下简称“高职连锁产品”)的含义是:
3.1核心利益———指顾客实际购买的基本利益
高职连锁产品的核心利益应该是有保证的人力资源、专业化的智力资源以及企业某些自建成本的节省。根据前述分析,连锁企业基层人力资源获取并不困难,之所以愿与高职院校合作,根本上是因为高职毕业生有学校保证。智力资源是指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脑力劳动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个人或群体。在高职院校中,智力资源主要由教师提供。企业某些自建成本的节省则为高职连锁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更多思路。
3.2基本产品———指由核心利益转化而来的产品层次
根据对核心利益的分析,高职连锁产品应该包括人力资源产品、智力资源产品和职能共建产品等三方面涵义。高职连锁人力资源基本产品应是毕业生满足岗位要求,仅需短期培训就可适应工作,其工作称职率较高。
3.3期望产品———指顾客通常希望产品满足的一系列属性和条件
高职连锁人力资源期望产品主要包括毕业生踏实耐劳、反应敏捷、对企业认同感高,通过培养可以成为连锁企业的有生力量。而高职连锁智力资源产品和职能共建产品并未在基本层次和期望层次得以体现,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连锁社会服务还未成熟,期望也就无从谈起了。
3.4增值产品———指超越顾客期望的产品层次,当今的竞争本质上发生在产品增值层次。高职连锁智力资源产品和职能共建产品在这一层次开始体现。
3.4.1高职连锁人力资源的增值产品,主要包括课程产品、学历产品和非学历产品等。①课程产品:尽管大多数连锁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部门,但主要侧重于实施培训,因此课程仍然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服务连锁企业的重要产品形式,特别是一些经典课程如消费者行为学等,高职院校具备更好的开发基础。②学历产品和非学历产品:高职院校应当开发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便于连锁企业员工进行个人增值和学历提升;亦可协助连锁企业开展各类资格认定、技能评定等非学历教育,帮助员工成长为企业中坚力量。
3.4.2高职连锁智力资源的增值产品,主要包括信息产品、咨询产品、解决方案产品等。①信息产品:信息是连锁企业创新的源泉。高职院校可以协助连锁企业开展多种内容的信息调研,包括市场调研、竞争调研、宏观信息调研等。②咨询产品: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保持互动,适时为其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提供分析和对策,比如新项目前期分析等。③解决方案产品:高职院校还可针对连锁企业某项具体的管理活动,提供解决方案,比如业务推广方案等。
3.4.3高职连锁职能共建的增值产品,主要包括实训场地产品、团队建设产品等。①实训场地产品: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场地,既有利于学校开展实践教学,也有利于连锁企业培训内容和手段的开发,还可扩大连锁企业社会影响力。②团队建设产品:对于连锁企业某些新业务的团队,比如电子商务团队等,由高职院校代为培养,既不影响原有业务,又可不断实验、调整至适宜的模式,大大节省了连锁企业开发的人力和物力。
3.5潜在产品———指产品未来可能进行的所有改进和变革
①高职连锁人力资源的潜在产品,主要包括终身教育体系、教学资源“云平台”、素质教育产品等。高职院校应探索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设计弹性学制使学习者可以灵活安排完成学业。研究课程模块的组合形式,比如学习者既可以根据具体职业岗位需求而一门一门地(或一组地)选择所需修读的课程,也可以通过专业导师的指导,围绕某个专业而制定课程修读计划[2]。高职院校还可利用“云技术”升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由“封闭式、碎片式”教学资源向“开放式、集成式”海量存储与智能计算的教学资源“云平台”转变[3]。高职院校也可以面向连锁企业员工开放素质教育资源,员工可选修如零售美学、生活心理学等素质教育课程,也可加入各类学生社团,丰富连锁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②高职连锁智力资源的潜在产品,主要包括更深层次的智力服务、专家智囊团等。随着校企合作的加深,高职院校提供的智力服务产品也将继续丰富,比如连锁企业组织架构重整等。高职院校还应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专家信息库等,便于企业和专家进行双向选择。
③高职连锁职能共建的潜在产品,主要包括更多、更贴近需求的外包服务,比如连锁企业将培训部门整体外包给高职院校,或将整个电子商务平台统一委托给高职院校管理等。
4基于连锁企业的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产品策略调整
①切实提高二级学院及教师对于课程建设的认识,逐步形成适应性较强的课程产品组合体系。以课程为中心的职教体制,有利于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方面,比以学校、以专业为中介的职教体制要灵活得多。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连锁企业人才培养对课程的需求,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和定位。鼓励每位教师至少专精一门课程,形成该门课程的全套资源,根据不同的用途来设置课程标准、内容及形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课程的改进和更新。
②设置专门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对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社会服务工作的推进和成熟,不能靠教师“单打独斗”,必须发挥组织优势。机构既可主动接洽和了解连锁企业对社会服务产品的需求,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的提供项目信息;也可为教师接洽的社会服务项目提供支持和保障。机构的职能还应包括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统筹社会服务资源,出台社会服务工作扶持与管理办法,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对社会服务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等。
③不断挖掘社会服务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形式灵活的企业调研和实践,增进对企业的了解,建立企业常态化交流。在实践与交流中,不断发现和挖掘企业个性化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新开展社会服务项目。
④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产品体验,打造院校社会服务品牌。服务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但其后续效益十分可观,可产生持续的吸引力[4]。高职院校凭借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形成口碑相传,塑造品牌形象,带动社会服务产品附加值增加,可使社会服务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⑤主动明晰连锁企业对于商业秘密保护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商议并订立保密协议,解决其合作的后顾之忧。界定连锁企业商业秘密的范围,明确双方保密权利和义务,确定合理的保密期限,严肃保密违约责任等。
参考文献:
[1]科特勒,等著,卢泰宏,等译.营销管理(第13版•中国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4-266.
[2]潘绍来,朱建泉,施晴.试论高职院校课程化教育产品服务模式[J].南昌:职教论坛,2007(02):78-80.
[3]李弟财.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4(32):45-47.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探索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模式,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较好地发挥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 :高职;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2-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备高校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职教育秉承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赋予了社会服务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彰显自身特色进行探讨,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社会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拟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针对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模式进行探讨。
概念及意义
高校的社会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指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开展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活动。笔者主要从狭义社会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社会服务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狭义的社会服务包括:(1)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2)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3)向社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
高职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现状
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只有社会服务的作用发挥好了,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高职文科类社会服务工作普遍不受重视,即使部分院校有所尝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内容不丰富。大部分文科类专业的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例如开展员工培训等。
二是服务效果不明显。进行社会服务的主体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但由于部分教师缺少行业实践经验,缺乏足够的从业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试图通过选派教师下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但要全面提高教师的行业素质仍然有待时日。
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特点
探索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必须建立在正确分析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特点的基础上。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服务形式。社会服务的形式与专业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理工类专业技术力量强大,科研实力雄厚,在社会服务形式上以技术输出为主,例如技术指导、技术转让等。而文科类专业侧重社会科学研究,属于“无形”技术,在社会服务上以咨询为主,例如教育培训、战略规划等。
二是服务效益。由于理工类专业服务形式以技术输出为主,当科技成果经过转化及商业化运作后,往往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例如传播先进文化等,经济效益则体现得不明显。
正是由于理工类与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差异,我国高职院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比较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对人文社会学科的作用认识不足,组织措施也不够有力。
构建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新模式
高校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往往能体现其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素质等多方面的特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职院校。
商学院是其7个教学学院中唯一的文科类学院。它发轫于原黄冈财贸学校,是在原经济贸易系和人文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具有六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开设了会计、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文秘、会展策划与管理、税务、表演艺术等12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湖北省重点专业1个,省教改试点专业2个,学校示范专业3个,拥有省级高职实训基地1个。
商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社会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一)“资源共享”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所拥有的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资源共享”模式是指商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通过咨询、策划等方式进行服务。现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00余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31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双师”素质教师70余名,常年聘有20余名行业企业专家和4名外籍专家执教,师资结构合理,专业功底深厚,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
智力输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为发挥我校在黄冈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鄂东地区乃至湖北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商学院积极参与黄冈区域经济建设。例如,2012年7月,商学院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成立了恒信会计学院,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审计、验资评估、税务、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工作。恒信会计学院的成立对促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提高黄冈市会计人才的核算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学院协调有序发展,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横向联系,成为社会服务工作的创新举措。商学院积极沟通协调,作为会员单位,参与了黄冈市电子商务协会的筹备工作。2012年11月,黄冈市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年友教授当选为会长。该协会的成立为促进黄冈市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互访交流,提升校际合作水平 商学院教改成果丰硕,尤其是会计专业有着很高的社会声誉,先后推出了五项前移、课程整合、对证施教、全程系统训练、仿真实训等教学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开设了会计仿真实训等实训课程。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全程系统训练教学模式”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对证施教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教学成果评比三等奖。基于此平台,商学院积极开展各项校际交流互动,参与了我校对口支援武昌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的工作,多次派出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前往该校进行说专业、说课等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接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仙桃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同时,商学院先后举行了全省高职会计类专业研讨会(2006年10月),开办了湖北省高职高专会计仿真实训教学师资培训班(2007年12月),介绍了我院教改成果,提升了我院社会声誉,促进了该专业教学的共同发展。互访交流活动的开展为推动省内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育培训”服务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会计)”等资质,构建了面向社会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和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服务网络。
开展行业技能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商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开展了企事业单位职工技能培训。近年来,与黄冈市地税局、黄州区财政局、浠水审计局、团风县卫生局等单位开展了财会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一千多人次,且受到了培训单位的一致好评。文秘专业教师多次受邀为中国电信黄冈分公司、李四光纪念馆、红安烈士陵园等单位进行礼仪培训。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多位教师受聘为酒店培训师,为温州万豪大酒店、福建荣誉酒店等多家涉外酒店员工进行了技能培训,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学院充分发挥会计等专业优势,利用好“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和“黄冈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这两个平台。2012年3月挂牌的“黄冈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是省级外派劳务公共服务平台,是联结学校、大型用人单位和政府的桥梁,对黄冈劳务人才输出质量的提高、对黄冈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培训基地是政、企、校三方合作的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我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承接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业务,真正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此外,学院开展了面向社会的多达十余种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2011年共组织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一千余人次。
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满足社会终身教育需求 为满足社会需求,商学院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开设有会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文秘、商务英语等多个专业。近两年来,有六百多人参加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并顺利毕业。成人学历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了学院师资队伍的潜能,满足了广大社会人员学历提升的要求,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学生项目”服务模式
商学院努力结合专业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践,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社会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节会服务型 当前,黄冈市正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为扩大影响,举办了大量节会活动。商学院旅游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既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会展专业、表演专业、旅游专业先后参加了2009~2012年三届“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和2010年10月的首届“大别山旅游节”活动。
社区服务型 商学院积极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讲国家各种政策法规,开展多种便民服务。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到街道、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开展公益性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与所在社区的融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专业服务型 商学院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参加社会实践。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积极为黄冈当地农产品提供营销策划服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纷纷开起网店,为当地居民网络购物提供方便;会展专业学生连续几年举办大学生用品展览会,既为广大商家提供了营销的有利条件,也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这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修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入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履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不断挖掘自身资源,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资源共享,打造全新平台,开创社会服务新模式,尤其是探索出了一条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新方法、新路径。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多方共赢”。总之,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应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整合学校的文科资源,努力构建开放式的社会服务网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水平和层次,为拓展办学空间、增加办学资源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35-37.
[2]刘扬.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11(8):87-88.
[3]盖馥.特色化的高职社会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1(12):18-20.
[4]唐华生,叶怀凡.和谐社会进程中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J].龙岩学院学报,2009(3):111-116.
[5]王智全,李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6):9-10.
[6]卢冠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述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68-70.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大职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0年6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项目建设验收评审。在示范高职的建设过程中将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极力打造社会服务平台,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并具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与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共享,并极力展现了高职教育发展与社会服务的特色。
一、倾力打造系统化社会服务平台 全面立体化开展服务
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依据这一要求,大职院从实际出发,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系统化、开放性、多功能的社会服务平台体系,简称“444”社会服务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以四个基地为物质条件,以四个中心为服务窗口,以四个板块为服务内容,打造了富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显示了学院的发展特色,发挥了学院的辐射作用。
1.以四个基地为依托的职业培训及认证模式,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同时也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落脚点,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应尽之责,也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职院紧密结合大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赢支持、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凝特色的服务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建立了四个培训基地:依托大连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优势,建立“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培训基地”;依据大连电子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培训基地”;围绕大连地区汽车后市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现代汽车维修培训基地”,进行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建立“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并以四个培训基地为物质条件,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四个基地的建设为大职院打造了融开放性与共享性为一体的社会服务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四个培训基地和高级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大职院面向社会开展了28个行业的职业培训,最为典型的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固特异培训中心,充分满足固特异员工教育回炉的需要。长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提供35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的技能鉴定和认证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规模逐年增加。此外,通过不断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与企业互融的合作长效机制,与企业共同开发服务类、语言类技能鉴定项目,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形成了技能鉴定与培训合二为一的工作模式。
2.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服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仅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还表现在对整个职教事业发展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方面。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公办的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大连――辽宁省――西部高职――全国高职这样一个由近及远、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已渐成燎原之势,大大提高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1)整合大连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牵头成立了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挥地区职业教育“龙头”作用,引领整个大连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政府相关行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各类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组建专门的职教培训队伍,通过职业教师培训引领省内高职教育发展。为辽宁省内职业教师从职教理念到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再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培训,为推动省内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软硬兼施、合作育人的对口支援模式带动西部高职的发展。“软硬兼施”是以智力支持为主,物质支持为辅,引领西部高职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对口支援模式。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大职院给予支援学校更多的软件支持,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和信息交流,并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带动西部高职院校注重内涵式发展。“合作育人”指初步建立了2.5+0.5的合作办学模式,即两年半时间在本校学习,半年时间在大职院学习,实现与对口支援学校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势,接纳对口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研修与培训,进行合作办学。
(4)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以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高职课程改革促进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基于职业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4334”课程框架体系,是大职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课程改革的特色,得到全国高职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效发挥了国家示范高职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一点切入、全面辅助、力求双赢”的服务模式,服务企业。“一点切入”就是找准服务的切入点――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服务企业最大的区别是,本科院校注重研究、设计与实验,而高职院校注重技术应用与服务。据此,在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切入点,为大连乃至辽宁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围绕示范校建设中重点建设的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和涉外旅游6个专业,面向全院征集技术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均是经过企业调研得来的,真正满足了企业的真实需求。本着为社会及服务对象负责的态度,大职院对所申报项目进行了高标准认证,严格遴选出精品项目作为社会服务平台立项项目,并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先期建设。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积极与中小企业协作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完成生产加工任务,实现技术服务创收。
“全面辅助”强调服务企业方式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在“一点”基础上的“全面”。这是针对以往单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言的,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有多种模式,如技术技能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产服务等。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服务重点,并通过企业人才培训、生产服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综合。
“力求双赢”是从服务目标角度来说的,主要指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不以赢利为目标,但也不以亏本为底线,力求实现技术服务创收。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技术服务创收并不是我们服务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服务企业的实践中,教师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教师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尤其是教师通过完成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执教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了“以服促改”。
在这种模式引领下,大职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开发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参与大连新能源应用中心等6个技术研发项目,数控技术专业团队培育了洗衣机脱水装置等专利等,真正急企业之所需,应企业之所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4.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服务并举、社区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学生的社会服务模式,服务社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多项志愿服务类、专业技能服务类社区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回报社会的同时,推动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针对社会需要开展志愿服务,如创新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手拉小手、我们共成长”、“禁白行动袋袋传”、“青春暖夕阳”敬老爱老活动等。专业技能服务类项目众多,例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为社区失业人员进行制图培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到社区进行家电维修知识培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到社区讲解汽车保养与维修知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到敬老院提供护理和心理辅导;学前教育专业在社区幼儿园做助理教师。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修养。
二、特色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保驾护航
1.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高职社会服务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涉及的部门较多,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大职院从实际出发,建立了社会服务层级管理结构。成立了院长直接领导下的社会服务工作小组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社会服务工作,下设社会服务工作办公室,设专人分管社会服务的组织、落实和协调工作。根据大职院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分类,将社会服务板块进行条块分割,将工作中心下移到部和系,如团委统领全院学生社区服务项目工作、教务处统领全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等,形成了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体系。
2.项目化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对社会服务项目实行项目管理方式,形成包括申报、审批、立项、实施、成果验收等环节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项目的适用性、科学性和服务性。如学生社区服务项目、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各系申报,大职院社会服务小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的项目方予以实施,并以配套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