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艺术形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在中国已有一段历史时期,并取得一定成效,一些民族艺术在这一过程中被经典化。但是也始终存在问题,主要是重视形式而轻视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往往从宣教的目的去对少数民族艺术进行选择,导致在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少数民族艺术主要承载的是宣教和展示的功能,其深层的精神和审美价值被埋没,一些真正体现其艺术精神和价值的艺术并没有进入艺术教育体系。应在尊重少数民族艺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将其中有价值的艺术经过选择和诠释后纳入艺术教育体系。同时,要对一些尚未被经典化的艺术形式提供一些相对稳定的“符号”和“形象”。作为文化载体的“符号”和“形象”具有整合性,“形象记忆”最有利于唤起共同情感[1]。一个成熟的民族文化场域或艺术场域应该具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符号”和“形象”。形象的暧昧不明会导致民族身份的迷惘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稳定的“符号”与“形象”会使民族身份和艺术身份都变得清晰、明确。另外,“符号”和“形象”具有通约性,形象符号的表达往往遵循一些共同的形式美学原则,人们可以在对符号的了解和认知中实现“对话”,实现彼此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2)在现代语境下,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诠释。对一种文化形态而言,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是其核心要素。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艺术往往更多地承载着展示功能,一直缺乏对少数民族艺术深层价值的准确认知、选择和诠释。其实少数民族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性本真诉求、与自然共生等生态理念具有一种原生的淳朴、深邃的精神价值,这是少数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各少数民族艺术之间尽管在许多方面可能有着千差万别,但是,在关爱生态,与各自生存所依的自然环境相适相谐方面,却是极为相同的。”[2]因此对被选择的少数民族艺术形态应进行审视、认知、选择,并从哲学、生态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将其中的文化精粹纳入教育体系中,积极地参与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对话”。如此,对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体系、精神结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多元价值的融入,有利于促进沟通和交往,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视野。在彼此之间的交叉、融合中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关系,这对构建学生和谐的精神生态、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乃至对促进整个社会多民族的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写民族特色与现代性兼备的艺术教育教材
教材是教育思想和知识的载体,编写合适的教材,是实现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开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在中国的艺术教育教材中,包括在民族院校的艺术教育教材中,少数民族艺术的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可利用相关教育平台,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真正体现出少数民族艺术价值的教材。当然,艺术教育有多种层次,多种类型,教材编写并非简单之举。因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的学校承载着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功能,可尝试先编写适用于民族院校使用的艺术教育教材。无论哪一种层次和类型,教材编写应遵循这样一些基本理念:首先是价值选择。要通过对不同的少数民族艺术形态进行审视、认知、选择、诠释,将其中的文化精粹,纳入教材体系。使少数民族的艺术真正从文化和精神层面进入艺术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为印证文化多样性而出现的华丽的装饰。其次,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上,在重视民族性的同时,也要融入国家性和现代性,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的碰撞,在少数民族原生态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视域融合中,找到阐释的角度和价值。对一些既保持民族原生特质,又成功融入现代性、国际元素的典型个案进行重点介绍。再次,要重视知识表达的话语策略。话语策略的实质,是一种对叙述表达方式的选择。在话语策略上,应该摒弃话语传递中的展示、宣教的思维惯性,转换到以讲故事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让艺术从人物到符号变得真实、感性,让叙事姿态从主观变得客观,将民族艺术鲜活、生动的艺术魅力书写出来,进而增强民族艺术的愉悦感和认同感。最后要重视体现“对话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目前艺术教育中一元化的艺术教育对民族学生而言往往缺乏身份认同,民族学生往往感觉自己是一个“陌生化”的“他者”。因此融入丰富、多元的艺术资源,凸显“对话”的艺术教育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身份认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少数民族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和群众文化市场多样化的新形势,对风格独特的朝鲜族文化艺术进行不断创新,提升民族文化艺术的凝聚力、创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如:组建了120名朝鲜族群众参加的“牡丹江市朝鲜族民俗表演队”。把朝鲜族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和汉族传统身歌舞蹈表演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表演形式创新和艺术升华,现已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民俗表演特色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打造了民族艺术馆品牌节目,有力地展示朝鲜族的艺术风采。
二、民间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互相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才能不断升华,不断繁荣、不断发展。朝鲜民族艺术馆发挥民族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心,大胆开辟了韩国、朝鲜的国际文化交流新路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一是联合举办活动。几年来和韩国“韩民族语文化振兴会”等民间文化团体联合组织“中韩青少年朝鲜语朗读竞赛”,举办“民俗打击乐比赛”,组织“镜泊湖民俗节”等10多次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并引进了韩方赠送的60多套民俗打击乐器,现已普及到全市50多个朝鲜族农村和朝鲜族单位。二是走出去学习。组织10多名艺术骨干组成的牡丹江地区朝鲜族文化考察团,赴朝鲜平壤参加世界著名的“阿里郎艺术节”,并参观学习朝鲜部分国立艺术团体,开阔了民族文化视野,学习了民族艺术精华。三是请进来交流。我们邀请韩国“民族美学研究所”的舞蹈专家,举办朝鲜族传统“假面具舞蹈”培训班和民俗打击乐表演培训班。在民族村、朝鲜族中学等共培养了90多名民间舞蹈艺术骨干,并组织三场广场表演活动。通过国际民间文化的交流活动,既丰富了广大朝鲜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营养,又激发了民族的感情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三、地方特有的文化艺术需要有效开发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一、民俗传统的文化艺术需要积极保护
民族民俗文化最易于本民族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爱护,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民族艺术馆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载体,把那些传统优秀的、广为流传的、健康有益的、群众愿意参与者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经常性的组织起来,既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可以弘扬民族精神,还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民族民俗文化。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非常注重组织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如:每年的正月十五,组织400多名市区朝鲜族群众参加的掷棍比赛。这项朝鲜族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广为流传有大众化基础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朝鲜族群众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很有保护和传承价值。除了掷棍比赛以外每年不定期组织“全市朝鲜族民俗打击乐比赛”、“市区朝鲜族民俗艺术节”活动,还有每两年举办“全市朝鲜族中小学文艺汇演”、“全市朝鲜族老年人文艺调演”等。特别是每年坚持举办“全市朝鲜族新歌曲、新歌词创评会”,有效地建立朝鲜族音乐艺术和民族艺术人才队伍。
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需要不断创新
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和群众文化市场多样化的新形势,对风格独特的朝鲜族文化艺术进行不断创新,提升民族文化艺术的凝聚力、创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如:组建了120名朝鲜族群众参加的“牡丹江市朝鲜族民俗表演队”。把朝鲜族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和汉族传统身歌舞蹈表演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表演形式创新和艺术升华,现已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民俗表演特色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打造了民族艺术馆品牌节目,有力地展示朝鲜族的艺术风采。
三、民间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互相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才能不断升华,不断繁荣、不断发展。朝鲜民族艺术馆发挥民族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心,大胆开辟了韩国、朝鲜的国际文化交流新路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一是联合举办活动。几年来和韩国“韩民族语文化振兴会”等民间文化团体联合组织“中韩青少年朝鲜语朗读竞赛”,举办“民俗打击乐比赛”,组织“镜泊湖民俗节”等10多次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并引进了韩方赠送的60多套民俗打击乐器,现已普及到全市50多个朝鲜族农村和朝鲜族单位。二是走出去学习。组织10多名艺术骨干组成的牡丹江地区朝鲜族文化考察团,赴朝鲜平壤参加世界著名的“阿里郎艺术节”,并参观学习朝鲜部分国立艺术团体,开阔了民族文化视野,学习了民族艺术精华。三是请进来交流。我们邀请韩国“民族美学研究所”的舞蹈专家,举办朝鲜族传统“假面具舞蹈”培训班和民俗打击乐表演培训班。在民族村、朝鲜族中学等共培养了90多名民间舞蹈艺术骨干,并组织三场广场表演活动。通过国际民间文化的交流活动,既丰富了广大朝鲜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营养,又激发了民族的感情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