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建构主义学习 因材施 教思维构造 心理训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对数学、物理、逻辑的认识是不断建构的产物,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为典型的建构主义学习的过程。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抽象的形式化思想材料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这些思维材料的意义。因此,在数学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构造,积极参与的心理活动,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现行的教育原则。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原则是“以人为本”,而因材施教正是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体现。众所周知,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它充分体现出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原则,无论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私塾教育,还是现代西方的学院教育,因材施教都应当是教育者遵循的一项教学原则。由于学生的能力、志趣甚至性格,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以往相比,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中将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师要首先做到善于观察学生,善于总结,善于与学生交流。在这些方面,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表率。对于一个数学教师而言,必须了解学生经历的数学学习背景,熟悉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这些也正是进行数学建构主义学习所必备的。因此,因材施教与数学建构主义学习有着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探究数学建构主义学习下的因材施教,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从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来看,数学思维的构造和数学在心理上的建构是核心要素。在此意义下,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把握学生思维特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从整体上来说,有的学生擅长形式化思维,有的喜欢抽象性思维,熟悉了学生的思维特征之后,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数学思维构造力的培养,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具体做法:①在几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做的能力,让学生制作各种几何模型,包括平面的、立体的,甚至是一些奇形怪状的,并鼓励学生设计多媒体数学课件,让学生在丰富的色彩与优美的图案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形象化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对于较弱的学生来说得到了较好的弥补。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单调的、乏味的。②在解题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动脑构造的能力,让学生探究数学解题中辅助元素的构造,包括构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构造函数、复数,构造不等式、方程,构造矛盾等。这种抽象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暗含了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弥补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强化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生,也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解题技巧中的鬼斧神工,在培养学生数学构造力的同时,使学生具有一种数学成就感,因材施教,思维构造是数学创新的发动机。
2.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分类实施心理控制训练。数学建构主义学习中,数学学习的心理活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数学教师在其大学学习阶段都曾修过教育心理学课程,但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却常常被忽视,这是对因材施教极为不利的。美国心理控制论专家麦克斯威尔吗尔茨在其名著《心理控制训练术》中,提出了成功机制运转必须遵从的五项原则:①目标;②信任;③放松;④学习;⑤实践。其大意就是:设定的目标要明确,对目标的实现要充满信心,以一种宽松的心态去对待所犯的错误或一时的失利,要善于通过“试错法”实现技能的学习,并信任自己的创新机制必有用武之地。同样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心理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还有的是缺乏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的机制。因此,对学生分类进行数学学习上的心理控制训练是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不可或缺的。具体的来说,就是协助学生制定不同的数学学习副示,激励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信心百倍,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数学想象力,对待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挫折,诱导他们以放松的心态对待它,并帮助学生从源头找原因,促使学生善于并乐于从错误之处学习数学技能,在通过数学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3.文理相通,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无论数学建构主义学习还是因材施教,都不能忽略数学与其它科目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数学不仅与科学休戚相关,它与哲学和文学也是骨肉相连,对数学的不解和各层次的理解,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始终伴随着某种认识pJ,这种认识与哲学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悉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也要了解学生史文类和其它科目的学习状态,这样分类指导学生。文理相通,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可写对一个数学定义或一个数学定理的认识,也可以写对一种数学思维的应用的理解,甚至可以是对一堂数学课的感受。对待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要求他们写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有创新意义的小论文。可见,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因材施教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原则,在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意义下,实施因材施教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涂荣豹、王光明、宁建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5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教学模式
引言
建构主义作为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对立面出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都是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针锋相对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乏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意在厘清两种观点对于教学的有效性,特别着重在其对确立学习目标、建立学习环境氛围的优劣比较研究上,把另一观点置于非此即彼的位置,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认真领会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就不难发现这两种观念及其主导下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对教学、教育活动的影响都各有裨益。他们可以较好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一、 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及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以学习者学会了某项知识或技能为终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反思和批判能力。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强调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来获得,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作为新兴的认知心理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 行为主义
与之相反,建立更早的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传统教育系统设计的主流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者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反复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同时消除不合适行为。因此,行为主义者的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要素。目前大多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上,以教师为核心和主导,以课堂传授为基本手段,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不断强化和刺激,以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而,比较两种学习理论,如果要简单回答哪一种是更适合教学,无疑会把教学者引入歧途,犹如我们问萝卜白菜哪一个好一样。有教育者认为建构主义更为先进,但是,对于基础概念繁多且复杂的识记知识,完全摒弃以行为主义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十分不利。事实上,针对各学科及学习具体内容,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阶段等特点,合理地运用两种学习理论来指导设计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督导学习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针对教学的交互应用
针对教学,从分析教学活动相关要素入手,我们把教师作为设计者,我们探讨的主题就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其他的要素中,我们关注到教学内容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适宜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生的教法选择
我们首先从关注教育的对象,即关注学生的角度出发,考察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运用。怎样做到最大程度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怎么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来体现?
对于理解能力强,而自制力弱的学生,较多地运用行为主义的强化训练显然是有效的。而对于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足的孩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则有更好的效果。就如众所周知的新东方强化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孩子学习英语必须的方法或者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属于优等生,有好的理解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意志,那显然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他们,更能促进他们的自我提升和进步;而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其思维理解发展的阶段水平,是基于行为主义还是建构主义设计教学模式也是有选择的。在童年阶段、少年阶段以及青年阶段,教学方法显然是从大量的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逐渐增加建构主义的引导组织。没有一个儿童不是从机械重复开始学习的,也没有一个博士是在导师的威逼利诱督导强化下训练出来的。
(二) 适宜学生学习不同知识
而对于具体的学习个体而言,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即思维发展已经相对完善,在其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用建构的方法,而对于其巩固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用行为主义强化训练或者记忆的方法,总是有效的。
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基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探讨两种思想及主导的教学方法的交互应用。教学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我们考察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时间上的一堂课,或是在更大时间尺度,如完成章节学习任务,乃至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用诸多研究者在教学法的选择上已经达成的共识或教学实践经验来作为论述的证据。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显然要优于行为主义;而在具体的知识学习,对于像识记这样的知识,或者推导公式、或者运算速度、运算能力的固化等能力培养中,行为主义被证明更为有效。但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特别是理解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要用到逻辑推理,联想发散等学习策略时,教师选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在一些知识内容枯燥、学生的经验(或下位知识)稍显欠缺的新知识学习中,教师用情景教学显然可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也可以用交互学习的策略,让学生主动思考,寓教于“形”,在“形式”之中,学生较容易获得学习的价值认同。把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学好”的观念转化为“学生乐于学好”,这个“乐”,就是教师“建构”的魔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教育家们所说的那句话,即“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的经典传神之言。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既有行为主义,又有建构主义,教学相得益彰。我们在研究学习这两个教学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只有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更不可为论证而寻找事实,“为说新词强说愁”式的研究,确立偏废的教学思想,比如一味的题海战术或者不分知识内容的游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
观察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给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营造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督导其克服自身学习能力上的不足,才是教育者领悟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结语
本文从教学过程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入手探讨,我们发现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念在教学中是可以交互应用的,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环节成为实施交互应用的关键。本文阐明了交互应用的重要性,即是对融贯东西和古今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和理解。但囿于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水平,对更为深入的,在两种观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及其具体方法的讨论涉足肤浅。如果对交互应用的具体模式做出讨论和归类,相信对教学实践可以有操作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何克抗,郑永伯,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保卫,由行为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分析学习指导技术的演变,《前沿》,2005(6)
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转换课堂教学模式,搭建网络教育平台,采用综合性评价考核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构主义;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在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也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教学领域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该模式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现已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2]。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界定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而产生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集大成的社会科学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其研究各有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是随着学习者交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经由社会与文化媒介而获得的暂时性的、非客观性的内在建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理性建构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通过自己拥有的背景知识及情感因素,主动地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当前的学习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与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关联,在记忆简单内容的同时理解更复杂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引导、辅导和激励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谓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教学模式[2]。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合作学习、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强调发展性教学评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的认可、支持和推广,给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崭新变化,取得了不少积极效果。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率先在北京、上海等重点高等院校的语言学习领域得到应用,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自主性学习能力,带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3]。随后,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得到重视,在很多重点,如“211”“985”之类的医学高等院校的临床、护理综合课程以及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与胚胎学等等中均有应用[4],其中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研究所立足建构主义理论于2009年申报教学改革立项,并在医学免疫学教学活动中展开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5];另一方面,大部分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考虑到自身的师资、学生等问题在整体教学改革方面裹足不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难以得到推广应用。作为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我校存在大部分普通高校共有的譬如师资整体水平偏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师生比例低于重点高校等问题。但是,我校是山东省首个申请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认证的高等医学院校,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全校上下正积极贯彻和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这对我们提出的“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发展中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实践
近年,医学免疫学学科发展非常迅猛,并与其它医学、药学及生物学科交叉渗透,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对学生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我校《医学免疫学》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6]。因此,我们以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一)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通过开展系列教学专题活动,包括实地教学观摩、观看教学录像、邀请教学名师参加的座谈会等,教师们学习、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培养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二)转变课堂授课模式将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的33个学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4个学时,授课教师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PBL等教学方法对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第二阶段9个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授课教师摆出实际生活和/或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免疫相关的案例、病例,比如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器官移植前必须进行的组织配型等,学生分为5-6人/组,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运用学过的医学免疫学知识为临床案例、病例做出合理的解释,最后推举一名成员在课堂上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由其他同学及授课教师共同进行点评,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医学免疫学的整体知识框架[7]。
(三)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滨州医学院已建立《医学免疫学》网络课程,提供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教学安排、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试题库、相关网址链接等学习资料,并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上传学科新研究、新发现、新技术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导学阐明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的具体步骤、方法等;也可以通过平台讨论区与学生就课后作业展开讨论、详解某些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后学习环境,形成了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采用全程化、多样化考核方式在教学进程中实行全程化、多样化考核,即除了常规的期末考试外,积极开展综合性评价,及时反馈测验结果,包括课堂随机抽查提问、利用课前或课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之前学过的内容做一简单测验、课堂结束后留下思考题形成书面作业、临床案例病例讨论表现和考勤等,平时成绩以20%~40%的比例计入最后的课程总成绩中[6]。这种综合性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考试方法,将考核与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每个阶段和环节,更加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教育改革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在重点整合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个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基本取向,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崭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4.
[3]庄素芳.建构主义理论在高等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6,23(4):82.
[4]王方芳,陈俊国.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5,26(12):67.
[5]徐胜,韩超峰,王全兴.建构主义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541.
[6]姜昱竹,胡雪梅.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医学,2015,44(4):562.
在当今信息化和互联网学习环境中,作为译者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译工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和效率,因此在翻译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提高译者翻译工具能力。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是与其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该理论视角下提高学生翻译工具能力以其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构主义;翻译工具;翻译工具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当今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重视愈加凸显,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在未来相关领域的职场发展。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现代教学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翻译工具能力这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随着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译者的翻译工具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和效率。如果译者翻译工具能力低下,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翻译自信心。因此如何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提高学生翻译工具能力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里学家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的研究源于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即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探究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借助学习同伴的帮助,通过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组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随机通达式、支架式、抛锚式和自上而下式。建构主义理论对当今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教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拓宽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深化了关于知识及学习的本质性认识、推动了认知科学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改革[1]。
三、翻译工具与翻译工具能力
目前对翻译工具及翻译工具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工具界定、翻译工具分类、翻译工具比较、翻译工具运用方法、翻译工具能力培养以及翻译工具使用策略等问题。目前对翻译工具的界定仍然存在分歧。翻译工具通常分为传统型翻译工具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翻译工具。传统型翻译工具即指各种纸质词典(如英汉词典、汉英词典和各种分类词典等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翻译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翻译工具,主要包括各种常用电子词典、大众在线词典以及专业用途在线翻译软件。现代电子翻译工具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翻译工具能力主要涉及翻译职业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人际交往及社会互动关系)和各种翻译资源的合理使用(如字典、术语库、平行文本以及各种电子资源)[2]。提高学生翻译工具能力是满足信息化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必备前提。
四、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提高学生翻译工具能力策略
(一)建构“过程翻译法”教学模式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贾米特•艾米格(JanetEmig)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过程写作法是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使教师转移关注的重点,即从对写作成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写作过程的关注。过程写作法包括预写作、打草稿、修改、校订和发表五个步骤。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翻译工具能力的教学模式之一就可以借鉴过程写作法,尝试建构“过程翻译法”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翻译工具辅助下,过程翻译法可以包括预翻译、修改、校订和发表四个步骤。在教师的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合作下利用多种翻译工具完成翻译初稿,然后进行师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对译文提出修改建议,依据修改建议再次利用翻译工具校订译文,最后与学习伙伴分享定稿译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翻译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充分运用翻译工具的基础上完成翻译过程的意义建构。
(二)建构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多种学习任务为中心作为该模式的核心特点,以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系列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在准确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前提下,建构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探究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生翻译工具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工具能力培养与提高为教学目标的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实施的成与败取决于翻译任务的设定,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真实翻译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学习情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要求学生利用多种翻译工具完成真实翻译任务,并且以小组合作方式对不同的翻译工具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本翻译中进行诸如忠实、通顺和便捷度等多维评价和对比,对工具的优劣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平衡,以实用性强、准确性高、方便快捷等为主要因素确定未来翻译工具的使用。该学生翻译工具能力培养过程凸显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应用。
(三)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元认知概念。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体验构成。元认知是对自我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基于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目标的认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元认知能力对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学习者在合作翻译过程中对多种翻译工具的使用效果要利用元认知能力进行不断的总结反思和利弊对比,然后进行适时修正,提高翻译工具使用效果并提高翻译质量和速度,旨在提高课堂上学生翻译工具能力以其提高学生综合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7-80.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普遍遵循“教材内容课件制作课堂讲授作业解题”的标准过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下课程教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重课上教师讲授,轻课下学生协作[2-6]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及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课程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7]: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首要因素,协作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1.教学中实践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工程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被割裂或被限定;2.学生定性分析能力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结构设计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通过结构设计来培养学生定性分析能力的环节被忽视;3.课后学生协作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过程中协作、会话环节被弱化,这会使通过协作、会话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环节被忽视。可见,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创设缺失、“协作”“会话”机制不完善、“意义建构”不充分紧密相关。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8]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传统的教学设计已较完善,具有较完整、较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可操作性,但其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原则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三、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笔者以我校结构力学为例,进行了宏观上教学模块的划分,中观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单元设计,微观上以工程情境创设为特色的教学小节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相应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基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宏观教学设计。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将绪论、结构几何组成分析章节定为力学概念能力培养模块,教学中强化结构整体系、分体系的概念,加强力学计算简图简化、分析能力的培养;将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影响线、虚功原理和位移计算章节定为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方案比选、软件建模能力的培养,通过协作学习加强力学基本功的训练;将力法、位移法、渐进法定为计算分析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工程问题力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强结构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以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为例,结合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导向,从多方案实施角度进行中观(单元)教学设计。
(二)情境创设
结构大师林同炎在其经典著作《结构概念和体系》中曾指出[9],“工程师教育的专门化模式导致人们常常由细节开始,而对总体方案缺乏足够的关心”,“必须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建筑和结构专业的学生学会在总体设计内容中将技术知识概念化”,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总体教育方法。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总体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注重工程应用、实践训练注重定性分析为原则,分别介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理论教学作为结构力学的教学主体,其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4小节静定桁架为例,介绍微观(小节)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作为巩固、加深理论教学所学内容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结构力学与工程联系紧密,除具有力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外,实践性是其另一显著特征。以我校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环节“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为例,介绍实践教学环节中基于结构设计流程的情境创设。
本实践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给定的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资料(建筑施工图、工程概况、建筑做法、可变荷载取值、地质条件),进行上部结构布置、竖向荷载计算、风荷载计算及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横向框架内力计算(弯矩图、剪力图及轴力图的绘制)。根据结构体系选择结构布置荷载计算计算简图建立作用效应计算等结构设计流程,依次创设框架结构整体模型结构分体系模型及构件尺寸拟定与定位作用方向分类及荷载导算分体系计算简图内力、内力图及包络图等结构设计情境,旨在通过此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方案比选能力、概念设计能力、规范应用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及定性分析能力等。
通过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工程意识,使课程的学习不再是纯理论学习,而是与工程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内化,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资源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学堂在线、爱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等在线网络课程,发挥MOOC优势,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拓宽视野等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将相关的资源信息上传到课程资源版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这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四)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以支架式教学方法为例,介绍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1节静定梁中静定多跨梁几何组成的自主学习设计。在遵循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前提下,笔者首先回顾静定单跨梁的基本类型,结合公路桥梁、屋架檩条等工程图片,引入静定多跨梁工程情境,让学生借助于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规则在静定单跨梁的基础上创设出静定多跨梁,然后结合静定多跨梁的定义、上述工程图片相对应的计算简图及工程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进一步明确静定多跨梁的几何组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学生进行相关评价。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或曰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10]。下面以协作学习环境中的组织环境的创设为例进行说明。结构力学理论性较强,对于力学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由于课堂上听课吃力、课后缺少帮扶协作,其会逐渐陷入听不懂不听课不及格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在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尤其是静定结构受力分析教学单元)教学中,笔者采用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全力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通过组长遴选组员报名小组组建小组活动小组评价等环节的实施,为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传统的结构力学考核方案主要通过考试考查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但对于结构设计、结构分析、软件应用、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考查很难做到。因此,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笔者进行了结构力学考核方案的设计。该考核方案成绩由理论教学考核模块、实践教学考核模块、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三部分构成,各模块分值比例依次为60%、20%、20%。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计算能力和结构分析能力,理论教学考核模块(6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实践教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模块(20%)=模型制作(10%)+软件操作(10%);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考核模块(20%)=个人表现(10%)+组内表现(10%)。
(七)强化练习设计
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涉及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等杆系结构内力、位移的计算等内容,在学时逐渐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减的情况下,适量的强化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以静定梁弯矩图绘制为例,从弯矩图绘制基本步骤、弯矩图绘制技巧、概念法绘制弯矩图、弯矩图正误判定等角度进行强化练习,以便及时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四、实践结果反馈
上述教学设计在我校土木2014-2016级课程教学中得到探索应用,从课程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高近15分,不及格人数明显降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采用电算的比例(比例提高了近25%)、省结构设计大赛所获奖项(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省级一等奖,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2018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校级各1项)等情况来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案设计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效果显著,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