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学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育指导着学生对于事物美丑优劣的判断,在认识美的过程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不一样的美。有些美,一眼便能够看见;而有些美,却需要仔细的观察鉴赏才能够发现。鉴赏能力越高,对美的敏感度就越高,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到更多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享受,在愉悦眼睛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放松。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阐述自身对美的理解,引发其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并通过不断地共同探讨和研究,从而磨练并提升学生们美学鉴赏的能力。通过对已知的美好事物的赏析和评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见识,在对美的不断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鉴赏和评判的标准体系。
2美术教育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美不仅存在于某一事物,也不仅指某一个人,更能存在于所处的环境之中。发现自然界的美,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更多的美。整洁优雅的环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面貌,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享受,增加生活的趣味性。而这样的一个美好环境,便可以交给学生来打理。通过教室卫生的打扫、教室环境的布置、板报的设计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美
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也并不表示一切事物都是美的。把一些平凡的甚至是丑陋的事物改变成美好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且创造性十足的事情。通过不同的组合、改变事物的形态、安置在不同的环境等方式创造出崭新的不一样的美。而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则需要不断地思考,不停地实践,并将已知的知识融会贯通,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扩展发散性思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愿意创造、结果美好而后更多创造的良性循环。在美术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创造对象、指导和启发、组织讨论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活跃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勇气。在学生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优秀作品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而在学生创造失败的时候,也要给予鼓励和安慰,并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希望其能够再接再厉,不惧挫折,迎难而上,在失败中寻找开拓和创新,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4注重学生心灵美的培养和提高
审美,不仅要学会审视和鉴赏外物的美,也要学会审读和欣赏自身心灵的美。美术教育指导下的美,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内在美。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其真正本质的美。美术的表现形式中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形、色、质等情感载体的感知,唤醒人类的情感体验。学生也可以通过美术的学习来构建起情感连接和交流的桥梁,利用生活的感染,审美情趣的培养来塑造心灵的美好。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学生,用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耐心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教会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能力,通过互帮互助的关怀活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的发展,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和提高心灵素养的目的。
5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的生存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单独存在的,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家庭都是一个集体。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组织学生野外写生的活动中,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面对写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求学生们学会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关爱彼此、共同努力和提高,发挥集体的智慧,克服重重困难,一起探讨写生的技巧,相互之间愉快地学习交流,甚至能够合作完成同一幅作品。无论将来是否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6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结合,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美育没有被正式、明确地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因此就谈不上认真仔细地加以实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美育仍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把美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可见,切实有效地实施美育,真正开创美育工作的新局面,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就学校教育现状来看,美育的相当一部分工作落在语文教学上,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语文教育研究理论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美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育资源,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通过美感、审美教育等对学生的人格整塑发挥作用。如何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展示教师美,诱发学生的感受美
当今的学生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够的,还应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浓厚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审美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培养,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美的爱好者,更是美的体现者,把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人格、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教学情景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
1.注重仪表之美、服饰之美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教师走进教室时,不应随随便便而不修边幅,不应懒懒散散而自命清高。上海某校要求女教师化淡妆。像演员上台演出一样,教师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完美的形象,让衣着服饰、举手投足都显出美的魅力。近日,武汉一所中学明令禁止女教师穿黑丝袜,教师得体着装惹争议。时尚有度,教师着装得体最关键,吊带衫、低胸、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及短裤、单薄透明的衣衫、过于紧身的服装、凉拖抑或特别高的高跟鞋都不适合教师的身份。此外,过于怪异的奇装异服、色彩过于艳丽的服装同样不适合。
2.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尽善尽美的。首先保护好嗓子,让自己的声音干净饱满,应该像播音员一样,在课前对自己的语言修饰再修饰,力争每一节课都字正腔圆,进行美的交流。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夹杂方言,更不应该将粗话、脏话和难改的语病带进课堂,否则会使课堂语言缺乏感染力,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教师语言应该准确、优美、简洁,而又自然亲切。
二、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学是美的矿藏,翻开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美学世界。可以说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兼容内容美和形式美。因其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美和大自然中高山耸立的形态美、九曲黄河的曲线美、百花争艳的色彩美、欢歌笑语的神韵美、鱼翔浅底的动态美、万山红遍的静态美等自然美的无限丰富性,使作品的内容显得气象万千。另外,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罪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及论述、说明的字里行间。所有这些美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建构之中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这些美的因素,蕴积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以及在形成这些智慧与经验过程中的艰辛,而为今人的美育提供了无限的材料。但是,在学校的审美教育过程中,以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领悟、贯通,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明确和整合,以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训练。这一过程的完成还要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敏感等因素,通过审美个体的个性化反照,思想上的自由性来体会和领悟。教师要掌握这些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并将其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通过美育整塑人格的目的。
1.抠字眼,领悟语言的文字美。课文作者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字入手,培养学生审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看似平凡,却是作者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两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作者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用文字表现美,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师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字,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作者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真体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品句子,感受自然美。自然界的山光和水色,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句,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领略作者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感染和熏陶学生。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写道:“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麦田浅鬣寸许。”这段文字先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摄魄地凸显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融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世界以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是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3.重朗读,享受音乐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指读、齐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文章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再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旅途漂泊、寂寞孤苦的感叹。应当说教师恰当地创设意境,对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是渗透美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中学生来说,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运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换为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将文字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形态美、韵律美同时展现、发挥和升华。学生被多媒体创设的美所吸引,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教材的意境中,领略美的意境,感受美的情趣,体验美的奥妙,在令人陶醉的美中受到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用幻灯片展示了罗布泊过去的美景(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抱,水如明镜……);接着又展示了一组恐怖现状的句子(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在观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欣赏能力。
实践证明,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从教师到教材再到教学,让学生学习体会美、欣赏美、判断美、评价美,以至表达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02).
[2]湛玉钊.语文美育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3]何欢兰.语文美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02).
[4]陈江.论语文美育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老师应当将每堂美术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精心制成有关的课件,并即时存入电脑归档,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美术学习,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使用纸与笔,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绘画的优势,使学生自由创作,神弛宇宙,从而有利于儿童审美情趣的形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化美术教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传统教学是无法充分表达与展示的。比如,动画视频的播放,其生动性与直观性,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与动植物充分地交流接触,从而激发学生分析其外形特点与内在结构的兴趣,这一切都是几张图片所不能代替的。并且,在具体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中,信息化教学也有许许多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地方。比如,教师在绘制示范时,可以将其教学过程制作成教学示范视频,发到网上或QQ群中,与学生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中国工笔绘画教学中,由于制作过程繁复与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一段当代工笔画制作过程的录像,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轻松掌握其制作方法。
三、灵活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育相结合
传统教学是老师通过录像资料和幻灯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素材,知识缺乏连贯性,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我们可以把一些素材配以文字介绍进行相应点评,并加以形象配音,进行多媒体备课,也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根据所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生动的整合设计,如果需要还可加上适合的背景音乐以及相应的动画演示过程,使其栩栩如生,达到声色像形的有机统一。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备课方式”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多媒体备课方式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所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有机整合,将美术传统平面式教学引向由“声、光、电”等多种媒介的立体式教学氛围,不同的课题可选择不同的媒体,有的只需要图片和音乐,而有的需要动画或演示过程。
2.能够对相关美术教学资料与素材进行充分整理
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教学资料准备上,应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相结合为内容,教师者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图片,配上声音、视频、动画与文字资料。实际上,将美术教学资料与素材的整理过程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熟悉信息化教育的一个过程。
3.制作美术课件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因素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人性美。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课文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修辞上,有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排比,有形象、巧妙的拟人。风格上,有精炼的一语破的,有工整的,充满韵律的对仗,有雅俗共赏的诙谐和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给人民美的享受。《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拟作人,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的美好和可爱。
二、古诗词中的景物美
1、景美。诗词中之景,熔铸了诗人的灵性和艺术创造才能,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其美更令人心旷神怡。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境界,气势和色彩,这非实际的庐山瀑布可比。
诗词中之景,绚烂多姿,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苏轼说:“江山如画”。诗词中之景,就是画中的“江山”,它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之美:表现状美的,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表现秀美的,如李白的“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表现幽静美的,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查慎行的“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表现幽深美的,如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就色调而言,有的明丽,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的迷蒙,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物美。诗词中之物,既有物的特征,又有人的情态,亦物亦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中美产事物,只有作为人物的一种暗示才显示出美。”诗词中之物正是这样。例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青气满乾坤。”诗人借咏梅而方志,赞颂了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表达了深蕴心底的浩然正气。3、形神兼备。咏物之诗词,或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形神兼备。的《卜算子?咏梅》最是“遗貌取神”,“离形得似”的佳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俏”字提契全篇,使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冰天雪地,她俏对严寒,春天将至,她俏为报春,山花烂漫,她俏伴群芳。她俏得坚强,俏得高尚,俏得伟大。词篇在对梅花坚强、高洁、乐观的神态映照中,折射出作者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审美观点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高尚审美观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中去感受美,创造美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在阅读中感受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想感知文学作品的美,首先应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形形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朗读中,除了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外,更重要的是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写了一幅“春风图”,画出了春风温暖 、柔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显现出来的。如何通过朗读,在学生眼前呈现这一幅充满春天的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呢?这除了在停顿、速度和节奏上进行指导外,主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酝酿”须读重音,给人以嗅觉的美感。“清脆”、“婉转”和“嘹亮”应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想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纯甜交响曲。通过朗读,学生仿佛感到春风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传送的和悦的声音,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就为欣赏打好了基础。
2. 在课文分析中发掘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有其可欣赏的美点。或是意境深邃,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或是炼字精妙。教师恰当的分析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愉悦中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地完成语文的学习任务,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必须巧妙地利用各类文章的不同美点,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1 体味美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内心感情和外界景物相交融汇而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创造了这样一种意境才获得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引起了读者心灵的共鸣和震颤,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如《天山景物记》所描绘的多姿多彩的天山景物,它展现的绮丽的雪峰、溪流以及迷人的夏季牧场,天然湖泊的动人画面——无不让人去遐想、回味,从而领略草原妩媚、温柔的诗情画意。其物,奇幻迷人,名臻其妙。如:对野马,雪莲等的美境描写,则给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通过分析,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出向往天山的欲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也会在心底升腾。又如:杨朔散文不仅色彩清美,情调幽雅,而且还常常追求一种空灵含蓄,意象朦胧之美。“哪里似乎蕴蓄着一股迷人的空气,一股不绝缕的想象力。”“把意绵不尽的生活真理寄托于梦幻般的形象中”。作者在描写海市的出现时写道:“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黒苍苍的,像水墨鱼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大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鱼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儿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儿洼里又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流动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作者让我们走进了那“海天茫茫”“空明澄清”的空灵缥渺的海市幻境之中。学生在体会意境时,领略其美妙无穷的神韵,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2 感知美的形象。形象美,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不管哪篇文学作品,作者总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动读者。教师在分析人物时,一定要把握住人物的崇高形象的分析来教育感化学生。如:《荷花淀》中勤劳纯朴而又富有爱国心的水生嫂。《梁生宝买稻种》中淳朴、无私、乐观、认真可爱的梁生宝;虚情假义、卑鄙的周朴园;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等等。在教学中,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评价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样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2.3 体味美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所学课文的语言美。中国汉语的语言美表现为韵律美、修辞美、朦胧美、想像美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识和感受。
(1)韵律美 汉语是讲究韵律美的,尤其是诗歌、散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韵律美。
(2)修辞美 巧妙的使用修辞会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领会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的精妙,让学生感悟它们的美。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对“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荷塘的美妙。
还有朦胧美,想像美。在学习课文时也要仔细体味。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