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题式教学;情境教学

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英语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目的,想法设法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应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富有成效。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属于认知理论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属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延伸,然而个体认知的发展和学习过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建构主义能够详细描述人们的学习规律,能够表明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的形成等。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理论更加丰富[1]。

(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教”与“学”的理念

建构主义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当作中心,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所教内容。在英语课堂上,坚决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最初使用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语言习得”,所以,创设出合理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在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并且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一)选择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材安排时,每一单元需要设置两篇以上在题材上较为相近的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这些题材的学习既可以增加知识面,又可以积累与题材相关的词汇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特定题材的兴趣。对于这一学习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教材。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具有不同文体的文章(包括报道、叙事、议论、描写、文件、说明等)编制在一起,采取统一训练与学习的方法,对与各类文体有关的图式进行全面概括与特定训练,使学生构建起各类文体对应的结构图式,并进一步将其自主应用到后续的写作与阅读过程中。例如,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教程》中的第三册内容就把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进行集中安排。

(二)课堂教学

1.课题式教学。课题式教学模式体现了“通过问题来学习”的思路。英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学习课题,每个课题都属于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查询资料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掌握了语法,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2]。2.双向传递式的小组活动。此方式和传统英语课堂活动是有一定区别的,其具体的区别在于传统形式的英语课堂活动通常会让不同小组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定下的题目进行主题性讨论,不过对应的弊端也极为明显,那些能力突出的人有很多时候可能会操纵整个活动,对于那些能力欠缺的人而言,他们一直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而双向传递形式的教学活动会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信息交流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这种形式下的小组可以使得每个学生拥有的信息都是对方以及他人所不知道的,由此小组的学生都需要不断地给予信息和获取信息,然后通过交流以及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而达到最终目的。所以,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他们都可以得到语言交流以及实践的机会。3.情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创建和英语教材相符的具体情境,并根据所学内容构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尽量使用贴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教学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开发自身潜能并获得新知,促使教学活动从“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问题互动讨论为主”的过程转变。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当前,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措施,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视对学生兴趣及能力的培养,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在国际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的推动了国际教学改革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皮亚杰,他在19世纪就提出了这一概念,经过后来的教育者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主张改变以往的由老师进行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是主张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大脑中自由构建出一个知识结构出来,让学生可以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适当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将建构主义理论和高职英语改革融合起来,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意识产生指导作用,引导教师采用更先进、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教师树立新型教师观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熟练在考试中应用就可以了。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有不同的观点。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英语的教学活动中,高职学院的教师除了教授必要的语法结构和单词外,还需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应用环境进行介绍,努力创造一个与英语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和实践,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支出闪光点和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对学生的学习观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英语教学这种实践性较高的课程中,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观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建构主义改变了以往知识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方式,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观念,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三)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梳理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语法结构和时态语态也越来越多,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细致梳理,就会导致知识点的混乱,影响后续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就是让学生树立系统的认知结构,通过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方式构建英语学习的结构,对新旧知识有系统的认知。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架构,可以避免因为知识混乱而导致错误应用,对相似的结构也可以正确区分

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它明显区别于以往的“一视同仁”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位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为每位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学生会逐渐发现教师为自己定的目标是自己经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是自己确实存在的。

第二,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在学习目标制定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教师在为学生设定好学习目标后,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运用高科技教学设备,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做到寓教于乐。

第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告诉他们目标和任务,而怎样完成任务达到目标,需要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旁观者,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则需要自己主动去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学会独立思考,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目标、任务、方法。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并没有弱化教师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随着教学任务的进度,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来不断满足教学的要求。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一)新的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

如今许多高校扩大招生,面临学生多教师少的状况,促使钢琴教学的模式趋于多样化,现存在小组课和集体课这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必给钢琴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育观念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新教学模式的优势指导实践,是钢琴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教学被动

钢琴教学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笔、一本书、一台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缺少互动,教学单一程式化,教学过程简单化。授课以回课再新课的形式,教师检查练习结果的教学过程为主。教学内容多以技能技巧训练为主,内容的安排上随性和随意很大,以学生练习的熟练程度为标准制定教学进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的培养。特别在集体课学生上经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消”两种学习的极端。

(三)教学评价简单

教学评价的形式十分单一,主要是对所教授钢琴曲目的弹奏能力来进行判断再通过学期的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评定。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而非学习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简单单一的评价方式,使老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就变得单一,学琴的目的只为演奏能拿高分的曲子,很多教师一学期只教一首曲目应付考试,结果学生除了会弹奏老师教过的曲目外,其他一无所获。这也会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造成学习的投机和盲目。在课堂上,评价的方式也只单线的,主要是以老师的个人评价为主,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他评意识。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钢琴教学

(一)使学生在“合作”中学琴

大量的采用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习活动中的四大要素之一。该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互相讨论,可增强对复杂概念的理解,促进思维方式的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知识和思考空间。在钢琴教学中合作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师生间的合作,这也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教师的王者地位,把钢琴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只作为教学环境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课堂的讨论和交流,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民主。这也将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教学评价还有教师本身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传统的钢琴教学,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是没有的,学生之间更多的是相互的竞争。

目前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学模式给合作提供了可能,通过合作设立讨论小组,通过互相的讨论,观察,不同观点的磨合对提高演奏能力和批判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互相学习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种合作不单单实在课堂上实现,也可以在课后,从而实现教学延伸。可以是相同专业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演奏能力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是演奏上的合作如钢琴四手联弹,器乐伴奏、歌曲伴奏等,也可以是专题问题的讨论。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宽了知识面。在提高钢琴演奏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合作方式以外,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教师群体形式多样的合作可大大提升教学的系统性、整合教学资源、扩宽教学思路促使钢琴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单打独斗的教学行为所不能比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琴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将理想的学习者视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是拥有有效学习策略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应用这些学习策略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钢琴学习的好坏,钢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后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才能达到技能的掌握和音乐的表现。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练习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独自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良好的自学能力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教授学生科学的演奏和练习方法,并依据个体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这是大的目标。而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个小的目标。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更多实践和体验音乐想空间。让思考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构建钢琴教学中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是对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会让学生明白演奏的优劣。反思即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的再认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诊断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学生要不断监视和判断自己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并采用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休整学习策略,反思和评价二者需要配合使用。在钢琴学习中,评价与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长期实行重结论轻过程、重教轻学,使许多学生反思和评价的意识淡薄,习惯让老师评价,自己被动的按老师的要求做。这样容易导致学习效率底,没有创造力。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发现、体会、思路、策略、结果等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思想观念,明确自己的改进之处,看到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层理解,认知结构的完善,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钢琴学习的评价我们因从个体出发,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学习过程的评价,达到更全面更有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的目标。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47-01

和,《说文》中解为相应也;谐,《尔雅》解为和也。和谐即指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和谐课堂则可理解为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而推之和谐的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和谐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和谐的稳定结构形式。所谓的教学活动进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现代化教学中,除了包含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外还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相应增加了"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和谐的课堂就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四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学习环境要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所指的"情境"要素是由教师提供创设的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那么"协作"与"会话"则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就课堂内容(教材)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可以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师通过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后,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自我探究能力。如果做到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四个要素与教学模式中的四个要素融会贯通,那么就能够达到和谐课堂的目的。

1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变的更为独立,可以称得上是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且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一般都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这些基本特征,然后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和决策,以便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和谐学习的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所学事物的意义。因此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中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并且充分把握教学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实时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灵活的实施自己的课前备课和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我们的医学电子仪器课程来说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开始切入,密切联系医院里使用仪器进行诊断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身边的事物联想到课程的内容,体现出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和谐统一。但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的中学教育各异,成长环境各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个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就要及时让学生知晓并领会自己的教学意图、课程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出对学生完全的信任和关注,综合运用听觉的、视觉的、和实用的教学技巧,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才能使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够和谐地在课堂内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医学电子仪器课程是以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践两种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课程本身的工程性很强,因此,要求学生操作,调试和测试的能力较高。在进行实验室实践时教师相当于给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学习,并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当然倡导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有效的,正确的,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偏离方向时应给予有效的援助和支持,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示范、辅导和咨询;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想法,通过并进行各种合作学习,最终协商趋向一致,达到和谐学习的效果,并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正符合了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的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达成和谐统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师对"情境"的设计,还是与学生的"协作"与"对话",如果能做到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的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在一个和谐的过程中进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有效、积极的双向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良好有序的多向互动。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自然、轻松的对话中,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得到很好的激发与满足,特别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 教材与媒体的和谐运用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按照该理论的指导进行课程教学,自然而然的就会使课堂达到和谐的效果。

目前我校为生物工程系本科生开设的医学电子课程中有许多医学知识和电子技术交叉融合的实际应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该通过典型电路的实际设计应用,及具体功能的实现,对电子线路在医疗仪器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并举一反三,能够分析和设计类似设备的电子线路。该教材的内容中涉及有载流子的运动,电磁能量的变化,信号的传递等相对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抽象的理论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使教学过程实现由难化易,由繁化简,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通过形象化的仿真和模拟来展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进行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善思乐学,达到了和谐课堂的目的,并且扩大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上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构建和谐的大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观,实现自己对于课堂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42-01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乔纳生指出它是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及其要素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意义建构他人无法替代。鱼与青蛙有着亲密的“协作关系”,通过青蛙的讲述,鱼依靠其“文化背景”而建构了“鱼牛”形象,虽然其建构的“牛”与客观世界中的牛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但仍然包含了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两个方面的价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也正是因为每个学习者各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所以,通过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为学习者所创设的一个知道学什么、如何学的情境,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包括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交流”(也称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自己的理解)构成建构主义教学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组织学生学习”,判断“这是不是语文课”,就看是否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所谓“有效”,一是确实有“教一学行为”发生;二是发生的教学行为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三是所发生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行为是有价值的。

所谓“以学定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与教师一道展开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它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语文学科有其特殊属性,语文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即使这些知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也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些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而建构,这取决于教学的特定情境。以学定教,既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具体化,也是语文课程主导理念的具体化。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然是教师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证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帮助学生“生长”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发现学习、指导学习和接受学习存在许多争论,争论的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起什么作用。这个案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课文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课文信息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教师则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以学习为主导,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探究为主线,不是简化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在更为复杂的问题环境中学习,教师对探究的方向有很大的影响,或者给以启发引导,或者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或者给学生以信息反馈等,但重点是把学习任务抛锚于较大的问题探究过程中。这样,比较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以学定教的思想。

从学的角度观察,案例基本实现了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教自己的学。首先,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包括参与提出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进度等;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再次,学生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教的角度考察,则由基于自我付出的教转变为基于自我学习的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致力于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维持有益于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三、结论

当然,我们在运用建构主义观点对任何教学案例作分析或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都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衡量语文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确定性与相对性、特殊性与一般性,学习过程中的传递与建构,教师指导与学生中心,具体情境与抽象概括,个体建构与课堂交互等关系。同时,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建构主义各种流派观点的异同,如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对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更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毕欢.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科技信息,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