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农村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教育;素质;失学;教师;体系
Rural education status shallowly discussed
Ni Man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ts development in largely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process. Rural education is a basic condi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mportant tokens of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ural education; Quality; School dropouts; Teachers; System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农村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与长治久安。作为具有9亿农民人口的农业大国,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搞好农村教育,关系到社会稳定乃至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可是分析农村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
1 边远农村还有大量文盲半文盲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65%,大部分农民素质低,全国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约占2.19亿,小学文化程度者约372%,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为约4名,3/4以上文盲半文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为什么呢?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低水平的、是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
2 学龄阶段孩子入学率难以提高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约1982万人,约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流动儿童失学率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还有更多六周岁下的儿童没有入学。究其原因,导致学生辍学有“三大石”。
2.1 子女教育费用在国民消费中排第一:近年来中国教育费用持续攀升,绝大多数家庭为供养子女读书,不得不省吃俭用,抑制其他消费支出。大学收费更高,普通大学年年收费动辄五六千元,一些名校名系高达万元。还有一部分学校学生“买分”读书。供养一名大学生约等于4.2个城镇居民每年纯收入,或13.6个农民每年纯收入。贫困家庭面对入学通知书一筹莫展,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已不是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说,子女教育费用在国民消费中排第一,超过养老和住房,也超出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准。子女教育成了大多数农民心头最大的疼。“家里有孩子读书”是他们提及率最高的贫困原因之一。
边远农村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因此,在普遍实行两孩化的低收入家庭,昂贵的教育支出,迫使一些农民不的不作出人生最艰难抉择:保一个孩子上大学,迫使另一个孩子辍学。
2.2 高考迫使部分学生失学:现行农村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遍教育模式,这与农村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在全国实行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孩子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几十分之一。
由于学校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一些学生和家长往往只注意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又由于高考给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差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辍学。
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学生智力均衡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直无法走出的应试教育怪圈。究其原因: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名,学生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同时,人事管理制度又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很多学校严重缺少音、体、美等科目的专业教师,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于是,教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了。
2.3 读书无用论导致学生辍学:虽然我国宣布在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到2005年,在我国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失学较多。家庭贫困,少部分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是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就无法就业,相对而言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没什么用,使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学生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了。
在与家长交流时,当老师提到农民子女应该多读书时有的农民说:“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种地放牛,或打工赚钱。”这是大部分边远农村农民的思想表现。边远农村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是因受传统思想影响和对现代就业制度不了解,认为大学毕业不分配,现在社会竟争激烈,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怀有这种思想的农民也会这样教育孩子,使孩子失去读书的兴趣,从而辍学。
3 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使教育滞后
中国约有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问题。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在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再者,因为教师工资低,教育工作艰苦,农村教师辛苦工作十多年却没钱买房,没钱让孩子上好学校读书,所以太多青年教师告别两袖清风的教学生涯而走上其他工作岗位。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大量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地方财政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也不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可仔细分析,代课教师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部分代课教师学历低,找其他工作无门,缺少应有的教育技术,因边远农村环境较差,经济不发达,生财无门,家境困难,拿低微的代课费贴补家用;另一部分代课教师有较高学历,随时准备去考调其它工作岗位,边远农村这艰苦环境是留不住他们的,低微的代课费也是养不活他们的。所以代课教师工作缺少积极性,没干劲,更谈不上以身献教的伟大志愿。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将仍不断滑坡,必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形势。
4 征对农村教育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4.1 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能“挂羊头买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真正消除青壮年文盲,在农村办好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使浪费的人力资源有事可做,从而改变落后经济,并激发起农民的求知欲望。加强示范教育,使他们从心底有学习的需求,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4.2 留住骨干教师在边远农村安心工作:每年增加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准时足额发放农村教师工资,使他们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让农村教师享受一定的比城镇教师优惠的政策,从而留住骨干教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安心工作,鼓励音、体、美等科目的专业教师到农村,使农村的孩子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改善和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缩小边远农村与城镇的教学设施与硬件上的差距。
4.3 减免收费,从而提高入学率:有了钱,可以给农村孩子提供更靠近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有了钱,农民子弟可以不因贫困而辍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从经济上落实体现。除了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外,减免高中到大专、本科的收费,让贫困家庭的农村孩子不因钱的问题而辍学。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免除“用钱买分”的大学门坎费。
摘要: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教育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笔者从农村教育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教育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有的学者提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知识面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知识不仅能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受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经济效益提高。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判断我国生产力水平高低,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我国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实现再就业十分困难,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社会以人为本,确立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人的核心价值,造就科学发展的人才,以人的创造、发展带动社会的科学发展,这样就势必导致全新的社会教育观并涉及到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教育是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创造与发展。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师生平等共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生产的大系统中,教育是人才生产的、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人的平等、自由、创造与发展从学生开始,然后影响带动社会,使社会具有创造、发展的活力,这也就是当前教育革命的目标、实质和内涵。
二、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农村之所以贫穷,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的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使农村生活活跃起来。而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根源。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援助。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附加值低;农村人口多,效益低;农民收入不稳,人口出生率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
1.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最根本的是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
2.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大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3.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
三、与教育配套的举措
1.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以居住集约化为突破口,使各地农村的土地利用达到集约和节约的目的,这在客观上要求节约的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一是要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即土地农民所有制,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二是要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为物权而不是债权,其涵盖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继承权和转让权等权能,是具有交换价值的独立资产。三是要严格土地制度的管理。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最主要的是要抓紧解决农村教育和卫生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
2.动员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广泛动员和大力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承担着重要职责。我国已经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营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培养人才的层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应该对职业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资金投入。利用信用贷款发展职业教育;实行招商引资壮大职业教育;提倡社会团体捐资助学;鼓励企事业单位捐赠助学,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基地建设;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凡技术要求高、操作规程严格、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以及生产安全的行业和工种,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通过努力,建立和完善“上岗先看证、无证不上岗”的劳动用工机制。
总之,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可以说农村教育搞好了,农村经济就会快速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应用平台广泛进入校园,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地位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也迅速的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端正了教师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念。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已经对广大农村师生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信息技术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信息技术教学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了农村中小学校中,借助远程教育这个学习平台,师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可以从视频、音频等各种渠道得到的。这些信息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本地区向更广阔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城市条件比较齐全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把最好的教育成果通过网络传输到四面八方,同时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输送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凭借远程教育的平台,可以借鉴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弥补自己资源的不足,改变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教师与教师之间还可以在网上跨越时空,便捷地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借鉴经验,共同发展,实现城里乡下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提高了农村的教育的质量,缩小了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的教育公平发展。
2.信息技术教学克服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见识狭隘,课堂教学空洞无物,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制,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低。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使原来传统教学中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形相应、生动逼真、丰富多彩;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纷呈。这在无形中刺激了学生的感观,开阔了农村学生的眼界,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广泛应用是对传统教育方式掀起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它必将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信息技术教学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必将引起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因为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然而,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脑的普遍使用以及远程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学生已经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学生从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的见识;教师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会使用多媒体等远程教育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或难以理解,有时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反映没听懂,教师的教学工作既吃力又没有效果。如果恰当地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则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用图形的形式形象化描述,既给学生以感性、直观认识,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数学教师在讲授《图形中的轴对称》时,如果我们直接按照课本描述的概念向学生一边陈述、一边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示范,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得到直观的形象,无需教师多言,很快就能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师从被动地"教"和学生被动地"学"到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转变。可以说,运用远程教育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态度等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也让学生有机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转变。
4.信息技术教学促进了中小学生思想的和谐发展
中小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倾向表现明显的成长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他们的性格可塑性大、上进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等,但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思维发展正处于?h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需要老师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而信息技术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丰富多采的视、听觉的艺术感受,使学生真正放松身心的进行学习,感受到在快乐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它适合学生年龄发展的个性特征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要求和思想需要,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5.信息技术教学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教育;师资现状;成因;解决
一、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状况
(一)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目前,我国教师资源面临的现状是:城市教师资源饱和且大多为优秀教师,而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且合格教师缺乏。在高校扩招和免费师范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师范毕业生,但是很多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执教,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多数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流失现象严重。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许多教师每天至少要上四节课,甚至达到六节,同时还存在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的情况。在本身教师就不足的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流失现象严重,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给本来就不充裕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使其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
虽然在调查中大多数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但还有一部分学校存在教师数量超编问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进取、岗位不均衡的弊端突出,部分学校的教职工仍属于端着“铁饭碗”、坐着“铁交椅”、吃着“大锅饭”的现状。[1]在这样的现状下,学校的教育只能依靠年轻教师或者有教育能力的教师,对于年长教师或者教育能力低下的教师只能转岗做后勤工作,这造成了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女教师多于男教师的现象一直存在。虽然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时至今日,教师性格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有一些年轻教师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都想留在城市发展,很少有年轻毕业生愿意去农村任教,这使得不少学校还是依靠以前的老教师维持教育现状。一些年轻教师来到农村只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加之农村地区待遇不高,生活环境艰苦,这些教师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离开,这便造成了农村地区年轻教师资源的缺乏,形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明显不够,其他的都是初级及以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无法保证,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更无法提高,因而壮大农村中高级职称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三)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当前,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代课教师或者接父母班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很多教师都是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的,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创新不够、知识素养不高等问题。这导致部分教师不能正常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影响着教学质量。在一些偏远乡镇,学校只有语数教师,几乎没有音体美等副科专任教师,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出现了“教非所学”的现象。农村地区教师存在生存环境差、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较多的消极情绪等问题。因为农村教师经济地位不高,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导致了农村一些教师工作倦怠。加之他们大多是肩扛教学、家务、农活三大重担,他们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强迫等心理问题。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影响着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教学负担重而待遇偏低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和教师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广大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已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待遇还是无法得到保证。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条件差、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合格教师缺乏、待遇较低,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同时教师在待遇较低的情况下还要承担较重的工作负担。
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问题成因分析
(一)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
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大多教师不愿在农村工作。尤其是一些村小的教师,班主任不但教语文、数学,就连音、体、美、劳、思想品德等也一并兼任,不要说上课,就是教案也写不过来,晚上带到家中还得写到半夜。使得他们普遍感觉很疲惫,不仅是身体的疲劳,心理也很疲倦。[2]很多的教师因为在农村的教学环境太差而流向城镇那些条件好的学校,导致农村教师短缺。很多优秀教师都被招录在城市重点学校,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匮乏。在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因而城市学校也较多,加之城市教学环境好、生活便利、工资待遇高,很多教师都愿意在城市工作。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上向城市倾斜,使得本就不多的农村教育经费能够用于农村教育的就更少了。由于经费不足,农村教育的发展没有保障,处处受限,直接导致农村教师工资微薄、待遇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3]
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因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没有多余的经济来源,学校的很多设备启动不了,所以必须实行政策偏斜才能有效提高农村教学的质量。为激发教师更高的工作热情,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应在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的外在条件以及物质待遇的同时,更多地提供给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创造空间、环境和机会,做到根据教师对工作的兴趣和爱好等特点,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分配工作时一定要恰当,做到人尽其才。[4]我国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应采用城乡教师全员流动模式,建立城乡教师长久稳定的流动制度。首先,国家要出台一些城乡教师定期流动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教师流动制度,使城乡教师的定期流动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地方教育局要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为基准,颁布进一步的实施教师定期流动的细则,内容包括教师流动要求,流动时间、流动期间待遇等,并对教师流动做好检查、考核,使教师得得流动真正起到作用。再次,学校召开教师动员流动大会,激励广大城市教师到师资薄弱的农村地区参与教师流动,城乡学校要结成帮扶对子。学校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对于参与对于参与流动的教师要求其填写教师流动意愿表,并对其作出适当的奖励。[5]最后,继续做好招聘特岗教师和培养定向师范生工作。
(二)教师培训问题
农村教师培训中一直都存在有问题,在农村教师培训的机会很少,一般是一个学校只有少数的几个名额,且每次培训的时间非常短,真正的培训时间也只有几天。教师在这种培训的模式下很难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些学校把培训只当是为了应付上级,这就很难提高教学培训的积极性,自然效果不佳。在农村教师培训方式主要是短期集中培训,同时也有脱产进修、业余分散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因为基本上都是短期集中培训,在管理上不还不完善,存在一写教师名义上去培训,实际上是去旅游。一些教师找人代替上课、写作业、考试,自己很少到课堂上去听课,使得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大多培训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过多涉及,培训中也没有考虑当地教学的实际,采取“一锅端”的培训模式,既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也浪费了时间。所以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培训水平。通过开展一些鼓励措施,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到继续教育中去,如学历直接影响到待遇,教学的质量也跟待遇挂钩,同时还可进行政治思想开导,让更多的教师投入到继续教育的队伍中去。
同时,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同时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大多学校对于教师的培养主要针对教学能力的提升,而对于教师个人道德的培养少之又少。对于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更是普遍。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和学校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一方面学校要端正对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切实重视对教师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高尚的师德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对事迹中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其他教师加强自身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学校乃至全社会形成弘扬高尚师德,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当然,在弘扬高尚师德的同时,也不排除使用反面典型。对于职业道德低下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与通报,纠正其错误的道德行为,以此警示其他教师严于律己,防止不道德思想的蔓延。相信以上几点做得踏实,加上教师个人积极的进修,定将会形成优良的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复祥.关于超编教师转岗分流的思考与对策[EB/OL]. http:///sstd/showArtic le.asp?ArticleID=2743,2009-9-29.
[2]卢君.谈农村教师的管理[J].延边教育学报,2009.
[3]李艳.论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4]王家泽.浅谈农村教师的现状及管理办法[J].成功(教育版),2011,(07).
[5]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01).
【关键词】生活老师 查房管理 寝室纪律和卫生 就餐管理 就寝管理 文明寝室物品摆放 学生安全 文体活动
一、浅谈,探寻
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并在2007年宣布实现工程既定目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事关农村青少年的未来。为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工作,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尤为重要,其给农村在校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十分重要。现在社会人员对农村中学学生寄宿生活满意程度不高,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在学校受苦,加之近几年学校暴力事件频出,也导致了社会人员对农村中学学生寄宿生活的担心,主要的原因1、在于政府学校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家长全权将孩子放在寄宿学校,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感受;中学孩子很多处在青春期,具有叛逆心理,导致安全隐患2、目前国家没有完善成文的法律体系管理寄宿学校,学生在寄宿学校生活不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3、一般农村的寄宿学校没有很好的专职的生活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个性教育;4、因为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国家不重视,有较好知识背景的城市人不愿走向农村,导致农村的很多寄宿中学在没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特别重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教育。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村的孩子是值得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也是社会的未来,家中的父母不能给他们很好的教育,于是想要通过住宿学校这一平台实现教育孩子,于是孩子只能在农村的寄宿中学生活,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温暖的条件好的学校宿舍,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理解,在青春期的年龄就离开家,住宿到学校,不能在家里过温暖的生活,说明学校就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在农村寄宿学校,这里的老师要做的不仅是教好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给孩子关心,然而,因为农村教育,生活,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短缺,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导致农村寄宿生身上很多学习和心理上的问题,严重的,可能会造成一辈子无法挽回的伤害。没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偶有不同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更多问题等待解决,由于可能只能一星期回一次家,在学校遇到的很多困难自己不能很好的解决,不能及时的和父母诉说,所以农村中学的寄宿生更多的是需要学校老师的帮助,由于是寄宿生活,就意味着是集体生活,在集体中生活就不能像一个人生活那样肆意妄为,这是集体生活的基本准则,也是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房间管理,纪律管理,卫生管理,饮食管理,都是在农村中学寄宿生生活需要考虑的问题,对寄宿生生活模式设想要全面,单一,不能像考虑城市寄宿生生活那样考虑农村寄宿生生活,完善的体系有利于促进寄宿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宿舍环境,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根据调查,农村寄宿生逐年增加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寄宿生活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学业,所以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更加引起关注,无论孩子太学校学习的那个阶段(初一、初二、初三)遇到问题而得不到解决都会导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寄宿生由于寄宿产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的种种行为,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之集体生活的不良影响,家长的霸权专制,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的排斥心理都是农村中学宿舍管理不当的诱因。寄宿生在宿舍学习生活中总是感觉他们的物质生活不能和在家中相比,且在学习通讯,与人交往上得不到心理满足(很多学校命令禁止学生在住宿期间佩戴通讯工具,甚至有的学校不允许家长给孩子送零食)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加重,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中学的寄宿学校太过在乎学生的学业,孩子不能很好的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集体责任感,在这方面,国家,政府必须要运用好资源,安排有知识,有能力的知识老师和生活老师进入农村,改变农村住宿孩子的生活和思想,中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素养。
二、总结
学生本身肯定是最重要的,探究的主题是学生,目的也是学生,在学生的问题上,老师一定要了解每个农村住宿学生的性格,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想的是什么,不能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生活,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从孩子思考的角度出发,真正的了解孩子,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完善农村中学寄宿生的管理与教育。
要真实的了解孩子是自愿住宿,还是家长强制,要让孩子了解住宿的好处,所以一定要有好的生活老师所谓生活,不光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孩子们帮助,给孩子们正确的思考方向,给更多的孩子回家的机会,这就需要生活老师本身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在根本上能解决孩子所存在的问题,目前要做的就是让城市的知识分子走向农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学住宿舍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
农村中学住宿,重点在住宿,就是孩子们在一起的集体生活,要考虑群体的生活习惯,要有明确的寝室的纪律,初中的孩子正是性格养成的时期,一般都听老师的话,只要是合理的纪律就会遵守,且要明确处罚制度,让学生有敬畏心理,才能更好的管理宿舍,寝室是公共生活的场所,所以卫生室相当重要的,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保护好寝室的卫生,针对卫生环境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吃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在集体中生活一定要注意就餐的卫生寝室纪律和卫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