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教育的特点

乡村教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教育的特点

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这项工作是由省卫生厅负责政策指导、省乡村医生教育中心负责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日常教学的检查和监督。市、县级卫生局则负责宣传发动、组织生源、报名及资格审查等,并协助所承办的学校设立相关的基层教学站点,完善教学条件。各省所承办学校要负责学生的入学注册、学籍管理、学籍发放等工作,重点是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在教师的聘请、教学条件、实验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及计划的实施等主要教学环节上实施指导和监查。乡村医生的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或者集中授课的管理模式进行学历教育,比如:集体观看教学视频、分片辅导、集体探讨等方式。因为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有5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教育,所以我省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及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管理模式,比如:举办讲座、集中观看教学视频、临床指导学习、分片辅导、附院院长集体问答和会诊等多种模式。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让这部分乡村医生再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也积极征求这些乡村医生的疑问和建议,按照绝大多数乡村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教学,切合具体情况积极落实,合理安排和调整授课的方式和内容,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抓好面授教育、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修改和订正等工作,在按照乡村医生的严格培训前提下,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聘请高素质的名师做积极地引导,根据成人实施教育的特点,旁征博引,举出我们身边的典型范例来增加授课的吸引度并且要及时地做好课后反馈,以提高面试率,另外授课安排也要科学、合理、要有利于这些成人学生能够把学习坚持下去而且要落实到位、减少临时调课、停课所造成的学生扑空或者缺课的现象;对这些课程的选用要以培养技能型、突出应用性、灵活性人才为主,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加强乡村医生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指导。

由于乡村医生的临床经验的相对缺乏,因此,我省就要结合临床的案例和经验来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并制定出实纲和学习计划,针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实行导师制,也就是负责院校要聘请附属医院的经验丰富的医师作为培训乡村医生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规定的操作技巧和实习内容,并且要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导师针对所指导的乡村医生进行指导并严格指导学生学习临床所常见的疾病及其并发症,同时也要细心的解决这部分乡村医生以前在医疗保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临床的实践中,导师要带领所指导的乡村医生为病人做诊断和治疗,教育乡村医生要有关爱病人的人文思想和理念。在导师的指导下,乡村医生要积极配合和学习实际操作技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临床的实践操作中去,较高水平地完成临床技能的实际操作,同时也使自己受益匪浅。

各省负责的院校要积极开展入学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教育活动,要积极地开展市、省教育沟通活动及讲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精神。通过不断地提高管理和组织,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素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学校少年宫 重要意义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9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了贯彻纲要精神,2011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十二五”期间,由财政部支持中央文明办牵头组织建设80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目前张掖市共有11所学校立项成功,甘州区共有4所学校立项成功。据初步调查,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大部分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得不够规范,严重制约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施。

通过我近校三年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认为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以及学校特色创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我们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可以说涉及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社会实践、读书活动,既给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二、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搭建了平台

新课改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其中校本课程由学校具体负责开发并组织教学,各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个别学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发出规范、成熟、科学的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同国家课程一样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的学校更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开发校本课程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等条件,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可以给各校开设校本课程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师资支持。

三、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

我们认为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水平的差距,二是办学条件的差距,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一是通过加强对校内师资的培训,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或艺术特长和民俗文化的人士或大学生担任辅导员,从而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二是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大幅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资源,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家长的个人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

我们发现理科教师普遍在人文知识方面比较欠缺,而文科教师普遍在科学知识和素养方面比较欠缺,而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除了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外,还要能承担一至两项其他教育活动,所以我们提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为10(学科教学工作量)+1(承担一项阳光体育辅导工作)+1(承担一项少年宫辅导工作),并且纳入绩效考核,这就督促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乡村学校少年宫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支持,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完成提供了可能。

五、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打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保障

有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各国国民读书量的统计,全球每年人均读书9本,最多的犹太人人均读书26本,欧洲国家人均读书13―14本,而我国人均读书只有6本,如果除去教科书,人均读书不足1本,而且近几年显示我国人均读书量呈下降趋势。总理曾在微博上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我们作为教育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师生的读书要求,而乡村少年宫的建设,按照项目要求必须购买规定的书目,开展读书活动,这就为我们打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保障。

六、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且个性张扬的农村学生提供了舞台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涉及德育、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科技、社会实践、读书等各个方面,这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各个学校可以依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开发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活动,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可能。

七、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学校的特色创建和品牌建设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涉及面广,种类多,我们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地域特点、学校实际确立特色发展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将来一定会创建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品牌,实现特色兴校的目标。

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既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又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以,我们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群众,都应该充分认识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把好事做好,使广大的学生受益,真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常武显.山东淄博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发源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6).

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核心问题;专家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32-02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乡村学校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既有助于乡村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前,许多乡村学校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同时在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推进速度和推进质量。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主题缺少乡土关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乡村学校在确定校本教研主题时更倾向于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往往依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和相关指示,由学校的校长和教研组长确定本校的校本教研主题。如,某地教育局某一阶段大力推广“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所辖的学校便基于此确定本校的校本教研主题为“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研究,整个地区上上下下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一股“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热潮。“自主而下”的模式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所辖学校的宏观管理,也有助于乡村学校了解和学习一些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但是,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乡村学校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硬性安排,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急于模仿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忽视了乡村学校所在地区长期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特色以及乡村学校的教师风格、学生特征,导致校本教研缺乏校本性而根基不稳。其次,一些乡村学校在教研活动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解读上级教育管理部分颁发的相关文件材料,而未充分根据自身学校现实情况对文件进行内化吸收,研究和探索基于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由于缺少对自己学校特点与现实情况的考量,导致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投入很多精力却收效甚微。最后,乡村教师在这种“自上而下”确定教研主题的模式之下,校本教研的话语权被无形中剥夺,教研自主性难以得到实现,以致很多教师往往认为校本教研仅仅是上级下派的“外在”任务,研究主题与自身教学实践相互剥离,最终成为校本教研的“被动参与者”。

2.教研开展缺少核心问题研讨。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校本教研的文件要求中,往往更关注学校组织校本教研的数量层面的达标要求,而缺少对校本教研具体开展和实施效果的关注。以致所辖学校的部分教学主管领导,在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时,问题意识和效果意识淡薄,缺少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整体规划与构思,更缺乏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以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常见的组织形式――听评课为例。由于学校组织听评课时,对听评课研讨主题的确定不够明确,而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分析与研讨难以围绕着某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在某小学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仅围绕一位教师的一节语文课,参加活动的教师们便衍生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等将近十个话题。再加之,校本教研组织者不能及时引导教师确定本次研讨的“核心问题”,最终校本教研由于话题分散而使得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流于表面化,也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缺少共同话题而难以充分发挥其“教学研讨”之功能。

3.教研活动急需专家引领。调查发现,乡村校本教研活动迫切需要专家引领。一方面,由于受到地域条件和资源限制,一些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专家多为校内专家,即主要是本校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表现突出的学校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校内专家对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熟悉,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师的帮助切合实际,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然而在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新教学理念的推广方面,则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学校的教师普遍表示,希望在原有校内专家的基础上加强校外专家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师反映,学校邀请一些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中的专业人员来做校本教研指导,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教育发展动态的同时,由于个别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中的专业人员虽掌握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却缺乏对中小学实际的深入了解,导致他们的引领有时不仅不利于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反而使教师如坠云雾,更为迷茫。

二、校本教研的策略

1.给予乡土关注。校本教研是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遇到的真实问题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校本教研的内涵可知,校本教研的突出特点便是其校本性,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因此,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的主题确定和活动开展都应紧密围绕着乡村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当前“自上而下”的主流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自下而上”模式,确定校本教研主题之前,应积极搜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将搜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确定相应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对乡村学校的乡土特色、乡村教师风格和学生特点给以足够关注,以使校本教研发挥其最大功效。

2.持续研讨核心问题。当前,部分乡村学校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和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某一核心问题,以致难以切实帮助学校和教师寻找解决问题之有效方法,导致校本教研实施效果不良的现象。因此,乡村学校在组织和开展校本教研时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确定学校校本教研的核心问题。其次,确定核心问题之后,应对核心问题给以持续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种活动方式,其目的都应是服务于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此真正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能力,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构建专家引领机制。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应构建专家引领的有效机制。一方面,组建专家引领团队。团队成员的构成应具广泛性,既包括部分校内专家亦应增加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校内专家熟悉本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拥有比较丰富的适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对校本教研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乡村学校应充分关注身边的“专家”,本校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同时,校本教研要基于学校,但不能限于学校。乡村学校不仅优秀教师的数量少,而且教师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差,如果停留于校内“近亲繁殖”式的研讨,势必不利于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因此,乡村学校还应积极地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参与到本校的校本教研之中,如本地区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教科所的教研员以及高校教育专家。另一方面,考虑到乡村学校的地域条件和资源限制,在专家引领方面可以考虑将“直接引领”和“间接引领”相结合,既邀请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引领,包括开展专家讲座、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等,又积极通过专业性学术期刊、专家博客、在线教育资源等平台加强专业人员对教师教学研究的间接引领。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可以进一步开发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校本教研,以获得教育专家的间接引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