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1篇

小学劳动课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的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强调学生的活动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这门课程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使课程内容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会自主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题的选择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对于劳动课更是如此,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题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劳动课课题的选择上要避免大而空洞,主题确定要小,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这样就使学生的目标感更强,而且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春晖小学老师的《泥塑》一课,就把同学们每天都要打交道的泥的制作搬上了课堂,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动手欲望强烈,整个课堂都弥漫着一种学习创作的氛围;幸福路小学李娜的《剪染纸》,王小玲的《折餐巾花》;齐礼闫小学罗明军的《橡筋动力模型赛车》;京广路小学的林丽的《编织吉祥结》;陇海中路小学海三霞的《设计制作公益广告牌》等。另外,课堂过程中可以采用主动参与、主体体验、探究、调查等主要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诸如体验自然、志愿服务、观察、实验、调查、手工制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二、教师的指导贯穿每一个环节,作用不容忽视。

劳动课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恰恰相反的是,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劳动课的过程一般包括:引题----实践探究----经验分享----成果发表等几个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给予鼓励、启发,推进学习的不断深入。伴随活动过程的展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如幸福路小学李娜老师执教的《剪染纸》一课,教师对于染纸的方法指导贯穿在学生的操作之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后立即得到解决之法,事半功倍,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始终集中在课堂活动中。所以在活动中通过经验分享,师生交流活动的体验与感悟,反思活动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认识与情感的升华。这样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扎扎实实的实践活动过程,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弱的学生,只要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鼓舞。

三、劳动活动重视过程的经历,而非最终结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劳动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说”与“做”统一,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结合实际活动内容,放开手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区),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自己去调查、考察、访谈、收集整理资料,研究或写研究报告。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如何;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被激发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次所听的劳动课程,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还有不少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在规定的表格中调查相应的内容,有了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亲身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论,所以只有关注的方向落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劳动课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遇到问题时,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才是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或把教师的主管经验强加给学生。

四、劳动课活动中要做到全员参与。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六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67-01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应予以高度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综合实践课中,要求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与体会。具体操作时应该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选好内容,“活”“动”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新颖,从学习到生活,从课堂到社会,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出"活""动"结合的原则,"动"中有"活","活"中有"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实践性内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它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机械地"灌"的落后方式,教师在教学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认真操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身心,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选编自己的作文选》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将以前自己在课内外写的比较满意的作文收集并抄写好,按照类别整理编排,装订成册,配上封面,就编成了一本作文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抢着整理,互相帮助,不但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学会了整理作文选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1.2 想象性内容。合理的想象是写作的源泉。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确定活动内容、方式、步骤,经过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课《办小报,迎国庆》时,要求学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祖国巨变,家乡变化等资料,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认真设计、书写、绘画,办好高质量的手抄报。由于主题贴近现实生活,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交流创作十分活跃,在手抄报上写下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结果,这堂课不但锻炼了学生灵活应用的基本技能,赏析了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2.立足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2.1 收看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2 收集谚语农言。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谚:"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2.3 体验生产劳动。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到茶园采集茶叶标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叶形状和它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茶农的帮助下到茶园实地预防病害,帮助茶农除草、施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调控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探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取得成败的关建是要合理解决以下问题:

3.1 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充当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作壁上观,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要在实践活动课之前对活动进行一定的引导点拨,并组织学生活动,还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也就是"导"的艺术。

3.2 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要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3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时,既要注重生动灵活,又要注重效果。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也不能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而忽略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测评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丰富多彩,又都各有收获。

4.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有社会性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时,除了课堂外,还可以将其拓展到校园之外,通过活动范围的扩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的人文性甚广,不是几十篇课文就能涵盖的,如果能将学生带到社会中,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悟,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将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有固定的系统教材,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3篇

一、关注细节,给予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学习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有调查、实验、考察、访问、分析、交流、反思等等。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与实践经验,常不知如何开展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查阅资料、怎样实地观察记录、怎样开展访谈与问卷调查研究等,以促使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汲取成功的经验,共同提高。在开展《大蒜的研究》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红领巾”种植园,邀请花木管理员示范如何种大蒜,学生模仿实践后,引导学生交流种大蒜的感受,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兴趣浓厚,但是问题很多却凌乱,流于表面。于是,我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甄别、筛选,再引导他们把筛选出来的问题进行补充,归纳出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1)大蒜的起源与发展;(2)大蒜的种植;(3)大蒜的用途;(4)大蒜的种类;(5)大蒜的种植时间及原因;(6)如何解决吃蒜后的口臭问题;(7)大蒜的深加工。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愿有序地分组,并出示一张活动方案样表,引导学生了解主题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目标、课题分解、活动方式、主要成果、组内分工、时间安排等。其中重点围绕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本组的小课题。指导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给予肯定,并介绍了一些书籍和网址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看书、上网去了解有关知识。最后,教师指导各组分工,制订小组活动方案,要求学生根据方案开展,学生兴致颇高。这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从关注活动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了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样表,出谋划策,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帮助,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活动热情得以持续。

二、关注细节,给予帮助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敏锐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给予及时的激励和帮助。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了,教师要积极帮助出点子,想办法。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敏锐发现他们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诚挚的激励,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要与他们一起改进细节,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开展的《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实践活动,学生们按计划分组、分范围调查了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名称及其生长环境。可是,活动不久,孩子们就说“很无聊”了。原来,孩子们问了学校的许多老师及花匠,就只认识了十几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学校的植物至少也有上百种,如果我们能给学校的所有植物都贴上标签,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可是怎样才能认识校园的全部植物呢?同学们纷纷献策,有的说把学校附近的花农请到学校来跟同学们介绍;有的同学说他的舅舅是个“花迷”,可以向他请教,有的说可以上网搜索或向网友求助……。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活动方案,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请教花农、亲戚,有的上网搜集资料。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弄清了学校近百种植物的名称及其生长过程、作用,并进行浇水、拔草、施肥等劳动实践。最后,我还让孩子们进行“学校的生物园”设计方案征集的活动:假如让你设计学校的生物园,你会怎样设计?种什么植物?每一个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活动中,乐此不疲。

三、关注细节,捕捉契机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细节,把这些细节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学生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在《当家学理财》的主题活动中,当同学们讨论“如何生财”时,有的同学说积攒废品去卖,有的同学说劳动换取报酬,方法很多。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冒出来:“在网上倒卖Q币!”话音刚落,另外两个同学马上反对:“不可以,倒卖Q币违法!”于是,我问:“到底倒卖Q币是否违法呢?”几个同学站起来,说违法。我又问他们:“如果是违法的,我们还要不要做?”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要!”“不知道是否违法,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说先问一问,看一看,了解一下。“对!”我说,“我们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合法,对吗?”对!活动时的这个细节提醒了我,指导活动时要善于抓住学生那些有教育价值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存在了问题的行为表现,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解决问题,校正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活动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打造成功,成就完美。

四、关注细节,转化意识

教师对细节的关注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教师对细节的指导不能变成琐碎的唠叨。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教师既要有细致的指导,又要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学生希望得到来自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但更愿意、更喜欢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改进,教师应尽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空。

教师对细节的关注不能脱离学生的自主意识,只有把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转化为学生的细节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再现情境”的形式,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敏感度。学生充分对照保存下的情境反思一些细节的成败得失,从而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细节,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过程中的细节不能小看,某些细节忽视了就会影响大局。如在开展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时,教师没有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看谁能做成功。后来,有很多学生失望地说:“老师,我们没有看到小孔成的像。”这时,教师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小孔的“小”字,到底多小才算小呢。没有做成功的同学改更小的孔再实验,成功了的同学更有成功者的感受。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看来做实验还真得注意细节呀!”教师的这种“缓兵之计”,让学生对活动印象更深,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管理;评价策略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二、理论基础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角度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课程不再只是静止的“跑道”,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教学观,?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它改变过去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方式为灵活的、多角度探究式的知识获取过程,让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学习观,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原有知识的“霸权性”,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学习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

三、指导(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是指开展活动评价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既反映了教育评价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律的特点。

1.以促进个性发展为重点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评价中,要以人为中心,反对就事论事,要从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成熟。

评价中,不以学生活动的成果为重点,应该挖掘每一活动环节内含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比如:一些学生的模型制作得非常精美和奇特,那么评价就不应只限于对作品本身的评价还应评价学生对活动的投入以及创新精神。又如一位学生的任务是担任调查员前往访问某工厂,被拒绝接待后就无功而返了。对于这项失败的活动也不能简单地说其完成得不好,而应引导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查一查所做的努力够不够,是否从多种角度想办法去完成任务,与对方打交道时为什么没能说服接待人,从而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态度、意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启发学生看到自己的缺欠。

2.体验分享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评价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和看法,将每一个人的收获变为大家的共同精神财富。

评价活动应尽可能具有公开性,要组织的形式多样。如调查活动可以采用演讲、报告、讨论、演示等评价形式;制作活动则可采用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就一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3.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

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评价,培养其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并提高其独立的分析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评价和集体中相互评价相结合。

4.非等级评价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1)采用口头评价或口语评价法。例如写某学生“在活动中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见解,但尚不够细致、全面”。

(2)评优不评劣。

(3)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在活动中成功的机会。

5.差异性原则

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项目的设定、深度要求以及评价中分寸的掌握,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人发展水平来加以掌握,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

6.灵活实施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评价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条件许可程度出发,审时度势,灵活地加以组织,讲求实效,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

四、评价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体验及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它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1.学生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提出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比较扼要地概括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可以作为学生活动评价的目标要素。这三个方面是:

(1)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稳定的观点和行为的表现。具体来说,又表现为①关心;②参与;③进取。

(2)能力。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目标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及动手制作简单物品的操作能力等。

(3)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2.学生活动的两个层次评价

学生活动评价也要从总体评价和专题学习活动评价两个层次上进行。

(1)总体评价

学生活动的总体评价,是指阶段性地评价。这种评定着眼于衡量学生群体素质的变化,以此验证课程的成效,并为以后课程目标的制定及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专题学习活动评价

学生专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及其收获所进行的总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原则。通过总结,学生对活动获得概括性地体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所获经验的认识并激发兴趣,也可以分享其他同学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进一步前进的方向。例如,在一次环保专题的评价会上,作汇报的女同学生动地讲述了她和同学所见到清洁工人辛勤劳动的场面,以及见到和听到的一些人对清洁工人的劳动、甚至人格不尊重的情形,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全体同学也深深地被感动了,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震动。

五、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是由评价项目和权重两个方面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的评价项目:

第一个维度是活动过程的要素,主要涉及行为能力或基本的发展状况。包括: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方案的具体化程度等、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参与实际情境的深度、文献资料、具体事实材料的搜集情况等、活动的总结情况。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或产品等状况。

第二个维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等。

六、评价方法

全面、科学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是得出准确评价结论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取决于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类型。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问卷法。

这种方法是将所要了解的问题写成书面材料,让被调查逐一填写回答,然后统计分析、了解问题的一般趋向。问卷的形式主要有自由叙述式和选择式两种。

自由叙述式是编制若干个开放性题目,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比如,“你与同学在活动中有不同意见时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体会?”。

选择式问卷是对所要了解的问题编成若干陈述句作为题干,然后列出若干选择支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例如:“我们应当关心贫困地区的同学们”是题干之一,其后可列“很赞成”、“比较赞成”、“说不清”、“不赞成”和“很不赞成”等5个选择支。

2.谈话法。

谈话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谈话来获取信息的的方法。

3.行动观察法。

这是把学生作为观察对象,有目的地在各种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变化。观察时应自然,认真做好详细、全面的观察记录。

4.作品法。

这是以学生的作文、日记或其他创作物为中介,评价学生的变化与进步的方法。

5.活动资料分析法

这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锻炼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这是指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妥善保存自己拟定的活动计划、草稿和半成品等资料,在活动完成后进行总结时,作为评价其活动过程的基本素材,从中发掘工作经验、教训、评价工作态度和方法。

所获得的评价信息,在开始时还比较分散和凌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工作一是去伪存真,二是归类。分析可分为状态分析和原因分析两种。

总体来说,评价的反馈应遵循评价的原则进行,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作者:高峡,康健,丛立新,高洪源.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作者:沈旎.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5篇

围绕着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建模制作与设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挖掘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充实和完善劳动实践课的德育机制。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准则,这才是有效的教育。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经验和实践活动感受,谈一谈在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一、渗透数学知识,加大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建筑模型的设计制作及一些小配景的制作涉及到一些中学数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是可以的,否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能让学生觉得怎么我们的数学课搬到这里来上了呢。适度地渗透,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另一方面通过学以致用增加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比如,讲阁楼时就会用到“平行线间的内错角相等”;讲亭子底座的时候会涉及到正多边形的画法,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讲解的难易程度;讲亭子的顶盖时,涉及到正棱锥的画法,这个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拓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适当的渗透实践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并让学生利用所学解决一些问题,这才能真正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学以致用,从而会对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好感,提高其学习的动力是有相当的作用的。

二、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增加团结协作的氛围

作为一名小组长,不仅要有主动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还要有责任心。分发材料,如有同学在技能技法上有问题,组长如能带头帮助同学排难解疑,会减轻老师辅导的压力,也会创设一个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先组织各组组长先行学习,等组长学会了,再组织组员学习,当然得选择学生可以胜任完成的实践内容。比如,如何给房体的窗户粘上胶片作为玻璃;如何黏合房体、如何使用双面胶和液体胶等。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特别是他们自己就能做到的事情,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小组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在组员中树立了相当的信任度,增强了小组的团结协作的氛围。

三、先行渗透劳动意识,提出劳动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认为劳动也是劳动实践活动课的一项重要任务。上学期就一直对学生打扫卫生这个工作很困惑,实践中发现在这项工作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有的组长分配组员值日,组员根本不听;值日生清扫得不认真,应付了事;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分内的事都不想做,有拖、等、靠的现象。如此等等,反映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现在学生需要有个劳动机会,得到劳动的锻炼和教育,还需要劳动的指导。在这两天的实践活动中,最大的劳动就是打扫卫生,先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学生来的第一天,第一节上专业引导课的时候,专门就打扫卫生的情况做了说明。让学生先看一下,我们现在坐的这个教室是如此整洁,这是上批同学和老师共同劳动的结果,一方面需要同学们保持爱护,另一方面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我们学习实践的环境。在选各组小组长的时候我提出,组长要大家选的、大家都同意的,当然被推选的本人也要同意才行,同时提出组长要有责任心,还要愿意为大家服务,而组内成员也要完全听从组长的调动和安排,也就是组长要有号召力。在公布组长的职责以后,重点强调两天的实践活动如何安排值日生的问题。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时间要值日、怎么值、大致需要值几(下转 34页)(上接 46页)次,并提出安排值日生的建议。比如,一天可安排四个同学值,再把这四个同学分成上下午。在每节实践活动要结束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将工具收到工具盒里,整理桌面上的物品要摆放整齐,将垫板及桌面擦干净,最后再将座凳倒扣在桌面上,以便值日生能较好地清理地面和拖净地面。这个过程很麻烦,只有教师不厌其烦地组织强调,提出卫生要求,才能有好的效果。应该说我们专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今天我说的这些也是我们共同尝试的结果。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未来是属于这些孩子的,我希望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成为一个有良好品格、良好习惯的人!

四、运用评价的功能,增强学生的互相关爱、团结友爱的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