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特色城市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呜,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钟声,它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那个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隋,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这一方面是俄罗斯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与珍爱;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国规定,凡80~100年以上的建筑都必须无条件的保留。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水榭也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读过陆游的《金叉头凤》和《沈园》诗词的人,走进园林里,都会有深刻亲切的感受,陆游和唐琬凄怆的爱腈故事打动游人心弦,激起心灵的共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晾鸿照影来”,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文化点染。

城市特色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和物质环境的总特征。城市特色不光局限在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意义。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历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变化后条件的要求,丧失了生存优势的结果。例如,沿古运河的城镇,过去很发达,现在衰落了,不是运输方式改变了,就是河道不通了,原来的商埠变成了荒芜的村落。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协调优美、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尤其是建筑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特色。

三、我国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建设性的破坏

有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实质是打着开发建设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势必要拆迁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不加考究就把一些历史建筑用推土机铲掉、用大铁锤毁掉。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

(二)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

在北京,常常遇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胡同该不该拆、要不要保护。从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减少胡同居民,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内部设施。人们希望修整与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在于毁灭胡同。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

(三)法制不全,执法不力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因为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的,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

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一)保护城市文物古迹

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条件是有真实的遗存物,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规模,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是要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土门关旅游;古镇保护规划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丰富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历史遗产。古人云“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数千座古城镇,他们都是历史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部分,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理想的景观模式,更善选址在远离城市的幽静之所。这样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古城镇里被继承下来,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古城镇里保存下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城镇。为了保护与利用好这笔丰富的遗产,我们必须要科学地发展中国古城镇旅游,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旅游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概是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

据我们所了解到,土门村古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白鹿泉是鹿泉市的发祥地和古代著名战役“背水一战”的主战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4500余年,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我国最权威的《史记》、《汉书》记载,“背水一战”就在鹿泉土门关一带,三省通衢的土门关是井陉口的门户,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唐朝“安史之乱”多次战役均为争夺土门关,由此衍生了我国书法界“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精品,此项目的开发运做将探索出一条文化发展旅游,文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如何积极保护好这座有着4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堡,同时又着眼于开发其史学研究价值和经济学价值,这就需要政府走出了一条有自我特色的路子,确立了自己的观念。

所谓河北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即土门关旅游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它独特意义与内涵,保证土门关古城镇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土门关古城镇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城镇,否则发展就成为目光短浅的发展,成为破坏历史文化的发展。只有保护好了古城镇的旅游资源,才能保证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它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价值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挥,为后人保存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河北古城镇(土门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理清思路、转变思想、加强保护。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从长远利益为重,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强调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把重点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地进行宣传保护,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其次,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规划部门和规划专家要严格按照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及各地的乡规民约。做到规划先行,科学管理。规划别明确新建筑要与古镇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与原来村镇风貌相协调。

同时,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古城镇旅游的开发不同于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改变以前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工作。

再有,加强立法手段。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发展,要建立在立法基础上。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保护、开发古镇旅游,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平遥古城的保护条例,政府同时为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很多的保护性政策。所以说做到土门关旅游的合理有序发展,通过立法保护古城镇可持续旅游的作法具有刚性,立法是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及保证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总之,相关部门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多利用,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没有永久性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

我们的目标在于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造福人类,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127-01

一、什么是文化名城

我们总在谈保护文化名城,保护文化遗产,可是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过于深究。然而,谈到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与合理规划,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个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有清楚详细的界定,即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文物、建筑群和遗址。文物就是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 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是指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得单立或连接 的建筑群。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 。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性城镇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还包含了和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物建筑的历史地区以外更广泛的内容。

二、保护与规划文化名城的现实意义

城市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它已不单单只以物质形态存在,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城市的身上浸染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它是城市的精魂。然而,发展是顺应时展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保护并不等于守旧,发展也不等于要破坏遗产。因此,我们在关注城市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名城。

三、如何保护与合理规划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不能与一般城市同日而语,它们承载了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名城是一个城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集合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任务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总体规划及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划都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来制定。

城市的风貌并不单纯是建筑物的风格,它还包括了城市的结构、布局、标志乃至天际轮廓线,每一座城市有其不同的特点与个性,这些特点受到地理气候、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城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历史赋予它的特殊职能,例如道路把各个地段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和空间,是帮助人们联系、交往的重要途径;广场能够目的性地集结人群,在历史上一般用于宗教集会、军事动员、贸易交往、政治发表等集体活动,它的位置对宗教地位、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广场是观察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的最佳场所之一。

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好新建筑与老城市的关系 ,使这些新建筑在高低、大小、轮廓、色彩、风格等方面与老城建筑和谐一致,使传统建筑的面貌得到继承与发展。譬如说,老建筑一般是砖墙,窗是木雕的,而现在的建筑物一般使用水泥、钢筋和一些新型材料,这样的新建筑建成以后,与老城极不搭调,一些违章建筑的搭建更是破坏老城的风貌。

(一)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必要的,但不能以牺牲城市的文化价值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观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它要求一方面按照事物本身的衍变规律办事,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具体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领域 ,就是要求在保持文化名城的社区形态、建筑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尽量节约能源和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

保护也不能“原封不动”。民众普遍认为,保护就是尽量不动这些不可再生的遗产,但是文化名城与一般的文物有很大区别,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不动,原封不动,不仅不现实,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正常发展。保护文化名城的形势很严峻,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它严峻就因循守旧,为了保护而保护。只有积极转变观念,让文化名城尽可能地参与、融于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才是实际的、可行的、可持续的,也只有在保护中求发展才能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真正的保护、保存、修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要解决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应遵循以下三种模式 :

1.发展不快的古城适用集聚发展模式;

2.发展比较快的古城适用郊区化模式;

3.发展快的古城适用分散化城市发展模式,也就是新区与古城分散发展模式。表现在城市的城乡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协调 的网络关系

(二)要加大对文化名城保护的投入

加大对名城的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二是法律保护。我国不仅在文化名城保护的资金投入上不重视,在法制建设方面也不尽如人意,法律和法规的不健全、民众法律 意识的淡薄都极大地阻碍了名城保护的步伐。政府着手组织编制科学的、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

(三)历史名城的保护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

历史名城风貌的保护首先涉及到其周围的居民。所以,保护还需要充分调动原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积极性,以便于参与到名城保护发展的各个方面。周围民众的共同参与对名城风貌的成功保护举足轻重,应大力提倡、鼓励民众自发的保护行为。通过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整治 ,能够丰富它们的城市职能,从而促进地区发展,给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邵勇,阮仪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以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05).

[2] 周俭,张松,王骏.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特色――世界遗产城市丽江发展概念规划要略[J].城市规划汇刊,2003(06).

[3] 苏勤,林炳耀.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刊,2003(10).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Abstract:Zigong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is a city developing from salt and being prosperous because of salt,so it is known as the“Millennial Salt City”.In the past nearly 2000 years of history,there have been many historical relics,sites and monuments left in Zigong city.The abundant and unique salt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ore carrier and important content of Zigong city.With the further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strengthening the studies on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Zigong salt cultural heritage will have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Zigong.

Key words:Zigong;salt history heritage;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9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8-46(5)

自贡素以盛产井盐闻名遐迩、蜚声海外,被誉为祖国的“盐都”。早在东汉章帝年间(76~88年),自贡便开始了井盐生产,走出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和因盐设市的道路。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盐业历史文物、遗址和遗迹。丰富的盐文化遗产,是构成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内容,展示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质,体现着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风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加强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自贡盐文化遗产概述

1.1自贡盐文化遗产概况

盐文化是指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盐有关联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自贡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东汉章帝年间开始井盐生产,晋代初具规模,唐宋闻名全川,清朝咸丰年间和时期开创了两个“黄金时期”,从而使自贡成为华夏大地上著名的“盐都”,并在世界盐业生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伴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与演进,在自贡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上积淀下来了辉煌灿烂的盐文化,留存下来了大量充满“盐卤味”的文化遗产。

盐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承袭下来的前人所创造的与盐文化有关的物质性遗存及与盐业生产有关的工艺、技术、礼仪、风俗等。自贡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座,国家3A级以上景区3处。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A级景区,80%以上属于盐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自贡盐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有反映盐业生产的遗址和现场,如大公井盐业遗址、吉成井盐业遗址、“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龊>、高产稳产天然气井――东源井;有反映盐业运输和贸易的古镇、古街,如仙市古镇、赵化古镇、牛佛古镇、盐井街、八店街、自流井老街、大安街、贡井河街和老街;有反映盐商生活的宅邸、寨堡,如玉川公祠、子诚公祠、李亨祠堂、胡慎怡堂、涵园、胡廷洁公馆、三多寨、大安寨;有反映盐商和盐工活动的会馆庙宇,如西秦会馆、南华宫、禹王宫、天后宫、炎帝宫、桓侯宫(即张爷庙);有独具特色的盐帮菜系,如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李氏回锅肉、富顺豆花、火爆黄喉;有反映传统井盐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如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有反映盐业经济的民俗风情,如年节灯会、牛王会、放水节、王爷会;有与盐业相关和由盐派生的民间艺术,如川剧、盐工号子、龚扇、扎染、剪纸、彩灯、糖人、面人、木刻。此外,数目众多的盐业史籍、档案、契约、账册,也是自贡盐文化遗产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2自贡盐文化遗产分类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根据文化遗产的分类,自贡盐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其中,自贡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可以归类成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遗址类盐文化遗产、馆藏及民间流散类盐文化遗产、地下埋藏类盐文化遗产四类①。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如沿滩区仙市古镇、自流井老街、西秦会馆。遗址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石刻、近代现代名人墓葬等,如大公井遗址。馆藏及民间流散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盐业史文物以及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如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整套古代钻治井工具群。地下埋藏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类地下盐资源埋藏区。自贡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与盐有关的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与仪式活动和生产生活经验等,如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自贡盐帮菜制作工艺、川剧、年节灯会。

2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

正如同志在致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词中所言:“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保护好自贡盐文化遗产,是作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千年盐都”面临的首要任务。

2.1保护理念

2.1.1培养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当前,自贡已成立了一些保护文化遗产的组织和机构,如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蜀光中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等。但是,自贡盐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与自贡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才是自贡盐文化遗产真正的创造者、享用者、传承者、守护者,所以自贡盐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自贡盐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和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1.2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是指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保存下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可以从场所的原真性、传承人的原真性来表现。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场所的原真性,是注重盐文化遗产的历史原物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整体协调,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对于修复、重建或改建的物质类盐文化遗产要做到“修旧如旧”,尽量再现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原真性,是注重保护那些掌握凿井、修治井、汲卤、制盐等工艺和技术的盐工们。

2.1.3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化

活态化保护多用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歌舞、手工技艺、宗教仪式等。自贡在保护盐文化遗产时,要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延伸,如建造小型盐卤作坊,向游客展示盐卤的制作工序、制作技艺,使自贡井盐制作工艺活态化。这种被“动感”了的文化遗产,则要比“静态”的感染力大得多,当然也就更能彰显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让文化遗产“动”起来,“响”起来,“亮”起来,甚至是“味”起来的活态化保护方式,能让游客耳、目、鼻、脑并用,全身心去感受、去思考盐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与真谛。

2.1.4采取多种保护模式

从国外单个工业遗产保护来看,大致存在3种不同的保护模式:一是博物馆化保护模式,以德国的亨利钢铁厂、措伦采煤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最为典型;二是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以德国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为典型;三是商业综合开发模式,以德国的奥伯豪森中心购物区为代表。自贡盐文化遗产属于工业遗产类型,当前自贡已建立了盐业博物馆保护盐文化遗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今后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可以借鉴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如在打造自贡盐文化遗址公园时,既要保留盐文化遗址的原有功能,又要增加休闲、娱乐、购物、接待等公共游憩功能。

2.2基本策略

2.2.1自贡物质类盐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2.1.1实体保护

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内外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一些物理或化学上的变化,其本身的形态和原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可能会出现对应上的缺失②。当建筑实体可能会发生或已经发生外在的改变,出现或即将出现破损现象时,我们就应根据其实际状况,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采用保存、复原、改造、新建等相应的保护手段,维持其实体的绝对存在。如在保存文化遗产的现有状态下保护天车、盐井、会馆、盐道及盐文化生产、生活用具等文物古迹;在充分掌握文化遗产原始状态的条件下,复原与盐文化有关的街道、店铺、民居等盐业遗址;在保留一些具有盐业历史文化特色部分的情况下,改建盐场老街、仙市等街市古镇。

2.2.1.2内涵式保护与外延式保护相结合

自贡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丰富,如有仙市古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及西秦会馆等历史建筑。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内涵式保护和外延式保护。内涵式保护,主要是保护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的内涵。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的内涵一是指各类历史建筑物本身及由其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建筑实体及风格;二是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即城区、镇区和村庄)内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有关各种环境要素。自贡的会馆、庙宇、老街、古镇等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在保护修复时,要注意恢复其包括建筑物等级制式、营造法则、细部装饰和色彩处理等在内的历史原真性,以准确重现其本来面目。

外延式保护,是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整体本身以外的各种有关环境要素的复建与修缮,它包括物质的人工环境或自然环境要素,还包括由这些环境要素衍生出来的属于精神范畴的某种特定气势与氛围。在对自贡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注意使遗产周围环境与原始环境相吻合,留存住其原有的精神内涵。在保护过程中,内涵式保护是根本,但外延式保护亦不可缺,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补,相得益彰。在实施自贡建筑类盐文化遗产保护时,应注重内涵式保护与外延式保护相结合。

2.2.1.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保管环境;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再生性保护,这主要包括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和石窟、壁画、雕刻的数字化两个方面;三是借助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增强保护决策的科学性;四是为保护修复提供最恰当的方案。如应用数字技术对西秦会馆的雕刻、彩绘进行保护,并为天车、盐井等难于修复的文化遗产提供恰当的修复方案。

2.2.2自贡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2.2.1节会式保护

地方节会是社群活动的独特形态,它包括众多与节气时令和生产生活有关的祝祷、祭祀、纪念、敬仰、迎送等习俗活动。在自贡盐业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盐业的经营和生产者,或为促进盐业生产力的发展,或为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或为祈望神灵的护v,或为整合群体,或为宣泄情感,或为实现自身的审美追求,逐渐形成了与盐业有关或由盐业的行业群体主办的地方会节,如王爷会、牛王会、品仙会、年节灯会、放水节等。节会式保护是由地方组织并举办各项独特魅力的传统节会活动,让“非遗”还原到民俗活动的动态结构里去。节会式保护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和展示的空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节会中“复活”。自贡可以通过举办节会形式来保护盐场神灵祭祀、传统文化活动等民俗风情。

2.2.2.2数字化技术的采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能够帮助人们多角度反映人类多姿多彩的活态的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记录方式将活态的凿井、修治井、汲卤、制盐技艺及表演艺术等自贡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固定在多媒体的芯片中,既能节省空间、灵活转换、便捷传输、方便留存,又能更加形象、全面地保留其原真性。

3自贡盐文化遗产利用

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遗产地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遗产地不断被游客访问时,遗产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旅游资源或者旅游吸引物③。如在英国,遗产被称为“吸引海外游客的主要力量”。我国目前的旅游热点地区大多是世界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等。自贡盐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品牌,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其旅游经济价值,是其开发利用的必然选择。

3.1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目前,自贡盐文化旅游已成为自贡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6大旅游系列之一。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开发潜力。根据我国旅游资源认定的国家标准④,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见下表(表1)。

3.2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利用

要使自贡盐文化遗产旅游能持续发展,自贡盐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利用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基本方针为指导,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着力打造盐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自贡盐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要与自贡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相吻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在《自贡市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导下进行。

在盐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打造上,近期推进中国盐疗养生基地建设,使中国盐疗养生基地、恐龙王国公园、中国彩灯大世界这三大核心旅游产品成为自贡市旅游目的地的重心,完善旅游目的地结构体系。以盐湖养生国际生态城(中国盐卤浴)为旅游目的地支撑项目,建设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井盐文化生态度假旅游5A级风景区;依托大公井区域盐文化遗存,将大公井区域打造成为地域上连为一体、项目上各具特色,集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医浴保健、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旅游区域;依托仙市古镇,将古镇打造成为一个集“古盐运文化、古镇风情文化、古镇民俗文化、川南乡村自然风光游赏及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商务会议”等功能为一体,具有“中国盐运第一镇、一镇三乡四季春”美誉的国家4A级文化旅游风景区。借助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区、中国龊>―吉成井盐史文化博览园、仙市古镇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打造“千年盐都”井盐文化旅游精品,完善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

3.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盐文化遗产

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讲,表现在资源共享、虚拟场景展示、立体影视制作等方面,自贡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可以从这3个方面来进行。

3.2.2.1实现盐业博物馆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全球覆盖,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将更加迅猛。所以,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对外宣传。以盐业博物馆为例,首先,盐业博物馆要加强网站建设,利用网络来架设、设计一个提供咨询服务的网站,公众可以通过网页设计的资讯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⑤,从而达到拓展博物馆宣传阵地的作用。其次,由于馆藏文物信息流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盐业博物馆应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着手,切实发挥历史文化信息库的作用,将有关盐文化遗产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和数字化后,放在网络上为公众提供服务。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各界人士全面直观地了解自贡盐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把馆藏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体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主动开发利用盐业博物馆的资源。

3.2.2.2保护传统井盐汲制工艺,进行虚拟场景展示

虚拟场景是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一种逼真的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沉浸在这种环境中与环境进行适时交互,达到“沉浸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目的。如通过计算机编程设计传统井盐汲制工艺,展示虚拟场景,用户只需通过控制键盘和点击鼠标即可观看井盐的制作过程,并实现身临其境的浏览体验。

3.2.2.3制作立体影视,增强游客体验性

自贡因井盐的开采而闻名,但由于古代缺少机械设施,盐工们都是用双手、双脚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完成井盐生产的。我们可以利用3D或4D技术,将有关凿井制盐的真实故事制作成3D或4D影视,供游客观赏。如制作被称为“脚脚红”的反映古代盐工们艰辛捣碓场景的立体影视。即盐工们站在只有一二十厘米宽的踏板上,踏板下是万丈深渊,盐工们利用足踏的方式,带动锉头上下运动,利用锉头在运动中形成的动力来冲击岩石和破碎岩石进行凿井。为了鼓励盐工们的劳动,盐工们在踏板上踏几脚,盐商们就给几个铜板,而盐工们随时都会有坠入深渊的危险。凿井过程中盐工工作的艰辛和危险,智慧与血汗,会给游客以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性。此外,这种3D或4D影视,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有教育意义。

3.2.3内引外联,加强区域协作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内引外联,加强区域协作,是提高旅游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必然选择。对内,自贡要将盐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竞争力。这就要借助恐龙和彩灯的力量来互相宣传、合作发展;恢复推行“门票套餐”制度,即自贡三大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合作经营,联合出售门票。对外,自贡要树立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2011年初,《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并已上报国务院。自贡要抓住机会,借助成渝经济圈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主动出击,加强与周边地区、周边省市的沟通和联系,实现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利益互得,力争将自己融入到川南、川渝、甚至整个大西南旅游环线之中。

参考文献:

[1]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1).

[2]郑向敏.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字: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40-01

引言

近年来关于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关于非物质遗传的保护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配套,导致非物质遗产流失,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提高非遗保护度,减少非物质遗产的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非遗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途径

(一)收藏非遗的物质载体。非遗博物馆可以通过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方式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通过收藏具有艺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如道具、非物质文化的录音、录像以及文字资料等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无形和有形的财产[1]。

(二)研究非遗的手工技艺。非遗博物馆有着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以及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消息渠道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如借助高新技术研究非物质文化,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传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传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意识[2]。

(三)有效展示非遗的研究成果。非遗博物馆相对于其他的保护措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作用,如通过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研究成果,对人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非遗博物馆可以借助公益与非公益方式提高展览的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从而发挥非遗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双重作用[3]。

(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关键在于传承人的保护,因此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具有重要作用[4]。如博物馆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集中起来,要求传承人进行相应的文化表演和制作,同时给予传承人相应的回报,如以工资的形式发展奖金等,同时对于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给予免费的培训,对那些已经学成的年轻人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其继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

二、非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一)非遗博物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以及节庆仪式等。其中口头传统指的是以文化作为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指的是戏曲、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多样性的创造力,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以及文化形式,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同时有利于文化丰富性的保护。通过非遗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护,如我国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风俗习惯等,同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才能提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才能发挥文化遗产的持续作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和破碎化现象严重,这种不良的现象将会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因此建立非遗博物馆可以形成博物馆的品牌效应,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工程的建立,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建立雕版印刷博物馆,通过雕版印刷精品的收藏在场馆内进行雕版印刷作品的展示、同时在馆内展示雕版印刷产品的研制以及制作方法,实现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这种方法有利益于发挥博物馆文化遗产宣传、推介的作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知名度,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目的。

(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老且鲜活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我国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其更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思想、民族个性的表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传有利于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民族特性,民族文化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点。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精神思想和民族行为规范,因此建立非遗博物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同时更能解决人类与自然和谐生存,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非遗博物馆可以展示非遗产品等从而向人们进行思想观念的重构、价值认知意识的重塑,从而规范人们的认知行为,促进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和优秀社会制度的实施,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三、结语

建立非遗博物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非遗博物馆的建立中应该注意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本化,保证非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非遗博物馆应该在站在客观真实的立场,如实的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诠释功能,让大众接受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教育,突出非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之间活态性以及流变性的不同点,促进非遗博物馆建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沪文.上海大力发展行业博物馆[J].中国文物报,2011,12(03):123.

[2]黄菊.大力发展具有都市特色的上海旅游业[J].香港文汇报,2010,14(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