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心得体会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心得体会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挖掘资源,确立“教学立意”

家乡是木拱廊桥文化之乡,其中万安桥、千乘桥和百祥桥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廊桥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何挖掘与确立契合当下中职生成长需求的教学立意呢?为此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在此过程中,周明老师的话引领了我们。他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和尊严,在于“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2]借鉴这个理念,结合教学实际,经过推敲,确立本单元教学立意为:感悟和传承廊桥所凝结的工匠精神。廊桥遗存了先民们哪些工匠精神呢?

1、开拓创新、逐梦和美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先民在激流险滩之建造廊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百折不饶、开拓创新的意志,发挥集体的智慧,就地取材,用遍布南方丘陵的杉木等编造出桥底拱、桥面平的折线型木拱廊桥,使天堑变通途,沟通了两岸,造福于社会。这既是南迁先民对汴水虹桥的继承,又是对虹桥的发扬光大,更是先民追求天人合一,实现和美人居环境的逐梦产物。

2、担当奉献、服务社会

由于山洪等自然的灾害和人为因素,目前遗存的廊桥大都是几毁几建的遗作,现在所见到的千乘桥就是第四次修建的!建桥董事是名望乡绅,他们不但要带头义捐,从而带动他人的捐赠,还要殚精竭虑,因此荒废了学业与生意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还要担当节外的非议,但他们义无反顾,为了公益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能工巧匠精诚协作,如期完成各自的重任:石匠砌成桥墩与桥堍、木工主绳造桥-------完工后,廊屋内的梁上郑重写下他们的姓名,就是职责担当的最好印记。一代代廊桥的建造者用行动和人格诠释了大写的人字。

3、精益求精、人技共进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精湛,是匠师几千年的传承和创新的结晶,它充分运用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方法,改原来的绑扎为榫卯结构,而不用片铁寸钉,这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堪当此任。如第四次建造的千乘桥之所以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岿然屹立,是由于建桥的缘首周大权等人,为确保桥梁永固,所召集的石匠、木匠等都是有名的工匠世家,他们毕生专注专业,敬仰专业,对工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正真做到人技共进,用匠心成就了一座有形和无形的丰碑。

木拱廊桥是先民留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笔遗产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工匠精神将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更是当代学子急需培育的职业素养!

二、瞄准“教学立意”,精心筛选

围绕立意如何整合资源,是关系到利用乡土文物资源,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经过课题组探讨决定:以最典型的千乘桥作为代表加以教学。其理由如下:

其一,从历史和遗留的文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桥西端立有四通保存完好的碑记:其中三通记载着捐款人姓名和金额,一通为周大权于清道光二年撰写的《千乘桥志》,桥志与县志互证,该桥历经四毁和四建:“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明末毁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雍正十年(1732)落成,嘉庆十四年(1809)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权等再次募建,为确保桥梁永固,召集能工巧匠精心勘察设计,把桥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3]这些史料珍贵典型,不仅有利于培育史证意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四次重建充分体现出先民百折不饶,奉献当担的精神风貌!有利于通过深度解读“神入”匠心。

其二,从工艺价值来说,该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千乘桥一墩两拱,桥墩公鸡形,永看就像展翅飞翔的雄鸡,关于这个创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周大权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4]这个传说折射出周大权为了第四次重建殚精竭虑,热心公益的高尚品德,同时为该桥披上了神秘色彩,有利于激发探究的兴趣。

其三,从人文环境方面看,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桥头的祥峰寺、奎光阁、北上抗日纪念碑、苍松、翠竹与廊桥融合为一体,被家乡群众评为最美廊桥。这里距城关三公里,周末游人如织,漫步廊桥,远眺景观,静听潺潺溪水,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油然而生敬仰之心。以千乘桥为核心的景观区是自我陶冶的天然教室

三、紧扣“教学立意”,科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涵丰富,仅靠课堂是不可能实现立意。授课对象由高二年段兴趣生组成,依托这个班级载体,发挥文物资源固有的优势,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文物资源这个“土”元素,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其最大的优势是活在学生身边和心中的课程资源;从陶行知的“行”与“知”合一理念看,其最大的优势完全有可能透过学生的“行”――多种方式“走进”家乡的廊桥,进而达到“相知”、“相识”、“相恋”这位蒙娜丽莎式“姑娘”。为此依据学生的兴趣和专长,组建摄影、采风、模型制作等小组,同时鼓励有学力的跨组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通过以下六个环节逐步达成立意:

(1)观廊桥:首先引导学生走近廊桥,多途径收集千乘桥的图片、碑文等资料,然后指导整合,并展示小组成果,如通过班级文化栏展示有关的摄影作品、绘画等。老师依据成果,结合典型资料,通过师生互动解读,初识廊桥的美。

(2)探廊桥:通过兴趣组的进一步考察与实践基础上,老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展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廊桥的多个方面的价值:①历史文化价值;②民俗的价值; ③工艺科研价值;④旅游开发价值等。

(3)搭廊桥:以廊桥模型制作兴趣小组为主体,利用课外时间用竹筷等玩具厂的边角料在老师指导下分工合作搭建廊桥模型并定期在上课时间分享心得体会。

(4)绘廊桥:引导采风组等同学通过用饱含深情的笔描绘或抒写心中的廊桥。

(5)品廊桥:在前面的几个环节基础上,借助碑文等典型的资料,诱导学生品读出廊桥的工匠精神,进而理解廊桥之所以成为家乡符号的缘由。

(6)护廊桥: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廊桥技艺和工匠精神,各抒己见,并设计出各种方案,引导他们自觉成为廊桥文化的宣传者、守护者和传承者。如模型制作组利用元旦晚会,展示快速搭建模型等。

这样的设计或通过情景创设,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或通过活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展示;或通过问题创设,引领学生自主思辨;或通过角色定位,引领学生自主教育。从而实现了让古老的廊桥穿越历史时空,实现昨天、今天和未来链接与握手!匠心代代薪火相传!

实践表明教学立意不但是“一盏一盏的灯”[5],引领了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同时让课堂教学有线索、有中心、有灵魂,因此能让学生有启发、有感悟、有成长,而且教学立意又是“一根根红线”[6],连接起课堂教学,链接历史与生活,让“学生智慧地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2]周明:《历史教学要成为“一盏一盏的灯”---我对历史教学“课魂”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

[3]刘杰、周芬芳主编:《乡土屏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出版,第209页。

[4]郑玉晶:《走过千年的廊桥来看你》,《宁德文艺》,2016年第1期

[5]周明:《历史教学要成为“一盏一盏的灯”---我对历史教学“课魂”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